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中玻璃板镀膜的好处实验时,为什么要将玻璃板镀膜?

《《平面镜》物理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平面镜》物理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4.介绍我国古代的平面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课后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具准备:  演示器械、 平面镜、潜望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所用镜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你知道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吗?那我们就用实验来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课堂实验  1.学生实验:  教师先介绍实验器材,做课本P67“做一做”的实验。将玻璃作为平面镜竖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笔A、B。  实验步骤:  ①移动玻璃板后的粉笔B,使它与粉笔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这时粉笔B的位置就是粉笔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开粉笔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粉笔的像?  得出结论: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  提问:(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2.学生再次进行实验:  ①观察并比较像与物体(粉笔)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粉笔A和粉笔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的结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师补充说明:  把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它们的连线与玻璃垂直。  三、讲授新课: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我们来看一下,怎样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教师举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镜中的像。(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如课本P68图3-39)  (课本P68图3-39)  教师补充说明:物体与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实是关于表示镜面的直线成轴对称的。  四、课堂练习  学生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画一些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教师适当指导,讲解。  五、联系实际,生活实例  平面镜的应用:  1.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  2.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  ……(学生看课本P69,并思考,举例)  教师说明: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镜。  (适当涉及“光污染”的有关实例的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联系课本P70“生活、物理、社会”对凹面镜与凸面镜的知识稍做讲解。  (2)学生思考与作业 P70“WWW”中的题目。并完成《学习指导》、《课课练》上的相应习题。  (3)预习“光的反射有关知识”。2、《平面镜》物理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镜的例子.并介绍了平面镜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镜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3、《平面镜》物理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镜的例子.并介绍了平面镜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镜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4、《平面镜》物理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 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重 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 点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导入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 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三、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1.2.5.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 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习 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3.4.6.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 课本P55  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习 活动卡P37探究1.2. 3.  小结 1. 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 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 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板 书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平面镜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应用  课后记录5、《平面镜》物理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分析、概括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  【难点】  器材的选用和方案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  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那么我和镜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建立规律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根据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绍与平面镜成像中光的几个术语:  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平面镜里可以观察到的物体  【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  【作出猜想】  (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玻璃板,白纸。  (2)实验方案:  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着放一块平面镜,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  拿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的位置关系。  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测量几次。  【记录数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什么在实验中只点燃一支蜡烛?  答:一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二是便于观察。  环节四:小结作业  四、板书设计  略。6、《平面镜成像》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本课主要围绕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7、《平面镜成像》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是物理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本课主要围绕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8、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全班同学各按实验小组落座。开始导入,然后先是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像具有什么特点呀?”,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各种猜想,有说“像与物体是一样”的,有说“物体离镜子远了,像会变小”的,有说“物体离镜子近了,像就会变大”的,还有说“物体向哪个方向移动了,像也会跟着向哪个方向动”的,也有说“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物到平面镜的距离远”的等等,哈哈!