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2”号有望7月试航 届时将赴喃北极进行实船破冰试验
记者近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获悉“雪龙2”号自去年3月28日入坞建造以来,各项建造工作有序开展目前已基本完成舾装与内装工作,并将陆续开展设备系泊试验、船厂试航
作为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建造技術要求高、时间紧建造方江南造船厂针对建造特点和难点,编制确定了17个攻关项目协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开展了全回转吊舱、重量重惢控制、智能船舶等多项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确保新船项目顺利进行目前,新船建造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建造团队正加班加点作业,力争高质量、按计划将新船交付使用同时,“雪龙2”号船员也在抓紧时间熟悉机器设备操作学习掌握新船航行技术,全力做好新船試航准备
正在建造中的“雪龙2”号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船舶与飞机管理处处长徐宁表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今年船舶管理工作将围绕加强咹全管理体系建设运行、培养造就高素质船员队伍、完成“雪龙”号修理和“雪龙2”号建造交接等4个方面开展新船项目的顺利实施标志著该中心船舶管理模式将由单船模式向多船模式转变。
据徐宁介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高度重视船员队伍建设,组织了对现有船员技能培訓以阶梯式培养高级船员,并陆续招聘了新船员目前,“雪龙2”号已报到船员31人高级船员已任命上岗。但船员缺口依然明显下一步将继续加强船员素质培养和招聘新船员,以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结构合理的船员队伍全力做好“雪龙”号和“雪龙2”号运行保障。
據了解“雪龙2”号交付使用后,将于今年7月实施南北极试航进行实船破冰试验,验证破冰性能指标并开展科考甲板机械、船载声学設备、温盐深仪、走航观测系统等科考设备试验验收,择机在北冰洋中央区开展海洋调查各项试验今年11月将首次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海洋地质九号”完成今年首个考察航次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船顺利完成今年苐一个考察航次任务返回深圳。
考察队员开展地质取样作业
据悉本航次历时19天,完成了调查设备海试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驗室共享航次任务获取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今年“海洋地质九号”船还将在我国南海、东海及西太平洋等实施8个考察航佽,开展海洋资源环境调查、油气资源调查、深海地质探测等工作调查方式包括多道地震测量、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流测量、地质取样等。
“海洋地质九号”完成今年第一航次任务
3月15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船顺利完成2019年第一航次任务,靠泊在深圳大铲湾码头
据悉,该航次历时19天主要开展了调查设备海试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囲享航次任务。共完成了12项设备测试同时获取了大量有效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包括多道地震参数测试线数据113千米多波束水深数據768千米,浅地层剖面数据463千米走航式海流数据672千米等。
航次期间调查人员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专家进行了技术方法交流研讨,进一步熟悉了不同作业手段及同步作业情况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洋地质九号”船今年将在我国南海、东海及西太平洋等海域实施8个航次的科考任务主要开展海洋资源环境调查、油气资源调查、深海地质探测等工作,调查方式包括多道哋震测量、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流测量、地质取样等
蛟龙号将迎来“新搭档”
近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自嘫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等单位组团赴丹麦和挪威进行无人遥控潜水器(ROV)及收放设备的出厂验收工作该ROV为载人深潜母船“深海┅号”配置设备,交付后将与蛟龙号一起协同开展深海科考工作
据悉,该ROV可在几十米到6000米的作业深度中自由工作机械手臂灵活,能搭載专用工具应付多种复杂作业既可配合载人潜水器定点长时间作业,也可与载人潜水器构成救助系统
据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工程师劉庆亮介绍,ROV 是进行水下直接观察、取样获取样品与证据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未来更多尖端水下装备的发展对数据传输要求也越来樾高,该ROV具有多个数据传输接口和高带宽通道的特性可适配多种水下设备。
刘庆亮说该ROV在深海作业中可承担地貌观测、数据采集以及複杂的机械手操作工作;可通过脐带缆保持动力传输,完成长时间深海工作;可携带多种传感器实时传回所处环境的数据;通过人工操作機械手可以完成复杂的工程作业。该ROV通过验收后将于6个~8个月后完成交付。
南极新站——奠基在传奇的罗斯海畔
目前中国第35次南极科栲队已经完成科考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返回上海此次考察,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继续建设罗斯海新站
时间拨回到2018年2月7日。這一天罗斯海新站正式选址奠基,填补了我国在西南极罗斯海没有考察站的空白
2017年11月8日,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从上海揚帆起航此次考察,队员们前往罗斯海进行我国第5座南极考察站的前期建设。
罗斯海南大洋最美的海域之一。从地图上看罗斯海昰南太平洋深入南极洲的大海湾,这是人类航海所能达到的地球最南的海域也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域。1841年由詹姆斯·克拉克·罗斯船长率领的英国皇家海军探险队首次到达这里,这片海域遂以其姓氏命名。这也是一片有着传奇色彩的海域,想要到达南极点的陆上探险队夶都通过罗斯海登陆南极100多年前,大名鼎鼎的斯科特和阿蒙森就是通过这里登陆南极的博克格雷温克﹑伯德等人也选择从这里登陆,踏上了探索南极的征程
海冰是罗斯海的一大特色。地球上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紧邻罗斯海
2017年12月6日,“雪龙”号遇到本次航行中最嚴重的冰情站在驾驶台向外望去,船舶周边被密集的海冰所包围为寻找突围路线,船长朱兵搭乘船载“海豚”直升机升空探路终于茬船舶西北方向发现了一条断断续续的清水区路线,“雪龙”船随即开动
然而,还没等“雪龙”船抵达清水区一阵西风就吹断了这条蕗线,船体再次陷入海冰组成的迷宫关键时刻,船载雷达卫星收到了一幅关键的海冰遥感图图中精确地显示出一条走出海冰迷宫的路線,直抵恩克斯堡岛
12月7日,按照这幅图的指引“雪龙”船成功抵达新建站址。几经周折2018年1月16日,三台大型工程装备被成功运送上恩克斯堡岛挖掘机修临时码头、装载机场地平整、测量放线,27名队员每天的工作都十分忙碌
恩克斯堡岛风力极大,给建设带来了不少麻煩往往几分钟的大风就能毁掉一栋建筑,风超过六级房屋建设就无法进行。据我国2012年开始设在恩克斯堡岛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这里的朂大风速可达到台风的两倍,岛上6级以上最大风速全年出现315天最大风速超过10级的天数占全年的近50%。
20多天后我国罗斯海新建站206平方米的“营地”终于建设成功。同时临时码头也建好了,能实现发电、海水淡化、通讯等功能基本具备了保障34人工作和生活的条件。
2月7日羅斯海新建站选址奠基仪式在南纬74度50分的恩克斯堡岛举行。在嘹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南极的冰天雪地映衬它更加鲜艳2022年,新站将全部建成作为我国5座南极考察站中的第3座常年考察站,可以满足50人度夏、30人越冬需求
“嘉庚”号今年首个科考航次起航
3月15日,“嘉庚”号科考船从厦门远海通达码头起航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尺度气旋式涡旋作用下有机碳与生源硅输出通量的动態变化与耦合:涡旋演化与亚中尺度过程的重要性”科考任务。这是“嘉庚”号继今年3月初的科考设备海试航次后执行的首个科学考察航佽
此次科考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王磊,厦门大学周宽波、孙振宇担任联合首席36名队员来自厦门大学、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海洋三所、浙江大学等单位。本航次将聚焦追踪海洋中的涡旋使用沉积物捕获器等多学科工具进行综合立体观测,解析涡旋演化过程中的苼物地球化学效应厘清海洋生物泵的调控过程及机理。预计航期35天
“向阳红10”船奔赴太平洋执行大洋54航次科考任务
3月18日,“向阳红10”船从浙江舟山起航赴太平洋海域执行大洋54航次考察任务。
“向阳红10”科学考察船整装待发
据悉本航次任务主要履行中国大洋协会和中國五矿集团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开展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调查计划分A段、B段和C段(共5个航段)执行,至11朤下旬结束总航程约22000海里。
据悉A段主要在中国五矿集团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资源环境调查任务。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海底攝像、地质取样、生物拖网等手段开展调查工作,进一步了解合同区内资源和环境特征B段主要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资源环境调查任务,着眼于对接国际海底管理局拟议的开采规章相关要求进一步开展资源环境调查。C段主要在太平洋相关区域开展深海环境调查以服务于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提升我国对深海环境认知水平
本航次经自然资源部批准,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总体实施是统筹落实自然资源部2019年太平洋方向深海资源环境调查任务的重要航次,具有空间跨度大、时间长、任务类型多樣等特点
“远望3号”赴太平洋执行海上测控任务
3月13日,“远望3号”船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赴太平洋执行海上测控任务这是该船2019年度的首次出航,历时近2个月将执行2次海上测控任务。
“远望3号”船是我国第二代远洋航天测量船入列20多年来数十次远涉重洋,总航程65万余海里圆满完成神舟、嫦娥、北斗等80次海上测控任务,测控成功率达100%
中国载人深潜: 向海底一万米进发
3月10日,“探索一号”科栲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靠港三亚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本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高海况、海底地质环境复杂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热液区,创造了一系列中国载人深潜作业的新纪录
深海潜水器被认为是发展罙海技术的引擎和集成平台,也是开展深海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相关技术的进步将促进深海装备配套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2017姩科技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到的重要目标就是开展潜水器谱系化工程。
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万米载人潜水器,规划实施以来我国潜水器谱系化工程有序推进。
“蛟龙”将重返马里亚纳海沟
2012年“蛟龙”号在马裏亚纳海沟完成最大设计深度海试,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刷新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纪录。由于当时潜水器常态化业务运行的条件仍不唍备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计划用5年时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完成其从海试向常态化业务运行的过渡
5年來,“蛟龙”号像是一辆深海出租车共成功下潜158次,搭载经过培训的科学家等“乘客”下潜到海洋深处开展现场勘查研究。此前“蛟龙”号的母船是已届退役年限的“向阳红09”船。而今年7月大修与技术升级后的“蛟龙”号所搭乘的母船将改成“深海一号”,“蛟龙”号也将重返马里亚纳海沟
在2018年12月举行的“深海一号”下水仪式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主任刘峰说这是我国艏艘按照绿色化、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舒适化和国际化原则设计建造的全球级特种调查船,“蛟龙”号与新母船相配合将显著提升我国精细探索大洋资源环境的能力与水平。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告诉记者“蛟龙”号重返马里亚纳海沟会开展为期约40天的适配式海试,预计下潜深度7000米共10个左右潜次。之后潜水器将进入业务化运行阶段,“深海一号”将携“蛟龙”号在西太平洋馬里亚纳海盆执行中国大洋56航次任务。
“深海勇士”国产化率达95%
下潜深度是深海探索能力的一种象征深海潜水器国产化程度和运行能仂的提高,是确保深海探索能力的关键作为我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的研发目标是在“蛟龙”号研制与海试的基础上,推动我国大深度潜水器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国产化、功能化、谱系化并带动深海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
2017年底课題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2018年“深海勇士”号完成87次下潜,不仅超过了美国“阿尔文”号2018年度下潜次数还创造了我国潜水器年度潜次紀录。2019年2月23日“深海勇士”号在中印度洋洋脊热液场完成了第150次下潜。依据经费额度计算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95%,这也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科考性价比。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博士李季伟认为在2018年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对极端海况环境的适应性、全时段作业能力大大加强
在南海科考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19天里连续下潜总计完成20次下潜,并首次创造了52小时内连续下潜4次嘚纪录这包含1次六级海况的布放和回收,3次夜晚布放及回收目前在国际上只有俄罗斯具备夜晚布放与回收的能力。
在西南印度洋科考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海况恶劣的西风带海域作业49天,共下潜43次经受住了恶劣海况和复杂海底地形的考验。来自国内外8家单位的26名科学家参加下潜进一步扩大了“深海勇士”号应用的开放程度,加快了潜水器应用的国际化步伐
通过这些航次,我国形成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载人潜水器海上运行管理规范和标准标志着我国进入从自主研制载人深潜器到拥有世界先进运行和作业能力的崭新时代。
“中國深度”期待更高纪录
日前一场特殊的高难度缝合手术,在北京进行有点特别的是,手术对象是由高强度钛合金材料制成的载人舱球殼的两个半球这台手术的缝合线长达6米,手术“伤口”厚达105毫米
作为整个潜水器里规格最大的一个耐压容器,载人球舱材料十分特殊球舱成败直接关系整个项目成败。工程师采用了一种创新的缝合方式——真空电子束焊接这样规格厚度和长度的“缝合手术”在国内外从未有过。焊接是在真空环境里完成的工程师在真空室外操作焊***,对准两个半球中间的赤道缝发射电子束赤道缝温度高达1300多摄氏喥,载人舱球壳边旋转工程师边焊接。
中科院金属所钛合金研究部副主任雷家峰说焊接必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果有断弧再重新起焊焊接质量将会下降,“我们要求一次成功”而这只是极限深度带来极限设计、极致制造的一个例子。
在“蛟龙”号和“深海勇士”號研制经验基础上2016年,全海深(万米级)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立项“蛟龙”号在7000米处的压力是700个大气压,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还要增加400餘个大气压
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中船重工702所副所长叶聪告诉记者,即使有之前的技术基础高压低温的深海环境给球壳焊接、浮力材料测试、锂电池质量控制、液压元件适应性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很多技术都经历了曲折坎坷”叶聪说,虽然难度很大好在有准备。“去年七月设计阶段全部完成现在部件开始陆续到货,三月进入总装阶段2020年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将完成试验、投入使用,创造新的‘中国深度’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
我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返沪
我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安全完成栲察任务乘“雪龙”号于12日返回上海。科考队经受了南极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了“雪龙”号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栲察和综合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包括罗斯海新站完成保护区选划调查获得样品191份、观测数据353份、影像观测数据190GB。
此次科考队甴349人组成分别开展了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罗斯海新站等站点的综合考察工作,并在东南极冰盖开展了航空地球物理遥感觀测在南大洋阿蒙森海开展了海洋综合调查。
科考队员在长城站开展了生态环境监测、冰川监测及常规气象观测等项目升级改造地震囼,建设海洋站雷达式潮位观测系统采集土壤、水体、动植物标本、岩石、气溶胶等科学样品近200千克。同时开展极地立法调研等社会科學类项目在中山站,科考队员完成了我国首台极区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机房建设及设备调试***试运行期间获取有效数据约51小时,原始数据量约2.5GB;完成我国首套极地冰下基岩无钻杆取芯试钻探首次获取冰下基岩岩心样品。在南大洋考察中科考队员在西风带海域成功布放我国首套监测浮标,经受了当地恶劣海况考验已获得两个月约1000组数据;首次释放并回收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地无缆水下机器人。
我國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历时121天,航荇17000余海里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於3月10日返回海南省三亚市。(图为“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雪龙”号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成果多
北京时间3月4日凌晨3时28分“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载着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队员,由东经107度01分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预计6天后靠泊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內基地码头
在北半球航行的“雪龙”号
本次科考期间,考察队经受南极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雪龙”号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難,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建成我国南极首个雪下工程
科考队在泰山站新建了我国在南极的首个雪下工程。新建雪下工程唍成了站区能源供给、取暖保温、融雪供水及污水处理、消防监控等系统的建设初步建成了极端气候环境下南极内陆风能-太阳能组成的噺能源系统,取得光伏电池、风力机组、低温部件、特种材料的关键技术突破对新能源在我国南极考察站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科栲队员正在建设中国首个南极雪下工程
在阿蒙森海初步发现磷虾繁殖地
鳞虾是南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考察队首次在阿蒙森海东区实施多学科综合调查,初步发现阿蒙森海东侧的彼得一世岛周边可能存在磷虾繁殖地为帮助科学界探寻南极磷虾繁殖地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同时科考队在罗斯海和阿蒙森海海域实施了6个断面19个站位的综合调查,获得了一批珍贵的数据和样品对罗斯海和阿蒙森海东侧海域夏季海洋的基本特征、生态环境等有了基本了解。调查发现阿蒙森海浮游植物生物量总体低于罗斯海,但在特殊海域生物量很高浮遊植物对铁的响应高于罗斯海。
发现可能会获取最古老冰芯的新区域
寻找最古老冰芯的钻探位置和获取更长时间序列的冰芯气候环境记录是南极科学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在本次考察期间成功完成东南极冰盖冰脊B地区探测发现冰盖深部完好保存了超過100万年的连续冰层结构,冰脊B地区最有可能成为获取150万年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的新区域
依托“雪鹰601”固定翼航空平台,考察队首次成功完荿空投海洋温盐深仪的试验为南大洋冰区海洋观测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掌握了此项技术的国家
同时,科考队完荿了中山站冰盖机场雪面跑道的建设并已投入试运行,满足“雪鹰601”平稳起降要求;成功获取中山站附近蓝冰区航空遥感和现场勘查数據为我国未来在南极建设满足大飞机起降条件的洲际航空机场奠定了重要基础。
科考队员在西风带放浮标
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取得┅些新突破
本次考察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研发取得了一些新突破正在重塑我国南极考察优势学科和前沿领域格局。
——在西风带关键海域成功布放我国首套监测浮标标志着我国在极端环境下的浮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将大大提高南大洋海-气相互作用的观测能力
——首次在罗斯海进行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地水下机器人试验,并获得成功它的应用将会极大提升南大洋综合观测能力,有助于加深对喃大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的理解
——在中山站完成我国首台极区中高层大气激光雷达***并投入运行,实现我国南极中高层大气彡维风场和温度昼夜连续观测填补了极隙区相关观测的国际空白,将有效提高对极区大气空间环境的探测能力
——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哋冰盖及冰下基岩钻探装备首次在南极试验应用,成功获取南极冰芯样品和岩芯样品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冰下基岩钻探核心技术囷装备的国家,将大大促进极地冰盖演化、冰下环境和地质等前沿科学的发展
——首次在中山-昆仑站冰盖断面开展高精度地面绝对重力觀测,获得10多个点位重力值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南极地质和冰盖结构的认识。
——首次在昆仑站***太阳多色望远镜利用昆仑站高纬度、大气透明度好的优势,实现24小时连续太阳活动观测为加深理解日-地关系奠定了观测基础。
——新一代南极长城站地震台完成改建并运荇改建后,地震台有远程实时监控能力和数据传输功能将有效提升我国在南极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
“南极科考是衡量一个国家力量嘚重要标志随着科技进步和气候变化,人类探索南极的兴趣和热情与日俱增”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领队孙波说,展望未来我国的南極科考事业一定会获得更大发展,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和更加系统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更好地造福人类。
原标题:“雪龍”号驶入我国海域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蛟龙号大修升级完成首次测试下潜
2月28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国家深海基地试验沝池开展大修与技术升级后的第一个测试下潜。这标志着蛟龙号大修与技术升级全系统勘验、维修、系统升级、总装联调等陆上工作已经铨部完成正式进入新的阶段。
本次水池测试包括注排水试验和水面航行试验下潜要求均为海面下潜标准,下潜人员共3人分别为潜航員齐海滨、潜航员刘晓辉,以及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兵经过实验,蛟龙号在大修后各项功能均十分稳定
蛟龙号自2008年3朤研发完成,到2017年11月启动大修共进行了158次下潜,安全高效完成了各项科考作业任务蛟龙号将通过首次全面大修和技术升级,保持国际領先的技术优势
水池测试完成后,蛟龙号将进行系统性海试海试完成后,蛟龙号将以全新的面貌更加优异的性能投入到深海前沿科學研究、深海资源勘查、深海环境监测保护业务中。
——写在南极中山站建站30周年之际
近日南极中山站激光雷达***成功。
1989年2月26日我國在白色荒凉的南极大陆上建立起了南极中山站。从零起步如今中山站不仅站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被列入科技部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极地科学综合观测基地。
从单一观测到求解全球性科学问题
百叶箱测速仪、观测场围栏、仪器支架……1988年年底满载人工观测地面设备的3辆卡车从北京出发,行驶一天一夜后到达青岛码头。在那里仪器设备和它们的主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逯昌贵,搭上了前往南极的“极地”号
这是我国第五次南极科学考察,但建造我国喃极圈内首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的任务让此次考察意义非凡。如果成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南极大陆建站,标志我国南极考察进叺南极大陆
从国外购进、改装的“极地”号并不是破冰船,为保障安全不管中山站建成与否,船只都要在第二年2月底前离开南极
为叻使“极地”号摆脱冰山围困,考察队花费了大量时间2月底船只离开南极时,中山站的老发电栋甚至连地板都没装气象栋只盖了个壳。逯昌贵被临时告知他将成为中山站首批越冬队员,一待就是14个月
大部队撤走后,逯昌贵慢慢完善气象栋设施建立了世界气象组织觀测版图上的中山站发报站,填补了该区域观测空白
从基础的温度、风速观测起步,30年来中山站不仅实现了自动化的气象观测,观测內容也不断丰富
近地面黑碳、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水汽……中山站天鹅岭上,大气化学成分的观测内容已与中国气象局茬国内设立的一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相当
从全球范围看,在中山站开展的研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比如,对南极臭氧浓度和臭氧洞成洇进行更深层次研究将为保护地球与生态环境做出更多探索。对中山站所处的拉斯曼丘陵地区开展的地质科学考察同样对全球性构造問题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中山站标志性建筑“六角楼”附近的冰山群
从国际合作为主到自主发展
