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库拼多多满100返10元活动店选址的话一般是选在什么位置?

市面上很多文章分析,认为拼多多的壮大是借了微信的东风,拿下了淘宝没覆盖的用户。这种说法不能说错,但它仅仅是从 C 端去分析,而忽略了 B 端。事实上,拼多多要满足用户的购物需求,必须有海量的商家去做支撑,而去年淘宝的一系列动作,恰恰将一大批商家“送”给了拼多多。

7 月份开始,淘宝多个类目的大盘,都明显感觉不如往年,下跌幅度非常大,堪称“膝斩”。

标品类目,很多 7 月份以前都能正常维持的款,到了 7 月,如果不做较大量的付费推广,就开始大幅下跌,到 8 月,权重就基本掉到底部了。

拿暑假刚需的幼儿园书包举例。

主引流大词的大盘数据,点击量比去年同期少了一半,转化率又比去年同期掉了三分之一,叠加在一起,大盘的成交单量同比掉了整整三分之二。

去年暑期旺季一天几百单的对手,很多没反应过来,只剩几十单一天的量了。

我自己的店铺虽然主推款一直付费推广做得比较多,勉强做到了跟去年持平,但是辅推款基本挂得差不多了。

店铺的动销一直很好,往年只要到了开学季,全店所有款的数据都会大幅上扬,都是很早就出现库存短缺不够卖的情况。

而且,旺季这个类目的厂家正常是忙不过来,没有时间给新订单做货补货的。所以这边都是提前两三个月就开始下订单给所有款备货了。

这个暑假却完全不一样,全店的动销甚至不如五六月份,主推款挺住了,辅推款却根本带动不起来。

说白了,就是大盘崩得太厉害根本没多少流量可以分给低权重款了。

非标应季的类目,变化则更大。

以往应季的类目,拿优化好基础数据的爆款,提前一个月左右先把权重操作上去,后面只要适当加车维持等风来就可以了。大盘一进入拉升期,这些提前推上去的款,流量都会快速拉升翻倍滚雪球。

但是今年 7 月操作上去的数据很牛的秋款,到了 8 月,搜索和首页的流量不但没随大盘的启动快速上升,反而出现了快速下跌的情况,尤其是首页。

立刻找不同类目里善于打爆款的朋友了解他们的情况,基本都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竞争激烈的类目,在大盘流量同比崩盘的情况下,爆款的寿命大幅缩短,基本第 3-4 周,达到流量巅峰后就持续下跌了。竞争环境相对没那么激烈的类目,好很多,适当加车,操作上去的款的权重还是能维持的。

这说明现在大类目的爆款寿命已经调整过,相比过去大幅缩短了。

有很多女鞋类目的卖家朋友,看到这里应该会发现,这不就是女鞋老早就出现的状况吗?

是的,如果判断没错,淘宝在秋款大盘同比崩得厉害的情况下,把女鞋那套短命的权重模型,搬到各大类目了。

多个类目接触下来,7-8 月份,整个淘宝大盘的实际流量,单品竞得的流量,较去年同期估计只有 1/4-1/5 的样子。

总结下来就是:流量膝斩,爆款寿命骤降。

同时,拼多多也出现了跟淘宝一样的大盘膝斩的情况。

结合实体经济今年的表现,现在的国内经济,很可能已经是滞胀期了,高通胀的同时经济衰退,消费能力骤降,线上线下一起进入最难的一个秋冬。

大家再回过头看看电商卖家现在的处境。

大卖家完成资本积累了的,能反应过来调整一下冬款的备货计划,还能扛过去,冬款相对秋款是刚需,消费需求会回升,还有戏。

中小卖家,资本少规模小,自身技能和优势的地方都有限,在电商平台间的拼闯本身就是一场以小博大的赌局。而今的局面,中小卖家赌赢的机会越发渺茫。

大盘流量膝斩,可竞流量少得可怜,直通车权重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大幅砍掉,刷单严查,单品爆款的寿命大幅缩短,生意参谋价格大涨,电商法案通过,电商税即将来临,小团队人员支出本身就难以大幅撤减,单量大跌以后造成的库存堆积,直接导致后续的推广与备货受制。

包括一些店内基础非常好的风格店,跟大的原创能力强的工厂合作,订货走的是提前一两个季度的订货会。在现在的情形下,她们很难撤回秋冬款的订单。

原先低推广预算即使大盘不好也能收入可观的她们,现在只能硬着头皮大幅拉高每日的推广投入,宁愿持续净亏,也不能让两个季度的库存压在手里。

对她们来说,推广亏不死人,还能对冲糟糕环境下的老客流失,但如果不持续往上推,库存是真的能迫使她们断掉供应链的。

过去一年淘宝发生了什么?