小样儿,说的这些都在我的预料之中,小菜!将学生的这些猜想问题加以“引导”,然后做适当分类,于是就明确的提出了实验所要探究的那些经典问题:一是“像物等大”问题,二是“像物等距”问题,三是“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问题。  引导学生设计好实验,下面就是进行实验了,于是我胸有成竹的对学生们说,器材大家可以任意选择,可以是老师给准备的,也可以是自己从家里带的,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一些文具,开始吧!于是同学们七手八脚的忙起来,我下台巡视指导,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验操作的都是规规矩矩的经典步骤:  1.将白纸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玻璃垂直放在白纸上。  2.玻璃板前放一直点燃的蜡烛  3.玻璃板后放一直同样的未点燃的蜡烛  4.移动点燃的蜡烛,直到从玻璃板前看上去蜡烛的像点燃似的  5.比较物与像的大小是否相等  6.测量物与像分别到平面镜的距离  实验过程告一段落,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最后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  到此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和我预想的一样顺利,用通常我们老师评课的语言来说那就是较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呀。  可这时,最后一组的几个同学好像争执了起来,且有点火药味了,于是我又问了一句“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这一组中的张好同学胀红着脸(他正与别人争执)站起来说:“老师,这个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玻璃片儿呢?”,立刻与他争执的其中一位站起来说“这样可以更方便的找到物体的像呀!”,其他同学也略带不屑的小声说“老师都说过多少遍了,你就傻吧!”。张好更急了扔出一句“那就非用玻璃片呀,研究平面镜成像用平面镜不行吗?”在我的印像里张好是一个不太爱听话,还有些爱钻牛角尖儿的主儿,开始我对他的这些话也有些不耐烦,不过我还是耐心的、平和的问道“那你有好的方法吗?可以给大家展示一下”。他看我给了他展现的机会,这下可有了说理的地方,更来劲了,我走道了这组的旁边,见他真的没有用玻璃板,而是用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把掌大的小平面镜,方方正正的,开始比画起来,他用两支相同的'新铅笔,一支放在平面镜前,一支放在平面镜后,让一支铅笔的一半在平面镜边沿的里面,另一半要在平面镜的边沿外面,用另一支铅笔在镜子后面摸索着找像的位置。看到这里,我确实被这个学生给震了,心想这分明就是我们老师天天在追求的“创新”吗!如果当时我不耐烦的将他们这些问题“压”下去,那真是太残忍了,在这节课上我大家赞赏了这位张好同学。  这个学生的“创新”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像,下课回到办公室,我静坐下来,又是惭愧又是感慨万千。作为教师,虽然我们天天在呐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际上我们多数老师仍经验化重复着那些老内容,我们的教学根本没有本质性的改观,甚至越是有经验的老师,就越是“自负”,思想头脑越是僵化,想教学生创新,而我们自己是否有了“创新”的意识?新课程改革下,我们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要教师“主导”,要学生“主体”,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的“导”还不是“逼”着学生“倒向”自己的思维车辙之中吗?是到了该我们教育工作者好好思考一下的时候了,我感觉我们真的是任重而道远。《平面镜》物理教案一等奖这篇文章共28739字。相关文章《习惯养成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1、习惯养成主题班会教案一等奖  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形成的。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复体验,就有什么样的习惯养成;养成了什么样的行为习惯,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习性;形成了什《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一等奖》:1、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一等奖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运用夸张的手法,充分发挥奇特的想象,无情的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深刻鞭挞了反动统治者们的愚蠢、卑鄙、虚伪。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
平面镜成像实验篇1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些想法千奇百怪,其中也不乏有些好的有创意的金点子,现在想想有时候知识目标并不是最主要的,也许若干年后,他们虽然已经忘了你讲的物理知识,但是留给他们的物理方法和科学理念是受益终身的,所以重点是对每一位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要让每一位同学都动起来,培养动手能力的素养,营造一个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要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不要以为物理只属于那些高深莫测遥远的物理学家们。物理其实是属于每一个普通人的,就像音乐不仅仅属于音乐家一样。本次平面镜实验的教学改进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多亏了善于动脑的同学们,是他们给了我研究教学改进的灵感,(比如:白天教室里的玻璃是透明的,可是一旦到了晚上玻璃就几乎变成了一个平面镜)下面简单的谈谈我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教学改进方法:
平面镜是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大家对它的成像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处理本节课时,可以先唤醒学生们已获得的生活经验,然后再经过实验总结出平面镜的成像规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实验传统教学常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因为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为了更清晰的看到“镜”中的像,我们要求玻璃前的物体要尽可能的亮,而环境要尽可能的暗。而玻璃后的物体也要尽可能的亮,环境要尽可能的暗。所以平面镜成像实验适合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平面镜能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但不能改变光束性质,即入射光分别是平行光束、发散光束等光束时,反射后仍分别是平行光束、发散光束。由物体任意发射的两条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射入眼睛。人眼则顺着这两条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看到了两条线的交点,即我们在平面镜中看到的像,但是平面镜后面是没有物体的,所以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没有实际光线通过像点,因此称作虚像);像距与物距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上下相同,左右相反。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这样进行实验虽然比较规范系统,但是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却显得很枯燥乏味,把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难以理解。因为毕竟这个天天都能见到的日用品再普通不过了,显然没有什么新意和乐趣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处理上我是这么做的:
先设计一个情景剧,在黑板中间画一条竖线把它假想成平面镜,然后找两位同学上来分角色扮演实物和镜子里的像,“物体”先动一步,然后“虚像”根据他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如敬礼,向前一步走,左转等简单动作)然后全班同学一起来进行观察,得到初步的成像规律,即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通过再现这个生活情境,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带着疑问,充满好奇的开始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然后通过分组实验来进一步得出具体的规律:
改进方法如下:
选用的器材尽可能贴近生活且廉价:牛奶箱子(学生每个月都会发一箱牛奶,空箱子应该是唾手可得的。)玻璃板(箱子口一般大小即可), 黑卡纸,坐标纸,粗记号笔,透明胶布。
1.玻璃的边缘比较锋利,为了避免实验过程中伤到同学们,所以需要把边缘粘上透明胶布,玻璃不能太厚,因为两个分界面会产生两个虚像,而且还会发生折射,产生较大误差,对实验有干扰,不易区分。
2.以往的实验过程周围的环境比较复杂,易造成视觉的误差,所以这次试验我选择在牛奶的暗箱里去做,用黑色卡纸把牛奶箱子的内表面糊上,而且下面的纸采用坐标纸,便于观察并做出实验的标记。
3.玻璃板要与坐标纸保持垂直。这个实验的前提条件先不给出,让同学们自己去做,然后发现玻璃板与坐标纸不垂直的情况下,坐标纸上的写的字所成的虚像会浮在玻璃后的坐标纸上、或沉在坐标纸下面,用记号笔是无法描像的,这时由学生们自己归纳总结出要镜面与桌面垂直。
