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x=208-0.7xx÷1.1=5解方程程的过程?

解方程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解方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解方程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58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性质,学会解简易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并能用代入法进行检验。  3、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渗透函数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具准备:  可见、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什么是方程?  2、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a+24=734 X =36+1723÷a>43X +843 X +4y=848÷a=9  3、后面括号中哪个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 +42=98 (X =57,X =135)  (2)5.2- X =0.7 (X =4.5,X =8.8)  4、等式的性质是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加减或乘除同一个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5、导入:今天,我们就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1的图  (1)问:你们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皮球)问: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盒子里有X个皮球和外面3个皮球等于9个皮球)  (2)请学生根据关系列出式子。  板书:X +3=9  (3)问:怎样解这个方程呢?(出示课件)  (4)师:我们可以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来帮助解方程。  (5)看课件演示  问:要使天平左边只剩下“X”而还能保持平衡,该怎么办呢?  (6)学生思考后回答。  (7)演示课件  教师一边演示一边在黑板写出:X +3-3=9-3  (8)师生小结:方程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3)  (9)问:为什么要减3,减2可以吗?学生回答  (10)天平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天平两边还平衡吗?  出示课件,学生回答:平衡  师板书: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11)那么天平左边剩下X右边剩下6个球,X =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来验算一下(师在黑板板演验算过程)  2、小结:今天,我们利用了什么知识来解方程?(等式的性质)在解方程  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要注意书写格式,等号要对齐,注意:x=6表示一个数值,后面不能带单位,解方程要用代入法检验一下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3、质疑:看书58页,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通过练习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三、练习。  1、出示课件:第59页做一做的第一题中的第一个图:列方程解答并验算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2)指名学生板演,并说说如何解答的?  2、加法会解了,那么减法又怎样做呢?我们来挑战一下。  (1)课件出示:x-2=15 小组讨论完成  (2)投影学生的计算结果,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3、我最棒  (1)我是小法官  A:x+1.2=5.7
B:x-1.8=4
x+1.2-1.2=5.7-1.2
解:x-1.8+1.8=4+4
x=4.5
x=8  4、找朋友  8+ X =16
X =3  X -6=17
X =9.6  X +2.1=5.1
X =8  X -3.2=6.4
X =23  5、拓展  X -0.5=3+1.9  四、作业  数学课本63页练习十一的第5题中的前四题。解方程教案2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等式性质(二),并会用这个性质解方程。由于学生在探究等式性质(一)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在操作实践中验证等式性质(二)。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边操作边观察边总结,使等式性质(二)顺利地生成,同时让学生对此有直观的理解,强化学习效果。  2、通过直观图理解解方程的过程。  在指导学生利用等式性质(二)解方程时,充分发挥了直观图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解方程的过程和依据的了解,提高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天平,若干个贴有标签的砝码  教学过程  猜想导入  师:谁能说出我们学过的等式性质?  [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汇报: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引导学生猜想: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是否仍然成立呢?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了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上课伊始,先复习所学知识,并由此进行合理猜想,再自然地引入新课,直奔主题。  动手验证,探究规律  师: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1、(课件演示,学生操作)天平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吗?怎样用等式表示?(说明天平平衡,左侧的砝码重5克,x=5)  2、如果左侧再加上2个x克的`砝码,右侧再加上2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说明天平平衡,3x=3×5)  3、如果左侧有2个x克的砝码,右侧有2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说明天平平衡,2x=20)  4、如果左侧拿走一个x克的砝码,右侧拿走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说明天平平衡,2x÷2=20÷2)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的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天平两侧的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体会等式的变化规律。  解方程  1、(课件出示教材70页方程:4y=20xx)  师:你们能求出这个方程的解吗?  (学生先独立尝试,然后小组交流,并汇报)  预设  方法一:想?×4=20xx,直接得出答案。  方法二: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方程的两边都除以4,从而得出答案。  师:为什么方程的两边都除以4,依据是什么?  预设  生:依据是等式的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让学生说出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过程。