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自由贸易谈判投资协定谈判完成

不知道大家意识到没有,最近很多新闻报道的提法已经出现了悄然的变化。对于央视、人民日报这种媒体,政治类新闻的报道都是字斟句酌的,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跟网上键盘政治家们信口胡诌不是一回事。我往往更加倾向于研究分析这种新闻报道,因为他们做出的表述如果是不严谨的、如果不会实现,就会闹笑话,对自己的新闻信誉度造成很大的损失。最近新闻里两种提法非常值得关注:一、疫情推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二、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结合前一段时间RCEP的签署,以及这次中欧投资协定的完成,2021年中国及世界的经济形势,话虽然没有说明,但是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了。有一些朋友不是很善于解读这种新闻报道用语,我这里给大家再解读一下:a)
什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海权向陆权的演进;二是西方向东方的演进。西方国家凭借海权掌握整个世界的历史是从殖民时代一直延续下来的世界基本规则,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味着这个历史即将结束。b)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一个压舱石,这个“压舱石”是农业、农村、农民。为什么这么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与土里土气的“三农”问题有什么关系?后面我会详细阐述这一点。c)
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大背景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就是以欧亚大陆桥为主、浅近海域为补充。d) 中俄关系再上新台阶,双方多次强调“战略对接”、“战略协调”。综合起来看就是说,远期目标是建立以欧亚大陆以及周边浅近海域为核心区域、大洋航线与“离岛”为边缘区域的世界新秩序。什么是“世界岛”什么又是“离岛”呢?我们都知道,欧亚大陆、南亚次大陆、非洲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这些区域就是世界岛,不再连接的就是离岛。一直以来,海运业有着成本优势,而陆地远程运输有着效率优势。效率优势与成本优势哪个更重要?这个要看历史的发展阶段,有时候成本优势重要一些,有时候效率优势更重要。但是不管怎么说,能够达到成本和效率的最佳平衡点是最好的,兼顾成本和效率,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必须要注意到的是现在这个事情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中国目前是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是第二名美国、第三名日本、以及欧盟最大制造国德国的总和。这种工业上的优势能不能转换为国际话语权的优势、生活水平的优势、制造业产业链的优势,就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了。成王败寇,真实不虚。美国甘心沦落为“离岛”吗?美国延续自英国的“离岸控制”战略思维会甘心放弃吗?肯定不会。鹿死谁手,犹未可知。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正面冲突的时代到来了。躲闪、恐惧、逃避、自我麻醉,都无济于事的。在这个远期目标之下,是具体的落实到2035年左右的中期目标,这个目标的可操作性目前已经非常明确了,也就是“三农问题”作为“压舱石”。众所周知,全球性经济危机现在已经在全世界爆发了,世界主要经济体GDP呈现断崖式下跌,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少有的、严重的、灾难性的经济危机。在以后的历史书上会如何描述这次叠加了新冠疫情的经济危机呢?我们都记得历史书对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表述是“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三个“特别”。那么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会用什么词汇来描述呢?少有的、严重的、灾难性的。少有: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经济社会矛盾,矛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无法掩盖就表现为经济危机。本次经济危机的矛盾在于日益积累的资源与产品需求暴增,而生产力无法得到充分发展,技术长期无法突破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动力,从而加剧了利益分配不公,形成恶性循环。这次的矛盾非常凶险,与2008年金融危机之类的小规模经济危机不一样,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严重:矛盾的积累,解决起来非常困难,要么突然出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要么只能靠合理分配资源和产品。前者现在都还看不到曙光,你拿鞭子去抽科学家和工程师,也不可能加快这个进程。后者又要面对重重困难,尤其是西方国家业已建立了数百年的世界旧秩序。灾难:灾难的特征是一视同仁,不因为你是发达国家就不会波及,也不因为你是发展中国家就饶恕你,大家一起遭罪,这是灾难的本义。大家都会被波及,没人会得到宽恕,但是程度还是有深有浅,对于发达国家可能是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对于发展中国家可能就是大片人民无声无息的死去。