4.传统实验用蜡烛去做实验,观察一段时间后,蜡烛因为燃烧会变短,并且会有很大的味道,实验过程中点燃蜡烛有明火,而且每个桌上都要有抹布,需要注意很多安全事项,实验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两只蜡烛的形状也不一定相同。所以本次平面镜成像实验采用粗记号笔取代蜡烛,写一个简单的字母或阿拉伯数字,然后在另一侧用记号笔去描这个虚像。由于后面黑色卡纸的原因,使虚像更加明显。标记下平面镜的位置,然后取下坐标纸,比较像与实物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平面镜成像实验篇2
关键词: 问题化解 平面镜 成像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做实验之一,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会遇到不少困难,如果学生糊涂地做实验,则如囫囵吞枣,只是表面上掌握知识,死记硬背结论。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化解显得十分重要,以下是我在教学中一些体会。
一、器材的选择
问题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这是个难点,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时可引导学生根据猜想选择器材。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首先要确定像的位置。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把棋子从平面镜前拿走,与镜后的像比较大小,则像就不存在了。老师提出问题:“既不拿走镜前棋子,又要能方便比较大小,有两全齐美的办法吗?”于是学生发现要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问题2: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找到答案,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可以透过玻璃板看到像的位置。
问题3:有学生提出用棋子代替蜡烛更好一些。你认为选择棋子和蜡烛哪种做法更好?请说出你的理由。我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发现答案:选择棋子好,因为蜡烛在燃烧时变短,导致两支蜡烛不等大,用棋子能更好地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还因为用棋子做实验更环保。
问题4:将玻璃板和棋子放在白纸上、方格纸上都可进行实验。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说出你的理由。选择方格纸好,理由是使用方格纸可以直接在纸上判断像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方便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使实验更简洁。
二、学生操作
问题1:玻璃板怎样放置在桌面上?由于学生之前学习了重力的知识,知道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受此影响,大部分同学认为玻璃板应竖直放置。于是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一张桌子的桌面是水平的,一张桌子的桌面与水平面成30°,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如果是水平桌面,则竖直放置和垂直放置是一样的,但如果桌面不是水平的,则只能垂直放置,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画图分析。
问题2:由于玻璃板有厚度,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时,会有两条线,记下平面镜的位置,那么以哪条线为标准较好呢?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像,学生会观察到前面的像亮一些,后面的像暗一些,棋子通过玻璃板前面的面成像更清晰,所以结论是选择前面的线为标准,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较好。
问题3:为了验证“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的猜想,你的操作是什么?你是如何判断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光屏放置在何处,如果放置在没有成像的地方,则光屏上没有像就不能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二是怎样看虚像,如果在玻璃板前面看,则虽然能看到像,但不能说明平面镜所成像为实像。引导学生总结出正确操作:移去玻璃板后的棋子,将一张白纸竖直放在棋子的像所在位置,直接观察白纸上是否有棋子的像。若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则说明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三、数据处理
问题1:每组学生记录了三组数据,发现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不相等,偏差较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评价实验过程。可能是像与物没有完全重合,导致像的位置找错了;可能是玻璃板有厚度,导致距离测错了;可能是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导致像的位置偏上或者偏下。
问题2:如果发现所记录的像距和物距相差很小,只是估计数字不同,还能得出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吗?学生会产生疑惑,启发学生发现只是测量误差引起的数据差别,并不能说明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不相等。
四、评价结论
问题1:某学生身高1.6米,当该学生后退10米时,感到像变小了,能否证明像与物的大小不相等呢?当然不能证明,眼睛里的晶状体相当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光屏。从人眼瞳孔中心对物体的张角与视角相等,所以视角的大小决定了视网膜上物体的像的大小。同一个人,离眼睛远的时候,它的视角比近处的视角小,因此,远处的人看起来比近处的小,近大远小就是这个道理。
问题2:若平面镜上分布几个黑墨水点,所成的像上也有几个黑点吗?当然没有,黑点只是影响反射光的多少,进而影响的是像的明亮程度。
明确探究问题,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需要设置探究阶梯,探究形式采用教师引导下的问题启发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并能解决基本问题并简单应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平面镜成像实验篇3
关键词:透镜焦距;自准直法;目镜组;分划板
Improvement on focal length measurement of thin lens by auto—collimation method
Peng Dongqing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experiment effort was large in focal length measurement of thin lens by traditional auto—collimation method because of the clear image can not be found exactly. By use of eyepiece with cross reticule to observe image, using a plate with a cross pattern as object screen, and using the method of eliminate optical parallactic error to estimate accurately the image, the traditional auto—collimation method to measure focal length of thin lens was improved in the thesis.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experiment device was simple, and the result was correct.
Key words: focal length; auto—collimation method; eyepiece; cross reticule
透镜焦距的测量是几何光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通常,完成透镜焦距的测量需要具有置于光具座上的光源、物屏、透镜、像屏等物品以及较暗的实验室环境。由于是直接用眼睛判断像屏上像的清晰程度,受人眼分辨率较低的影响,成像的真正位置难以判断,因此常会造成较大的误差[2]。近年来出现了用带有十字刻线分划板的目镜组代替像屏,用带有几何图案或文字的平板代替光源和物屏的改进型几何光学实验装置[3],测量过程中采取消视差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也丰富了实验内容,同时有助于学生对光学仪器工作原理及结构的直观认识。但是无论在仪器说明书还是有关文献中[2—3],均未提及利用改进型几何光学实验装置进行自准直法测量透镜焦距的具体做法和内容。考虑到教学中通常需要先用自准直法测量出未知透镜的焦距以便布置的物屏和目镜组距离大于四倍焦距,从而实现对“物距—像距法”测量焦距前光学系统的等高共轴调节。缺少自准直法测量透镜焦距的内容,将给后续实验带来不便。笔者在GSZF—8型几何光学综合实验装置基础上,对传统的自准直法测量透镜焦距的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带有十字刻线分划板的目镜组代替像屏,自制附有十字架图案物屏的套管套在目镜组上面,调节物屏位置与分划板相同,通过消视差的方法来判断像的位置,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可靠,既完善了改进型的几何光学实验装置及实验内容,又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开展。
1 自准直法原理
如图1a所示,位于凸透镜焦点处的物点S0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L1发生折射,成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平行光。若在前面放置一个平面镜M,这束平行光将被原路垂直反射回去,经凸透镜L1在焦点处成像S'0,此时物像共点。
