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是什么关系的区别是什么?

分数除法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数除法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分数除法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及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猜一猜:有4个苹果,每人得到2个,1个,1/2个,你知道这三次分别是几个人分苹果吗?  2.引入并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二)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明确目标。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分一分,引导感知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  2.画一画:引导完成27页的'画一画,理解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3.引导完成28页的填一填,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4.引导归纳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总结归纳计算法则。  三、反馈矫正  出示P28的试一试。  1.统一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指导完成P28练一练的1~4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预习:P29分数除法(三)  板书设计:分数除法(二)  4÷1/2=4×2=8;4÷1/4=4×4=16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分数除法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经历“探究――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构建,同时也加深了对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形包装纸  学生准备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0除外),也知道了整数除法的意义。今天我们将学习分数除法。那么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它和整数除法的意义是否相同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来探究一下几个小朋友分饼的问题。  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  (1)每人吃张饼,4个人共吃多少张饼?  (2)把2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饼?  (3)有2张饼,每人分得张饼,可以分给几个人?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三道题,并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揭示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3)题中涉及了分数除法,想一想,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组题的'探究和对比,使学生发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这样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可以使学生对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55页例题。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包装纸)老师想用这张漂亮的包装纸把送给妈妈的礼物包装起来,可是这张纸太大了,把它的平均分成2份就够了,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2)动手操作,分一分,涂一涂。  师: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把一张长方形纸的平均分成2份,想一想,是把哪一部分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表示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3)观察发现。  师: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涂色的过程吗?  预设  (教师利用课件配合学生汇报)  生1:把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小格,占这张纸的。  生2:里面有4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是,即÷2=。  设计意图:通过涂一涂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分数除法的意义。  2.初探算法。  师: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2吗?你能提出大胆的猜想吗?  预设  生: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的商作商的分子。  提出质疑,验证猜想,理解新知。  (1)尝试验证,发现问题。  师:科学的验证不是仅通过计算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的,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道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的计算题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  师:为什么有些题目能很顺利地算出来,而有些题目却不能很快地算出准确的答案呢?(分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分数除法教案 篇3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1,第一单元的内容。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知识的过程。  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2,第二单元的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第三单元的内容。  除法的意义,除法的计算方法,倒数的.含义,用方程解决问题,算术方法解决除法问题。  二、决问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对答案,表扬做全对的同学。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要向学生讲清怎样才知道10包纸巾的长、宽、高。师生共同讨论。  4.第4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题意。  5.第5题,首先鼓励学生看懂图意,然后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2/9Ⅹ=140。  6.第6题。鼓励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  7,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  8.第8题。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完成。  9.第9题。以统计表的形式出现复习分数乘法,但是很容易解决。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一说题意的策略。  三、通过这两单元的与复习,你学到了什么?  分数除法教案 篇4  练习目标:  1、在理解分数除法算理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运用所学的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练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练习:  1、计算:  ⑴2/1328/943/1035/11522/232  ⑵3/10223/242617/21518/9713/154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通过计算下面的题,请你想一想,除数是整数和除数是分数的除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小结: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H这个数的倒数。  