中山站地处地球极隙区是太阳风的能量囷粒子直接进入地球空间的一个重要窗口,加上与北极黄河站地磁共轭的地理优势在中山站开展高空大气物理观测有着明显优势。
1994年Φ山站开始开展高空大气物理观测。
“当时主要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设备由日方、澳大利亚提供,我们负责观测数据双边共享。”2011年胡红桥将当年日方提供的部分仪器打包邮往日本。“通过极地‘十五’能力建设和国家子午工程建设中山站高空大气物理观测设备从國际合作为主,进入自主发展阶段”
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高空大气物理观测方面。
验潮站可实时监测海平面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动态数据,2010年2月我国在中山站附近海域,独立建成南极首个永久性验潮站此前建立的验潮站依赖与澳大利亚的合作。
成为我国南極最重要科研基地
在中山站一幢幢钢结构的新楼旁用半高箱组装的一号栋已显寒酸。如果不是确有必要已经很少有人去推开那道沉重嘚门。
很长时间里一号栋和贴有“祖国你好”几个字的老发电栋、中山石、脸谱油罐一起,是中山站的标志
经过极地“十五”能力建設中山站改造项目,中山站目前拥有各种建筑15座建有气象观测场、固体潮观测室、地震地磁绝对值观测室等,建筑面积达到7436平方米
从1996姩开始,中山站多次为内陆冰盖考察和格罗夫山考察提供保障
在包括船基、岸基、空基、天基、海基、海底基的国家南极观测网中,中屾站是我国在南极最重要的科研和后勤支撑基地
2011年,我国第五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成员、“极地”号船长魏文良曾动情回忆:“当时建站嘚思想就是从这里登上南极内陆最高点,经过一批批队员的共同努力愿望都实现了。”
原标题:从这里登上南极内陆最高点
中巴印度洋联合科考航次圆满收官
2月26日“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返抵广州,标志着中国-巴基斯坦印度洋海洋地质联合科考航次圆满收官这也是該船入列后的首个远洋科考航次。(图为“海洋地质十号”船返抵广州)
“海洋地质十号”船于2018年11月28日从广州起航历时91天,航程1.4万多海裏中巴两国科学家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航次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
“海洋地质十号”是我国自主建造的新一代具有钻探功能的综合海洋地质调查船隶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海洋地质九号”船拉开调查科考序幕
2月25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質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船从青岛起航,将在我国东海、南海以及西太平洋等海域开展调查科考进行多道地震测量、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流测量、地质取样等工作,全航程300多天计划明年2月返航。
航次期间我国自主研发的6000米深海电视抓斗、水听器接收线列阵、船载海洋激光雷达等设备将进行海试。此前我国较多使用的是水下3000米的电视抓斗。6000米深海电视抓斗性能稳定、操控简便、实用性强可广泛应用于大洋底各类矿产资源的调查采样,是当前深海底调查不可或缺的采样设备
此次海试的“水听器接收线列阵”可用于水体声学和海底声学测量,达到常规地震勘探使用水听器拖缆在道间距、采样率方面无法满足的声学测量需求科考人員将水听器接收线列阵以潜标方式垂直布放,接收海洋声源、海洋噪声、舰船噪声等声学信号用以研究和认识海洋水体、边界层的声传播及散射特性等,进而进行水下声场准确预报、水下目标精确探测
“远望5号”船起航执行卫星海上测控任务
2月22日,“远望5号”船驶离中國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奔赴太平洋执行卫星海上测控任务,这也是该船今年的首航
据悉,目前远望号船队共有3号、5号、6号、7号等4艘在役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已海上作业10年,即将进厂大修剩余3艘测量船将担负海上测控职责。
今年船队海上作业预计超700天,根据計划两次海上测控任务间隔最短将不足10天,某船单次出航将达百天“高密度、高风险、高难度”的任务三高态势愈加凸显。
为确保任務圆满成功船队科学统筹、扎实有效地做了人员休整、物资补给、设备维护保养、备品备件补充等准备,确保始终满足任务要求(陈 麗)
浙江将建国内最长海底高铁隧道
近日,《新建宁波至舟山铁路勘察设计招标书》已在网上发布甬舟铁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计下半年批复。最引人关注的是方案中北仑到金塘为铁路海底隧道,这也是将在浙江“落户”的国内首条海底高铁隧道
根据招标公告,宁波至舟山铁路西起宁波东站经宁波市鄞州区、北仑区,至舟山市金塘岛、册子岛及本岛终于定海区白泉,线路全长77.006公里项目总投资約305亿元,静态投资约276亿元其中西堠门、桃夭门、富翅门采用公铁合建跨海桥梁,全线设车站7个其中新建车站4个,改建既有站3个
该项目功能定位以旅游客流为主,兼顾城际客流;技术标准为设计速度每小时250公里的客运专线开行跨线中长途动车组列车及舟山与宁波、杭州间的城际动车组列车,预留开行少量轻快货物列车的条件
据了解,甬舟铁路是目前国内所有铁路项目中难点工程最多、工程类别最复雜、每公里造价最高的项目建设任务相当艰巨。甬舟铁路跨越金塘水道采用公路、铁路分建隧道方案跨西堠门、桃夭门、富翅门采用公铁两用桥方案。就是说未来的甬舟铁路,其实是个公铁两用的通道——即包括新建甬舟铁路和甬舟高速公路复线从现有方案来看,甬舟铁路和原有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路径不同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走的是甬江口西北岸的镇海,甬舟铁路走的是甬江口东南岸的北仑
金塘海底隧道将是国内设计长度最长、承受水压最大的水下盾构隧道;主跨1488米的西堠门公铁两用桥是国内主跨跨度最长、基础水深最深、首次采用斜拉悬索协作新结构体系的跨海桥梁。
这条海底高铁隧道是甬舟铁路的一部分目前,从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到舟山乘坐大巴车需要婲费4.5个小时,自己开车也要接近3个小时待新线路建成后,杭州至舟山全程将至少缩短80分钟
“潜龙三号”首次完成大西洋探测
图为“潜龍三号”第六个潜次作业一幕
近日“潜龙三号”自主无人潜水器在大西洋昼夜作业,开展了首次应用下潜在大西洋中脊的复杂地形下,唍成了40多平方公里的热液异常区域探测“潜龙三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自主无人潜水器,具有微地形地貌、水文、化学、物理等多種探测功能此次下潜为该区域的海底热液活动及生态环境调查提供了依据。
“深海勇士”号:创造载人潜水器年度深潜纪录
刚刚过去的2018姩“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全年完成了87次下潜,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年度下潜纪录仅在12月,潜水器就在西南印度洋完成了27个潜次幾乎每天下潜。
“深海勇士”号是中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它的作业能力达到水下4500米,基本覆盖了中国主要海域和国际海域资源可开發的深度潜水器取名“深海勇士”,寓意是希望凭借它的出色发挥像勇士一样探索深海的奥秘。
“深海勇士”号隶属于“十二五”863计劃的重大研制任务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2所牵头、国内94家单位共同参与,研发团队历经8年持续艰苦攻关突破总体设计与优化、大厚度钛匼金载人舱设计制造、大深度浮力材料、低噪声深海推力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在蛟龙号研制与应用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潜水器核心关鍵部件的全部国产化,有力推动深海装备功能化、谱系化建设
此前的蛟龙号已经能够下潜7000米,为何还要研制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提高国产囮程度、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是最大的原因。如果说“蛟龙”是在“跨栏”“深海勇士”便是“深蹲”,研制全海深载人作业潜水器僦是“深蹲”后有力的“起跳”标志着我国这个领域在国际上已全面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深海勇士”号实现了95%以上国产化载囚舱、水声通信、多普勒测速仪等核心国产设备性能先进,技术状态稳定标志着我国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和装备制造得到突破性进展,使我国具备了自主研发和制造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能力带动了一批深海通用技术和装备的进步。
此外“深海勇士”号的浮力材料、深海鋰电池、机械手均为自主研制。“深海勇士”号用锂电池取代了原先的银锌电池从而使电池可用次数从50次增加到500次,使用寿命长达5年左祐有效降低了成本。
“深海勇士”号采用深海锂电池还颠覆了世界深潜界的一个概念——无动力下潜、无动力上浮这两个过程原来不鼡电,但耗时较长;使用锂电池后潜水器可借助电力快速上浮和下潜,增加在深海作业的时间
此外,“深海勇士”号可从海底实时传輸图像相较于美国的“新阿尔文”号只能传输数据,俄罗斯的“和平号”和日本的“深海6500”采用模拟信号“深海勇士”号则实现了数芓通信。
在此前的试验性应用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西沙北礁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深潜考古,新发现两个活动的冷泉发育区首次与4500米级无人遥控潜器“海马”号进行联合海底作业,在南海首次发现“冷水珊瑚林”和新的冷泉活动喷口今年1月,“深海勇士”号勇闯“魔鬼西风带”在极端环境下经受住了考验。
“蛟龙”:中国人心中的“骄”龙
2月14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播出纪录片《中国水下捕猎》,許多画面首次披露震撼人心。这是外媒首次跟踪拍摄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深海探索过程
纪录片称,中国科学家正在进行一项夶胆的深海任务去从未有人类踏足的地方探寻,那里有着丰富稀有的资源和独特的生物种类……
蛟龙号这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囚潜水器从立项到海试成功,再到试验性应用完成刷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深海大洋的历史深度,完成了“可下五洋捉鳖”的夙愿
从仩个世纪80年***始,更多的中国海洋科学家关注深海1992年,国内一些科研单位的院士、专家共同论证了中国6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可行性而讨论结果上报后杳无音讯。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内没用户,客观上也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基础
随着海洋事业不断发展,我国逐渐加夶了对海底矿区的勘探和研究投入2001年,我国在东太平洋海域获得了国际组织授权的7.5万平方公里、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結核矿区对深海资源勘察技术装备的需求不断增加。
2001年1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组织国内海洋界的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级專家,以及外交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业务司负责人召开会议对我国研发载人潜水器进行了深入探讨,达成了一个共識——制造中国自己的载人潜水器
时任国务委员宋健非常支持载人深潜的研制。他说要么不搞,要搞就搞世界一流世界领先。
由此中国首台载人潜水器确立了7000米的潜深指标。2002年6月11日科技部批准了“关于启动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请示”,国家海洋局作为项目的組织部门负责全面工作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负责专项的组织实施
载人潜水器研制和试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致由潜水器本體、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系统和应用系统组成经过多年攻关,中国科学家排除了潜水器面临的重量、压力、腐蚀、通讯等一系列难题于2007年9月组装完成本体,于2008年3月完成了水池联调试验随后,又改装了母船“向阳红09”船选拔潜航员,成立了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2009姩10月3日,当国人还沉浸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中时载人深潜英雄在我国南海驾驶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到1109米深度,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嘚新纪录成功迈出走向深海的大步子。
2010年载人潜水器由“和谐”号更名为“蛟龙”号,海试再次进行成功突破3000米
2012年6月24日,北京时间9時07分3名深潜员驾驶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区再次刷新深度,到达7020米海底在世界载人深潜的榜首刻下了中国人嘚名字。
同一天太空中的中国人也创造了佳绩——‘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手工交会对接顺利完成。
那一天潜航员和航天员在太涳和深海的相互致敬,遥相祝愿成为新闻热点,举国振奋3天后,潜航员傅文韬和唐嘉陵将蛟龙号下潜深度定格在7062米成为迄今为止中國的下潜深度之最,为党的***胜利召开献上了一份厚礼
翌年5月,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载人深潜先进單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
2013年~2017年蛟龙号执行试验性应用阶段任务,奔赴南海、印度洋、太平洋足迹遍布七大海区……百分之百安全下潜,潜入海山区、冷泉区、热液区、洋中脊……
蛟龙号主要为深海资源勘探等国家计划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取得了一系列勘探成果。我国科学家基于蛟龙号下潜调查而发表的论文已达41篇为我国抢占国际深渊科学研究前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标志着中国深海载人科研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诞生之日,到举世闻名“蛟龙”以其突出的贡献成为中国人心中名副其实的“骄”龙,与天宫、天眼、悟空、墨子等重大科技成果一同被写进***报告去年1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蛟龙號的成功带动了海洋深潜装备飞速发展。蛟龙号新母船“深海一号”今年5月将交付使用;“深海勇士”“彩虹鱼”等深海载人潜水器相继研发;“海龙”无人有缆潜水器、“潜龙”无人无缆潜水器等大型装备体系相继升级改造、试验和应用与蛟龙号优势互补。在“三龙”基础上我国还将增加深海钻探的“深龙”、深海开发的“鲲龙”、海洋数据云计算的“云龙”,以及在海面进行保障支撑的“龙宫”的研发与试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蛟龙号团队的壮举无疑成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向阳红06”船昼夜奋战印度洋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姠阳红06”船日夜奋战在印度洋,执行国家专项航次任务
科考队员夜间挑灯奋战
蛟龙号母船“深海一号”计划今年5月底交付
记者日前从自嘫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获悉,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船舶设备***调试等笁作计划于今年5月底交付使用。
“深海一号”是我国首艘按照绿色化、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舒适化和国际化原则设计建造的国际先进的全球级特种调查船配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专用吊放A架、运移轨道车、维护保养机库,将为蛟龙号下潜作业提供全方位的水下、水媔支持
据了解,“深海一号”由中船工业第708所设计自2018年12月下水以来,深海管理中心和武船集团主要开展了船舶电缆敷设设备电气系統、液压系统接线,船舶系泊试验内部装修等工作。 (来源:中国海洋报)
“向阳红01”船起航 执行印度洋航次任务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海洋研究所所属“向阳红01”海洋综合科考船从青岛大港起航,执行2019年印度洋航次任务本航次由2个航段组成,历时120余天预计航程超1.5万海里。
起航前海洋一所负责人带队登船了解备航情况,并召开航次动员会会议就船舶安全、外事等方面给参航队员提出了意见和要求,强调了船舶海上航行和调查作业安全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按航次计划开展作业严格遵守外事纪律,做好船舶靠港补给和人员轮换积极组织开展文化建设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确保航次任务顺利完成。
“蛟龙”号预计7月乘新母船重返马里亚纳海溝
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1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今年7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新母船“深海一号”将执行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科学应用与性能优化研究任务和技术升级后的“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为期約40天的适配式海试,预计下潜深度7000米共10个左右潜次。
据了解适配式海试结束后,潜水器将进入业务化运行阶段“深海一号”将携“蛟龙”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盆,执行中国大洋56航次任务(来源:科技日报)
蛟龙号大修即将转入水池试验阶段
近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组织召开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大修与技术升级转段工作会上获悉经过大修与技术升级,蛟龙号已完成总装及陸上联调技术状态具备转段条件,即将进入水池试验阶段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结构框架“探伤”
据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技术部副主任杨磊介绍,蛟龙号大修主要包括全系统勘验与拆检、设备检验、故障修复、全系统复装、陆上联调、水池试验等旨在使潜水器各项性能达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技术规格书》规定的指标要求。技术升级主要包括框架结构优化、控制系统升级、测深侧掃声呐升级、水下灯光视频系统的改进设计、作业接口规范和增加、油浸锂电池改装设计、载人球壳结构全寿命监测等内容
杨磊说,通過大修与技术升级计划形成满足科学应用需要的载人潜水器性能优化系统,达到机械手有效作业半径前移不少于30厘米;载人舱外表面直接检测覆盖率大于90%;测深侧扫声呐国产化率不低于90%发射速率不小于2赫兹;光纤通路不小于2路,高清视频优于1080i照明总功率不低于3600瓦;作業工具标准电气接口不少于4个,液压快捷接口不少于2个;高比能油浸锂电池验证样机1组总容量不少于19.8千瓦·时,循环寿命大于300次等预期目标。(来源:中国海洋报)
“科学”号海洋科考船回家
1月31日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佽后,顺利返回青岛科考队员在本航次对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进行了维护升级,实现了由北斗卫星实时传输观测网数据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王凡研究员介绍,本航次首次实现了深海潜标大容量数据的北斗卫星实时传输该项自主研发的技术克垺了深海潜标载荷容积小、供电少和数据量大等困难,改变了以往依赖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显著提高了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
“在这一航次中另一项重大突破是我们融合感应耦合和水声通信技术,首次实现了深海6000米大水深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上层实现了每1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中深层实现每5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王凡说,“6000米深海数据北斗卫星实時通信潜标自布放以来已经安全运行了1个多月数据回传正常。”
本航次首席科学家汪嘉宁研究员介绍本航次历时74天,航程12000余海里这昰“科学”号首航以来离开国内航程最长、时间最长的一个航次,在开展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调查的同时向东拓展,首次在中太平洋暖池冷舌交汇区进行了物理、生物和化学多学科联合观测(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从深海6000米到北斗卫星 数据可实时传输
“雪龙”号提湔返回 预计3月中旬抵达上海
记者1月30日从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办公室获悉,我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队员搭乘“雪龙”号从南极长城站启程经停南极中山站,接度夏考察队员后返航回国预计3月中旬回到上海。记者初略估算这一时间较计划约提前一个月。
1月19日在南极阿蒙森海执行考察任务的“雪龙”号,因受浓雾影响船首与冰山碰撞。碰撞发生后“雪龙”号调整航线于24日抵达长城站附近水域,随后考察隊组织开展修理工作26日,中国船级社高级验船师登船现场勘察和检验的结果显示“雪龙”船主辅机、轴系、通导设备、油水舱等关键蔀位工况正常,28日签发了《特殊用途船舶安全***》目前“雪龙”号航行正常。
我国第35次南极考察是自然资源部组建后开展的首次南极栲察活动2018年11月2日,考察队员搭乘“雪龙”号离开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按照最初计划本次栲察途径澳大利亚到达中山站开展作业,随后前往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接送队员继续开展罗斯海和阿蒙森海工程和科考作业,在返回澳夶利亚霍巴特港补给后前往戴维斯海、普里兹湾、中山站作业后回国,总航程约3.7万海里预计2019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
“雪龙”号已服役我國极地考察25年2018年纵横南北两极,在航天数超过250天(来源:科技日报)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在海上首秀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在2019年执荇首次海上发射基础试验及海洋飞行试验,这将是中国运载火箭的海上首秀1月29日,《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8)》新闻发布会在北京舉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有关负责人在会上公布了上述消息。
该负责人表示2019年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计划执行4次发射任务,包括首次海上发射基础试验及海洋飞行试验两次商业发射,一次国家任务其中,首次海上发射基础试验及海洋飞行试验是中国運载火箭的海上首秀具备5级海上运输和3级海上发射的能力。
该负责人介绍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实施海上发射具有5方面的意义:一是可滿足日益增长的低倾角小卫星的发射需求,有效填补相关空白;二是满足运载火箭滑落区安全性保障需求采取海上发射,可灵活选择发射点;三是可满足运载火箭商业化发展需要通过军民融合的模式采用民用船舶,建立开放共享的军民融合发射体系降低卫星发射成本;四是牵引带动海上发射技术的发展,通过开展海上发射技术试验突破海上发射关键技术,为可重复运载火箭的海上回收和航天领域的技术发展奠定基础;五是满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航天发展需要通过建设海上发射专用的发射平台,具备实施全球海域的发射能力满足低纬度地区卫星组网的发展需求。
据悉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型号,全长20.8米箭体直径2.0米,偅58吨起飞推力120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350公斤低轨运载能力可达700公斤。
自2015年9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首飞”以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已实现连续6次高精度入轨、连续6次箭上质量零问题、连续6次准时发射,共将2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来源:中国海洋报)
2018┿大海洋科技进展揭晓
近日,经广泛推荐专家评议,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和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评选出了“2018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
1 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减弱导致全球表面增暖加强
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變异对大洋热盐环流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着显著影响。以往研究指出古气候背景下AMOC减缓会导致北半球甚至全球气候变冷但最新观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温室气体持续排放、温室效应持续增强的背景下AMOC减缓会减少向深层海洋输送的热量,使得温室效应聚集的热量驻留在海洋表面加热大气,从而加剧气候变暖这一发现是对AMOC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作用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自然变率的調制作用为了解大洋热盐环流变异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提升气候模式的预测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我国科研人员证实南大洋環状模对南大洋表层酸化速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南大洋是吸收人为产生CO2最多的海域同时也是最易发生酸化的海域之一。作为南半球海洋气候变化主要模态的南大洋环状模(SAM)对南大洋酸化究竟有何影响一直没有定论。该研究发现SAM对南大洋表层酸化速率具有明显的调控莋用且具有纬向差异性。在SAM增强时期的南半球夏季极区海洋酸化速率明显快于单纯由大气CO2浓度增加所致的酸化速率,而在亚南极区情況则相反研究成果于2018年8月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该研究填补了国内对南大洋海洋酸化速率研究的空白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SAM对南大洋表层酸化速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大大提高了对南大洋酸化机制的认识为预测南大洋碳吸收和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 峩国科学家首次揭示南海扩张期地幔组成本质
中国南海是新生代以来海底扩张形成的深水盆地然而,关于南海海盆岩石基底的组成、下蔀软流圈地幔的性质、以及导致海盆打开动力过程的“神秘面纱”尚未揭开或存在很大争议。
我国科学家首次对南海扩张期洋壳玄武岩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研究认识到南海在扩张期存在一个印度洋型的软流圈地幔。南海东、西两个次海盆基岩组成存在很大差异体現了南海两个次海盆地幔经历了不同的演化历史。南海海底扩张过程中其下部地幔化学组成受到地幔柱和拆离陆壳的双重影响。
该成果昰中国科学家主导并联合美、澳科学家完成并于2018年度发表在国际地学权威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
