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知道的说下,大家保险感恩客户信任经典语录集团值得信任吗?

保险就是一纸商业合同,白纸黑字,如何骗得了人?让大家产生“保险行业都是骗人的”错觉的原因,主要源于行业内“保险代理人”的销售误导。今天,我就谈谈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的这些误导套路,以及破解之道。一、常见的销售误导和套路创建一个保险公司很难,但进一个保险公司很容易。我有个朋友在快递公司做了十年,前些日子公司效益不好,他毅然决定去物色一份新工作。先是投了几家银行,银行 HR 一听说是某快递公司出身,觉得人员素质不高,给他吃了个闭门羹。找了一圈后,他终于进入某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居然还拿到个销售主管头衔。他自嘲地说:其实我不懂保险,只不过公司对这方面专业要求也不高,大概是看中以前我有推销快递业务的经历吧。的确,很多保险公司将业务员的准入门槛设置得很低,导致业务员的专业素质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也造成人员流失率很高(一年脱落率超过 50%)。这种粗放的管理方式虽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却为销售误导埋下了隐患。根据某保险公司半年报分析,业务员每月平均只能售出 1.3 张保单!如果你是业务员,在每个月只能卖一张保单的情况下,会不会推荐利润最高的产品呢?不难想象,肯定会有很多人遇到过以下这些销售套路。套路1:停售涨价停售涨价是每年必炒的话题,套路就是“炒停”——“某款超级棒的保险就要停售啦!过了这村就没这店!再想买就买不着啦!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这是去年返还型健康险炒停截图:现在一年多过去了,该有的保险产品还是有,甚至高性价比的产品越来越多。建议:买保险一定要结合自己的需求来买,即使产品真的停售,也不要为一款自己本不需要的保险产品买单。套路2:你养我3年,我养你三代这样的销售误导随着各家保险公司“开门红”产品的上市一定会发生。因为许多保险公司的“开门红”产品都是理财型保险,例如下面这款产品:每次看到这样的产品,我的内心很苦涩,因为肯定会有人觉得三年花 10 万元,到了 90 岁就变成近 1400 万,难道不是一个发财的绝好机会嘛。仅看数字,这样的产品确实夺人眼球,简单算一下,平均每年收益率有 5% 左右。但这样的数字确定能达到吗?市场上常见的理财型保险一般分为三类:年金险:每年给你约定数额的生存金,通常有一次性/固定 10 年/终身领取的领取方式。分红险:除了每年给你约定数额的生存金,每年可以享受保险公司给你的分红(有低、中和高档演示利率)万能险:你的保费将进入投资账户进行累积,万能险有最低保证利率(一般为 2.5% 或 3% ),但每年的结算利率不确定。理财性质的“开门红”产品通常都是分红型年金险和万能型年金险(为了符合监管要求,万能型年金险都设计成了年金和万能双主险),即业务员在展示收益多么好时,这些收益都要加个双引号,全都是不确定的事情!此外,分红险通常还有两种分红方式:英式分红和美式分红。英式分红也称保额分红,每年红利用于增加保额,而不能以现金方式给你,所以只有在你理赔或退保时才能领取。美式分红也称现金分红,每年红利可选择现金领取、累计生息、抵交保费等。从长期看,英式分红的收益比美式分红要高,但不能提前领取,流动性很差。理财型保险目的不是在于让我们能获得高收益、高回报,这类产品的意义在于稳健自己的资产,适合长线投资(且不追求高回报)。所以,如果看重收益,身边如有业务员告诉你保险收益有多高,保险短期可获利,请把他拉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伤不起。套路3:存款变保单“存款变保单”一直是保险投诉的重灾区,网上经常能看见“老人去银行存钱被忽悠买保险”的新闻。大众对银行的信任程度要高于保险公司,所以很多人在银行购买保险往往没有看清条款就购买,还以为自己买的“只是比存款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比存款收益高应该是真的,只不过这个收益可能要等 10 年甚至半辈子。理财型保险是附带理财功能的保险,首先是保险,而不是理财品。部分保险公司银保专员或银行工作人员在销售时会将保险产品介绍为银行理财产品,使消费者陷入“需要钱时即可取回保费,收益还比存款高”的认识误区。这样的销售误导在银行中每天都会发生,不得不提醒大家注意。套路四:小保险公司不靠谱有些保险公司的销售思路很清奇,不比产品,比历史:我们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大保险公司,我们理赔宽松,所以贵得有道理。例如下面这条朋友圈:但事实是,所有保险公司的癌症理赔标准都一样,不会出现“某家保险公司癌症确诊即赔,而其他公司要求肿瘤达到 5 cm 才赔。”的现象。二、防坑攻略,避免销售误导销售误导最终受伤的往往都是消费者。老徐我作为精算师,对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和投保流程有很清晰的了解,总结了下面 4 点避免销售误导的方法:1、掌握基本保险知识如果我们具备了一定的保险知识,就可以简单地辨别出销售人员是不是在忽悠自己。毕竟,买保险不是小事情,很多人需要它能“管一辈子”。多花点时间学习一下保险知识,遇到个别菜鸟业务员,我们甚至都能反忽悠回去。如果你对保险还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可以多看看我的内容。2、对于销售人员的介绍保留证据如果无法判断业务员是真心为你推荐好的产品,还是一本正经地在忽悠你,可以采取电话录音、微信截图等方式保留证据,万一将来真的被拒赔或与预期不符,也可以有理由去申诉。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案例:朋友 A 在 1995 年购买了友邦终身寿险,并且保留了当时业务员的 2 张宣传资料。