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修行,那修行修的是到底什么叫修行,为到底什么叫修行要修?

2020-05-14 12:03
来源:
启路文学
我们现实中很多人都认为修行要远离凡尘,要离开大城市,要到深山里去修行,才能算真正的修行,或是出家当和尚,或是入道馆等等。为什么大家有这样的思想呢?因为自古以来一些得道之人,都是这么去做的。
即便是一些很有智慧的人,也都愿意入山修行,写书立传。为何呢?因为只有远离了人类,就不会被人类的一些繁杂的事所影响,才能专心致志去修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更如庄子那句名言所言一样,“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谁要是达到了庄子这样的境界,无疑也是真正懂得了修行,并且还能做到天然合一道法自然了。但我们又都知道,现代的人,想要抛开一切,专心去修行,都会被人看不起,认为没有出息。
但大家都不知道,之前很多修行的人,刚开始也是被家人百般阻拦,被亲戚朋友看不起,但是后来他得到了名与利后,身边人对他的态度又开始改变。可见万事总是开头难,特别是跨出那一步,是最难。
那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呢?相信很多人在没有读叶曼的语录前,肯定会回答说修行,一般肯定是修道,修佛,修心,最重要还是修行吧,让人的心达到一定的境界,就就会面对人生百态都能从容淡定,会变得云淡风轻。
你看修道,无非是修上善若水的心,利万物而不争,处下而不争上。你看修佛,无非是修放下,空了,等等。当然,这也是我们在没有读叶曼语录前会这么回答。
对于修行非要跑到深山去修吗?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可见这是最好的回答。
说到这里,如果大家对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满意,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下叶曼的语录,她就回答很经典!文字如下:
修行不用你跑到深山里,修行修什么?眼前人,当下事。——叶曼#叶曼语录#
读完叶曼的语录,可见叶曼也是赞成修行并不是非要跑到深山里。而对于修行修什么,叶曼回答得也很经典,是修眼前人,当下事。可见叶曼是将修行看得很透彻,悟得很深,更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修行?修行,修来修去,无非还是离不开眼前人,当下事。
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读到了叶曼这样的语录,我们不妨借着这段语录,更深入来分析一下,探讨一下,反省一下。
可见那些修禅的人,也没必要非躲进寺庙里,在家里一样可以修禅。为什么禅就在穿衣吃饭间呢?修禅,其实就是修一颗平常的心。穿衣和吃饭,别看人人都会的事,可想要做好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如修禅的人,懂得吃饭,要细嚼慢咽,更懂得养生,不能吃太饱。这就是禅在饭间,他们吃饭时候,也不会说话,就是尽情享受吃饭。只要你慢下来吃饭,用心去品尝每一道菜和饭,你就是在修禅,你会吃到米的香和软。
倘若你狼吞虎咽,你就吃不出这种意境。记得木心说,“粥很温柔。”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粥很烫,哪里还温柔?冷了,就冰凉的,跟温柔有什么关系。
其实真正修禅的人,自然就知道“粥很温柔”,因为粥也只有先盛出来,放在桌上,闻着香气,过一会儿,再去品尝,就能知道粥是多么温柔。大多数人体会不到粥很温柔,是没有耐心等到粥很温柔的时候,要么就是等太久,凉的太久。
真正懂得吃粥的人,他就很享受吃粥,他会先捧一本书看,等粥凉的差不多,温度跟自己身体温度差不多,入口合时宜,就会感到粥很温柔。
那么穿衣,同样也是在禅之间,有的人穿衣服,怎么穿,都穿不出那种气质来。说白了,他就是缺少禅心。而拥有禅心的人,他穿什么衣服,都能跟衣服很搭配,这就是修没有修禅的区别。
可见禅心在自己心中,处处皆是禅,看人,看事物,都能联想到禅,他穿衣吃饭,行住坐卧,都会有禅的样子,不会让人看着厌烦,而是喜欢,因为都有他个人的内在美在里面,很有修养和内涵。
所以说修行非要跑到深山里去吗?修行到底修什么?叶曼的语录回答很经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0年08月19日 02:31--浏览 ·
--喜欢 ·
