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亿欧导读 ] 初创时期,创业公司寻找人才会面临两个问题:其一,创始人每天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去找人;其二,要把现有的产品和业务做好,展示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以达到筑巢引凤的效果。雷军是如何做好这两件事的呢?
初期招人既是一件考验智力的事情,又是一件考验体力的事情。考验智力体现在创始人要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人并且能快速找到他;考验体力体现在,与一位候选人聊天动辄就是3个小时以上,当初先生为了说服一位候选人加入,也曾连续打了90多个***。
如今来看,公司这七年之所以能不断创造商业奇迹,与雷军先生在创业初期对于找人的「正确投入」是紧密相关的。这一期,捕Sir分享一篇雷军先生的文章,文中他讲述了自己当初之所以能找到优秀的人才加入,并且还能留住他们的实操方法。希望能对你有启发。
年过40,我再次回到创业的路上。
2010年4月6日,在银谷大厦807室,14个人一起喝了碗小米粥,小米就此踏上旅程。但我就像一个在手机行业门外观察了很久的人,等真正踏入这条河流的时候,才知道这和过去自己所取得的荣光不能完全融入,我还要经历绝大多数创业者都会经历的痛苦。
首要的就是找人。现在来看,无论什么样的企业,要想找到优秀的人都很困难,而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种办法:其一,创始人每天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去找人;其二,要把现有的产品和业务做好,展示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以达到筑巢引凤的效果。
小米创立初期,规模小,甚至连产品都没有,如何组建极强的团队,如何获得对方的信任?所以在最开始的半年,我每天花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去找人。我虽然是连续创业者,但毕竟没有玩过硬件,所以最难搞定的,就是优秀的硬件工程师。
我的做法其实挺「笨」的,就是用韧劲。当我还在金山的时候,其实就这么干了。有一次我面临发不出工资的困境,但公司还要去找人,大家都极度没有信心,而我很自信,我和大家说,我们只要找五十个人,而全北京有一千多万人,只要下功夫就一定能找到!
于是,我用了一个很笨的方法,到处去找信得过人请教,问他在这个工作上谁最棒?问了一圈下来,有了个二十人的名单,我就请名单上每一个人去吃饭,差不多每个人吃了三顿饭,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终于说服了两个人。我到如今也挺感谢他们的,当时他们能够接受三四千块钱的薪酬到金山来,很不容易。
我有个观点,要用最好的人,在核心人才上面,一定要不惜血本去找。这些优秀的人大多有所成,你要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为何要舍去目前的一切和你来做一件看似「疯狂的事情」?
在刚创办小米的时候,我每天要见很多人,向他们每个人介绍我自己,我做了什么事,我想找什么人,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见面聊聊。
结果失败的比例很高,那时我每天恨不得从早上谈到晚上一两点,但还是迟迟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所以我内心承担着巨大的煎熬。但我还是相信事在人为,创业者招不到人才,只是因为自己投入的精力还不够多。
为了找到一个非常出色的硬件工程师,我曾连续打了90多个***。为了说服他加入小米,我们几个合伙人轮流和他交流,整整12个小时。
当时他没有创业的决心,始终不相信小米模式能盈利,后来我开玩笑问他:你觉得你钱多还是我钱多?他说当然是您钱多,我就对他说:那就说明我比你会挣钱,不如我们俩分工,你就负责产品,我来负责挣钱。最后他终于答应了。
为了找到硬件的负责人,我们几个合伙人和候选人谈了有好个月,进展非常慢,有的候选人还找了「经纪人」来和我们谈条件,不仅要高期权而且还要比现在的大公司更好的福利待遇。有一次谈至凌晨,我们一度接近崩溃。
在这几个月当中,我见了超过100位做硬件的人选,最后终于找到了负责硬件的联合创始人周光平博士(现任小米首席科学家)。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本来打算谈两个小时,从中午12点到下午2点,但一见如故,我们一直谈到了晚上12点。
后来,他告诉我,愿意加入小米的最后一锤子推力,是我和他说,必要的时候,我可以去站柜台卖手机。所以,创始人到底有多想做成一件事情,在聊的过程中对方也在判断。
如果你没有我那么多名单可以聊,你可以先问问自己,你最希望自己的合伙人是哪个公司,然后就去那个公司楼下的咖啡厅等着,看到人就拉进来聊,聊一圈下来,就会有名单了。早期我找人主要看两点:
一要最专业。小米的合伙人都是各管一块,这样能保证整个决策非常快。我要放心把业务交给你,你要能实打实做出成绩来。
