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采购业务涉及的会计科目目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1
关键词: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较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7日
为适应公共财政改革和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修订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该制度与2013年1月1日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在多个方面体现出了相同的管理要求和财务处理原则,但这两项制度在会计核算目标、会计科目设置、核算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本文从这些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帮助财务人员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新制度,以促进两项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应用。
一、两项制度总体比较
(一)会计核算目标方面的差异。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行政单位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行政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管理、监督和决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二者从文字表述上差异并不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目标兼具“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满足预算单位会计的双重目标,既能够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又满足单位预算管理需要。但从行政单位制度的细节来看,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在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的同时更重视预算执行视角,在支出的确认方面,则更强调收付实现制。
(二)会计要素和会计恒等式方面的差异
1、会计要素。行政单位会计应当按照业务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二者相比,事业单位会计以“费用”替代“支出”科目,是针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行业事业单位要求设置的会计科目,比如公立医院会计出于成本核算的要求单独设置“管理费用”科目。
2、会计恒等式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资产-负债=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资产基金-待偿债净资产
收入-支出=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资产-负债=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事业结余、经营结余)
收入-支出=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
事业单位的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通过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处理,转入事业基金、专用基金,行政单位会计并没有此类的会计结转核算。而且从会计等式可以看出,应重点比较资产基金、待偿债净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基金的差异。
(三)会计核算基础方面的差异。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中,经济业务的发生和货币的收支不是完全一致的,由此而产生两个确认和记录会计要素的标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特殊经济业务和事项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事项)、行业事业单位(比如公立医院)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具体范围另行规定。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大方向,但修正的程度和方式,可有多种选择,这一点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多个会计科目的处理上可以体现出来,总体而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更接近权责发生制,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更接近收付实现制。
二、具体会计科目的设置比较
(一)资产类会计科目的对比
1、“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科目。行政单位“应收账款”科目核算与事业单位“应收账款”科目的核算区别在于,行政单位不设置“应收票据”科目,收到商业汇票时也通过本科目核算,而事业单位通过“应收票据”科目核算。
行政单位“预付账款”科目确认支出的时点早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预付时只确认资产,收到商品服务才确认支出),对于已核销的预付账款在以后期间又收回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则是直接贷记“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等净资产科目,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先作为收入处理。
事业单位:
借:预付账款
贷:银行存款等
行政单位:
借:预付账款
贷:资产基金――预付款项
借:经费支出
贷:银行存款等
2、“存货”科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设置该科目时,把受托资产细分出来,对存货购进时以实际成本直接列作支出,即做存货、资产基金同时增加和确认支出的双分录的会计处理,如果有预付款项,则确认的时点更早。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在发出存货时才确认支出,并不为存货设置“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存货发出时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并未提及低值易耗品的一次摊销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有相关内容的规定。
3、“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受托资产”科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单独增设了“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科目,核算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情况。“政府储备物资”科目核算行政单位直接储存管理的各项政府应急或救灾储备物资等。“公共基础设施”科目核算由行政单位占有并直接负责维护管理、供社会公众使用的工程性公共基础设施资产,“受托资产”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接受委托方委托管理的各项资产,包括受托指定转增的物资、受托储存管理的物资等。事业单位会计中没有设置此类科目。
4、“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更为细致,比如“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使用寿命、适用不同折旧率的,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购入固定资产分期付款或扣留质量保证金时,二者在支出确认方面存在差异:如果有全额发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当时就确认支出,包括其他应付款(1年以内)、长期应付款(超过1年)金额,同时“按照确定的成本”计入固定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体现了权责发生制,但行政单位会计的相关处理体现的是收付实现制。
购入固定资产分期付款或扣留质量保证金的,以同时取得全额发票为例:
行政单位:
借:固定资产[全额]
贷: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全额]
借:支出[部分]
贷:收入[部分]
借:待偿债净资产[差额]
贷:应付账款或长期应付款 [差额]
事业单位:
借:固定资产[全额]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全额]
借:支出[全额]
贷:收入[部分]
应付账款或/长期应付款[差额]
对于固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行政单位对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是否计提折旧由财政部另行规定”,财政部还将另行发文明确行政单位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及相关具体要求。而事业单位会计要求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规定确定是否计提折旧,目前的事业单位行业财务制度明确要求公立医院、高等学校、科学事业单位应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行政单位冲减“资产基金”科目,而事业单位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
