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测量一步长度多少米 探究怎么测量一步长度的长度和计算方法?


来源:钢结构在线
工程量计算公式
一、平整场地
( 建筑物场地厚度在±30cm以内的挖、填、运、找平。)
1、平整场地计算规则
(1)清单规则: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首层面积计算。
(2)定额规则: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外墙外边线每边各加2米以平方米面积计算。
2、平整场地计算公式
S=(A+4)×(B+4)=S底+2L外+16
式中:S——平整场地工程量;
A—建筑物长度方向外墙外边线长度;
B—建筑物宽度方向外墙外边线长度;
S底—建筑物底层建筑面积;
L外—建筑物外墙外边线周长。
该公式适用于任何由矩形组成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场地平整工程量计算。
二、基础土方开挖计算
1、开挖土方计算规则
(1)清单规则:挖基础土方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基础垫层底面积乘挖土深度计算。
(2)定额规则:人工或机械挖土方的体积应按槽底面积乘以挖土深度计算。槽底面积应以槽底的长乘以槽底的宽,槽底长和宽是指基础底宽外加工作面,当需要放坡时,应将放坡的土方量合并于总土方量中。
2、开挖土方计算公式
(1)清单计算挖土方的体积:土方体积=挖土方的底面积×挖土深度。
(2)定额规则:基槽开挖:V=(A+2C+K×H)H×L。
式中:V—基槽土方量;
A—槽底宽度;
C—工作面宽度;
H—基槽深度;
L—基槽长度。.
其中外墙基槽长度以外墙中心线计算,内墙基槽长度以内墙净长计算,交接重合出不予扣除。
基坑开挖:V=1/6H[A×B+a×b+(A+a)×(B+b)+a×b]。
式中:V—基坑体积;
A—基坑上口长度;
B—基坑上口宽度;
a—基坑底面长度;
b—基坑底面宽度。
三、回填土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公式
1、基槽、基坑回填土体积=基槽(坑)挖土体积-设计室外地坪以下建(构)筑物被埋置部分的体积。
式中室外地坪以下建(构)筑物被埋置部分的体积一般包括垫层、墙基础、柱基础、以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所占体积
2、室内回填土体积=主墙间净面积×回填土厚度-各种沟道所占体积
主墙间净面积=S底-(L中×墙厚+L内×墙厚)
式中:底—底层建筑面积;
L中—外墙中心线长度;
L内—内墙净长线长度。
回填土厚度指室内外高差减去地面垫层、找平层、面层的总厚度。
四、运土方计算规则及公式:
运土是指把开挖后的多余土运至指定地点,或是在回填土不足时从指定地点取土回填。土方运输应按不同的运输方式和运距分别以立方米计算。
运土工程量=挖土总体积-回填土总体积
式中计算结果为正值时表示余土外运,为负值时表示取土回填。
五、打、压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
1、打预制钢筋混凝土桩的体积,按设计桩长以体积计算,长度按包括桩尖的全长计算,桩尖虚体积不扣除。计量单位:m3,体积计算公式如下:
V=桩截面积×设计桩长(包括桩尖长度)
2、送钢筋混凝土方桩(送桩):当设计要求把钢筋砼桩顶打入地面以下时,打桩机必须借助工具桩才能完成,这个借助工具桩(一般2~3m长,由硬木或金属制成)完成打桩的过程叫“送桩”。
计算方法:按定额规定,以送桩长度(即桩顶面至自然地坪另加0.5米 )乘以横截面积以立方米计算,公式如下
V=桩截面积×(送桩长度+0.5m)
送桩长度—设计桩顶标高至自然地坪
3、接桩:接桩是指按设计要求,按桩的总厂分节预制运至现场,先将第一根桩打入,将第二根桩垂直吊起,和第一根桩相连后,再继续打桩。
硫磺胶泥按桩—计量单位:m2,按桩截面积
电焊接桩—计量单位:t ,按包角钢或包钢板的重量。
六、打、压预应力钢筋砼管桩
按设计桩长以体积计算,长度按包括桩尖的全长计算,桩尖虚体积不扣除,管桩的空心体积应扣除,管桩的空心部分设计要求灌注混凝土或其他填充材料时,应另行计算。计量单位:m3,体积计算公式如下:
V=桩截面积×设计桩长(包括桩尖长度)
桩内灌芯工程量计算,计量单位:m3
V=管桩桩孔内径截面积×设计灌芯深度
七、灌注桩
(1)打孔沉管灌注桩单打、复打:计量单位:m3
V=管外径截面积×(设计桩长+加灌长度)
设计桩长—根据设计图纸长度如使用活瓣桩尖包括预制桩尖,使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尖则不包括
加灌长度—用来满足砼灌注充盈量,按设计规定;无规定时,按0.25m计取。
(2)夯扩桩:计量单位:m3
V1(一、二次夯扩)=标准管内径截面积 ×设计夯扩投料长度(不包括预制桩尖)
V2(最后管内灌注砼)=标准管外径截面积 ×(设计桩长+0.25)
设计夯扩投料长度—按设计规定计算。
(3)钻孔混凝土灌注桩
成孔工程量,计量单位:m3
钻土孔V=桩径截面积×自然地面至岩石表面的深度;
钻岩孔V=桩径截面积×入岩深度度
混凝土灌入工程量,计量单位:m3 V=桩径截面积×有效桩长,有效桩长设计有规定按规定,无规定按下列公式:
有效桩长=设计桩长(含桩尖长)+桩直径
设计桩长—桩顶标高至桩底标高
基础超灌长度—按设计要求另行计算。
泥浆运输工程量:计量单位:m3,工程量按成孔工程量计取。
八、人工挖孔桩
(1)人工挖孔工程量:计量单位:m3
V(人工挖土)=护壁外围截面积×成孔长度 成孔长度—自然地坪至设计桩底标高
V(淤泥、流砂、岩石)=实际开挖(凿)量
(2)砖、混凝土护壁及灌注桩芯混凝土工程量:计量单位:m3
工程量按设计图示尺寸的实体积
九、水泥搅拌桩、粉喷桩,以立方米计算
V=(设计桩长+500MM)×设计桩截面面积(长度如有设计要求则按设计长度)。
双轴的工程量不得重复计算,群桩间的搭接不扣除。
十、长螺旋或旋挖法钻孔灌注桩,以立方米计算
V=(设计桩长+500MM)×设计桩截面面积或螺旋外径面积
长度如有设计要求,则按设计长度。
十一、基坑锚喷护壁成孔及孔内注浆
按设计图纸以延长米计算。
十二、护壁喷射混凝土
按设计图纸以平方米计算。
十三、砖基础计算规则
1、基础与墙身(柱身)的划分:
(1)基础与墙(柱)身使用同一种材料时,以设计室内地面为界(有地下室者,以地下室
室内设计地面为界),以下为基础,以上为墙(柱)身。
(2)基础与墙身使用不同材料时,位于设计室内地面﹢300MM以内时,以不同材料为分界线,超过+300MM时,以设计室内地面为分界线。
(3)砖、石围墙,以设计室外地坪为界线,以下为基础,以上为墙身。
2、砖基础的计算方法(计价表规则)
(1)砖基础不分墙厚和高度,按图示尺寸以m3计算。其中基础长度:外墙墙基按外墙的中心线计算;内墙墙基按内墙基最上一步的净长线计算。
(2)不扣除的部分:基础大放脚T形接头处的重叠部分,嵌入基础内的钢筋、铁件、管道、基础防潮层、单个面积在0.3m2以内孔洞所占体积,但靠墙暖气沟的挑檐亦不增加。附墙垛基础宽出部分体积应并入基础工程量内。
(3)应扣除的部分:嵌入基础内的钢筋砼柱梁板和地圈梁的体积
(4)砖基础大放脚的工程量计算:常用砖基础一般为定型的阶梯形式,每个台阶以固定尺寸向外层层叠放出去,俗称大放脚基础。根据大放脚的断面形式分为:等高式大放脚和间隔式大放脚。为了简便砖大放脚基础工程量的计算,可将放脚部分的面积折成相等墙基断面的面积。一般情况,我们可以先从折算表中查出折算高,再去计算增加断面。
大放脚计算公式为:大放脚基础工程量=基础长度×墙基厚度×(基础高度+折算高度)
十四、砖砌实砌墙体工程量计算规则
1、计算方法及公式:应区分不同墙厚和砌筑砂浆种类以m3计算。墙体体积=(墙体长度×墙体高度-门窗洞口面积)×墙厚-嵌入墙体内的钢筋砼柱、圈梁、过梁体积+砖垛、女儿墙等体积
2、应扣除部分:门窗洞口、过人洞、空圈,嵌入墙身的钢筋砼柱(如GZ)、梁(GL、QL等),钢筋砖过梁,暖气包壁龛等的体积。
不扣除部分:梁头,内外墙板头,檩木,垫木,木楞头,沿椽木,木砖、门窗走头,砖墙内的加固钢筋,木筋,铁件,钢管,每个在0.3m2以下孔洞等所占体积。
不增加部分:凸出墙面的窗台虎头砖,压顶线,山墙泛水,烟囱根,门窗套,三皮砖以内的腰线和挑檐等体积;
3、墙体长度的确定:外墙长度按外墙的中心线计算,内墙长度按内墙的净长线计算。
4、墙身高度的确定
(1)外墙墙身高度
① 坡屋面无檐口天棚者算至墙中心线屋面板底,如图1,无屋面板,算至椽子顶面
② 有屋架、且室内外均有天棚者,算至屋架下弦另加200mm;无天棚者算至屋架下弦底加300mm
③ 有现浇钢筋混凝土平板楼层者,应算至平板底面。
(2)内墙墙身高度
① 位于屋架下弦者,其高度算至屋架底。
② 无屋架者,算至天棚底另加120mm。
③ 有钢筋砼楼板隔层者,算至板底面。有框架梁时,即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应算至框架梁底面。
(3)内、外山墙墙身高度按其平均高度计算。见图6。女儿墙高度从外墙梁板上表面算至女儿墙顶面(如有混凝土压顶时算至压顶下表面)
十五、框架结构填充墙工程量计算规则
框架间砌体,以框架梁柱间的净空面积乘以厚度计算。框架外表镶贴砖部分,应并入框架间砌体工程量内计算。
十六、空花墙、空斗墙工程量计算规则
