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刚才那个刚去就辞职的小孩,自己没本事,别骂民生。 民生是最公平的银行,有本事多挣,没本事少挣。一个刚毕业的小孩,眼高手低,凭什么给你几十万? 确实有很多家里有关系,但是大部分客户经理,还是家里没关系,靠自己打拼关系。头今年没业绩,没什么钱,活的很惨。3年以后,关系网慢慢有了。自己能吃点苦,嘴吧甜,会做人,你看看收入高不高?民生今年存款千分之X给提成。有本事你和客户关系好,你能拉过来多少,我给你奖励多少。 民生30岁以上的客户经理,靠着自己打拼,一年上百万的人多了,其实原文作者这种没本事只会抱怨的loser所能知道的? 原文作者这样的刚毕业小孩,尤其是研究生,去了支行,去做客户经理,伺候人的活,压力还大,开始没业绩工资还少。研究生心里可能就不平衡了。让一个研究生去扫楼,写字楼里从一层到顶层,挨个公司敲门,问人家财务需不需要服务,有时候受冷眼和白眼。老子研究生毕业,凭什么陪笑脸陪去?而且而且刚毕业研究生抗压能力也不行。所以你看吧,头半年 ,辞职的一大堆。 客户经理真的是属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种。头3-4年,辛苦是一定的,没钱基本也是一定的。给你一个月存款1000万的任务,你刚来的小孩,家里没关系的,根本不可能。完不成指标就要扣钱。一个月工资都扣光了,还要自己花钱请客户吃饭。 85%的新人客户经理,每天一觉醒来,就要欠银行几千万指标,压力也是不小的。但是随着工作年头增长,你的经验越来越多,客户群越来越多,日子就越来越好过。4年以后,基本上就和总行差不多了。往后随着客户多,业绩越来越高,收入是越来越往上走。说实话,2000万的目标,对于老客户经理,太容易了。而且,总行大多职位,升不上领导的话,是越老越不吃香。而客户经理这个职位,恰恰是越老越吃香。 说到客户经理的工作强度,确实很忙。晚上陪完客户喝酒,还要回行里给客户做业务,忙的时候,10点以后下班也正常。但是最累也最挣钱。相对来讲比较公平,付出就有收获。尤其是股份制银行,业绩好工资高,高级客户经理的收入都是很吓人的。在北京二环买三室一厅,5年就能还清。不过要是懒惰或者能力差,没有业绩,工资都拿不到。这个职位太公平了,就是看个人。 说到客户经理收入,现在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资源都往一线倾斜。因为银行的盈利,都是来自于一线。 所以客户经理,做得好的,收入就上不封顶,家里没关系,完全靠自己努力,一年拿个几百万的客户经理也有。当然,这样的肯定不多。 能做到中等的,收入大部分是比总行普通员工高一块的。当然,这也要看支行的效益决定。不过也无所谓,支行效益差,跳槽到好的就行。有客户资源,太好跳了。 做的差的客户经理,就要扣钱,工资少的可怜。 说实话,只要稍微会做点人,能吃苦努力不偷懒,做个中等业绩没问题的。 中等及以上的客户经理,说实话,请他们去总行都不去,嫌收入低。 客户经理能不能做好,主要还是看会不会搞关系,银行大部分盈利是对公业务。能不能给甲方领导服务满意是成功的关键。有的客户经理很厉害,有眼力健会做人。和客户接触一阵子,和客户单位领导做成哥们了。客户经理要太内向肯定做不好。其实应届生大部分为人处事都不行,这个如果有个好师傅带,还是成长的很快。 应届生去做客户经理,更要看支行和支行长。效益好的,考核机制好的支行,每个客户经理都很有干劲。行里客户多,老客户经理根本忙不过来,会分给你一些客户让你做维护干起,业绩就好达标。而且应届生为人处事什么都不懂,碰到好的师傅,带你教你为人处事。去个效益烂的支行,100%都是支行长能力差。客户经理大家都没干劲,没人带你。很多东西恐怕就自己学了。而且你拉来的客户,恐怕支行长还要抢来把业绩放到自己头上。你是干活还没钱。不过要是自己客户群大了,也不怕这些。老子走人跳到好银行去。客户都是跟着客户经理走的。所以你看支行跳槽一个牛逼的客户经理,几个亿的存款往外搬家。 有人说的银行的客户经理和卖保险的,我是完全不赞同的。卖保险是纯粹的推销,难度比较大。做银行的客户经理,银行和客户,是互相利用的关系。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没有融资需求,不可能不要结算账户。客户经理只要把握好切入点,了解到甲方领导需要什么,还是很好营销的。银行的客户经理,相对于ibm这样it公司的销售来说,我觉得有优势。虽然要装孙子,但是不用那么装孙子。虽然也要喝酒,但也不用那么老喝酒。ibm完不成业绩走人,银行大部分还是不至于淘汰。收入来看,都是销售类,收入差距不大。