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日国家卫星中心国家发射卫星有啥意义吗?

今天(16日)11时5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基础级和远征一号S上面级组成的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海洋三号01星。该卫星可满足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主体业务需求,指标达到国际水色遥感卫星先进水平。海洋三号01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的科研卫星,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海洋中海水的颜色进行观测,从而反演海洋水体成分,可满足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和气象等行业的应用,助力海洋环境保护,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工程副总师 孟令杰:海洋水色卫星上主要有三个载荷,第一个载荷就是水色水温的扫描仪,第二个载荷就是中分辨率可编程成像光谱仪,第三个载荷就是海岸带成像仪。全球海洋气候的变化研究,比如就像全球气候的变暖,还有全球的碳循环中,它可以承担重要的角色。海洋三号01星是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的首发星,相比上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海洋三号01星在海洋水色产品种类、探测能力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卫星设计寿命8年,除了可对全球大洋水体开展高精度、多谱段、长时间序列观测,还对百姓生活有着重要影响。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人员 王丽丽:对全球的生态环境的探测,以及对全球的气候的变化是可以进行研究的。对近岸的生态环境、环境污染情况以及初级生产力进行探测,也是跟老百姓密切相关。太空看海怎么看?有多难?海洋三号01星通过对海洋水体颜色的观测,从而反演海水的组成部分,对海洋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那为什么要用卫星来观测海洋水色,又有哪些难点呢?海洋水色,顾名思义也就是海洋水体的颜色,海洋三号01星要做的,就是通过它携带的设备去观测海洋水色,透过水体的颜色来分析水体组成成分,为有关部门提供分析数据。用卫星来观测海洋水色,是大面积观测海水组成成分的唯一手段。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 林明森:海洋的水色主要是由光学特性来表征的,对于观测的参数来说,主要是全球的海洋叶绿素浓度、近岸的悬浮泥沙浓度和有机污染物共同组成的。用卫星看水色,也不是在太空中拍一张照片那么简单,在万米高空看海洋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海洋的颜色太暗,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干扰卫星成像的因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都需要研制人员一一去攻克。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工程副总师 孟令杰:首先是云,第二就是太阳的耀斑,再一个就是有一个弱干扰,就是晴空大气。所以在做海面信息提取的时候,怎么能把大气的影响去除是非常的必要。孟令杰介绍,海洋三号01星携带的水色水温扫描仪、中分辨率可编程成像光谱仪等“黑科技”设备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其他因素的影响,让卫星看海看得更加清楚。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工程副总师 孟令杰:有了海洋卫星以后,使得我们对海洋的认识有了大大的提高,特别是对海洋的水色水温的这种基本要素的监测,将使我们对海洋的认识是大大提升。为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据介绍,海洋三号01星成功发射后,不仅会满足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主体业务需求,还会面向国际社会开放,发挥重要作用。海洋三号01星发射入轨后,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在轨测试,测试过程中会获取大量海洋科学、海洋的碳循环、海洋的水色等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提供给全球的科学家和有关部门使用,为相关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在卫星应用等方面,我国还通过共享机制,将为东盟地区开放相应的服务。未来,随着卫星应用的深入和推广,新一代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将会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工程副总师 孟令杰:相信我们的海洋水色卫星,还有未来发展的一系列卫星,也将在国际上发挥共享共用的力度,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来贡献我们国家的力量。(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 陶嘉树)
13000颗卫星超低轨组网,比星链还要近,中国的突飞猛进,让日本人焦头烂额,绷起了紧张神经。
前言:2015年,马斯克重磅宣布的“星链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激起了巨大的波涛,近年来,随着美国卫星的大量发射,对世界各国的信息监控手段也在同步升级,在很多战场中,星链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此举再次验证,“星链计划”绝非仅仅作为通讯这么简单。在这个背景下,中国航空工业也在快速发展,卫星大量发射,这引起了美国以及其盟友的高度关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中国版“星链”发展到了什么地步,日本是否有必要提高警惕?1、中国“星链”来了,13000颗卫星待发据媒体消息称,日本最近高度关注中国卫星动态,根据资料显示,中国即将在2030年先完成300颗卫星的发射任务,最终将实现13000颗卫星的超低轨组网,高度只有300公里,相较而言,美国的“星链”卫星只有350、550、1150公里三个轨道高度的区别。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如果卫星轨道越低,那么通信时间就会越短,减少相应程度的延时,但近轨卫星也有一个劣势。