--评论为什么你会走上绝路修行就是在修心这次我离开半个月,1月1号下山,2号从广州到成都。在成都昭觉寺讲了一堂课,然后到哈尔滨讲了四堂课,再到长春讲三堂课。每堂课三个小时。感觉几个地方几乎都一样,人人都很渴望修行,但大多数人都有“病”,不仅身体有病,心理更有病。一个个都想开悟成佛,有的不要工作,有的不要家庭,有的有了家庭又抛弃家庭。不但亲朋怨声载道,自己修炼几年后发现既未开悟,也未成佛,工作也丢了,家庭也失去了,甚至连生活费都没有了。搞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有的人抱着“只要能修行,不饿死就行了”的想法,认为龙天护法会护持他。他们只迷信一种口头传说,说释迦牟尼佛早涅槃了二十年(本来可以活100岁),把福报留给了徒子徒孙,这是佛留给我们的福报。真是可笑。做人就应该劳动,就应该工作,就应该付出。怕劳动,怕付出,就不要做人!很多年轻人修了几年后,工作丢了,没有了生活来源,很彷徨。与社会脱离几年后又养成了惰性,不愿意去奋斗,不愿意与人交往。人是很难把握自己的。一般人不是好静就是好动。有些学佛的人在诵经、打坐时,有人打扰了他,他会生烦恼,甚至产生嗔恨。一个人在静的时候特别敏感,别人稍微碰他一下都会干扰到他,因此很容易生烦恼。《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仔细观察,确实如此,我们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现在学佛的人越来越趋于年轻化。一部分人明白了佛的思想,做人做事变得积极乐观。一部分人没有理解,甚至曲解了佛的思想,变得消极厌世。佛的思想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更不是避世的,而是入世的。为什么古时候的高僧大德几乎都有一段时间与世隔绝,但最终还是回到红尘中呢?佛教有句话叫“历世炼心”。“心”怎么“炼”?在山洞里固然可以炼,但坐在山洞里无人打扰,没有对境。如果出去做事,与洞里的感觉则完全不同,绝对不会一样。最终你会发现在洞中修的一点点定力,出去碰到事情根本不堪一击。但一般人在洞里坐久了,几乎都不愿意出去做事。古人有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样可以用在我们修行上,如果你坐禅一万个小时,也要出去参学一万个人。平时不仅向信佛的人、有其他信仰(包括军队里的官兵)的人参学,也应该向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每一个人参学。并不是盘着腿才能悟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悟道,乃至听别人说一句话也能悟道。为什么现在学佛的人越来越多,悟道的人却越来越少呢?因为大多修行人一碰到事情就卡住了,尤其在财色名利面前过不了关。一是内在的定力不够;二是在修炼的过程中,没有借助财色名利来修。一个人没有接触财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很廉洁;没有接触色的时候,都说自己很贞洁。如果你既想廉又想贞,就必须借助财、色来磨练自己。现在的修行人,世间上的财色名利想要,出世间的圣果也想要,两只手都想抓,结果一个也抓不到。弄到最后两手空空,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当然就更不像佛了!要想知道自己学佛修道学得好不好,修得好不好,可以看看自己和周围亲朋好友的关系好不好,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你修行的等级。有些人认为自己修的层次很高了,实际上既无能又无德,更无道,连身边的人都度不了。果真有德有道,怎么连身边的人都度不了呢?我这次出门,一路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反复地讲:修行人不要放弃工作,不要脱离人群,要在工作中、人群中修炼自己的心性。如果机缘成熟,可以关起门来一个人清修;如果机缘不成熟,强行关门清修,亲人怨声四起。这种气氛影响你,你也无法用功修道。北方人学佛的多,南方人信佛的多。我想这可能与南北的经济情况有点关系。南方经济发达,失业的人少。而北方经济相对落后,失业的人多,所以学佛修道的时间也多。越富越勤劳,越穷越懒惰,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路上我反复强调,年轻人不要放弃工作,都要回到工作中去,借助工作修炼自己。不知道他们听完后会不会去工作?什么叫成佛?功德圆满就成佛了。功德怎么来?关起门来打坐仅是一小部分因素,大部分因素都必须出去“历世炼心”,才能使功德圆满。然而,历世炼心又有几个不会失败呢?100个人有99个没有把心炼好,最后又躲进了山洞!只有一个幸存者功德圆满,也就成佛了。好多人以为出家人不工作。但经常到寺庙的老居士就知道寺庙里的工作更多,出家人更忙,也许有些出家人真的不干活。但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修福报的机会。功德福报不是先天就俱足的,而是修来的,修圆满的。好多学佛的人看上去没有一点福报。这次出去,有两个人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以前只跟他们通过电话,从未见过面,他们在电话里称我为师父。这次一见面,看到他们一点福报都没有。其中一个男的是画家,脑门又宽又高,看上去很有智慧,但两腮又薄又窄没有一点肉。我叫他出去多做事,到任何一个团体都要主动多干活。别人不做的事你去做,福慧具足了就圆满了。他们给我的印象很深,心里默默祝福他们:愿佛菩萨加持他们,给他们点福报。一个学佛的人必须福慧双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有些人确实很精明,但生活却穷困潦倒。而有些人看上去傻乎乎的,不太会讲话,但一做事就成功,这样的人就有福报。现在学佛的人总喜欢一个人躲起来修,长期如此,功德福报怎么圆满呢?修行,随着层次的提高,对于相学、命学自然会通达,对于因果自然会深信,会越来越感受到因果的存在是真实不虚的。