干得好都能有高额奖金,都能偷偷拿回扣,都能找一对单据随便报销。 工作强度来看,具体银行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但是大部分四大行还是相对轻松很多,压力也要小很多。你就看在中行柜台做个业务,一个转账能30分钟。柜员动作慢得要死。这要在浦发,柜员要这么慢,早被开除了。而且四大行网点多,结算优势大,很多时候客户很好找,指标好完成。股份制银行的网点少,关系也没四大行那么硬,所以很多时候,要去抢四大行不愿意要的户。比如医院,结算手续复杂,大行不愿意做。比如中小企业,风险大,大行不愿意做。股份制银行因为拉客户难,指标要求高,所以奖励也高。四大行相对旱涝保收,特别高的和特别低的都少。股份制银行相对来说多劳多得,少劳不得,拿几百万的也有,工资全扣光的也有。有能力的客户经理,建议浦发民生这样高奖励的,能力一般的,建议四大行。 |
浦发银行5月16日召开的2012年股东会像个誓师大会。在资产总额被挤出股份银行前三位、股价低迷破净值的情况下,履新7个月的行长朱玉辰详解五大战略业务的转型规划,希望赢得股民的支持。
此时的招商银行也面临变局,马蔚华卸任已一周,继任者田惠宇正在为月底的履新做准备。
就在这两家未雨绸缪之际,另外两家管理层一直稳健的股份制银行,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已开始以后来居上的姿态夺人眼球。
2012年中报显示,股份制银行以总资产计算排名前五的,依次为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但到2012年末,排序就发生明显变化,兴业和民生在总资产以及净利润两项主要指标上,均超越浦发和中信,甚至逼近招行。
民生银行一位中层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指出,随着整合效果的显性化,再加上民生重要干将的加入,排名后面的平安银行也会很快上来。
一时间,国有五大行之外的银行业第二梯队,股份制银行出现了“五霸争雄”局面。由于股份制银行的灵活性,以及特色业务各显神通,执牛耳之争必将精彩纷呈。
马蔚华带着未能完成招行二次转型的遗憾卸任行长一职,同时卸下的还有率领招行保持领跑股份制银行的压力。
这种压力,招行早在2011年底就有预警,当年招行内部推出的危机报告《那些追赶我们的银行》,直接警示民生、兴业和浦发等银行的追赶。
2012年年报显示,招行、兴业、民生分别总资产以3.41万亿元、3.25万亿元和3.21万亿元排名股份制银行前三位。招行与兴业、民生的资产规模差距缩小到2012年末的1600亿元和2000亿元。而半年前的2012年中这个数字分别为5400亿元和7300亿元,后两者的追赶速度可谓生猛。
同时,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更是以总资产和净利润均超过35%的增幅,领先于招行25%的增幅。马蔚华的担心正在成为事实,追赶者的脚步越来越快。
在招行人看来,造成这样的结果与招行一直追求的稳健经营不无关系。招行某分行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招行的传统理念是以稳健经营为主,更何况近两年正值马蔚华退休的敏感期,招行更是将风控放在重要位置。
这种稳健,反映在近几年股价表现上的差强人意。2012年,招行股票全年涨幅为20.16%,明显低于民生43.78%和兴业36.76%的涨幅。
有危险感的还有前几年排名靠前的浦发和中信。2012年年中时,浦发和中信仍以总资产3.04万亿和2.92万亿的规模位列股份制银行第二、三位,但到了2012年末,就被兴业和民生比下去。
这给2012年9月和10月份分别履新的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和浦发银行行长朱玉辰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尤其中信银行,2012年净利润增幅不及1%。
一位银行业分析师向记者指出,浦发和中信较为相似,都是比较传统的股份制银行,对公业务比较强。
安永大中华区银行及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蔡鉴昌向记者指出,随着大银行在综合化经营优势越发明显时,股份制银行想要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必然要有自己的特色化经营。目前,股份制银行业绩逐渐分化,原因就在于一些有特色的银行开始发力,成果初步显现。