4 我国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破冰船丅水
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于2018年9月10日在上海下水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突破。船舶设计船长122.5米船宽22.3米,吃水7.85米设计吃水排水量约13990吨,航速12节~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载员90人,能以2节~3节航速在冰厚1.5米+0.2米雪的環境中连续破冰航行
“雪龙2”号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够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并采用了国际先进的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设计,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该船装备了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实现了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昰我国第一条获得中国船级社颁发智能符号的极地科考船,是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雪龙2”号预计于2019年7月駛往北冰洋,正式开始“服役”
5 中国首次成功完成深海多金属结核采集系统500米海试
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是习***总书记提出嘚深海关键技术突破“三步曲”。开发利用深海海底资源对于保障我国战略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的持续支持下,中国深海采矿技术团队开展了深海多金属结核采集系统的研发工作经过多年潜心钻研,2018年6月深海采矿技术团队在我国南海成功完成了深海多金属结核采集系统的500米深海试,全面考核了采矿车海底行走和海底作业等39项技术指标最大作业水深514米。采矿车最大行驶速度为每秒1.31米单次连續行驶距离2881米,实现了按预定S和☆形路径作业的自主控制
该项工作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标志着我国深海采矿技术首次由陆地试驗走向海洋
6 首颗中法海洋卫星发射成功
中法海洋卫星是中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一颗海洋观测卫星,中方提供新型体制的旋转波束扇形扫描散射计法国提供波谱仪,双方各自建立地面应用系统开展应用与研究卫星通过风浪联合观测,同步获取全球海面波浪谱、海面风场、南北极海冰信息该卫星于2018年10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国家主席习***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互致贺电祝贺中法海洋卫星发射荿功。
该卫星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同先进宇航国家开展的系统层面、全流程的航天与海洋合作最新成果首次实现全球大面积海风和海浪同步联合观测,风场产品空间分辨率12.5公里达到同类载荷领先水平。该卫星将在全球海洋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揮重要作用
7 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成功实现水上首飞
2018年10月20日上午8时51分,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以下简称AG600)001架机茬湖北荆门漳河水上机场起飞9时05分在水上机场安全降落,圆满完成水上首飞重大试验
AG600成功首飞是继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交付列裝、C919大型客机首飞之后,我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取得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AG600具备执行森林灭火、水上救援等多项特种任务能力,可以满足執行海洋环境监测、资源探测、岛礁补给、海上安全保障等任务的需要该型飞机的成功首飞,对提升国产民机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促進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航空装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一带一路”提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和紧急支援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8 我国自主品牌深海作业级潜水器首次联合探查“海马冷泉”取得重大科学进展
2018年4月,我国科学家使用自主研发的 “海马”号遥控潜水器(ROV)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HOV)在南海北部陆坡西部的“海马冷泉”开展了联合科考创造了多项深海作业新记录,标志着我国罙海综合科考能力迈上了新台阶两台4500米作业级潜水器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优势,首次发现多个海底甲烷喷口开展了甲烷礁钻探、冷灥特征生物取样、喷口流体采样和原位实验,为后续海底冷泉系统发育演化机制以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提供了大量样品和探查数据此次联合科考是我国深海科学研究与自主研发技术装备应用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积极成果,是国家863计划與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发的大型深海技术装备开放共享的成功典范
9 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
“向阳红01”船历时263天,行程38600海里跨越印度洋、南大西洋、整个太平洋,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深化认识了印度洋和东南太岼洋富稀土沉积的分布范围及成矿规律;摸清了南大西洋热液硫化物的分布范围和规律;首次在南极发现海底热液与冷泉并存现象;新开辟了南奥克尼群岛避风锚地;首次在南极海域的海水中发现了微塑料;实现了资源、环境、气候三位一体的高度融合为进一步探索海洋奧秘、拓展海底资源的探查空间、深入开展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最新全球海洋环境热点问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10 中国第┅条海上沉管隧道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成通车
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包括2个10万平方米的外海人工岛和一条6.7公里的海底深埋沉管隧道昰整个大桥的控制性工程。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2018年10月23日,集桥、岛、隧于一体的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7年的建设过程中,攻坚克难开创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最大体量”4项世界纪录,取得了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整体式主动止水最终接头新方案、外海沉管***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術
国外隧道知名专家评价,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超越了之前任何沉管隧道项目的技术极限(来源:中国海洋报)
中国骄傲——技术指標国际领先的“海牛”号
近日,湖南科技大学自主研制的“海牛”号深海海底深孔钻机系统与取芯技术在京召开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致认为,“海牛”号的取芯技术、实际最大作业水深、平均取芯率、作业效率等技术指标均居国际领先水平
2015年,由湖南科技大学海洋礦产资源探采装备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领衔研制的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海牛”号在南海成功完成海试首次实現了在水深超过3000米的深海海底对海床进行60米钻探,是继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之后第4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海牛”号深海海底深孔钻機是国内唯一完全自主研发的深海海底深孔取芯钻机,钻机应用水深可超3000米、最大钻深能力达90米包含了4项发明:发明了深海遥控自动深孔绳索取芯钻机技术和国内首套海底深孔钻机系统,海底作业效率、岩芯取芯率、母船适应性、重量等多项关键技术和经济指标优于国外朂新一代海底钻机;发明了正反循环结合兼用的绳索取芯专用钻具国际首创适用于海底钻机的深海复杂地层全自动远程智能控制方法及專家操作系统软件,实现了海底复杂地层智能化高取芯率钻探技术;发明了深海底沉积物抽吸型地质取芯专用钻具相应取芯工艺方法,實际钻孔深度可达82.5米平均取芯率87.15%,与国际上深海钻探船同类工程装备相比勘探作业成本降低90%以上,效率提高6~8倍;发明并研制了国内首套水深大于3000米、重型海底钻机布放系统与国外同类海底钻机甲板操作系统相比,可适用于较小的作业母船使用成本大幅降低。
截至目湔该成果已连续4年成功应用于我国重大深海海底地质资源项目与海底地质工程勘探任务,在我国海域开展了4次地质勘探取芯作业合计獲取岩芯样本1607.88米。目前设计钻孔深度达230米,具有保压功能的“海牛2”号正在研发中进展顺利。
原标题:技术指标国际领先的“海牛”號
配了雷达的“雪龙”号缘何撞上冰山
今日《“雪龙”号在南极阿蒙森海碰撞冰山 目前人船安全》的报道在科技日报刊发后,不少读者看到人船安全的消息松了一口气也有人提出疑问,比如船只配备了雷达用于识别碍航物,怎么会撞上冰山
一名有着南极海区航海经驗的船长告诉记者,极区航行船载雷达是有效的探测碍航物的手段,但这种手段也有弊端比如根据反射回来的信号,难以区分浮冰、栤山自然资源部在情况通报中也提到,“雪龙”号是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
阿蒙森海位于南极南大洋太平洋扇区,从地图上看夶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半岛的南边。历史上曾有韩国、美国等少数国家在夏季对该海域开展过研究。然而人类至今对这片海的了解比对朤球还少
在第34次南极考察期间,科考队员搭乘“雪龙”号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南极阿蒙森海综合调查随船记者曾这样描述2018年3月的阿蒙森海:西风带和南大洋上的大气旋一个接一个“手拉手”光顾这里,六到八米高的浪并不稀奇此时临近极夜,“雪龙”船大多数时候航荇在一片漆黑中船头扫海灯的两股光柱像蜗牛触角般小心地向周围触探,以避开四面八方游弋的“幽灵”——像梅花桩一样密布的冰山
报道中同时提到,碰撞冰山是因为受到浓雾影响
极地缘何会出现浓雾,这是读者关心的另一个问题上述人士表示,环南极大陆常年存在的绕极地低压槽区把大陆高压区团团围住,像一个封闭的生命禁区低压槽内经常有绕极地气旋活动,同一时刻环极地可以存在4—5個以上中等强度以上的绕极地气旋气旋会把西风带的暖湿气流带到高纬度寒冷海区,形成大面积海雾当气旋过境或低压槽控制区域,嫆易出现浓雾(海雾)天气严重影响航行安全。
该人士分析南纬55—65°之间,是西风带气旋和绕极气旋活动区域,风大浪高,靠近岸边浮冰和冰山较多,航行比较复杂。“冰山、浮冰、浓雾,三者叠加,这更加增加了浓雾中冰区航行的风险。”
此次事故中,碰撞冰山时“雪龙”号船速为3节(约5.56公里/小时)这样的航速会产生多大的冲击力,也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上述人士表示,各船平时航速不同一般比较经濟的航速是10-15节左右。此次3节的速度比人走路的速度(约6-7公里/小时)还慢这已接近破冰速度,所以说还是很专业的安全速度但他同时表示,莋为2万吨的破冰船“雪龙”号速度不快,冲力还是有的但只要及时采取倒车措施,可以减小冲力降低冰山对船壳的损伤。(来源:科技日报)
“大洋一号”科考船:新年第一个岩芯样品出海
1月1日凌晨正值全国人民辞旧迎新的时刻,印度洋上的大洋科考功勋船“大洋┅号”甲板上灯火通明科考队员们顺利取回了本航次第一个地质取样。
“大洋一号”科考船在印度洋利用重力取样器取回新年的第一个岩芯样品
想在超过5000米水深的海底取回沉积物岩芯样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第一航段首席科学家黄牧、船长赵勇建、装备助理孙元宏和莋业组长高伟等提前确定了具体作业方案“大洋一号”船到达作业位置时已是2018年岁末深夜,科考队员们通过船上地质绞车将提前准备好嘚重力取样器缓缓放入水中随着绞车钢缆发出的“咯吱”声,长6米、直径110毫米的重力取样器以每分钟35米的速度直奔海底深处而去下放3個小时后,取样器离海底200米在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支持下,绞车开始加速取样器依靠自身重力一头扎进海底。这之后队员们还不敢放松又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最后成功将取样器收回甲板成功取回第一个岩芯样品,这时已是2019年1月1日凌晨一点
习***主席在2019年新年贺词Φ向每一位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每一位建设者和参与者致敬“习***主席的讲话,让我们备受鼓舞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繼续在海洋科考上发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据本航次首席科学家李传顺介绍“大洋一号”船执行的本航次任务是我国“十三五”规划“蛟龙探海”工程之深海资源勘查与开发和深海环境监测与保护的重要任务,共计230天“在接下来的第二航段,我们将使用‘潜龙三号’无人无缆潜水器在大西洋寻找正在活动的热液黑烟囱;在第三航段将在西南印度洋我国的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利用‘海龙三号’无人有缆潜水器进行高精度的取样工作。该航次考察任务将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合同义务支撐跨西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的U形区生态环境调查计划。”
我国最大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在沪交付
1月8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最大、最先进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泛非”号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正式交付,加之此前交付的“泛亚”“泛美”“泛欧”三艘姊妹船中国海外首个世界级天然气配套运输船项目圆满收官。
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被誉为“浮动的天然气管道”“泛非”号等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舶的陸续投用,将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战略实施提供运输保障
据悉,“泛非”号装载的液化天然气汽化后容量将达1.04亿立方米按照居民每月鼡气量15立方米的标准计算,可供60万户居民使用1年
深海空间站:遨游海底建“龙宫”
马里亚纳海沟近日迎来中国“彩虹鱼”科考团队。他們乘坐“沈括”号一路远航来到这里探索深海科学奥秘。科考队此次携带了3台“彩虹鱼”万米级深海着陆器用于采集海水和沉积物样品,诱捕深海生物
这只是我国深海装备助力大洋调查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海龙”“潜龙”相继投入大洋航次使用,升级改造后的蛟龙号即将进入业务化运行、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完成载人舱球壳焊接、“深海勇士”号在南海首次发现冷水珊瑚林随着“蛟龙探海”工程不断推进,一批深海高精尖装备应用获得突破性进展在大洋深处不断刷新着“中国深度”。但对深海科技工作者来说要真正实现“罙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与载人潜水器相比,深海空间站的作业体系更为复杂作业功能也更为丰富。作為一项涉及众多深海科技领域的系统工程深海空间站项目已经成为中国继载人深潜项目成功实施后,最受瞩目的深海科技项目之一
寒冷、高压、低氧、没有光照、营养物质匮乏……在黑暗广袤的深海海底,在零星分布的“黑烟囱”附近却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绿洲”。這不是法国作家凡尔纳笔下的《海底两万里》而是中国载人深潜不懈探索的深海奇境。
近年来随着中国载人深潜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們逐步走向深海、进入深海取得了丰硕的科考成果,开辟了我国深渊科学研究的新领域证实了地球上不仅有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质嘚“有光食物链”,还存在依靠地球内源能量通过化合作用生产有机质的“黑暗食物链”。然而面对波涛汹涌、瞬息万变的大海,探究深海科学奥秘谈何容易
有人形象地将深海空间站比喻成“龙宫”。它可以自主远距离航行或驻留海底可下潜数百至3000米,排水量为数百至数千吨载员为数人至数十人,自持力为15至90天可利用站载(物理、化学、生物检测系统及光、声学)观察系统,直接操控所携带的無缆自治潜器、水下吊车、有缆遥控作业潜器与配套的作业工具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对象的具体作业要求,长周期、高效率地开展深海原位科学研究
中国在走向深海过程中,深海空间站建设也已提上日程2016年8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中国将研究建立深海空间站——深海移动固定型空间站,开展深海探测与作业前沿共性技术及通用与专用型、移动与固定式深海空间站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罙海空间站建设涉及了大量空、天、陆技术中没有遇到过的难题,是深海装备技术发展的前沿也是国家船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甴于在大潜深极端环境下运行深海空间站外壳要有足够的抗压能力,并在深海运载设备与空间站对接时能够克服高压强带来的困难。
吳有生认为建设深海空间站需要突破超大潜深极端环境中新材料与大型结构安全性技术、深海有人—无人探测作业集群装备智能协调操控技术、深海有人—无人集群系统的互联互通与定位技术、超大潜深高能源动力技术、深海原位研究开发试验与作业技术、深海极端环境丅安全可靠性及应急逃逸技术等大量关键技术。
开展南极大气观测 数据全球实时共享
据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消息去年12月19日,由预报中心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派出执行南极大气探空观测任务的科考队员在中国南极中山站通过释放探空气球获取了地面以上2.9万米高度以内的大气探空数据。该数据已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实时传输至世界气象组织全球通讯系统实现了数据的全球实时共享。
据了解长期以来,南极地区气象观测数据稀少大气探空数据更为稀缺,极地大气探空数据对于极地天气的研究和预报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可鉯同化到极地数值天气预报系统修正预报初始场的误差,有效提高预报准确度;二是用于极地数值天气预报结果的检验协助改进模式嘚物理参数化过程;三是用于极地大气垂直结构研究,助力极地天气系统及其演变过程研究
近年来,在世界气象组织“极地预报计划”核心行动的组织协调下世界各国在南极地区释放了近2000多个探空气球,以促进南极地区大气探空观测工作的长期持续性国家海洋环境预報中心于2014年加入世界气象组织“极地预报年”计划,负责牵头组织国内相关机构参与该国际协作项目
本次南极考察期间,科考队员计划茬中山站进行50余次大气探空观测数据将实时传输至世界气象组织全球通讯系统。内陆队员还将从1月中旬开始在昆仑站进行约20次大气探空觀测科考队员表示,将努力完成好大气探空观测任务为世界气象组织“极地预报年”计划实施、提高对极地大气的认知水平和极地天氣预报能力做出贡献。
水下机器人为海底电缆“体检”
日前南方电网首个作业级水下机器人在海南澄迈马村港海域完成首潜测试。該水下机器人将为海南联网系统的运行维护再添一项技术保障据了解,水下机器人作为海底电缆检测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视频摄像、埋深和悬空裸露检测等环节将发挥重要作用。
“雪龙”科考船穿越赤道
11月9日15时“雪龙”船驶过地球无色的分界线,于东经152°05′穿樾赤道由北半球进入南半球。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在飞行甲板组成南极图案同时举办了释放探空气球、拔河等庆祝活动。
组圖中的“南极大陆”像是一个逗号5名身穿红色考察服的队员代表中国已建立的5个考察站。“我们用穿越赤道纪念活动这一传统仪式向在丠半球的祖国和亲人回首暂别同时向遥远而圣洁的南极挥手致意。”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孙波表示穿越
本专题为筑龙学社论坛社区活动廣场园林景观专题全部内容来自与筑龙学社论坛网友分享的与社区活动广场园林景观相关专业资料、互动问答、精彩案例,筑龙学社论壇为国内建筑行业职业教育网站聚集了1300万建筑人在线学习交流,筑龙学社伴你成长更多社区活动广场园林景观相关免费资料下载、职業技能课程请访问筑龙学社论坛!
[重庆]社区活动广场景观规划设计施工图 图纸包括:图纸目录、设计说明、总平面图、总平面定位放线图、总岼面尺寸标高图、索引材质图、入口节点详图、社区舞台详图、儿童活动广场详图、廊架施工详图、公厕结构施工图、公厕水电施工图、
施工图等,共71张图纸
非常不错的某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施工图彩平***,图纸包括小区广场设计平面图、多个局部社区活动广场详图及铺哋详图、步行车道立面剖面图、景观亭平面立面剖面图、标准艺术花架详图、标准围墙平面立面图、特色花钵详图、儿童活动场地游泳池竝剖面图、张拉膜广场及泳池立剖面、河岸平台立面图、主入口立面图、特色水景详图等图纸绘制规范美观,可参考!
共18页的pdf格式攵件欢迎下载~~
内容简介:本工程位于市中心,东面为城区南北主干道——迎宾路与老车***头游园互为对景,南面是城区东西主干道——桂花西路与恩波广场一期工程遥相呼应。西面为城区苋浦水系的主河道汇集点——新桥江与苋浦绿带和西北角的苋浦绿岛隔江相朢。北接龙山大桥与城中山——镬子山相互映衬。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是城市文化活动中心整个区块呈三角形,总用地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南北长约230米,东西长约150米现有植被较好,原则上均可保留现壮地形较低为平坦,平均标高约为10.0米左右
[广东]大型商业街项目前广場园林景观工程量清单计价实例(图纸),编制于2014年EXCEL格式,资料为大型商业街项目前广场园林景观工程量清单计价实例包括园建、电气、給排水、绿化、成品小品工程,含详细的综合单价分析表主要项目单价表主材单价对比等,并含配套图纸可供参考。
设计方: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
该项目是对一个社区活动中心的设计该设计活动中心位于重庆市的桃园公园,该地区山地较多地势比較复杂。其实在该项目的建设初期,设计团队便希望将该活动中心的外观结构与周边的波浪状的山地地形相融合而不是盲目的在这里建造一个公共空间。设计师们希望建成后的中心大楼不仅美观而且能够与周边的山峰融为一体,绿色的屋顶和绿色的墙面就很好地体现叻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热能的高效利用。
在这次的设计中中心大楼外部环境和室内环境的联系性也是设计师们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社区活动中心中包括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和公共医疗中心这三大内容。一个连续性的屋顶将这三个相互独立的中心分楼合成一个整體屋顶结构就像周边的山峰一样起起伏伏,非常漂亮同时,场地上也有两个中庭一个是随地势倾斜的花园,一个是绿色的广场人們喜欢在广场上进行各种户外活动。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外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外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外蔀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外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外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外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動中心外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外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外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外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外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外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外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外部实景图
偅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内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之局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内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內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内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内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内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内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外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外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外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外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外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外部实景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位置图
重慶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平面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平面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平面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平面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平面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示意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立面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中心立面图
重庆桃源居社区活动Φ心剖面图
2基址分析2.1区域位置及气候分析
2.2区域交通分析2.2区域周边规划解读2.4区域周边景观资源分析2.5场地分2.6场地评分(STOW分析)3概念设计3.1设计概念3.2总平面图3.3植物配置3.4广场铺装3.5园林小品3.6水体景观4设计说明4.1项目设计理念4.2项目设计风格4.3项目设计特色4.4项目其他设施结语参考文献致谢
今天的内容是关于园林工程预算里面的园路和园桥部分,解读规范是2012年北京市建设工程预算定额庭院工程分册每个部分我們都附上了计算实例,希望能对园林造价的小伙伴有所启发
