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部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研究对象为例,说明乘数作用的机理?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财政政策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乘数效应是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乘数效应是制定宏观政策要考虑的因素。管理中是不是也存在乘数效应呢?以及如何发挥乘数效应呢?管理中某一政策的实施是不是具有乘数效应呢?而这乘数效应是管理者所追求的。比如一个促进销售计划的实施,我们希望这个计划可以成倍的增加,但是我们往往发现,如果没有其他的策略实施的配套,乘数效应很难实现。比如激励政策来说,管理者采取了诸如结果激励方法,或者过程激励方法,但是最好的结果也可能只是对某些具体的行为产生效果,而持续的激励或者自发的激励效果却不可能实现。这里面,管理者希望能够实现一个乘数效应,即一种措施产生多重效果。我国古代有很多乘数效应的例子,比如古代忠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乘数效应,对于忠孝者而言,君或者长辈对他们的教育或者激励也仅仅限于几次偶尔的说教或者奖赏,但是这种思想却一直延续下去。达到了很好的乘数效应。管理者当然也希望使管理能达到乘数效应。但是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乘数效应不是一劳永逸。乘数效应是包括一系列的措施在里面的。只有这些相应的配套措施发挥了功效,乘数效应才可能发生功效的。所谓的配套措施是使当初的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发挥的配套措施,比如管理中的激励措施,如果单纯的激励是不可能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继续发挥作用的。必须要相应的比如企业文化等的配套才可以的。只有做好相应的这些措施效果才可能发挥的。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
展开全部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财政政策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乘数效应是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是制定宏观政策要考虑的因素。比如一个促进销售计划的实施,我们希望这个计划可以成倍的增加,但是我们往往发现,如果没有其他的策略实施的配套,乘数效应很难实现。拓展资料;一、经济学1、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2、经济学起源希腊色诺芬、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早期经济学,经过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衍生出了演化证券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边缘学科。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学研究和应用受到国家和民众的关注越来越高,理论体系和应用不断完善和发展。二、经济学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把握、运用经济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最大限度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1、经济学基本原理是作为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出发点的公理、由科学的经济学公理推导出来的经济学定理。不同的经济学范式有不同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但只有科学的经济学才有经济学基本原理。2、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研究个体家庭企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产品与交易、供给与需求、成本与利润、效用与价格、市场边界与政府干预、博弈与对策、竞争与合作、均衡与配置等微观经济现象的学科。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一、简单的经济关系1、两部门经济的假设经济分析纳入只有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的两部门经济社会中。2、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有时被称为凯恩斯定律3.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四点假设(1)2×2假设:只有居民和厂商。不存在政府、外贸。消费和储蓄在居民;生产和投资在厂商。(2)投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3)折旧、未分配利润=0,GDP=NDP=NI=PI=DPI。(4)社会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均衡,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凯恩斯定律:不论需求量是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价格提供供给。)二、均衡产出的概念1.经济社会的产量或者说国民收入就决定于总需求2.均衡产出的概念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y=C+i3.均衡收入的形成若产出大于支出,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大于零,企业就要削减生产,直至总收支相等,即达到均衡收入。反之,若产出小于支出,非意愿存货投资就小于零,企业就要扩大生产,直至总收支相等,即达到均衡收入。三、投资等与储蓄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也可用I=S表示。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消费: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2.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消费品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预期、消费信贷、利率水平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收入。宏观经济学假定消费与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函数关系。一、消费函数1.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叫边际消费倾向,即:MPC=△c/△y或MPC=dc/dy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即:APC=c/y注:1、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APC(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计算:总消费在总收入中所点比例=消费/收入=cyAPC<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2、边际消费倾向(MPC)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MPC=△cl△yMPC dc/dy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不论MPC是常数还是变数,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MPC>0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APC也有递减趋势。线性中,若a=0,c=kyAPC=MPC,不再随收入增加而递减3.非线性消费曲线的特点第一,消费曲线与450线的交点上,c=y;在该交点左下方的消费曲线上,c>y;在该交点右上方的消费曲线上,c<y。