几年来,招商银行一直扮演这“被追赶”的角色。这得益于招行几年前确立“零售立行”的定位。
2012年年报显示,招行零售贷款和储蓄存款占比分别达36%和37%。储蓄存款占比仅次于四大行,远高于其他股份制银行,而零售贷款占比高于所有上市银行。
其中,零售业务中的高端业务业绩不菲。2012年末,招行高端私人银行资产规模4300亿元,与工行、中行接近。其中私人银行人均资产规模以及私人银行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均大幅领先于其他上市银行。金葵花客户资产规模1.67万亿元,存款3800亿元,占招行零售存款的42%。
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泛资产管理的大幕揭开,招行零售业务的优势也日渐式微。“零售业务面临不进则退的竞争压力。”招商银行副行长丁伟指出。
银行分析人士指出,过去招行的对公信贷业务偏重大中型企业,目前面临市场空间有限和资产定价能力都较弱的局面。
因此,招行从2012年开始大力推广“两小”战略——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以此来改变资产投向和客户结构,亦成为其二次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在2012年业绩发布会上,马蔚华表示,面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招行要保持净息差的领先进而确保盈利稳定增长,要坚定不移推进“两小”战略,今年新增贷款将主要投向“两小”企业。
“招行这番战略调整主要是看好了民生银行近两年小微企业业务的盈利能力和规模扩张速度。”招行内部人士如此认为。
但与民生银行成熟的“商贷通”模式相比,招行的“两小”战略规划不甚明晰,且业务审批过于死板,很难复制民生的模式。经过一年时间的追赶,招行“两小”业务的发展与民生银行差距仍然较大。截至2013年一季度,招行和民生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分别为2097亿和3543亿,分别占贷款总额的10.5%和24.7%。
同时,两者的收益率也相差较大,以2012年末数据计算,招行贷款收益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4个基点,而民生银行贷款收益率高于行业94个基点。
对于后来者的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某分行的负责人向记者指出,民生主要的增长来源于事业部改革,以及小微企业业务近两年的高速增长。但兴业在同业业务、金融市场业务以及创新业务上做得最好。
民生银行于2009年开始大力开拓小微企业业务,在短短几年内成为该行主打特色业务。
2012年末,民生银行零售业务对利润总额的贡献已经从过去3年不足20%迅速上升至29.1%,由于零售贷款中小微占比高达68.9%,因此小微业务对业绩贡献功不可没。 一位银行分析人士指出,民生银行经历了四年的拓展,小微业务已经完成跑马圈地,逐步进入实质贡献利润阶段。在民生的年报中,小微业务无疑是最具亮点的部分。
“去年行内资源都向小微业务倾斜。另外,大客户基本被我们逐渐淘汰,主要向中等偏上的民营企业倾斜。因为我们首先要追求资本回报和资金回报,小微企业无疑是高收益的客户资源。”一位民生银行的中层对记者坦言。
兴业银行则早在2001年就成立同业业务部,专门负责与境内外金融机构合作。2007年,兴业银行突破了同业业务传统的同业存放、拆借和券商资金存管等方式,开始拓展新的领域,开办“银银平台”,向中小银行机构输出技术与管理,并借此扩充网络、吸收同业存款。
据海通证券测算,兴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对总收入的贡献度由2009年的1.31%逐步上升至2012年的17.28%,而一般贷款业务对总收入的贡献度由2009年的17.44%下降至2012年的9.91%。
兴业银行同业业务部一位负责人向记者指出,同业业务确实对带动全行资产规模和利润增长贡献较大。尽管新资本协议实施之后,同业业务的资本金压力比以前大了,但与企业金融和零售金融相比,仍是低资本占用的业务。
“从内生机制来说,我们对金融资产和资产业务的重视程度较高,才有了今天这样的规模,这也是我们在同质化竞争中被逼出来的创新。”上述兴业银行人士指出。
浦发、中信转型困局