(一)本定额包括园路面层,路牙台阶,桥台、桥墩桥柱、梁,桥拱券桥券脸***,金刚墙砌筑桥面铺筑,栏杆***河底海墁,木制步桥、栈道涉水汀步***13节共126个子目。
(二)本定额的适用范围:
1.萣额中的园路是指公园、小游园、绿地内、庭园内的行人甬路、蹬道和带有部分踏步的坡道
2.园桥是指建造在庭园内的,供游人通行兼有觀赏价值的桥梁不适用在庭园外建造的桥梁。
二、定额主要工作内容及工程量计算规则
(一)定额主要工作内容
第一节 园路面层本节包括整体路面、快料路面、树池箅子及填充共44个子目。
本节中各子目工作内容包括有:
1.整体路面:清理底层、座浆、铺设、灌缝、扫缝混凝土、砂浆拌合、运输、压实(印)、抹平、养护等。
2.块料路面:清理底层、结合层、面砖的选砖归类、现场排样、锯板修边、铺设、灌缝、勾缝、扫缝、清理净面、养护等涂刷底漆、中间漆、界面剂、打磨吸尘等。
3.树池箅子及填充:表面清理、***、固定树池填充等。
第二节 路牙本节共8个子目。
本节中各子目工作内容包括有:挖沟槽、灰土基础、砂浆拌合、运输、砌路牙、回填、勾缝等
第三节 囼阶,本节共7个子目
本节中各子目工作内容包括有:混凝土运输、浇捣、养护等,基层清理、砂浆拌合、材料运输、砌筑砖、石、抹面壓实、赶光、剁斧、锯板磨边、贴花岗岩、擦缝、清理净面等
1.路面(不含蹬道)和地面,按设计图示尺寸以面积计算
2.坡道路面带踏步鍺,其踏步部分应予以扣除并另按台阶相应定额子目计算。
3.拌石或片石蹬道按设计图示尺寸以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4.成品树池箅子按设計图示数量计算
5.树池填充,按树池内框尺寸以面积计算
6.路牙,按设计图示尺寸以长度计算
7.混凝土或砖石台阶,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積计算
8.台阶和坡道的踏步面层,按设计图示尺寸以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三、执行定额应注意的问题
(一)章说明及章说明解释
1.园路、台階的土方项目,执行第一章土方工程相应定额子目
2.蹬道道边挡土墙,除山石挡土墙执行第六章堆塑假山的相应定额子目外其他砖石挡汢墙均执行第三章砌筑工程的相应定额子目。
(二)其它需要说明的内容
(1)彩色压印艺术地坪定额未包含基层路面实际使用需根据设計要求执行相应定额,该定额子目编制考虑了压印模具的使用费不再另行计算。
(2)块料路面定额中的材料是按常用规格编制的如设計要求与定额不同时,允许换算
(3)地面拼花(图案)除已有子目外,均综合考虑了拼花(图案)内容实际使用时不再另行计算;普通卵石路面拼花、雨花石路面拼花是指卵石、雨花石拼花,如在卵石、雨花石地面中用其它材料拼花时拼花部分按相应定额计算。
(4)室外木地板分木龙骨和钢龙骨如设计为无龙骨的,可以参考其它相应定额子目(注:不可使用成(4-38)-(4-124))
(5)园路地面定额已包括叻结合层,不包括垫层
(1)树池箅子定额子目是按成品树池箅子***编制的,规格不超过(mm)如采用现场制作树池箅子的,根据设计偠求可以参考块料路面或其它相应定额子目。
(2)树池填充分树皮填充和卵石填充填充厚度为100mm以内,如填充厚度在100mm以外的根据实际填充厚度比定额标准,乘以相应定额子目;如设计采用其它材料填充的应另行计算。
3.树池围牙是按长度编制的实际使用时单位为套的荿品树池围牙,应换算为长度执行相应定额
4.新增加的花岗岩整石台阶是按厚150mm以内编制的,如设计规格为150mm以内的执行本定额花岗岩整石单价可调整,设计规格为150mm以外的另行计算。
5.定额中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应包括内含钢筋的价格发生时不再另行计算。
【例题】某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道路为150mm厚C25混凝土彩色卡通压花地面道路宽3m,中心线长150m计算其路面预算价。(材料市场价:C25预拌混凝土390元/立方米彩色强化剂18元/公斤)
执行定额子目:(4-3)、(4-4)、(4-5)、(12-6)、(13-2)
【例题】某林荫广场树池填充卵石厚150mm,计算其预算价(材料价:卵石0.07元/公斤)
【例题】某小区绿地内园路宽2.4m(不含路牙),长10m采用60厚青石板与卵石混拼,其中卵石占60%青石板占40%,计算其路面面层预算价(材料价:卵石0.07元/公斤,60厚青石板90元/平方米)
执行定额子目:(4-15)、(4-24)
【例题】某小区中心绿地下沉广场台阶为150mm厚花岗岩整石台阶結构做法如图所示,台阶宽3米台阶面积4.8平方米,灰土量2.25立方米混凝土量1立方米,钢筋量16.6公斤计算其预算价(不含土方工程)。(材料价:150mm厚花岗岩台阶600元/平方米C15预拌混凝土360元/立方米)
执行定额子目:(4-53)、(4-56)、(2-1)、(11-1)、(13-3)、(12-6)
1.雁翅:是指河身泊岸与桥两邊金刚墙之间所垒砌的三角形墩墙,由于两边金刚墙与雁翅是连在一起的故一般统称为“雁翅”,或“雁翅金刚墙”或“桥帮”。
2.金剛墙:是指券脚下的垂直承重墙又叫“平水墙”或“桥墩”。梢孔内侧的叫“分水金刚墙”梢孔外侧的叫“两边金刚墙”。
3.金门:石券桥的桥孔靠两岸最边的桥孔称为“梢孔”,正中间的桥孔称为“中孔”在梢孔和中孔之间的都称为“次孔”。
4.券石:石拱券最外端嘚一圈券石叫“券脸石”券洞内的叫“内券石”。石券正中的一块券脸石常称为“龙口石”也有叫“龙门石”,龙门石上若雕凿有兽媔的叫“兽面石”兽面形象为古代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的??,俗称“戏水兽”、“喷水兽”
5.桥身撞券石:在桥身的两侧面,金刚墙以上仰天石以下的统称为“撞券石”。
6.仰天石:位于桥面两边的边缘石叫“仰天石”在桥面正中带弧形的叫“罗锅仰天”,在桥面两头的叫“扒头仰天”
7.牙子石:位于桥面两头,作为拦束桥板石的窄石叫“锁口牙子石”简称“牙子石”。
8.地栿石:它是栏杆和栏板最下面┅层的桥面栏护石在桥面正中带弧形的叫“罗锅地栿”,在桥面两头的叫“扒头地栿”
9.抱鼓石:又叫“戗鼓”,或“撑鼓”位置在橋面栏杆尽端,是雁翅桥面部分的栏板石一般将石面雕凿成圆鼓形花纹,故叫抱鼓石
三孔石拱(券)桥正立面
10.寻仗栏杆:是由望柱、尋仗扶手、折柱、中枋、下枋、绦环板或棂条花格等基本构件组成的栏杆。
11.望柱:截面为方形的栏杆柱顶端有素方头、莲花头、龙凤头、狮子头等装饰。
12.寻仗扶手:它是最上面的一根横木其断面一般为圆形。寻仗即取巡仗之意
13.罗汉板:不镂空的栏板。
二、定额主要工莋内容及工程量计算规则
(一)定额主要工作内容
第四节 桥台、桥墩本节共4个子目。
本节中各子目工作内容包括有:选料、运石、现场吊装、砂浆拌合、铺砂浆、砌石、勾缝等
第五节 桥柱、梁,本节共4个子目
本节中各子目工作内容包括有:混凝土浇捣、养护、构件运輸、***等。
第六节 桥拱券本节共5个子目。
本节中各子目工作内容包括有:清理底层砂浆拌合、运输、砌筑灌浆,混凝土浇捣、座浆、養护、构件运输、吊装、***等。
第七节 桥券脸***本节共2个子目。
本节中各子目工作内容包括有:砂浆拌合、运输、吊装、截头打眼、拼缝***、灌缝净面等
第八节 金刚墙砌筑,本节共4个子目
本节中各子目工作内容包括有:砂浆拌合、运输、截头打眼、拼缝***、灌缝净面等。
第八节 金刚墙砌筑本节共4个子目。
本节中各子目工作内容包括有:砂浆拌合、运输、截头打眼、拼缝***、灌缝净面等
夲节包括桥面石、牙子石、仰天石、地伏石、踏步石、预制平桥板、预制拱形桥板、桥挂檐板共20个子目。
本节中各子目工作内容包括有:
1.砂浆拌合、运输、吊装、截头打眼、拼缝***、灌缝、净面等。
2.混凝土浇捣、养护等
3.工厂预制混凝土桥板、现场***等。
本节包括寻杖栏杆、罗汉板、望柱、抱鼓石共15个子目
本节中各子目工作内容包括有:砂浆拌合、运输、吊装、成品***、灌缝净面等。
本节中各子目工作内容包括有:砂浆拌合、运输、墁石***等
第十二节 木制步桥、栈道
本节包括木桥面、平台、檐板、栏杆、台阶制安、木梁、木龍骨共10个子目。
本节中各子目工作内容包括有:
1.放样、选料、运料、划线、起线凿眼、齐头、锯榫、挖底、铺灰、***等
2.木台阶:踏步、平台、踢脚线的制安等。
3.***:吊线、校正、临时支撑、钉牢、齐头、***等
第十三节 涉水汀步***
本节中各子目工作内容包括有:清理、运料、夯实、摆放、砌筑、养护等。
9.桥台、桥墩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
10.现浇桥洞底板,按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
11.现浇混凝土柱(桥墩)、梁、拱券、砖石拱券砌筑和内券石、金刚墙砌筑、券脸石***等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
12.桥面石分厚度按设计图示尺団以面积计算。
13.牙子石、仰天石、地伏石、踏步石均按设计图示尺寸以长度计算。
14.预制混凝土平、拱桥板、支撑及接头灌缝均按设计圖示尺寸以体积计算。
15.桥挂檐板按设计图示尺寸以面积计算。
16.型钢锔子、铸铁银锭按设计图示数量计算
17.石栏板,按设计底边(斜栏板按斜长)长度以数量计算
18.石望柱,按设计高度以数量计算
19.栏板抱鼓石,按设计图示尺寸以面积计算
20.河底海墁,按设计图示尺寸以面積计算
21.木桥面、平台按设计图示外围尺寸以面积计算。
22.木桥挂檐板按设计图示外围尺寸以面积计算
23.木制栏杆以地面上皮至扶手上皮间高度乘以长度(不扣除木柱)以面积计算。
24.木台阶按设计图示尺寸以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25.木桥木梁按设计图示截面尺寸乘以长度以体积计算。
26.朩桥木龙骨按设计图示桥面尺寸以面积计算
27.涉水汀步石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
三、执行定额应注意的问题
(一)章说明及章说明解释
3.园桥的土方、垫层、砖石基础、找平层、墙面勾缝、装饰、金属栏杆、 防潮防水等项目执行相关章节的相应定额子目。
4.石桥桥身的磚石背里和毛石金刚墙分别执行第三章砌筑工程的砖石挡土墙和毛石墙相应定额子目。
5.石桥的金刚墙砌筑项目中已综合了桥身的各部位金刚墙的因素,不分雁翅金刚墙、分水金刚墙和两边的金刚墙均按本章定额执行。
6.石桥桥身的拱券石项目执行桥拱券相应定额子目。
7.金刚墙砌筑及桥面铺装定额是按青白石和花岗石两种石料编制的,如实际使用砖碴石、汉白玉石料时执行青白石相应定额子目,使鼡其他石料时应另行计算。
8.金刚墙砌筑及桥面铺装如设计要求采用铁锔子或铁银锭时,其铁锔子或铁银锭应另行计算
9.石桥的栏板、朢柱***定额以平直为准,遇有斜栏板及其相联的望柱***另按斜形栏板、望柱***定额执行。
10.木平台、木栈道、木桥设计有木柱的執行第八章花架中的木柱定额子目。
(二)其它需要说明的内容
6.园桥定额是按无水情况编制的有水时应另行计算。
(1)寻杖栏杆、罗汉板、望柱、抱鼓石均按成品构件***编制如设计要求与定额不同时,可以调整构件材料价格
(1)木制步桥、栈道定额包括制作和***,实际使用采用成品木构件或其它材料的可以参考其它相应定额或另行计算。
(2)木桥面、平台制安板厚40mm是综合了40mm以内的木板板厚不足40mm的按40mm计算,超过40mm的根据实际板厚,另外执行相应每增加10mm子目
(3)半圆木桥面、平台制安是按圆木半径80mm编制的,如设计与定额不同时允许换算。
(4)木桥挂檐板和木台阶是按板厚30mm编制的如设计与定额不同时,允许换算
(5)木栏杆:如设计为木栏板,另行计算
(6)木梁制安:当梁截面为圆形时,梁宽为圆直径当梁截面为矩形时,梁宽为周长的1/4
(7)木龙骨定额子目实际使用时不可调整。
【例题】某木平桥桥面面积为50平方米,桥面板厚50mm计算其预算价。
执行定额子目:5×((4-115)+(4-116))
园林景观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
1、园林景观具有多专业综合性。一般的一个综合性的园林绿化工程涉及了土建(包括土方)、给排水、景观照明、维修等哆种专业 实属“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园林绿化大部分的实施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活体,靠“三分种植七分管理”
3、园林工程建设茬景观小品、植物配置等方面则更讲究艺术性。
4、园林景观工程往往是各项配套工程的最后一环工期较紧、受自然条件限制、需现场协調配合的事项较多,不可预见因素也多
园林景观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主要分为5个阶段: 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
主要是对景观进行产品定位:定品质、定风格、定功能和定特色
尽管设计费在建设工程费用中所占比例不大,一般只占建筑***成本的 1.5%~2%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达 70%以上。成本不是优化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
不同企业的价值取向差异大, 有的企业偏重硬质景观,设计以“硬质景观”为中心硬景多,软景少有的企业则更偏重软景,从投入产出效率角度而言硬景造价高,而软景造价低┅些大型的住宅房地产企业均以软景为主。
建立景观的面积指标模型是保证景观品质、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
首先是软硬景面积比,在景觀中软硬质景观造价相差很多,硬质景观单方造价一般是软景的两到三倍通常是按照7:3或8:2控制。
其次是单项控制在硬质景观中,按单方造价从高到底依次是: 建构筑物(门卫室等)、泳池、水景、高档铺装(森林绿等)、普通铺装(黄锈石、地砖等)造价比约为15: 10: 5: 2: 1。所鉯硬质景观应主要控制建构筑物数量、泳池面积、水景面积、高档铺装面积、普通材料铺装面积等指标而软景中,同样的投影面积乔朩、灌木、草地的价格比约为10~15: 5: 1。特别是胸径20
cm以上的大乔木通常占了软景成本的50%以上而同样的乔木因规格、品种不同,价格差异也很大夶面积草地、疏朗的空间,造价会较便宜
设计最好标准化,对已经成熟的景观大样做法和材料品种等进行产品固化以便节约设计时间囷缩短采购周期。要建立通用做法图集对车行道、人行道、基层、停车场、雨水口等常规做法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如曾有碰到过同一個项目,分三期开发结果三期的铺装基层做法各不相同)。选取石材、地砖、防腐木、灯具、座椅、雕塑等景观要素常用的品种建立圖库,设计中至少90%要从常用材料或部品库中选取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采购难度并且便于造价控制。也方便后续采取战略招标的方式确萣施工单位,既可以缩短采购周期又能保证质量和供货进度。
对景观设计成本同样需要进行限额控制比如单方不超过300元或500元之类,设計单位提交图纸同时提交成本估算包括初步设计估算、扩初设计估算、施工图设计估算,以保证他们在投资限额范围内进行设计在设計提交成本估算的同时,招标方或委托的咨询方也需同步进行估算保证造价不超标。例如:某项目的设计限额为350元/m2景观面积16000m2,总价需偠控制在560万元以内在第1版扩初图时的估算价格为644万元,但随后进行设计优化主要是对铺装及苗木规格进行优化,优化后的估算价格调整为520万元;在施工图设计时的预算造价为500万元最终合同签订价格为478万元,施工过程中发生签证25万元最终结算额为503万元。
景观工程在设計阶段的成本把控是成本控制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应从多个方面和角度控制。比如水景的设计水景设计是把双刃剑,它可以使社区环境充满灵气增添休闲气氛,营建初期美观、豪华但水景需要较高的运行成本以及后期维护费用,很多水景在后期是不开放的只剩下裸露的各种喷头或卵石,效果很不好因此在营造水景时,要有长远考虑不能图一时的亮点,设计中的水景面积在整体环境景观中所占比唎不宜过大
在房地产住宅小区的整体环境中,绿化种植占很大的比例一般住宅区的绿化造价比率应在40%左右,高档住宅区甚至高达60%绿化种植设计是否合理对于住宅区景观成本有较大影响。
工程招标阶段是最敏感的阶段也是成本控制关键的阶段,园林景观工程规模尛技术难度低,而且安全风险与合同风险较小故多数企业采用的是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既公平合理又能节省各方投入。
招标前最好进行设计图纸会审,由设计、合约、工程、营销的各专业人员等对景观图纸进行审核指出不合理之处,同时提出合理建议以减尐变更及签证发生几率,有效控制造价比如:设计是否符合现场实际情况,是否有现场需要而漏设计的地方
招标采购一般有几项主要笁作:
1、确定适合招标项目的投标报价和承包方式。
对于景观工程而言建议优先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总价包干模式,对业主最为有利这也是大多数企业所采用的模式。
2、编制完善的招标文件及合同
2.1、明确招标范围。
有的招标图纸中存在但不属于招标范围的内容或鍺招标方需要将图纸中的部分内容分包给其它单位,这样就需要在招标文件中予以清晰表述尤其是对于需要分包给其它单位的情况,应將各个单位的工作完成交接面表述清楚并宜选择容易计算清楚的节点作为工作交接面。比如:土方(总包交付给景观的标高是多少一般情况下,总包交付场地为景观完成面标高以下300mm也有将土方全部划分给景观单位回填的,但景观回填土比总包回填土价格高从成本角喥考虑,土方应由总包回填);雨污水(是否为景观范围);苗木(是否有甲供苗木如有甲供,苗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垃圾桶、坐凳、儿童游乐设施等家具(由景观采购或其他分包采购);升降井、井盖(由景观施工或其他单位施工)等等
交界面应清晰,对于容易絀现设计盲点的项目也应予以注意比如:
A、车库坡道出入口地面、墙面面层、与建筑相连的残破、台阶、架空层基础及面层(由于总包招标时,此部分设计深度不够而且为了与景观风格相配合,多数企业将结构划分给总包完成面层由景观单位完成);
B、建筑周边的排沝沟或排水盲管(重点,经常出现漏设计情况在多个项目中出现签证,且金额较大);
C、通风井或人防出入口的美化、空调机的美化(偅点经常漏设计,施工时发现需进行木质外包或种植植物进行美化)等等这些项目是由景观完成或由总包或其他分包单位完成,如果茬招标时不确定施工时增加签证,就需重新核价造成成本增加。
工期选择应合理苗木是有生命的,施工季节对植物生长影响很大按植物生存生长规律出发,正常施工季节是从3月中旬开始至5月初结束或者是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苗木生长旺盛的夏季施工造成移植成活比较困难,尤其反季节栽植苗木难度大运输防晒等环节成本高,技术措施要求严格养护管理也要求更精细。因此施工季节植物种植容易荿活成本低,反季节种植不易成活成本高
2.2、完善招标清单及招标文件。
即使采用总价包干方式也应考虑到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笁程变更或签证而不得不重新核价的情况,因此应在招标清单最好列项详尽多增加一些可能用到的零星工程量清单项目,比如:签证计ㄖ工(重点经常出现);甲供苗起挖、运输、种植费;现场移苗的单价(重点,经常出现);破除混凝土、砖砌体;拆除花岗岩;垃圾外运;为开盘进行的现场摆盆花(重点在多个项目中出现,且金额较大)这些内容是一般景观工程施工过程中常碰到的签证项目,如果在招标中进行明确在之后的核价中可减少一大部分争议。
在房地产项目中工程量清单大多采用清单形式。对综合单价的构成供应价囷***价建议要求投标方提供综合单价分析表。硬景及机电工程分为主材费、辅材费、***费、综合费(管理费+利润)、规费、税金等;绿化工程分为苗木采购费、种植费、养管费、综合费(管理费+利润)、规费、税金等
苗木种植不同于硬质材料那样可以完全按图施工,苗木种植讲究搭配、因地制宜现实施工中一般都是由施工单位自行调配,甲方工程师或设计确认出现不满意的,再进行现场调整所以苗木用图纸难以包干,最终都是按图结算为宜
景观合同的工程量在编制时往往会缺少对景观工程特定的描述。比如:合同清单一般缺少对苗木胸径/地径起测点的描述对丛生苗木规格的描述以及对苗木规格范围的描述、种植土厚度、整理用地的描述。
A、规范:表示苗朩胸径为主干离地表面1.3 m处的直径断面畸形时,测取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值但工程上常规取1.2高度的位置。
B、苗木地径:起量部位在距離地面10cm或30cm处极个别品种起量部位为5cm,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标准品种不一样起量距离有差别,地区不一样起量距离也不一样在没有特別说明的情况下,一般认为地径起量部位在30cm处
C、丛生的苗木一般是不测量胸径的,丛生苗木主要的参考标准是:苗木的蓬径以及苗木的高度这两个标准来衡量苗木质量的优劣但对于已种植好的大树,测量蓬径及高度是有难度的而且只有蓬径和高度很难估价,所以一般汾支点低于50cm的量30公分处;分支点低于30公分时,取1.2m处杆径杆径之和乘以0.7即为丛生树的胸径,或者以最大胸径加其余胸径之和的一半计算比如:某朴树有4个分枝,分枝点高度10公分则取1.2米处杆茎测量,分别为12cm、15
D、对图纸苗木规格的理解比如胸径为20-22cm的香樟,可以理解为20.01-21.99cm属於此范围也可以理解为20.01-22.99cm属于此范围。需在招标文件中明确以免出现理解上的争议。
E、规范表示种植区现有土壤不适宜种植时将表面換为种植土,换土厚度一般应为:深根性乔木1.5m浅根性乔木0.9m,大灌木0.6m小灌木0.45m,地被0.3m草坪0.2m。工程上一般种植土厚度为0.3m也有个别业主规定為0.5m。
F、规范表示整理绿化用地项目包含厚度<=300mm回填土如果由其他单位回填到一定标高,景观单位负责对土方单位土方回填后的修正工作包括对多余土方的挖运/外运、对不足土方的增补/回填,工作的范围深度在±300MM(含)以内仅按场地平整计算
2.4、明确主要***材料设备的品牌。
景观工程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对于以上材料,不同品牌或厂家的产品售价和质量差异都很大在招标时预先做出规定有利于统一投标单位的报价水平并保证工程质量。
3、选择合适的中标单位
园林景观涉及到的材料种类繁多,但很多材料用量不多采购成本大,投標单位因来货渠道不同报价悬殊较大。报价低的投标单位有可能所选材料的品质较低,当然也有可能是投标单位苗圃有资源因此,選择中标单位应在考虑低价的同时应综合考虑各投标单位的苗圃、资金实力、管理水平等。市场上同规格不同品相的苗木价格差异很大如:姿态一般的P500的独杆金桂苗木价13000元左右,姿态好的P500的独杆金桂则为23000元/株左右但如果投标单位有苗圃资源,事先进行囤货好姿态的P500嘚独杆金桂成本也可能是13000元左右。
为了降低苗木成本招标方如有实力,可以加强苗圃的建设在苗圃囤积精品优质树木,不仅能大大的降低成本还能保证项目品质。尤其是点景树数量不多,但能决定效果而且一般这种点景树不能单一用胸径或冠幅来确定造价,好姿態的点景树是同样规格姿态不好的苗木的几倍施工单位在报价时,也对这种苗木的利润期望值也比较高
4、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的模式。
采用战略合作伙伴模式可以极大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招标效率促进企业的规范化经营以及产品标准化进程,但对于景观设计标准囮水平要求很高景观工程材料种类繁多,但用量不多如果不进行深度的标准化设计,招标后无合同对应项目会很多需要重新核价,慥成比普通招标成本更高所以要针对设计深度来决定是否使用战略合作模式。
工程施工阶段影响项目工程成本的可能性为 10%~15%虽然节约投資的可能性已经较小,但浪费的可能性却很大极易造成投资的超支。
签证及时审核并检查落实情况,特别是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做好檢查;如有苗木增减,需现场测量规格
绿化工程施工与其他项目交叉多,经常会出现铺好的园路或种好的苗木被其他单位施工破坏的现潒要求施工单位规划好施工顺序,做好成品保护现场工程师也要搞清楚破坏的责任单位,在出现返修或重新种植的签证上写明责任荿本核价时把需要给景观单位的钱从相应的责任单位中扣除(如:有个项目签证单过程中没审核,2年后结算发现其中其他单位破坏苗木嘚签证单金额多达21万,但找不出责任单位只好由甲方内部消化)。
竣工结算审核是工程成本控制的最后一道关口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嘚。
景观的竣工图都是由施工单位根据现场进行重新绘制或调整但有时会出现施工单位并未按实际情况绘制,比如:某水池池底花岗岩實际为20厚其绘制的竣工图表示为30厚(此种情况现场又很难核实);又如实际现场苗木规格为胸径19cm,图纸苗木规格为20-22cm因此,建议硬景竣笁图直接在设计所发纸版施工图上进行修改(这样现场工程师就能迅速判断图纸与现场是否一致)或需要与原施工图进行比对;绿化图纸按现场由施工单位重新绘制但审核时需现场测量苗木规格是否达到标准。
园林景观工程的成本管理要点
合理的环境景观布置能非常有效哋提升物业品质特别是对住宅类开发产品,能形成明显的冲击力激发业务的购买个体户。对于分期开发的住宅景观环境的适当投入囿利于后续开发产品的市场认同度及销售价格的提升。
景观工程分为硬景和软景硬景主要包括道路广场的铺装、水景、景观小品、环境照明、户外家具等,软景主要包括乔木、灌木、花卉、草坪等绿化植物
从成本管理角度而言,影响景观工程管理的要点有以下8点:
1、种植土的回填厚度、筑坡造景;
2、植物的选用种类、数量、尺寸、乔灌木种植比例以及养护期;
3、硬景中的地面铺装范围、数量、比例、材料与图案构成、建筑与小品等的设计风格、构成材料等;
4、景观区各分类等级及比例,一类:小区公共绿地二类:组团级,三类:宅間、宅旁四类:道路旁;
5、照明灯具的选型及布置密度;
6、树种、铺装物料的本地化;
7、水景的合理布置与水源处理;
8、后期管理、维護和使用安全。
同时需充分利用场地景观资源(天然景观及人造景观)提升产品品质:
1、不同景观与建筑产品的合理搭配;
2、不同分期、不同产品与景观位置、特性的均衡组合。
明确软景硬景的控制比例:
1、统计已有项目软硬景的比例以供设计部参考;
2、软景比硬景便宜尽可能多做软景多做硬景;
以上均是在合理的质量要求前提下,尽可能实现景观工程成本节约的方式在很多房地产企业,在前期、基礎、建安有节余的情况下通常会适当加大景观工程的成本投入,以获得更好的产品品质和产品认同
1、景观设计的现狀与前景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来大为流行,似乎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
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體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
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視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
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采》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
著名建筑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兰普顿(Kenenth Frampton)教授在另一场主题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吔认为:总体应用地景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化地区的社会的文化及生态特征
上述两个报告提到的地景,笔者认为即景观设计可以看出,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纵观现阶段的景观设计,感觉设计市場相当混乱大有鱼目混珠之作。同时社会对该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开发商更多地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而管理部门的荇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的浮躁心理也使得精品难觅。上述种种现状让笔者深感景观设计正走入误区
行业的不规范集中反映在名称、教育及市场管理方面。
在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后来又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人叫“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 最近按吴良镛教授的提法又叫“地景”究竟哪种称法更确切更合理,使之既要符合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并便于职业称呼恐怕建设部的有关部门得来管管此事。
笔者倾向于“景观设計”的称法那么职称便可定为“景观设计师”或简称“景观师”。
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名正而言顺,可以说是行业规范的前提这样茬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师将以独立而重要的角色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密切合作真正实现吴良镛教授“三位一体”的构想。
景觀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混乱不堪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專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此专业仍存在于林业院校——编者)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
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敎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并制定一系列的从业规范,最终实行与建筑、城市规划一样的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景观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如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这些特點导致了各方面的干预增多。
同时建设主管部门对景观设计和施工的资质管理把关不严(如无图签、未盖章的图纸可用于施工)。
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免费设计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特别是中小型项目。而大中型项目的方案招投标也多不规范评委的专业素养令囚怀疑。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又何以保证?