再来回顾下过去一年多淘宝的变化。

去年 3 月份左右,淘宝开始打压低价女鞋。

以前动态三项同时跌破 4.7 的店铺,在新款第一个月搜索的综合排序是不降权的。

低价女鞋靠低价带来的数据优势,在第一个月猛冲销量排名,冲上去以后就可以靠销量排名带来的搜索访客维持单量了。

而去年 3 月开始,女鞋类目的这个玩法失效,第一个月低价鞋的搜索权重涨速大幅降低,无法做到以往的首月权重,也就无法拉进这么多的访客来堆叠销量,第二个月无法实现靠高销量拿销量排序部分的流量。

不仅如此,淘宝还率先调短了低价鞋的首页寿命,再爆的首页,差不多 4 周左右就直接膝斩,几万的首页掉到几百几十,只要 2 天左右的时间。

这样打压以后,直接导致了温岭鞋的出货量缩减三分之二左右。

但同时,淘宝的打压,也将低价女鞋厂家,卖家与顾客,一起赶向了拼多多。

去年 3 月到年底的拼多多低价女鞋市场规模发展得有多么迅猛,大家都能看到。

如果没有淘宝去年年初对低价女鞋的打压,就没有拼多多去年如此疯狂的增长的第一炮。

线上裂变能力最强的客户群体是哪个群体,相信大家都能达成共识,低客单价的女性人群。

淘客群、刷单群、宝妈群等,也都是以低客单价的女性人群为核心。

低客单价女性人群的体量,是远大于其他细分人群体量的。

而淘宝打压驱赶低价卖家的同时,也将平台多年积累的、体量最大、裂变宣传能力最强、最能带动疯狂成交的客户群体,赶向了拼多多。

淘宝打压低价提升大市场客单价,以大幅提高车钻收入的策略,最终却将这么多年直接间接培养的出货能力超强的卖家,将体量最大的低价女性买家市场,将裂变能力最猛的宣传队,将淘客宝妈们,统统送给了拼多多,并在去年 12 月前都不去跟拼多多回抢这部分资源。

淘宝对利的痴迷,和大公司病的严重程度,都越来越藏不住了。

去年 9 月附近,淘宝又大幅削弱了直通车推款的效果,多个类目同时发现优化好的单品,在应季不再像之前一样能靠车快速打爆,原先 3 周爆到峰值附近的直通车打款节奏明显被延长,效果远不及过去。

并且相同主图,在不同店铺的点击率,能相差一倍左右,直通车的展现对店铺人群的依赖性被进一步加强。

当时这一改动,使卖家通过正规操推款需要的成本比之前大幅增加,并且对款的基础数据,对操作节点的提前量,对店铺本身的人群基础,要求明显增大。

这也迫使更多卖家在推款做权重的阶段优先选择刷单,白车在推款过程的效果、周期、应变,都已经不如以前那么好了。

好多已经摆脱刷单和黑车一段时间的卖家,再次选择走回老路。

到了 10 月底,淘宝又开始大规模打压沙河低价女装,继续驱赶低价卖家,拼多多又乐了。

得益于广州的市场规模和卖家体量,广州卖家间的交流更开放,卖家的嗅觉更敏锐。其实不用淘宝赶,当拼多多的爆卖案例多起来,沙河的不少卖家已经转向做拼多多。

低价产品因为本身品质跟人群特征的共同作用,很难维持在 4.7+ 的动态分,就跟温岭女鞋一样,只能新品前 30 天综合搜索权重正常的时候冲量。甚至还必须备多个店铺,车轮动态分一个店铺爆一个来月。