5、“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核算行政单位待处理财产的价值及财产处理损溢,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则设置了“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二者除了名称略有不同外,账务处理思路基本是一样的,但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资产的盘盈”和“对外捐赠、无偿调出”的处理。行政单位会计盘盈资产时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而事业单位盘盈资产不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行政单位会计中将资产“对外捐赠、无偿调出”时,不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而是直接借记“资产基金”科目,而事业单位会计中此项业务要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
(二)负债类会计科目的对比
1、“应缴财政款”科目。行政单位会计的“应缴财政款“核算范围覆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应缴国库款”与“应缴财政专户款”的核算内容;事业单位会计中相关内容在“应缴国库款”、“应缴财政专户款”两个科目中核算。
2、“应缴税费”科目。行政单位会计设置该科目比事业单位会计的内容简单,核算行政单位按税法等相关规定应缴纳的各种税费,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等,不涉及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事业单位应缴纳的印花税不需要预提应缴税费,直接通过支出等有关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
3、“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科目。行政单位会计中涉及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业务的账务处理都采用双分录形式,目的是“为了真实反映单位负债的同时,不影响预算执行的准确反映”,应付账款与净资产抵减科目“待偿债净资产”进行对冲,而事业单位会计不采用双分录形式,与存货、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其他收入等资产负债科目匹配,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处理类似。
4、“应付政府补贴款”、“受托负债”科目。行政单位单独设置了“应付财政补贴款”科目,核算负责发放政府补贴的行政单位按照规定应当支付给政府补贴接受者的各种政府补贴款;“受托负债”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接受委托,取得受托管理资产时形成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无此科目。
(三)净资产类会计科目的对比
1、期末结转科目。行政单位会计设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和“其他资金结转结余”三个科目,事业单位会计中相似的科目为“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事业结余”、“经营结余”、“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6个科目,结转核算相比更为复杂。两者核算中不同的地方是:行政单位会计的“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根据管理需要按照财政拨款结转变动原因,设置“收支转账”、“结余转账”、“年初余额调整”、“归集上缴”、“归集调入”、“单位内部调剂”、“剩余结转”等明细科目,这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没有的,对各种结转变动的处理阐述得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细致;事业单位对“事业结余”可以进行分配,因此年末将“事业结余”科目余额转入“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科目,而行政单位不涉及分配问题。
2、“资产基金”与“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分别设置了“资产基金”和“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核算的内容和要求不同。资产基金是指行政单位的非货币资产在净结余中占用的金额,包括预付账款、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等多项非货币性资产占用金额,并相应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非流动资产基金是指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
行政单位会计中,“在原制度仅对固定资产核算采用‘双分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双分录’的应用范围,以实现会计核算目标”。如,对流动资产中的“预付账款、存货”业务,也采用双分录形式进行核算。而事业单位会计只在核算非流动资产业务时采用双分录形式,没有对流动资产业务和负债采用双分录形式。对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计提摊销,事业单位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行政单位冲减“资产基金”科目。
3、“待偿债净资产”科目。“待偿债净资产”科目核算行政单位因发生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而相应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这是事业会计制度中所没有设置的全新科目。该科目对应“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两个科目,具体会计核算采用“双分录”方式。
(四)收入类会计科目的对比。行政单位仅设置“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科目,核算收到本级财政拨款收入和除此以外的收入。事业单位设置“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6个科目。
(五)支出类会计科目的对比。行政单位仅设置“经费支出”和“拨出经费”两个支出科目,前者核算行政单位自身发生的所有支出,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财政拨款支出、非财政拨款支出;后者核算行政单位拨付下属单位的非同级财政拨款的资金。而事业单位设置“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5个科目。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2011.12.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核算中心是一项集服务、管理与监督为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不仅能深化财产收支改革、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操作、健全内部约束机制,还对公共资产的调控影响重大.但就目前而言,实务工作中的会计核算中心在内部控制制度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完善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1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作为一项集三位于一体的财产管理模式,会计核算中心的应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安全意义重大,但目前其内部控制制度上却依然存在着问题,如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足、工作程序不合理等,都是造成会计核算中心在实务操作中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1.1人员上的问题
现如今,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管理层对会计核算中心和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视度不足,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基本知识与运行模式一无所知,甚至只重视业务范围的扩大,强调经费使用的审核,而忽视了会计核算中心的内控管理,这些因思想认识不足所导致的偏颇行为直接阻碍了会计核算中心的进一步运用与发展.除了管理层之外,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不均衡也是导致会计核算中心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人才是工作成功的根本与关键,这一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也不例外,高业务水平、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财务工作人员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对保障财产支出的安全负有全责.然而,现在的财务工作者素质往往参差不齐.在职业道德上,不少会计目无法纪,为了自身利益对账目弄虚作假的现象层出不穷,使得核算中心的内控监督难以进行.在实务工作中,将工作重点仅局限于形式的规范上,对支出票据的完整填写、审批程序的合理合法、支出标准符合规定过度重视,却忽视了票据内容的真实性,有时即使发现内容不合规的异常票据也因担心工作繁琐而故意放任,这都导致了财务工作中不合理规的现象发生,白白造成了单位财产的流失.