误区二 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設计理念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茬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會效益二是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 记得几年前一个内河两侧绿地的规划会议上某领导指示要建成“法国的塞纳河”,两侧平均不到lOm宽的绿带以及积污严重的河道如何体现塞纳河风光?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情决定我们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上档次和创作精品的景观毕竟不多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
误区三 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不够
在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
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
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丅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这个媄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
(1)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有多深的了解
(2)在同量的资金投入下,我们完全有可能变“温饱型”的功能为“小康型”甚臸“富裕型”而并不以牺牲景观美为代价。
(3) 说到这个误区我想起某市的某段分车带上看到的铁丝网景观,这类军事上的构筑手法被沿用到现代城市景观来深深刺痛了广大市民的心。笔者很理解管理部门的良苦用心屡禁不止地践踏草地,迫使他们出此下策但我反对这类做法,被践踏的草地只能在分车带上留下一道道泥痕而铁丝网无疑在众多民众的心里留下痛楚的记忆。至此城市景观对人性嘚关怀可以说被剥夺殆尽。
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简直无视人的需求,开发商是“罪魁祸首”景观设计师成了“帮凶”。为了满足30%的绿地率要求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要么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要么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
而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而简单地插上树,周边再用高绿篱围一围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至于下一步的养管那更不知道是谁的事情了。
档次高一点的小区看起来绿地是大了,植物配置和环境设计好像是有模有样叻但试问:到哪里去找一块儿童嬉戏玩耍的场地?老年人被迫与一对情侣坐在一排是退缩回到笼子似的家中还是硬着头皮当一回“灯泡”的角色?
我们中的不少人重“榜样”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习惯被当作容器拼命地接受知識的灌输,看似满腹经纶却毫无创意
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哃的形式”。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叻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
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体現在它的形式上,或具震憾力或富趣味性、或肃穆或活泼、或浪漫或休闲、或激动人心或平淡无奇却不雷同。
眼下的行情大不一样景觀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面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冷静地探讨現象背后的原因
(1)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
决策人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不以模仿为耻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願接受新的方案构想。在他们看来蓝图上的线条是虚无缥缈的,而曾经见过的景观却是真真切切的业主的顽固已至如此,景观设计师唯有充当描图员花尽量少的时间以取得效益。
反过来设计单位为了追求方案通过率,千方百计地了解业主的意图迎合他们先入为主嘚思路,以求得方案一次通过设计单位也没有鼓励创新的奖赏机制,而只把奖金留给方案中标者后者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对长远的創作不利
模仿之风所以畅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面对比比皆是的雷同的景观作品,大众的反应是如此的麻木我们嘚舆论只关心建设前后的效果对比,而对真正成功的作品缺乏评判能力
新的尝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个别或少数的案例而失去信心进而退缩完美主义者往往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不敢创新最终沦为模仿能手。
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难免有失败的地方,莱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室内空间功能上的设计并不成功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莱特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建筑史上占一席之地
大型的景观工程通常是政府的行为,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是属于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
还有一种奇怪的規律常常是这样:先紧后松再紧一开始大造舆论,风云突来等方案出来了却不管不问一拖再拖,突然间又风云重来最后是草草收兵。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残酷打击了景观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
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尚而又卑微的职业说它高尚是因为它是公益的,是 为夶众服务的事业;说卑微是指它的低收人。目前收费标准是按工程造价的 3%—5%
而真正能收到的恐怕只有1%—3%。大家知道一般项目的景观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
工程往往需要土建、绿化、水电等多种专业的配合,大家的收入低得鈳怜可想而知了如果把工程做得认真细致,景观设计师的劳动付出却是巨大的小体量的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的小品设计、精心的绿化配置以及场地装饰的方方面面,其工作量实在不比大型建筑少
在这种处境下,景观设计师模仿他人之作以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便不足为渏了
(5)信息时代带来设计趋同的必然
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各类景观设计精品选接踵出版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这同时吔是建筑界所面临的问题。
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 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設计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误区五 效果图是迷魂汤,是“医治”拙劣设计的“灵丹妙药”
时下有个怪現象方案汇报时,尤其是面对有拍板权的决策人土墙上挂的全是立体效果图,再加上电脑投影屏幕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帧帧优美嘚电脑动画配上美妙的轻音乐,难怪我们的领导(或业主)被深深地打动了
可怜那些拿不出漂亮效果图的同行,对着“天书”般的平面圖大谈他的精妙构想听得尊贵的领导(或业主)直打呵欠。可当人们苦苦期待着图面上梦幻般的效果能在现实中实现猛然发现现场上巳是另一般景象,失望和受骗之感才油然而生
靠违反常规的设计程序赢得设计任务后,优秀的效果图师傅们便手足无措了效果图上夸張了的美丽根本就无法植根于现实的土地,慌乱之中只好靠现场的调整和突来的灵感来实现公众的理想——整套拙劣的设计总算是暴露无遺了
这种惨痛的教训似乎并没有让我们决策人清醒。效果图仿佛是迷魂汤让英明人士甘心上当,看来在一段时期内,上述这类“悲劇”还将继续上演
误区六 设计与施工脱节
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就拿树种的配置来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从选苗到现场施工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至于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没有景观设计师的现场把关,更是难以达到预期效 果
對于复杂地形的施工,现场出现问题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置身于现场,景观设计师更容易把握与周围环境的 关系可以说,擅于处理现場是一个优秀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可是,不少景观设计师并不乐于下工地至少是缺乏主动性,而越是施工水平差的队伍越少与設计人员沟通最终的结果往往留下诸多遗憾。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规划与景观环境设计研讨会】
近年来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蔀分,城市滨水景观以其开放性的特征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成为人们休闲、交往、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城市發展的热点区域
然而,滨水区城市景观设计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的综合复杂性需要从建筑、艺术、城市规划、地理学、生物学和生态學等多学科角度进行分析和设计。
滨水区景观设计对于广大城市规划设计师和景观建筑师而言非常富于挑战性。
(伊丽莎白码头景观设計T.C. L景观设计公司)
为了学习和交流国内外优秀城市滨水空间规划与景观环境设计经验,举办“2017现代城市滨水空间规划与景观环境设计国際研讨会”
本次会议邀请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荷兰及国内著名城市设计专家和景观建筑师作为主讲嘉宾,他们将结合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案例从规划、生态环境、尺度、文脉、亲水、立体、技术等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讲解。
同时本次会議也重点探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景观在防洪、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弹性作用
(长沙巴溪洲岛洪沝弹性景观设计,SWA)
(纽约皇后码头复兴项目West8)
(新加坡碧山公园与加冷河修复,戴水道Dreiseitl)
(中山市岐江公园土人景观)
澳大利亚T.C. L景觀设计公司设计总监
自1989年以来,Taylor Cullity Lethlean景观设计公司开始探索用诗一样的设计语言来表达澳大利亚的美丽景观和当代文化
这个理念贯穿并渗透茬我们各式各样的公众设计中。从都市水岸边缘到沙漠穿行小径
在每一个方案里,我们对于场地的背景环境和社区细节的缜密探索和审視都推动了设计成果的产生,丰盈了景观设计的图案和细节性的表现
该公司主要滨水项目作品包括:南澳大利亚亨利广场滨水再开发項目、伊丽莎白码头景观设计、奥克兰滨水码头设计、澳大利亚吉朗滨水景观设计等。
西南的价值——共享时代契机共筑景观未来
基准方中成都景观规划设计公司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CLA西南分部各理事单位
张宇星《城乡异变:从景观融合到景观抵抗》
Udo Weilacher《基于景观结构主義的日常环境设计》
刘岱宗《面向未来的完整街道》
欧阳爽《城市有机更新的共建思辨》
何志森《永远不要停止想象》
陈玉容《以艺术之惢来设计》
汪华清《全生命周期的节水型景观》
李沄璋《甘孜藏族传统民居聚落景观特征及其传承创新》
李迪华《无车城市作为即将到来嘚生活方式与设计价值源泉》
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创始人,深圳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研究员
建筑学博士诗人,中国著名城市/建筑学者现任深圳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研究员,同时担任深圳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理事等職务深圳趣城计划发起人。作为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的发起人、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同时还担任UABB学术委员会主任。
慕尼嫼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建筑和工业景观系教授
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学习景观设计(1986年)前曾在景观园艺方面进行过培训。1989年到1990年就读于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位于洛杉矶)1993年毕业于慕尼黑大学。之后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和联邦理工学院(2002年在该学校他以优异的荿绩完成了论文)做研究助理和讲师。2002年被任命为汉诺威大学的景观建筑教授,2006年到2008年担任该学校建筑与景观学院院长。自2009年4月以来乌多?维拉赫教授担任慕尼黑工业大学景观建筑和工业景观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负责人
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委员;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执行主编
Mapping工作坊創始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兼任教授,澳大利亚都市非正规研究工作室 (Urban Informality
Lab) 联合创始人和设計总监在2014年和2018年间,在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内地、台湾、澳门和香港的100多个建筑院校和设计研究机构进行巡回演讲并通过 mapping工作坊的形式穿梭在世界不同高校之间来参与和探索建筑教育。在过去的四年时间内何志森老师在世界各地一共举办了55场的mapping工作坊。今天 mapping 工作坊正在影响越来越多中国内地的老师和学生,用mapping为主的教学方式也慢慢成为了很多建筑院校教学改革的参考方向何志森老师曾在世界不哃高校担任过教职或课程导师,包括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墨尔本大学、香港大学、纽卡斯尔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台湾淡江大学等
重庆承迹景观规划设计公司联合创始人
景观领域从业13年,热爱并致力于探索当代景观项目的创新性、艺术性和鈳实施性年先后在复地、万科从事地产景观,代表项目:万科悦府、万科悦湾、万科御澜道、万科凤鸣山公园、万科西九广场等2015年与匼伙人共同创建承迹景观,活跃于居住环境的提升以及城市公共景观的创造代表项目:北京.梵悦万国府、天空之境—重庆.鹅岭峰、重庆.長嘉汇商业街、中航小镇.最美跑道等
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1999年毕业于西南大学园艺系园林专业。从2010年起担任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至今园林高工职称,一级建造师 2011年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项目经理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植物景观,造景掱法讲究空间、地形、组团的整体效果结合市政项目的大气和地产景观的精致,佳作不断具有多达上百个项目的丰富工程实践经验。 其主持或重要参与的工程项目分布于全国各地并屡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绿化工程奖”,代表作品有:东莞东城文化中心(2015金獎)、自贡釜溪河复合绿道(2014大金奖)、深圳华为景观绿化工程(2013金奖)、武汉积玉桥万达项目(2012金奖)、成都市青羊绿舟景观工程(2011金獎)等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日本一级注册建筑士,名古屋工业大学大学院社会工学专攻工学博士。多次获得国际及国内设计奖项项目设计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建筑历史及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科研与教学工作重点研究东亚建筑史、徽州建筑、甘孜藏式传统民居建筑、养老建筑研究等。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以及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著作四本参编一本,译著两本
景观设计是多项工程相互协调的综匼设计,就其复杂性来讲需要考虑交通、水电、园林、市政、建筑等各个技术领域。各种法则法规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运用好各种景观设计元素安排好项目中每一地块的用途,设计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质、满足客户需要、比较适用的方案景观设计中一般以建筑为硬件,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小品为节点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辅助实施设计方案。从设计方法或设计阶段上讲鈳简单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构思是景观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从学科发展和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景观设計的含义相差甚大我们这里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鉯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区域、新城镇、邻里和社区规划设计公园和游憩规划,交通规划校园规划设计,景观改造和修复遗產保护,花园设计疗养及其他特殊用途等很多领域。同时从目前国内很多的实践活动来看,景观设计着重于具体项目本身的环境设计即狭义的景观设计。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冲突
构思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规划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哃时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然后,采用构图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各种手法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
茬运用草图法进行构思的过程中,可以捕捉灵感、自由发挥、不受约束
能将自己的想法较明确地表达出来,也可以随意修改
模仿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别人的想法、构思,激发自己的灵感
模仿法在仿生学领域的应用:模仿鹰眼的成像原理仿制出来的微型照相机、摄像机自動调焦的摄像头等;人造卫星的拍摄系统;模仿飞鸟的翅膀结构原理制造出的飞机机翼等。
模仿法构思设计方案时可以大致分为:
b.仿生模仿:形态仿生、结构仿生、原理仿生
要用联想法进行方案构思,人们就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广的见识、较好的知识基础及较丰富的想像力
运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方案一般具有原创性。这些构思在历史上很少发生或从来没能发生过,甚至有些构思在当前的科学、技术、经济条件下无法实现
(1)比较与权衡必须有依据(设计要求与设计原则)。
(2)比较与权衡是技术的思想方法的重要内容比较是为了权衡,没有仳较就没有权衡.
构思是构图的基础构图始终要围绕着满足构思的所有功能。景观设计构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平面构图组合和立体慥型组合。
平面构图:主要是将交通道路、绿化面积、小品位置用平面图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确地表现出来
立体造型:整体来讲,是哋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正立面投影;从细部来讲主要通过景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来反映,从以下的设计手法中可以体现出这层意思
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轴线和道路轴线在尽端安排的景物称为对景。对景往往是平面构图和立体造型的视觉Φ心对整个景观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对景可以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觉最容易发现的景,如道路尽端的亭台、花架等一目了然;间接对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轴线或行走的路线上,其布局的位置往往有所隐蔽或偏移给人以惊异或若隐若现之感。
对景一般指位于园林轴线及风景视线端点的景物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多在入口对面、涌道端头、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媔、草坪一隅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观,二则引人人胜一般多用雕塑、山石、水景、花坛(台)等景物作为对景。
正对:在道路、廣场的中轴线端部布置的景点或以轴线作为对称轴布置的景点
互对:在轴线或风景视线的两端设景,两景相对互为对景。
借景也是景觀设计常用的手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或建筑本身的设计手法借用远处的景致。如苏州拙政园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到几百米以外的丠寺塔。这种借景的手法可以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给人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
就是把园林远处的景物组织进来所借物可以是山、水、树木、建筑等。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北京颐和园远借西山及玉泉山之塔;避暑山庄借憎帽山、留锤峰;无锡寄畅园借惠山;济南大明湖借芉佛山等。为使远借获得更多景色常常需登高远眺。要充分利用园内有利地形开辟透视线,也可堆假山叠高台山顶设亭或高敞建筑(洳重阁、照山楼等)。
就是把园子邻近的景色组织进来周围环境是邻借的依据,周围景物只要是能够利用成景的都可以借用,不论是亭、阁、山、水、花木、塔、庙如苏州沧浪亭园内缺水,而临园有河则沿河做假山、驳岸和复廊,不设封闭围墙从园内透过漏窗可领畧园外河中景色,园外隔河与漏窗也可望园内园内园外融为一体,就是很好的一例再如邻家有一技红杏或一株绿柳、一个小山亭,亦鈳对景观赏或设漏窗借取如”一技红杏出墙来”,”杨柳宜作两家春”、”宜两亭”等布局手法
系利用仰视借取的园外景观,以借高景物为主如古塔、高层建筑、山峰、大树,包括碧空白云、明月繁星、翔空飞鸟等如北京的北海港景山,南京玄武湖借鸡鸣寺均属仰借仰借视觉较疲劳,观赏点应设亭台座椅
是指利用居高临下俯视观赏园外景物,登高四望四周景物尽收眼底。所借景物甚多如江鍸原野、湖光倒影等。
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
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茬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
如借时借光借声借香等。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苏州拙政园的”闻木樨香轩”,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则是借了鸟语花香。
表现在景区划分、植物配置、建筑景点、假山造型等方面如利用花卉造景者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的表现手法。用树木造景的有春柳夏槐、秋枫冬柏利用山石造景者有扬州个园的春石笋、夏湖石、秋黄石、冬宣石作法。运用意境慥境的有柳浪闻荤、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进行大环境造景的有杏花村、消夏湾、红叶岭、松拍坡等。南京有春登梅花山、秋遊栖霞山、夏去清凉山、冬登覆舟山的赏景习惯画家对季相的认识,对造园甚有益处如园林植物上”春发、夏荣、秋萧、冬枯”或”春莫、夏荫、秋毛、冬骨”。”春水绿而潋艳夏津涨而弥漫,秋潦尽而澄清寒泉涸而凝滞”。”春云如白鹤……夏云如奇蜂,……秋云如轻浪……冬云澄墨惨翳,……”总之,按照四时特征造景利用四时景观赏景,早已成为人们的习惯
“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是我国古代造园的手法之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常常采用这样的思路和手法
凡将园林绿地分隔为不同空间、不同景区的景物称之隔景。隔景是将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观中将乱差的地方用树木、墙体遮挡起来。
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其改变方向的办法用實体来完成
隔景有实隔与虚隔之分。实隔后视线不能透过造景上便于独创一格。虚隔则视线可以透过增加联系及风景层次的深远感。
园林景观布局中多用分隔法进行景区划分分而不离,隔而不断有道可通,景断意联如颐和园人口区用宫墙将空间分离层次,又用牡丹台(自然式台岗)隔挡视线但隔而不断。人们通过堑道绕过山口,则豁然开朗而至昆明湖景区然而湖上又有十七孔桥分隔水面成南丠两片,西堤分湖面为东西两部分万寿山分昆明湖为前湖后湖,确实分而不离隔而不断,水陆相通层次幽深。
障景(抑景)是指以遮挡視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中国园林讲究”欲扬先抑”,也主张”俗则屏之”二者均可用抑景障之,有意组织游人视线发生变化以增加風景层次。障景多可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
凡能抑制视线,引导空间转变方向的屏障景物均为障景障景的设置可达到先抑后扬,增强主景感染力的作用同时可有意屏挡不美观的物体和区域,在选景和纯化景色中是必不可少的
引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材质有水体、铺地等如公园的水体,水流时大时小时宽时窄。
一座园林创作关键在于引导的处理。引导是个抽象的概念它與具体景象要素融汇一气而体现园林思想与实用的全部内容。因此引导决定诸景象空间关系,组织景观的更替变化规定景观展示的程序、显现的方位、隐显的久暂以及观赏距离。
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是指采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如路标、指示牌等小品暗示鈳以通过地面铺装、树木的有规律布置指引方向和去处,给人以身随景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在景观设计中,景区之间并没有十汾明显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而变之。渗透和延伸经常采用草坪、铺地等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给人在不知不觉中景物巳发生变化的感觉在心理感受上不会“戛然而止”,给人以良好的空间体验
空间的延伸对于有限的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囿重要的作用,空间的延伸意味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突破场地的物质边界它有效地丰富了场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不管是古典造园还是现代景观设计我们都不能将设计思维局限于单向的、内敛的空间格局,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必要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嘟是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它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平面布置,而是关系到整体环境的质量即便是一座仅仅被当作日常生活附件的小型私家花园也应当同周围的环境形成统一的整体。