二深入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比较它们的`计算方法。  5/6+2/35/6-2/35/62/35/62/3  2、(让学生计算后分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你把你发现的规律完整地讲给大家听听。)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  一个数除以小于1的数,商大于被除数;  一个数除以1,商等于被除数;  一个数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被除数。  三、解决问题:  练习八第7至8题。  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  第8题学生解答时提示学生需要先统一单位。  小结三道题的共同特点:都是求一个量里包含多少个另一个量,都用除法计算。  四、作业练习:  1、33页第5、9题。  2、一个商店用塑料袋包装120千克水果糖.如果每袋装1/4千克,这些水果糖可以装多少袋?  五、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计算下面,直接写出得数  ×4×3×2×6  ÷4÷3÷2÷6  2、列式,说清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例3,  1、实物投影呈现例题情景图。  理解题意,列出算式:2÷÷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理解。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怎么样表示小时走了2km这个条件?(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小时走的路程)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已知小时走了2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并板书出过程。  先求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个,算式:2×  再求3个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3  (5)综合整个计算过程:2÷=2××3=2×  (二)、小结出计算法则: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我们发现――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三)、计算÷,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自己独立尝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2(km)  2、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总结计算法则: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也就是说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三、当堂测评  1、P31“做一做”的第1、2题。  2、练习八第2、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帮助学困生度过难关。  小组内讲评,发挥组长的作用,以求“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2、在这节课上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设计意图:  这两节课的'教学我从以下着手:  1、重视分数除法的意义过程性。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使得对除法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2、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让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后记  分数除法教案 篇6  一、复习  1、同学们,你能口算95930÷362等于多少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数据太大,不好口算)  如果已知265×362=95930,你能说出答案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2/7×()=1,括号内填几分之几?为什么?  2、根据这道乘法算式,你能说两道除法算式吗?根据是什么?  (引导说出分数除法的意义)  3、完成p25做一做  三、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除法  2、同学们已经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你还想学习关于分数除法的什么知识?  3、事实上,有一些分数除法同学们是会计算的。下面口算几题:  3/8÷3/80÷4/91÷2/53/4÷1  你是根据什么知识口算这几道题的?  4、上面这四道题是一些特殊的分数除法,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分数除法。  出示例题: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图略)  怎样列式?你能根据图说出算式的结果吗?怎样证明这个结果是正确的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证明结果的正确性)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4÷3=3÷34=1/4  你能归纳这种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吗?  5、用这种方法口算:  3/4÷34/9÷410/9÷56/7÷2  6、质疑  你认为这种计算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分数除以整数吗?能举例说明吗?  7、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分数除以整数  用学生所举的'例子作为教学例题(例如1/5÷3),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新问题,这时需要考虑如何将新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现在看一看,我们已经掌握了哪些分数除法的知识:  (1)分数除以整数,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  (2)1除以一个分数,结果是该分数的倒数。  (3)一个分数除以1,结果是原分数。  你能将1/5÷3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分数除法吗?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8、小组汇报  (1)1/5÷3=3/15÷3=1/15  (2)1/5÷3=(1/5×5)÷(3×5)=1÷15=  (3)1/5÷3=(1/5×1/3)÷(3×1/3)=1/5×1/3÷1=1/15  (4)……  你能归纳自己小组讨论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吗?  (1)先将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能整除分子,再用前面的方法计算。  (2)利用商不变性质,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1除以一个数,再计算。  (3)利用商不变性质,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成一个分数除以1,再计算。  (4)……  9、观察第三种方法:  1/5÷3=(1/5×1/3)÷(3×1/3)=1/5×1/3÷1=1/15  这个计算过程还可以更简洁些,你能看出来吗?  化简得:1/5÷3=(1/5×1/3)÷(3×1/3)=1/5×1/3=1/15  观察1/5÷3==1/5×1/3,你能说一说吗?  (引导学生说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  10、计算方法的优化  刚才小组讨论时,每组用一种方法计算了1/5÷3,现在你能用其他的方法计算一下吗?  学生计算后提问:你喜欢那种方法?为什么?  