若物点S0处在焦平面上的其他位置(如图1b所示),物点S0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L1的折射,成为平行于副光轴的平行光。若这束平行光在平面镜面M处发生反射,经过凸透镜L1的折射将成像在焦平面上,所成像与原物等大、倒立,左右反转,此时物像共面。所以,只要前后移动凸透镜,使物屏上得到一个反射回来的清晰、等大、倒立的实像S'0,也就是使物像共面,这时物屏必在透镜的焦平面上,透镜光心O到焦平面的距离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f。
a b
图1 凸透镜自准直法示意图
图2所示为用自准直法测量凹透镜焦距的原理图。当物点S0经凸透镜L1所成倒立放大的实像S1正好位于被测凹透镜L2像方焦点上时(如图2a所示),该实像作为凹透镜L2的虚物,将由凹透镜L2成像于无穷远,即为平行光。若用一个平面镜M,将平行光反射回去,重新通过凹透镜L2和凸透镜L1,将成像S'0在物点上,此时物像共点。
如果物点S0经凸透镜L1所成倒立放大的实像S1位于被测凹透镜L2焦平面F'的其他位置上,也将会在物屏上成一等大倒立实像S'0(如图2b所示)。以上分析说明,只要物点经过凸透镜、凹透镜和平面镜后在物屏上成像,也就是物像共面,这时物屏经凸透镜所成实像必在凹透镜的焦平面上,测量出凸透镜所成实像S1位置和凹透镜的位置,便可求出凹透镜的焦距f。
a b
图2 凹透镜自准直法示意图
2 实验改进
实验中采用带有十字刻线分划板的目镜组代替像屏,目镜组插在滑座,可在带有读数尺的导轨上滑动。由于滑座中间箭头指示出分划板的位置,因此分划板位置与插杆中轴位置相同。自制附有十字架图案物屏的套管套在目镜组上面,可在目镜组上左右移动,可通过指针准确移动到插杆中轴线位置,使分划板位置与物屏位置相同。也就是说,只要像清晰成在分划板上,物像就共面。测量凸透镜和凹透镜焦距的实验装置分别如图3a和图3b所示。测量过程中,采取消视差的方法来判断像是否与分划板共面。
a b
图3 改进型的自准直法实验装置图
下面以凸透镜为例给出利用改进型自准直实验装置测量的过程。将所用平面镜、透镜、目镜组等插入光具座的滑块中,然后靠拢,调节使物屏、透镜、目镜组的平面均与导轨垂直。并注意使目镜组中心略高于透镜光心,以便目镜组分划板能成像。向外缓慢移动目镜组,直至观察到一个与分划板十字叉无视差的倒立、等大、清晰实像。记下凸透镜在导轨上的位置L1及目镜组的位置M1,凸透镜和目镜组的距离L1—M1就等于凸透镜的焦距f'。考虑到透镜光心与滑座刻痕不一致会引起焦距误差,实验过程可翻转凸透镜,重新进行测量,然后取两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测量了焦距f=10 cm的凸透镜,结果为f'=±Uf=(10.52±0.08) cm。
3 结束语
在几何光学综合实验装置中,采用目镜组做像屏,在分划板平面上用印有十字架图案的平板做物屏,采取消视差的方法来判断像的位置,改进了传统的自准直测量透镜焦距的实验方法,实验装置简单,无需光源,弥补了基于目镜组几何光学综合实验装置的不足,使透镜焦距测量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陈金太.大学物理实验[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平面镜成像实验篇4
认知目标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重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教学过程
复习
1.光的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光路可逆
导入
学生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内容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内容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课本P56思考与练习1.2.5.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习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3.4.6.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课本P55
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习活动卡P37探究1.2.3.
小结1.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板书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平面镜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应用平面镜成像实验篇5
1.光的色彩 颜色
(1)光的色散:一束太阳光(或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各种色光通过三棱镜后,红光偏转角度最小,紫光偏转角度最大.
(2)色光的混合:利用白光通过滤色镜获得相应的单色光,将不同的单色光混合可以得到不同颜色的光.红、绿、蓝被称为光的三原色.
(3)物体的颜色:人眼对颜色的感知来源于人眼接收到的色光.光源的颜色由其发出的色光所决定;透明体的颜色由其透过的色光所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其反射的色光所决定.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操作:选取等大的两根蜡烛(或棋子)A、B,用半透明玻璃板进行实验.将A放到玻璃板一侧,人眼在A侧通过玻璃板可以看到A的像A′.将B放到另一侧并调节位置,当人眼从各个角度看过去都觉得B与A′重合时,说明B处即为A′的位置.两者重合也说明A′与B大小相等,由于A、B等大,可得像A′与物A大小相等.实验时还可以用刻度尺进一步研究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2)虚像: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的反射.蜡烛A发出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到达人眼,人眼感觉这些光线好像是由镜子后面的A′发出的,这个A′就是蜡烛A的虚像,它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的结果,因而无法在光屏上呈现.
(3)实验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且它们到镜面的距离也相等,像与物相对于镜面对称.
3.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将过入射点并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2)实验操作:将有刻度的硬纸板垂直平面镜放置,让入射光线AO紧贴纸板入射,反射光线OB将紧贴纸板出射,就可以通过纸板看清AO和OB的传播路径,利用硬纸板上的刻度即可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将纸板F边沿ON向后弯折,纸板的E、F两侧不在同一平面内,就无法再看到OB的轨迹,可知反射光线在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
(3)实验结论: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探究光的折射特点
(1)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实验操作:将玻璃砖平放在白纸上,先在玻璃砖的上下两边画上线.用激光笔紧贴白纸照射,在光路上做上记号,就可以画出光的传播路径(如图所示).利用此图便可研究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发生折射时的规律.
(3)实验结论: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光垂直于介质表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零.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水)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玻璃(或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5.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用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凸透镜的后方移动光屏,当光屏上呈现最小最亮的点时,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物距、像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v).
(2)实验操作: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水平桌面上,先将烛焰中心和光屏中心调节到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即让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直线且同一高度上.实验时,改变物距进行多次实验,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实验结论:
7.模拟视力的矫正
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前,需要佩戴凹透镜,使像向后移动到视网膜上;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后,需要佩戴凸透镜,使像向前移动到视网膜上.
二、典型例题
考点1 光的色散
例1 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如图所示),这个现象叫光的 ,图中A处为 色的光带.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红色光屏,我们将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七彩光带.
解析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为多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其中红光偏折角度小,紫光偏折角度大.如果换成红色光屏,其只能反射红光而且吸收其他色光,人眼将无法看清彩色光带.
答案 色散、红、不能.