解方程教案3  知识网络  列方程解应用题最关键是前两步: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有的同学说解方程的部分不是篇幅很长么,为什么不是关键部分呢?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虽然篇幅很长,但只要注意到符号变化、分配律等基本运算技巧,解的过程是较容易掌握的。相反,前两步篇幅虽然短,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精华和难点却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需要用以体会。  一般地,设什么量为未知数,最简单明了的想法是设所求为x(复杂的题目有时要采取迂回战术,间接地设未知数),当所求的数较多时,把这些所求的数量用一个或尽量少的未知数表达出来,也是很重要的。  设完未知数,就要找等量关系,来帮助列出方程。这时需要认真读题,因为许多等量关系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中文有很多字、词、句表达相等的意思,如相等、是、比多、比少、是的几倍、的总和是、与的差是等等,根据这些字句的含义,再加上其中的量用未知数表达出来,就能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用字母来代替未知数,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就是列出方程,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点在于可以使未知数直接参加运算。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地设立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而找出等量关系又在于熟练运用数量之间的各种已知条件。掌握了这两点就能正确地列出方程。  学法指导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弄清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依题意确定等量关系,设未知数x;  3)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检验,写出答案。  (2)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要养成多角度审视问题的习惯,增强一题多解的自觉性,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于变量较多并且变量关系又容易确定的问题,用方程组求解,过程更清晰。  经典例题  例1 某县农机厂金工车间有77个工人。已知每个工人平均每天加工甲种零件5个或乙种零件4个或丙种零件3个。但加工3个甲种零件、1个乙种零件和9个丙种零件才恰好配成一套。问:应安排生产甲、乙、丙种零件各多少人时,才能使生产的三种零件恰好配套。  思路剖析  如果直接设生产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分别为x人、y人、z人,根据共有77人的条件可以列出方程x+y+z=77,但解起来比较麻烦 如果仔细分析题意,会出现除了上面提到的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的人数为未知数外,还有甲、乙、丙三种零件各自的总件数也未知。而题目中又有关于甲、乙、丙三种零件之间装配时的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可以用比例关系表示,而乙种零件件数又在中间起媒介作用。所以如用间接未知数,设已种零件总数为x个,为了配套,甲种、丙种零件件数总数分别为3x个和9x个,再根据生产某种零件人数=生产这种零件的个数工人劳动效率,可以分别求出生产甲、乙、丙种零件需安排的人数,从而找出等量关系,即按均衡生产推算的总人数,列出方程 解 答  设加工乙种零件x个,则加工甲种零件3x个,加工丙种零件9x个。  答:应安排加工甲、乙、丙三种零件工人人数分别为12人、5人和60人。  例2 牧场上长满牧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这片牧场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15头牛吃10天,问可供25头牛吃几天?  思路剖析  这是以前接触过的牛吃草问题,它的算术解法步骤较多,这里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本题的等量关系比较隐蔽,读一下问题: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草生长的速度是固定的,这就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如从供10头牛吃2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再从供15头牛吃10天表达出生长速度,这两个速度应该一样,就是一种相等关系;另外,最开始草场的草应该是固定的,也可以发掘出等量关系。  解 答  设供25头牛可吃x天。  由:草的总量=每头牛每天吃的草头数天数  =原有的草+新生长的草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头数天数-新生长的草  新生长的草=草的生长速度天数  考虑已知条件,有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10-草的生长速度10  所以: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即: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草的生长速度20+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50  =草的生长速度2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00-150)=草的生长速度(20-10)  所以:每头牛每天吃的草50=草的生长速度10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5=草的生长速度  因此,设每头牛每天吃的草为1,则草的生长速度为5。  由: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长速度x  原有的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有:每头牛每天吃的草25x-草的生长速度x  =每头牛每天吃的草1020-草的生长速度20  所以:125x-5x=11020-520  解这个方程  25x-5x=1020-520  20x=100  x=5(天)  答:可供25头牛吃5天。  例3 某建筑公司有红、灰两种颜色的砖,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计划修建住宅若干座。若每座住宅使用红砖80米3,灰砖30米3,那么,红砖缺40米3,灰砖剩40米3。问:计划修建住宅多少座?  解 答  设计划修建住宅x座,则红砖有(80x-40)米3,灰砖有(30x+40)米3。根据红砖量是灰砖量的2倍,列出方程  解法一:用直接设元法。  80x-40=(30x+40)2  80x-40=60x+80  20x=120  x=6(座)  解法二:用间接设元法。  设有灰砖x米3,则红砖有2x米3。根据修建住宅的座数,列出方程。  (x-40)30=(2x+40)80  (x-40)80=(2x+40)30  80x-3200=60x+1200  20x=4400  x=220(米3)  由灰砖有220米3,推知修建住宅(220-40)30=6(座)。  同理,也可设有红砖x米3。留给同学们练习。  答:计划修建住宅6座。  例4 两个数的和是100,差是8,求这两个数。  思路剖析  这道题有两个数均为未知数,我们可以设其中一个数为x,那么另一个数可以用100-x或x+8来表示。  解 答  解法一:设较小的数为x,那么较大的数为x+8,根据题意它们的和是100,可以得到:  x+8+x=100  解这个方程:2x=100-8  所以 x=46  所以 较大的数是 46+8=54  也可以设较小的数为x,较大的数为100-x,根据它们的差是8列方程得:  100-x-x=8  所以 x=46  所以 较大的数为100-46=54  答:这两个数是46与54。