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弱问个问题,爱博绿唐百通背景的企业回收有什么优势吗?

规模效益篇1
关键词高校合并 规模效益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37-02
所谓“规模效益”是借鉴经济学领域中的“规模经济”理论得来,该理论认为,只有保持适度的规模,才能够达到效益的最优。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也存在着规模效益的现象,即如果学校规模适度,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有限的教育投入可以达到理想的利用效率,带来更高水平的质量产出。
显然,我国长期以来只注意发展高校的数量,而不注意发展高校的内部规模是造成这对矛盾并存的根本原因之一。实践证明,纯“外延式”的发展道路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以“内涵式”方向为主的发展思路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所谓“内涵式”发展,包括高校合并、扩大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充分挖掘现有高等院校的潜力,提高现有学校的内部效率等等。
一、高校合并的意义
(一)合并,有利于形成高校的规模,提高原高校的整体优势
合并之后,学校的学生规模至少可以翻番或者更多,而原高校的机构却相应大大减少了。原学科较弱的高校合并后普遍加强了,原较强的学科,也会因增加力量变得更强。无论强弱式,弱弱式还是强强式的合并,均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增强整体优势,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二)合并,有利于调整原学校的结构,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使办学的思维方式由小农式向市场式转变。我们还应该实行经费改革,实行优胜劣汰,对效益好培养人才质量高的学校应加大投资力度,对效益差、培养人才质量低的高校也应“关、停、并、转”,这样会使管理加强,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得到合理配置以及合理使用,从而减少专业重复设置、减少学校的重复建设,加大教育资源的统筹力度,把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用足用好,提高办学的效益规模。
(三)合并,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师资的互补、形成教学科研的合力
合并或联合之后,不仅师资力量加强了,有些课程还可以让学生到联合的学校选修,解决了人才短缺的问题。合并的学校则可以对人才重新调配,达到互补。合并之后,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抽出一部分人员搞科研,从而加大科研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效益。
(四)合并,有利于合并高校的统一布局,减少不必要的负担
学校合并之后,对外,原是多头联系,现则只有一方对外,学校减少了对外的负担。对内,学校发展可以按现有的校舍统一调整,重新布局,减少校医院、幼儿园、液化气站等许多后勤部门,对多余的人员,可以引导他们创办第三产业,节约事业费的开支,提高办学效益。
二、高校合并中的问题
正当我国高校合并的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我们同时也从中发现很多问题,可谓是“让我欢喜让我忧” !喜的是,部分高校的合并确实成功地提高了规模效益,校均规模、生均成本和生师比等指标都在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扰。忧的是,部分高校合并却并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假合”、“凑合”等“合而不并”的现状不仅未提高规模效益,甚至反不如前。
有的高校合并后,只是沿用原来的旧结构,并未根据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学校的专有特点而对系和专业进行必要地重新调整,结果,原有的问题还是依然故我,规模效益自然也无法得到提高。
有的高校合并后,内部长期未形成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造成管理的混乱,机构臃肿、权责不清,结果也只能是“换汤不换药”。
还有的高校本身各自实力相当,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在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业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风格与思路,这样的高校合并后,由于不同的办学思想彼此冲突,多半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各行其是,同样难以实现实质性的合并。
合并无异于是规模的扩大,但规模的扩大却并不等于规模的适度。高校合并一些不成功的例子正说明了我们对“适度规模”还缺乏足够的体认。如果规模的扩大能够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充分有效的利用,这就是规模效益,但是如果一味追求规模而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就会引发一系列对额外资源的需求,从而产生负效应,这就变成规模不经济了。由此可见,不足或是过度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低下,而要保证最小投入能获得最大、最高质量的产出,必须保证规模的适度。
合并后的高校要想摆脱“假合”、“凑合”的状态,就必须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而发展包括了质和量两个方面。在量的方面,合并后的高校拥有了原有人财物资源的总和,但是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资源总量的利用率并不会等于原有各部分资源利用率的简单叠加,换句话说,资源重组并不必然等同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所以,高校合并仅仅是为提高规模效益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个机会,并不能必然带来规模效益的增长,要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充分利用,就必须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实现质的飞跃,管理是关键。如果管理跟不上,不能发挥其良好的中介协调与调整引导作用,那么,达到适度规模的高校也一样不能获得预期的规模效益。
三、合并如何带来规模效益
通过提高高校的规模效益而实现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并非所有的高校合并都能达到适度规模,而即使达到了适度规模,也不一定就能真正降低资源的浪费,带来规模效益。因此,在高校合并的过程中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一)合并前应对合并的可能性和合理性进行充分的论证
不是所有的高校都适合合并,所以在合并之前,一定要对合并高校各自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而且对于合并后一些关键性环节, 如利益分配机制、管理体制、效益保障体制等,有关合并各方已经达成了一定共识的,才能予以合并。当然,要想让所有的问题都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 这毕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在摸索中求发展的过程。但是对于全局正常运作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必须充分地论证其合理性和可行性。这样才能在高校合并的实践改革中,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与资源浪费,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丰硕的回报。
(二)合并后责权利的清晰界定及相应的利益调整是关键
高校合并不可避免地要在整体优化的原则下重新配置办学资源,这就必然涉及到多个集团既得利益的变动与调整,因此,改革中所受到的人为的阻力将是高校合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如果合并后对各方的责权利范围界定不够清晰,或者与之相应的利益调整措施不够有力、得当,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管理上的混乱。这样一来,不仅教学质量不能得以确保,而且合并后带来的校均规模与生师比的提高也不能相应地使生均成本降低,规模效益自然也就难以得到提高。
(三)应加强落实合并后的各项配套措施
实质性的高校合并应该达到五个“统一”的目标,即:统一的学校主体、统一的机构和领导、统一的管理制度、统一的发展规划、统一的学科建设。要达到此目标,就必须像对待系统工程那样,将系统内的各项配套措施都一一落实好。例如各项经费的比例设定与优化配置以及系所规模的适度扩大,专业的合理设置,机构的精减,人员的定编以及后勤社会化集团的组建、调整、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只有这些方面都顺利解决了,才能保证高校合并进一步全面的发展以及规模效益预期目标的圆满完成。
总之,高校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使适度规模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它必定会经历一定的“磨合期”。规模经济的理论是否能切实转化为实践中规模效益的提高,就要看在这一段磨合期内有关各方的利益是否能顺利得以协调平衡,人财物等有限的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优化配置以及使用效率是否提高等等。
参考文献:
[1]丁小浩, 闵维方.规模效益理论与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高等教育研究 , 1997,(02).
[2]丁小浩.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研究.教育与经济,1995 (2).
