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的支付宝芝麻信用和征信分可以用来办信用卡征信使用吗

  最近,又有新动作了!是的,支付宝可以凭借芝麻分申请信用卡了。那么,支付宝怎么凭借芝麻分申请信用卡?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支付宝凭借芝麻分申请信用卡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一、打开支付宝。点击右下角我的。

  二、然后点击芝麻信用 再点击信用生活,满足600分以上才可以

  三,看到极速办卡 了 有木有 有木有

  有多少人每个月6号不停打开等芝麻信用分刷新,等到焦虑的?请举手。那么又有多少人芝麻信用分超过750了?请举手。

  好的放下,恭喜各位,至少在支付宝和它的合作伙伴看来,你是信用极好的。

  6月6日,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在上晒出她的芝麻信用分856分,全力为芝麻信用推广站台。当天下午,芝麻信用宣布与某旅行社合作推出“芝麻信用分可替代银行流水办日本签证”的服务。然而,仅仅过了三天,芝麻信用方面就发出致歉信,称该项服务因故停止。

  是芝麻信用自己“失信”、“打脸”吗?或许我们更该先聊一聊“信用市场需求井喷”与“传统征信思维滞后”的错位现象。

  八家个人征信机构业务无一合格,问题在哪?

  此前,央行征信监管部门已同意,由八家机构先期展开个人征信的开业准备,虽然初定准备期为六个月,而迄今已逾两年。

  但近两个月来,监管部门非常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不满,认为这些机构“没有一家合格”。更为直接的否定来自两周之前,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的亲自撰文。在文章中,除了介绍传统的征信原则和中国征信行业现状,他还紧贴时下共享单车热点,对八家准备期中的第三方个人征信机构的工作提出否定与批评。

  监管者的态度可以理解,毕竟,秉持审慎审批的原则,对第三方个人征信机构提出更高要求,也是监管者的责任所在。

  2013年3月,《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市场自发形成的第三方征信机构有了法规依据。而同时,美国的个人征信行业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如今,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水平的提高,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第三方个人征信机构的市场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但是,具体该怎么理解怎么做呢?可以分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征信系统有这么多好处,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它进入社会经济领域

  央行监管方首先强调了“征信”的定义,认为征信不能与社会信用体系等同,征信系统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子集。因此,个人征信系统只能严格限定于金融领域。没错,国内外的经验来看,这是征信的原始定义,传统征信的范围确实仅限定于借贷等金融业务。

  但是,征信的监管思维难道就因此停滞不前,不管社会经济如何发展都以不变应万变吗?

  现在的中国经济早已不仅是发展速度快,其发展形态更出现了许多超过西方的新变化,比如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不管其具体的商业模式是否会得到验证,它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早已串联带动了许多传统行业发展,并且广受用户欢迎。

  另一方面,金融领域中出现个人征信系统,就是因为无法区分信用缺失的用户与信用良好的用户。

  市场的规律总是这样,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给。现在的中国经济体系,除了金融领域之外,也有很多无法判断用户信用水平的地方,用互联网的话说就是有很多需要信用服务的场景,而此前并没有一套监管认可的征信体系来填补这块空白。那么芝麻信用、征信等第三方个人征信机构就应运而生,因为它们离经济细胞最近,最能感知到用户在哪里需要使用自己的信用。

  波士顿咨询公司数据显示,中国的信用体系覆盖度大约只有35%,而美国是92%。因为信用体系的缺失,第三方统计房屋租赁押金在千亿级别,住院押金在千亿级别,发改委数据显示,每年中国企业因为信用缺失,经济损失超过六千亿。而共享单车,出现还不到两年,媒体统计所有共享单车加公共自行车合计押金也在百亿以上。

  租房交押金是为了避免租客失信,共享单车交押金也是为了避免用户失信、破坏单车,甚至签证交银行流水和存款证明,同样是为了避免外国人失信,逾期停留乃至偷渡。交易的基础是信任,信任可以使所有商业经济行为更加高效、便利。如果信用系统能应用在金融领域,为什么不能应用在租房、押金、签证领域呢?

  也就是说,信用系统广泛应用的合理性是存在的,传统征信监管思维担心的主要是其信息泄露的风险性。这是另外一个问题,需要用更先进的技术,更合理的制度来管理、约束征信机构,而不是因噎废食。

  更何况,理论上来说,个人信用信息无论放在哪里都是有泄露的可能性的。有了信用体系就要用,用到更多的社会经济场景中。

  2.个人征信系统蔓延进社会生活,会衍生社会歧视吗?