低轨卫星对轨道维持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在超低轨部署,卫星可以节约数量,像美国那样,一股脑铺开4.2万颗卫星,才能对地球轨道实现全覆盖,如果在更低的轨道部署,通信能力提升上来后,卫星发射数量也可以更低。如此一来,便形成了全球导航、全球通信的超凡潜力,日本自卫队对此感到非常紧张,认为在接下来的“对抗”,日本将失去先天优势。2、日本引进“星链”,强化自卫队其实,日本的航天技术水平也不低,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就向太空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名叫“大隅”,成为了全球第4个能够独立把人造卫星发射到太空中的国家,在那个时候,能做到这一点的除了中国和美国之外,就是苏联和日本。不难看出,日本的航空工业起跑线很高,只不过碍于《和平宪法》的限制,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不过,日本对军用卫星有着非常执着的追求,并制定了一系列对应的发展计划。
日本原本打算先发展民用卫星,再引进外国技术提高通信卫星的制造和生产水平,然后逐步向军用领域靠近。按照这个计划,日本也发射了各种型号卫星,基本可以满足科研单位的各种技术测试,尽管作用和有限,但也为日本推进卫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说道高精尖技术领域,日本卫星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美国,许多零部件都要从美国进口,就连“发射”这件事,也离不开美国人的帮助。为了弥补技术差距,以及针对“假想敌”中国,日本将战略重点进一步转移到了西南方向,并做出了不少强化型的举措,比如搬迁北海道弹药库,在石垣岛上建F35A跑道,在西南诸岛上,日本自卫队还要部署12式反舰导弹部队和防空导弹部队。
这些强攻击性的武器装备,部署在偏僻的岛屿,辽阔的大海,对军用卫星的需求是非常庞大阿德,在这个情况下,日本便考虑引进星链,完成日本自卫队的空中导航以及定位能力。3、集群卫星组网,确实是个“好招”目前,超低轨道小卫星集群确实是个发展趋势,大卫星成本高,轨道固定还容易在战时遇到损伤或遭到对方精确打击。如果来一锅“乱炖”,以集群形式组网卫星,上万颗卫星分布运行,如果对方使用反卫星武器一颗一颗去摧毁,成本实在过于昂贵,花大价钱制造出来的导弹,费半天功夫,就炸了一颗卫星,这笔账怎么算都划不来。
随着各国卫星的不间断发射,今后地球近轨可能围绕成百万上千万颗卫星,随意组网就可以在地球任意一个站立点接收信号。目前,美国星链已经处于实际使用的状态,其他国家也在奋力追赶,中国凭借超强的创新能力,弯道超车突破了不少技术瓶颈,在许多新闻报道中,不少民营企业都具有发射卫星的能力,随着发射途径的增多,那么几百颗卫星在2030年成功发射,似乎不是什么具有挑战的事情。
集群卫星的优势,相信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因此中国在这方面突飞猛进,也难怪日本高度关注,在现代战争中,早已不是拼刺刀,直接对炮轰的时候了,更多时候,信息和定位的精确往往是取胜的关键。所以,一个国家拥有性价比更高、性能更强的小卫星集群,无疑将大大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而这也将进一步推动未来战场格局演变。结语:关于中国1.3万颗卫星超低轨组网,大家还有什么了解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和故事。
神舟十五号将会在世界协调时6月3日22点26分(北京时间6月4日)黎明前降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官媒还没公布神舟十五号返航的具体时间,外网又已经有人知道了,还给出精确的时间,这是怎么回事?有人泄密?外网怎么知道我国飞船发射和着陆时间?
从过去经验来看,每次我国官媒还没公布神舟飞船的发射时间和着陆时间,网上就已经有人知道大致时间,如今更厉害,连精确时间都预测出来了。早在5月16日,外媒就有网友预测,神舟十六号发射时间是北京时间5月30日上午09时26分37秒(±1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神舟十六号发射时间虽然还没公布,但从央视节目单来看,神舟十六号的发射时间确实是5月30日上午,精确时间要等到5月29日的神舟十六号发布会才会公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网友预测的时间非常精准,举个例子,国内博主PhilLeafSpace曾发文表示:神舟十四号将在6月5日10点44分发射,后来神舟十四号也确实是在6月5日10时44分发射,和预测的时间一模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网友们的预测其实准确率非常高,那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其实并非是有人泄漏,而是网友可以根据空间站的轨道信息,利用专业的工具,计算出神舟飞船最佳发射日期。我们简单聊一聊。神舟飞船需要和空间站对接,目前有两种对接方法:一种是空间站不调整轨道,飞船发射后自己调整轨道,只要时间足够长,总会追得上。好处是不用发射窗口,只要保持发射时刻保持同轨道面,每天都可以发射;缺点也很明显,交会对接的时间不固定,几小时-5天都有可能。另一种是空间站调整轨道,飞船可以在短时间内实行交会对接,缺点是空间站需要消耗推进剂,提前变轨。我国空间站为了迎接神舟飞船,会提前变轨,也就是轨道升高。按照我们的理解,高度差越小,应该越能快速追上,空间站为啥要把轨道高度变高呢?这其实是因为,轨道越低,运行角速度越快。空间站在距离地球约400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圈只需要90分钟,月球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高度上,绕地球一圈需要一个月。