[3]丁小浩.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规模效益篇2
土地分散,效率低
喇嘛敖博北村村支部书记王新忠站在门外,有些尴尬。为了村里能够全面进行土地整合,他几乎挨家挨户给村民们做思想工作。这已经是王秀莲第三次让他吃闭门羹了。王新忠难免懊恼,但他依旧高声坚持着说:“明天我还来!再不行我就去做你儿子的工作。”
记者遇见刚卖完棉花的王秀莲,说起当初村里进行土地整合,她至今有些难为情:“那时是我一时想不开,幸亏王书记够坚定的,否则我现在哪有这么好的收成。2008年,我平均一亩棉花地产棉400公斤,比土地整合前高出近100公斤。”
王秀莲所说的土地整合,就是将村民们过去种的几块责任田整合在一起统一耕种。
2004年,喇嘛敖博北村在全疆率先试着对1000亩实施滴灌的耕地进行连片种植。这一尝试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劳动强度降低了,棉花产量提高了。
2006年,喇嘛敖博北村开始全面推行土地整合。
和各地农村一样,上世纪80年代初,喇嘛敖博北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将全村2700亩耕地根据不同的肥力、远近、灌溉条件等,化整为零分给农民,结果造成每户农民名下的责任田少则五六块、多则八九块的格局。
村支部书记王新忠家共有50多亩地,分散在7处条田里,最大的一块才12亩。农忙季节,他几乎天天都在浇水,经常是这块还没浇完,那块地已经干得不行了。
随着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过于散乱的土地暴露出了种种问题:一块条田分属若干农户,每家农户的地块四周都打了埂子,纵横交错的埂子大面积占地,每百亩耕地土埂面积就占到3至5亩,同时,因为埂子的阻碍,大型农用机械无法作业,只能依靠人力和小型机械耕作,劳动力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埂子上除之不尽的杂草也成了各种农作物害虫的寄生地。
土地整合,带来规模效益
为解决这些问题,抓住实施滴灌项目的有利条件,村里提出了土地整合的大胆想法,并多次召开村民大会。部分村民认为,土地整合有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但也有不少村民担心,条件不好的地会分给自己。在这种情况下,王新忠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主动承包了400多亩耕种条件不太好的土地,从而使全村的土地调整、归并工作顺利推开。
经过整合,喇嘛敖博北村每户农民承包的土地由过去的五块以上减少到一两块,土地重新化零为整,仅铲除的埂子以及对地边地角的充分利用就使全村增加了630多亩耕地。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村里增加十几万元收入。
“一晚上犁8亩地都是好的了,那时,每去一次地里,跟搬家一样,化肥、农药都得背在身上。”村民杜焕忠抢着说,他家有40亩地,以前每年仅给雇用工人的工资就达6000元。现在,统一播种、统一防虫、统一管理,省了不少劳动力,今年他家有100亩地,雇工费用才花了5000元。规模效益篇3
关键词:畜禽养殖;不同规模;效益比较
中图分类号:S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5-3601-04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畜禽产品的消费不断增加,对畜禽产品质量的安全也愈加关注。未来中国每年新增人口约700万[1],畜禽产品消费需求将继续呈刚性增长。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和提高农民收入,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养殖中疫病风险、市场风险、环境污染、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减少风险,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安全畜产品,同时也为了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国家大力提倡改造传统养殖模式,发展规模化养殖。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健康养殖业,农区有条件的要发展规模养殖和畜禽养殖小区,扩大对养殖小区的补贴规模。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转变畜禽养殖方式,对规模养殖实行“以奖代补”,落实规模养殖用地政策,继续实行对畜禽养殖业的各项补贴政策。2009年、2010年、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分别提到了发展及加快发展规模化养殖。
各地区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传统散养模式升级改造上取得了很大成绩。2010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存栏500只以上蛋鸡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35%、82%和28%,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19、16和17个百分点[1]。中国幅员辽阔,农牧户众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畜牧业生产中散养和小规模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截至2011年9月,近40%的生猪由年出栏50头以下的散户提供,60%的奶牛由存栏20头以下的小户饲养[1]。《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0~15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同时,还首次提出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畜牧业贷款担保基金、担保公司,为养殖加工龙头企业融资提供服务。金融政策的推出有望使规模化养殖企业突破资金、规模瓶颈。
规模化有助于畜牧业降低养殖成本,但规模是不是越大越好,散养方式改造在多大的空间范围内效益增长,哪种饲养规模效益最优,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本研究以公开数据为基础,对全国主要畜禽不同饲养规模下的养殖效益进行比较,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供相关部门及养殖户参考。
1 主要畜禽养殖规模的分类标准
《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2》中将生猪、肉鸡、蛋鸡和奶牛划分为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4种类型,具体分类标准见表1。
2 主要畜禽养殖不同规模的效益比较
常见的效益分析指标有成本利润率和净利润,为了便于获取数据,按照惯例对畜产品选取每头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进行比较,对禽产品选取每百只净利润和成本利润率进行比较,由于各品种的单位质量不一样,考虑到口径的一致性,选择每50 kg主产品净利润进行比较。本研究选取2011年数据[2],对全国主要畜禽养殖不同规模的效益进行了比较(表2)。
从表2可以看出:①生猪在不同饲养规模下成本利润率不同,以中规模最高,其次是小规模,大规模略低于小规模,传统的散养模式状态下成本利润率最低,比中规模低8.27个百分点;从每50 kg主产品净利润看,以中规模养殖最高,较小规模、大规模和散养分别高5.35、10.02和42.09元;从每头猪的净利润看,也是以中规模养殖最高,较小规模、大规模和散养分别高7.11、36.72和94.61元。②肉鸡和蛋鸡的状况类似于生猪,随着规模的逐渐扩大,成本利润率升高,中规模状态下达到最高。从小规模到中规模,肉鸡和蛋鸡每50 kg主产品的净利润均大幅度提高,分别提高了24.99元和12.12元;而当从中规模上升为大规模时,每50 kg主产品净利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分别降低了23.37元和8.64元,养殖效益基本上回落到小规模水平。③奶牛在散养规模下效益最好,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其成本利润率和每50 kg主产品净利润依次下降。从散养到大规模,成本利润率依次为39.81%、36.40%、29.40%和26.12%;每50 kg主产品的净利润由44.94元依次下降为40.92、38.78、37.01元。每头奶牛净利润指标基本呈U字形变化,随着规模的扩大,先是降低,到大规模后又上升,接近散养水平;4种养殖规模下,每头净利润最大相差409.73元(散养与中规模相比),最小相差65.88元(散养与大规模相比)。
3 综合分析
3.1 生猪饲养分析
净利润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售价,二是成本。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饲养规模下,生猪的售价相近,50 kg主产品的平均售价分别为859.26、853.23、854.06、859.16元,总成本分别为693.21、650.44、645.92、661.04[2]。50 kg主产品售价最大相差6.03元,总成本最大相差47.29元,说明效益差异主要是由成本决定。
以2011年数据为例[2],进一步比较不同饲养规模下每头猪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表3)。从散养到大规模,仔畜费、医疗防疫费、死亡损失费、技术服务费、修理维护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管理费、财务费等依次升高,属于成本负影响因素;青粗饲料费、饲料加工费、人工成本等依次降低,属于成本正影响因素;精饲料费从散养到中规模依次升高,到大规模降低,与青粗饲料的影响相互抵消一部分;其他费用变动不规律或变动不显著。
成本构成中变动较大的是人工成本,从散养到大规模,每头生猪的人工成本分别为301.53、153.63、106.00、81.54元,规模效益的提高主要归功于人工成本的降低。大规模饲养的人工成本和饲料费用下降了许多,但效益反而比中规模低,其原因是仔畜费、医疗防疫费、死亡损失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管理费等增加了,并且每头猪的产量减少了,主、副产品产值降低了[2],负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于正影响因素。
3.2 奶牛饲养分析