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  11、对其他的方法,你又有什么要说的吗?  (引导说出当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以直接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四、课堂练习  1、计算下列各题  2/3÷32/11÷23/8÷65/4÷2  2、练习七第1题  3、讨论题  1/3÷a和1/a÷3(a≠0),那道题的结果大?为什么?  分数除法教案 篇7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进新课  1、把8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谁能列式?  2、把4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这两道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什么方法来计算?  二、激思讨论,探讨新知识  1、教学例1。  (1)把1个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个?怎样列式?  (2)求每人分得几个?用除法来列式。那每人到底分得多少个饼呢?你是怎么想的?(课件演示:一张饼的1/3就是1/3张饼。)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让学生提出学习这一节课想知道的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对已有知识“分数的意义”和“除法的意义”的理解,沟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在计算除法的'时候,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三、实际操作,寻找规律  教学例2。  1、把3张饼平均分给4人该怎么计算呢?“3÷4”表示什么意思?现在每  人能分得一张饼吗?  2、指导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3个圆形纸片,动手折一折、剪一剪、  分一分,看看平均每人能分到多少块?  3、各组汇报分法及分的结果。  组1:我们是把这3张饼,每个都平均分成4块,一共分成12块,每人得3块。  组2:一个饼一个饼地分。先将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  将第二个饼也平均分成4份,每人也分得其中的一份;将第三个饼同样平均分成4份,每人又分得其中的一份。将每个人得到的饼拼在一起,也是3/4张饼。  组3:三个饼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每人分得3张饼的1/4,也是3/4张饼。  4、电脑屏幕显示三种分法,让学生尝试说出推理过程。  (1)把3个饼平均分成4份,我们可以吧什么看作单位“1”?  一份是多少个饼?一份是三个饼的几分之几?  (2)从屏幕显示和操作,我们可以看出:1个饼的3/4就是3个饼的1/4。  (3)3/4就是哪一算式计算的结果?  (4)3/4个饼表示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把3张饼平均分成4份”,完成了从观察到想象,从个别到其他的思维过渡,同时为充分发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创造了条件。】  四、比较分析,分析规律  1、观察等式1÷4=1/4,3÷4=3/4,,3÷5=3/5发现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2、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联系?为什么用相当于?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点要引导学生发现:分数恰好是相应除法算式的结果,发现除法算式各部份与分数各部份的关系,并指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比如“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中的“相当于”而不是“就是”,便于学生认识到分数与除法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这个等式还有注意什么?在分数中分母能是零吗?为什么?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被除数、除数这个等式该怎样写?这里哪个字母不能是零?  4、联系复习时3÷5=3/5,现在你能运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来说明吗?  5、小结:一个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得数,也可以看作一个除法算式。  五、多层练评,反馈总结  1、75页自主练习1,生独立完成。  7÷12=()/()4÷3=()/()  9/5=()÷()3/8=()÷()  2、单位之间的互化。  7分米=()/()米3克=()/()千克  23分=()/()时59秒=()/()分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除法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通过分析的出结论。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有一天,孙悟空化了4张饼回来八戒急着要吃,孙悟空为难八戒说:“想吃饼也容易,先回答几个问题,答上来就吃!”这下可馋坏了八戒,聪明的小朋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帮八戒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小组活动  (1)出示教材27页“分一分”的第(1)、(2)题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片代表饼,动手分一分。  每2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4÷2=2(份)  每1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4÷1=4(份)  师:每1/2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学生动手操作,组内交流,把每个圆都平均分成2份,一共可以分成8份。4÷1/2=8(份)  师:每1/4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学生对那个手操作,把每个圆片都平均分成4份,一共可以分成16份。  4÷1/4=16(份)  (1)出示教材27页“画一画”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28页“填一填”“想一想”  师:通过刚才的“分一分”、“画一画”、“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1、学生独立完成28页的“试一试”。  集体反馈,同桌之间订正。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数除以一个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三、课堂练习,巩固运用  书本练一练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聪明的小朋友们,八戒在你们的帮助下吃到了饼,也有了新的收获,你们知道它的收获是什么吗?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整数除以分数  a÷=a×(b、c≠0)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第三节课。本节课旨在借助图形语言,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为此,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个体经验,本节课做了如下三个层次的设计:  第一层次:“分一分”的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分饼活动,让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整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分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图形语言,初步感知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做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好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最后,通过启发性的问话:“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激发学生思考、求知、解答的愿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层次:“画一画”的活动。