空花墙按外形尺寸以m3计算,空花部分不扣除,空花墙外有实砌墙,其中的实砌部分以m3另行计算。空斗墙按外形尺寸以m3计算。空斗部分不扣除。
十七、砖砌围墙工程量计算规则
砖砌围墙以设计图示长度乘以高度以立方米计算;围墙高度为设计室外地坪至砖顶面。
砖顶面为如有砖压顶者,算至压顶顶面;如无压顶者,算至围墙顶面;如为混凝土压顶则算至压顶底面。
十八、多孔砖墙、空心砖墙工程量计算规则
按图示厚度以m3计算,不扣除其孔、空心部分的体积。
十九、砌块砌体工程量计算规则
加气砼墙、硅酸盐砌块墙、小型空心砌块墙等,按图示尺寸以m3计算,砌块本身空心部分体积不予扣除。
按设计规定需要镶嵌砖砌体部分,已包含在定额内,不另计算。
二十、垃圾道、烟道、通风道、附墙烟囱等工程量计算规则
按外形体积计算,并入所依附的墙体体积内。不扣除每一孔洞横截面在0.1m2以下的体积,但孔洞内抹灰的工程量也不增加。
二十一、砖柱工程量计算规则
按实砌体积以m3计算,柱基础套用相应基础项目。
二十二、其他砌体工程量计算规则
(1)砖砌台阶(不包括梯带)按水平投影面积以平方米计算。
(2)砖砌门蹲、房上烟囱、地垄墙、水槽、水池脚、垃圾箱、台阶面上矮墙、花台、煤箱、垃圾箱、容积在3立方米内的水池、大小便槽包括踏步、阳台栏板等按实砌体积,以m3计算,套用小型砌体项目。
(3)地沟:砖砌地沟部不分墙身和墙基,应将其体积合并以立方米计算。
二十三、钢筋工程量计算步骤
(1)确定构件砼的强度等级和抗震级别;
(2)确定钢筋保护层的厚度;
(3)计算钢筋的锚固长度La,抗震锚固长度Lae,钢筋的搭接长度Ll,抗震搭接长度Lle;
(4)计算钢筋的下料长度和重量;
(5)按不同直径和钢种分别汇总现浇构件钢筋重量;
(6)计算或查用标准图集确定预制构件钢筋重量;
(7)按不同直径和钢种分别汇总预制构件钢筋重量。
二十四、钢筋工程量基本计算规则及公式
(1)计算规则:钢筋工程量应区分不同钢筋类别、钢种和直径分别以吨(t)计算其重量。
(2)计算公式:钢筋工程量=钢筋下料长度(m)×相应钢筋每米重量(kg/m)
式中:钢筋下料长度(m) =构件图示尺寸-砼保护层厚度+钢筋弯钩增加长度+弯起钢筋弯起部分的增加长度-量度差(钢筋弯曲调整值)+图中已经注明的搭接长度
(3)计算钢筋工程量时,设计已规定钢筋搭接长度的,按规定搭接长度计算;自然接头损耗及下料损耗已包括在钢筋的损耗率之内,不得另计。钢筋的电渣压力焊、套筒挤压等接头,以"个"计算。
二十五、梁的钢筋计算规则及公式
1、单跨梁钢筋的计算公式:
直钢筋净长=L-2C;弯起钢筋净长=L-2C+2×0.414(0.268或0.577)×弯起高度;弯起钢筋两端带直钩净长=L-2C+2×0.414(0.268或0.577)×弯起高度+2×(梁高-保护层厚度×2);
2、多跨梁钢筋的计算公式
(1)首跨钢筋的计算:
上部贯通筋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端支座负筋长度=设计构造长度+端支座锚固值;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2)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两边跨设计构造长度+中间支座值;
(3)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 d)×2+(梁高-2×保护层+2 d)×2+14 d或24 d
箍筋根数=(梁净长-100MM)/设计间距+1,加密区另计。
(4)腰筋、拉筋、吊筋应按构造要求计算其长度。
二十六、现浇板钢筋的计算方法与公式
现浇板筋主要有:受力筋(单向或双向,单层或双层)、支座负筋、分布筋、附加钢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撑脚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1)受力筋长度=轴线尺寸+左锚固+右锚固+两端弯钩(如果是Ⅰ级筋);根数=(板净长-100MM)/布筋间距+1
(2)负筋长度=负筋长度+左弯折+右弯折 ;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扣减值)/布筋间距+1
(3)分布筋长度=负筋布置范围长度-负筋扣减值: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的长度/分布筋间距+1
(4)附加钢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 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计算钢筋的长度、根数。
二十七、现浇钢筋混凝土柱钢筋的计算方法与公式
(一)基础层:柱主筋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设计构造要求长度
(二)中间层:柱纵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
(三)顶层:顶层KZ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应根据规范设计要求计算其长度。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
(四)柱箍筋: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
二十八、混凝土垫层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公式
1、条形基础砼垫层计算公式
外墙条基砼垫层体积=外墙条形基础砼垫层的中心线长度×砼垫层的截面积
内墙条基砼垫层体积=内墙条形基础砼垫层的净长线长度×砼垫层的截面积
2、整板基础、独立基础垫层的体积
垫层体积=垫层面积×垫层厚度
二十九、混凝土基础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公式
1、条形基础工程量计算及公式
外墙条形基础的工程量=外墙条形基础中心线的长度×条形基础的截面积
内墙条形基础的工程梁=内墙条形基础净长线的长度×条形基础的截面积
注意:净长线的计算应砼条形基础按垂直面和斜面分层净长线计算
2、满堂基础工程量计算及公式
满堂基础工程量=满堂基础底面积×满堂基础底板垂直部分厚度+上部棱台体积
3、独立基础(砼独立基础与柱在基础上表面分界)
(1)矩形基础:V=长×宽×高
(2)阶梯形基础:V=∑各阶(长×宽×高)
(3)截头方锥形基础:V=V1+V2=1/6 h1 ×[A×B+(A+a)(B+b)+a×b]+A×B×h2
其中V1——基础上部棱台体积,V2——基础下部长方体体积,h1——棱台高度,A、B——棱台底边长宽,ab——棱台顶边长宽,h2——基础下部长方体高度
三十、混凝土柱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公式
(1)构造柱工程量计算
①构造柱体积=构造柱体积+马牙差体积=H×(A×B+0.03×b×n)
式中:H——构造柱高度 A、B——构造柱截面长宽 b——构造柱与砖墙咬差1/2宽度 n——马牙差边数
(2)框架柱
①现浇混凝土柱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不扣除构件内钢筋、预埋铁件所占体积。
框架柱体积=框架柱截面积*框架柱柱高
其中柱高:
a、有梁板的柱高,应自柱基上表面(或楼板上表面)至上一层楼板下表面之间的高度计算。
b、无梁板的柱高,应自柱基上表面(或楼板上表面)至柱帽下表面之间的高度计算。
c、框架柱的柱高,应自柱基上表面至柱顶高度计算。
d、预制混凝土柱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不扣除构件内钢筋、预埋铁件所占体积,依附于柱的牛腿,并入相应柱身体积计算。
三十一、钢筋混凝土梁工程量规则
1、梁的一般计算公式=梁的截面面积*梁的长度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不扣除构件内钢筋、预埋铁件所占体积,伸入墙内的梁头、梁垫并入梁体积内。
2、梁长的取法
梁与柱连接时,梁长算至柱侧面,主梁与次梁连接时,次梁长算至主梁侧面。
3、地圈梁工程量
外墙地圈梁的工程量=外墙地圈梁中心线的长度×地圈梁的截面积
内墙地圈梁的工程梁=内墙地圈梁净长线的长度×地圈梁的截面积
4、基础梁的体积
计算方法:基础梁的体积=梁的净长×梁的净高
三十二、钢筋混凝土板的工程量计算
1、一般现浇板计算方法:现浇混凝土板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不扣除构件内钢筋、预埋铁件及单个面积0.3m2以内的孔洞所占体积。计算公式——V=板长×板宽×板厚
2、有梁板系指主梁(次梁)与板现浇成一体。其工程量按梁板体积和计算有梁板(包括主、次梁与板)按梁、板体积之和计算,
3、无梁板系指不带梁直接用柱帽支撑的板。其体积按板与柱帽体积和计算
4、平板指无柱、梁而直接由墙支撑的板。其工程量按板实体积计算。
三十三、现浇砼墙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公式
1、现浇框架结构的剪力墙计算方法:按图示尺寸以m3计算。应扣除门窗洞口及0.3m2以外孔洞所占体积。