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4种养殖模式下,奶牛的产奶量是逐渐增加的。以每头奶牛年产奶量(单产)为例,2011年全国平均单产从散养到大规模分别为5 214.23、5 266.55、5 588.48、
6 291.64 kg,大规模养殖模式下其单产比散养高
1 077.41 kg。售价方面,从散养到大规模,每50 kg主产品售价分别为157.83、153.34、170.69、178.71元,可见当规模上升到中规模后,销售优势开始显现,售价明显提高,说明市场更欢迎较大规模养殖场的产品。规模增大了,产量、售价提高了,成本利润率却降低了,表明成本的增速高于产值的增速。考察成本构成,随着规模增大,饲料费、水费、燃料动力费、死亡损失费、修理维护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保险费、管理费、财务费等费用逐渐增加,仅销售费用逐渐下降,人工成本及技术服务费呈波浪状变化,饲料加工费、医疗防疫费在小规模养殖状态下下降,之后随着养殖规模扩大而上升(表3)。奶牛饲养中规模效益没有显现。
3.3 肉鸡、蛋鸡饲养分析
不同规模养殖下,肉鸡售价相差不大,效益差异主要取决于成本。以2011年数据为例[2](表4),每百只物质与服务费用方面,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养殖下全国平均分别为2 340.33、2 150.32和2 350.92元,大规模比小规模高10.59元,比中规模高200.60元。其主要原因是大规模相比中规模,虽然直接费用中的医疗防疫费、死亡损失费、技术服务费、工具材料费等下降了,但精饲料费、水费、燃料动力费、修理维护费等增加了,其中每百只鸡的精饲料费从1 603.01元上升到1 824.93元,增长了13.84%,受其主要影响,直接费用从2 120.41元上升到2 308.44元,增加了188.03元,直接导致养殖效益的降低。
蛋鸡与肉鸡的养殖相比,影响效益的因素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较大区别。相似之处是从小规模到中规模每百只人工成本均大幅度降低,从中规模到大规模每百只物质与服务费中的间接费用均大幅升高。区别是从中规模到大规模,物质与服务费的直接费用项目中,对于肉鸡而言,一部分是影响其成本的正因素,一部分是负因素;而对于蛋鸡,直接费用的主要项目都是成本的负影响因素,即成本全部增加(表4)。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1)从全国综合数据看,生猪从散养依次到小规模、中规模,其养殖效益(每头净利润,每50 kg主产品净利润及成本利润率)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发展到大规模后,养殖效益反而下降,低于中规模养殖。肉鸡和蛋鸡养殖情况与生猪相似,均以中规模养殖的效益最大。
2)不同养殖规模下,效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成本的高低。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生猪、肉鸡的人工成本逐渐降低,人工成本是影响总成本的主要正因素。从散养到中规模,人工成本降低幅度比较大,大规模养殖的人工成本虽然比中规模低,但相应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管理费、财务费等增加,生猪的仔畜费、医疗防疫费、死亡损失费和肉鸡的精饲料费等均大幅度提高,正负影响因素相抵后,负影响因素大于正影响因素,导致大规模的养殖效益低于中规模。蛋鸡养殖中,除了精饲料费,其他的每百只物质与服务费用都随着规模的增大而增加,从小规模到中规模,每百只人工成本降低幅度比较大,之后每百只人工成本的优势逐渐消失,大规模养殖的每百只人工成本明显高于中规模。
3)奶牛的单产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而提高,规模售价优势比较明显,但由于成本上升的幅度更大,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其效益反而下降。
4.2 讨论
追求经济效益是养殖场(小区)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养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以及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规模养殖是必然趋势。但扩大规模要适度,不仅要考虑生产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更要考虑经济效益,养殖规模应控制在最大边际效益上。各级政府要重视对小规模养殖场(小区)的改造和扩建,加强资金投入和信贷支持,积极改良和引进优良品种。对中规模及以上养殖场(小区),重在引导、协调和服务,在做好卫生防疫、保证养殖质量的基础上,多在降低成本方面下功夫,尽量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目前效益不高、将来潜力巨大或与提高公众身体素质密切相关的奶、蛋、肉类养殖项目,政府应加大资助力度,媒体也应积极宣传和大力推动。
参考文献:规模效益篇4
关键词 企业规模
规模经济
引言
当前我国企业正处于经济转轨变型时期,一部分企业已经顺利地完成了由遵从企业制度到遵从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还有一部分企业正在或拟将进行企业制度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不仅仅是形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体制的转变,管理人员思维的转变。具体地说,就是在企业产权清晰的基础上,加强管理的现代化。过去几十年期间,由于我国一直执行计划经济体制,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使用,不是以最大发挥企业效益为目的,而是以计划安排为主,使得企业不能和忽视企业内部管理,不考虑投入产出的效益,即科学的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最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达到规模经济的效应。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纵深进行,我国经济也参与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人借鉴国外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认识到规模经济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开始重视规模经济效应。
目前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的状况
所谓规模经济,就是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经济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平均费用下降的趋势。企业规模,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从投入的角度看,企业规模的大小表现为企业所拥有的劳动者的数量、资本的额度和占地面积的大小;从产出的角度看,企业规模大小表现为产品量的大小和销售额的多少。但并不是说规模大的企业一定就会有规模经济,如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大量多余的人员等,因此,规模经济应理解为一定条件下的企业平均产量的递增和平均成本下降的区间。图1中,LAP为平均产量曲线,XY为企业投入量,在OA之间,随着投入量的增加,企业的平均产量递增,图2中,LAC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Q为产量,在OA区间,随着产品量的增加,企业的平均成本递减,称之为规模经济。由此看出,企业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投入量的增加,产品量随之增加,长期平均成本降低。若随着企业投入量的增加,企业产品量降低,长期平均成本增加,即是规模不经济。从十九世纪末至今,世界经济出现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企业并购浪潮的翻涌,使得一部分企业消失和一部分企业规模变的更大,规模效应理论随之产生并得到广泛的运用。到1997年8月1日,位于世界航空制造业第一位的波音和位于第三位的麦道公司的正式合并,将全球的新一轮并购浪潮推向高潮,企业兼并战打的如火如荼,其目的不外是想扩大原有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力,减少竞争对手,以使自己获取更大的利益。我国企业并购起始于1985年前后,1989年以后,企业并购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据统计仅1989年一年发生企业并购2559起,共转移资产20.15亿元,减少企业亏损1024家,减少亏损额1.34亿。通过并购,很多企业因而达到了增加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企业规模、增加市场占有份额的目标。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了通过并购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轻而易举的进入到未知领域,增加市场占有份额和竞争能力。但是,要实现规模经济只有并购这一种方式吗?并购后的每一个企业都获利吗?企业只有扩大规模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吗?回答是否定的。1997年1月23日,韩国第二大钢铁企业“韩宝钢铁公司”破产,韩宝集团的核心公司韩宝株式会社等20家系列企业也随即倒闭。究其原因是因为投资过大,负债过多而破产;韩国的另一集团公司“起亚集团”原本生产汽车,却并购建筑、钢铁等企业,最终因战线过长而失败。我国珠海巨人集团也曾名响中华大地,然而其也因脚踩多只船而“下海”。事实证明,并购可以使得一些企业规模庞大,在市场上独占熬头,甚至使得我国很多亏损企业“起死回生”,但也因此使得一些企业家错误的认为只要与其他企业合并,就会扭转本企业亏损的局面;或者,只要购买其他企业,就会增加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规模经济效益。这种错误的理解,使得企业的并购脱离实际,一味求大,简单的在大规模和高效益之间划等号,组建了一些所谓的大企业集团,强行将某些企业合并在一起,以此相结合形成一个“规模大”的企业集团。然而,没有在很好的研究如何优化资源组织、人员组织和管理组织的基础上的企业并购,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反而,一些亏损企业依附于盈利企业,又将盈利企业拖住,使得新企业矛盾重重,内耗加大,最终使新企业在“大规模”的旗帜下倒下,造成规模不经济。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人、财、物的配置要以满足其产品量的生产为限,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达不到规模经济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当企业的现有资源满足不了市场各种需求的增加时,企业要增加产销量稳固其市场占有份额,就必须增加人、财、物的配置,靠扩大规模提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量,占有市场份额,增加市场竞争能力,获取更多的利润,达到规模经济效益。由此我认为,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企业获取规模经济的途径