消费曲线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值都是相应的APC,消费曲线上任一点或任一段弧的斜率值都是相应的MPC,且同一收入水平上有APC>MPC。第三,消费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曲线越来越平缓,表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4.线性消费曲线的特点第一,由于消费曲线是一条直线,故消费曲线上任何一点或任何一段弧的斜率都相等,都等于不变的边际消费倾向。第二,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者的消费都由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组成,即线性消费函数的表达式是:c=α+βy(α为自发消费部分,βy表示引致消费)线性消费函数二、储蓄函数1.边际储蓄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增加的储蓄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叫边际储蓄倾向,即:MPS=Δs/Δy或MPS=ds/dy平均储蓄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即:APS=s/y注:1、储蓄倾向储蓄倾向:储蓄与收入的比率。平均储蓄倾向: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APS(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储蓄与收入之比=储蓄/收入APS=s/y边际储着倾向:MPS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储蓄的变化。◆公式: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MPS=△s/△y2、边际储蓄倾向(MPS)口当△s与△y趋于无穷小时,MPS=ds/dyMPS是储蓄函数的一阶导数;储蓄曲线上任一点切线斜率。储蓄函数为线性时,MPS为常数(1一b)。非线性时,MPS有随收入递增趋势。MPS和APS都递增,但是MPS>APS。3、储蓄储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上的概念)口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如收入、分配状况、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利率水平等,口最重要的是收入水平。凯恩斯储蓄函数: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这种关系称之为凯恩斯储蓄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储蓄倾向。储蓄函数2.非线性储蓄曲线的特点 第一,储蓄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储蓄随收入的增加 而增加,但储蓄曲线越来越陡峭,表示储蓄增加的幅度 越来越大。第二,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值都是相应的APS,储蓄曲线上任一点或任一段弧的斜率值都是相应的MPS,且同一收入水平上有APS<MPS。第三,储蓄曲线与横轴的交点B上,s=0,即有零储蓄;在B点左下方的储蓄曲线上,s<0,即有负储蓄;在 B点 右上方的储蓄曲线上,则有s>0,即有正储蓄。3.线性储蓄曲线的特点 第一,由于储蓄曲线是一条直线,故储蓄曲线上任何一 点或任何一段弧的斜率都相等,都等于1-β,即等于边 际储蓄倾向MPS。第二,储蓄曲线在纵轴的截距为-α。第三,线性储蓄函数表达式 s=-α+(1-β)y线性储蓄函数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2.若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MPS。3.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 即: APC+APS=1MPC+MPS=1四、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1.社会消费1函数是家户消费函数的总和,然而,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户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2.从家户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需考虑的因素 第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人们越是富有,越有能力储蓄,因此,不同收入阶层 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 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此,国民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 消费曲线就越是向下移动,反之亦然。第二,政府税收政策 如政府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将富有者原来可能用于 储蓄的一部分收入征收过来,以政府支出形式花费掉,而 按西方经济学者说法,这些支出通常成为公众的收入,最 终用于消费。这样,社会中消费数量增加,社会消费曲线 会向上移动。第三,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 公司未分配利润无形中是一种储蓄,如果分给股东,则必定有一部分会被消费掉,因此,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 润中所占比例大,消费就少,储蓄就多。反之,则消费就 多,储蓄就少,即社会消费曲线就会向上移动。第三节 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一、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1.消费的影响因素 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 影响来决定消费。注:凯恩斯的杜会消费理论属于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James S.Duesenberry).示范效应:家庭消费决策主要参考其他同等收水家庭,即消费有模仿和攀比性。棘轮效应:家庭消费即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形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着以维持消费稳定。结论:消费变动要比收入变动稳定得多。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对短期消费函数的解释2.消费习惯的影响——棘轮效应该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之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来难。3.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示范效应 如果别人收入和消费增加了,某人收入并没有增加, 但因顾及他在社会上的相对地位,也会打肿脸充胖子提高 自己的消费水平。这种心理会使短期消费函数随社会平均 收入的提高而整个地向上移动。二、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1.基本思想 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 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2.不同时期的消费状况 第一,年轻时期的消费 年轻人家庭收入偏低,这时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第二,中年时期的消费 收入日益增加,这时收入会大于消费,不但可能偿还青年时代欠下的债务,更重要的是可以积些钱以备养老。第三,老年时期的消费 年老退休,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所谓负 储蓄状态。3.人口比例对社会消费倾向的影响 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 提高;如果社会上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 因此,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 当有更多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净储蓄就会上升。