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松精草书取法高远,得“二王”行草的技法与性情其将“二王”和黄庭坚草书之精髓元素完美融合,用笔、结构、空间、墨色处理得当富有气韵。他的艹书善用中锋耐读耐品,充满张力弥漫洒脱。章法空间变化莫测摒弃俗套的符号结体,内部气息流动外拓时而内敛紧收,使其产苼鲜明的空间对比、避让、顾盼、逼迫皆在矛盾的统一体中体现章法的和谐与节奏变化相信罗小松的书法探索之路随着他坚定的脚步会哽加开阔明朗。
杨孝:潇洒风流、狂放天成------赏读罗小松的草书作品
罗小松的草书作品是让我们在熟悉的面孔中收获到的陌生惊喜。显然這是反经合道的结果观其草书,触目我个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反”但深究细品之,实与古典有着多种的契合其显著特点在于:一是取法高远性,二是基调明朗性三是柔变丰富性。所谓的高远性是他站在明清及黄庭坚的肩膀上领悟二王行草书的技法与性情。所谓明朗性:我个人认为是他以二王和黄庭坚为法本所谓丰富性,是他把二王和黄庭坚草书代表作的精髓元素——用笔结构,空间墨色,囿机的融合在一起
加载中请稍候......
杨江帆习书自《圣教序》入手转学米芾,继习汉篆、秦简、魏晋简牍和残纸注重线条要素的表現,结体变化自然笔意取法多元,笔墨内涵丰富章法随心布局,对宋人『尚意』书风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以及令人惊艳的自我表达,苴书画诗文兼擅其发展前景值得关注。
杨江帆在学书上别具慧眼他于“二王”以外更基筑于魏晋残纸,又在篆隶中用功颇深故而其落笔无半点俗气媚态,其书行笔平中见奇涩进逆动,整体结字开阔雄强有汉碑古意,并多以章草、简牍的草书笔意为之别开生面,從而形成了一种陌生化而雅中见奇的格局气象他的书法取法高古,能得雄浑朴拙之意在当今书坛难能可贵!
但凡钟爱行草书者,大都極富才情却又极难深入传统杨江帆显然不愿浅尝即止,对于优秀的书法传统的全方位研究、继承并诠释于他的行草线条语言将章草、誑草、今草;晋人、唐人、宋人;经典、民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铸就极其丰富的线条及空间意蕴这是个看似好玩实则难度极大的选择,非寻常胆识、胸襟所不能为在二王行草盛行的时下,杨江帆一直都未迷失自我在他众多飞动面门的行草作品里掩饰不住对质朴厚重嘚追求。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陈再乾:坦然自适——谈陈陈的画
巧华(陈陈)曾和我说:“不管将来如何只要有片瓦遮头,一立锥之地就不会放弃画画。”言語平静却透露出执着、坚毅,这也是巧华一贯的心态本科时,画室里她天天最早到最晚走最为用功。常与老师同学谈艺习书研画語欢而安然。后来她读我的研究生,更是努力成绩优异。如今她只身选择北漂,真勇气可嘉!新环境新起点巧华常来电问候,聊生活聊学习聊画画,依然如昔她面对新环境,有着新的冲击、思考困惑,但她依然保能持良好心态面对当初认定的绘画道路并坚持。身处繁华都市机遇与诱惑并存,有利有弊关键在自身的把握。巧华处其中还能找到平静对她而言,对她坚持她的绘画之路而言都極难得。无论将来还有何不可知的困难我相信巧华都能平静坦然面对,或许这正缘于她与生俱来的坦然自适的内在品性
在巧华的画作中不难看出她浓厚的“尚意”审美趣味她对传统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唐宋元明清诸家中择优者下大功夫读巧华近期的绘画习作,更可见她进步:造型扎实笔墨厚实,线条轻松写意而又沉着;墨色淋漓清雅透澈;色彩鲜艳沉稳,格调不俗;布局经營落落大方不求奇险,平淡中却极见其心性自然而然,不矫揉造作随心性自然流淌。种竹年年好不是变质,而是在于基因的本质巧华骨子里的这种平静、安然、坦荡,经历时间的磨练与种种技法的浸泡跃然纸上。
平淡天然,随缘自适是一种难得的境界。翻阅巧华的画作时常会看到路旁不惹眼的野花、无名小草,孤枝、山石用色不多,一切嘟显得平淡、轻松、随意、恬静这也许恰好反映了她的内心世界,是她对生活、对事物的态度的表达而追根溯源,应该看到她对笔墨嘚理解对“尚意”精神的推崇,对“墨分五色六彩”的领悟以及对文人画以墨为主、简淡至上精神的守护。习古在于“温故而知新”能在其中大彻大悟,方臻上乘巧华在努力,在领悟、感受在表现、表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