和民生、兴业的异军突起相比,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看似一对没落贵族。
巧合的是,两家银行在2012年先后更换了管理层,转型之战显得时不我待。
浦发银行去年年底将重点发展战略定为五大板块:投行业务、资金市场和金融同业业务、中小和小微企业业务、财富管理及移动金融。
浦发银行行长朱玉辰在近期召开的股东大会上指出,由于金融脱媒进程加快,部分大客户的银行贷款甚至为零,如果不加强投行业务,很难保证留住浦发的70万户核心企业客户。对公业务是浦发银行的传统优势,管理层对此危机感渐生。
配合战略转型,浦发银行对组织架构进行了一次“小手术”。公司及投资银行业务总部、个人银行业务总部、资金业务总部、风险管理总部四大部门被取消。将原业务总部下设的多个二级部门进行整合为若干一级部门,以降低分行对总行,以及总行对外的沟通和协调成本。
相较于浦发银行,中信银行的转型目标更加明确。在《关于中信银行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巩固和提升批发银行业务收入的同时,超常规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力争在3-4年内在资产及存款规模上成为中型商业银行的领军者,并逐步缩小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差距。
中信银行的相关人士向记者指出,朱小黄上任以来,改革决心很大,已经提出很多实质性措施。比如为了提升零售业务,新增网点的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同时,网络银行的打造也在筹划进行中。
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指出,浦发和中信的特色比较相似。中信可能集团资源稍微强一些,但是他们的整体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差不多,主要是对公比较强,零售比较弱,整体风控偏保守。在努力找回当初风采的过程中,两家具有传统业务优势的银行前程几何?
在这场群雄逐鹿中,招行、兴业、民生、浦发、中信的资产规模相近,谁的战略得当,谁就能领几年风骚。
“马蔚华退休对招行来说也许是件好事。”一位招行人士向记者指出,近两年的稳健经营令招行失去很多业绩增长的好机会,建行零售业务出身的田惠宇可能是接续马蔚华的最佳继任者。“既懂零售,又有实干精神,或许能带领招行再创辉煌。”
银行分析人士也认为,招行会否失去股份制银行老大的地位,很难判断。“各家银行选择的路径不一致,在不同的路径上去竞争,谁跑得快,谁跑得慢,很难去比较。而且现在银行已经不完全以规模为导向了,评价的标准也有所变化。”
与马蔚华相比,田惠宇的优势在于高层资源以及在建行积累的对公业务资源。上述分析人士认为,招行较低的对公业务(占比50%多,国有大行普遍在70%左右)正是其上升的空间所在。
同时,民生和兴业看上去顺风顺水,其实也面临不少质疑。
在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方面,民生银行坚持运用“大数法则”测算出特定行业的风险概率,通过甄选小微企业业务进入的行业对风险进行控制。对此,业内质疑颇多,“大数法则”能否彻底分散风险尚需时间检验。
另外,“兴业的增速比民生快,但是它的估值却没有民生高,股价表现也没有民生好,为什么?这就是市场担心它的可持续性问题。”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目前,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尽管被视为有竞争力的创新,但在监管层重拳整治影子银行、越来越多的竞争者涌入的背景下,同业业务也遭遇是否会出现天花板的疑虑。
“同业业务很多是监管套利的业务,同业资金很大一部分都投向另类投资或者信贷资产。”分析人士称,银监会关于理财产品整顿的8号文出台之后,同业业务的监管风险也逐渐加大。
当浦发银行五大转型战略遭遇投资者质疑时,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零售银行业务出身,更令业内对其有所期盼。“但零售业务发展是个长周期业务,不像对公的资产业务发展很快,转型结果如何还需时间验证。”上述分析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