他们本身就非常需要一个适合低价,能让他们摆脱掉之前各种限制的平台。

在拿到拼多多小二的活动资源后,很多从淘宝走出来的低价卖家能持续每天出几千到几万单,相当于日日淘抢购聚划算,这个时候很多卖家就直接弃淘了。

而淘宝 10 月底对沙河低价女装的打压,看上去是为双十一的高价卖家们争抢市场扫清障碍,结果是继续将一个不亚于低价女鞋的庞大市场,还有配套的各种资源,加速让给了拼多多。

去年 12 月左右,淘宝才对拼多多的疯狂成长反应过来,开始补救性地调研拼多多的情况,开始针对拼多多做各种调整。

除了鸡肋的特价淘宝,低价女鞋女装市场,淘宝也不再强力打压了,甚至 20-30 元左右的女鞋通过高额好评卡能长期稳定动态分不挂了。

相信以后很难再有平台能像 2017 年的拼多多那么爽了,能遇到同行如此规模地送卖家送客户送各种配套资源,放任成长,如在梦境。

猜你喜欢会是下一个流量风口吗?

到了今年 6 月,淘宝曾大幅增加首页猜你喜欢的广告位,本以为卖家们又迎来了一个推广的福利期。

那阵子合适的款,定向和单品推广能以非常低的价格轻松拿到大流量,推款引流瞬间又变得轻松多了。

可到 6 月底,淘宝又取消了这个设置,以猜你喜欢广告位增加以后流量变得不够精准的名头。

但是大家看到的是淘宝取消了新增广告位后,单品推广的点击率直接下降了三分之二左右,这难道就是淘宝所说的让猜你喜欢流量变得更精准吗?

广告位大减,点击率大跌,单品推广和定向,瞬间又变得鸡肋了。

而淘宝在第一次改动后效果这么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又要直接砍掉呢?

熟悉了现在淘宝对利的追求,不难猜测是加强后的猜你喜欢性价比和效果都太好导致的,这会对淘宝从 2015 年开始好不容易抬高的付费推广体系造成巨大威胁,很可能会大幅影响淘宝后续的广告收入。

大家现在是否都有这样的境遇:

刷单严查,直通车效果爆弱,大盘低迷,可竞流量过少,爆款寿命大减,运营成本高企,单量同比骤减,再来一个电商法,库存压力和生存压力前所未有地大。

几个月后,我们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应该都不得不另谋出路,不再以淘宝卖家或者电商卖家自居了。

来源:派代论坛 作者:持度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XXX(非新媒之家) 的图文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转载旨在分享交流,并不代表赞同文中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不用作商业用途。如涉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创业不易,80%草根创业者成功创业!

快去下载APP,你要的知识、人脉、资源、工具都在这!

拼多多爆红,成立三年市值就高达几百亿美元,让一众投资人懊悔没有早点慧眼识珠,而一堆创业者则从拼多多身上看到了逆袭的机会。社交电商因此被拉到镁光灯下,投资人想投出下一个拼多多,创业者想成为下一个拼多多。

拼多多上市一个多月后,同年成立的云集被传,将于明年年初登陆纳斯达克,筹集约10亿美元资金,目标估值70-100亿美元。对此,云集方面保持了沉默。8月,社交电商服务商微盟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它的对手有赞早一步在港交所借壳上市。

二级市场上同样躁动不安,拼多多的成功验证了、也激活了外界对微信10亿月活的想象:与云集同属S2b2C模式的爱库存和好衣库都在7月完成了B轮融资;类似拼多多的拼团产品更加活跃,光是8月,就有你我您、食享会、呆萝卜、邻邻壹、十荟团爆出融资消息。

虽然拼多多的成功故事很励志,但是圈内人都知道很难再有下一个拼多多诞生,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

为了A轮路演,杨勋忠从广州飞到北京,连续两天工作到凌晨两点。9月16日下午结束后,他在北京五道口一家咖啡厅遇到路演中的投资人,两人侃侃而谈,不知道是不是太过疲惫,起身握别时,矮桌翻倒,浅红色饮料溅到杨勋忠随身的电脑包、充电宝、书包上。