3.1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扩大产销量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很多处于亏损状态,其亏损的原因,不是因为其规模小,而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进行市场预测,根据市场需求配置资源和生产产品,因此造成企业资产闲置,职工在家待业;还有一些企业尽管生产仍在进行,但生产能力过剩,形不成规模经济。对于这样的企业要扭亏为盈和增加利润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充分挖掘使用企业内部资源,扩大产销量,降低单位固定成本,提高单位利润。固定成本在一定的产销量范围内保持不变,那么增加产品的产销量会使单位固定成本降低,从而提高单位产品的利润,并使利润的增长率大于业务量的增长率;反之,会造成单位固定成本升高,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利润,并使利润增长率小于业务量的增长率。也正是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使得利润的变动率与业务量的变动率不能按比例增减。因此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只要销售上有较小幅度的变化就会引起利润上有较大幅度的变动,即利润率变动大于业务量变动率的现象,财务管理称之为“经营杠杆”(Operating Leverage)。例如:某企业生产甲产品,固定成本为50万元,当销售额为100万元时,单位固定成本为0.5万元;当销售额为200万元时,单位固定成本为0.25万元,当销售额为300万元时,单位固定成本为0.17万元。由此可以看出,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销售额越高,单位固定成本就越低,单位利润就越高,就可以获取现有规模的规模经济效益。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作用,不是盲目地、片面地追求企业规模越大越好,恰恰相反,而是要求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决定合理的企业规模,并在已确定的规模条件下,获取尽可能好的经济效益。
3.2负债经营扩大规模
当企业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要量时,企业必须增加生产能力,扩大规模,才不会丢失原有的市场份额。要扩大规模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很难完成扩张的实现,这时企业可以通过负债经营来完成规模的扩张。
企业通过负债筹集所需资金,就要有还本付息的压力,若负债经营不当,还会使企业趋于破产。因此当企业选择负债经营扩大规模时,首先要考虑投资所获得的预期利润率一定要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其次要考虑企业的财务弹性不能太小,使得企业财务风险加大。例如:
表1 投资利润率计算表(一)
单位:万元
投资 总投资额
负债
净投资 利润
利息 利润
投资利润率
项目
20%
12%
总额
净额
A
100
50
50
20
6
14
20
28
B
100
100
20
20
20
20
表2 投资利润率计算表(二)
单位:万元
投资 总投资额
负债
净投资 利润
利息 利润
投资利润率
项目
12%
13%
总额
净额
A
100
50
50
12
6.5
5.5
12
11
B
100
100
12
20
20规模效益篇5
关键词 职业教育集团 办学规模 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1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的重要模式,是为促进职业教育院校、机构与各个领域企业等组织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谋求合作共同发展而由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组成的规模化教育团体。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模式按不同的属性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本文按照各学校、企业及其他实体所处地理位置及其隶属关系,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分为区域性集团化办学模式、行业性集团化办学模式和综合型集团化办学模式三种。
1.1区域型职教集团
区域型职教集团是指由同一区域的政府、社会组织、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为提高本区域的人才培养素质和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的综合性、多主体的教育团体。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其办学位置、办学活动空间和服务空间指向上的区域性。如湖南职业教育集团中的湘潭职教集团、岳阳职教集团和常德培训职教集团就是典型代表,通过组建区域教育集团可以避免区域内的恶性竞争,促进资源优化和共享,帮助中小企业研发产品,同时平衡区域发展。
1.2行业型职教集团
行业型职教集团是指由某一行业的主管单位牵头、由行业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并提供支持,为培养符合产业界要求的合格人才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联盟。如湖南职业教育集团中的湖南化工职教集团、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和湖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等就是典型代表。
1.3综合型职教集团
综合型职教集团是指一所职业院校, 也可以是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主管部门牵头的,区域性与行业性相结合的集团化办学团体。如湖南省职教集团中的衡阳农林职教集团就是典型的衡阳区域性和农业、林业行业性相结合的职业教育集团。
2湖南省职业教育集团规模效益分析
2.1湖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规模现状
自2008年湖南省成立首个职业教育集团以来,湖南省的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迅猛。本研究从职业教育集团数量、办学规模和办学结构三个方面来阐述湖南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规模现状。
(1)湖南省职业教育集团数量大增。从2008年湖南省成立首家职业教育集团到现在为止的六年时间里,湖南省职业教育集团的数量由一家发展为现在的近30家,为湖南省的地方产业和职业教育的更快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湖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办学规模。湖南省职业教育集团的数量不仅有了很大的增长,办学规模也有飞速的发展,对接了湖南省的机械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轨道交通、文化传播等所有优势产业,对接了包含湘绣在内的传统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也对接了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等新兴产业,涵盖了所有的基础产业和重要经济区域,且加盟合作单位超过2000家,光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学生人数就超过了800万人,为湖南省的“四化两型”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3)湖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结构现状。从湖南省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结构现状来看,当前湖南省的职业教育集团多数为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极少或没有行业协会和企业牵头组建的集团,导致不同职教集团间的参与企业单位数相差悬殊,如湖南国际经贸职教集团的参与单位达到了118家,而常德培训职教集团的参与单位仅有14家,参与单位数量相差近10倍。
2.2湖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效益分析
2.2.1取得的主要成就
湖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取得的主要成就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校企合作日益紧密。各职教集团都有数量多少不等的企业参与到职教集团的建设中来,各职教集团通过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了示范性职业院校的品牌职院,发挥了实力强的职业院校带动实力弱的职业院校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校企间的优势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更加紧密。