2017 年底,老徐在为 A 分析家庭保险保单时,发现宣传资料涉嫌夸大保险利益 5 倍以上。由于 A 的母亲妥善保存了当年书面资料,为后续维权提供无可辩驳的证据。试想,如果没有这张泛黄的纸头,A 不得不吃哑巴亏。如果业务员一味地夸自家的产品多么好,却从来不问你的家庭情况,老徐认为这样的推销毫无价值,连证据都不用留了,直接 say no!3、关于如实告知一定要明白!很多消费者在投保告知时,不知道“该如何告知,告知哪些内容”。那么在投保前需要把过去的医疗记录都列出吗?譬如几个月前感冒发烧、五年前的骨折事故、十年前的肺炎住院?如果真的绞尽脑汁仔细回忆,投保告知也太难了。我们且看《保险法》如何规定。保险法 第十六条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过失未履行前款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只有那些保险公司在健康告知中询问,且足以影响是否承保或提高费率的事项,需要进行如实告知。如果保险公司未询问或未告知的内容对承保结果没有影响,保险公司不能拒赔和解除合同。老徐还听很多客户提起,许多业务员告诉他们“只要没有住过院,健康告知可以全填否”。这其实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一旦出现理赔,客户很有可能会被拒赔,由此对保险产生“骗人”的恶劣印象。4、重视犹豫期和回访如果投保后发现自己不适合怎么办?在保险合同中,会有犹豫期的说明。如果发现产品不适合自己,可在犹豫期内选择退保。保险产品通常都有 10-20 天的犹豫期,在犹豫期内退保没有任何损失或仅扣除 10 元工本费。相反,超过犹豫期后退保会产生损失。所以,如果购买的保险产品已超过犹豫期,还想退保的话,建议咨询专业人士,切记不要盲目退保。此外,许多人在购买保险后忽视了保险公司的电话回访。但其实对于保障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产品,保险公司都会有电话回访。保险公司的电话回访都有录音,主要目的就是确认我们是否清楚自己购买了什么保险,看看业务员是否存在误导行为。如果这时对业务员推荐的保险产品有任何疑问,赶紧及时反映出来,如果觉得和业务员描述的保险产品有差距,可以在犹豫期内退保。三、关于选择保险的两个小tips1、重疾险的病种越多越好?根据精算统计数据,一旦被保险人罹患重疾,那么其所罹患的重疾属于基础保障 25 种重疾的概率在 99% 以上,即可用下面的等式来表示:重疾发生=6 种必保疾病+ 19 种其他疾病+其他疾病(< 1% )因而投保时, 25 种重疾是很不错的选择。在保险费率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将病种增加到 40-50 种,保障就足够全面了。不过现在重疾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基本都接近 100 种疾病了,所以在选择重疾险产品时, 80 种和 100 种并不是你选择后者的理由。2. 多了解一些专业术语在以保费收入为考核指标的驱动下,为了达成更多的交易,代理人常常有选择性地做产品说明。我罗列了一些对消费者利益有重大影响,但很多代理人可能会避而不谈的因素:等待期:这段时间内,即使发生保险事故也无法获得赔偿。重疾险、寿险通常为 90 天或 180 天轻症:重大疾病前期较轻的疾病。轻症的设置为了鼓励被保险人及时进行治疗,降低客户患重大疾病的可能性。选择时务必确认是否含常见轻症:原位癌、轻微脑中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续保条件:多见于医疗险,一旦健康状况改变或发生理赔,下一年是否可以继续投保。有个经典问题:30 岁身体健康,32 岁得癌症,33 岁是否继续投保呢?务必需要得到明确答案现金价值:保单退保时可以退还的金额,通常首 2 年远远低于所交保费。在购买理财型保险时,尤其需要关注最后,谈谈自己——精算师所扮演的角色精算师在保险公司内主要负责后端的工作——产品定价和准备金评估。老徐在中国和亚太地区保险公司做了十几年的精算,哪些产品好、哪些产品坑,在我们精算师眼里自然很清晰。选择站在前端,主要是因为身边很多亲朋好友都不慎中了代理人的套路,从而对保险的印象越来越坏,甚至放弃了保险,而这很可能让他们失去一份重要的保障。因此,我很愿意尝试去努力扭转,当前这一重理财、返本,而轻保障的保险市场。以重疾险和寿险为例,许多代理人喜欢推荐储蓄型/理财型产品,而不是纯保障型产品。从精算角度分析,绝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的保险产品,把产品定价模型倒推回去算一遍,会发现只有 10-20% 的保费提供保障功能,绝大保费是投资理财功能。其实,很多消费者也存在这样的理解。总觉得如果不买理财或是返本保险,如果将来自己没有出险,这笔钱是不是就亏了,总要拿一点回来才好。所以在为客户制定保险计划的时候,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买保险,就是为了保障功能,不必过于看做理财功能,更不必被附属功能(避债、避税)忽悠。庆幸的是,随着银保监会“保险姓保”的不断宣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保险意识,也越来越注重保险的保障功能。很多保险公司的开门红产品也从“理财型保险”转变为重疾险等保障型产品。作为保险行业中的一员,我们的责任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保险,能真正的用保险去保障好自己的风险。我是@精算师老徐,毕业于复旦大学,北美准精算师,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从事精算行业已有19年,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帮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险感恩客户信任经典语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