次日,杨勋忠还要拜会五家投资机构,遍及北京城东西南北。他说:“现在不融,再等,至少要明年年后了。融完了,下半年业务就可以跑起来了。”

创业之前,杨勋忠的身份是茵曼COO。不过,两年来他依然保持着职业经理人的体面,衬衫熨烫得妥妥贴贴,料子纯白,胸前有一圈荷叶边,衣角别在裤子里。

2016年8月从茵曼离职后,杨勋忠创立了茵曼内衣,老东家持股10%,一年多的时间卖了五千万元。2017年他又做了智能内衣APP项目mimibook。而眼下他正在给投资人讲一个社交电商大平台的故事,做一款集合内容、社交、电商于一身的产品,既有自营,也有入驻商家。不过,完整版APP和小程序还在测试中。

社交电商不是一个新词,不过今年比较火,拼多多的爆红,让一众投资人懊悔没有早点慧眼识珠,而一堆创业者则从拼多多身上看到了逆袭的机会。

尽管今年才开始做,但杨忠勋不觉得动作慢了。他说:“市面上多是采购式自营社交电商,我们都是一个圈子的,他们能拿到的货,我也能。”

是的,这的确是个小圈子。眼下创业做社交电商的,与阿里巴巴都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大名鼎鼎的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是从天猫代运营服务商起家的。茵曼是淘品牌,壮大于淘宝,沿用了阿里巴巴的花名文化,杨忠勋的花名叫萧风。好衣库创始人邬强强曾担任聚划算事业部总经理,花名叫鬼谷;他的前任阎利珉花名慧空,最近推出了类似好衣库的宝贝仓,给买手供货。云集创始人肖尚略人称小也,之前在淘宝上卖自创品牌“小也香水”。同处杭州的环球捕手,以卖零食起家,创始人李潇在淘宝上挖到第一桶金,自创的燕窝品牌“燕格格”多年稳居淘宝类目冠军。

这之中最知名的当属拼多多。7月26日,拼多多以19美元/股的发行价登陆纳斯达克,上市首日股价飙升40.53%,市值最高峰时高达337.7亿美元。招股书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连续12个月成交总额达到 2621亿元,年度活跃买家 3.44 亿人。

拼多多的励志故事,将社交电商推向了顶峰。云集紧跟其步伐,一个多月后便爆出在筹划IPO,同样剑指纳斯达克。今年年初,肖尚略对外宣布,公司拥有300万店主,2017年全年交易额突破100亿元,2018年立下的目标是300亿元。

与云集一样用S2b2C模式经营的爱库存和好衣库,也于7月完成了B轮融资。不过,与之相比,和拼多多类似的拼团模式更活跃,光是8月,就有食享会、你我您、呆萝卜、邻邻壹、十荟团爆出融资消息。

因为,相比拼团的低门槛模式,云集模式步子迈得更沉重,因而同样时间下,增长速度慢得多,体量也小得多:一个个拓展个人店主,针对二三线城市对品质有要求的用户,组织品牌供应链,还有自主品牌。

虽然拼多多的成功给了他们信心,也确实拿到了一些融资,但圈内人几乎认定,谁也无法成为下一个拼多多。

杨勋忠直言,凭借拼多多的商品资源,很难再有下一个拼多多诞生。

同行们认为,三年跑步上市成为小独角兽的拼多多,能率先冲过终点线,算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恰好满足下沉市场的用户需求,投资方腾讯的支持以及微信的红利,再配以创始人的智慧。

而眼下,虽然没人愿意认输,但不得不承认,每个玩家都困于自身的局限,跑成几十亿美元公司的可能性大,成为百亿美金的小独角兽难。

杨勋忠说:“微信生态内可能有上万亿的市场,我要求也不高,几百亿总是可以的。”

十年前,杨勋忠做过直销,卖康宝莱。“眼下又回到了原点,只不过从前在别人的体系里,现在要做一个自己的体系。”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直销、微商、淘客、社交电商,无论在利益分配机制还是价值观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人才也是一脉相承。但这也给后来的发展埋下了藩篱。