二要最合适。主要是指要有创业心态,对所做的事要极度喜欢,有共同的愿景,这样就会有很强的驱动力。
找人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十有八九都是不顺的。但不能因为怕浪费时间,就不竭尽所能去找。小企业,尤其是在逆境时,找人确实非常烦恼,但我还是想再强调一下,如果找不到人,首先应该反思一下找人在自己的时间表里占了多大的比重。
大多数创业者找到人以后,又会面临一个新问题——如何留住人?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四点:
有竞争力的报酬并不等于重金、高薪,我当时定了一套组合方案,邀请人才加入的时候会给三个选择条件,他们可以随便选择:
第一,你可以选择和跨国公司一样的报酬;
第二,你可以选择2/3的报酬,然后拿一部分期权;
第三,你可以选择1/3的报酬,然后拿更多的期权。
实际情况是:少部分人选择了第一种和第三种的工资形式,大部分人选择了第二种,小米工资「2/3的报酬」也是不低的数字,足够员工照顾生活,因为他们持有期权,也非常乐意与公司一起奋斗,共同成长,战斗力也会很足。
另外,小米初期的员工,每个都投了钱,大家是真正破釜沉舟地愿意去参与创业。所以当时我每天都战战兢兢,因为每个员工都可以到我办公室来问公司办得怎么样了?但也因为这样,大家花自己钱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钱打水漂了。
2、将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努力去营造一个中高端人才的环境,将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创业公司都清楚人才的重要性,所以都很重视内部培训和提升,但又往往都做不好。
我觉得主要问题是没有设置专项的培训费。没有费用预算,人力资源部不会当成专门的事情来做,也没有办法引进好的讲师和好的课程。落实培训工作,必须有专门的预算和专人负责。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企业有出色的执行力、创造力。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追求的目标比你现在的能力总是要高一些,很多岗位的人都不合适,同时又付不起很高的价钱来请人,只好呈现「小马拉大车」的状态。
我本人最开始是做技术的,转换成管理者的过程之中,自己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学会宽容。在你的眼光看来,这个人一看上去就是不合适的,但你要容忍他现在的能力和他身上一些不完美的东西,然后告诉他应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再通过学习和培训帮助他提升能力。
对于一家初创公司而言,暴露出来的问题会特别多,团队内部也容易不够自信,这时候管理者应该要拿着放大镜去寻找优点才行,这样能让他们逐步建立起信心。但我不是说要容忍缺点,而是说在初期的时候要放大优点,不能让公司散发出太多的悲观情绪。
在创业初期,很多创始人会将公司当成自己的财产。比如我个人想去海南玩一趟,是否属休假?是否应该从公司报销?这样的事情,我相信很多创业者都会碰到。
在这点上,我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只要分不清楚,就一定算自己的。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比如你请朋友吃饭,和这个朋友未来可能有合作,因为往往中国的合作都是从朋友最先开始的,这时候这笔费用算个人的还是算公司的?我当时给自己定的原则,就算个人的。
如果你总是想占公司的便宜,长此以往,这将得不到团队、合作伙伴和股东的信任,你们也很难会再有合作。
在产业不断创新发展、智能融合、技术推动的新形势下,数据、场景、流量是金融科技未来发展的基石,在这一基础上延伸出的智能解决方案、智能风控、反欺诈、智能营销、智能催收、智能投顾等业务百花齐放。虽然过程坎坷起伏,但终点明确又清晰。未来,金融科技将成为金融产业下一阶段竞争的核心生产力。
2018年11月30日,北京国贸大酒店,2018亿欧创新者年会【金融科技创新者论坛】火热报名中:
凡来源为亿欧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北京亿欧网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反正我来这个公司时候,什么都是不明白的。虽然再07年就做过TS的认证审核,但是自己根本就不能理解那些是什么意思--当时是知道的。不深刻的东西是会遗忘的。临阵磨***也是没有用的。
后来,在哥哥的带领下学习咯很多东西。所以在08年,公司做年度监督审核时候,我就不明白---为什么ISO9001老师要来审核,还有TS16949老师也要来审核,,,,,,,,那时候因为有副总在,我也不好问什么。但是我把这个当做笑话告诉哥哥咯。
但是,我还是不明白公司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再我来公司之前,品质部门从课长到品检一礼拜之间全部走人。那时候就是总务人事把这个活接过去咯。那时候还没有TS16949.