解方程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 P5例5~例6、 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5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 2x=202  3x 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1)指名读题  (2)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6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解方程教案5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看下面的字母,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SOS EMS m2  (SOS:求助信号;EMS:中国邮政快递;m2:平方米)  字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说明它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及解方程等知识。(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  ⊙回顾与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  用字母可以简明地表示数、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了很多方便。  (2)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  整理:  ①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写。  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③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④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3)常见的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预设  生1:路程用s表示,速度用v表示,时间用t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s=vt v= t=  生2:总价用a表示,单价用b表示,数量用c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a=bc b= c=  (4)常用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预设  生1:加法交换律:a+b=b+a  生2:加法结合律:(a+b)+c=a+(b+c)  生3:乘法交换律:a×b=b×a  生4:乘法结合律:a×b×c=a×(b×c)  生5:乘法分配律:a×(b+c)=a×b+a×c  (5)常见的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有哪些?  预设  生1: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2(a+b) S=ab  生2: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4a S=a2  生3:平行四边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  生4: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解方程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解形如x+a=b的方程。  2、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给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某方程的解。  4、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的理解和运用。  2、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3、 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 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时由复习方程的意义入手,在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学生最先想到的是算术方法,此时引导:你能列方程解决这一问题吗?在列出方程600+x=860  后,怎样求x呢?在学生渴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需求的驱使下,展开合作探索活动。  在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利用实物演示,通过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以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把两组图的内容归纳成一句话。这样,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x的值的求法,然后在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在陈述自己的想法时,不仅要说出自己是怎样推算的,还要请学生说出这样推算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解方程的每一步得到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学生书写的要求,初学时,可要求学生等号对齐。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计算过程,开始练习时也要求学生写出来,待熟练之后再简写。无论是解方程还是检验,都要从一开始就强化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最后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时,要强调: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区别这两个概念。  模式方法: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概括结论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1-3题。  讨论要点  1、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天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  2、 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算术思维向方程思维的转变。  3、 在检验的问题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由算术法的验算向方程法的检验转变。  4、 教学时,要加大引领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一要做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引领,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及格式的引领。  活动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使老师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较为实际的教学环节,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指明了方向。解方程教案7  用含有两个相同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及解方程  一、教学内容:  课本105页-106页的内容及相应练习。  二、教学目标:  教养目标:使学生通过实例,根据运算的意义,掌握两个相同字母相加减的运算;学会解带有两个相同字母的方程,为用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从而拥有热爱科学,不畏困难、学好基础知识的精神。  发展目标:学会在讨论和交流中探究掌握知识,学会初步的集合、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借助插图,从直观上理解ax±bx=(a±b)x的计算方法及方程的解法。  