1.2操作中的问题
除了财务工作者的认识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等人员问题外,会计核算中心内控制度在实务操作中也问题不断.不少事业单位在核算移交后便松懈了资产管理的后续工作,甚至连材料明细单的检查、往来账目的核对和固定资产的台账备录等工作也相继取消,为集体财产的流失埋下了隐患.在实务工作中,会计核算中心的财务人员常常身兼多职,既要处理报账与审核凭证,还要进行记账、结算等核算工作,并随时监控审核流程,工作任务繁重复杂.工作程序的繁多与严重不合理造成了财务人员工作上的疏忽,比如结算单位送来的会计报表本应进行相应的时间复核,却常常因工作时间太紧而被疏忽.而一人多职的混乱现象不仅降低了工作者的办事效率,还造成了监督机制的缺乏,极容易导致财务工作出现漏洞.此外,在执行部门预算中,会计核算中心仅仅控制总额,而未对款、项、目、节等进行分类细控,也是实务工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只基于指标情况对项目支出与账务处理的总额进行控制管理,却忽视了与单位预算项目的衔接,造成了支出分类指标形同虚设,直接导致了经费混用、不合理费用报销、挤占公用经费的现象频繁发生.
2加强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针对目前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上的问题,我们应做到正确认识,不能因出现问题就裹足不前,而应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弥补措施,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2.1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查报账系统
会计核算中心工作性质特殊,不但关系到财政工作的正常运行,还关乎行政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会计核算中心的内控制度除了必须严格遵循财政部门颁布的各项规章法则外,还必须完善合理的工作制度和查报账系统.对审核凭证进行抽查的传统制度造成了很多问题账务的遗漏,严重影响了会计审核部门公平、公正的形象.因此,建立全面的复核制度不但能有效减少会计处理中的错误率,还能避免传统侧重形式忽略内容的不合理监督方式,在确保财产资料真实准确的情况下,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双管齐下.基于财务人员工作任务的繁重复杂,施行定期的轮岗制度既有益于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保障岗位不会被空置,又有益于会计人员熟悉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财务状况和操作技能,在提升了财务工作者业务水平同时,避免了从业人员受金钱诱惑从而腐蚀堕落的现象发生,从而优化了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环境,提升了整体的内控水平.另外,在电算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完善远程查报账系统不仅能建立高效地工作运营机制,还能通过设置操作密码与权限,明确岗位职责,防止越级操作的现象发生.
2.2加强工作人员内部控制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和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素质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正常施行的前提条件,而内控意识的增强与工作素质的提升与领导部门的宣传和专业性的培训是密不可分的.财会部门对内控制度重要性的宣传,可以调动起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端正工作态度.而加强专业性培训不仅能巩固工作人员关于会计核算中心的相关知识,还能熟练其操作技巧,提高业务工作水平.要加强专业性培训,除了要定期展开学术知识讲座外,还要在实践中随时教育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使从业人员的能力得要潜移默化的提升.在讲座中,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参与其中,加强交流联系.讲座内容应涉及到核算中心内控工作的各项注意事项,而主讲人员可以是财务科的领导工作者,也可以是经验丰富的会计师.讲座结束后,还可以组织讨论与交流,成员之间相互探讨工作经验与培训体会,以巩固所学知识.而在平常实践工作中对财务科工作人员进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培训任务.部门内部应定期组织专业技能考核评比,使工作人员随时警惕会计核算中心内控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审核工作的规范性,严格监控自己的行为,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以便将会计核算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3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监督环境
配合相应的财务内控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还可成立监督小组,以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担任组长,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按时进行监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最终解决问题,以便纠正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偏差与失误.通过统管单位与会计核算中心对收支的相互监督,检查票据、备用金与固定资产及材料的实地情况等及时了解资金的入库情况,以保证资产的完整性和信息的真实安全.而想加强监督机制,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关键.会计核算中心对核算单位的监督控制都是在一定的控制环境中进行的,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核算中心的工作效果,良好的内控环境除了整体工作氛围的融洽外,还包括公正廉洁的财务工作作风.