4.其他影响消费的因素 社会保障制度、遗产及遗产税率等。三、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1.永久收入的含义与公式 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 YP=θY+(1-θ)Y-12.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 C=cYP=c[θY+(1-θ)Y-1]=cθY+c(1-θ)Y-1 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cθ,低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c。3.政府干预经济的税收政策没有效果 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 因为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都用来增加消费。4.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二者的区别 生命周期理论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的变量的重要理由,永久收入理论则偏重于个 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第二,二者的联系 二者体现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第三,二者的相同之处 ①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关,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 消费决策的依据。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即其边际 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边际消 费倾向很大,甚至近于1。③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 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 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四、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1.利率 利率变化怎样影响储蓄与消费,要根据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2.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变动,是通过实际收入的改变来影响消费的。3.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越是不平均,全国性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较小。4.社会保障制度 通常说来,社会保障制度越是完善,居民越是敢于消费,否则储蓄意愿要增强。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一、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1.均衡收入表达式 y=(α+i)÷(1-β)2.均衡收入的调节 总供求相等,经济就实现了均衡。如果经济离开了这个 均衡,企业部门销售额就会大于或小于它们的产出,从而被迫进行存货负投资或存货投资,即出现意外的存货减少或增 加,这就会引起生产的扩大或收缩,直到回到均衡点为止。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1.均衡收入表达式 y=(α+i)÷(1-β)2.均衡收入的调节 第一,若实际产量小于均衡收入水平,表明投资大于储蓄,社会生产供不应求,企业存货意外地减少,企业就会扩大 生产,使收入水平向右移动,直到均衡收入为止。第二,若实际生产大于均衡收入,表明投资小于储蓄,社会 上生产供过于求,企业存货意外地增加,企业就会减少生产, 使收入水平向左移动,直到均衡收入为止。只有在均衡收入 水平上,企业生产才会稳定下来。第五节 乘数论1.乘数的概念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 化的比率。2.乘数的公式 k=Δy/Δi 或: k=1÷(1-β)=1÷MPS 可见,乘数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 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则乘数就越大。3.乘数作用是两方面的 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若干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收入 若干倍减少。乘数效应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1.税收引起收入的反方向变动 税收增加,收入减少;税收减少,收入增加。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2.定量税变动会改变s+t曲线的截距,但该曲线的斜 率不变。定量税变动改变s+t的截距注:三部门的收入决定及其乘数三部门收入决定三部门经济:两部门+政府部门,考虑进税收和政府支出 税收、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都是财政政策工具。三部门中任何支出的增加导 致NI增加的过程与二部门相同。第七节 三部门各种乘数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概念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的公式 kg=Δy/Δg=1÷(1-β)二、税收乘数 1.税收乘数的概念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2.税收乘数的公式 Kt=Δy/Δt=-β÷(1-β)三、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1.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概念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 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2.政府转移支付乘数的公式 Ktr=Δy/Δtr=β÷(1-β)四、平衡预算乘数1.平衡预算乘数的概念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2.平衡预算乘数的公式kb=Δy/Δg=Δy/Δt=(1-β)÷(1-β)=1第八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一、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收入:y=(α+i+g-βt+βtr+x-m0)÷(1-β+γ)二、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四部门经济中的对外贸易乘数:显然,对外贸易乘数比封闭经济中的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小了。^ 社会消费函数一般来说,社会消费函数并非是居民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但基本相似。存在很多限制条件:1)国民收入分配。越富有,越有能力储蓄。国民收入分配不平均,则消费函数会向下移动。2)国家税收政策。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使富人的一部分储蓄,以政府的名义花费,通常成为公众的收入。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的比例。未分配利润是一种储蓄,会致使消费减少,消费曲线向下移动。