计算公式:V=墙长×墙高×墙厚-0.3m2以外的门窗洞口面积×墙厚
式中:墙长——外墙按L中,内墙按L内(有柱者均算至柱侧);墙高——自基础上表面算至墙顶。墙厚——按图纸规定。
三十四、金属结构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公式
1.金属结构制作安装均按图示钢材尺寸以吨计算,不扣除孔眼、切肢、切边、切角的重量,焊条不另增加重量,不规则或多边形钢板以其外接矩形面积乘以厚度乘以单位理论重量计算。
2..制动桁架、制动板重量合并计算,套用制动梁定额。墙架柱、墙架梁及连接柱杆的重量合并计算,套用墙架定额。依附于钢柱上的牛腿及悬臂梁合并计算,套用钢柱定额。
3、钢平台、走道应包括楼梯、平台、栏杆合并计算,钢梯子应包括踏步、栏杆合并计算。
三十五、构件运输及安装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公式
1.预制砼构件运输及安装均按构件图示尺寸,以实体积计算;金属构件构件按构件图示尺寸以吨计算,木门窗运输按门窗洞口的面积计算。
2.加气砼板(块)、硅酸盐块运输每立方米折合钢筋砼构件体积0.4M3按Ⅱ类构件运输计算。
3.预制砼构件安装:
1)焊接形成的预制钢筋砼框架结构,其柱安装按框架柱计算,梁安装按框架梁计算;预制柱、梁一次制作成型的框架按连体框架梁、柱计算。
2 )预制钢筋砼工字型柱、矩形柱、空腹柱、双肢柱、空心柱、管道支架等安装,均按柱安装计算。
3 )组合屋架安装,以砼部分实体体积计算,钢杆件部分不另计算。
4 )预制钢筋砼多层柱安装,首层柱按柱安装计算,二层及二层以上按柱接柱计算。
三十六、木结构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公式
1、各类门、窗制作、安装工程量均按门、窗洞口面积计算。
2、木屋架制作安装均按设计断面竣工木料以立方米计算,其后备长度及配制损耗均不另外计算。与屋架连接的挑檐木、支撑等,其工程量并入相应屋架竣工木料体积内计算。屋架的马尾、折角和正交部分的半层架,应并入相连接屋架的体积内计算。
3、檩木按竣工木料以立方米计算。简支檩长度按图示屋架或山墙中距增加200MM计算,如两端出山,檩条长度算至博风板;连续檩条的长度按设计长度计算,其接头长度按全部连续檩木总体积的5%计算。檩条托木已计入相应的檩木制作安装项目中,不另计算。
4、木楼梯按水平投影面积计算,楼梯井宽度超过200MM时应予扣除,定额中已包括踏步板、踢脚板、休息平台和伸入墙内部分的工料,但未包括楼梯及平台底面的钉天棚。其天棚工程量可按楼梯投影面积乘以系数1.1,按相应天棚面层计算。
三十七、屋面及防水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
1、瓦屋面工程量计算公式为:图示尺寸水平投影面积×屋面坡度系数C,不扣除房上烟囱、竖风道、风帽底座、屋顶小气窗和斜沟等所占面积,屋面小气窗的出檐部分亦不增加。
瓦屋面的屋脊及四坡屋面的斜脊长度按图1中的S×D隅延长系数计算。
例:根据图2尺寸计算四坡水屋面工程量:S=水平面积×坡度系数C=8.0×24.0×1.118=214.66㎡
例:根据图2尺寸计算斜脊的长度:斜脊长=跨长×0.5×D隅延长系数×4根=8.0×0.5×1.5×4=24.0M
例:根据图3尺寸计算六坡水屋面工程量:S=水平面积×坡度系数C=0.5×2×2×0.866×6×1.1547=11.99㎡。
三十八、屋面及防水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
1、卷材屋面、涂膜屋面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公式:
计算规则及公式:卷材屋面工程量=按图示尺寸的水平投影面积×屋面坡度系数。
不扣除:房上烟囱、风帽底座、风道所占的面积
应并入:屋面的女儿墙、伸缩缝和天窗等处的弯起部分,按图示尺寸并入屋面工程量计算。如图纸无规定时,伸缩缝、女儿墙的弯起部分可按250mm计算,天窗弯起部分可按500mm计算
不另计算:卷材屋面的附加层、接缝、收头、找平层的嵌缝、冷底子油、基底处理剂已计入定额内,不另计算。
2、防水工程工程量按以下规定计算:
建筑物地面、地下室防水层计算规则——按主墙间净空面积计算;
扣除:凸出地面构筑物、设备基础等所占的面积;
不扣除:柱/垛/间壁墙/烟囱及0.3m2以内孔洞所占面积;
注意:与墙面连接处垂直高度在500mm以内者按展开面积计算,并入平面工程量内;超过500mm时,按立面防水层计算。
构筑物防水层,按实铺面积计算,不扣除0.30m2以内的孔洞。
立面墙身防水层按实铺面积计算,不扣除0.30m2以内的孔洞。
三十九、保温隔热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公式
1、屋面保温层应区别不同保温材料,按实铺体积×隔热材料净厚度以m3计算,一般给出屋面坡度和保温层的最薄厚度,此时应注意计算保温层的平均厚度。
2、地面隔热层按围护结构墙体间净面积乘以设计厚度立方米计算,不扣除0.30m2以内的孔洞所占的面积。
3、墙体隔热层,外墙按隔热层中心线,内墙按隔热层净长乘以图示尺寸的高度厚度以立方米计算。应扣除冷藏门洞口和管道穿墙洞口所占的体积。如图纸未注明高度时,则下部由地坪隔热层起算,带阁楼时算至阁楼板顶面止,无阁楼时则算至檐口。
4、柱包隔热层,按图示柱的隔热层中心线的展开长度乘以尺寸的高度及厚度以立方米计算。
5、池、槽隔热层按图示池、槽保温隔热层的长、宽及其厚度立方米计算。其中池壁按墙面计算,池底按地面计算
6、门洞口侧壁周围的隔热部分,隔热层尺寸以立方米计算,并入墙体或地坪的保温隔热工程量内。
各类钢材的重量计算公式
1、螺纹钢重量计算公式
公式:直径mm×直径mm×0.00617×长度m
例:螺纹钢Φ20mm(直径)×12m(长度)
计算:20×20×0.00617×12=29.616kg
2、钢管重量计算公式
公式:(外径-壁厚)×壁厚mm×0.02466×长度m
例:钢管114mm(外径)×4mm(壁厚)×6m(长度)
计算:(114-4)×4×0.02466×6=65.102kg
3、圆钢重量计算公式
公式:直径mm×直径mm×0.00617×长度m
例:圆钢Φ20mm(直径)×6m(长度)
计算:20×20×0.00617×6=14.808kg
4、方钢重量计算公式
公式:边宽(mm)×边宽(mm)×长度(m)×0.00785
例:方钢 50mm(边宽)×6m(长度)
计算:50×50×6×0.00785=117.75(kg)
5、扁钢重量计算公式
公式:边宽(mm)×厚度(mm)×长度(m)×0.00785
例:扁钢 50mm(边宽)×5.0mm(厚)×6m(长度)
计算:50×5×6×0.00785=11.7.75(kg)
6、六角钢重量计算公式
公式:对边直径×对边直径×长度(m)×0.00068
例:六角钢 50mm(直径)×6m(长度)
计算:50×50×6×0.0068=102(kg)
7、钢板重量计算公式
公式:7.85×长度(m)×宽度(m)×厚度(mm)
例:钢板6m(长)×1.51m(宽)×9.75mm(厚)
计算:7.85×6×1.51×9.75=693.43kg
8、扁通重量计算公式
公式:(边长+边宽)×2×厚×0.00785×长m
例:扁通 100mm×50mm×5mm厚×6m(长)
计算:(100+50)×2×5×0.00785×6=70.65kg
9、方通重量计算公式
公式:边宽mm×4×厚×0.00785×长m
例:方通 50mm×5mm厚×6m(长)
计算:50×4×5×0.00785×6=47.1kg
10、等边角钢重量计算公式
公式:边宽mm×厚×0.015×长m(粗算)
例:角钢 50mm×50mm×5厚×6m(长)
计算:50×5×0.015×6=22.5kg(表为22.62)
11、不等边角钢重量计算公式
公式:(边宽+边宽)×厚×0.0076×长m(粗算)
例:角钢 100mm×80mm×8厚×6m(长)
计算:(100+80)×8×0.0076×6=65.67kg(表65.676)
12、其他有色金属
黄铜管重量计算公式:
公式:(外径-壁厚)×厚×0.0267×长m
例:黄铜管 20mm×1.5mm厚×6m(长)
计算:(20-1.5)×1.5×0.0267×6=4.446kg
紫铜管重量计算公式:
公式:(外径-壁厚)×厚×0.02796×长m
例:紫铜管 20mm×1.5mm厚×6m(长)
计算:(20-1.5)×1.5×0.02796×6=4.655kg
铝花板重量计算公式:
公式:长m×宽m×厚mm×2.96
例:铝花板 1m宽×3m长×2.5mm厚
计算:1×3×2.5×2.96=22.2kg
黄铜板:比重8.5
紫铜板:比重8.9
锌板:比重7.2
铅板:比重11.37
计算方式:比重×厚度=每平方的重量
建筑行业常用公式图表:
编辑
忆秋
审核
