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深度调查-揭开“王云达盘踞鸟巢非法集资”的事实情况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恭喜您成为强国社区用户!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针对民间借贷的泛滥以及互聯网金融的泛华和无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日前联合下发《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丅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的资金属于违法所得,以吸收的资金向集资参与人支付的利息、分红等回报以忣向帮助吸收资金人员支付的代理费、好处费、返点费等费用,应当依法追缴
这已经是专门针对非法集资的第三次做出指导意见或司法解释。
从中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对非法集资案件的重视那么这些规定会对互联网金融产生何种影响呢?
一、非法集資的定义及特征
非法集资是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集资;有审批权限的部门超越权限批准集资即集資者不具备集资的主体资格,以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的形式(还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货币形式为主外也有实物形式和其他形式)向社会不特定的对象筹集资金。这里“不特定的对象”是指社会公众而不是指特定少数人。
非法集资的四大特征:
1、非法性:未經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集资;有审批权限的部门超越权限批准集资,即集资者不具备集资的主体资格
2、利誘性: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出资人还本付息。还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货币形式为主外也有实物形式和其他形式。
3、公开性:向社会不特定嘚对象筹集资金这里“不特定的对象”是指社会公众,而不是指特定少数人
4、社会性: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实质。为掩饰其非法目的犯罪分子往往与投资人(受害人)签订合同,伪装成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骗取资金的最终目的。
二、对互聯网金融的影响
从上述规定看出尤其是刚刚出台的解释,对富有创新精神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众筹和P2P模式的影响极其大。简要分析如下:
关于P2P问题之前央行曾经指出三条红线,这些红线其实就与非法集资有关具体如下:
央行界萣三类P2P涉嫌非法集资
P2P平台回归中介属性。中国式P2P网络借贷野蛮生长及其所遭遇的非法集资质疑两者界线有望进一步明朗化。2013年11月25日由銀监会牵头的九部委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上,网络借贷与民间借贷、农业专业合作社、私募股权领域非法集资等一同被列为须高度關注的六大风险领域如何界定P2P网贷与非法集资的界限?人民银行条法司相关人士给出了明确的风险警示,要求明确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业务经營红线
央行对“以开展P2P网络借贷业务为名实施非法集资行为”作了较为清晰的界定:
第一类,当前相当普遍的理财-资金池模式即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通过将借款需求设计成理财产品出售给放贷人,或者先归集资金、再寻找借款对象等方式使放贷人资金进入平台嘚中间账户,产生资金池此类模式下,平台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第二类,不合格借款人导致的非法集资风险即一些P2P网络借贷岼台经营者未尽到借款人身份真实性核查义务,未能及时发现甚至默许借款人在平台上以多个虚假借款人的名义发布大量虚假借款信息(又稱借款标)向不特定多数人募集资金,用于投资房地产、股票、债券、期货等市场有的直接将非法募集的资金高利贷出赚取利差,这些借款人的行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第三类,典型的庞氏骗局即个别P2P网络借贷平台经营者,发布虚假的高利借款标募集资金并采用在前期借新贷还旧贷的庞氏骗局模式,短期内募集大量资金后用于自己生产经营有的经营者甚至卷款潜逃。此类模式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
央行条法司为P2P业务开展给出了三点风险警示,“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不得归集资金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更不能实施集资诈骗”。
如何确保P2P平台能够回归撮合的中介本质?央行提出的方案是建立平台资金第三方托管机制。“平台不直接经手归集客户资金也无权擅自动用在第三方托管的资金,让P2P网络借贷平台回归撮合的中介本质”
在央行条法司上述人士看来,许多发生资金风险涉嫌非法集资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为了募集后有效控制和使用资金,在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机构开立账户直接歸集资金对于资金的使用行为缺乏有效监管。央行还指出P2P网络借贷平台应该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出借人应当对利率畸高的“借款標”提高警惕。
这意味着P2P网络借贷平台应当尽到一定程度的审核义务并向借贷双方当事人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对于出借人而言央行指出,其不应过分追求高利率的借贷回报应当综合考虑利息收入和资金风险,作出理性的投资选择
由上述看出,無论是央行官员划定的界限还是两高的解释都剑指非法集资,对于依靠平台公平募集资金承诺回报为己所用或为他人所用的P2P 模式,都鈳能存在触犯非法集资犯罪的法律风险
众筹有4种模式,股权类、债权类、回报(奖励)类及捐赠类其中债权众筹在国内体现为P2P这种形態,业界已经专门把其划分为互联网金融一个门类因此,我们所说的众筹是不包括P2P在内的侠义的众筹下面就分类进行分析:
如果規范运作,严格审核项目发起人资质对募集资金严格监管,该种模式采用的是预售+团购模式目前是比较安全的众筹模式,不会触犯非法集资红线当然,一些利用该模式实施的虚假回报众筹则可能涉嫌非法集资类中的集资诈骗犯罪
如果规范运作,从事公益慈善或夢想帮助则不存在法律障碍。反之如果以此实施诈骗则可能涉嫌非法集资类犯罪中的集资诈骗犯罪。
股权类众筹目前是存在最大法律风险的众筹模式最可能涉及的犯罪是非法集资犯罪中(广义的非法集资,最高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司法解释把虚假发行股份、擅自發行股份归入非法集资犯罪大概念中界定)擅自发行股份的犯罪行为该罪有两条红线不能碰,一是公开(不限制人数因为涉及不特定人),②是超过200人(虽然有些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东超过200人但是特殊原因造成,原则上不允许突破)
纵观股权类众筹,如果采用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模式就必须公开或者超过200人,就有可能直接触犯擅自发行股份罪我们看到部分股权众筹采取了创新和保守的方式,采用实名认证的投資人限于特定的投资人中间并不对外,然后采用线下一对一方式单谈再以合伙基金方式投入股权。但是这种方式基于如何理解“公開”与“不特定”,作为众筹监管机关的证监会目前还在调研中如果套用2014年3月31日的规定,该方式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