杭州向来是电商之乡,但在这里,云集、环球捕手、贝店三家社交电商“领头羊”,对媒体约访的态度慎之又慎。

其中一家负责人直言,不想“***打出头鸟”。虽然声称严格遵守微信的两级、国家的三级分销限制,但是依然如履薄冰,外界传言也一波波不止。其中一家的公关负责人面对AI财经社,刚开始对话,就吐了将近半个小时的苦水,连连辩白。

噩梦犹在眼前。2017年7月,云集被监管部门认定曾在2015年下半年违反《禁止传销条例》,被罚958万元,肖尚略通过公开信承认采用了“有争议”的推广方案,但是强调已进行整改。一着不慎,满盘皆输。2017年8月1日,环球捕手微信公众号被封号,显示“此账号存在涉嫌多级分销经营行为违规行为”。

多级分销的基本逻辑是交入门费,发展下线店主,下线再拉人头或者消费,上线可以获得返佣。当然,水面之下还有无数草根团队涉嫌违规,很多有淘客、微商背景,头部的分销商每个下边有四五十个下级。多位社交电商从业者告诉AI财经社,这种团队不计其数,且动辄上亿规模,在水底闷气深潜。“三级?人家都是无限级的。”一位从业者说。

分层支撑快速增长,但是一旦正规化,也会迅速萎缩。梅花创投合伙人张筱燕犹疑了许久,还是拒了一家八级分销的淘客联盟。

“拿不上台面的,砍成两级后立马就蔫了。”张筱燕感叹。

峰尚资本高级投资经理李明博曾仔细研究过里面的门道,他说,多级分销的问题在于渠道成本过高,必须集中在精细化工产品上,例如化妆品、保健品这类无法以固定价值去衡量的产品,方能实现超高毛利,进而让每个层级有利可图。像玫琳凯、安利都是经营自有品牌,深入上游,把毛利紧紧抓在自己手里,作为渠道方去跟品牌方拿货要吃力得多。

“婕斯白藜芦醇,一个号称能够包治百病的东西,一年十亿美金,这种生意都是fucking crazy,从来没听说过,也不是咱们会去买的东西。”投资人李林压低声音说。他接到了上级死命令:坚决不碰有违规多级分销嫌疑的项目。

“没办法洗白,上市的时候券商查得很严的。”李林顿了一下,笑了,“其实我还是挺期待云集上市的,看他的招股说明书。”

当然,投资人不排斥吸纳直销和微商的价值。张筱燕加了很多个微商,研究对方的朋友圈。“你看人家这个文案写的,每天发的很勤奋。他们选品也好,都是爆品,什么卫生巾、面膜。”

即便模式走通了,供应链也是短板。拿拼多多举例说,虽然规模已经比较大,但供应链问题依然悬在其头顶,上市后暴露出的山寨货、假冒伪劣商品等难题,让其很受伤。

爱库存和好衣库现阶段都主打库存,帮助品牌商将库存卖给微商小B。卖库存,在货架电商时代最成功的是唯品会,创业者和投资人期待在新的生态内再造一个唯品会。

当然,库存的天花板很明显,唯品会踩过的坑再次出现在创业者面前。中国确实不缺库存,但是,愿不愿意把库存教给平台来卖是个问题,一方面,经销商会反弹;另一方面,库存作为引流爆品,品牌商自己的电商渠道比如天猫旗舰店自然也想卖。

爱库存和云集的主要区别在于B的大小。爱库存设置了入门和过滤机制。卖家必须拿到小B邀请码,但每个小B每月最多一两个名额,如果销量低于1万元也会自动被剔除,且被禁止再次进入。一位卖家告诉AI财经社,淘汰机制并不像所说的严格,但确实比一般的S2b2C对量级有要求。

云集大部分商家实际上是个人买家,不具备带货能力。今年下半年,云集完成品牌升级,主打方向从“自用省钱,分享赚钱”变成了“批发价购物”。

云集、有好东西都致力于变成一家像美国Costco一样的精选电商,SKU少而精,价格实惠,当然,这对供应链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有好东西目前最焦虑的是如何从北京走向全国,其六成SKU是食品,而这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别,北京的爆品红心火龙果拿到海南不适用了,因为当地司空见惯。

