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因突发年轻人脑出血的原因,为争取救命时间,遂选择了就近医院治疗,可所在地医保中心压低报销比例,这样合理吗?

医护人员会把这些资讯充分告知,病人明白之后,需要自行评估与拿捏,同时做决定。w2F都市女

就如同作战一般,不能毫无计画,拿着***就冲锋陷阵,需要考量兵法、策略、前线死伤和后勤补给等情况。因此,当病人做这个重大决策的时候,要考虑到每个面向,不管生活、家人、医疗、经济、自己的身体状况等,每一个面向都可能影响到决策。w2F都市女

以往面对问题时,可能会聚焦在核心,其他的就是旁枝,但面临医疗决策时,每一个环节都是关键因素,例如病人的身体状况允许,而且有意愿治疗,家人也愿意支持,但是在经济上有难处;或者是病人治疗之后的照护上有状况,就会完全否决掉当下的决定;或是病人能够得到妥善照护、经济上也允许,但是身体却承受不住,也会改变决策的结果。w2F都市女

因此,在癌症治疗上面,一开始较为困难的是在全面考量之下,得出最佳的医疗决策。w2F都市女

然而,也唯有决策确立之后,后面的医疗程序才会顺利,先把作战对策拟定,接下来才可以专心抗战。w2F都市女

整合照顾,病人、家属、医院三方考量w2F都市女

以选择医院这件事情为例,很多长辈与晚辈并不住在一起,甚至居住不同城市,当长辈生病之后,请问要到哪里就医?是在父母亲熟悉的家乡,还是在子女居住的地方呢?w2F都市女

从一开始的时候,这种事情就是大问题,而且常常发生在现实情境中。再者,万一寻访的名医,又在另一个区域,又该怎么办呢?w2F都市女

举例来说,生病的父亲住南部老家,子女则在中部就业居住,却查到一位在辖区看诊的名医;或是某一科名医在中部,病人和家属却从辖区南下就诊,这类的例子可说不胜枚举。w2F都市女

这里再说一个案例,父母亲住在彰化,子女工作地在辖区,科别名医却在辖区,长辈在治疗过程中,要看病、要做重要决策,等于是两组人马各自搭车再汇集,或是子女提前一天南下,隔天早上把父母带到辖区,治疗后再送父母回彰化,自己再搭车回北部,既奔波又劳碌。w2F都市女

可是,往往忽略癌症病人做完治疗之后,身心通常极度疲惫,需要妥善休息,病人真正辛苦的是做完化疗之后那几天,但是子女却已经赶回去上班了。因此,如果以长远性来看的话,似乎需要重新慎重考量。w2F都市女

再者,如果长辈有两三个儿女,想说大家可以轮流照顾,但事实上每次的治疗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症状或治疗的反应,也有可能病情上有所变化,因此不同子女轮流照顾也可能会出现意见或医疗资讯整合的课题。万一儿女很少,没工作等于没收入,势必又面临经济收入的危机。w2F都市女

这里刚好提到了一个重点,本书主要谈老人罹癌,照顾绝对是一个重大课题。w2F都市女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重新评估,该选择什么样的医院呢?在考虑的时候,就要思考到底是以谁为中心?「以谁为中心」没有一个绝对的对错,因为有时候父母的功能相对没有那么好,而子女功能比较强大,要依靠子女的话,以子女方便的所在地医院为主;但如果老人家自己功能健全,自己可以处理很多事情的话,是不是以老人家居住地就近的医院为主呢?其实子女这时可以先听听父母的想法,然后就当中最担心的部分,例如病情资讯的掌握、病情变化的处理、照顾问题以及就医交通、接送,甚至社会福利等状况都一併放在最初的就医决策考量中。w2F都市女

另一个议题,谈到长辈罹癌后的治疗,就要回头检视一开始罹病的当下情境。不管是化疗、放疗、手术开刀等治疗行为,理论上旁边都需要有人帮忙照顾,但是问题来了,照顾者是否为家人?有时候碰到的状况是,病人和家人处于疏离的状态,结果又在此时意外发现得了癌症,急需家人帮忙的时刻,家属又不在身边,病人就容易陷入怨天尤人的情境,心想不要再麻烦家人,因而大幅降低治疗意愿,治疗效果也会连带受到影响。w2F都市女

.书名:倾听情绪:罹癌长辈与家属的心理照顾
.作者:方俊凯, 蔡惠芳
因此,治疗不尽理想的变数,大致上有几点,第一是意愿不高,病人可能不一定配合治疗、定期回诊,或是遵照医嘱准时服药等;第二是情绪不佳,免疫力相对受到影响,饮食、营养各方面也不会妥善思考和应对,因此达不到最佳的治疗基础,从心理层面、环境层面到身体层面,最后又回头影响心理层面,演变成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