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能忏悔的五种罪业你的动机会决定你的行为是否造成罪业?

你可以从广义的角度去定义利己的概念。那么,确实所有的行为都是利己的。正如你说的无私奉献者,也会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美。但这种“利己”行为有助于创建良好社会秩序,使人类生活的更愉快。但是,有一些利己行为则会破坏秩序,导致混乱。另一些则表面上是利他,实际上是利己。还有一些同时做到了利己和利他兼顾。这当中的细微区别很多。不一一例举,题主自己思索一下就能想到一些案例。由于语言和文字的局限性,普通人无法简短、精确的描述两种类似行为的差异。大多数时候,我们不得不把复杂的事物进行简单的归类和表达。而智者,会更多的琢磨语境和意境,不会纠结词汇本身。比如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溺爱和宠爱不同,宠爱和关爱又不同。有的父母,很可能从3岁开始就会让孩子独自睡觉,6岁就会让孩子干所有的家务。看起来很残酷很自私,但孩子却大概率会更懂事、更健康、更孝顺。当然,我说的是大概率,不是绝对!因为孩子能否一生幸福,涉及的因素还有很多。由于人类个体的智慧水平和文化风俗不同,导致在判断善恶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差,这非常正常。但如果某些人故意制造词汇歧义,居心叵测的想误导大众去破坏秩序,则罪无可赦,当诛九族!我认为,重点不在于讨论“纯粹的利他行为是否存在?”重点是探讨“哪些情况下,哪些行为会大概率促成良好的生命体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不能忏悔的五种罪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