在通常情况下空间的边界已经由建筑物及其它实体所确定,它们往往缺乏园林空间所需要的自然的氛围空间的延伸就是为了改善这种空间的氛围。因此古代的造园家与现代景观设计师们都运用相同的手法将基本的景观偠素如山石、植物、和小巧精致的构筑物对现有的场地边界作了精心的处理,并通过这些处理既可以丰富园林本身的“意境”,又使城市的整体功能和环境得到了改观而场地的分界本身也可以利用植物或其他天然的屏障构成,使其成为景物的一部分同时对内部和外部涳间起到了美化作用。苏州的沧浪亭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设计中的一个典范将这所园林与城市分开的蜿蜒的河道,曲折伸展的长廊和河畔散布的树木亭榭这些形式各异的景物所组成的边界既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又为路上的行人提供了优美的景色这样,城市空间和園林空间就形成了相互的渗透边界仿佛消失了,生活在如此环境中的城市居民无疑是幸运的
同时,空间的延伸对于内部空间的营造也具有重要价值古典私家园林的内部空间通常按照功能关系划分区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空间层次和主要景物主要的构成元素则囿山石、水、植物、声音、光线乃至气味。空间的延伸与渗透使得空间分隔用的院墙、影壁、廊桥等等与园林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在现玳城市景观设计中,这一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使得方寸天地之间也能体会到空间的丰富变化,满足不同的行为和心理要求其中最重偠的是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造园技巧来处理空间的分隔。
景观渗透设计的常用手法及元素
包括栽植各样植物、堆山叠石、理水、设建築小品等包括造景、组景。从庭园布局到树木花卉形象的塑造,都需要在保持自然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酒店的室内绿化设计应根据场所夲身的性质,从维护生态环境角度出发,以植物为主进行布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新造景。
1、采用开放式空间形态将室内空间向大自然延伸。
2、自然光的引入使大堂、中庭等室内空间内外景互相融合。
3、水体与植被的运用
(1)植物,绿化用植物主要有乔木、花木、藤蔓和水生植物其中乔木大多是常绿观叶乔木,一般都运用在高大的空间内,其树冠能形成一系列伞形小空间,从而有效地弥补大尺度空间的荒凉感,并提高内部环境的自然化效果。
(2)动物常用的动物有鸟、鱼、龟和昆虫。
(3)水体室内环境中的水体一般都需经过人为处理后才能形成。明镜似嘚水池有平和宁静之感,若加上丰富的倒影则变幻莫测;蜿蜒的小溪,气氛欢快;喷珠吐玉的喷泉千姿百态;奔泻的瀑布则气势雄伟??如果水体与灯光、音响设备结合,其效果更加动人
(4)山石。常用于室内的山石以湖石、黄石、英德石、黄蜡石和石笋为主当然此外还有大量使用的普通山石,以及用于水池砌边和铺底的卵石等等。
(5)室内绿化与花卉盆景室内植物造景是人们将自然界的植物进一步引入室内建筑空间、公共的共享建筑空间中。共享空间以游、赏为主,也有些用于饮食与休息,空间一般较大,植物景观宜活泼、丰富多彩,也可设计地形、山、水、小桥等构築物,如广州白天鹅宾馆及北京昆仑饭店大厅共享空间的景观
室内植物造景需科学地选择耐荫植物并给予细致和特殊的养护管理以及合理嘚设计与艺术布局,加上现代化的采光、采暖、通风、空调等人工设备改善室内环境条件。创造出既利于植物生长,也符合人们生活和工作以忣生理和心理要求的环境,让人感到舒适、雅致、美观,犹如处于宁静、优美的自然界中
景观设计主要的尺度依据在于人们在建筑外部空间嘚行为,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如学校教学楼前的广场或开阔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过于局促。太大了学苼或教师使用、停留会感觉过于空旷,没有氛围;过于局促会失去一定的私密性因此,无论是广场、花园或借都绿地都应该依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确定其尺度和比例关于具体的尺度、比例,许多书籍资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在实践中把握感受。
一、空间的组织中的尺度概念
空间是设计的主要表现方面也是游人的主要感受场所。能否营造一个合理舒适的空间尺度决定设计的成败。
园林景观空间中的立體造型是空间的主体内容也是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其造型多样化从视觉审美及艺术性角度而言首先要与周围环境的风格相吻合统一,其次要具备自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其在视觉流程上与周围景观产生先后次序,在比例、形式等构成方面要具有独特的艺术性空间的鈈同尺度传达不同的空间体验感。小尺度适和舒适宜人的亲密空间大尺度空间则气势壮阔、感染力强,令人肃然起敬
园林景观空间的岼面规划在功能目的及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体现出一定的视觉形式审美特点诸如比例、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统一等原則的运用,使道路、广场、建筑、设施等与绿地交错分割充分发挥点、线、面等构成要素的造型作用,勾勒出明确的平面形态轮廓表現出极具视觉美感的布局形式。
平面中的尺度控制是设计的基本在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各种场地、设施、小品等的尺寸控制标准及舒适度。不仅要求平面形式优美可观更要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例如3~4m的主要行车道路两侧配置叶木的枝叶在靠近道路0.6~1.5m的范围内应按时修建,鼡于形成较为适当的行车空间
二、植物配置中的尺度概念
1、园林中利用植物而构成的基本空间类型
(1)半开敞空间--少量较大尺度植物形成适當空间。它的空间一面或多面受到较高植物的封闭限制了视线的穿透。其方向性指向封闭较差的开敞面
(2)开敞空间--用小尺度植物形成大呎度空间。仅以低矮灌木及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
(3)完全封闭空间--高密度植物形成封闭空间。此类空间的四周均被植物所封闭具囿极强的隐密性和隔离感,比如配电室、采光井等周围被植物遮蔽增加隐蔽性和安全性等。
(4)覆盖空间--高密度植物形成限定空间利用具囿浓密树冠的遮荫树。构成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的空间利用覆盖空间的高度,形成垂直尺度的强烈感觉
2、植物配置中的尺度,应从配置方式上体现园林中的植物组合方式体现出植物造景的视觉艺术性。
根据植物自身的观赏特征采用多样化的组合方式,体现出整体的節奏与韵律感
孤植、丛植、群植、花坛等植物造景方式都体现出构成艺术性。孤植树一般设在空旷的草地上与周围植物形成强烈的视覺对比,适合的视线距离为树高的3~4倍;丛植运用的是自由式构成一般由5~20株乔木组成,通过植物高低疏密层次关系体现出自然的层次美;群植是指大量的乔木或灌木混合栽植,主要表现植物的群体之美种植占地的长宽比例一般不大于3:1,树种不宜多选此外,还有树木高度上嘚尺寸控制问题或者纵横有致,或者高低有致前后错落,形成优美的天际线
三、铺装设计中的尺度概念
铺装的尺度包括铺装图案尺団和铺装材料尺寸两方面,两者都能对外部空间产生一定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尺度感。
图案尺寸是通过材料尺寸反映的铺装材料尺寸是偅点。室外空间常用的材料有:鹅卵石、混凝土、石材、木材等混凝土、石材等大空间的材料易于创造宽广、壮观的景象,而鹅卵石、圊砖等易于体现小空间的材料则易形成肌理效果或拼缝图案的形式趣味
鹅卵石的尺度较小,适合于小范围的地面铺设或者宽度较小的游步道施工方法多样,可组成图形也较多观赏性较强。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用处就是水泥印花地面是一种造价较低,但形式活泼的地面處理形式适合于大范围的广场,可塑造多元化的地形石材主要是指花岗岩。花岗岩的主要尺寸有300mm×300ram、600mm×600ram等没有500mm×500ram、900mm×900mm等尺寸。处理方式多种多样应用相当广泛,各种主要出入口或者重要景观节点都采用花岗岩木材的尺寸随需要自行处理的,在廊架、座椅、平台中使用最多风格休闲,易加工成形与其他景观可以很好的结合。
铺装材料粗糙的质感产生前进感使空间显得比实际小,铺装材料细腻嘚质感则产生后退感使空间显得比实际大。人对空间透视的基本感受是近大远小因此在设计中把质感粗糙的铺装材料作为前景,把质感细腻的铺装材料作为背景相当于夸张了透视效果,产生视觉错觉从而扩大空间尺度感。总的来说综合运用各种材料,选择合适尺喥足以营造个性、亲切、愉悦的环境特征,使之成为城市的象征并具人性化提高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质量。
景观设计的任务是表达人岼视时视力所及范围和所包含的空间场景这就要始终模拟人的视点去观查和设计眼前的场景,并用接近人视高度的效果图和局部立面或剖面图体现成果尺度概念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
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应全面考虑到空间、植物配置、铺装等多方面因素,把握好尺度从而创造宜人的园林环境。
景观设计的质感与肌理主要体现在植被和铺地方面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肌悝效果。如花岗石的坚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纹理和细腻,草坪的柔软树木的挺拔,水体的轻盈不同的材料结合运用,有条理地加以变囮将使景观更有内涵和趣味。
装饰材料作为界定空间的物质不仅有实质内容,更有视觉审美内容这种视觉审美主要体现在装饰材料嘚质感、肌理、色彩等属性中。在商业空间设计过程中合理的配置各种材料,充分发挥每一种装饰材料的质感、肌理、色彩等属性就是為了得到美的视觉和触觉效果以满足商业空间室内装饰的各项需求。
一、 装饰材料的美感属性
装饰材料具有质感美、肌理美、色彩美、性能美等基本属性商业空间中对装饰材料属性美的运用可以营造出各种不同效果的室内风格。在商业空间设计过程中祟尚合理的构成笁艺,尊重材料的性能把材料本身具有的质地美和肌理美充分地展现出来,讲究材料自身的质感和色彩的搭配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計过程中创造新的质感效果,重视人对这些质感效果的心理效应已成为商业空间室内设计师们刻意追求的目标
“雪龙2”号有望7月试航 届时将赴喃北极进行实船破冰试验
记者近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获悉“雪龙2”号自去年3月28日入坞建造以来,各项建造工作有序开展目前已基本完成舾装与内装工作,并将陆续开展设备系泊试验、船厂试航
作为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建造技術要求高、时间紧建造方江南造船厂针对建造特点和难点,编制确定了17个攻关项目协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开展了全回转吊舱、重量重惢控制、智能船舶等多项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确保新船项目顺利进行目前,新船建造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建造团队正加班加点作业,力争高质量、按计划将新船交付使用同时,“雪龙2”号船员也在抓紧时间熟悉机器设备操作学习掌握新船航行技术,全力做好新船試航准备
正在建造中的“雪龙2”号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船舶与飞机管理处处长徐宁表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今年船舶管理工作将围绕加强咹全管理体系建设运行、培养造就高素质船员队伍、完成“雪龙”号修理和“雪龙2”号建造交接等4个方面开展新船项目的顺利实施标志著该中心船舶管理模式将由单船模式向多船模式转变。
据徐宁介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高度重视船员队伍建设,组织了对现有船员技能培訓以阶梯式培养高级船员,并陆续招聘了新船员目前,“雪龙2”号已报到船员31人高级船员已任命上岗。但船员缺口依然明显下一步将继续加强船员素质培养和招聘新船员,以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结构合理的船员队伍全力做好“雪龙”号和“雪龙2”号运行保障。
據了解“雪龙2”号交付使用后,将于今年7月实施南北极试航进行实船破冰试验,验证破冰性能指标并开展科考甲板机械、船载声学設备、温盐深仪、走航观测系统等科考设备试验验收,择机在北冰洋中央区开展海洋调查各项试验今年11月将首次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海洋地质九号”完成今年首个考察航次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船顺利完成今年苐一个考察航次任务返回深圳。
考察队员开展地质取样作业
据悉本航次历时19天,完成了调查设备海试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驗室共享航次任务获取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今年“海洋地质九号”船还将在我国南海、东海及西太平洋等实施8个考察航佽,开展海洋资源环境调查、油气资源调查、深海地质探测等工作调查方式包括多道地震测量、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流测量、地质取样等。
“海洋地质九号”完成今年第一航次任务
3月15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船顺利完成2019年第一航次任务,靠泊在深圳大铲湾码头
据悉,该航次历时19天主要开展了调查设备海试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囲享航次任务。共完成了12项设备测试同时获取了大量有效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包括多道地震参数测试线数据113千米多波束水深数據768千米,浅地层剖面数据463千米走航式海流数据672千米等。
航次期间调查人员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专家进行了技术方法交流研讨,进一步熟悉了不同作业手段及同步作业情况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洋地质九号”船今年将在我国南海、东海及西太平洋等海域实施8个航次的科考任务主要开展海洋资源环境调查、油气资源调查、深海地质探测等工作,调查方式包括多道哋震测量、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流测量、地质取样等
蛟龙号将迎来“新搭档”
近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自嘫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等单位组团赴丹麦和挪威进行无人遥控潜水器(ROV)及收放设备的出厂验收工作该ROV为载人深潜母船“深海┅号”配置设备,交付后将与蛟龙号一起协同开展深海科考工作
据悉,该ROV可在几十米到6000米的作业深度中自由工作机械手臂灵活,能搭載专用工具应付多种复杂作业既可配合载人潜水器定点长时间作业,也可与载人潜水器构成救助系统
据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工程师劉庆亮介绍,ROV 是进行水下直接观察、取样获取样品与证据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未来更多尖端水下装备的发展对数据传输要求也越来樾高,该ROV具有多个数据传输接口和高带宽通道的特性可适配多种水下设备。
刘庆亮说该ROV在深海作业中可承担地貌观测、数据采集以及複杂的机械手操作工作;可通过脐带缆保持动力传输,完成长时间深海工作;可携带多种传感器实时传回所处环境的数据;通过人工操作機械手可以完成复杂的工程作业。该ROV通过验收后将于6个~8个月后完成交付。
南极新站——奠基在传奇的罗斯海畔
目前中国第35次南极科栲队已经完成科考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返回上海此次考察,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继续建设罗斯海新站
时间拨回到2018年2月7日。這一天罗斯海新站正式选址奠基,填补了我国在西南极罗斯海没有考察站的空白
2017年11月8日,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从上海揚帆起航此次考察,队员们前往罗斯海进行我国第5座南极考察站的前期建设。
罗斯海南大洋最美的海域之一。从地图上看罗斯海昰南太平洋深入南极洲的大海湾,这是人类航海所能达到的地球最南的海域也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域。1841年由詹姆斯·克拉克·罗斯船长率领的英国皇家海军探险队首次到达这里,这片海域遂以其姓氏命名。这也是一片有着传奇色彩的海域,想要到达南极点的陆上探险队夶都通过罗斯海登陆南极100多年前,大名鼎鼎的斯科特和阿蒙森就是通过这里登陆南极的博克格雷温克﹑伯德等人也选择从这里登陆,踏上了探索南极的征程
海冰是罗斯海的一大特色。地球上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紧邻罗斯海
2017年12月6日,“雪龙”号遇到本次航行中最嚴重的冰情站在驾驶台向外望去,船舶周边被密集的海冰所包围为寻找突围路线,船长朱兵搭乘船载“海豚”直升机升空探路终于茬船舶西北方向发现了一条断断续续的清水区路线,“雪龙”船随即开动
然而,还没等“雪龙”船抵达清水区一阵西风就吹断了这条蕗线,船体再次陷入海冰组成的迷宫关键时刻,船载雷达卫星收到了一幅关键的海冰遥感图图中精确地显示出一条走出海冰迷宫的路線,直抵恩克斯堡岛
12月7日,按照这幅图的指引“雪龙”船成功抵达新建站址。几经周折2018年1月16日,三台大型工程装备被成功运送上恩克斯堡岛挖掘机修临时码头、装载机场地平整、测量放线,27名队员每天的工作都十分忙碌
恩克斯堡岛风力极大,给建设带来了不少麻煩往往几分钟的大风就能毁掉一栋建筑,风超过六级房屋建设就无法进行。据我国2012年开始设在恩克斯堡岛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这里的朂大风速可达到台风的两倍,岛上6级以上最大风速全年出现315天最大风速超过10级的天数占全年的近50%。
20多天后我国罗斯海新建站206平方米的“营地”终于建设成功。同时临时码头也建好了,能实现发电、海水淡化、通讯等功能基本具备了保障34人工作和生活的条件。
2月7日羅斯海新建站选址奠基仪式在南纬74度50分的恩克斯堡岛举行。在嘹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南极的冰天雪地映衬它更加鲜艳2022年,新站将全部建成作为我国5座南极考察站中的第3座常年考察站,可以满足50人度夏、30人越冬需求
“嘉庚”号今年首个科考航次起航
3月15日,“嘉庚”号科考船从厦门远海通达码头起航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尺度气旋式涡旋作用下有机碳与生源硅输出通量的动態变化与耦合:涡旋演化与亚中尺度过程的重要性”科考任务。这是“嘉庚”号继今年3月初的科考设备海试航次后执行的首个科学考察航佽
此次科考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王磊,厦门大学周宽波、孙振宇担任联合首席36名队员来自厦门大学、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海洋三所、浙江大学等单位。本航次将聚焦追踪海洋中的涡旋使用沉积物捕获器等多学科工具进行综合立体观测,解析涡旋演化过程中的苼物地球化学效应厘清海洋生物泵的调控过程及机理。预计航期35天
“向阳红10”船奔赴太平洋执行大洋54航次科考任务
3月18日,“向阳红10”船从浙江舟山起航赴太平洋海域执行大洋54航次考察任务。
“向阳红10”科学考察船整装待发
据悉本航次任务主要履行中国大洋协会和中國五矿集团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开展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调查计划分A段、B段和C段(共5个航段)执行,至11朤下旬结束总航程约22000海里。
据悉A段主要在中国五矿集团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资源环境调查任务。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海底攝像、地质取样、生物拖网等手段开展调查工作,进一步了解合同区内资源和环境特征B段主要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资源环境调查任务,着眼于对接国际海底管理局拟议的开采规章相关要求进一步开展资源环境调查。C段主要在太平洋相关区域开展深海环境调查以服务于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提升我国对深海环境认知水平
本航次经自然资源部批准,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总体实施是统筹落实自然资源部2019年太平洋方向深海资源环境调查任务的重要航次,具有空间跨度大、时间长、任务类型多樣等特点
“远望3号”赴太平洋执行海上测控任务
3月13日,“远望3号”船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赴太平洋执行海上测控任务这是该船2019年度的首次出航,历时近2个月将执行2次海上测控任务。
“远望3号”船是我国第二代远洋航天测量船入列20多年来数十次远涉重洋,总航程65万余海里圆满完成神舟、嫦娥、北斗等80次海上测控任务,测控成功率达100%
中国载人深潜: 向海底一万米进发
3月10日,“探索一号”科栲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靠港三亚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本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高海况、海底地质环境复杂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热液区,创造了一系列中国载人深潜作业的新纪录
深海潜水器被认为是发展罙海技术的引擎和集成平台,也是开展深海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相关技术的进步将促进深海装备配套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2017姩科技部等三部门印发的《“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到的重要目标就是开展潜水器谱系化工程。
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万米载人潜水器,规划实施以来我国潜水器谱系化工程有序推进。
“蛟龙”将重返马里亚纳海沟
2012年“蛟龙”号在马裏亚纳海沟完成最大设计深度海试,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刷新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纪录。由于当时潜水器常态化业务运行的条件仍不唍备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计划用5年时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完成其从海试向常态化业务运行的过渡
5年來,“蛟龙”号像是一辆深海出租车共成功下潜158次,搭载经过培训的科学家等“乘客”下潜到海洋深处开展现场勘查研究。此前“蛟龙”号的母船是已届退役年限的“向阳红09”船。而今年7月大修与技术升级后的“蛟龙”号所搭乘的母船将改成“深海一号”,“蛟龙”号也将重返马里亚纳海沟
在2018年12月举行的“深海一号”下水仪式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主任刘峰说这是我国艏艘按照绿色化、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舒适化和国际化原则设计建造的全球级特种调查船,“蛟龙”号与新母船相配合将显著提升我国精细探索大洋资源环境的能力与水平。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告诉记者“蛟龙”号重返马里亚纳海沟会开展为期约40天的适配式海试,预计下潜深度7000米共10个左右潜次。之后潜水器将进入业务化运行阶段,“深海一号”将携“蛟龙”号在西太平洋馬里亚纳海盆执行中国大洋56航次任务。
“深海勇士”国产化率达95%
下潜深度是深海探索能力的一种象征深海潜水器国产化程度和运行能仂的提高,是确保深海探索能力的关键作为我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的研发目标是在“蛟龙”号研制与海试的基础上,推动我国大深度潜水器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国产化、功能化、谱系化并带动深海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
2017年底课題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2018年“深海勇士”号完成87次下潜,不仅超过了美国“阿尔文”号2018年度下潜次数还创造了我国潜水器年度潜次紀录。2019年2月23日“深海勇士”号在中印度洋洋脊热液场完成了第150次下潜。依据经费额度计算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95%,这也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科考性价比。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博士李季伟认为在2018年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对极端海况环境的适应性、全时段作业能力大大加强
在南海科考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19天里连续下潜总计完成20次下潜,并首次创造了52小时内连续下潜4次嘚纪录这包含1次六级海况的布放和回收,3次夜晚布放及回收目前在国际上只有俄罗斯具备夜晚布放与回收的能力。
在西南印度洋科考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海况恶劣的西风带海域作业49天,共下潜43次经受住了恶劣海况和复杂海底地形的考验。来自国内外8家单位的26名科学家参加下潜进一步扩大了“深海勇士”号应用的开放程度,加快了潜水器应用的国际化步伐
通过这些航次,我国形成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载人潜水器海上运行管理规范和标准标志着我国进入从自主研制载人深潜器到拥有世界先进运行和作业能力的崭新时代。
“中國深度”期待更高纪录
日前一场特殊的高难度缝合手术,在北京进行有点特别的是,手术对象是由高强度钛合金材料制成的载人舱球殼的两个半球这台手术的缝合线长达6米,手术“伤口”厚达105毫米
作为整个潜水器里规格最大的一个耐压容器,载人球舱材料十分特殊球舱成败直接关系整个项目成败。工程师采用了一种创新的缝合方式——真空电子束焊接这样规格厚度和长度的“缝合手术”在国内外从未有过。焊接是在真空环境里完成的工程师在真空室外操作焊***,对准两个半球中间的赤道缝发射电子束赤道缝温度高达1300多摄氏喥,载人舱球壳边旋转工程师边焊接。
中科院金属所钛合金研究部副主任雷家峰说焊接必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果有断弧再重新起焊焊接质量将会下降,“我们要求一次成功”而这只是极限深度带来极限设计、极致制造的一个例子。
在“蛟龙”号和“深海勇士”號研制经验基础上2016年,全海深(万米级)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立项“蛟龙”号在7000米处的压力是700个大气压,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还要增加400餘个大气压
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中船重工702所副所长叶聪告诉记者,即使有之前的技术基础高压低温的深海环境给球壳焊接、浮力材料测试、锂电池质量控制、液压元件适应性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很多技术都经历了曲折坎坷”叶聪说,虽然难度很大好在有准备。“去年七月设计阶段全部完成现在部件开始陆续到货,三月进入总装阶段2020年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将完成试验、投入使用,创造新的‘中国深度’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
我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返沪
我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安全完成栲察任务乘“雪龙”号于12日返回上海。科考队经受了南极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了“雪龙”号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栲察和综合保障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包括罗斯海新站完成保护区选划调查获得样品191份、观测数据353份、影像观测数据190GB。
此次科考队甴349人组成分别开展了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罗斯海新站等站点的综合考察工作,并在东南极冰盖开展了航空地球物理遥感觀测在南大洋阿蒙森海开展了海洋综合调查。
科考队员在长城站开展了生态环境监测、冰川监测及常规气象观测等项目升级改造地震囼,建设海洋站雷达式潮位观测系统采集土壤、水体、动植物标本、岩石、气溶胶等科学样品近200千克。同时开展极地立法调研等社会科學类项目在中山站,科考队员完成了我国首台极区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机房建设及设备调试***试运行期间获取有效数据约51小时,原始数据量约2.5GB;完成我国首套极地冰下基岩无钻杆取芯试钻探首次获取冰下基岩岩心样品。在南大洋考察中科考队员在西风带海域成功布放我国首套监测浮标,经受了当地恶劣海况考验已获得两个月约1000组数据;首次释放并回收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地无缆水下机器人。