  这个问题讨论的是个人信用信息的边界。无论是监管还是行业,对此的意见都是一致的,即不能让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到经济之外的领域。

  举个最近的例子,去年11月支付宝发生圈子事件,芝麻信用分在750分以上的男性用户才可以在某女性圈子里评论。随后,舆论在批评支付宝打社交擦边球的同时,也认为芝麻信用分被用在此处尤其不合适。不久,支付宝道歉并迅速改版,下线了相关功能。

  按监管方的说法,这属于政治正确的问题,做征信不能把社会公众分成三六九等,否则会导致对部分群体作出歧视性安排,有悖于社会公平正义。如果用人们在商业领域的经济行为产生的分数来衡量一切,包括品质、能力、德性,那是以偏概全的,违背伦理学的。

  什么地方不能用信用分来划人与人之间的标准?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教育,每个人都有权获得基础教育,而不应该因为一个人交不起学费就赶出学校;再比如医疗,不能因为一个人曾经欠债没还就见死不救;还包括在法庭上获得律师辩护的权利,在某社区居住、迁徙的权利。

  这些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场景,就不能单单使用经济商业领域的信用分来划分人群。不能说父母的芝麻分在700分以上孩子就可以上小学,700分以下就不能上小学,如果这样都能分,跟人类史上的那些歧视政策就没什么不同了。

  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在6月6日接受PingWest品玩(微信公众号:wepingwest)等媒体专访时强调,信用分不是会员分,也不是营销分。任何规则都不是百分百完美的,芝麻信用是一个开放体系,将与生态内外的合作伙伴一起摸索,依靠市场检验来形成规则。芝麻信用在开放的同时,与合作伙伴也会有互相约束,有的东西可以用,有的东西则不能用。

  3.除了一张牌照,征信机构的检验标准还有什么?

  央行征信管理局指出,目前八家从事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的机构各自依托某一企业或企业集团,业务上和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具备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存在利益冲突。

  公司是现代商业运行的基石,人们对一家公司利益归属的判断都基于股权结构,监管的疑虑可以理解。外界对征信机构独立性的担心,也主要在于征信机构的股权结构是否足够分散。

  不过不少专家表示,股权分散并不等于独立性,即使股权非常分散,仍然可能做不到独立性。对独立性行为本质的监管,其实是大于对股权分散门槛的要求。也就是说,不要把独立性与股权分散这类的问题本末倒置。

  芝麻信用脱胎于体系,但发展到目前,芝麻信用对体系内外的产品授权早已一视同仁,完全一样。蚂蚁金服CEO井贤栋也表示:蚂蚁金服从第一天开始,就做了非常完善的独立性制度安排,包括通常说的主体独立 、资产独立、人员独立、经营独立、财务独立。

  那么问题来了,阿里和腾讯作为中国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公司,在征信行业都有自己的选手在竞争。芝麻信用怎么看一家征信机构跟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芝麻信用总经理胡滔认为,现在谈论这个话题还为时过早。

  也就是说,在未来很长时间,个人征信这个领域根本不会存在竞争与合作的问题,因为第三方征信的市场还是空白,八家在准备期的机构都没有拿到牌照,都没符合监管规定。

  事实上,行业和社会对于征信的看法也在变化。一般的C端用户是不知道、也没有义务知道征信的准确定义的。他们只知道,如果自己信用不好,芝麻信用分不够,就骑不了共享单车,借不了充电宝,租房得交额外的押金。这才是绝大多数公众能感知到的事,这些都是市场实践一步一步检验出来的。

  蚂蚁金服脱胎于支付宝,十年前,支付宝做的第一支电视广告就是王宝强说的“有支付宝,天下无贼”,试图解决的就是***双方交易过程中的信任问题,扮演一个第三方担保的角色。他们希望,十年后绝大多数城市都成为信用城市,绝大多数财力证明材料、押金、乃至支付的动作都会消失。

  然而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最想知道的是,你们老板先生的芝麻分是多少?

上周写了篇文章,谈的是芝麻信用在采集客户信息时,可能给客户带来风险,并提醒客户关注个人隐私的安全保密。

没想到,引起了轩然大波。(相关钛媒体文章:《在互联网征信服务的诱导下,你或许正在主动交出自己的隐私》

文章刊出后,芝麻信用的人积极寻求沟通和解释,以及删帖,但我的态度比较强硬,于是芝麻信用只好写了一份《关于芝麻信用采集用户话费账单信息报道的情况说明》(以下简称"情况说明")。

这则情况说明,确实让我更加了解了芝麻信用的情况,以及他们对安全问题的理解;也更坚定了我写这篇"续集"的决心。

这份情况说明首先将我的文章定性为"不实报道",说我传播的观点是"芝麻信用保存用户电信账户和密码,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登陆用户电信运营商账户采集用户信息。"

可事实上,我的文章通篇里没有一个地方说芝麻信用"保存客户密码",我是在谈***密码泄露的风险问题:"通过***密码可以进行业务查询和部分业务受理,***密码泄露可能会印发客户隐私信息的泄露,甚至更大的风险。"

所以,我说的是获取***密码之后,可以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取客户个人隐私信息;而芝麻信用的说法是:我们并没有在用户不知道的情况下查询客户个人信息。

双方的观点,并不矛盾。为啥芝麻信用觉得我的描述"不实"呢?