不久前,拿到融资的你我您、食享会、呆萝卜、邻邻壹、十荟团等社区拼团的社交电商,扼住它们咽喉的依然是供应链。拼团模式早在2015年以前就经历了百团大战,被证明网络效应差,门槛低,这次集中在生鲜大品类上爆发了。

相较于,过去的O2O和B2C,由于履约成本过高难以成功,社区拼团将末端仓储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都交给“团长”,或者与社区便利店合作,降低成本,只将少量爆品货品寄存在店内,同时为便利店增加了营收和客流。李明博通过考察发现,这种模式的渠道成本只有12%到15%,所以价格能卖的低,能做到淘宝或天猫的6至8折。

但是,供应链做不好死得特别快,早期拿货价格、品质、稳定性都不能保证,长期来看还是要在上游发力。

“我不太迷信流量玩的特别好的,流量的玩法大家都可以尝试,但最终还是要回归零售的本质,卖什么,以及你的毛利空间有多大。”张筱燕说。

创业者和投资人都认同,社交电商能走多远,走多久,最大的变量在于腾讯。微信的流量洼地带来了机会,它的商业化态度以及流量瓶颈将来也可能成为玩家们的桎梏。

一切发生的太快。2017年9月,爱库存上线,刚满一年,连对外品牌定位还在摸索中,叫了大半年“众包分销”,又改为“特卖代购”。而量级早已蹭蹭跑开,上线第二个月500万元,第三个月1000多万元,预计9月达到3亿元。

爱库存市场总监2017年底入职的时候,团队还只有十几个人,如今已然突破500人。“很疯狂,每天都有人加入。”为此,公司不得不搬家,而且在新办公地址又陆续把楼上楼下都租下了。

虽然爱库存起步比同类型项目的好衣库早,但腾讯的入场让其优势地位打了个折扣。投资人陈立峰所在的机构有意接近爱库存,但在好衣库接受腾讯B轮投资的消息传来后,便果断暂停了。

“涉及到站队,我们还是要再比较一下。”陈立峰说,现阶段好衣库在优先级上更靠前。

持有拼多多18.5%股份的腾讯,对其发展的助力毋庸置疑。有业内人士说,如果不是被投项目,实际上,拼团在腾讯体系内很容易被判为“诱导转发”。

“还是要抱上‘腾讯爸爸’的大腿。”张筱燕谈到自己看项目的标准后,以此结尾。

在AI财经社采访中,社交电商一到两年的窗口期已是行业共识。不可否认,微信的流量洼地还尚未填满,但是参照天猫、淘宝等货架型电商平台的经验,获客成本逐步上涨不可避免,最终一切要将回归零售本质——卖什么,怎么卖,毛利怎么样。

一般小程序同时会测试多个版本,看哪个会爆,不像APP时代一版接一版地更新。“你一个月测试了A版,第二个月再测B版,时间窗口就没了。”一位业内人士说,“两天就能开发一个新版本,内核一样,套个不一样的皮,成本低一点,玩法、卖的东西都一样,用统一的渠道推广,按钮的位置不同,名字也不一样。”

拼多多从2015年创立到成功上市,三年已经是神速,后来者在短时间内复制不容易,毕竟微信的红利期普遍认为大概只有一两年。

有一家社交电商公司告诉AI财经社,目前的获客成本在30到50元之间,而一年以前没有任何获客投入,全部为自然增长。张筱燕称,社交电商的获客成本最初确实很低,她所投的一家只有20元左右,但难度越来越高,创业团队只能通过极致的拼团、砍价、发券等玩法来维持。

微信也曾给过被投对象京东流量入口以扶持,只是京东在社交电商上的作为显然不如拼多多。而如今,不仅仅京东,唯品会、网易严选、贝贝网等大小巨头已然纷纷入场,玩家们很难再有拼多多的运气了。

“如果微信很开放的话,大家都会进来,无形提高了成本,竞争也加剧了。”张筱燕说。

应受访者要求,陈立峰和李林均为匿名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