所以当空间站升高后,飞船轨道低于空间站,飞船就能以更快的角速度追上空间站,当两者轨道高度相同的时候,就可以实现交会对接了。就相当于我们跑操场,跑内圈的能在短时间追上跑外圈的,所以空间站轨道升高,其实有利于交会对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空间站在神舟飞船发射之前,会先升高轨道高度。但是只升高高度还不够,还要让空间站和飞船保持在同一轨道上。这是因为,同一轨道面内的变轨机动,比改变轨道面节省能量。如果飞船轨道和空间站轨道不在一个平面上,哪怕只有1°的差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而且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对接,非常不划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神舟飞船都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北纬40°,东经100度。中国空间站的轨道倾角是41.5度,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空间站的轨道平面会依次略过不同位置,当空间站的轨道平面即将要略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是火箭发射的“零点”,这也就是火箭发射的“零窗口”,之所以是“即将重合”,是因为飞船飞行还需要时间,需要打出提前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零窗口”就是发射时间只有1秒,这个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一般会用“窗口时间”,也就是说错开零窗口,飞船也可以发射,但这个时候飞船和空间站的轨道面不一致,不过问题不大,可以通过火箭机动变轨(俗称狗腿机动,因为形状像狗腿而得名),改变轨道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猎鹰火箭的狗腿机动线)优点是,对发射时间要求没那么严苛;缺点是,由于火箭需要消耗燃料变轨,所以有效载荷会降低。我国采取的是“零窗口”发射,也就是火箭发射必须要精确到秒,这样的好处就是节省燃料,可以携带更多的载荷。为了应对万一,我们在“零窗口”的基础上增加了2分钟左右的“窄窗口”,如果火箭起飞时间的偏差在2分钟以内,火箭可以根据起飞时间,自行修整飞行轨迹,也就是“狗腿机动”。了解了这些,我们就来看空间站的轨道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间站轨道信息
我国空间站的轨道参数是公开的,在“中国载人航天”网站上就可以查询到。1 48274U 21035A 23146.00000000 .00022771 00000-0 28795-3 0 99952 48274 41.4747 290.7039 0010804 243.7068 43.3879 15.6085262311837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些数字都一脸懵,啥,啥,啥,这是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些参数都有对应的数据。先从第一行开始说起:1是行号48274是卫星目录编号U是轨道根数分级(U是不保密级)21035A国际编号23146.00000000轨道根数纪元.00022771平均运动关于时间的一阶倒数00000-0平均运动关于时间的二阶导数(省略前导小数点)28795-3是B*阻力系数0轨道根数类型999参数编号5校验位第一行分析完了,接下来说第二行。2是行号48274是卫星目录编号41.4747轨道倾角(单位°)290.7039升交点赤经0010804偏心率(省略前导小数点)243.7068近地点俯角(单位°)43.3879平近点角(单位°)15.60852623平均运动周期(转/天)11837发射以来的飞行圈数9校验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eavens-above也是一个航天器跟踪网站,它会给出航天器的轨道高度、倾角、轨迹等。因为中国空间站为了和神舟飞船对接,所以会提前升高轨道。当然了,空间站为了躲避太空垃圾,或者其他卫星的恶意靠近,也会变轨,但是中国空间站大致是180天换班一次,如果刚好在两个神舟乘组轮换阶段出现变轨,就可以看出空间站是在为神舟飞船对接做准备。神舟飞船和空间站都在近地轨道上运行,近地轨道上的发射窗口是以“天”计算的,也就是说,每天都有发射机会,“零窗口”可以计算出每天最适宜发射的窗口,但是别人是怎么知道具体发射日期呢?这就要提到我国的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了,我国神舟十五号采用的是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好处是快,但缺点是对发射窗口要求更高,因为想要保证飞船在几圈内追上空间站,就必须保证飞船入轨时的位置,和空间站相隔不远,如果错过一个发射窗口,等下一个发射窗口要等好几天。因为发射窗口不再是按“天”计算,而是好几天才会有一个发射窗口,再结合神舟十六号的动态,比如:垂直转运,垂直转运后还需要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通常要1周左右,综合推断之后,就可以计算出神舟十六号的具体发射时间。飞船返回窗口神舟飞船返回时,也需要考虑空间站轨道平面和着陆场的位置。由于飞船在返回阶段携带的燃料并不多,所以飞船需要等待地球自转,等到通讯、气象、着陆位置都满足返回舱着陆要求的时间窗口。过去神舟飞船需要绕地球十几圈才能找到这个返回窗口,但现在采用快速返回技术的神舟飞船,只需要绕行5圈就可以进入返回轨道,降落到预定着陆场。不过这个时间窗口有很多,不像发射窗口那么少,按理说很难预测。既然如此,为啥外网还能预测到飞船的返回窗口?其实外网的网友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得到了“NOTAM”的确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OTAM”就是航行通告,火箭发射或者飞船着陆都会发航行通知,也就是设置“禁飞区”,通过禁飞区的时间,大致可以推算出返回时间。不过,飞船返回受气象,风向影响较大,返回时间不可能会精确到秒以及精确到预定着陆点着陆,而是会在大致时间和范围内。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发射卫星有啥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