(2)集团经济效益更好。职业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越紧密,接受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就越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更能满足行业需要,学校的就业形势越好就越能带动更多的初高中毕业生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高等职业学院学校,职业教育集团的经济效益自然就会更好。
(3) 保障职业教育质量。校企合作的紧密关系有力地保障了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实训机会和操作技能锻炼,职业教育的内容确定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更有针对性。不仅弥补了职业院校实训场地、资源、设备不足的缺陷,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增强了就业竞争力,从而使职业教育集团的教育质量得到了保障。
2.2.2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
湖南省的职业教育集团发展尽管在规模和效益上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由于其成立时间短、发展过于迅速,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 发展模式较单一,区域布局不均匀。从湖南省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结构来看,由企业或科研机构牵头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数量很少,职业教育集团的主导仍为职业教育院校或部分政府部门,区域型、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数量较少,且长株潭三市的职业教育集团占了整个湖南省职业教育集团数量的近8成,空间分布不均匀。
(2) 办学机制不完善,企业热情不高涨。在大多数职业教育集团由职业院校牵头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组织结构到制度的集成非常有限,集团成员的权责不清晰,导致集团内的校企合作层次较浅,大多数校企合作的形式仍然停留在企业提供部分就业岗位、实训资源及学校承担企业部分培训任务等浅层次上,涉及校企深度合作的产权制度设计缺失导致校企间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技术研发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多层面合作的还比较少。
(3) 发展资金缺保障,长效机制未形成。从湖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当前的发展经费来源来看,职教集团运行于发展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牵头职业院校的年度预算,职业教育集团的资金来源单一,导致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经费缺乏保障,加上缺乏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导致职业教育集团的持久生命力受到影响。
3提高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效益的建议
在分析完湖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办学规模和效益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湖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效益:
3.1政府层面:加强集团化办学的政策支持,健全集团化办学的国家政策
针对目前湖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过程中企事业单位参与不积极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应在加大对职业教育集团财政投入的同时,健全集团化办学的国家政策,通过对牵头组建职教集团或在职教集团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贷款优惠,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的热情,还可以通过优先给职业教育集团安排职前教育和各类公益性培训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发展资金支持。
3.2集团层面:创新发展模式,完善发展机制
针对职业教育集团成员间权责不清的问题,职业教育集团要依据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原则,密切跟踪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有选择地发展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重点发展区域型和综合型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完善发展机制来重点关注集团成员间的利益共同点,真正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作用,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长久发展。
3.3企业层面:深化院校职业合作,健全资源共享机制
职业教育集团要分析和关注企业的利益诉求,企业也要在巩固已有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深化与职业院校的合作,进行联合技术研发和课程开发,在职业院校的课程和教学中融入集团内企业所需的关键技能,在企业技术研发中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科研团队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 方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3).规模效益篇6
关键词:连锁经营;规模效益;企业;战略选择;支持系统;决策;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F7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035-03
在21世纪的经济发达国家,连锁经营规模已经达到了国家商品零售业比重的一半以上,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相对较晚,直到90年代,国内的一些沿海发达地区才开始逐渐探索连锁经营这种现代化的经营方式。
一、A连锁企业的经营历史概述
(一)概述
A连锁公司是国内连锁企业中成立较早的一个,它成立于1990年,目前已经是控股上市公司。该企业从一家广州的零售企业起步,多年来以综合经营中小型零售商场为主要经营状态。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大潮的快速推动,A企业已经成为了典型的多业态、跨行业综合型商业企业,尤其是它的连锁经营模式让它能够持续发展到如今。目前A公司已经在广东、福建、广西等珠三角沿海地区拥有10家连锁店铺,经营面积超过4.5万平方米,年均营业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效益利润也达到了9000万的经营规模。
(二)A公司所面临的市场困境
A公司发展较早,由于处于消费力较强的珠三角地区,所以90年代初期公司的发展势头迅猛,企业麾下主要以经营中小型百货商场为主,其所面临的区域市场环境与国内整体宏观市场环境基本保持一致,所以现基于国内宏观流通领域市场环境展开分析。
在90年代中期,国内范围的传统零售业主流业态呈现下降趋势,百货零售行业逐渐陷入战略危机,这也影响了A公司的经营状况。数据显示,截止到2000年前,全国270家零售百货业的销售总额在774.53亿元,虽然比上年实际增长近6%,但是这一数据远低于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11.5%,其实现利润也比上一年降低了1.6%。造成零售业萎靡的首要原因就是市场经济的增速放缓与其它业态竞争者的纷纷加入,另外原始竞争手段所导致的销售利润下降也是原因之一。
以A企业为例,在创业初期就遭遇零售危机的原因是众多的,如果从市场竞争角度来审视这一危机,可主要总结以下三个方面。
1.零售产业成长性降低
所谓零售产业的成长性与国家经济增速有直接关系,由于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国民对于社会消费需求的增速也逐渐趋于平稳,这就直接导致了零售产业市场整体的成长性处于下滑趋势。如表1。
如表1,A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零售产业总额增速变化中,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起伏,97年以后下滑趋势相当明显,这就是零售市场的整体成长性受限所导致的销售增长额骤降,所以这也是90年代中国百货零售行业的首要危机。
2.商品结构偏离出市场高增长区域
九十年代初,我国传统百货市场中的零售业一直将自身商品结构定位于低增长市场之中,从经济学的收入弹性理论来看,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不同商品由于其收入弹性的不同,在同样收入的变动之下,其商品市场的成长性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如果一件高级奢侈品的收入弹性>1,如果国民收入增加,那么这件商品的需求增速也会水涨船高,而且增速甚至快于市场实际需求。反观国民生活必需品,它的收入弹性一般都是
3.竞争手段原始
经营模式与商品定位的类似使得A企业也深陷于九十年代百货零售业的困境之中,如果仅依靠价格战来赢得对手对自身的伤害也是较大的。A企业在1997~1999年三年通过价格工具竞争所获得的销售总额比率虽然达到了10.33%、16.42%、22.12%三年连年提高的局面,但是A企业的整体利润率却是严重下降的,这一策略完全是基于A企业希望通过扩大销售、降低库存、提高市场份额而采取的对策。在这一时期里,整个百货零售业的平均利润率也不超过3%,因此在这样市场环境下,A企业如果不能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将无法继续下去。