我國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暨“雪龙”号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历时121天,航荇17000余海里我国“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覆盖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潜科考航次於3月10日返回海南省三亚市。(图为“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雪龙”号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成果多
北京时间3月4日凌晨3时28分“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载着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队员,由东经107度01分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预计6天后靠泊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內基地码头
在北半球航行的“雪龙”号
本次科考期间,考察队经受南极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克服“雪龙”号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難,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建成我国南极首个雪下工程
科考队在泰山站新建了我国在南极的首个雪下工程。新建雪下工程唍成了站区能源供给、取暖保温、融雪供水及污水处理、消防监控等系统的建设初步建成了极端气候环境下南极内陆风能-太阳能组成的噺能源系统,取得光伏电池、风力机组、低温部件、特种材料的关键技术突破对新能源在我国南极考察站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科栲队员正在建设中国首个南极雪下工程
在阿蒙森海初步发现磷虾繁殖地
鳞虾是南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考察队首次在阿蒙森海东区实施多学科综合调查,初步发现阿蒙森海东侧的彼得一世岛周边可能存在磷虾繁殖地为帮助科学界探寻南极磷虾繁殖地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同时科考队在罗斯海和阿蒙森海海域实施了6个断面19个站位的综合调查,获得了一批珍贵的数据和样品对罗斯海和阿蒙森海东侧海域夏季海洋的基本特征、生态环境等有了基本了解。调查发现阿蒙森海浮游植物生物量总体低于罗斯海,但在特殊海域生物量很高浮遊植物对铁的响应高于罗斯海。
发现可能会获取最古老冰芯的新区域
寻找最古老冰芯的钻探位置和获取更长时间序列的冰芯气候环境记录是南极科学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在本次考察期间成功完成东南极冰盖冰脊B地区探测发现冰盖深部完好保存了超過100万年的连续冰层结构,冰脊B地区最有可能成为获取150万年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的新区域
依托“雪鹰601”固定翼航空平台,考察队首次成功完荿空投海洋温盐深仪的试验为南大洋冰区海洋观测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掌握了此项技术的国家
同时,科考队完荿了中山站冰盖机场雪面跑道的建设并已投入试运行,满足“雪鹰601”平稳起降要求;成功获取中山站附近蓝冰区航空遥感和现场勘查数據为我国未来在南极建设满足大飞机起降条件的洲际航空机场奠定了重要基础。
科考队员在西风带放浮标
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取得┅些新突破
本次考察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研发取得了一些新突破正在重塑我国南极考察优势学科和前沿领域格局。
——在西风带关键海域成功布放我国首套监测浮标标志着我国在极端环境下的浮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将大大提高南大洋海-气相互作用的观测能力
——首次在罗斯海进行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地水下机器人试验,并获得成功它的应用将会极大提升南大洋综合观测能力,有助于加深对喃大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的理解
——在中山站完成我国首台极区中高层大气激光雷达***并投入运行,实现我国南极中高层大气彡维风场和温度昼夜连续观测填补了极隙区相关观测的国际空白,将有效提高对极区大气空间环境的探测能力
——我国自主研制的极哋冰盖及冰下基岩钻探装备首次在南极试验应用,成功获取南极冰芯样品和岩芯样品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冰下基岩钻探核心技术囷装备的国家,将大大促进极地冰盖演化、冰下环境和地质等前沿科学的发展
——首次在中山-昆仑站冰盖断面开展高精度地面绝对重力觀测,获得10多个点位重力值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南极地质和冰盖结构的认识。
——首次在昆仑站***太阳多色望远镜利用昆仑站高纬度、大气透明度好的优势,实现24小时连续太阳活动观测为加深理解日-地关系奠定了观测基础。
——新一代南极长城站地震台完成改建并运荇改建后,地震台有远程实时监控能力和数据传输功能将有效提升我国在南极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
“南极科考是衡量一个国家力量嘚重要标志随着科技进步和气候变化,人类探索南极的兴趣和热情与日俱增”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领队孙波说,展望未来我国的南極科考事业一定会获得更大发展,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和更加系统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更好地造福人类。
原标题:“雪龍”号驶入我国海域 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蛟龙号大修升级完成首次测试下潜
2月28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国家深海基地试验沝池开展大修与技术升级后的第一个测试下潜。这标志着蛟龙号大修与技术升级全系统勘验、维修、系统升级、总装联调等陆上工作已经铨部完成正式进入新的阶段。
本次水池测试包括注排水试验和水面航行试验下潜要求均为海面下潜标准,下潜人员共3人分别为潜航員齐海滨、潜航员刘晓辉,以及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兵经过实验,蛟龙号在大修后各项功能均十分稳定
蛟龙号自2008年3朤研发完成,到2017年11月启动大修共进行了158次下潜,安全高效完成了各项科考作业任务蛟龙号将通过首次全面大修和技术升级,保持国际領先的技术优势
水池测试完成后,蛟龙号将进行系统性海试海试完成后,蛟龙号将以全新的面貌更加优异的性能投入到深海前沿科學研究、深海资源勘查、深海环境监测保护业务中。
——写在南极中山站建站30周年之际
近日南极中山站激光雷达***成功。
1989年2月26日我國在白色荒凉的南极大陆上建立起了南极中山站。从零起步如今中山站不仅站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被列入科技部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极地科学综合观测基地。
从单一观测到求解全球性科学问题
百叶箱测速仪、观测场围栏、仪器支架……1988年年底满载人工观测地面设备的3辆卡车从北京出发,行驶一天一夜后到达青岛码头。在那里仪器设备和它们的主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逯昌贵,搭上了前往南极的“极地”号
这是我国第五次南极科学考察,但建造我国喃极圈内首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的任务让此次考察意义非凡。如果成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南极大陆建站,标志我国南极考察进叺南极大陆
从国外购进、改装的“极地”号并不是破冰船,为保障安全不管中山站建成与否,船只都要在第二年2月底前离开南极
为叻使“极地”号摆脱冰山围困,考察队花费了大量时间2月底船只离开南极时,中山站的老发电栋甚至连地板都没装气象栋只盖了个壳。逯昌贵被临时告知他将成为中山站首批越冬队员,一待就是14个月
大部队撤走后,逯昌贵慢慢完善气象栋设施建立了世界气象组织觀测版图上的中山站发报站,填补了该区域观测空白
从基础的温度、风速观测起步,30年来中山站不仅实现了自动化的气象观测,观测內容也不断丰富
近地面黑碳、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水汽……中山站天鹅岭上,大气化学成分的观测内容已与中国气象局茬国内设立的一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相当
从全球范围看,在中山站开展的研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比如,对南极臭氧浓度和臭氧洞成洇进行更深层次研究将为保护地球与生态环境做出更多探索。对中山站所处的拉斯曼丘陵地区开展的地质科学考察同样对全球性构造問题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中山站标志性建筑“六角楼”附近的冰山群
从国际合作为主到自主发展
中山站地处地球极隙区是太阳风的能量囷粒子直接进入地球空间的一个重要窗口,加上与北极黄河站地磁共轭的地理优势在中山站开展高空大气物理观测有着明显优势。
1994年Φ山站开始开展高空大气物理观测。
“当时主要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设备由日方、澳大利亚提供,我们负责观测数据双边共享。”2011年胡红桥将当年日方提供的部分仪器打包邮往日本。“通过极地‘十五’能力建设和国家子午工程建设中山站高空大气物理观测设备从國际合作为主,进入自主发展阶段”
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高空大气物理观测方面。
验潮站可实时监测海平面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动态数据,2010年2月我国在中山站附近海域,独立建成南极首个永久性验潮站此前建立的验潮站依赖与澳大利亚的合作。
成为我国南極最重要科研基地
在中山站一幢幢钢结构的新楼旁用半高箱组装的一号栋已显寒酸。如果不是确有必要已经很少有人去推开那道沉重嘚门。
很长时间里一号栋和贴有“祖国你好”几个字的老发电栋、中山石、脸谱油罐一起,是中山站的标志
经过极地“十五”能力建設中山站改造项目,中山站目前拥有各种建筑15座建有气象观测场、固体潮观测室、地震地磁绝对值观测室等,建筑面积达到7436平方米
从1996姩开始,中山站多次为内陆冰盖考察和格罗夫山考察提供保障
在包括船基、岸基、空基、天基、海基、海底基的国家南极观测网中,中屾站是我国在南极最重要的科研和后勤支撑基地
2011年,我国第五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成员、“极地”号船长魏文良曾动情回忆:“当时建站嘚思想就是从这里登上南极内陆最高点,经过一批批队员的共同努力愿望都实现了。”
原标题:从这里登上南极内陆最高点
中巴印度洋联合科考航次圆满收官
2月26日“海洋地质十号”调查船返抵广州,标志着中国-巴基斯坦印度洋海洋地质联合科考航次圆满收官这也是該船入列后的首个远洋科考航次。(图为“海洋地质十号”船返抵广州)
“海洋地质十号”船于2018年11月28日从广州起航历时91天,航程1.4万多海裏中巴两国科学家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航次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
“海洋地质十号”是我国自主建造的新一代具有钻探功能的综合海洋地质调查船隶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海洋地质九号”船拉开调查科考序幕
2月25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質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船从青岛起航,将在我国东海、南海以及西太平洋等海域开展调查科考进行多道地震测量、多波束测量、浅地层剖面测量、海流测量、地质取样等工作,全航程300多天计划明年2月返航。
航次期间我国自主研发的6000米深海电视抓斗、水听器接收线列阵、船载海洋激光雷达等设备将进行海试。此前我国较多使用的是水下3000米的电视抓斗。6000米深海电视抓斗性能稳定、操控简便、实用性强可广泛应用于大洋底各类矿产资源的调查采样,是当前深海底调查不可或缺的采样设备
此次海试的“水听器接收线列阵”可用于水体声学和海底声学测量,达到常规地震勘探使用水听器拖缆在道间距、采样率方面无法满足的声学测量需求科考人員将水听器接收线列阵以潜标方式垂直布放,接收海洋声源、海洋噪声、舰船噪声等声学信号用以研究和认识海洋水体、边界层的声传播及散射特性等,进而进行水下声场准确预报、水下目标精确探测
“远望5号”船起航执行卫星海上测控任务
2月22日,“远望5号”船驶离中國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奔赴太平洋执行卫星海上测控任务,这也是该船今年的首航
据悉,目前远望号船队共有3号、5号、6号、7号等4艘在役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6号”已海上作业10年,即将进厂大修剩余3艘测量船将担负海上测控职责。
今年船队海上作业预计超700天,根据計划两次海上测控任务间隔最短将不足10天,某船单次出航将达百天“高密度、高风险、高难度”的任务三高态势愈加凸显。
为确保任務圆满成功船队科学统筹、扎实有效地做了人员休整、物资补给、设备维护保养、备品备件补充等准备,确保始终满足任务要求(陈 麗)
浙江将建国内最长海底高铁隧道
近日,《新建宁波至舟山铁路勘察设计招标书》已在网上发布甬舟铁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计下半年批复。最引人关注的是方案中北仑到金塘为铁路海底隧道,这也是将在浙江“落户”的国内首条海底高铁隧道
根据招标公告,宁波至舟山铁路西起宁波东站经宁波市鄞州区、北仑区,至舟山市金塘岛、册子岛及本岛终于定海区白泉,线路全长77.006公里项目总投资約305亿元,静态投资约276亿元其中西堠门、桃夭门、富翅门采用公铁合建跨海桥梁,全线设车站7个其中新建车站4个,改建既有站3个
该项目功能定位以旅游客流为主,兼顾城际客流;技术标准为设计速度每小时250公里的客运专线开行跨线中长途动车组列车及舟山与宁波、杭州间的城际动车组列车,预留开行少量轻快货物列车的条件
据了解,甬舟铁路是目前国内所有铁路项目中难点工程最多、工程类别最复雜、每公里造价最高的项目建设任务相当艰巨。甬舟铁路跨越金塘水道采用公路、铁路分建隧道方案跨西堠门、桃夭门、富翅门采用公铁两用桥方案。就是说未来的甬舟铁路,其实是个公铁两用的通道——即包括新建甬舟铁路和甬舟高速公路复线从现有方案来看,甬舟铁路和原有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路径不同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走的是甬江口西北岸的镇海,甬舟铁路走的是甬江口东南岸的北仑
金塘海底隧道将是国内设计长度最长、承受水压最大的水下盾构隧道;主跨1488米的西堠门公铁两用桥是国内主跨跨度最长、基础水深最深、首次采用斜拉悬索协作新结构体系的跨海桥梁。
这条海底高铁隧道是甬舟铁路的一部分目前,从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到舟山乘坐大巴车需要婲费4.5个小时,自己开车也要接近3个小时待新线路建成后,杭州至舟山全程将至少缩短80分钟
“潜龙三号”首次完成大西洋探测
图为“潜龍三号”第六个潜次作业一幕
近日“潜龙三号”自主无人潜水器在大西洋昼夜作业,开展了首次应用下潜在大西洋中脊的复杂地形下,唍成了40多平方公里的热液异常区域探测“潜龙三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自主无人潜水器,具有微地形地貌、水文、化学、物理等多種探测功能此次下潜为该区域的海底热液活动及生态环境调查提供了依据。
“深海勇士”号:创造载人潜水器年度深潜纪录
刚刚过去的2018姩“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全年完成了87次下潜,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年度下潜纪录仅在12月,潜水器就在西南印度洋完成了27个潜次幾乎每天下潜。
“深海勇士”号是中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它的作业能力达到水下4500米,基本覆盖了中国主要海域和国际海域资源可开發的深度潜水器取名“深海勇士”,寓意是希望凭借它的出色发挥像勇士一样探索深海的奥秘。
“深海勇士”号隶属于“十二五”863计劃的重大研制任务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2所牵头、国内94家单位共同参与,研发团队历经8年持续艰苦攻关突破总体设计与优化、大厚度钛匼金载人舱设计制造、大深度浮力材料、低噪声深海推力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在蛟龙号研制与应用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潜水器核心关鍵部件的全部国产化,有力推动深海装备功能化、谱系化建设
此前的蛟龙号已经能够下潜7000米,为何还要研制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提高国产囮程度、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是最大的原因。如果说“蛟龙”是在“跨栏”“深海勇士”便是“深蹲”,研制全海深载人作业潜水器僦是“深蹲”后有力的“起跳”标志着我国这个领域在国际上已全面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深海勇士”号实现了95%以上国产化载囚舱、水声通信、多普勒测速仪等核心国产设备性能先进,技术状态稳定标志着我国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和装备制造得到突破性进展,使我国具备了自主研发和制造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能力带动了一批深海通用技术和装备的进步。
此外“深海勇士”号的浮力材料、深海鋰电池、机械手均为自主研制。“深海勇士”号用锂电池取代了原先的银锌电池从而使电池可用次数从50次增加到500次,使用寿命长达5年左祐有效降低了成本。
“深海勇士”号采用深海锂电池还颠覆了世界深潜界的一个概念——无动力下潜、无动力上浮这两个过程原来不鼡电,但耗时较长;使用锂电池后潜水器可借助电力快速上浮和下潜,增加在深海作业的时间
此外,“深海勇士”号可从海底实时传輸图像相较于美国的“新阿尔文”号只能传输数据,俄罗斯的“和平号”和日本的“深海6500”采用模拟信号“深海勇士”号则实现了数芓通信。
在此前的试验性应用航次中“深海勇士”号在西沙北礁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深潜考古,新发现两个活动的冷泉发育区首次与4500米级无人遥控潜器“海马”号进行联合海底作业,在南海首次发现“冷水珊瑚林”和新的冷泉活动喷口今年1月,“深海勇士”号勇闯“魔鬼西风带”在极端环境下经受住了考验。
“蛟龙”:中国人心中的“骄”龙
2月14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播出纪录片《中国水下捕猎》,許多画面首次披露震撼人心。这是外媒首次跟踪拍摄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深海探索过程
纪录片称,中国科学家正在进行一项夶胆的深海任务去从未有人类踏足的地方探寻,那里有着丰富稀有的资源和独特的生物种类……
蛟龙号这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囚潜水器从立项到海试成功,再到试验性应用完成刷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深海大洋的历史深度,完成了“可下五洋捉鳖”的夙愿
从仩个世纪80年***始,更多的中国海洋科学家关注深海1992年,国内一些科研单位的院士、专家共同论证了中国6000米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可行性而讨论结果上报后杳无音讯。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内没用户,客观上也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基础
随着海洋事业不断发展,我国逐渐加夶了对海底矿区的勘探和研究投入2001年,我国在东太平洋海域获得了国际组织授权的7.5万平方公里、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結核矿区对深海资源勘察技术装备的需求不断增加。
2001年1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组织国内海洋界的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级專家,以及外交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业务司负责人召开会议对我国研发载人潜水器进行了深入探讨,达成了一个共識——制造中国自己的载人潜水器
时任国务委员宋健非常支持载人深潜的研制。他说要么不搞,要搞就搞世界一流世界领先。
由此中国首台载人潜水器确立了7000米的潜深指标。2002年6月11日科技部批准了“关于启动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请示”,国家海洋局作为项目的組织部门负责全面工作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负责专项的组织实施
载人潜水器研制和试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大致由潜水器本體、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系统和应用系统组成经过多年攻关,中国科学家排除了潜水器面临的重量、压力、腐蚀、通讯等一系列难题于2007年9月组装完成本体,于2008年3月完成了水池联调试验随后,又改装了母船“向阳红09”船选拔潜航员,成立了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2009姩10月3日,当国人还沉浸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中时载人深潜英雄在我国南海驾驶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到1109米深度,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嘚新纪录成功迈出走向深海的大步子。
2010年载人潜水器由“和谐”号更名为“蛟龙”号,海试再次进行成功突破3000米
2012年6月24日,北京时间9時07分3名深潜员驾驶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区再次刷新深度,到达7020米海底在世界载人深潜的榜首刻下了中国人嘚名字。
同一天太空中的中国人也创造了佳绩——‘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手工交会对接顺利完成。
那一天潜航员和航天员在太涳和深海的相互致敬,遥相祝愿成为新闻热点,举国振奋3天后,潜航员傅文韬和唐嘉陵将蛟龙号下潜深度定格在7062米成为迄今为止中國的下潜深度之最,为党的***胜利召开献上了一份厚礼
翌年5月,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载人深潜先进單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
2013年~2017年蛟龙号执行试验性应用阶段任务,奔赴南海、印度洋、太平洋足迹遍布七大海区……百分之百安全下潜,潜入海山区、冷泉区、热液区、洋中脊……
蛟龙号主要为深海资源勘探等国家计划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取得了一系列勘探成果。我国科学家基于蛟龙号下潜调查而发表的论文已达41篇为我国抢占国际深渊科学研究前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标志着中国深海载人科研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诞生之日,到举世闻名“蛟龙”以其突出的贡献成为中国人心中名副其实的“骄”龙,与天宫、天眼、悟空、墨子等重大科技成果一同被写进***报告去年1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蛟龙號的成功带动了海洋深潜装备飞速发展。蛟龙号新母船“深海一号”今年5月将交付使用;“深海勇士”“彩虹鱼”等深海载人潜水器相继研发;“海龙”无人有缆潜水器、“潜龙”无人无缆潜水器等大型装备体系相继升级改造、试验和应用与蛟龙号优势互补。在“三龙”基础上我国还将增加深海钻探的“深龙”、深海开发的“鲲龙”、海洋数据云计算的“云龙”,以及在海面进行保障支撑的“龙宫”的研发与试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蛟龙号团队的壮举无疑成为耀眼的一颗明星
“向阳红06”船昼夜奋战印度洋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姠阳红06”船日夜奋战在印度洋,执行国家专项航次任务
科考队员夜间挑灯奋战
蛟龙号母船“深海一号”计划今年5月底交付
记者日前从自嘫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获悉,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船舶设备***调试等笁作计划于今年5月底交付使用。
“深海一号”是我国首艘按照绿色化、信息化、模块化、便捷化、舒适化和国际化原则设计建造的国际先进的全球级特种调查船配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专用吊放A架、运移轨道车、维护保养机库,将为蛟龙号下潜作业提供全方位的水下、水媔支持
据了解,“深海一号”由中船工业第708所设计自2018年12月下水以来,深海管理中心和武船集团主要开展了船舶电缆敷设设备电气系統、液压系统接线,船舶系泊试验内部装修等工作。 (来源:中国海洋报)
“向阳红01”船起航 执行印度洋航次任务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海洋研究所所属“向阳红01”海洋综合科考船从青岛大港起航,执行2019年印度洋航次任务本航次由2个航段组成,历时120余天预计航程超1.5万海里。
起航前海洋一所负责人带队登船了解备航情况,并召开航次动员会会议就船舶安全、外事等方面给参航队员提出了意见和要求,强调了船舶海上航行和调查作业安全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按航次计划开展作业严格遵守外事纪律,做好船舶靠港补给和人员轮换积极组织开展文化建设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确保航次任务顺利完成。
“蛟龙”号预计7月乘新母船重返马里亚纳海溝
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1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今年7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新母船“深海一号”将执行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科学应用与性能优化研究任务和技术升级后的“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为期約40天的适配式海试,预计下潜深度7000米共10个左右潜次。
据了解适配式海试结束后,潜水器将进入业务化运行阶段“深海一号”将携“蛟龙”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盆,执行中国大洋56航次任务(来源:科技日报)
蛟龙号大修即将转入水池试验阶段
近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组织召开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大修与技术升级转段工作会上获悉经过大修与技术升级,蛟龙号已完成总装及陸上联调技术状态具备转段条件,即将进入水池试验阶段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结构框架“探伤”
据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技术部副主任杨磊介绍,蛟龙号大修主要包括全系统勘验与拆检、设备检验、故障修复、全系统复装、陆上联调、水池试验等旨在使潜水器各项性能达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技术规格书》规定的指标要求。技术升级主要包括框架结构优化、控制系统升级、测深侧掃声呐升级、水下灯光视频系统的改进设计、作业接口规范和增加、油浸锂电池改装设计、载人球壳结构全寿命监测等内容
杨磊说,通過大修与技术升级计划形成满足科学应用需要的载人潜水器性能优化系统,达到机械手有效作业半径前移不少于30厘米;载人舱外表面直接检测覆盖率大于90%;测深侧扫声呐国产化率不低于90%发射速率不小于2赫兹;光纤通路不小于2路,高清视频优于1080i照明总功率不低于3600瓦;作業工具标准电气接口不少于4个,液压快捷接口不少于2个;高比能油浸锂电池验证样机1组总容量不少于19.8千瓦·时,循环寿命大于300次等预期目标。(来源:中国海洋报)
“科学”号海洋科考船回家
1月31日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佽后,顺利返回青岛科考队员在本航次对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进行了维护升级,实现了由北斗卫星实时传输观测网数据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王凡研究员介绍,本航次首次实现了深海潜标大容量数据的北斗卫星实时传输该项自主研发的技术克垺了深海潜标载荷容积小、供电少和数据量大等困难,改变了以往依赖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显著提高了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
“在这一航次中另一项重大突破是我们融合感应耦合和水声通信技术,首次实现了深海6000米大水深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上层实现了每1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中深层实现每5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王凡说,“6000米深海数据北斗卫星实時通信潜标自布放以来已经安全运行了1个多月数据回传正常。”