菲菲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数字造价产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认识量角器。  2.会使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  1.灵活使用量角器。  2.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张练习纸,两种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量角工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两个角,角一和角二)课前纪翔和李毅画了两个角,让我帮忙比较大小,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帮他俩比较一下,哪一个角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此处更改为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目的是更贴近生活,引出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测量工具的选择  看到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用什么量?怎么量?……)我们一个个的来解决,先看第一个问题“用什么量?”谁来猜猜看?(尺子……)这都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说的对呢?我们一起想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测量的知识,能不能有所启发。(课件)线段的测量和面积的测量。大家想想看,用什么来测量角的大小呢?(用小线段的长度测量大线段的长度,用小正方形的面积来测量大图形的面积,应该用小角来测量大角。)  2.两种量角工具的选择  (1)用单个小角量角  用单个小角量一量练习纸一上的角一是几个小角?(先自己量,然后生演示操作,是两个小角。)那么角二是几个小角呢?试着量一量。(学生演示)这次需要四个小角,有没有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一下就能量出来呢?  (此处,更改为量取四个小角的角,比较麻烦,从而引出半圆量角工具。四个小角的目的让学生知道每个小角的顶点都聚在一个点上,就是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为后续角的度量打下基础。)  (2)连在一起的角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角连在一起,组成这样一个量角工具(出示半圆)。我们再用这第二种工具来量一量角2是多少个角?(4个小角)用第二种工具来量角3是多少个角?(3个半小角)  【设计意图:4个小角制造麻烦,促使改进量角工具为半圆量角工具,更为简单快捷。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小角的顶点都在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由3个半小角制造认识的冲突,促使学生思考改进量角工具的方法。】  3.改进量角工具  (1)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改动一下手中的量角工具,是我们的测量结果精确的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呢?(课件)将每一小角再分成两个小角,数出一共有七个小角。  (2)给量角工具标上数字  如果每次都是一个一个的数,有什么感受?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一个一个的数,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2呢?  开始的这条边上应该表上数字几?想想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都是从刻度几开始的?  (3)再测量一个角,但是还是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怎么办呢?(课件)把每个小角平均分成十分,可以得到多少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数出7个、12个角,体会到一个个数比较麻烦,引发出进一步改进量角器的必要。】  4.简化量角工具  看看现在的量角工具有什么感受?简化量角工具,得到的工具和量角器几乎是一样的。  5.量角器上读角  (1)认识一度角  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一度角。记作“1°”。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那两个一度角是几度角?三个一度角是几度角?  (2)认识几度角  ①认识5度,145度角。  ②反方向读角,怎么能看出是50度的角?  (3)能不能想办法不用计算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是50度的角?  【设计意图:认识角的`计量单位,感知1度角的大小,初步理解量角的方法。50度角同时引发读角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引出外刻度。】  6.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  量角器外圈数字叫外刻度,量角器内圈数字叫内刻度。量角器有两个0刻度线,分别对应着内外刻度。所有小角顶点聚集在一起的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同学们看我手中的大量器,和老师一起说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7.(1)读出下列各角的度数  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开口向右用到量角器的内刻度,开口向左用到量角器的外刻度。  (2)在2号练习纸上画出下列各角(注意强调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刻度线)90°,180°,120°,60°(强调内外刻度两种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和使用内刻度和外刻度,在会读的基础上正确的画出各个角。】  (此处增加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以及在纸上画角,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外角,也为量角做好了准备。)  (3)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试着量一量3号练习纸上角一的大小。(学生操作演示)强调注意中心点对齐,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看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并读出度数。  (4)量一量3号练习纸上其余各角的度数。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小数的意义  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小组交流  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3  一、【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2)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题观察物体  教学课时1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难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型新授课  教学流程初备修改部分  一、导入新授课  二、自主学习 质疑释疑  三、合作探究 突出重点  四、课堂达标 基础过关  五、课堂总结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观察,你能指出这个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教师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学习例1。  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 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吗?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P13做一做。