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唐代武宗灭佛佛运动持续了多长时间唐唐代武宗灭佛佛运动持续的时间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更是传播广泛,但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大规模的铲灭佛教的运动,最著名的是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之灭佛、唐代武帝之灭佛、后周世宗之灭佛。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太武帝(423~452)“灭佛”,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第一次国家镇压、取缔佛教事件。北朝(420~581)大多数帝王支持佛教,促使佛教势力迅速发展。同时,佛教也与儒教和道教发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僧团与国家及世俗地主阶级也发生了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太武帝对佛教采取镇压措施,正是这些矛盾综合作甩的结果。北魏太武帝原来信仰佛教,也尊敬僧人。但是,他逐渐看到,佛教的大发展与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冲突。因为,僧人具有不负担兵役、徭役,不缴纳租调的特权,由此导致了佛教与国家争财富、争人力。所以必须控制僧人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魏太武帝继承前代的政策,重用儒者,尊崇儒家学说,以便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同时,他又接受司徒崔浩的劝告,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奉寇谦之为“天师”,建立天师道场。他还亲自登坛受符书,改元“太平真君”。这一系列举措,都是在为打击佛教做准备。太平真君五年(444),太武帝下诏限制佛教,认为佛是外国的神灵,所讲的道理是荒诞的,无益于政化,并且禁止王公和百姓私养沙门。太平真君七年(446),他出兵经过长安,发现一所寺院中私藏兵器,怀疑僧众与起义军通谋,下令诛杀寺里的僧人。后来又发现寺院中存放酿酒器皿和财物,发现洞窟中藏匿妇女等,于是他听从崔浩的劝说,颁布取缔佛教的诏书。太武帝镇压佛教措施非常残酷,不仅不分老少坑杀所有沙门,对于信仰佛教,制造泥、铜等各种佛像的人,也要屠杀。经过这次灭佛运动,北魏境内的大量僧尼遭诛杀,寺院被拆除,经像被焚毁,劫后余生的僧尼逃奔南方。六年后,太武帝死,文成帝即位。文成帝认为佛教讲的道理正确,有助于国家的治理,有益于人们仁智善性的增长,于是解除了佛教禁令。此后在历代北魏帝王的支持下,佛教在北方又获得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北周武帝“灭佛”北周武帝(561~578)统治时期,北方佛教势力急剧膨胀,僧尼人数达到200万,佛寺3万多所。由于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的特权,武帝要富国强兵以统一北方,就必然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的措施。周武帝首先削减僧尼和寺院数量,又多次召集名儒、名僧和名道,共同讨论儒释道三教的优劣。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令禁断佛教和道教。这次灭佛与上次有几点不同。第一,北魏太武帝只取缔佛教,对道教予以保护,北周武帝则是对佛教和道教都予以禁止。北周武帝原来打算保存道教,但是道教和佛教之间的斗争很激烈,对朝政有危害,所以采取两教并废的措施。第二,虽然毁坏了一些寺院,焚烧了一些经像,但是并不屠杀僧尼,而是勒令他们还俗为民。对于有些地区的寺院,并没有拆除,而是分别赏赐给王公,作为他们的住宅。第三,设立“通道观”。从佛教和道教名人中选取120人为学士,让他们讲《老子》、《庄子》和《周易》,目的是会通三教。显然,让佛、道两教人士会通三教,在于强调儒家的重要性。建德六年(577)北周灭北齐,周武帝又下令在原来北齐境内禁断佛教和道教。促使许多僧人逃往南方,境内僧尼奉佛也只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宣政二年 (578)周武帝死,宣帝、静帝相继在位期间,朝政由外戚杨坚把持,下令允许佛教流行。到杨坚废周建隋,开始大力发展佛教。