二、A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的必要性规模效益篇7今年52岁的邱发刚是黑龙江绥滨县北岗乡永生村有名的种地“老把式”。前些年,种地没少受累,年底一算账,却是效益平平。这几年,他大胆尝试规模经营土地,效益却接连翻番。如今,他家拥有大中型农机具4台(套),固定资产60多万元,承租耕地160公顷,当年净利润达70万元。
邱发刚家原本不富裕,他家有承包田2.67公顷,虽然日子过得比联产承包前好很多,但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仅靠租承包田,无疑是杯水车薪。当他得知实施土地规模经营,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便于实行大机械作业,提高产量,是实现节本增效的有效途径时,意识到自己创业的最佳时机已经来临。1998年春,他不顾家人和亲朋的劝阻,筹集4万余元资金,承租了本村村民的承包田近20公顷种植大豆。秋后一算账,净赚4万元,比传统种植增效8%以上,邱发刚一家乐了。他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有结余。初战告捷,他更加坚定了搞土地规模经营的信心。
成功的喜悦给了他信心的同时,又带给了他思考:农民的根在土地上,要在土地上闯出一片天地,就必须做大自己的事业,成为真正的种粮大户。
鉴于当时农民外出务工的比较少,在本村进行大规模土地经营比较困难的实际情况,他决定走出去发展自己的事业。经过多方考察论证,他把目标锁定在在建的三江农场管理局的859农场上。回到家后,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全家人无一赞成,都劝他安分守己,日子不是过不下去,何必去冒那么大的风险!可家人和朋友的好言相劝,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他坚信自己能够成功。于是,他拿着自家存款、亲朋好友的借款和银行贷款共计10余万元,承包了859农场的60公顷土地。为了提高产量,他向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请教,进一步了解到土地规模经营必须在大机械作业、科技投入上下功夫。于是,他购买了大型机械,引进了新品种、新技术,并专门聘请了农业技术人员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作全程指导。一年下来,邱发刚进行了算账对比,仅购买生产资料这一项,就节省了支出10%左右,通过采用“水稻钵育摆栽”、“大豆45厘米双条播”等新技术和大型机械连片作业,使水田每667平方米增收80元,旱田每667平方米增收30元,这一年邱发刚获得的纯利润达到14万多元。
现在,在他的带动下,永生村有14户村民成了种粮大户,一跃而成为全乡种粮大户最多的村。■ (黑龙江讷河市电视大学161300梁占生)规模效益篇8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盘县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第一年,深刻把握十提出的“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以及“四化”同步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和省、市决策部署,盘县不断扩大投资规模,既要“腾笼换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又要“凤凰涅磐”,促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高新化发展。为此,分析2012年投资情况,把握投资增长的因素,展望2013年投资形势,抓住投资机遇。
一、投资效益、规模和增速分析
2012年盘县为了打造“贵州西部充满活力、富有魅力,宜居宜业的大城市”,以扩大投资为抓手,多措并举促投资,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总量快速增长。
(一)投资拉动,亮点纷呈
2012年,盘县围绕省、市确定的总基调、总目标、总任务,抢抓国发2号文件重大发展机遇,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发展提速、投资增长、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社会和谐、位次前移、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全县经济增长高位运行,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发展成绩明显好于预期,连续5年跻身全国中小城市最具区域带动力和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位次前移6位、排名90位,县域经济发展综合预排名全省第一。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300.72亿元,增长17.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0亿元,增长86.45%。预计全县工业产值达515.69亿元,增长2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园区建设有序推进,红果经济开发区、盘北经济开发区、盘南工业园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5.98亿元,产业集聚、集中发展日益明显;煤电钢、煤电铝、煤电化“三个一体化”积极推进,黔桂煤电铝项目迈出实质性步伐。城镇建设实现新突破,城镇化率达34.5%。
(二)投资项目增加,规模扩大
盘县2012年一季度集中开工44个项目,总投资近5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亿多元,省级投资0.8亿元,市级投资0.47亿元,县级投资4.7亿元,其他资金来源45.6亿元,其中,产业项目14个,交通项目8个,城市基础设施及住房4个,社会事业项目11个,农业、林业、水利项目3个,其他项目4个。
2012年盘县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盘北工业园区、盘南产业园区3个园区入园项目46个,总投资638.07亿,完成投资64.5亿,意向入园项目21个,投资221.95亿,建成标准厂房12.3万平方米,全年盘县工业项目91个,总投资927.61亿,预计完成125.41亿,累计完成投资238.87亿,集体开工项目213个,投资266.11亿,超完成投资任务,全年招商引资项目81个,投资1224.72亿,到位资金221.64亿,有意向项目32个,总投资600亿。规模整体高于往年。
(三)投资总量增加,快速增长
数据来源:盘县统计局2012年12月份经济要情。
2012年1-12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23.81亿元,同比增长111.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34.85亿元,同比增长75.38%;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8.97亿元,同比增长49.38%;其他投资完成52.34亿元,同比增长139.4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45亿元,同比增长86.04%;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60.95亿元,同比增长41.65%;跨区项目完成投资14.36亿元,同比增长27%。各类投资额占全社会完成投资额的比重如图1所示。
从各月累计投资完成情况看,1-3月、1-9月、1-11月、1-12月累计投资同比增长都在100%以上,其它各月都超过30%以上的快速增长区间(详情见图2)。
数据来源:盘县统计局2012年1-12月份经济要情。
二、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
2012年盘县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结构有所调整,质量逐步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外商投资动力不足
从投资类型角度看,2012年盘县的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长较快,而外商投资增长较慢,暴露出了动力不足的问题。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不足
在2012年1-12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23.81亿元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45亿元,占总量3%(见图1)。房地产开发投资严重不足,从而导致房价过高,农民买不起,阻慢了城镇化进程,2012年盘县城镇化率达34.5%,落后于全国、全省水平(详情见图3)。
图3:2007年-2012年盘县城镇率与全国、全省比较
(三)行业投资集中度高
从由投资三次产业分组来看,改造提升传统煤炭产业,加强高产高效和安全标准化矿井建设,支持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做大做强。推广煤炭新科技、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推进地方煤矿进行资源整合、技改和扩能,进一步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建设煤炭大集团、大基地。深入实施西电东送战略,促进资源就地转化,积极推进黔桂公司“上大压小”建设,积极发展水电、风电发电项目。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煤电钢、煤电化等一体化资源深加工基地。首黔循环经济项目,电解锰项目等第二产业投资比重高;房地产业、交运仓储邮政业、教育业等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次之,投资行业较为集中,其他行业投资比重不高。
三、对上述问题的建议
(一)政策吸引,提升外商投资信心
盘县要以十报告中提出的“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为指引,创新举措,全面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