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 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 小数的意义  1、 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2、 小组交流  3、 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 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 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5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能按照顺序进行看图说话练习。  3、能用一定的记字方法记住9个生字的字形,写好”追”,”喊”两个字。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看图按顺序说一段话。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课前寻找秋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生活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秋游》,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秋”指什么季节?“秋游”是什么意思?(秋天到郊外游玩)齐读课题。`  3、在我们的身边,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了。这两天,大家都睁大了双眼去寻找秋天,来说说你们的收获吧。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首诗或儿歌。(全班交流)  4、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这节课,老师要邀请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希望大家能玩得开心,收获更多。  二、范读课文,指导看图。  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课《秋游》,捧好书,准备出发。(师范读)  2、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你看到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请大家走进这幅《秋游》图。  (1)我们从上往下看,秋天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的`天空……几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小鸟……)板书:天空。  (2)秋天的农田里,长了哪些庄稼?它们有是什么样子?(稻子金黄,高梁火红,棉花雪白雪白。)  板书:田野  (3)你们在草地上玩了什么呢?  出示:我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板书:游玩)  3、大家说得真不错,现在你能按“天空――田野――游玩“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秋游的经历吗?(指名一生说)  三、初读课文。  1、秋游的经历真令人开心,《秋游》这一篇课文更是生动地记录了同学们的游玩经历过程,现在请大家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读通句子(读3遍)  2、这些生字词你能读准了吗?自己先练一练。  出示:追逐郊外白兔绵羊  老师喊着高梁凉了  棉花稻子一望无边  逮蚂蚱打滚儿亮嗓子  (1)自由练读。  (2)带拼音开火车读,齐读  (3)去拼音一行一行读,齐读  3、大家的生字词读得这么棒,相信读课文也难不了你们。第一节写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谁来读?  (1)来到郊外,同学们看到秋天的天空美极了。(板书:美)谁来读第2节。(请生读,评议)  (2)秋天的田野也很美。(板书:美)谁来读第3节?(请生读,评议)  (3)第4节写同学们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板书:开心)谁来读?(请生读)  4、美好的秋天,尽情的玩乐,真令人难以忘怀,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再次去郊外游玩一番。(齐读课文)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今天,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游,玩得都很开心,可课文中的生字却急坏了,它们争着抢着对同学们说:“小朋友们,今天可别光顾着玩,还得认真写好字呀!”同学们,你们会认真写好字吗?”  2、出示:“追”“喊”  (1)先和它们一起打个招呼。  (2)书空这两个字的笔顺。  (3)说说怎么记住它们。  (4)范写  追:竖笔写在竖中线,两个左框紧贴竖。点的起笔要略低,捺脚运笔重到轻。  喊:口字写得窄而上,一撇写到口字下。一横一口要靠左,斜钩对角拉拉长,最后一笔点在上。  五、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课后希望大家能把这篇美文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熟练。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54×145=254×36=  217×83=43×139=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四、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8  一、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个方面。  “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器、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五个单元;“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又包括:认识多边形、观察物体这两个单元;“统计与概率”领域包括统计这一个单元;“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内容包括:图形的密铺、消费知多少两部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数学课上能积极思考,能积极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具有一定的信息辨析、加工能力。约有80%的学生能及时完成作业,90%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但是部分不能完成作业的学生影响了他们的数学上的发展。掌握基础知识较好,能通过自主练习掌握基本技巧;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数学实践。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较高,约有30%的学生在数学上有较好的发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各种学习方式自己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这学期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特别是不愿写作业的学生及不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应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乐于学数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目的要求:  数与代数:  1.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结合具体事例探索小数的性质,并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经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通过解决问题,学会十进制复名数与小数的改写。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在学习小数意义和性质的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联系,培养爱科学的情感。  