难点:熟练计算ax±bx,尤其是当b=1时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景:20xx年10月15,中国航天飞行第一人杨利伟带来了成功回归的信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也想到太空去看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出发到太空遨游!  1、出示: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4车,下午运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分析题意,学生解答后出示两种解法:5×(4+3) 5×4+5×3  2、导入新课。  情景:飞船升空,布置任务1。  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用含有两个相同的字母的式子表示的数量关系及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出示例5改编题:本次任务需要用太空车运送外星泥土,每辆车运x吨,一天上午运4车,下午运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  (1)小组合作交流:(出示讨论提纲)  A、每车运土x吨,怎样求上午运土多少吨?下午运土多少吨?  B、怎样求运土的总吨数?还可以怎样求?  课件出示:4x+3x (4+3)x  个别提问:为什么可以列出(4+3)x?先求4+3,求出什么?  (2)4x+3x和(4+3)x有什么关系?这实际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4x表示几个x,3x表示几个x?(4+3)x实际就是几个x?所以这个式子的结果就是7x。  (3)想一想,如果把问题改成上午比下午多运多少吨?应怎样列式?  同位讨论:4x-3x的结果是多少,为什么?1x通常怎样表示?  (4)师小结:当碰到有两个相同字母的式子,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把公因数提取,并把不是公因数的数字相加减,从而算出结果。  (5)完成105页做一做。  3、教学例6。  情景:出示任务2。出示例6。  (1) 小组讨论:这是个含有两个相同字母的方程。第一步你你该怎样解答?  (2) 你能把它转化为简单的方程吗?  (3) 学生发表意见后板书解题过程,提醒学生注意格式,全班口头检验。  (4) 完成106页做一做。  (5) 小结:解带有两个相同字母的方程,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将相同因数提取,不同因数相加减,从而转化成最简单的方程解答。  (6) 反馈练习:判断题:b+0.1b=0.1b吗?5x-x=5吗?  三、巩固练习。  情景:看到同伴被外星人抓去,你能闯三关把他们救出来吗?  练习1:书本第107页第3题。  练习2:书本第107页第4题。  读题,分析题意:  成人有多少人?(x人)儿童有多少个x个人?共80人是什么意思?  练习3:书本第108页第6题(2)  题目要求列方程解答,第一步要先怎样做?解设什么是x?  四、小组竞赛。  情景:你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真让我佩服,欢迎地球的朋友们一起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宇宙中含有无数美丽的恒星,如果谁最快能帮助我解决下面的题目,我就把其中的一颗星星送给你们,努力呀!  1、小组合作完成书本108页第7题,先思考应怎样做?让最快想到方法的`同学先讲讲解题方法。最快完成的同学切换成投影方式奖星星。  2、小组合作完成108页第10题。把答案贴到展示板上,如时间不够可下课时让同学自己评评哪一组的方程列得快、列得好。能答对的小组老师也每人送他一颗星星。  五、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利用方程来解决什么问题呢?  2、你为什么能看到这美好的太空画面,如果人类科技落后,能看到吗?你知道吗,数学中的方程是解决科学难题的基本工具,你想把这工具掌握在手里吗?希望同学们在五彩缤纷的未来中能亲眼看到真正的太空,到时候再给虞老师讲讲你的感受,可以吗?有信心吗?解方程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结合图例,理解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并进行检验。  3.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难点: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旧知,迁移导入  (1)在上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我们探究了哪些规律?  学生回顾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2)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今天我们解方程就需要充分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解方程(1)】  2、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8.2.1教学教材第67页例1。  (1)课件出示例1。  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图片,交流图片数学信息。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χ+3=9  学生自己先列出方程,然后指名回答。  【板书:χ+3=9】  如何解方程?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2)出示第67页分析图示,学生观察图示,交流想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解方程的过程:  (3)为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是别的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χ,这样,右边就刚好是χ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χ即可。  追问:χ=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χ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4)如何检验χ=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学习检验方程的解得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解方程。  【注意】: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5)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①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χ=6就是方程χ+3=9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想出办法求出χ+3=9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有何不同?  在小组内议一议,明确,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值,而解方程是一个求解的过程。  ③刚才我们把χ=6代入方程中,得到方程左边=右边,说明χ=6是方程χ+3=9的解。  8.2.2教学教材第68页例2。  (1)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例2:解方程3χ=18  怎样才能求到1个χ是多少呢?  观察示意图,互相讨论,指名回答。  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到χ=6。  让学生打开书68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两边同时除以3,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χ。  使学生明确: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组织学生动手检验。  (3)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8.2.3教学教材第68页例3。  (1)出示:解方程20-χ=9  (2)指名学生板演,解出方程20-χ=9的解。  (3)交流归纳解方程的方法。  (4)小结:等式两边加上相同的式子,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深化理解,拓展应用  (1)随堂练习。  ①、完成“做一做”的第1、2题,集体评讲,强调验算。  ②、思考: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  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2)拓展练习。  亮亮今年9岁,爸爸今年37岁。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  4、自主评价,全课总结  你觉得自己今天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太理解的地方?  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课后习题  练习十五1—5题。  板书  所以,χ=6是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解方程教案9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认识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通过天平初步掌握了有关等式、方程的意义,基于上述情况,本节教学设计关注了下面两点:  1.关注教具的合理运用。  本节课再次利用直观教具——天平,使学生深入了解等式的性质,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解简单的方程。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实践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的机会,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的性质”,使大部分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充分体现了“课堂学习要以学生为主”的这一教学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看图列方程。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6+8=14 2×6=12  6+8-8=14-( )  2×6×3=12×( )  6+8+2=14+( )  2×6÷3=12÷( )  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填。  今天,我们就用这个道理来学习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一)]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通过复习,使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操作观察,感知规律  (课件出示摆有砝码的天平)  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1)师: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放一个5克砝码,右侧也放一个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中间,说明什么?用等式怎样表示?  说明天平平衡,等式:5=5。  (2)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再加上一个2克砝码,天平会怎么样?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你还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  学生仔细观察,说出自己看到的现象,写出等式:5+2=5+2。  (3)在天平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一个10克砝码,天平两侧平衡。用等式表示天平两侧平衡的状况。(学生在纸上写一写)  学生汇报。  (4)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学生在纸上写一写,指名汇报)  (5)如果在两侧都加上一个10克砝码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一个12克砝码呢?  (6)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之间互相研究一下)  (7)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利用课件演示,不仅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天平两侧的变化,更加深了学生对“等式”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体会等式变化的规律,为学生更好地总结规律埋下伏笔。解方程教案10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找出一元一次方程中存在的相等关系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找出应用题中存在的相等关系  难点: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条件  关键:理解题意,并能正确找出应用题中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教 学 过 程  时间分配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题的步骤  2、例题探究  师: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有哪些?  师:出示例题  已知某电视机厂生产 三种不同型号的'电视 机,出厂价分别为:甲种每台1500元,乙种每台2100元,丙种每台2500元,应用题,初中数学教案《应用题》。某商场根据市场调查花9万元从该厂购进两种不同型号的电视机50台。请你分析一下是哪两种型号的电视机?  (教师引导,由学生自己解题过程)  生:思考议论回答  找等量关系  设未知数  列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  写出答案  生:讨论  该问题需要分类讨论,有三种可能的情况  可能购买的是甲、乙两种型号的电视机,也可 能是乙丙或甲丙。  8分  20分  A组:  16个蓝球队进行循环比赛,每个队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比赛弃权得0分。某队参加了循环赛中的15场比赛,共得26分。这个队赢几场?输几场?  B组:  一列火车长250米,速度为60千米/时,一越野车其车速为90千米/时,当火车行驶时,越野车与火车同向而行,由列国车车尾追至车头,需要多长时间 ?  教后札记解方程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提问: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  谈话: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2.出示第二组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3.出示第3、4组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  谈话: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  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她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4.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5.做练一练的第1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2.讲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3.完成试一试  4.完成练一练  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了。  三、巩固练习  1. 做练习一的第3题  2.做练习一的第4题  3.