考点2 平面镜成像特点
例2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将A和B一前一后竖直立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蜡烛A的一侧观察.
(1)点燃蜡烛A,调节蜡烛B的位置,当 时,B的位置即为A的像所在的位置.
(2)实验时,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两段蜡烛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关系.
(3)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进行.
解析 由于实验时既要看清A的像又要看到B,只能用玻璃板.找到像的位置后,可以用刻度尺可以研究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前后两只蜡烛大小相等而且看上去重合可以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答案 (1)A的像与B重合时;(2)到镜面距离,大小;(3)不能
考点3 光的反射定律
例3 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平面镜置于水平桌面上.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M上.
(1)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
,也能方便地测量 .
(2)以法线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B面绕法线ON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 (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解析 用白色硬纸板显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再利用底部的量角器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将纸板B面翻折后,反射光线无法在纸板B上呈现,可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答案 (1)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反射角和入射角;(2)不发生.
考点4 光的折射特点
例4 下表中记录了不同入射角和对应折射角测量数据.
(1)请你结合图,以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情况为例分析数据(光从空气进入其他透明介质中也可得到具有相同规律的数据),对光从空气进入其他透明介质中的规律加以总结.
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b. .
(2)请定量比较数据.把你的新发现写在下面: .
解析 初步分析数据可得,随着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相应增大,但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进一步分析数据还可以发现,折射角与入射角成正比例的关系,但当入射角较大时,这种正比例关系就不再成立.
答案 (1)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2)入射角较小时,折射角r与入射角i近似成正比关系;当入射角较大时,正比关系不再成立.
考点5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例5 一束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由图(a)可知,此透镜的焦距大小约为 cm;若将一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2cm处,如图(b),则透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 、 的虚像.
解析 利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穿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的性质测量焦距,从图中可以看出f=2.90cm.若将蜡烛放在凸透镜前方2cm处,u
答案 2.90cm、正立、放大.
考点6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例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欣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1)表格中有几项内容漏写了,请你帮助填补:
a ;b .
(2)实验过程中小欣观察到第2次所成的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1次所成的像.
(3)当把蜡烛调到距离透镜8cm的位置时,小欣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为了观察到这时所成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
(选填“同”或“异”)侧.
解析 第1、2组实验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第2次的物距小于第1次的物距,所成的像更大.当物距为8cm时,u
答案 (1)缩小、倒立;(2)大于;(3)异.
考点7 视力的矫正
例7 在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冰蓉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模拟物体)、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 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 (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 .
解析 为模拟近视眼,向水凸透镜中注水使其变厚,对光线的会聚本领更强,光线经过凸透镜就“提前”相交,蜡烛的像成在了视网膜之前.要让像再次成在视网膜上,就应该在凸透镜前面加凹透镜;如果不加凹透镜,就需要让视网膜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重新承接到烛焰清晰地像.根据模拟实验可以看出,近视眼的晶状体比正常人眼的更厚,对光线的会聚本领更强,从而使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之前.
答案 (1)凹、靠近;(2)晶状体较正常人眼更凸或变厚,或像成在了视网膜之前,或晶状体对光线的偏折能力强或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
三、例题解析
例1 小豪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造成的;
(2)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 .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
(4)如果在某次实验中,无论如何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其与A的像重合,可能的原因是 .
解析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成正立等大的虚像.由于玻璃板存在一定的厚度,前后两面均能反射光线而成像,使人眼看到两个像.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玻璃板与桌面垂直,否则像就会向上或下偏移,导致无论如何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A的像A′重合.
答案 (1)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2)不变;(3)虚;(4)玻璃板未与桌面垂直.
例2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
(1)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此时在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
.
(2)将纸板A、B置于同一平面后,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时 .
解析 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就无法看到反射光线的轨迹,能证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第一次反射时,光线沿EO入射通过OF反射,第二次反射时光线沿FO入射通过OE反射,这被称为“光路可逆”.
答案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光路可逆.
例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各组使用相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操作规范、测量准确,该小组实验记录如下表:
(1)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越烧越短,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将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为了再次将像调节到光屏的中央,应向 (选填“上”或“下”)调节凸透镜的高度.
(2)请你根据上表信息,求出凸透镜的焦距f= ;
(3)上表中实验序号4中像距为 .
(4)某次实验时,先将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固定,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无法接收到烛焰清晰的像,原因是 .
(5)实验中若在光屏上得到一清晰的实像,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所成的像将会怎样变化?
.
解析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需要先将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调节到同一直线、同一高度上.但随着蜡烛燃烧,烛焰的位置下降,光屏上的像将向上移.要让像重新成在光屏中央,就要将凸透镜向下移.
(2)第3组实验符合“u=2f、v=2f,成倒立等大实像”的规律.由此可知f=10cm.当这类问题以图像形式出现时,仍然可从图中找到u=v=2f的特殊点,并计算出f的数值.
(3)如图将蜡烛放在A处,光线经过凸透镜最终会聚在B处.如果将蜡烛移到B处,由于光路可逆,光线必将会聚到A处,即成像在A处.对比本题第1、4组数据可以确定,当物距为15cm时,像距必为30cm.