3结束语
就现今情况而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中虽仍有诸多问题存在,如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足、工作程序不合理等问题,但笔者相信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和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监督环境,能够全面提高会计核算中心的内控水平,为促进财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0):136G137.
[2]苑梅.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制度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17):249,253.
[3]宋丽娟,李晓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01):249.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3
[关键词]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修订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6. 005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6- 0008- 03
为适应公共财政改革和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财政部修订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库[2013]218号,以下简称《制度》),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
1 修订《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原《制度》是1998年颁布实施的,对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健全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深入推进,原《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亟需修订。修订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适应公共财政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000年以来,我国相继推行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等多项公共财政管理改革,都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改革要求,财政部陆续8个补充规定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调整,但一直未对《制度》进行全面修订,有关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规定相对分散。通过修订《制度》,把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写入新《制度》,可以更好地适应公共财政改革与发展需要。
1.2 满足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
新修订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71号,以下简称《规则》)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新《规则》对行政单位的预决算管理、收支余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需要配套修订《制度》,通过加强日常会计核算与管理,落实《规则》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
1.3 进一步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
原《制度》会计科目设置相对简单,核算内容不够全面,例如,缺少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科目,行政单位直接管理的一些资产未予核算;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造成资产价值不实;会计报表列示的项目和内容不尽合理,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收入和支出项目;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缺乏对报表附注披露内容的统一规定,影响了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用性。通过修订《制度》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规范行政单位的会计行为,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2 修订《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基本原则
在修订《制度》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2.1 符合财政改革与发展方向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规定“推进政府会计改革,进一步健全会计制度,准确核算机关运行经费,全面反映行政成本”。上述要求主要目的是全面核算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状况和行政成本。《制度》修订工作紧扣财政改革与发展方向,通过加强和完善会计核算,为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全面反映行政成本奠定一定基础。
2.2 与新《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相衔接
为与财政部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有效衔接,修订《制度》在会计要素分类和定义、财务报表体系等方面与新《规则》保持一致。
2.3 有利于行政单位会计实务操作
《制度》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修订要更好地服务于行政单位的实际业务需求,有利于行政单位会计实务操作。
3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主要改革、创新内容
3.1 明确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
原《制度》下,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主要侧重于反映单位预算收支信息,但对行政单位财务状况的信息反映相对不足。新《制度》对会计核算目标定位更清晰,明确规定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行政单位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等有关的会计信息。这要求行政单位会计核算要满足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求,既要反映行政单位预算执行情况,也要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既要反映行政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也要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管理。
3.2 改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基础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双基础模式,即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并行。具体如下:对收入和支出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 ( 因为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对资产、负债、净资产核算,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 (为了全面准确反映单位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
3.3 新制度广泛运用“双分录”核算
“双分录”核算法,是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为反映预算执行和财务状况的双重目标而采用的一种双重核算方法。一方面我国预算编制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行政单位的实际收支也只能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确认和报告,才能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另一方面为反映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还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来反映收入、成本和费用的发生情况。例如,行政单位发生预付账款时,一方面是款项的实际付出,应按预算要求反映支出,借记“经费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另一方面,这笔款还是没有实际消耗掉,应按权责发生制反映预付账款,借记“预付账款”科目,贷记:“资产基金―预付账款”科目。原《制度》只对固定资产采用该核算方法。新《制度》规定除固定资产外,对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8项资产都采用“双分录”核算。
3.4 资产的核算内容更加完善
原制度对资产的分类和核算比较简单,对行政单位直接负责管理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没有规定是否进行会计核算,造成单位对这部分资产的核算不规范,有的没有对这部分资产进行会计核算,有的将其列入本单位的库存材料或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不利于加强这部分资产的管理。因此,新制度在对“暂付款”进行重新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两个科目,明确规定对行政单位直接负责管理的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产进行单独核算,以全面反映政府资产储备等情况,有利于政府摸清家底,加强资产的全面管理。还增设了“无形资产”“在建工程”两个科目,使原先价值很大却又不被重视管理甚至无人管理的无形资产,得以进入会计核算体系,落实价值管理;使原先散记在其他资产科目的在建工程支出有了统一明确的核算规范。