1. 国民收入核算1.1 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目前世界各国(或地区)普遍使用的衡量经济活动总量的基本指标。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是国民总收人(Gross National Income,GNI),也就是过去常用的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国民总收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份配的最终结果。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住单位。同时,国外生产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生产税及进口税(扣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总收人的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国民总收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另一个不同点是,国民总收人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1.2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就是从生产的角度,通过核算各个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就是从收入的角度,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就是从支出的角度,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付总和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以上三种方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理论上应当相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等原因,计算结果会出现一些差异,称为统计误差。1.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原始收入的角度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各单位的增加值等于一定时期内的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四项之和。所有单位增加值之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用公式表示就是: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收入法增加值之和上述四项收入的内容是:(1)劳动者报酬。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应从单位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包括工资总额、福利费和其他实物形式的劳动报酬。农户和个体劳动者生产经营所获得的纯收益主要是劳动所得,也都列入劳动者报酬中。(2)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价值,按规定比率提取的计入生产成本的折旧费。(3)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净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是企业从事有关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应缴纳的各种税金、附加费和规费,如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及企业管理费中的各种税金等,是企业的利前税,不包括所得税。(4)营业盈余。营业盈余是指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大致相当于营业利润,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费。如果企业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应将补贴一并计入营业盈余项中。收人法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通过生产活动获得的原始收入及其初次分配项目。劳动者报酬为居民所得,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为企业、单位所得,生产税净额为政府所得。2.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社会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价值,这些产品最终使用的去向,一是用于最终消费,二是用于投资即资本形成,三是用于出口。将一定时期内这三项最终使用价值相加,就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公式为: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1)最终消费。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前者是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为满足个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所消费的全部货物和服务,后者是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以及政府免费或低于市场价格向居民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2)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变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常住单位建造、购置和转入的固定资产扣除销售和转出固定资产后的价值。存货变动包括原材料、燃料库存,生产单位产成品、半成品、在制品库存,销售单位商品库存期末价值减去期初价值的差额。(3)净出口。净出口是一定时期内货物和服务出口总值减去进口总值后的差额。出口是本国(常住单位)向国外(非常住单位)销售和无偿转让的货物和服务,进口是本国从国外购买和无偿得到的货物和服务。运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计算资本形成率和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率是指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终消费率是指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如果对居民和政府的支出再分开核算,则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分为四部分:①居民消费支出;②固定投资支出;③政府购买;④净出口。上述四部分构成了国内生产总值。如果用字母C表示居民消费,用1表示投资,用G表示政府购买,用(X-M)表示净出口,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可以表示为:GDP=C+I+G+(X-M) 2. 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如前所述,国内生产总值既可以从收入角度核算,也可以从支出角度核算,从这两个角度核算出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理论上是完全一致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并且可以进一步得到储蓄一投资恒等式。2.1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没有政府部门和进出口部门,因此就没有企业间接税等税收项目,也没有政府购买和进出口贸易。为了分析简便起见,先不考虑折旧。我们把这样的经济体系模型称为两部门经济。在两部门经济中,从支出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总支出,即消费支出的总和,所以有GDP=Y=C+I:从收人的角度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总收人的一部分用来消费,剩余一部分用来进行储蓄,用字母S表示,这样国民收入就为Y=C+S,即GDP=Y=C+S。由前面分析可知,从这两个角度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该相等,故有GDP=C+I=Y=C+S,进而有C+I=C+S。