在第一层次分饼的基础上分线段,虽然线段图比圆形图更抽象,但学生已有分饼的经验,所以学生根据问题不难列出算式,怎样求出结果就成为这一操作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其中(1)(2)小题比较容易,学生从图上可以看出结果,关键是第三小题不容易突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主要是让学生弄清第(2)小题的算理,再将此方法迁移到地(3)小题。  第三层次:“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由于学生有了前面操作的基础,这部分比较大小的题目,他们不难填出答案。但关键是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发现题目中蕴含的规律。这一活动是学生对前面问题思考过程的整理,对分数除法意义进一步的理解。  第四层次:实践应用活动。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内化知识的过程。【分数除法教案】相关文章:分数与除法教案08-30《分数与除法 》教案03-08《分数除法》教案02-23分数与除法的教案03-05分数除法教案11-17关于分数除法的教案03-15《分数除法练习》教案08-26《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案03-29《分数除法二》教案03-29关于分数除法教案03-27
凭借计划好教案,可以更好地根据实际状态对教学进程有合理分析,只有认真写教案,我们才能明确接下来的教学目标,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因数与倍数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因数与倍数教案篇1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1页第8题、第22页。学习目标:1.通过综合练习,我能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2.我能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问题。学习重点: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学习难点:运用2、5、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综合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独学1.互动分享独学部分的完成情况。2.质疑探讨。三、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完成课本第21页第8题。(1)3个3的倍数的偶数________________(2)3个5的倍数的奇数________________讨论:你能说出3个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偶数或奇数吗?2.自主完成第22页第10题,然后与同伴交流。3.小组合作,完成第11题,然后组内代表汇报。4.小组交流“生活中的数学”。因数与倍数教案篇2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出示:因为2×6=12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指名生说一说)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倍数)齐读p12的注意。二、新授:(一)找因数: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学生尝试完成:汇报(18的因数有:1,2,3,6,9,18)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汇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师:你是怎么找的?举错例(1,2,3,4,6,6,9,12,18,36)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而最大的一定是()。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二)找倍数: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汇报:2、4、6、8、10、16、……师:为什么找不完?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3的倍数有:3,6,9,12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5的倍数有:5,10,15,20,……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三、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四、独立作业:完成练习二1~4题因数与倍数教案篇3一、教学内容1、因数和倍数2、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三、编排特点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三方面的调整:a。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b。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c。公因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四、具体编排1、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过去:用÷=表示能被整除,÷=表示能被整除。现在:用=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用2×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用3×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注意以下几点:(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1)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2)因数个数有限。(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例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1)求法:用该数乘任一非0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做一做与例1结合起来,提供了2、3、5的倍数,为后面探讨2、3、5倍数的特征作准备。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的倍数。(2)因数个数无限。(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2、2、5、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而3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为复杂,因此后安排3的倍数的特征。本部分内容对于熟练掌握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2的倍数的特征(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2)观察2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行验证,但不要求严格的证明。5的倍数的特征(1)编排方式与2的倍数的特征类似。(2)可进一步总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即10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1)强调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2)可任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3)也可对任一3的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更深刻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质数和合数的概念(1)根据20以内各数的因数个数把数分成三类:1、质数、合数。(2)可任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例1(找100以内的质数)(1)方法多样。