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悟的是什么呢?既然六祖讲“菩提本无树”、“自性本自圆满,本自清净”,我们还修什么呢?六祖24岁拿到衣钵,为什么又躲到我们东华山(当时的灵鹫山)这一带,在我们这个三圣洞(过去叫慧能洞)里潜修了15年,39岁才出去讲经说法、度化众生呢?现在学佛的人都想脱离人群,离开人道,跑到佛道里去。结果人生的许多乐趣没有体会和感受到,因缘一旦成熟,还得回过头走人道这个过程。都说学佛的人要“放下”,请问你放下了什么?他又放下了什么?就像万行常说自己的:我什么也不用放下!因为我从小出家,既无妻儿,又无家产,放下什么?所以,当一个人说“放下”的时候,一是要放下对外在色、法的执著,二是要放下心中的欲望。大家都说极乐世界好,娑婆世界不好。原来我也这样说。现在才真正认识到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一样好,甚至比极乐世界更好、更完美。无论你想要学哪种法门、哪种功课,娑婆世界都有,而极乐世界根本没有。现在我满脑子都是这半个月出去后的所见所闻,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学佛的人都不要工作,不要家庭。如果本来就没有工作,没有家庭也就罢了。已经有了,为什么又要放弃呢?你若真让他放下,他又不是那么干脆了,所以活得很累。当一个人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时,是最苦最累的。就像有些人出家当了和尚又想还俗,但又没有勇气还俗一样。别小瞧了还俗的勇气,还俗所需要的魄力比出家还要大。出家后又还俗的,无论男女,没有一个下场不惨的。就像学佛的人不愿与世俗的人打交道,但是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去应酬一样。对一件事,只要不是全身心投入,你就不可能完全得到。好多学佛的人学了几年后,一无所得,便退了道心。为什么会一无所得呢?谁考虑过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没有全身心投入。如果全身心投入了,怎么可能没有成就呢?人道修好,佛道自成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要修道,实际上根本没有把修道当成“主食”,只是当成“零食”。我不知道你们到这里(东华禅寺)后,每天有几个小时在用功?几个小时在干活?如果每天有4个小时在用功,还有20个小时在做其他事情,没有办道。那么,凭这4个小时的力量,又怎么抵得过那20个小时的力量呢?祖师们讲:“用功办道,昼夜六时不能间断”。大家根本做不到,但要想成就,就必须如此。就像烧水一样,一壶水烧开需要20分钟,如果你烧了10分钟,才到60℃就把火熄了。明天再烧,还是要从0℃烧起。古人之所以夜不倒单地修炼,就是为了中间不停火,一鼓作气把“这壶水”烧开。修行不只是盘腿打坐,其余时间专心做事同样是在修道。例如做饭时,心放在做饭上;扫地时,心放在扫地上。如此,做饭、扫地也是在修道。但是我们都做不到,都是处于颠倒的状态。打坐时想着外面的事,做外面的事又想着打坐。总是活在颠三倒四的状态里。大家这么急切地想修行成就,实际上都是一种扭曲的心态。如果真给你找个地方,给你一个法门、一个护关的伴侣,也即法、财、侣、地都俱足了,修上一段时间后,你又懈怠了。为什么凡夫总是渴望得到得不到的东西?只要得不到的都认为是好的,得到了,又觉得不好。大家要学会把散乱的心收回来,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如果平时做事都无法集中,想通过打坐集中就更难了。因为,一个人在忙忙碌碌地做事的时候,注意力还比较容易集中;当松弛下来后,更容易散乱。静下来的时候,妄念会更多。悟到这个道理的人会拼命地做事,在动中求静。只有大根器的人才能做到静中求静,只有拥有相当功夫的人才能达到静中生静,进而在静中入定。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在践行佛法、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4年佛学专业、7年闭关、19年建寺安僧、1万多场开示演讲、千万言著述、13部著作出版多国语言……2000年创立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国旗;2016年创立中国首座佛教爱国馆;2000年至今,东华禅寺18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并多次荣获省市“模范和谐寺观教堂”称誉。从童真入道、闭关证悟,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历经三十余年,总结出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东华禅》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万行大和尚将《东华禅》修行法门无私奉献,殷切期望天下众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到底什么叫修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