3.5 增加了长期性资产摊销的规定
原《制度》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也没有规定无形资产的核算和摊销。新《制度》增加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规定,并明确规定,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应冲减相关净资产,而不是计入当期支出。这种处理方法兼顾了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信息需求,在不影响准确反映预算支出的同时,真实地反映了资产价值,有利于编制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为核算反映行政成本信息奠定基础。
3.6 负债的会计核算更加规范
原《制度》把“暂存款”科目作为负债核算的万能科目使用,行政单位除了与同级财政发生的资金往来外,其他一切负债性往来统统挤在这个“暂存款”科目之内,使会计信息无法反映各项负债的性质和发生的原因。新《制度》对行政单位的负债按照发生负债的对象、性质、原因和偿还时间的长短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增设了“应缴税费”“应付财政补贴款”“其他应付款”“受托负债”“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等科目,保证了负债核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新制度还规定,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两项负债要采用“双分录”核算,既要反映款项的实际收支,又要反映负债的发生和偿还情况,有利于为单位行政领导人提供防范负债风险的决策信息。
3.7 规定基建账按月并入会计“大账”
原《制度》行政单位只执行基本建设投资会计制度,基建账数据游离于单位会计“大账”之外。新《制度》规定,行政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样有助于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为行政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
3.8 净资产核算更加精细
原《制度》的净资产核算非常简单,就是结余和固定基金,新《制度》将结余分为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和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等3项内容开展核算,使财政预算资金精细化管理理念延伸落实到了预算管理单位,对于加强预算资金特别是项目资金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增加了“资产基金”的“待偿债净资产”两个科目,通过“双分录”核算方法,可以分别反映行政单位的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的金额和因发生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而相应冲减的净资产金额,以便与结转结余相互区分。
3.9 收支核算更加规范
原《制度》对行政单位收支的核算过于简单。新《制度》对收入和支出虽然总分类科目保持不变,但对明细分类核算进行了全面改进,将“财政拨款收入”分设为“基本支出拨款”和“项目支出拨款”等二级科目,将“基本支出拨款”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等三级科目,同时还要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经费支出,首先按资金性质分为财政拨款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设置相应的二级科目;其次将财政拨款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将其他资金支出也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设置相应的三级科目;再次将基本支出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将项目支出按具体项目分类,设置相应的四级科目。有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等两种或两种以上财政拨款的行政单位,还应当按照财政拨款的种类分别进行明细核算,使行政单位收入和支出的核算更加规范。
3.10 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善
新《制度》在行政单位财务报表体系中增加了“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以重点反映行政单位主体资金来源的预算安排和实际执行结果等情况。同时,还对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进行了改进,使行政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全面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
4 结 语
总之,健全有效合理的会计制度对新时期行政单位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行政单位确保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与保障,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政单位的财政资金利用效率,是对行政单位各类经济管理活动进行更加准确反映的必然选择。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结合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实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着眼于行政单位会计工作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就现行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进一步提高行政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综合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意义;问题;改革
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所采取的是预算会计模式,预算会计模式是反映、核算以及监督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务资金收支活动的专业会计,作为国家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会计是执行国家预算、保证国家财政职能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但是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体制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职能都发生着较大的改变,在这种背景下,现阶段实行的预算会计已经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并已明显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规范的并适应当前社会环境与社会发展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才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更好的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以及社会服务,所以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会计制度作出探讨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会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地位以及当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不仅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资金货币的运转情况作出全面、系统、真实的反映,而且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工作开展是否按照国家预算开展进行监督。从这一层面看,行政事业单位中完善的会计制度有助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中资金正常的运转并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有序开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现阶段施行的会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会计的核算工作,导致在会计工作的开展中不仅难以全面、完整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真实的财务情况,同时也局限了行政事业单位中产品以及资产的成本核算,会计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证明了现阶段有待完善的会计工作难以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发挥出应有的职能与作用,也难以符合市场经济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需求,所以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出改革,有利于会计工作职能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会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中发挥出更多的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预算会计模式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预算会计模式建立在政府预算的基础之上,对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保护公共财产完整安全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表现出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对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出改革势在必行。为了适应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需要,本部分将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分析与阐述。