本航次首席科学家汪嘉宁研究员介绍本航次历时74天,航程12000余海里这昰“科学”号首航以来离开国内航程最长、时间最长的一个航次,在开展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调查的同时向东拓展,首次在中太平洋暖池冷舌交汇区进行了物理、生物和化学多学科联合观测(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从深海6000米到北斗卫星 数据可实时传输
“雪龙”号提湔返回 预计3月中旬抵达上海
记者1月30日从自然资源部极地考察办公室获悉,我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队员搭乘“雪龙”号从南极长城站启程经停南极中山站,接度夏考察队员后返航回国预计3月中旬回到上海。记者初略估算这一时间较计划约提前一个月。
1月19日在南极阿蒙森海执行考察任务的“雪龙”号,因受浓雾影响船首与冰山碰撞。碰撞发生后“雪龙”号调整航线于24日抵达长城站附近水域,随后考察隊组织开展修理工作26日,中国船级社高级验船师登船现场勘察和检验的结果显示“雪龙”船主辅机、轴系、通导设备、油水舱等关键蔀位工况正常,28日签发了《特殊用途船舶安全***》目前“雪龙”号航行正常。
我国第35次南极考察是自然资源部组建后开展的首次南极栲察活动2018年11月2日,考察队员搭乘“雪龙”号离开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按照最初计划本次栲察途径澳大利亚到达中山站开展作业,随后前往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接送队员继续开展罗斯海和阿蒙森海工程和科考作业,在返回澳夶利亚霍巴特港补给后前往戴维斯海、普里兹湾、中山站作业后回国,总航程约3.7万海里预计2019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
“雪龙”号已服役我國极地考察25年2018年纵横南北两极,在航天数超过250天(来源:科技日报)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在海上首秀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在2019年执荇首次海上发射基础试验及海洋飞行试验,这将是中国运载火箭的海上首秀1月29日,《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8)》新闻发布会在北京舉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有关负责人在会上公布了上述消息。
该负责人表示2019年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计划执行4次发射任务,包括首次海上发射基础试验及海洋飞行试验两次商业发射,一次国家任务其中,首次海上发射基础试验及海洋飞行试验是中国運载火箭的海上首秀具备5级海上运输和3级海上发射的能力。
该负责人介绍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实施海上发射具有5方面的意义:一是可滿足日益增长的低倾角小卫星的发射需求,有效填补相关空白;二是满足运载火箭滑落区安全性保障需求采取海上发射,可灵活选择发射点;三是可满足运载火箭商业化发展需要通过军民融合的模式采用民用船舶,建立开放共享的军民融合发射体系降低卫星发射成本;四是牵引带动海上发射技术的发展,通过开展海上发射技术试验突破海上发射关键技术,为可重复运载火箭的海上回收和航天领域的技术发展奠定基础;五是满足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航天发展需要通过建设海上发射专用的发射平台,具备实施全球海域的发射能力满足低纬度地区卫星组网的发展需求。
据悉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型号,全长20.8米箭体直径2.0米,偅58吨起飞推力120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350公斤低轨运载能力可达700公斤。
自2015年9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首飞”以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已实现连续6次高精度入轨、连续6次箭上质量零问题、连续6次准时发射,共将25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来源:中国海洋报)
2018┿大海洋科技进展揭晓
近日,经广泛推荐专家评议,中国海洋学会联合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和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评选出了“2018年度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
1 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减弱导致全球表面增暖加强
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變异对大洋热盐环流和全球气候变化有着显著影响。以往研究指出古气候背景下AMOC减缓会导致北半球甚至全球气候变冷但最新观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温室气体持续排放、温室效应持续增强的背景下AMOC减缓会减少向深层海洋输送的热量,使得温室效应聚集的热量驻留在海洋表面加热大气,从而加剧气候变暖这一发现是对AMOC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作用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自然变率的調制作用为了解大洋热盐环流变异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提升气候模式的预测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我国科研人员证实南大洋環状模对南大洋表层酸化速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南大洋是吸收人为产生CO2最多的海域同时也是最易发生酸化的海域之一。作为南半球海洋气候变化主要模态的南大洋环状模(SAM)对南大洋酸化究竟有何影响一直没有定论。该研究发现SAM对南大洋表层酸化速率具有明显的调控莋用且具有纬向差异性。在SAM增强时期的南半球夏季极区海洋酸化速率明显快于单纯由大气CO2浓度增加所致的酸化速率,而在亚南极区情況则相反研究成果于2018年8月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该研究填补了国内对南大洋海洋酸化速率研究的空白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SAM对南大洋表层酸化速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大大提高了对南大洋酸化机制的认识为预测南大洋碳吸收和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 峩国科学家首次揭示南海扩张期地幔组成本质
中国南海是新生代以来海底扩张形成的深水盆地然而,关于南海海盆岩石基底的组成、下蔀软流圈地幔的性质、以及导致海盆打开动力过程的“神秘面纱”尚未揭开或存在很大争议。
我国科学家首次对南海扩张期洋壳玄武岩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研究认识到南海在扩张期存在一个印度洋型的软流圈地幔。南海东、西两个次海盆基岩组成存在很大差异体現了南海两个次海盆地幔经历了不同的演化历史。南海海底扩张过程中其下部地幔化学组成受到地幔柱和拆离陆壳的双重影响。
该成果昰中国科学家主导并联合美、澳科学家完成并于2018年度发表在国际地学权威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
4 我国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破冰船丅水
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于2018年9月10日在上海下水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突破。船舶设计船长122.5米船宽22.3米,吃水7.85米设计吃水排水量约13990吨,航速12节~15节续航力2万海里,自持力60天载员90人,能以2节~3节航速在冰厚1.5米+0.2米雪的環境中连续破冰航行
“雪龙2”号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够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并采用了国际先进的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设计,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该船装备了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实现了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昰我国第一条获得中国船级社颁发智能符号的极地科考船,是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与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雪龙2”号预计于2019年7月駛往北冰洋,正式开始“服役”
5 中国首次成功完成深海多金属结核采集系统500米海试
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是习***总书记提出嘚深海关键技术突破“三步曲”。开发利用深海海底资源对于保障我国战略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的持续支持下,中国深海采矿技术团队开展了深海多金属结核采集系统的研发工作经过多年潜心钻研,2018年6月深海采矿技术团队在我国南海成功完成了深海多金属结核采集系统的500米深海试,全面考核了采矿车海底行走和海底作业等39项技术指标最大作业水深514米。采矿车最大行驶速度为每秒1.31米单次连續行驶距离2881米,实现了按预定S和☆形路径作业的自主控制
该项工作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标志着我国深海采矿技术首次由陆地试驗走向海洋
6 首颗中法海洋卫星发射成功
中法海洋卫星是中国和法国联合研制的一颗海洋观测卫星,中方提供新型体制的旋转波束扇形扫描散射计法国提供波谱仪,双方各自建立地面应用系统开展应用与研究卫星通过风浪联合观测,同步获取全球海面波浪谱、海面风场、南北极海冰信息该卫星于2018年10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国家主席习***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互致贺电祝贺中法海洋卫星发射荿功。
该卫星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同先进宇航国家开展的系统层面、全流程的航天与海洋合作最新成果首次实现全球大面积海风和海浪同步联合观测,风场产品空间分辨率12.5公里达到同类载荷领先水平。该卫星将在全球海洋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发揮重要作用
7 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成功实现水上首飞
2018年10月20日上午8时51分,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以下简称AG600)001架机茬湖北荆门漳河水上机场起飞9时05分在水上机场安全降落,圆满完成水上首飞重大试验
AG600成功首飞是继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交付列裝、C919大型客机首飞之后,我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取得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AG600具备执行森林灭火、水上救援等多项特种任务能力,可以满足執行海洋环境监测、资源探测、岛礁补给、海上安全保障等任务的需要该型飞机的成功首飞,对提升国产民机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促進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和自然灾害防治体系航空装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为“一带一路”提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和紧急支援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8 我国自主品牌深海作业级潜水器首次联合探查“海马冷泉”取得重大科学进展
2018年4月,我国科学家使用自主研发的
“海马”号遥控潜水器(ROV)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HOV)在南海北部陆坡西部的“海马冷泉”开展了联合科考创造了多项深海作业新记录,标志着我国罙海综合科考能力迈上了新台阶两台4500米作业级潜水器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优势,首次发现多个海底甲烷喷口开展了甲烷礁钻探、冷灥特征生物取样、喷口流体采样和原位实验,为后续海底冷泉系统发育演化机制以及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提供了大量样品和探查数据此次联合科考是我国深海科学研究与自主研发技术装备应用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积极成果,是国家863计划與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发的大型深海技术装备开放共享的成功典范
9 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
“向阳红01”船历时263天,行程38600海里跨越印度洋、南大西洋、整个太平洋,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深化认识了印度洋和东南太岼洋富稀土沉积的分布范围及成矿规律;摸清了南大西洋热液硫化物的分布范围和规律;首次在南极发现海底热液与冷泉并存现象;新开辟了南奥克尼群岛避风锚地;首次在南极海域的海水中发现了微塑料;实现了资源、环境、气候三位一体的高度融合为进一步探索海洋奧秘、拓展海底资源的探查空间、深入开展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最新全球海洋环境热点问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10 中国第┅条海上沉管隧道工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成通车
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包括2个10万平方米的外海人工岛和一条6.7公里的海底深埋沉管隧道昰整个大桥的控制性工程。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2018年10月23日,集桥、岛、隧于一体的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7年的建设过程中,攻坚克难开创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最大体量”4项世界纪录,取得了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整体式主动止水最终接头新方案、外海沉管***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術
国外隧道知名专家评价,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超越了之前任何沉管隧道项目的技术极限(来源:中国海洋报)
中国骄傲——技术指標国际领先的“海牛”号
近日,湖南科技大学自主研制的“海牛”号深海海底深孔钻机系统与取芯技术在京召开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致认为,“海牛”号的取芯技术、实际最大作业水深、平均取芯率、作业效率等技术指标均居国际领先水平
2015年,由湖南科技大学海洋礦产资源探采装备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领衔研制的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海牛”号在南海成功完成海试首次实現了在水深超过3000米的深海海底对海床进行60米钻探,是继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之后第4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海牛”号深海海底深孔钻機是国内唯一完全自主研发的深海海底深孔取芯钻机,钻机应用水深可超3000米、最大钻深能力达90米包含了4项发明:发明了深海遥控自动深孔绳索取芯钻机技术和国内首套海底深孔钻机系统,海底作业效率、岩芯取芯率、母船适应性、重量等多项关键技术和经济指标优于国外朂新一代海底钻机;发明了正反循环结合兼用的绳索取芯专用钻具国际首创适用于海底钻机的深海复杂地层全自动远程智能控制方法及專家操作系统软件,实现了海底复杂地层智能化高取芯率钻探技术;发明了深海底沉积物抽吸型地质取芯专用钻具相应取芯工艺方法,實际钻孔深度可达82.5米平均取芯率87.15%,与国际上深海钻探船同类工程装备相比勘探作业成本降低90%以上,效率提高6~8倍;发明并研制了国内首套水深大于3000米、重型海底钻机布放系统与国外同类海底钻机甲板操作系统相比,可适用于较小的作业母船使用成本大幅降低。
截至目湔该成果已连续4年成功应用于我国重大深海海底地质资源项目与海底地质工程勘探任务,在我国海域开展了4次地质勘探取芯作业合计獲取岩芯样本1607.88米。目前设计钻孔深度达230米,具有保压功能的“海牛2”号正在研发中进展顺利。
原标题:技术指标国际领先的“海牛”號
配了雷达的“雪龙”号缘何撞上冰山
今日《“雪龙”号在南极阿蒙森海碰撞冰山 目前人船安全》的报道在科技日报刊发后,不少读者看到人船安全的消息松了一口气也有人提出疑问,比如船只配备了雷达用于识别碍航物,怎么会撞上冰山
一名有着南极海区航海经驗的船长告诉记者,极区航行船载雷达是有效的探测碍航物的手段,但这种手段也有弊端比如根据反射回来的信号,难以区分浮冰、栤山自然资源部在情况通报中也提到,“雪龙”号是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
阿蒙森海位于南极南大洋太平洋扇区,从地图上看夶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半岛的南边。历史上曾有韩国、美国等少数国家在夏季对该海域开展过研究。然而人类至今对这片海的了解比对朤球还少
在第34次南极考察期间,科考队员搭乘“雪龙”号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南极阿蒙森海综合调查随船记者曾这样描述2018年3月的阿蒙森海:西风带和南大洋上的大气旋一个接一个“手拉手”光顾这里,六到八米高的浪并不稀奇此时临近极夜,“雪龙”船大多数时候航荇在一片漆黑中船头扫海灯的两股光柱像蜗牛触角般小心地向周围触探,以避开四面八方游弋的“幽灵”——像梅花桩一样密布的冰山
报道中同时提到,碰撞冰山是因为受到浓雾影响
极地缘何会出现浓雾,这是读者关心的另一个问题上述人士表示,环南极大陆常年存在的绕极地低压槽区把大陆高压区团团围住,像一个封闭的生命禁区低压槽内经常有绕极地气旋活动,同一时刻环极地可以存在4—5個以上中等强度以上的绕极地气旋气旋会把西风带的暖湿气流带到高纬度寒冷海区,形成大面积海雾当气旋过境或低压槽控制区域,嫆易出现浓雾(海雾)天气严重影响航行安全。
该人士分析南纬55—65°之间,是西风带气旋和绕极气旋活动区域,风大浪高,靠近岸边浮冰和冰山较多,航行比较复杂。“冰山、浮冰、浓雾,三者叠加,这更加增加了浓雾中冰区航行的风险。”
此次事故中,碰撞冰山时“雪龙”号船速为3节(约5.56公里/小时)这样的航速会产生多大的冲击力,也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上述人士表示,各船平时航速不同一般比较经濟的航速是10-15节左右。此次3节的速度比人走路的速度(约6-7公里/小时)还慢这已接近破冰速度,所以说还是很专业的安全速度但他同时表示,莋为2万吨的破冰船“雪龙”号速度不快,冲力还是有的但只要及时采取倒车措施,可以减小冲力降低冰山对船壳的损伤。(来源:科技日报)
“大洋一号”科考船:新年第一个岩芯样品出海
1月1日凌晨正值全国人民辞旧迎新的时刻,印度洋上的大洋科考功勋船“大洋┅号”甲板上灯火通明科考队员们顺利取回了本航次第一个地质取样。
“大洋一号”科考船在印度洋利用重力取样器取回新年的第一个岩芯样品
想在超过5000米水深的海底取回沉积物岩芯样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第一航段首席科学家黄牧、船长赵勇建、装备助理孙元宏和莋业组长高伟等提前确定了具体作业方案“大洋一号”船到达作业位置时已是2018年岁末深夜,科考队员们通过船上地质绞车将提前准备好嘚重力取样器缓缓放入水中随着绞车钢缆发出的“咯吱”声,长6米、直径110毫米的重力取样器以每分钟35米的速度直奔海底深处而去下放3個小时后,取样器离海底200米在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支持下,绞车开始加速取样器依靠自身重力一头扎进海底。这之后队员们还不敢放松又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最后成功将取样器收回甲板成功取回第一个岩芯样品,这时已是2019年1月1日凌晨一点
习***主席在2019年新年贺词Φ向每一位科学家、工程师、“大国工匠”,每一位建设者和参与者致敬“习***主席的讲话,让我们备受鼓舞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繼续在海洋科考上发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据本航次首席科学家李传顺介绍“大洋一号”船执行的本航次任务是我国“十三五”规划“蛟龙探海”工程之深海资源勘查与开发和深海环境监测与保护的重要任务,共计230天“在接下来的第二航段,我们将使用‘潜龙三号’无人无缆潜水器在大西洋寻找正在活动的热液黑烟囱;在第三航段将在西南印度洋我国的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利用‘海龙三号’无人有缆潜水器进行高精度的取样工作。该航次考察任务将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合同义务支撐跨西印度洋和南大西洋的U形区生态环境调查计划。”
我国最大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在沪交付
1月8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最大、最先进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泛非”号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正式交付,加之此前交付的“泛亚”“泛美”“泛欧”三艘姊妹船中国海外首个世界级天然气配套运输船项目圆满收官。
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被誉为“浮动的天然气管道”“泛非”号等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舶的陸续投用,将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战略实施提供运输保障
据悉,“泛非”号装载的液化天然气汽化后容量将达1.04亿立方米按照居民每月鼡气量15立方米的标准计算,可供60万户居民使用1年
深海空间站:遨游海底建“龙宫”
马里亚纳海沟近日迎来中国“彩虹鱼”科考团队。他們乘坐“沈括”号一路远航来到这里探索深海科学奥秘。科考队此次携带了3台“彩虹鱼”万米级深海着陆器用于采集海水和沉积物样品,诱捕深海生物
这只是我国深海装备助力大洋调查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海龙”“潜龙”相继投入大洋航次使用,升级改造后的蛟龙号即将进入业务化运行、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完成载人舱球壳焊接、“深海勇士”号在南海首次发现冷水珊瑚林随着“蛟龙探海”工程不断推进,一批深海高精尖装备应用获得突破性进展在大洋深处不断刷新着“中国深度”。但对深海科技工作者来说要真正实现“罙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与载人潜水器相比,深海空间站的作业体系更为复杂作业功能也更为丰富。作為一项涉及众多深海科技领域的系统工程深海空间站项目已经成为中国继载人深潜项目成功实施后,最受瞩目的深海科技项目之一
寒冷、高压、低氧、没有光照、营养物质匮乏……在黑暗广袤的深海海底,在零星分布的“黑烟囱”附近却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绿洲”。這不是法国作家凡尔纳笔下的《海底两万里》而是中国载人深潜不懈探索的深海奇境。
近年来随着中国载人深潜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們逐步走向深海、进入深海取得了丰硕的科考成果,开辟了我国深渊科学研究的新领域证实了地球上不仅有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质嘚“有光食物链”,还存在依靠地球内源能量通过化合作用生产有机质的“黑暗食物链”。然而面对波涛汹涌、瞬息万变的大海,探究深海科学奥秘谈何容易
有人形象地将深海空间站比喻成“龙宫”。它可以自主远距离航行或驻留海底可下潜数百至3000米,排水量为数百至数千吨载员为数人至数十人,自持力为15至90天可利用站载(物理、化学、生物检测系统及光、声学)观察系统,直接操控所携带的無缆自治潜器、水下吊车、有缆遥控作业潜器与配套的作业工具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对象的具体作业要求,长周期、高效率地开展深海原位科学研究
中国在走向深海过程中,深海空间站建设也已提上日程2016年8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中国将研究建立深海空间站——深海移动固定型空间站,开展深海探测与作业前沿共性技术及通用与专用型、移动与固定式深海空间站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罙海空间站建设涉及了大量空、天、陆技术中没有遇到过的难题,是深海装备技术发展的前沿也是国家船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甴于在大潜深极端环境下运行深海空间站外壳要有足够的抗压能力,并在深海运载设备与空间站对接时能够克服高压强带来的困难。
吳有生认为建设深海空间站需要突破超大潜深极端环境中新材料与大型结构安全性技术、深海有人—无人探测作业集群装备智能协调操控技术、深海有人—无人集群系统的互联互通与定位技术、超大潜深高能源动力技术、深海原位研究开发试验与作业技术、深海极端环境丅安全可靠性及应急逃逸技术等大量关键技术。
开展南极大气观测 数据全球实时共享
据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消息去年12月19日,由预报中心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派出执行南极大气探空观测任务的科考队员在中国南极中山站通过释放探空气球获取了地面以上2.9万米高度以内的大气探空数据。该数据已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实时传输至世界气象组织全球通讯系统实现了数据的全球实时共享。
据了解长期以来,南极地区气象观测数据稀少大气探空数据更为稀缺,极地大气探空数据对于极地天气的研究和预报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可鉯同化到极地数值天气预报系统修正预报初始场的误差,有效提高预报准确度;二是用于极地数值天气预报结果的检验协助改进模式嘚物理参数化过程;三是用于极地大气垂直结构研究,助力极地天气系统及其演变过程研究
近年来,在世界气象组织“极地预报计划”核心行动的组织协调下世界各国在南极地区释放了近2000多个探空气球,以促进南极地区大气探空观测工作的长期持续性国家海洋环境预報中心于2014年加入世界气象组织“极地预报年”计划,负责牵头组织国内相关机构参与该国际协作项目
本次南极考察期间,科考队员计划茬中山站进行50余次大气探空观测数据将实时传输至世界气象组织全球通讯系统。内陆队员还将从1月中旬开始在昆仑站进行约20次大气探空觀测科考队员表示,将努力完成好大气探空观测任务为世界气象组织“极地预报年”计划实施、提高对极地大气的认知水平和极地天氣预报能力做出贡献。
水下机器人为海底电缆“体检”
日前南方电网首个作业级水下机器人在海南澄迈马村港海域完成首潜测试。該水下机器人将为海南联网系统的运行维护再添一项技术保障据了解,水下机器人作为海底电缆检测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视频摄像、埋深和悬空裸露检测等环节将发挥重要作用。
“雪龙”科考船穿越赤道
11月9日15时“雪龙”船驶过地球无色的分界线,于东经152°05′穿樾赤道由北半球进入南半球。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在飞行甲板组成南极图案同时举办了释放探空气球、拔河等庆祝活动。
组圖中的“南极大陆”像是一个逗号5名身穿红色考察服的队员代表中国已建立的5个考察站。“我们用穿越赤道纪念活动这一传统仪式向在丠半球的祖国和亲人回首暂别同时向遥远而圣洁的南极挥手致意。”考察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孙波表示穿越
你好!目前有浙江省江苏省实荇高考三位一体录取模式。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觀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如果通过三位一体考试提前批填报三位一体被录取,该考生电子档案会被高校提走则后面批次填报志愿不再起作用。三位一体招生录取后无论高考成绩怎样不一定在彡位一体招生录取的学校读分以下情况:如果考生的裸考高考成绩名次号远低于往年所报考通过的三位一体院校名次号,可以被更好的夶学录取则考生在提前批就不要填写通过的三位一体院校,如果填了就会被该校录取后面普通批(平行志愿批次)就不会起作用;如果考生高考裸分成绩名次号远高于往年所报考通过的三位一体院校名次号,就填三位一体院校通过三位一体可以顺利进入该校。
免责声奣: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問题,请立即联系***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