根据基序数效用论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若MU1/P1≠MU2/P2,消费者应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购买量?为

你如何理解人的“理性”根据基序数效用论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MU1/P1≠MU2/P2,消费者应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购买量?为什么举例说明。根据序序数效用论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在MR12>P1/P2或... 你如何理解人的“理性”,根据基序数效用论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MU1/P1≠MU2/P2,消费者应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购买量为什么?举例说明根据序序数效用论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在MR12>P1/P2或MRS12<P1/P2时消费者应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购买量?举例说明

首先这纯粹是一道应试题,如果真要学经济学我建议你不要看高鸿业的书,曼昆的书不错还有弗里德曼的。

西方经济学对理性人有自己的假设他认为每一个从事經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就是要以最小的代价换得最大的利益像亚当斯密说:我们只能从使他们关心他们自己的利益中来获得我们嘚午餐。同时理性人总能通过考虑边际变动来作出最优决策。比如你向一位朋友请教应该在学校上多少年学,如果他给你用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生活方式与一个没有上完小学的人进行比较你会抱怨这种比较无助于你的决策。因为你可能已经受过某种程度的教育並要决定是否再多上一两年学。为了做出这种决策你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学所带来的额外利益(学习生活的享受和一生的更高的生活水岼的预期)和所花费的额外成本(学费以及你上学时放弃的工资和晋升的机会)通过比较这种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你就可以评价多上┅年学是否值得从这点上看,我们都是力争做到理性人的

基序数效用论论是说效用是像基数一样(1,23……)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出现上述情况时可以用MU1/MU2与P1/P2相比较,如果商品1与商品2的边际效用之比大于价格之比则增加买进商品1的数量,可以使总效用提高;反之如果边际效用之比小于价格之比,增加买进商品2的数量可以使总效用提高。当二者相等时实现总效用最大化的均衡(可以从前面的等式推出来)。

序序数效用论论是说效用像序数一样(第一,第二第三……)不能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與顺序它的均衡条件是MRS12=P1/P2。如果MRS12>P1/P2可以增加商品1的购买数量,反之则反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