1、会计目标的表达不明确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在预算款及目标方面没有做出明确的表述,只是要求要满足宏观管理工作的需求、适应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方便内部管理工作等,这些内容并没有完整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而要实现对行政事业管理部门受托责任的完整反映,不仅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向内部提供必要的信息,还应当向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同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不仅需要提供反映预算执行状况的会计信息,还要提供出实际执行与预算之间的比较信息及其他财务信息,其中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服务以及生产产品的成本支出状况,也包括负债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变化情况与变化的原因。
2、缺乏完整的会计主体
从宏观上看,我国预算会计主体包括各级的预算单位,我国财政部门在对政府汇集报表进行编制是处于一级政府所代表的立场,所以一级政府应当是我国政府会计主体。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来看,其主体应当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这一主体构成模式有利于统一管理与分配,但是同时又使行政事业单位产生了预算与对资金使用的核算,从而导致缺乏对财务资源使用的有效控制。当资金统一向下拨放时容易产生各级单位争抢资金而轻视效益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资源使用的效率,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主体概念的选定应当从加强财会资源管理和规范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行为两个方面出发对记账的主体以及报告制定主体进行界定。
3、收付实现制表现出不适应性
我国行政单位的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会计核算的程序被简化,有利于加快预算支出以及预算拨款的进度,又能够对预算的收支结果做出反映,所以收付实现制符合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自身特点。但是在实践中,收付实现制却显示出了不适应性。收付实现制的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作出全面的反应。收付实现制不对非现金交易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以及负债产生的影响作出记录,不对资产性以及经常性支出作出区分,在这种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债务和债权难以确定,导致不能全面的揭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和会计状况的全貌,许多具有决策作用的信息也无法真正的提供给财务信息的需求者;二是不利于绩效考核与效率的提高。采用收付实现制只有在费用已经实际支付后才会被确认为支出,而对于一些已经产生支出,但是费用没有支付的项目不能被认定为当期支出,这就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完整性,不能及时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等工作中的费用消耗以及投资效率,同时也难以适应绩效预算的需要;三是不利于开展绩效分析与经济分析。由于收付实现制建立在真实资金流量的基础之上,所以与其他会计信息存在较大的不可比性。首先是纵向不可比,收付实现制按照实际收支进行预算收支的计算,而当一些原本属于不同会计期间的收支项目集中的发生在一期当中,那么后续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这些会计信息具有不可比性。其次是横向不可比性,收付实现制确认费用的支出以资金实际被支出为准,这个过程并不对资本的损耗进行核算,在此基础上,因难以形成平衡的资产购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的经济分析与绩效比较分析将欠缺科学性。
4、财务报告存在明显缺陷
从我国政府的财务报告来看,没有一份财务报告能够全面、完整、集中、系统的对政府财务受托责任作出反映;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来看,现行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存在较多问题:一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内容缺乏完整性,所披露的信息简单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报告只能对收支的执行情况作出反映,而对于其他财政状况如债务、债权等内容的核算比较简略,即便是收支情况也不能与预算项目相协调,从而导致预算收支的实际执行结果不能得到反映;二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项目缺乏科学性并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项目,也包括收支项目,而同时收支项目也会通过收入支出表做出反映,这就造成了财务内容的重复列示和资产与负债总额的虚增。
三、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优化
会计目标的优化直接决定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方向,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会计目标是设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概念基本框架的核心,是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规范体系的基点,所以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做出优化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制度改革的起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优化需要提出思考三个问题:会计信息使用主体是谁;会计适应主体对会计信息内容的需求;实现会计信息适应的方式以及用途。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目标可以这样定位:通过对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考虑,真实的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状况、可靠的财务信息做出反映从而帮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合理的决策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做出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在此目标的要求下不仅要对单位财务状况以及运营绩效做出反映,同时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和持续运营能力做出反映。
2、重新选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
在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中,为了真实的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情况做出反映并提高公共资源配置以及与国际公共会计准则接轨,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尝试向采用权责发生制过渡。在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过程中,可以从资产、负债以及收支三大要素入手:在资产的权责发生制改革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以固定资产的权责发生制核算为突破口,通过增设固定资产净值与累计折旧等科目并每年按应计提折旧额贷记累计折旧核算;在对隐性负债的权责发生制改革中,可以在发生负债时按取得成本当做长期借款负债的增加,对各期的本金与利息进行核算并计入本期的支出与转入还债基金,在归还时减少长期借款与偿债基金。
3、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会计报表附注、收支表与附表、财务状况说明书,由于对很多重要性的附表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所以从整体上看,行政事业单位报表体系相对单一,不仅难以全面反映财务信息,同时也不利于相关部门与社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所以不断完善报表体系,无论是在满足不同层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方面还是在加强监督机制完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财务报告的改革中,可以试行辅助财务报告与主体财务报告相结合的体系。在总体报告的编制中,用辅助报告进行完善与补充说明,在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中以资产减去负债等于净资产的等式进行编制并列出资产、负债以及净资产三类选项,并根据流动性对资产以及负债进行分类并增加现金流量表等。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对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完善,如加入能够对单位社会效益做出反映的指标和能够对对外投资收益率做出反映的指标等。
参考文献:
[1]王雍君.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任进.事业单位的若干法律问题【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5).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5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新制度的执行,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完成预算收支计划,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必须对财务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对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方式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根据新会计制度执行、创新管理方式从而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概念与内涵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对所进行的预算、分析、控制、决算、考核等一切财务活动的总称。预算资金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事业,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活动的前提和有效依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办事方针要坚持勤俭,正确处理资金供给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国家、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关系,统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保证单位资金的正常运转,如实提交行政单位的预算,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等。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理念缺乏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国家的财政补贴是主要的资金来源。行政事业单位没有高度重视资金管理,同时也缺乏对财务管理的理念,这样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有一定的财务风险。当然,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监督处理和资金清算等也存在着风险。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有资金用途不严格、账目不明确、使用范围设置太广等问题。在财务管理制度中,很多财务工作人员对于往来账目的处理没有严格按照制度规范,这样造成财务账面上有很大部分的假账、坏账。
(三)缺乏财务预测管理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补贴,财务的预算在财务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部分行政单位缺乏对财务预测的管理,没有从实际财务的预算出发,导致资金的预算出现问题。由于缺乏财务预算管理,在实际过程中无法根据实际的内外因素进行改变,这样会使投资项目出现不稳定性。
(四)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不严密
在执行旧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很多账目的设置带有随意性,一些事业单位的账目有很多不合规矩的情况,这样账目处理的过程会发生诸多不准确的现象。在新会计制度实行中对以前的账目无法准确的进行处理。有些事业单位对新会计制度执行不彻底,导致新会计制度无法顺利实行。
(五)资金专款专用不到位
很多单位都会有转款专项资金,但是,一些会计工作人员对转款的具体用途和流向不能及时准确的把握,使得资金的有效使用率不高,而且会有浪费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导致一些豆腐渣工程的出现和现象的发生。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应该有一套完整科学的制度体系。首先就要加强单位内部监督和控制,保证单位内部能够有序的进行会计工作。其次就是加强审计监督制度,使工作人员能够依法履行职责,保证经济活动的内容真实可靠。
(二)规范会计流程
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需要严格参照新会计制度流程进行,在财务上要对会计基础进行严格管理。要做到财务管理责任分配到人,对账目的明细要进行清晰记录。对其他账目往来款项应该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及时将账目的资金往来纳入本年决算。
(三)财务人员各司其职
财政、审计、主管等部门需要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检查监督,依法对违规行为做出处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检查过程中要有规范的衡量标准和有效的依据。同时也要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规范,如发现账目不明确、做假账等问题,一定要按照会计法规从严处罚。
(四)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进一步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认真贯彻学习新会计制度。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能够熟练了解和掌握各个环节的规定。当然对会计工作人员也可以采取不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督,这样能够加强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充分发挥财务公开的监督功能。
(五)引入市场化机制
首先要确定科学合理的资产核算方式,使固定资产的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其次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在出租、报废处理等环节设置监督管理机制,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要注意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关键的是需要提高国有资产的有效使用率,逐渐杜绝盲目和重复购置资产的现象。
(六)强化非税收入的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对账目情况、项目实施情况要进行监督,使每一笔资金的都能得到合理必要的使用,对于审查的有关结果也要向上级领导及时汇报,从而杜绝的现象出现。
四、施行新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在新会计制度施行后,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建立了科学的管理理念,规范了对财务管理的监督控制,增强了财务管理控制的严谨性。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行政执法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水平,逐渐完善了预算的管理系统,明确了财政资金的使用用途,提高了利用率。与此同时也就提升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管理水平。
(一)转变了会计主体
在新会计制度的施行下,让会计主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作为会计预算进行推广。施行新会计制度加强了财务部门的监督管理水平和能力,提高了财务资金的利用率,财务的账目也一目了然。加强对资金的管理,能够真实反映财务资金的流动情况,并且能对资金进行统筹运用。
(二)改变了资金的管理办法
在新会计制度施行后,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的预算决算和管理上都发生了变化,而且弥补了旧会计制度的不足之处。而且会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对资金进行严格的支出和控制,以防账目不清。
(三)会计记账方式发生了变化
新会计制度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供了准确全面的自己信息,促使会计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不断完善了就会计制度。使行政事业单位真正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明确了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关系,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四)促进了会计要素的改变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在财务管理方式上吸取了旧会计制度的优点,同时与新会计制度相结合把财务管理分为了四类,分别是:收入、资产、负债、净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财务中出现的问题都有了很好的解决,而且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核算水平的提高。
五、结束语
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财务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创新。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也在越来越规范的运用新会计制度。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依然有很多隐藏的问题亟待解决。新会计制度在诸多方面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在预算决算,记账方式,财务人员素质上都有很积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部门的效率。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金华.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初探[J].黑龙江科学,2014,08.