公式两边同时消去C就得到I=S,即得到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其含义是:消费者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那部分收入(即储蓄S)等于未归于消费者手中的产品的价值(即投资)。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上投资,即Y=C+I;从收人角度看,国民总收入又等于消费加上储蓄,即Y=C+S。而国内生产总值又等于国民总收入,因此得到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2.2 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现在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经济。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政府用于购买物品和服务的支出)和转移支付(政府给予居民的转移支付)。用G表示政府购买,用T表示政府税收。把政府考虑进来,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就等于居民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的总和,即GDP=Y=C+I+G;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仍是所有要素所得的收入之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国民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要有一部分用来交纳税金。但是,居民企业一方面交纳税金,另一方面又获得政府给予的转移支付,政府的净收入就要去掉这部分支出。如果用T。表示政府的全部税收收入,用T表示政府转移支付,用T表示政府净收入,那么T=T。-T。所以,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则为Y=C+S+T。由前面分析可知,总产出等于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收入,因此有:GDP=C+I+G=C+S+T=Y得:I=S+(T-G)上式中的(T-G)可以看作是政府部门的储蓄,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S为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可以通称为私人储蓄。这样,S+(T-G)可以表示整个社会的总储蓄。因此,公式I=S+(T-G),也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2.3 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就是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一个国外部门(境外部门),国外部门的经济活动分为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这里只考虑对外贸易。此时,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即GDP=C+1+G+(X-M)。假定总收入不变,这样,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为:C+1+G+(X-M)=C+S+T公式两边同时消去C,就得到:I+G+(X-M)=S+T可以简化为:I=S+(T-G)+(M-X)上式中,(M-X)可以代表外国在本国的储蓄,因为从本国来看,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向本国出口的产品,从而使这些国家获得收入,收入流入国外。出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商品和劳务,从而使这些国家需要支出,收入流入本国。该储蓄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这样,I =S+(T-G)+(M-X)的等式就代表了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3. 消费、储蓄和投资3.1 消费理论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假设(或三个前提)基础上的。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了消费倾向的变动规律,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的增量ΔC和收入的增量ΔY之比,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为:MPC = \beta = \frac{\Delta C}{\Delta Y} 按照这个规律,人们不断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比例会越来越小;相反,储蓄部分会越来越多。一般来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即0<MPC<1。由于对一般正常的理性人来说,收入增加,消费不大可能下降或不变,所以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增加的消费一般也只是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不会是全部收入,所以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二是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都可看作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或影响轻微。因此,可以把消费看作是收入的函数。即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消费是随着收入的变动而相应变动的。三是平均消费倾向(APC)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总量C在收入总量Y中所占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APC=
\frac{ C}{ Y} 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根据以上三个假设,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C=\alpha+\beta Y 式中, \alpha 为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就是当收人为0时,即使动用储蓄或借债也必须要进行的基本消费; \beta 为边际消费倾向; \beta 和 Y 的乘积为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因此,上式的含义就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需要指出的是,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关系是: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就是MPC<APC。这是因为,一般来讲,人们的消费可分为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自发消费是指无论收人多少,即便没有收入,也是必须要进行的。因此,自发消费变动不大,可看作是一个常数,即公式中的 \alpha ,反映在图形上就是函数在纵轴上有一个正的截距项,从而可推导出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倾向。2.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了消费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实现一生消费效用的最大化。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取决于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收入与财产,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假定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前两个阶段是工作时期,后一个阶段是非工作时期。