情况说明里谈到:根据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要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并且说"我们采集用户话费账单信息与国家推进的政府和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的政策相符。"

我的乖乖,看起来是我的思想和行为与政府的政策和导向不一致了?

细一想,不对啊,行动纲要谈的是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客户的话费账单什么时候成了公共数据了?

更何况,对于这种涉及广大民生的问题,即使是支持发展,也离不开必要的规范与监管。

徐玉玉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就对个人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方面有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本周,全国人大常委更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在第四章"网络信息安全"中,不仅强调网络运营商对其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还定义了信息的收集、使用、管理等方面的权力、义务和责任。

虽然它要等到2017年6月1日起才开始执行,但国家对于信息安全进行严格管理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相关企业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客户和社会对于行业的信任。

关于数立信息和芝麻信用

按照情况说明所介绍,杭州数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数立信息)是芝麻信用的信息采集服务提供商。

我搜了一下这家公司的网站介绍,看到了下图:

再看看芝麻信用"信用管理"里提示:添加个人信息,让芝麻信用为你更全面的评估,可补充的信息包括公积金、学历学籍、账单等,而这与数立信息的平台产品相似度非常高。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我在数立信息注册了账号,申请使用,提示信息说会和我联系。截止目前,没有人和我联系。

上周,芝麻信用的人还主动与我联系,解释他们在安全方面的情况,强调征信业务的管理机构在芝麻信用设点检查,还说芝麻信用对数立信息的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甚至是每一行代码都要检查。越这样解释,我就越觉得有问题:监管机构管芝麻信用,芝麻信用管数立信息,是不是有哪儿不对劲?

既然用户的数据是数立信息采集的,为什么监管机构管理的对象只是芝麻信用而不含数立信息?芝麻信用里涉及信息采集的链接直接跳转到数立信息的平台,数立信息采集完信息之后又直接将数据传给芝麻信用,而且芝麻信用对数立信息的管理这么严格规范,两家公司的关系如此亲密无间,可为什么这是两家公司,而不是一家?

为避免更多的"不实报道",我这里不做臆断,只把基本情况整理出来,大家自己评判。

二、如何正确地收集信息

上周文章发出后,也有不少读者对芝麻信用表示支持。

他们的核心观点是:如果芝麻信用作为第三方能够为客户提供信用担保和证明,这也是一种进步,毕竟现在我们相互之间太缺乏信任了。

其实,我也是征信等大数据业务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在我看来,只有合理合规合法地收集、使用信息,做好对客户隐私的保护和安全防范,从长远来看,才会推动大数据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那么,什么是规范的征信服务?恰好,本周我体验了一次。

我在建行办理某项业务,由于历史久远,我的原始凭证又有缺失,银行系统里没有相关信息,因此需要查询征信系统的数据。建行的客户经理让我填写一张授权协议,授权建行操作查询我的征信记录,查询的单据上明确写着查询方是建行,后面加密的一串字符代表查询者的具体ID。

这种查询模式,就是规范的。

我去建行办业务,授权给建设银行做查询,由建设银行查询征信中心数据,查询的操作者是建行。

那么,我们对照看一下芝麻信用的案例:客户在芝麻信用里补充自己的信息,然后芝麻信用授权给数立信息;然后数立信息以客户的身份向运营商提出查询请求,在运营商的系统里看起来,这是一次常规的客户访问,查询者是客户本人。

我理解规范的流程,应该是这样的:芝麻信用得到客户的授权,向运营商提出查询相关信息的申请;运营商征询用户是否授权,在得到用户确认后,为芝麻信用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这种方式下,运营商可以确认这次查询是芝麻信用发起,并且得到用户授权的,这才算是对用户的信息安全尽责。

用户的原始账单信息由运营商保管,运营商有义务为客户的信息安全负责,制定相关的规则和流程。因此,当看到有人以客户的身份和名义查询,运营商当然要核查处理。

否则,运营商也会违法。

要知道,《网络安全法》第四章第四十二条可是这样规定的:

"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上周写了篇文章,谈的是芝麻信用在采集客户信息时,可能给客户带来风险,并提醒客户关注个人隐私的安全保密。没想到,引起了轩然大波。(相关钛媒体文章:《在互联网征信服务的诱导下,你或许正在主动交出自己的隐私》文章刊出后,芝麻信用的人积极寻求沟通和解释,以及...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