可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用筛法。(2)把握教学要求: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五、教学建议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数与倍数教案篇4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观点。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1、因数与倍数意义以及它们的相互依存关系。2、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流程1:导入新课流程2:认识倍数和因数流程3: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流程4:完成试一试,总结一个数因数的特点流程5: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流程6:完成试一试,总结一个数倍数的特点流程7:完成智慧乐园流程8:完成质疑乐园流程9:数学游戏流程11:课堂小结流程10:组织学生退场第一段:导入新课流程1:导入新课师:课前我们先来做个脑筋急转弯,看看谁最聪明?星期天的早晨,公园里有很多人在划船,其中有一条船上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可是船上却只有3个人,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就把这三个人请到我教室里来好吗?(课件出示图片)你能不能以大李为中心,来介绍一下小老和老李。(学生说一说)师:我们能不能单独地来说,大李是爸爸?(不能)为什么?引出相互依存(板书)在生活中存在着父子关系,在我们数学中也有着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因数和倍数》第二段:认识倍数和因数流程2:认识倍数和因数(一)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1、用课前准备的12张同样大的正方形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前后四人一组要求:(1)、看一共能摆出几种完全不同的长方形。(2)、想一想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摆法。(3)、为了便于展示,请在你的课本反面来摆。(学生动手操作、汇报)师:请你用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摆法?生:1×12=12 2×6=12 3×4=12师: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可经只选择其中一个算式。我们以前学过,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什么?(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什么?(积)这里的因数和积是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其实,因数和积之间就存在我们课前提到的相互依存关系。以3×4=12为例,数学上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这里因数和倍数就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孤立地说3是因数,也不能孤立地说12的倍数,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倍数和因数。师:那根据另外两个乘法算式,同学们会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请同桌相互说一说(学生活动)。师:12×1=12,12是1的倍数,12也是12的倍数,12和1都是12的因数;6×2=12,12是6的倍数,12也是2的倍数,6和2都是12的因数。你都说对了吗?老师这是里有两道算式,你会说吗?8×9=72 18÷3=6(请学生来说一说)师:同学们,倍数、因数指的是两个自然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老师还要补充说一点,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第三段:探索求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流程3: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师:同学们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同学们愿意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吗?面对新问题,看看谁能挑战成功。师: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学生活动)学生汇报师:从1开始,想哪两个数相乘得36,我们就可以成对地写出36的因数,一直找到两个乘数最接近为止。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什么样的数是36的.因数。如果有两个数相乘的积是36,那么这两个数都是36的因数。例如,1×36=36,那么1和36都是36的因数。师:看看老师的填法和你一样吗?师:求一个数的因数,可以想乘法算式,也可以想除法算式,但都要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流程4:完成试一试,总结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师:下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或熟悉的方法写出你自己所喜欢的数字的因数。(学生活动)相机寻找学生板书。师:通过观察上面同学所写的数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一说(完成表格)师小结: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写出你的学号的所有因数。流程5: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倍数,那一个数的倍数是多少,有多少个呢?这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问题。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师:同学们先想一想,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怎样才能准确地写出3的倍数?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活动)师:同学们一定能想到,3的倍数就是3和除0以外的一个自然数相乘的积。例如3×1=(3),3×2=(6),3×3=(9),括号里的数都是3的倍数。这样我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乘法就可以有条理地说出3的倍数了,它们是:3、6、9、12、15、18。能把3的倍数全部说完吗? 说不完,那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呢? 因为3 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写的时候要借助省略号来完整地表示出结果。流程6:完成试一试,总结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分别写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注意要有顺序地思考,并且规范地表示出结果。(学生活动)师:老师和同学们核对一下答案,如果出错了,一定要分析原因,再订正。(核对答案)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并用这样的方法分别求出3、2、5的倍数,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例子,你们能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大胆地说出你们的想法。(学生活动)师小结:仔细观察,同学们会发现: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四段:深化认识,巩固方法流程7:完成智慧乐园师:下面我们运用倍数和因数的知识完成智慧乐园。表中每栏的就付元数各是怎样算出来的?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还能说出哪些的倍数?能把4 倍数说完吗?师:请看想想做做第3题。先填表,再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表中每栏的每排人数各是怎样算出来的?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什么数?