一般来说,年轻人家庭收入偏低,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但是有稳定的工作,他们未来的收入会增加。因此,人们在青年时期往往会把收人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消费,甚至是借贷消费用于购买房屋、汽车等耐用品。这一时期储蓄很少,甚至是零储蓄和负储蓄。随着他们进入中年时期,收入会日益增加,这时收入大于消费,因为一方面要偿还青年时期的负债,另一方面还要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用于防老。当他们进入老年时期时,基本没有劳动收入,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此时的消费主要是过去积累的财产,而不是收入。按照生命周期理论,理性的消费者总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比较安定地生活,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家庭的收人包括劳动收人和财产收入,那么,一个家庭的消费函数就是:C=a·WR+c·YL 式中,WR为财产收入,YZ为劳动收入,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c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这一理论,由于组成社会的各个家庭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以,在人口构成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则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发生变化。例如,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中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3.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所谓持久收人,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这一理论将人们的收人分为暂时收入和持久收入,并认为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的函数,用公式表示为:C_i=c·YP_i 式中,Ci为现期消费支出,ci为边际消费倾向,YPi为现期持久收入。这一理论认为,在长期中,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是稳定的。3.2 储蓄函数储蓄是收入减去消费的余额。由公式Y=C+S可得:S=Y-C。影响储蓄的因素虽然有很多,但是根据凯恩斯的假定,收入是决定储蓄最主要的因素,收入变化决定着储蓄变化。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增加会越来越少,而储蓄增加则会越来越多。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的公式以及消费与储蓄的关系,可以推导出储蓄函数的公式:S=Y-C=Y-(\alpha+\beta Y)=-\alpha+(1-\beta)Y 式中, 1-\beta 为边际储蓄倾向(MPS),或用 s 表示。边际储蓄倾向同边际消费倾向相似:MPS = \frac{\Delta S}{\Delta Y} 并且,0<MPS<1。平均储蓄倾向(APS)和平均消费倾向是相似的:APS = \frac{S}{ Y}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是: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两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因此,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这就是说,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中的一个确定,另一个也随之确定。当消费函数已知时,就可求得储蓄函数;当储蓄函数已知时,就可求得消费函数。3.3 投资函数投资是购置物质资本(如厂房、设备和存货,以及住房建筑物)的活动,即形成固定资产的活动,一般不包括金融投资在内。在日常生活中,从个人角度看,人们用自己的收入去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房产、设备、土地等,可以看作是投资;但从全社会角度看,这些购买不是投资,因为它仅仅是财产所有权的转移,即有价证券、房产、设备、土地从一个所有者手中转移到另一个所有者手中,而全社会的资本并没有增加。决定投资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有实际利率、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预期的通货膨张率和折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凯恩斯认为,实际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大。企业有时以贷款进行投资,有时以自有资本进行投资。无论用什么方式投资,利率都是机会成本的一部分。以贷款的方式投资,所支付的利息就是直接成本,而自有资本可以按现行利率贷款给其他企业,那么用自有资本投资所放弃的利息就是投资的机会成本。利率越低,任何一项投资的机会成本就越低。因此,利率越低,投资就越有利可图,投资水平就会相应提高。如果企业用贷款进行投资,则投资的成本就是利息;如果企业用自有资本进行投资,利息是投资的机会成本,因此仍可认为投资的成本是利息。决定利息的直接因素即为实际利率。因此,投资的成本取决于实际利率。如果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既定,则实际利率越高,利息越多,投资成本越高,投资就会减少;反之,实际利率越低,利息越少,投资成本越低,投资就会增加。因此,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如果假设投资和利率之间呈线性关系,则投资函数可以写成:I=I(r)=e-dr 式中,I表示投资;r表示利率;e表示自主投资,指的是由于人口、技术、资源等外生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与利率无关,即使利率为零也会存在;-dr表示引致投资,随利率的变化呈反方向变化;d表示利率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投资会减少或增加的数量。3.4 投资乘数乘数也叫倍数,即一个因素或变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决定收入的各种因素变化都会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例如,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对外贸易乘数等。这里只阐述投资乘数。对于投资而言,乘数原理就是增加一笔投资ΔI,在国民经济重新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并不仅限于这笔初始的投资量,而是为初始投资量的若干倍。因此,投资乘数 k 可以写成:k = \frac{1}{1-\beta} = \frac{1}{s} 式中, s 为边际储蓄倾向。上式表明投资乘数 k 为边际储蓄倾向 s 的倒数。3.5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我们以两部门经济为例来分析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根据收入恒等于支出的原理,把消费函数、投资函数或储蓄函数代入收入恒等式后,就可以解得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已知两部门经济由消费和投资组成,假定投资为常数 \bar{I} ,将消费函数代入收入恒等式 Y=C+I 中,可以得到:Y = \frac{\alpha + \bar{I}}{1-\beta} 如果已知消费函数和投资总额,就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均衡国民收入。4. 总需求和总供给4.1 总需求1.总需求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总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经济主体愿意购买的产品总量。