做练习一的第5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 解方程  50=50 50+10=50+10 解: X+10=50  x+a=50+a 50+a-a =50+a-a X-10=50-10  X=40  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40+10=50,x=40是正确的。解方程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2、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  3、经历了从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4、通过探究等式的性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天平游戏,帮助数学理解等式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并据此解简单的方程。  难点:推导等式性质(一)。  教学准备:  一架天平、课件及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两只松鼠正玩着跷跷板。突然来了一只大灰熊占了其中一边,结果跷跷板不动了。你们看有什么办法?  学生讨论纷纷。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是在类似跷跷板的天平上做游戏,看看我们从中有什么发现?  二、运用教具,探究新知  (一)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  1、课件出示天平  怎样看出天平平衡?如果天平平衡,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  2、出示摆有砝码的天平  操作、演示、讨论、板书:  5=5 5+2=5+2  X=10 X+5=15  观察等式,发现什么规律?  3、探索规律  初次感知: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再次感知:举例验证。  (二)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  观察课件,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师板书:  X+2=10  X+2-2=10-2  X =8  (三)运用规律,解方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68页“练一练”第2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2、小组合作完成69页“练一练”第3题。  完成后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总结。  板书设计: 解方程(一)  X+2=10  解: X+2-2=10-2 ( 方程两边都减去2)  X =8解方程教案13  一、目的要求  使学生会用移项解方程。  二、内容分析  从本节课开始系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一个有目的、有根据、有步骤的变形过程。其目的是将方程最终变为x=a的形式;其根据是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其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成1。  x=a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1)没有分母;  (2)没有括号;  (3)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  (4)没有同类项;  (5)未知数的系数是1。  在讲方程的解法时,要把所给方程与x=a的形式加以比较,针对它们的不同点,采取步骤加以变形。  根据方程的特点,以x=a的形式为目标对原方程进行变形,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解方程的第一节课告诉学生解方程就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原方程逐步变形为x=a的形式就可以了。重点在于引进移项这一变形并用它来解方程。  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与用移项解方程,效果是一样的。但移项用起来更方便一些。  如解方程 7x-2=6x-4  时,用移项可直接得到 7x-6x=4+2。  而用等式性质1,一般要用两次:  (1)两边都减去6x; (2)两边都加上2。  因为一下子确定两边都加上(-6x+2)不太容易。因此要引进移项,用移项来解方程。移项实际上也是用等式的性质,在引进过程当中,要结合教科书第192页及第193页的图强调移项要变号。移项解方程后的检验,可以验证移项解方程的正确性。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叙述等式的性质。  (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新课讲解:  1.利用等式性质1可以解一些方程。例如,方程 x-7=5  的两边都加上7,就可以得到 x=5+7,  x=12。  又如方程 7x=6x-4  的两边都减去6x,就可以得到 7x-6x=-4,  x=-4。  然后问学生如何用等式性质1解下列方程 3x-2=2x+1。  2.当学生感觉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3x-2=2x+1比较困难时,转而分析解方程x-7=5,7x=6z-4的过程。解这两个方程道首先把它们变形成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的形式,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这步变形也相当于  也就是说,方程中的任何一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3.利用移项解方程x-7=5和7x=6x-4,并分别写出检验,要强调移项时变号,检验时把数代入变形前的`方程。  利用移项解前面提到的方程 3x-2=2x+l  解:移项,得 3x-2x=1+2。①  合并,得 x=3。  检验:把x-3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得  左边=3×3-2=7, 右边=2×3+1=7, 左边=右边,  所以x=3是原方程的解。  在上面解的过程当中,由原方程①的移项是指:  (l)方程左边的-2,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右边;  (2)方程右边的2x,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左边。  在写方程①时,左边先写不移动的项3x(不改变符号),再写移来的项(改变符号);右边先写不移动的项1(不改变符号),再写移来的项(改变符号),便于检查。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73页 练习  课堂小结:  1.解方程需要把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2.检验要把数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左边和右边。  四、课外作业  习题2。1 P73 复习巩固解方程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2、理解移项的概念;  3、学会移项。  教学重点: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及移项法则;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1来解释方程的变形。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投影片。  2、天平称、若干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物体质量相同的若干个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上节课的想一想引入新课: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方程是等式,但必须含有未知数;  等式不一定含有未知数,它不一定是方程。  2、下面的一些式子是否为方程?这些方程又有何特点?  ① 5x+6=9x②3x+5③7+5×3=22④4x+3y=2  由学生小议后回答:①、④是方程。  