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633:什么是哲学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兼容性理论?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当我们追问某种东西“是什么”的时候,通常在逻辑上问的是这种东西的“本质”或“本性”,亦即规定它“是什么”的“定义”。然而所谓“定义”所表述的既可以是曾经如此或现在如此的实际状态,也可以是将来如此或应该如此的理想状态,前者说的是“是如何”,后者讲的则是“应如何”,一个是“实然”,一个是“应然”。在一般情况下,一门学科的基本规定是没有这种区别的,或者说上述两方面是统一的,但是哲学却不一般。由于哲学家们在“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始终未能达成普遍的共识,使得我们只知道以往人们关于哲学的不同规定,而无法确定关于哲学的一般规定,于是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就出现了差别。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什么”问的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而“什么是哲学”问的则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够被我们称之为哲学,亦即作为普遍意义的哲学“是什么”。
第一章
绪论绪论的重点是把握什么是哲学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两个问题。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在哲学这门学科中有一个奇特而令人惊异的现象,就是哲学自从诞生之日起,哲学家们就一直对哲学本身是什么进行探讨,而且乐此不疲,经久不衰。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中是极 少见到的。因为哲学对宇宙人生终极意义和本质的追问是以哲学的自我追问为途径的。哲学的自我追问表征着人的自我追问,哲学自我追问的非一致性表征着人的自我追问的非一致性。什么是哲学,哲学家的看法并非一致,可以说有多少真正的哲学家和哲学体系,就有多少哲学意义。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哲学是什么呢?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来理解。(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要理解这句话,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世界观”,二是什么是“理论化,系统化”。1.什么是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世界观,观者,看也。看什么,观什么呢?看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部世界” 。用中国哲学的话说,看的是宇宙“大全”。如果你看世界的时候,看的是“局部世界”,那就不叫世界观了,不叫哲学了,而叫科学。这就在看的范围上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了。“ 整个世界”是世界观概念中的第一个要点。第二个问题是,看“整个世界”的哪一个层次,我们说看的是“整个世界”最深层次的本质,而不是“整个世界”的表层现象。所谓“根本看法”,就是对“整个世界”最深层次本质的看法,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对宇宙“太极”的看法。譬如,哲学家看到一匹马,他一直要将其本质抽象到不能再抽象、不能再概括的高度,才算达到了“根本看法”、“ 根本观点”,这样的看法、观点才能叫“世界观”,才算是哲学。图示:存在 (普遍、一般)——哲学↑有机物 ——有机化学
↑生物——生物学
科学↑动物——动物学↑马↑黑马(个别)——常识从图示可以看到,对作为个别事物的“黑马”,将其本质抽象概括到“动物”,“生物 ” ,“有机物”,还都不叫“根本看法”,只有将其抽象概括到“存在”这一不能再抽象的高度才能叫“根本看法”、“根本观点”。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才能叫“哲学”。有同学会问,哲学为什么要将万事万物的本质抽象到这么高呢?哲学为什么需追问世界的终极本体呢?是不是在故弄玄虚?不是的。这里的原因有二。首先,这是由哲学自身的性质决 定的。哲学的本性就是对宇宙万物作“追本溯源”、“穷究会通”地思考,否则就不是哲学了。譬如,当我们将“黑马”的本质抽象到“动物”层次,那只能形成“动物学”,而“动物学”是具体科学,不是哲学。只有将包括“黑马”在内的“万物”抽象概括到“存在”这一“万物”(多)的最大共性,普遍性才能形成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从而形成世界观,形成哲学。其次,这是由哲学的“爱智慧”性质决定的。哲学是“爱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 ” 呢?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古希腊罗马哲学》,P23)这句话中“一切”指世界万物(多),“一”指万物的终极本质、本体。承认、发现了 “万物”中的“一”,即终极普遍的万物本体,那就获得了“智慧”。因此,哲学要追寻“ 智慧”,就要极力发现和把握“一”,即万物的本质。同时“爱智”中的“爱”也和终极的 “一”内在相关。因为哲学意义上的“爱”,其对象不可能是一具体有限的东西,换句话说,“爱”不会把自己的对象封限在某一具体对象上,她总是要超越具体对象,扑向那无限的、绝对的、圆满的可爱对象,而这样的对象正是一无限的,绝对的存在,即“一”。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由“贫乏之神”和“丰富之神”结合所生之子,在“爱神”身上永远存在着“贫乏”,因而“爱神”必须不断地去寻求,这寻求是指向那无限者,绝对者的。由古希腊神话中的这一观念向下开启了中世纪“爱上帝”,因为“上帝”,正是那无限者、绝对者。西方不少思想家认为,爱只有和绝对者结合才会完美的,如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 认为,人类的爱(包括两性爱)只有“盖上宗教印章的时候,他才同意并承认它们是完美的 ”。(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当然哲学不同于宗教,我们所理解的爱 的对象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本体,是这个意义上的无限者、绝对者。总之,无论从哲学的“追本溯源”性质,还是哲学是“爱智慧”性质来看,哲学在面对 “整个世界”、宇宙人生的时候,都要去探寻那万物(多)之中,之上的“一”,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根本看法”(根本理解、根本领悟、根本体验)、“根本观点”,即达到“世界观” 的高度。哲学是研究“世界观”的,这样可以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但还不能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因为宗教也涉及“世界观”。那么,怎样把哲学和宗教加以区别呢?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就在于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就是说“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可以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世界观信仰化、非理性化的——宗教同时,“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也能将哲学的一般人所具有的常理性的世界观区分开来。一般来说,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一般人的世界观是常理性的东西。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世界观
感性的、零碎的——常识2.什么是“理论化、系统化”?“理论化、系统化
参考资料:
http://www.nwupl.edu.cn/jpkc/zhexue/doc/jiaoan.ht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