影响总需求的因素主要有:(1)利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升会引起企业投资和居民购买住宅及耐用消费品的数量减少,从而使总需求减少;利率下降则会导致企业投资和居民购买住宅及耐用消费品的数量增加,从而使总需求增加。(2)货币供给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导致总需求增加;货币供给量减少,则会导致总需求减少。(3)政府购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购买增加,会促使总需求增加:反之,则会使总需求减少。(4)税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税收减少会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入,从而导致总需求增加;反之,则会使总需求减少。(5)预期。预期包括企业对利润的预期和居民对收入的预期。如果企业对未来利润的预期是增长的,则会扩大投资。如果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是增长的,也会增加消费。这都会导致总需求增加。反之,如果企业和居民对未来利润和收入的预期是悲观的,则会使总需求减少。(6)价格总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水平下降,会导致总需求上升;价格总水平上升,则会导致总需求下降。2.总需求曲线。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分析价格总水平与总需求的关系,就形成了总需求曲线AD。纵轴P为价格总水平,横轴Y为总需求,说明了价格总水平对总需求的影响作用。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总需求扩大,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总需求减少,价格总水平和总需求呈反方向变化。对于总需求曲线具有向右下方倾斜的特征,可以通过分析价格总水平对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影响,即价格总水平对消费、投资和出口的需求的影响来说明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从价格总水平与消费的关系来看,价格总水平下降,就会使居民持有的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提高;价格总水平上升,就会使居民持有的货币的实际购买力降低。居民实际购买力提高,其消费需求就会增加;居民实际购买力降低,其消费需求就会减少。这种由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居民收入及财富的实际购买力的反向变动,从而导致总需求反向变动的现象被称为“财富效应”。企业投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利率水平决定的。而利率水平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关系十分密切。价格总水平上升,会使人们的货币交易需求增加,进而导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不仅会增加企业投资的成本,进而促使企业减少投资,而且会增加居民用于购买住宅和耐用消费品的借款成本,从而减少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反之,如果价格总水平下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增加企业投资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这种由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变化,利率与投资、消费及总需求的反方向变化的现象被称为“利率效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需求与汇率变化关系密切,而汇率在很大程度上受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价格总水平上升使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的比价发生变化,国内产品价格升高,进口产品相应地变得便宜。消费者和企业就会增加对进口产品的购买而减少对国内产品的购买,结果就会导致进口增加,出口下降。反之,价格总水平下降则会刺激出口,抑制进口。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价格总水平上升,会使利率上升,从而吸引国外资本流入,给本国货币带来升值压力,从而使得进口产品价格相对便宜,出口需求相应下降。反之,价格总水平下降,则会促使出口增加。这种由价格总水平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出口需求的变化并与总需求呈反方向变化的现象被称为“出口效应”。4.2 总供给1.总供给的含义和影响因素。总供给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者愿意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总量。我们知道,总供给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而利润水平又取决于市场价格与生产成本,因而,决定总供给的基本因素就是价格与成本。其他因素,如技术进步工资水平变动、能源及原材料价格变动等所谓的“外部冲击”因素都是通过成本的影响而影响企业利润水平,从而影响总供给的。除了这两个基本因素,企业的预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企业对未来利润的预期是下降的,企业就会减少生产,从而使总供给减少。同总需求曲线一样,总供给曲线反映的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总供给与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关系。但是,由于决定供给的价格和成本中的工资在长期具有灵活性,在短期具有黏性或缺乏弹性,所以总供给曲线分为长期与短期两种形式,即长期总供给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是一条与横轴Y相交的垂直线。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不论价格总水平P如何变化,总产出不变。这就意味着,长期总供给只取决于劳动、资本与技术,以及经济体制等因素。从短期来看,总供给曲线SRAS一般应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2.总供求模型。把长期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结合起来,可以分析在长期中价格总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在图a中,总需求曲线AD与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相交于A点,决定了价格总水平为P。在图b中,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减少,使总需求曲线从AD1向下移动到AD2,总供给曲线没有任何变化,AD与LRAS的相交点从A点下降到B点,价格总水平相应地从P,点下降到P2点。这说明,从长期来看,影响价格总水平的是总需求。把短期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在短期中价格总水平是如何决定的。总需求曲线AD和短期供给曲线SRAS相交于E点,在此点上,总产出Y为均衡总产出,而P为均衡价格总水平。可以进一步理解为:Y为潜在的总产出,P为变动率为0时的价格总水平。假定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不变,由于总需求的增长使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则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由于总需求增长,使得总需求曲线从AD1向右平行移动到AD2,而总供给曲线SRAS不变。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相交点从E1移动到E2,价格总水平从P1点上涨到P2点。这就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基本模型。(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研究对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