所以,错误就这样开始咯。上海澳瑞没有TS,就把沈阳的给拉过来咯。所以,去年又是做ISO9001,又是做TS。人家肯定是笑晕咯---有这么傻的公司吗/
不久前我就问人事***,这是为什么啊。她说是,咨询公司给找的,,,,,,
其实上海的澳瑞和沈阳的都是一个老板,人家有钱赚当然不肯说----贵公司做咯TS就不要做ISO9001咯。正好有个审核老师是沈阳的,他把这个奥秘告诉我了。。。。。。。。。。。
晕透咯,,,,,,,,,,
点击图片上方“中国会计报”蓝色小字,可订阅本微信。
有一句俗语:“笨鸟先飞早入林。”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兼人力资源部总经理胡伟益却更愿意将“入”改为“出”。
“这是因为我觉得人生不仅仅是为了要找到虫子去‘生存’,而是要积极地去探寻‘生活’,不断突破思想或者认知上的局限,突破让自己舒适安逸的小树林,无论是飞行得多么缓慢多么笨拙,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胡伟益说。
1989年参加工作至今,胡伟益在财务、金融、管理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这期间,胡伟益一直都没有放弃学习与成长,这也是吸引他参加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队伍的原因之一。岁月无声,当他步入中年行列,岁月留下的除了年龄,还有些许人生感悟。
学习,是胡伟益多年来始终保持的习惯,尤其是加入目前所在公司后更是不敢懈怠。
“虽不至于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但凡有闲暇即翻阅学习的热情始终都在。”胡伟益说,公司的发展推动自己必须要加快学习,不断学习。
据胡伟益介绍,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时,投资业务范围仅限于债券投资和基金投资,后来逐渐扩展到股票投资、第三方业务投资和年金业务,直至今日囊括了基础设施和不动产等债权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私募股权投资以及即将开展的公募业务投资等。“没有时刻学习的态度,没有适时适应的学习能力,很难跟上公司发展的步伐,更别说为公司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岗位的变动也给胡伟益带来了持续学习的机会。自加入公司以来,他先后在公司财务会计部、综合管理部、人力资源部工作。
“每一次变动都面临熟悉新工作、学习新知识的挑战,我也视每次变动为更好的学习机会。无论是否是新领域,我都愿意努力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争取每天都做得更好一点,争取超越‘昨天的我’这一个基准。”胡伟益说。
持续的学习不仅为他带来了学以致用的实效,开拓了视野,也让他在这一过程中结识了不同年龄段的朋友,帮助他保持年轻积极的心态。不断的学习与成长让他收获颇丰。“上海市静安区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劳动模范”“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都是对他踏踏实实、不断努力的最佳褒奖。
从根本上来说,胡伟益内心也始终有主动学习的意愿。
正是得益于自己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2010年,胡伟益进入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队伍,开始了他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为期6年的学习。
“这是一个永远不会后悔的决定,在这里的学习让我对工作和生活许多方面的认识都上升了一个层次。”胡伟益说。
在工作中,胡伟益更愿意凭“心”做事。
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件小事。2004年,公司的委托人基金交易受限,委托人希望能够将基金转回到公司席位,时任公司领导在相关会议上也希望尽快落实。作为公司财务处的员工,从职责上来讲,当时胡伟益完全可以不参与此事,但是作为公司的一员,凭借对非交易过户等业务的了解,胡伟益很快将委托人数亿的基金转回到了公司席位。偶然的机会,主动的工作,不仅满足了委托人的要求,帮公司解了围,也增加了公司同事和领导对胡伟益的了解和认可。
“主动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流程中不尽完善之处,积极提出改进建议或力所能及地承担些有利于公司或部门发展的职责说明书之外的任务,对自己、对单位都有正面的效应。”胡伟益说,虽然并不是每次都能获得认可或者加薪晋职,但至少是个人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的机会。
胡伟益笑着说:“用一句很俗的话来讲‘多做一点儿又不会死’,但无意有意的积累无形中也就为自己铺宽了路,打开了更多的窗。”这就像一个故事里讲的。一队商人骑着骆驼在沙漠里行走,突然空中传来一个神秘的声音:“抓一把沙子放在口袋里吧,它会成为金子。”有的人听了不屑一顾,根本不信,有人将信将疑,抓了一把放在袋里。有人相信了,尽可能地抓了一把又一把沙子放在大袋里。他们继续上路,没带沙子的走得很轻松,而带了的走得很沉重。很多天过去了,他们走出了沙漠,抓了沙子的人打开口袋欣喜地发现那些粗糙沉重的沙子都变成了黄灿灿的金子。
“责任也许在眼前看来只是徒然增重的‘沙子’,但是时间的风,终会吹遍黄沙始露‘金’。”胡伟益说。
1985年9月,胡伟益参加了学校的长跑活动,当时主要是为了释放过剩的时间和精力。他压根没想到,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会累计跑上30年,跑出约16000公里的路程。除了因为个人原因1994年和2000年曾中断跑步,他这些年来一直在坚持。
胡伟益现在长跑主要是为了放松身心。跑过步的人可能都有过体会:长跑不像其他运动,更多的是简单长时间地重复。
“长跑的习惯,也使我养成了从事单独、重复甚至枯燥工作和生活的能力。长跑是否能够增强体质,我不能确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长跑能够放松身心。”胡伟益说,特别近几年来,有时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一时没有解决的办法,遇到个别现象,一时不能理解,我都愿意去长跑,在长跑中欣赏下“风景人景”,看到蕴含的力量与勇气,长跑过后大多困惑与问题也都自然有了***和方法。
在胡伟益看来,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长跑,激情澎湃的日子不常在,平淡无奇的生活最常有。长跑带给他最深的体会是,领跑者不一定是最终的获胜者,特别是在业余的长跑活动中。跑道上运动的人的起点终点不一,条件不同,资源禀赋也不尽相同,但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坚持自己的目标,无论处在哪一个跑道上,最终都能到达自己的目标。
长按二维码关注中国会计报微信
分享方式:搜索中国会计报或“Accounting-News”添加。
投稿、订报及合作:010-、010-、wxzgkjb@或关注 @中国会计报 新浪微博
想看中国会计报很简单,可随时到当地邮局订阅哦!
每周出版一期(每周五出版),每期16个版。月订价15元,季订价45元,半年订价90元,全年订价180元。可破月、破季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