在填表的过程中你还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活动)师: 24÷3=8,÷4=6,÷6=4,÷8=3,÷12=2,÷24=1,表中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因数。在填表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对一对地找一个数的因数比较方便。流程8:完成质疑乐园先判断对错,再说一说自己的判断理由。第五段:数学游戏流程9:数学游戏师:请同学们拿出写有自己学号的卡片,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看一看,想一想,你卡片上的数是否符合下面的条件,符合的请举起卡片,挥一挥。(课件出示)我是5,我找我的倍数;(学生活动)我是24,我找我的因数;(学生活动)我是1,我找我的倍数;(学生活动)我是30,我找我的因数。(学生活动)第六段:全课总结流程 10:课堂总结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探索了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根据乘法算式,用这一个数分别乘1、乘2、乘3……可以有顺序地找到它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想乘法算式,把一个数写成两个数相乘的积,乘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也可以想除法算式,用一个数依次去除以1、2、3……,能得到整数商的,除数和商就是它的因数。写因数时根据算式有顺序的一对一对地写比较方便,不容易遗漏或重复。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流程11:组织下课组织学生分批退场。因数与倍数教案篇5教学目标: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生:父子(父母、母子、母女)关系。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生:师生关系。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关系。(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二、认识因数与倍数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类数?生:自然数,小数,分数。师: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你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除算式。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12=12 2×6=12 3×4=1212×1=12 6×2=12 4×3=1212÷1=12 12÷2=6 12÷3=412÷12=1 12÷6=2 12÷4=3师: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生:第①组每个式子都有1、12这两个数。生:第②组每个式子都有2、6、12这三个数。生:第③组每个式子都有3、4、12这三个数。师:(指着第②组)像这样的乘、除法式子中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请看课本p12、师:2和6与12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呢?生: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师:也就是说,2和12、6的关系是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这几组算式中,谁和谁还有因数和倍数的关系?生:3、4和12有因数和倍数关系,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生:我认为1和12也有因数和倍数关系。1是12的因数,12是1的倍数。生:可以说12是12的因数吗?生:我认为可以,12×1=12,1和12都是12的因数。师:说得真好,从上面3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师出示: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生:我认为不是,因为11除以2有余数。师:你能举一个算式,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生:2×4=8,2和4是8的因数,8是2和4的倍数。生:40÷2=20,40是2和20的倍数,2和20是40的因数。师出示:0×3 0×100÷3 0÷10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生: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生:我补充,0不能作为除数。师:所以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整数,不包括0。师生小结: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生:我有一个疑问,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这两种说法一样吗?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回答他的问题?生:我觉得好像不一样,但不知道为什么?生:我认为不一样,在2×6=12中,2叫因数是指在算式中它的名称,而2是12的因数指的是2和12的关系。师: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可不能搞混哦!三、课堂练习1、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2、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1)48是6的倍数。(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师:第(3)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请反对意见的同学说说理由。生:因为没有说明18是谁的倍数,所以不对。师:你认为怎样说才正确呢?生:我认为应该这么说:18是3和6的倍数,3和6是18的因数。师: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也就是说: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3、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4。游戏。请生任意写一个60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听老师说要求,所写的数符合要求的请举手,同桌互相检查。①()是4的倍数()是60的因数()是5的倍数()是36的因数②请一名学生模仿刚才老师的要求,继续练习。③想一想,应该提什么要求,让全班同学都能举手?生:()是1的倍数。师:哗,全班都举手了,谁能总结刚才的说法。生:任何不包括0的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因数也叫约数,是指整数a除以整数b(b≠0)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b是a的因数。因数的定义说通俗点就是:一个正整数,能被若干个数整除,那么这若干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假如a*b=c(a、b、c都是整数),那么我们称a和b就是c的因数。需要注意的是,唯有被除数,除数,商皆为整数,余数为零时,此关系才成立。反过来说,我们称c为a、b的倍数。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不考虑0。  因数和乘数有什么区别  1、性质不同:因数是整数a除以整数b(b≠0)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乘数是相乘两数中的后一数。  2、对象不同:因数只能是自然数。乘数可以是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等数。  因数的个数  一个数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计算一个数的因数,先把这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把不同质因数的个数加1以后再相乘,所得的乘积就是因数的个数。  例如:12=2×2×3。质因数2有2个,质因数3有1个。则因数个数:(2+1)×(1+1)=6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因数和倍数是什么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