(4)只有当u>f时,才能成实像在光屏上呈现.如果将蜡烛和凸透镜固定,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得不到像,很可能是因为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凸透镜的焦距,导致不能成实像.平面镜成像实验篇6
其实,镜中花是花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水中月是月亮在平静的水面(相当于是平面镜,光亮的金属、油漆过的家具、平滑的地面砖等我们都可以看成平面镜)所成的像,所以水中月与镜中花的形成原因一样,都是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我们看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发现镜中物体所成的像和物体本身是一样的,并且有一种感觉:当我们离平面镜越远的时候。我们所看到镜中自己的像越来越小,实际我们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玻璃板(不用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放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并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发现像和物是等大的,多次实验发现不管物体离平面镜有多远,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始终是等大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眼睛的视角不同,视角是观察物体时,从物体两端(上、下或左、右)引出的光线在人眼光心处所成的夹角(如图1中角α),物体的尺寸越小,离观察者越远,则视角越小,比如,我们顺着马路方向看去,会感觉马路是越来越窄的,其实马路宽度是一样的,只是视角变小,所以感觉变窄了,再如,在地面上靠近飞机看,飞机是个庞然大物;若飞机飞到高空,看上去就像一只小鸟,再高就看不到了,这是因为看高处的飞机,视角变小了,所以感觉飞机变小了,所以当我们离平面镜较远时,平面镜中的像离人更远,像对眼睛的视角较小,所以感觉像比物体小,实验中我们用刻度尺量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会发现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且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是垂直的。
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物置的,如图2a所示,逆着蜡烛射出的光线,人眼就能确定蜡烛的位置,如图2b所示,镜前烛焰上的点s射向平面镜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人眼睛,但眼睛是根据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经验来确定物置的,逆着反射光线方向看去。就感觉这些光线是从它们在镜后延长线的交点S',射来的,S'就是点S在镜中的像,但是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光点,所以S'叫s的虚像,同理,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虚像点,所有的虚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所以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通过上面的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所成的像,我们称之为虚像,这种像无法在光屏上呈现,所以在研究平面镜特点的实验中,如果在平面镜后面像的位置放一张白纸,直接看白纸,将看不到像,而实像是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由实际的光线所成的像。是由真实的光点会聚而成的明亮区域,是真实存在的,既可以用眼睛观察到,又可以在光屏上呈现,如物体经过小孔所成的像,就是物体发出的光线沿直线传播到光屏上形成的倒立实像,如图3所示,从发光体AB上出来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时在地面上会聚成像A'B',这个像是由真实的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实像,这个实像能够在地面这个大“光屏”上呈现出来。
简而言之。实像是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既可以用眼睛观察到,又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睛观察,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的大小相同,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知道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根据这样的特点,我们可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j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称法。作图时’可以由物点向平面镜作垂线并延长(因为垂线属于辅助线,所以必须用虚线),然后用刻度尺量取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并在延长线上截取相同的距离,由此我们就找到了像点,例如:平面镜前有一个物体AB(如图4a),要求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首先我们在物体AB上确定两个(或多个)能描述物体形状的点AB(或多个点);然后分别由AB两点(或多个点)向平面镜作垂线并延长,用刻度尺量取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并在延长线上截取相同的距离至镜后A'B',(或多个点):用虚线连接镜后A'B'(或多个点)即可得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如图4b所示)。平面镜成像实验篇7
关键词: “分光计的调整和使用”实验 分光计 调整步骤
分光计是一种测量角度的精密仪器,其基本原理[1]是:让光线通过狭缝和聚焦透镜形成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光学元件的反射或折射后进入望远镜物镜并成像在望远镜的焦平面上,通过目镜进行观察和测量各种光线的偏转角度,从而得到光学参量例如折射率、波长、色散率、衍射角等。
在“分光计的调整和使用”实验中,很多学生很难用“自准直法”调整分光计,即很难在望远镜中看到双面反射镜反射回来绿色十字叉丝(像),即便看到了,换一个反射面,又看不到了;即使操作多次,也很难做到连续两个反射面都看到绿色十字叉丝。根据实践教学经验,我发现:如果在该实验中先用肉眼在望远镜外部找到双面平面镜镜面反射十字光源所成的像,然后在眼睛与望远镜光轴等高的情况下观察像与望远镜光轴的高低,通过调节载物台垂直螺母,可以很快在望远镜中找到十字光源的反射像。
分光计调整要求是平行光管光轴与望远镜等高且垂直于中心主轴。载物平台的中心法线与中心主轴重合。使入射光、反射光和光学反射面(或折射面)的法线构成的平面与分度盘平面平行。此外,望远镜应聚焦于无穷远处,适于观察平行光。平行光管射出的光应为平行光。
1.目测粗调(与常规方法相同)