空间与图形: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感知这些图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运用三角形是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分类思想。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3.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统计与概率:  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统计活动中,学会同时对两种数量进行数据统计,认识一般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实践活动:  巩固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认识多边形  教学难点: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律、  五、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改革设想:概念教学要联系实际,加强探索性,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强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使学生形成初步的代数意识。把握好动手实践的“度”,开展有效的操作活动。用好教材,做教材“再开发”的智者。重视小数口算、估算的平日练习。全面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各单元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建议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学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教科书中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课时数建议如下,供参考。  一泰山古树―计算器2课时  二节能减排--用字母表示5课时  三快乐农场―运算律9课时  四巧手小工匠―认识多边形9课时  图形的密铺1课时  五动物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2课时  六趣味拼搭--观察物体2课时  七奇异的克隆牛--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智慧广场1课时  八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6课时  消费知多少1课时  九回顾整理--总复习6课时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9  教学课题: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本课时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或课件),活动角,三角板,量角器。  学生准备:  活动角,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方法:  本课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在活动中探索角的有关知识,但对于比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概念的知识教师仍然加以引导和讲解。如周角和平角,学生仅从形状上就普遍认为周角是一个圆圈,平角就是一个半圆圈,而不去理解它作为角的实质,但这种实质的探索仅仅让学生利用活动角或同桌交流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教师在利用活动角示范的基础上进行了讲解,这样既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第一节教学要点: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找一段挖掘机工作视频,放给学生看。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什么样的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角的认识)挖掘机工作示意: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学生做各种活动角。  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然后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折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折的角?  2.小组汇报交流  展示你们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  3.分类。  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小组活动):把你们小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组同学在台上分)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学生上台展示)  4.认识平角。  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怎样转动,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还有不同意见吗?(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画平角):跟着老师画平角。(示范平角的画法)。  5.认识周角。  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⑴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⑵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老师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画周角):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  (二)角的表示方法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两生上台板演)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小组汇报):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三、回归生活  1.解决情境中的问题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2.找出身边的各种角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角吗?(生举例)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10  教学总目标: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学生通过实例观察,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以及了解它们的表示方法。  2、能正确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二、过程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观察和实践活动,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概念。  三、情感态度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手电筒、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喜欢这部动画片吗?(课件出示熊大和熊二)  熊二在森林呆的太久了,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熊大就带着熊二一起去小镇看看。  从森林出发有三条路到达小镇,你认为聪明的熊大会选择哪条路线呢?  