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军师这种怎么追怎么回对话解答

这一集很多地方都有『晋书宣帝本纪』的影子,原因等我下面详细道来。司马懿死活不愿意出山,这里面对应了宣帝本纪里面: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就是不愿意趟这个浑水。在司马懿和曹丕的对话中,体现的已经很清楚了。--------杨修是袁绍的外甥这个事情,还真是有的,因为在后汉书中有写: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奏收下狱,劾以大逆。并且后来杨修死的时候,也说杨修是“袁氏之甥”,前后呼应。杨修的母亲应该是袁术的姐姐或者妹妹,而袁绍和袁术同父异母,故而说杨修是袁绍的外甥,也没有问题。---------辟举司马懿为司空府主簿的诏书大亮!看图看图:诏书很容易读,写的是: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德行端正,今封为司空府主簿……然后演员台词少念了一个府,念成了司空主簿……哈哈让我们看看晋书里面开头是怎么说宣王的:帝即防之第二子也。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完全的照抄呀^_^-----------------------曹丕和曹操的对话很有亮点,这是我第一次在电视剧里面看到谈论“颖川荀家”,很高兴,荀家终于被摆到台面上了。荀家确实是汉末的大族,经学传家,地位尊崇,荀彧和荀攸给曹操带来的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力量,他们所起的标杆作用确实对曹操收揽人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荀彧举荐的人后来很多都成了曹魏的骨干力量。并且在曹操的对话中,隐隐还包含着以曹操为代表的法家寒族和荀家、杨家等士族的对立——虽然这是陈寅恪有点过时的“集团论”观点,现在学界也已经有了新的看法,但是在电视剧中能看到这样的句子,也算难得了。------------司马懿和司马朗谈心,叙述了一段司马朗的往事:在董卓当政的时候帮助家人逃过一劫。这一段来自于三国志的司马朗传: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确实是因为司马朗和董卓死去的小儿子同岁,再加上司马朗很会说话,后来又贿赂了董卓的左右,最后才得以返乡。这段历史被编剧不露痕迹的加在对话里,真的很不错。-----------后来杨修用大钢针刺司马懿,也是演绎自晋书: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有意思的是,在晋书里面是司马懿说自己风痹,曹操夜里派人暗地里刺探,发现司马懿睡着一动不动,以此骗过了曹操,这里的刺是刺探;而在这里则冲突更加的直接,是司马懿主动苦肉计压断自己的双腿,然后杨修主持“刺”的仪式,这回不是刺探了,是真的用大钢针刺司马懿的腿啊……然后还是要赞一下郭嘉的霸气台词!郭嘉和司马懿的高低,看来编剧心理是有答案的^_^--------------最后评一下本剧中人物的互动和司马懿用的计谋,有两个过火的地方:1. 这部剧的司马懿有一个特点就是忍,另一个特点是对自己狠。但是这一集狠的有点过了。之前死中求活赚杨修,司马懿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去追求渺茫的希望,这个还可以理解,因为以司马懿对荀彧的理解,自己应该是没有生命危险的;但是这里更是直接自己用车轧断了自己的双腿。要知道这是在古代啊,很多人伤的比这个轻都要截肢才能活下来,甚至会有感染之后的生命危险。仅仅为了不入仕曹家,让自己付出大概率成为废人的代价,这个用力有点过火了。在历史上司马懿第一次不入仕曹家是有其他原因的,根据《魏略》的说法,第一次举荐是曹洪举荐的司马懿,在三国时代,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曹洪的身份地位和名声显然不足以打动司马懿,并且那个时候袁曹方争,司马懿完全没有必要急于出仕曹家,而七年后,曹操一统北方之后,司马家再无顾虑,荀彧举荐司马懿,司马懿也就顺水推舟的出仕了。2. 第二个过火的地方就是曹操乃至于司马家对于征辟不就的如临大敌的态度。其实曹操对于征辟来不来基本上还是宽容的,尤其是在前期。比如胡昭被征辟的时候也不出仕,曹操很大度的说:“人各有志, 出处异趣,勉卒雅尚,义不相屈。”所以这个剧本身就按照剧中的世界观来看,倒也勉强说得过去,放到三国这个背景下,对征辟这个事情上有点用力过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师这种怎么追怎么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