唐武宗“灭佛”由于唐代前中期的帝王基本都支持佛教发展,促使佛教势力急剧膨胀,激化了佛教僧侣阶层与国家和世俗地主阶级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唐武宗时期的毁灭佛法运动。到唐武宗(841~846)即位时,由于僧尼数量的增长,寺院经济的膨胀,削弱了朝廷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促进了社会上反佛情绪的高涨。唐武宗在整顿朝纲j收复失地、稳定边疆的同时,也决定取缔佛教。他在废除佛教的诏书中,历数佛教的危害,认为,在全国各地,包括两京地区,“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遗君亲于师资之际,违配偶于戒律之间。坏法害人,无逾此道。”他还认为,废除佛教,乃是“济人利众”的举措。武宗的灭佛运动是逐渐展开的。会昌二年(842),他命令僧尼中的犯罪者、违戒者,全部离开寺院还俗,并且没收其财产,充入两税徭役。会昌四年(844)七月,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拆毁那些房屋不到200间,没有敕额(皇帝所赐的匾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其僧尼全部勒令还俗。到了会昌五年(845),武宗发起的灭佛运动达到高潮。当年三月,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勘检寺院、僧尼、奴婢及其财产,为全面取缔佛教做准备。四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废除佛教的措施。四个月后,宣布灭佛的结果:全国共拆除大的寺院1600余所,小的寺院4万多所,还俗僧尼260500人,都充两税户,没收的良田数十万顷。另外,把寺院奴婢收为两税户的有15万人。武宗会昌年间的灭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甚至由此改变了佛教发展的走向。由于寺院被拆毁,寺院经济遭到毁灭性的扫荡,僧尼被迫还俗,经书典籍散失,以义理研究为特点的一些佛教宗派丧失了繁荣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佛教的生存和发展形式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佛教经院哲学研究的黄金时代,理论创造的旺盛阶段,从此就结束了。以山林为基地的禅宗逐渐发展起来。后周世宗“灭佛”按照传统的说法,后周世宗(954~958)被列为最后一个“灭佛”的皇帝,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相提并论。实际上,他只是力度比较大地整顿和限制佛教,并没有计划完全废除佛教。五代十国(907~960)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战乱的年代。由于当时的历代小王朝为了抗御外地,保住疆土,都把扩充兵员,增强国家财力作为首要任务。所以,各王朝对佛教普遍采取限制的措施。周世宗即位之后,在挫败北汉和契丹联合进攻的同时,对佛教采取大规模压缩的措施。显德二年(955),诏令禁止私度僧尼,严禁奴婢、罪犯等出家,废除所有无敕额寺院。不允许新建任何大小寺院。他没有勒令所有僧尼还俗,但是鼓励僧尼还俗。周世宗在限制佛教的过程中,还专门下令革除佛教中的一些旧弊端。他规定,对于以前有些僧尼采取的烧臂炼指、钉截手足等“诸般毁坏身体”等做法,一律禁止。那些“符禁左道、妄称变现、还魂坐化、圣水圣灯妖幻之类',都是聚众蛊惑人心,“今后一切禁止”。周世宗限制佛教的结果,是后周境内的寺院毁废了30336所,仍存2694所,登记在册的僧尼有61200人。周世宗限制佛教的政策,力图把佛教规模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的目的,革除某些佛教陋习的措施,对以后的宋代统治者都是有启示作用的。周世宗之后,历代王朝没有再对整体佛教采取过激烈打击的政策。“三武一宗”之类的事件,对佛教僧团规模的变化,对佛教寺院经济实力的消长等,会产生剧烈的影响,但是一般持续时间都不很长。但是,对于佛教思想的、演进,对佛教修行方式的转变,对佛教徒的自我认识和定位,此类事件的影响都是很深远的。
2021-03-27 10:58
来源:
历史怪人
其实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灭佛运动总共有四次,一般将主持灭佛的四位人物并称为“三武一宗”。这几位统治者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因为前三位统治者的谥号或庙号均带有“武”字,因此统称“三武灭佛”。在解答导致灭佛运动的原因之前,我们可以先按照时间顺序回顾一下这三次灭佛运动的大致经过:
1、拓跋焘灭佛(446-452年):拓跋焘即位时最初崇信佛教,后来受到周围近臣的影响改信道教、逐渐开始排斥佛教势力。446年,拓跋焘在长安佛寺内查出私藏的兵器和财宝、又见到佛寺僧侣多行破戒之举,于是便在重臣崔浩的请求下决定灭佛。446年3月,拓跋焘下令诛杀长安的僧侣,并让太子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佛教、摧毁寺院。不过,拓跋焘灭佛之举也招致了信仰佛教的鲜卑上层贵族的不满,此事也为拓跋焘日后被弑埋下伏笔。452年,宦官宗爱暗杀拓跋焘后,另立文成帝拓跋濬,佛教得以重新恢复。
2、宇文邕灭佛(574-578年):由于此时宇文邕的年号为“建德”,因此这次行动也被称为“建德灭佛”。宇文邕统治初年,北方佛教势力的迅速膨胀已经极大影响了国家的财政和兵源、成为威胁北周统治的一大隐患。为了削弱佛教势力,宇文邕曾多次召集百官和宗教人士进行辩护、以营造舆论优势。574年,宇文邕下定决心下诏禁止佛教、命令僧人还俗,并没收寺院财富充入国库或分给臣下。宇文邕的灭佛运动较为彻底,他几乎消灭了华北地区的佛教势力。这次灭佛运动也推动了印度佛教的汉化、断绝了佛教干预皇权政治的一切可能,因此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深远影响。
3、唐武宗灭佛(842-846年):由于此时唐武宗年号为“会昌”,因此这次行动也被称为“会昌灭佛”。与拓跋焘类似,唐武宗也崇信道教、对佛教十分厌恶。加上地方佛教势力的过度膨胀,导致国家的兵源、劳力和收入均有减少,佛教势力已逐渐成为中央政府的威胁。于是,唐武宗在宰相李德裕等人的劝说下,下诏废佛,勒令冗余的僧人还俗、毁灭佛寺佛像,并没收寺院非法侵占的土地和财富。唐武宗的灭佛行动也较为彻底,对全国的佛教势力造成了严重打击,甚至连摩尼教、景教都遭波及。讽刺的是,唐武宗最终却死于崇信道士:他为求不老,服用道士进献的仙丹而崩,年仅31岁。
此外,周世宗柴荣的灭佛运动(显德灭佛)也值得一说。与上面三位不同的是,柴荣其实对佛学颇有研究、他本人也信奉佛教,承认佛教的社会价值,只是对当时风气败坏的佛教势力感到十分不满。从955年开始,柴荣陆续下诏要求关闭寺庙、严格限制出家条件,为了增加财源,他还将寺院的铜佛像收缴用以铸钱。显德灭佛同样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全国境内共有3万多所寺庙被关闭、还俗者6万余人,新铸的铜钱也促进了后周经济的发展。司马光对周世宗的灭佛运动也持肯定态度:“不爱己身而爱民,不以无益废有益,周世宗算得是仁爱明理之人。”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灭佛运动”和拜占庭历史上的“毁坏圣像运动”十分类似,它的根本原因都是为了确保皇帝和中央政府的至高权威不受挑战,打击宗教势力对国家资源的过度侵占。除了个人信仰因素之外,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也是导致统治者采取灭佛行动的原因所在:
1、信仰因素:宗教信仰的差异,会导致统治者从思想上反对和抵触与其信仰不符的其他宗教,进而对异教徒采取打压行动。道教与佛教之争,就往往导致统治者对佛教势力的打压。对拓跋焘和唐武宗而言,他们的道教信仰便是促使其下令灭佛的影响因素。
2、政治因素:从根本上说,灭佛运动的实质是皇帝从佛教势力手中恢复对民众的主导权和影响力。在佛教发展的过程中,各大寺院由于获得了大量金钱、田地和特权,逐渐发展为能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力量,出家人甚至可以依靠寺院权势胡作非为。这样一来,寺院政治影响的扩大显然会导致国家法度不行、政府权威受损。因此,灭佛运动有助于维护皇帝和政府的权威,也是维持法律体系正常运作和社会治安的必要手段。
3、经济因素:由于寺院经济的过度发展和佛教势力享有的特权(免税、免徭役),男子为逃避徭役大量出家,大量国家财富也因此向寺院转移,一些寺院甚至还会私自铸钱放贷,极大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劳动生产。这些不从事生产也不交税的出家人数量过多的话,显然会成为社会的巨大负担,并且助长好逸恶劳的不良社会风气。灭佛行动则有助于改变财富垄断于寺院之手的局面,恢复社会经济和生产秩序。
4、军事因素:如上所述,成年男子大量出家为僧既导致了劳动力的损失、也导致了兵源的减少和武备废弛的状况,难以满足维护国防的需要;另外,宗教势力的过度膨胀也侵吞了军队所需的国有土地、损害了军事贵族的利益。灭佛行动则可以恢复兵源、协调军事贵族的利益,有助于维持国家的安全形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佛教盛行时期是什么时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