突出:(1)线段的特点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反问:另外两条路线的.的长度是否是两点间的距离?  二、探索新知  1、进一步学习线段  课件出示一条线段  师:线段有几个端点?(生:两个)  师:我们现在给这两个端点做上记号,标出A、B两点。  板书:线段AB  师介绍:在数学上为了表示方便,可以用端点的字母来表示这条线段。例如:线段AB。你能用不同的字母表示这条线段吗?  学生尝试并交流  2、认识射线  (1)谈话:它们就沿着这条直直的线段路线一路走到了美丽的小镇,看到了美丽的夜景。观察这些美丽的光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课件展示美丽的夜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结  (它们都由一点出发,直直的射向远方,无限延伸。)  师: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笔直的向一端无限延长的线,我们把它叫做射线。  板书:射线。  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  (2)电脑演示同时口述把线段的一段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你会画射线吗?试着画一下。  学生试着画射线。  学生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师简单介绍射线的表示方法并小结射线的特点。  (3)举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小结。  3、认识直线  现在仔细看屏幕我们继续学习,刚才我们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是射线  师:那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你能想象出它是什么样的吗?  课件演示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  (同时想象一下两边无限延长,想象着向两边无限延长,延长出练习本,延长出学校,一直向宇宙中延长。)  教师小结: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  你会画直线吗?  学生试着画直线并展示。  师将学生所画的直线变换位置,请学生思考它们是否还是直线?  师:你们准备怎么表示直线?  学生相互交流表示的方法。  师小结:只要具备了直线的特点,不管位置、角度怎么变动,都是直线。直线可以像线段一样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直线AB或直线l。  大家画一画。  4、大家认识了射线、直线和我们以前学的线段,直线、射线与线段相比有异同点呢?  集体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  三者联系: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12  一、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沪宁高速公路经过整修已经全线通车了,我们跟着小记者起去看看。  播放课件:聚集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播放各种车辆来来往往进出场面的录像。  引出问题:为了维持秩序,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看,转轩打开,旋转了多少度?转杆关闭呢?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请学生在白板上示范转杆的打开和关闭)  (1)同桌合作,作出活动角模拟转杆的打开和关闭,讨论转杆打开和关闭时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2)结合白板演示交流,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旋转了90度。  (3)深入探讨:转杆打开和旋转的方向相同?  学生观察交流。  (4)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90度,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90度。  3、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  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二、将图形旋转90度  谈话:生活中旋转的现象可多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把下面一些图形旋转90度。出示例题。  1、 理解题意。  提问: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  指A点固定不动。  2、 转一转。请几位学生在白板上亲自旋转,由于几个同学旋转的方向可能  不同,这里可以用到相机,把每位同学旋转的图形拍下来,然后开始对比,并交流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顺时针旋转90度、逆时针旋转90度。  3、全班交流方法。  三、拓展延伸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重点说说每幅图中的指针分别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白板,让学生直接在白板上演示整个旋转过程,)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之后由学生亲自在白板上演示整个旋转过程。  3、先观察每组图形的特点,再想象使每组图形变成长方形的旋转方法,最后通过多白板演示,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4、比眼力。  比较一下这些图形按要求旋转之后会成为哪一个图形。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了什么本领?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13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运动会排名次和购买体育用品等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1、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每年的六一学校都举行运动会,在运动会中你都参加了哪些体育项目?成绩怎样?(学生说)  2、老师收集了一张上次运动会的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表格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从表格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果想给他们排出名次,想想应该怎么办?(比较他们的大小)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结合老师的要求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我们先来看一下要求(出示要求:  1、每个人在交流中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2、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汇报小组的想法,如果你认为小组代表说的不完整,本小组或其他小组可以给予补充。)  1、独立思考。  2、小组内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交流导思  1、学生汇报,反馈后问: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暂不评价)  3、学生汇报并说比较方法。  4、总结。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你的经验总结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呢?  5、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若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依此类推。)  (四)学以致用  1、按照惯例,运动会结束前学校要公布各班级的总成绩,你们想知道各班的成绩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师:结合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我们来看一下上次运动会哪个班级表现出色,取得第一名,哪个班级的成绩最不理想,需要努力?  2、今年学校为了让同学们过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节,运动会又增加了乒乓球和踢毽子比赛,你们想不想参加?你想参加哪个项目?老师去了几个体育用品店分别看了乒乓球拍和毽子的价格,你们来判断一下,去哪个体育用品店比较便宜?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正方形  3、小组交流: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7、判断: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  2、七巧板拼一拼  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有个大小不同的梯形。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  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数学读本)四年级下册第99--100页《测量与估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与估计的过程,讨论得出一种即合理又方便的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总结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能力针对具体的问题设计测量的方案。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测量与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估算技能。  教学准备:  天平铁钉米粒黄豆铁丝纸张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教师出示实物:一堆钉子和一堆米粒  提问:你能看一眼知道这些钉子和米粒的数量吗?  2、我们已经有了估计的经验,但是为了让我们估计的数量更准确一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和实验来测量和估计这些物体的数量,同学们有兴趣试试吗?  二、操作与思考  1、先来估计钉子的数量:  在操作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工具--天平  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方法利用天平这个工具知道这些钉子的数量。(提示:想一想钉子的质量和数量的关系)  小结:既方便又合理的方法--算出一个钉子的.质量,再用总质量除以一个钉子的质量,就可以得出钉子的数量。  2、估计一亿粒米的质量。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出估计的方法。  提示:有的时候为了提高准确性还需要采取多次实验的方法。  合作要求:  先用天平称出一克米或者2克米。  数出一克米或者2克米的数量。  根据书上表格,填写实验记录。  写出算式,得出结果。  三、练习与应用  1、用两种方法计算一粒黄豆的平均质量。  2、每个小组选择一道题进行估计或测量。  学生踊跃回答,大胆猜测。鼓励学生能说出猜测的理由。  学生很有兴趣,积极性比较高。  希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估计钉子数量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学生建议用天平称一个钉子的质量,老师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由于一个钉子的质量太轻,无法测出。因此很自然的改成称其中一小堆的质量,通过计算得出一个钉子的大概质量。  先让学生讨论方法,利用前面测量钉子数量的经验四人小组讨论测量估计米粒的方法。  师生一起总结出合理简便的方法,有条理的整理出来,按步骤开始进行测量与估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3、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2、难点:罗马数字的特点。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情景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有认识的吗?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培根曾经说过一句话。今天老师把它送给你们“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周密”。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  二、展示交流,探索新知  1、介绍古时候人们生活生产劳动中开始对数的初步理解(多、少)  2、介绍三种计数方法: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3、介绍记数符号(数字)  介绍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  比较每一种数字的特点,重点介绍罗马数字,并分析罗马数字的特点。  4、出示各国的数字,说明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5、听录音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6、教学自然数的概念。  思考:  这些自然数是怎么排列的?  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几?  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给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四、布置作业:  1、读书第16页、第17页。  2、写一篇关于“数的产生”的感想。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篇17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班级,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还比较好。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二、教材情况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3、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5、利用各种形式帮助中下生赶队,狠抓双基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6、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好每一个学生。【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相关文章:数学全册备课教案09-07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1-07四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06-13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1-10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反思06-15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精选13篇)02-08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的教案06-20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06-16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07-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测量一步长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