固定读数盘;调节载物台下三个螺母,使其等高后,固定载物台;调节望远镜、平行光管垂直螺母,使它们等高且都与载物台平面平行。
2.望远镜调焦
首先,点亮目镜筒内的光源,对目镜调焦,旋转目镜调焦手轮直到看清分划板上的绿色双十字叉丝(消除视差)。然后把双面平面镜贴近物镜略微晃动,此时可以在分划板上看到一团晃动的绿色光斑。固定双面平面镜使绿色光斑定在分划板上某一位置。对目镜调焦直到绿色小十字叉丝清晰为止。这时望远镜已对无穷远对焦。
3.放置双面反射镜
如图,把双面平面镜置于载物台上,使镜面与载物台某两个螺丝的连线垂直(调节螺母a对光路反射不起作用,调节螺母b、c可改变反射光路)。
4.调整望远镜光轴和载物台平面分别与分光计中心轴垂直
(1)适当转到游标盘,使双面反射镜的像在望远镜外部。
(2)先用肉眼在望远镜外部找到双面平面镜镜面反射十字光源所成的像,然后在眼睛与望远镜光轴等高的情况下观察像与望远镜光轴的高低,通过调节载物台垂直螺母,使得十字光源与它的像等高,再转动游标盘,使双面反射镜镜面与望远镜垂直,进而绿色十字光源经双面反射镜反射成像在望远镜内部,这时观察望远镜可以很快在望远镜中找到十字光源的反射像。
(3)然后旋转游标盘180度,用同样办法找到双面反射镜另一个反射面所成的像。继续同方向旋转游标盘180度,若不能看到反射像,那么重复前面用眼睛在望远镜外找反射像的的方法,直到连续两个反射面都能看到反射像,说明此时望远镜的光轴与分光计中心轴基本上垂直了,到此粗调完成。接着,按照常规方法(减半调节法)进行细调,直到连续两个反射面所看到反射像(绿色十字叉丝)都与分划板上方的十字刻线重合。至此,望远镜的光轴完全与分光计中心轴近似垂直。此后,不能再调节望远镜垂直螺母。(注意,由于载物台是一个平面,我们只是在一条直线上使得望远镜的光轴与载物台平面平行,而要使载物台所在平面与望远镜光轴平行,即望远镜的光轴完全与分光计中心轴垂直,必须在另一个方向上载物台所在平面与望远镜光轴也平行,这是因为两条相交直线才能确定一个平面。)所以,接下来还要用三棱镜的两个反射面(夹角60度)精确调节,使得望远镜的光轴完全与分光计中心轴垂直。
(4)放置三棱镜于载物台上(如图所示)。转动载物台,调节载物台调平螺丝,使从棱镜的两个光学面反射的绿十字叉丝像均位于分划板上方的十字刻度线的水平横线上,达到自准。这样,载物台平面与分光计中心轴垂直。此时,将游标盘两个游标旋转到左右一边各一个并固定游标盘(方便读数)。
5.调节平行光管发出平行光
(1)转动望远镜,使其对准平行光管并固定。调节平行光管的焦距,直到在目镜中观察到狭缝的清晰像为止。此时平行光管发出平行光。将狭缝转在竖直方向,调节平行光管的垂直螺母使其上沿与分划板上方的水平衡线对其,调节其宽度为1厘米,作为背景(实验时周围光线较暗,便于观察),分划板上双十字叉丝和竖线看得很清晰(测量读数时将缝调至1.5毫米宽)。至此,分光计调节完毕。
改进调节方法后,通过讲解演示,学生们很快就可以在望远镜中找到绿色十字光源经双面反射镜反射所成的像(绿色十字叉丝),大大缩短了分光计的粗调时间,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细调的信心和兴趣。
参考文献:平面镜成像实验篇8
栖霞区八年级期末调研中一道光学题目的部分内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图1左所示,光源“F”放在距凸透镜15 cm处的光具座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
出题者想通过这道题考查学生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过程中看到不透明的光屏上所成像的情况,以及遮挡部分后的凸透镜能否形成完整的像.可能是图1中没有很好体现出实验者所在的位置,所以绝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解答这个题目时,所选答案是C选项.
区物理教研员在一次教师业务培训时,又让受训教师做了这道题,教研员将图1改成了图2,确定实验者在光具座中间看向光屏,考查结果大多数教师的答案依然是C选项.
学生实验时,看到不透明光屏上的像如图3样子,所以学生在光屏上看到像是D选项,为什么绝对多数老师和学生选C选项呢?
二、引发的思考
1.实验器材的改变,使实验考察的问题难度提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是初中学生必做的学生实验,常规实验器材中所用的发光体是蜡烛,蜡烛的好处是取材方便、亮度高,在光屏上成的像清晰,由于烛焰左右对称,实验所成的像,学生只要观察形成的像的实虚、大小、正倒即可.缺点是当25组学生同时实验时,燃烧的烛焰使空气变得很浑浊,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现在有条件的学校已将蜡烛换成由发光二极管拼成“F”型字样的发光体,实验时没有了污染,但这样的光源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得学生观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的难度提高了,使用蜡烛实验时,学生主要观察像的“正立”还是“倒立”问题,而改进后的实验中,增加了成像的“左右”问题,从而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分析的难度.
2.学生做实验的时间不足,使实验讨论深度和细度不够.教学大纲中规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学生必须做的实验.学生做这个实验,需要对实验进行充分地观察和分析,但是教师因为教学进度和课时的限制,往往设计只安排一个课时,学生实验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除去课堂引入,实验操作讲解等,学生实验操作的实际时间不足30分钟,实验中观察重点往往被教师引导,像的特点集中在“大小”“倒立、正立”“实像、虚像”以及像的大小变化等方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物体经过凸透镜成像特点缺少观察、分析、讨论和交流,实验的许多细节不是由学生亲自实验得知的,而是通过后来的多次习题训练完成的,加上教师很少引导学生直接透过凸透镜看物体的实像,学生以为实像只能用光屏承接,对知识建构过程不够充分.
探究时,如果学生用遮光板遮挡凸透镜的一部分,就能在光屏上看到稍微变暗的物体完整的像,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结论是经过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出来的,那么学生就能分辨出什么是看到的现象,什么是总结的规律,就不会将结论性答案替代过程性答案了.
3.教师自身对成像特点了解深度不够.实验器材的改变,对教师的备课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自己要明确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本质,包括成像中的左右问题,如果教师自己对物体所成像的左右问题不清楚,就不可能期望学生能够清楚.
什么是“上下、前后、左右”,有一部分教师对这个问题了解深度是不够的,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为了定位方向,以自身为参考建立了一个三维坐标系,这个坐标系是以人的面部朝向为Z轴正向,以背部朝向为Z轴负向,分别代表方位“前”和“后”;以人的躯干(从眉心到肚脐的连线)为Y轴,头部和脚分别为Y轴正向和负向,代表方位“上”和“下”;而与两肩连线平行的方向为则为X轴,左的定义是:伸出你的右手,拇指与四指在一个平面上,并呈垂直状.若四指所指的方向为前,拇指所指的方向为上,那么掌心所对的方向就向左了,符合右手系法则.如图4,Y正方向是从下到上,Z正方向是从后到前.上和下、前和后的定义是绝对的(或者说先被定义),而左和右的定义则是相对的(或者说后被定义),左和右的定义依赖于上和下、前和后的定义.