分析这些方程得:①等式两边都是一次式或等式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②这些方程中有的含一个未知数,也有的含两个未知数。  我们先来研究最简单的(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的一元一次方程。  3、一次方程:我们把等号两边是一次式、或等号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的方程叫做一次方程。  注意:一次方程可以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如上例的④。  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口答)  ① 2x+3=11②y2=16③x+y=2④3y-1=4y  6、什么叫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  关键是把方程进行变形为x=?即求得方程的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点出课题)利用等式性质1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讲解新课:  1、等式性质1:  出示天平称,在天平平衡的两边同时都添上或拿去质量相同的物体,天平仍保持平衡,指出:等式也有类似的情形。  强调关键词:"两边"、"都"、"同"、"等式"。  2、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x+2=5  分析:要把原方程变形成x=?只要把方程两边同时减去2即可。  注意:解题格式。  例1解方程5x=7+4x  分析:方程两边都有含x的项,要解这个方程就需要把含x的项集中到一边,即可把方程变形成x=?(一般是含x的项集中到方程的左边,使方程的右边不含有x的项),此题的关键是两边都减去4x。  (解略)  解完后提问:如何检验方程时的计算有没有错误?(由学生回答)  只要把求得的解代替原方程中的未知数,检查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由一学生口头检验)  观察前面两个方程的求解过程:  x+2=5 5x=7+4x  x=5-2 5x-4x=7  思考:⑴把+2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把+4x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符号改变)  3、移项:  从变形前后的两个方程可以看到,这种变形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我们把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  ①移项要变号;  ②移项的实质: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  例2解方程:3x+4=2x+7  解:移项,得3x-2x=7-4,  合并同类项,得x=3。  ∴x=3是原方程的解。  归纳:  ①格式:解方程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以便合并同类项;  ②解方程与计算不同:解方程不能写成连等式;计算可以写成连等式;  ③一个方程只写一行,每个方程只有一个等号(理由: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前后两个方程之间没有相等关系)。  练习:书本105页1(口答),2(板演),想一想。  (三)、课堂小结:  ①什么是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性质1(找关键词);  ③移项法则;  ④应用等式性质1的注意点(例2归纳的三条)。  (四)、布置作业:见作业本。解方程教案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7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操作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  2、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3、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  1、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愿意与别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来检验方程的解。  关键:  天平与方程的联系。  教具 :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铺垫,引出课题(出示课件)  师:明明周末在超市玩起了称糖果的称,我们一起合作使称保持平衡!  师:同学们反映真敏捷,能通过观察马上想出使天平保持平衡的策略。  生:从中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只要两边都拿掉或增加相同数量的糖果,就能保持平衡;让我想到了等式的性质(全班一起口答: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任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部位0的数,左右两边任然相等)(板书“等式性质”)  师过渡:是的,知识就是这样被有心人所发现的。  二、探究新知  师:这里有个纸箱里面装着一些足球,你猜会有几个呢?(课件逐步出示)  再给你点信息,这幅图谁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  生列方程,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解方程  师:在这个方程中,x的值是多少呢?(学生思考,小范围交流)  汇报预设:①因为9-3=6②因为6+3=9所以x的值为6 所以x的值为6 (多少)  师引导:当然,我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但是我们的思考不能停止,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怎样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来寻求x的值,这种思考的方法到初中遇上更加复杂的方程时仍然会用到。  师:现在我们就将X+3=9这个方程转换到天平上来?(黑板贴图)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我们可以用方块来代替它。  自主尝试:看着天平,如何去寻求x的值?  请用笔记录下你的想法。  组织好语言上台汇报你的想法。  教师统一书写:  师介绍:求解x的过程我们在最前面写“解”字。(板书写“解”字)  追问:两边都拿掉3个,天平还能平衡吗,两边还相等吗?(贴图展示)  为什么要减3个?(可以方程的一边只剩x,就可以知道x=?)(再叫2-3个)  生活动:我们看着板书来说说是怎么成功得到x的值,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2-3个)  你学会了吗?赶紧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方法。  2、强调格式:  师:这个求解的过程和以前递等式有什么区别或相同的地方?  生:等号对齐;等号两边都要写;最前面要写解字  3、练习一:  师:按照大家借助天平运用等式性质的想法,就是说当我们遇到方程33+x=65你也能求解? 解:33+x○( )=65○( )  x=( ) 那么x-4.5=10 呢?(学生独立尝试,一个学生板演)  生完成填空和独立节解方程。(课件中校对)  4、介绍概念:像这些(课件中圈出来),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叫“方程的解”;举例:x=3是方程x+3=9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我们叫“解方程”(板书)  这些知识在数中有介绍,我们找到划一划读一【解方程教案】相关文章:《解方程》小学数学教案08-04《解方程》说课稿03-24解方程说课稿11-02《解方程》说课稿10-27小学解方程课件06-11解方程的教学反思07-02《解方程》的教学反思02-20解方程教学设计03-08解方程教学设计04-01解方程的说课稿范文02-2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x÷1.1=5解方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