[2]刘一民.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8.
[3]禚能斌.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初探[J].财经界(学术版),2013,20.
[4]赵金萍.浅析新会计制度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财会学习,2015,14.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改革
我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1998年实施以来,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行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和新形势,会计制度想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进行改革,以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做好会计工作的需要。
一、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 核算基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核算基础实行的仍是收付实现制,所反映的内容是年度之内的现金流量,这就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无论是上期、本期或者下期,只要是收入便作为本期收入,而支出也记为本期支出,这不但不能客观的反应资金的流向,同时也让收支配比失去了意义。二是无法客观反映出事业单位的投资情况,例如对于跨会计期间的资本性支出,收付实现制下一般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混淆的做法,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规模信息失真,从而造成对资产的监管的失控。
2、会计目标的定位模糊
会计目标必须满足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对使用者的范围定位还较为模糊,在对会计信息的规定上也不够全面。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限定的过小;二是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要求规定过窄。会计目标的不确定导致了所反映事业单位责任履行情况的不全面,同时不利于使用者对会计主体当期运营状况的判断。
3、会计科目设置混乱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科目设置的内容与企业会计科目设置的内容差别还是很大的,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种类的不同,而导致了预算管理的不同,各个行政事业单位所采用的科目调协也不尽相同,这使得科目设置混乱,已经成为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4、会计报告体系不健全
会计报告是政府部门对社会公众报告财务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主要形式。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所采用的报告体系,仅有收入、资产负债表、支出表,很难全面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的财务情况,行政事业单位的报表体系之中缺少现金流量表,这对现金的变动情况也无法表现出来。现阶段,部门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入已然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根据相关规定,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支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 从而经营收支结余并不能反映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增减变动。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建议
1.转变核算基础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16条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采用的会计核算体系,虽然可以直观反映出预算的执行状况,人工成本也较低,但是它不能全面的反映出单位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以及业务活动情况,这就很难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一个真实、全面,有利于决策的信息。而且,“可选择使用权责发生制”,致使部分经营性事业单位在选择核算方式时的范围较大,人为改动报表指标的空间也很大,这是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在财政拨款这些专项业务上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其它方面则采用权责发生制,在实行权责发生制上可以采用渐进式的转变方式,进行试点推广。而对于政府采购问题,可以通过完善政府采购管理的方式,来明确采购的计价方法,在采购过程中,严格执行府采购的相关制度,并建立监管机制,以达到降低采购成本,节约开支的目的。
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的投资主体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与企业单位会计体系的差别有缩小的趋势。所以事业单位也可以借鉴成熟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来完善自身的会计核算体系。
2.明确定位会计目标
在会计目标的定位上,既要考虑到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要认识到会计自身的实际需求。因此,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要设定成“如实反映”。“如实反映”是指客观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这样做的原因,一是有助于规划事业单位未来的现金流量;二是有助于会计监管职能的发挥;三是有助于协调各方利益,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如实反映”会计目标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能够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运行状态的经济资源,并提供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交易的数据等等。
3.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健全的财务报告体系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要真实、全面,要具有预测性。笔者认为可以将主体财务报告同辅助财务报告相结合,也就是总体报告编制出以后,再用辅助报告进一步说明。此外,还要对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进行修改,例如增加一些能够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社会效益的指标,增加能够反映对外投资收益的相关指标。这样一个财务报告体系就能够全面反映出现金流量、资产存量,进而有利于全方位的分析,对事业单位日常动作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校正,使事业单位的效益实现最大化,同时也能够帮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把握事业单位的发展前景,做出科学的判断。
总结: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面临着机遇,同时也迎接着挑战。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还存在着会计目标的定位模糊,会计科目设置混乱,会计报告体系不健全等许多问题。所以,事业单位要全力配合国家针对事业单位所出台的相关政策,加快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速度,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相信通过广大行政事业单位员工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构建一个科学、完善、高水平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采购业务涉及的会计科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