一是强化现代服务业招商。要以十精神为指引,积极转变招商引资工作思路,以传统的工业招商为主向以现代服务业招商为主转变,加强跨国公司区域总部、服务外包、现代商贸、城市综合体、大型超市、百货、五星级酒店、中介咨询、金融机构等项目的引进,推动盘县开放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是强化以商招商,以大商招小商。通过引进央企、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落户盘县,依托大型企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吸引和带动一批相关配套企业落户盘县,形成产业集群。
三是强化招商引资项目的包装策划。根据自身优点和产业布局需要,有针对性的策划包装一批优质招商引资项目,特别是针对高档房地产、酒店、大型百货、超市、城市综合体进行包装策划,有的放矢地开展招商引资。
四是强化对外推介宣传盘县。立足盘县红果新城,推介盘县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产业基础扎实、治安环境良好、经营成本低廉、开发空间巨大、政府服务高效的优势条件,叫响城市品牌,激发国际国内500强企业、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对盘县的投资热情。
(二)以点带面,促多行业投资共同发展
近年来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但也暴露出了投资行业过于单一的弊端。因此,要充分调动各行业投资的积极性,以城镇化为龙头,加大房地产业投资力度,从而提高城镇化率,带动其他行业投资,逐步扭转投资行业单一的局面。最终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带动多行业共同发展,促进投资的全面发展。
(三)合理优化,加快重点项目投资建设
盘县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具备优良的投资环境,随着以未来科技城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煤化工基地、红果经济开发区两河新区、盘北工业园区、盘南产业园区等重大项目的奠基开工,以及2012年盘县启动煤炭、电力、化工、钢铁、建材、装备制造、特色食品生产及农产品加工、新兴产业等产业推进计划,全县共实施重大建设项目197个,完成工业投资198亿元,完成产业投资项目210亿元,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在2013年盘县投资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应合理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重点项目投资的建设步伐,使投资真正成为拉动盘县经济驶入新型“四化” 同步发展的经济增长快车道。
参考文献:
[1] 2012年1-12月盘县经济要情.盘县统计局规模效益篇9
关键词:生猪;规模养殖;成本效益;发展策略
在当前,生猪养殖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再生产产业,相关人员对其需要投入适量的生产要素,所谓的生产要素就是指一些饲料、养殖设施、仔猪以及劳动力等。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有助于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对于养猪的经营者来说,对生猪养殖就是为了能够在已经定量的资本投入中获取更高的养殖效益和生猪利润。根据现阶段已有的生猪数据来看,其都是以生猪单位增重为主要基础,来对不同养殖规模的生猪成本效益来进行分析的。
一、不同的生猪养殖规模输出成本的变化
1.关于总成本的变化。根据相关生猪养殖的数据资料得知,在2010年到现如今这个阶段,关于生猪养殖规模的形式,也就是散养、小规模、中规模以及大规模这几种饲养模式。在这种几种饲养模式中,生猪都是以每千克增重成本输出逐年都在呈现上升的态势。这种态势分别是从2010年的6.80元、6.22元、7.55元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13.28元、12.35元、12.40元以及12.99元。对于生猪养殖规模,则就需要输出的成本增重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其他几种不同的饲养模式。
2.生猪单位增重的物质服务成本以及人工成本。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关于生猪的养殖成本有明显的上升态势。关于生猪的成本比重的含量,其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土地成本在整个生猪规模的养殖中所造成的影响比重要比生产成本比重小。因而,土地成本在生猪规模养殖成本中占有绝对性的作用。关于生猪的生产成本,其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即物质服务成本和人工成本。根据这两种指标来评价生猪的养殖模式,也就是衡量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这四种养殖规模的输出成本。根据相关数据的显示,近几年对生猪物质服务以及人工成本都与生猪养殖规模的大小呈反向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生猪养殖规模越大,其单位所占的物质服务成本也就不断增加,而生猪单位随占有的人工成本就会随之降低。通过这种情况能够得出,对生猪进行大规模的养殖对劳动力效率就会提高。对于同样的生猪物质成本也就会高,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后生猪养殖规模的生产发展走向。散养的生猪养殖模式与规模养殖比较的话,散养会在很大程度上消耗更低的物质服务成本{2}。在所有养殖规模的形式上,只有人工成本是远远高过于其他三种的生猪养殖模式,由此可见,生猪养殖损耗的生产成本和总成本是最高的。
3.直接费用合间接费用的变化。关于物质服务成本,其主要就是分为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通过相关数据显示,在2010年开始,生猪养殖损耗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开始逐渐呈上升的态势,并且这种上升态势还会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而继续上升。
在近几年,关于生猪的间接费用在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生猪单位增重的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的降低。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能够说明生猪养殖管理的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和改变。
二、不同生猪养殖规模增重收益的变化
1.单位增重的产值。根据相关资料的显示得知,在2010年与2014年之间,生猪养殖的四种模式,也就是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在这几种模式中,生猪每千克增重的总产值在总体上是呈现上升的趋势,在2010年的7.31元、7.29元、7.34元和8.07元,都在2014年中逐步增加为 14.25元、13。77元、14.09元和14.39元。根据这四种生猪养殖模式得出,除了特殊的年份外,生猪每千克增重的总产值中时所有规模中养殖效益最高的,而其他三种的养殖模式都是以先后交替来排序的,并且其产生的差距也比较小。
2.生猪单位增重的净利润。根据近几年的发展得出,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者几种养殖模式下,生猪的每千克净重净利润都会在不同的年份之间呈现不规则的波动,特别是上下波动的幅度特别大。其中幅度最大的就是散养模式的生猪波动最大,而其他三种的养殖模式产生的波动较小。这个现象就能够说明,现阶段的生猪市场盾散养的养殖效益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也就是说散养户对生猪的养殖是很难抵御市场的风险。除了个别的年份外,中小规模的生猪养殖每千克净重的利润是处于比较高的价值。
三、发展策略
1.坚持 “适度规模”的原则,进一步的推进生猪养殖的发展。根据当前我国对生猪养殖发展的状况,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生猪养殖,相关人员不能够只是扩大生猪养殖的规模,而是要能够发挥出其养殖规模的优势。相关部门也要不断的鼓励和引导来使散养户不断的扩大其养殖的规模,并且能够逐渐向小规模的养殖模式进行过度,通过这种方式来有效的提升其对生猪养殖的抗风险能力以及盈利能力;除此之外,还要能够记忆不得发展中小规模的养殖模式,从而提升生猪的生产水坪。
2.科技创新。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养殖户可以将科技来融入到生猪养殖的环节中来,其可以通过对营养与饲料配制技术、健康养殖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力提高对生猪规模养殖的技术管理水平,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经济效益。
3.政府要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在当前的农村,大都是老年人以及幼小的儿童,而农村中的青年人却很少。造成这种现状主要就是由于农民发展水平低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转向城市发展。长期下去不利于农村的生猪养殖发展以及生猪饲养的效率。面对这种情况,当地政府就要不断的提高其生活水平,政府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来提供青年人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能够改变农村生猪饲养效率以及青年人过少的现状。
四、结语
综合上述得知,生猪单位增重的人工成本随养殖规模的增大而不断降低,其就已经说明大规模养殖生猪的劳动效率最高,从而体现了生猪养殖规模所带来的优势,但由于其物质服务成本相对于其他规模来说,则比较高。并且生产成本和总成本依然处于较高值。关于散养生猪,其净利润波动幅度最大,其他 3 种规模养殖方式相对较小,说明生猪市场波动对散养方式的影响最大。生猪单位增重的间接费用呈逐年降低趋势,主要是由管理费与财务费降低而影响的,这种情况就说明了我国生猪管理水平总体在逐年提高。大规模养殖生猪的间接费用及直接费用也是一直明显高于其他 3 种养殖方式,这就说明了我国当前的生猪的管理水平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敬学,沈银书.我国生猪规模养殖的成本效益与发展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12,18:5-7+11.