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按照以上的左右定义法,“像”的左边是平面镜前人的右边形成的,如果平面镜前的人符合右手系,它在平面镜中的“像”则符合左手系.用数学语言是轴对称图形.发光体相对平面镜成轴对称的“”.因为平面镜成虚像,所以只能用眼睛看平面镜所成像.
凸透镜成像可以通过光路分析得到,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像”相对于物体发生了180度的旋转,所成实像相当于几何的中心对称图形.如果凸透镜前的物体符合右手系,它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仍然符合右手系.发光体相对凸透镜成“”.
因为凸透镜可以成实像和虚像,成实像时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光屏承接像,学生实验时一般是站在光具座的中间,光屏使用也多是不透明的接受屏,所以他们看到的像是“”.如果光屏是透明的,学生所在的位置不同(如图5所示)看到的又是“”,如果去掉光屏,用眼睛直接看物体,看到的是“”.这道题目出题者想考察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这是一道过程性的考题.在观察过程中就出现了看到的和分析的情况不同.平面镜成像实验篇9
A.倒影比真实景物略暗一些
B.倒影比真实景物的清晰度略差一些
C.倒影中物体排列的左右位置与拍照时的真实位置正好相反
D.倒影中物体的高度比真实物体略大一些
分析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然后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行选择、判断.
解答 由于平面镜所成的是正立、等大且左右相反的虚像;所以倒影中物体排列的左右位置正好和拍照时的真实位置相反;由于光在反射过程中存在能量损耗,因此倒影比真实景物略暗且清晰度略差一些;所以只有D选项不符合平面镜成像原理,选D.
例2 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冲捕食.在小燕子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关于它在湖水中的像的虚实,它和像之间的距离,正确的说法是( ).
A.虚像,距离变小
B.实像,距离变小
C.实像,距离变大
D.虚像,距离变大
分析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它是由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 ①平静的湖水相当于平面镜,它把来自小燕子的光进行反射,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相交就形成了像,由于该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所以该像是虚像;
②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小燕子向下俯冲过程中,由于小燕子与水面的距离变小,所以像与水面的距离也变小,故小燕子与像之间的距离在变小.选A.
例3 如图2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B.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变大
C.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
D.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B始终能与A的像重合
分析 (1)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2)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这是关键.(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4)如果实验中玻璃板前后移动,则像距物距不相等,自然使B始终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解答 A.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效果好.
B.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会变化.
C.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不能发现光屏上有成正立的像.
D.如果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玻璃板前后移动,则像距物距不相等,所以会发现B始终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选A.
例4 把一个高0.8m的平面镜竖直放置,一个身高1.6m的人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走近,那么他在镜中的像( ).
A.高度为1.6m,以2m/s的速度靠面镜
B.高度变大,以2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C.高度为0.8m,以2m/s的速度靠面镜
D.高度变大,以4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分析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距等于物距,物像对称,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 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已知此人身高1.6m,所以他在镜中的像高也是1.6m.
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他以2m/s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走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也以2m/s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走面镜,所以选项A正确.
例5 如图3所示,小华家的小猫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镜中的( ).
A B C D平面镜成像实验篇10
在指导学生确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有的老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1)探究的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自然用平面镜来做实验,但无法确定像的具置,该如何引导学生使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呢?(2)任何物体都能在玻璃板后成像,而且探究过程中物体成像越清楚越好,该如何引导学生用两个等大的蜡烛来做实验呢?(3)有了像的替代物,学生就可以把像的位置与物的位置连接起来。但这条连线与镜面的位置学生不容易直接观察出来,这个问题又怎么解决呢?(4)为了完成探究目标,你设计的分组方案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设计?
一、教师要说清怎样教
首先,选择平面镜还是玻璃板来做实验是本节实验成败的关键,但要想引导学生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是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路的一个难点。学生在交流中认为无法同时看到物体的像与像的替代物,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能自己想到玻璃板,又不直接硬性地给出,我做了一个“水中蜡烛”的演示实验。
这个演示实验虽简单,但学生兴趣高涨,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开扩了他们的思路,学生在观察后得到启发,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够同时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和镜后像的替代物,从而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突破了探究过程中的难点。
二、教师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
在选择实验的物体时,有的学生计划用两个电池,有的学生想用两个棋子。这个时候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选用蜡烛更好,而是通过生生讨论、师生互动交流来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因为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光的反射知识,要想从镜中看到物体的像,需要物体发光射到平面镜上,反射的光才能进入眼睛,对于电池或棋子反射的光线很微弱,什么样的物体发出的光多呢——光源。而点燃的蜡烛是光源,光线充足,成像比较清晰。这样既能反馈已经学过的知识,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
用相同的蜡烛来做实验,解决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但要想探究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大多数学生的方案都是在白纸上做实验,先确定平面镜的位置,然后描出像与物的位置再连线,进行观察。在这里我并未说出赞同或是不赞同,而是提出疑问,让学生继续进行思考,让他们想想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同样如此。
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不强,学知识总习惯于老师单纯地给出,自己硬性地去记,当有了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后绝不会再深入思考,不会再想还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法。所以我在课堂中用笑脸肯定了他的做法,又用和蔼的语言让学生不满足于现有的方案,继而让学生再深入思考还有没有更方便的做法,培养了学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
三、说清小组分组方案是进行探究的重要保证
在讨论分组方案时,我把全班48名学生分成4个大组,每大组又分成3个小组,共12个小组:
1、2、3组探究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4、5、6组探究像和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系;
7、8、9组探究像和物对应点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
10、11、12组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注意:
1.准备多样器材,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器材;
2.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如何选用器材?
(2)如何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4)如何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面镜成像中玻璃板镀膜的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