[2]付东.生猪饲养规模及其成本效益[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05:155.规模效益篇10
【关键词】节水灌溉;实施方案;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TV93
【文献标识码】B
Implementation Plan and Benefit Analysis About Large-scale Water-saving Irrigation in Shangyu
Shen Jin-chao,Lou Wu-jun
(Shangyu nongfa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company Shaoxing Zhejiang 312300)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about large-scale water-saving irrigation in shangyu, then analysis it's benefit,which can provide important experience for large-scale water-saving irrigation projects.
【Key words】Water-saving irrigation;Implementation plan;Benefit analysis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的决策部署,科学推进全国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探索适宜的节水灌溉发展技术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联合印发了《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十二五”总体建设方案》。在该方案中,绍兴市上虞区被选为浙江省示范区。绍兴市上虞区工业经济发达,农业设施相对薄弱,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的建设对当地的农田水利发展有重大意义。
1. 项目区概况
1.1 绍兴市上虞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北濒钱塘江口,总面积1403平方公里。上虞区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低山丘陵与北部河网平原面积参半。曹娥江自南而北纵贯全境,主要支流有小舜江、下管溪、隐谭溪。上虞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属东亚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443.2毫米,水资源总量9.35亿立方米,平均年入境水量约27.95亿立方米。
1.2 上虞区现有灌溉水源工程类型主要有水库、山塘、提水泵站、引水堰等。目前已建成小(1)型水库7座,小(2)型水库45座,1~10万方山塘201座,1万方以下山塘649座。大(2)型水闸1座(上浦闸),中型水闸5座,小型水闸130余座。
2. 项目概况
(1)按照项目规划,2014年度实施片区包括虞北平原区的海涂农业园片区,共10080亩;四十里河平原区的丰惠镇片区,共6530亩;项目区总面积16610亩。以下主要介绍笔者所在的海涂农业园片区现状。
(2)海涂农业园片区位于杭州湾南翼的上虞海涂九六丘,绍兴滨海新城北部,东至团农河,西、南靠九一丘直河,北濒杭州湾,园区总面积12418亩,区内土地平坦,地势开阔。
(3)园区内土壤母质为钱塘江河口冲击物,含盐量较高,属滨海盐土,质地为沙壤土。土壤盐分含量从南向北逐渐增加,其中,滨海大道以北区域碱性较强,以南区域碱性相对较低,适宜多种瓜果、蔬菜、稻棉等农作物生长。
(4)园区内农田道路系统较为完善,已形成有效的环线结构,现有的机耕路大多为泥路,路宽2~5m不等,道路两旁配有一定数量的绿化树木。
(5)园区四周有宽约50m的人工河道,为园区灌溉水源和排水通道。河道与九六丘分丘闸相连,可在雨季及时将洪水拍向杭州湾。现状部分河道存在堤岸坍塌,河床抬高的情况,不利河道蓄水和排水。园区内大部分农田经过土地整理,已建成“田成方、路成网、沟渠相通”的标准农田。据调查,现状园区内有抽水泵站9座,装机198KW,渠道总长度约65公里,其中已衬砌渠道约20公里,衬砌率31%,完好率40%,其余均为未衬砌的土渠,园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系数0.54。
(6)目前园区农业生产方式粗放,以传统的露地栽培为主,园区土地均由农业经营户承租,灌溉用水均由各经营户自行抽水灌溉,灌溉方式大多采用大水漫灌,大棚、滴喷灌等农业设施的应用率低,这种灌溉方式不仅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耗费大量的劳动力,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的产出。园区土地由农业经营户承租,由于各经营主体的科技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园区的发展潜力和示范带动能力。
3. 项目区灌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现有农业灌溉工程大多建于改革开放前,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和2003年浙江省取消“两工”的影响,项目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渠道建设标准低,渠系建筑物不配套,渠道渗漏、堤淤、老化失修,过流能力下降,灌溉水利用系数低。
3.2 灌溉方式粗放,农田灌溉多采用传统淹灌方法,农民节水意识薄弱,喷灌、微喷灌、低压管道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应用较少。
3.3 项目区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对量大面广的农业灌溉工程,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近年来,随着国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原有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已逐步打破,新机制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大部分灌溉工程的管理由村级负责,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应有的职业培训。
4. 工程规模
(1)海涂农业园片区灌溉面积共10080亩,南北大致以滨海大道为界。北侧主要是渠道防渗区,南侧以喷微灌为主。渠道防渗区新建和改建的渠道为园区内的干渠且都为灌排合用渠道,自园区四周的人工河中用泵站取水。渠道工程不改变现有干渠的总体布局,以改建为主。片区共建设2261亩喷灌,276亩大棚微喷灌,700亩低压管道灌溉、6843亩渠道衬砌灌区。
(2)滨海大道以北主要为渠道衬砌防渗区,本次新建和改造的都是主灌渠。
(3)滨海大道以南主要为喷微灌区块,喷微灌区块共新建的3个一级泵站从人工河道中取水,水经管道或渠道分配,31个二级泵站,二级泵站沿田间主要机耕道路边布置,单个泵站建筑面积约9m2,配套电机功率5.5KW或7.5KW。喷灌区干管沿机耕道路布置,支管垂直机耕道路布置。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预计新增粮食68.4万公斤,节水163万立方米。水稻种植灌区晚稻、单季稻收割后种植油菜、大小麦等粮食作物,合计亩均增产50公斤,共13681亩增产68.4万公斤,按浙江省《关于提高2014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浙价成【2014】57号),以稻谷2.70元/公斤最低价计算,可增收184.68万元;经济作物(以蔬菜均价2元/公斤为参考)亩均增产200公斤,共2929亩,增产58.58万公斤,换算增加产值117.16万元。亩均节本增效20元,16610亩合计增效33.22万元,年可增收335.06万元。
5.2 社会效益。
工程实施后,项目区灌溉设施的改造,充分利用了水资源,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紧张的局势,减少了项目区上下游用水的纠纷,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并保证了下游农民的用水需求,提高了农民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将推动周边区域的效益农业发展,促进收益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丰富社会农产品,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积极作用。
5.3 生态效益。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了输水损失和渗漏,减轻了肥料、农药的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减轻了对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渠道经过衬砌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农业项目区的水质,使周边环境得到改善。美化了农业项目区人们的劳作环境。减少了提水泵站的工作时间,节省了能源。
6. 结语
(1)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趋势下,加快规模化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实施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规模化节水改变以往分散投入、零星建设带来的效益低、灌水效率低的弊端,能有效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改善灌溉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保证率。
(2)通过上虞区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的建设实施,可以为上虞未来几年的规模化节水灌溉项目提供示范参考,为上虞及周边地区探索适应当下情况的灌溉工程技术体系和工程管理体系提供重要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兰兰.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2014年度实施方案[R]. 绍兴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14.
[2] 国亮.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扩散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3] 吕曼,陈子平,王小军,王超,徐小飞. 徐闻县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技术方案探讨[J]. 广东水利水电,2014,04:42~4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博绿唐百通背景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