由此引发的矛盾就会更加复杂了,概括起来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阶级矛盾走向激化,有人继续锦衣玉食,有人即将饿死,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四平八稳的就过去了呢?横向,国家矛盾走向冲突,都想要抢食吃,吃到谁的嘴里,别人不会眼红呢?纵横交织,国家内部区域性矛盾凸显,例如中国的东西部贫富不均,其他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地区矛盾,西方国家联盟内部矛盾,美国与其盟友之间的矛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间,这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必将改变整个人类历史。中国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呢?最近几条新闻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以“三农问题”作为压舱石。我更愿意把它称为“蓄水池”。明年全世界的广义货币投放量(M2)必然暴涨,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所谓的“不限量量化宽松”绝对不会只有美国一家搞,那就成了真正的美国转嫁国内矛盾、全世界买单了。全世界不会心甘情愿的买了这个单,各主要经济体的量化宽松,不管是限量还是不限量的,都会在2021年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之后爆发出来,否则就坐等美国掠夺。可以预见明年中国一样必须要增加广义货币投放,以刺激经济增长,对冲美元急剧贬值带来的掠夺。我个人认为明年一年,中国的CPI应该在2.5%到3%之间,甚至超过3%。GDP增长应该会超过刚刚修正的2019年GDP增速,也就是达到6.5%的水平。这个设计出自于陈云,是一个非常天才的设计,世界上都独此一家,这里不细说。总之,明年在国家层面宏观调控之下,CPI和GDP增速都会创造2015年以来的新高。这些CPI涨到哪里去呢?选项实际上只有四个:股市、房地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物价。前几天还有人在鼓吹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这种观点之愚蠢,属于既不看新闻又不看政策,关起门来拍脑袋的结论。有不少既不看新闻也不看政策的人,还特别喜欢炒股,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已经到顶了,即使吸纳了投放的M2,又能干什么呢?房子是一堆钢筋水泥,价格到达一定水平以后它是能吃还是能参与制造?股票更是如此,中国股市的独特性在于于实际生产脱钩,一家企业股票涨上天去,实际制造生产销售不还是那样吗?更何况房地产市场已经处于高位了,就像是蓄水池已经满了,这个蓄水池就没用了。股市继续上涨,对于解决这次经济危机也一丁点用都没有,中国股市不是美国股市,这不一样。实际上这一波M2投放,最终的去向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物价。基础设施建设指的是农村末端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大有可为,也有实际效果。我国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早已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4%左右的水平,然而实际上跟农村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还很多很多。这就是网上嘲笑的“tony哥”,过不了多久就要过年了,一大帮城里的tony哥Vivian姐,就马上变成了大壮小丽。他们一样是可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获利的人,现在城市户籍子女是可以合法继承农村宅基地的,这是上个月刚刚推出的政策。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还大有可为,也有开发价值。我国西部地区真的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无论是矿产资源还是能源、人力资源、生物资源都还非常丰富,未能得到开发,这一波红利咱们根本都还没有开始吃,吃下这一波红利,足以平稳度过这一波世界性经济危机。副作用呢?副作用就是日常生活品价格上涨。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次级加工农产品价格上涨,一切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商品,价格都会出现不同幅度的上涨。这一点必须要严格控制,不能出现多数日常生活品价格同时上涨的现象。今年(2020年)猪肉价格上涨是一次试探,也是一次预演,明年(2021年)会有其它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这一样是一个蓄水池。农村建设和西部开发,农产品价格不上涨是不现实的事情,这违背了基本的市场规律。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与否,价格都会上涨,否则也不能发挥“蓄水池”的功效。当你抱怨菜价肉价贵的时候请你注意一点:它要是不上涨,你会更惨的。当然了,收入也会基本同步上涨,但是这里面有时间差,会有短时间很难熬的。最终中国的M2投放会落实到价格上,这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律,不落实到价格上,钱跑哪儿去呢?中国的物价水平已经很多年保持基本稳定了,明年这个表述会变成“保持平稳上涨(趋势)”。2021年会发生什么?投资“三农”,预防物价上涨,投资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千万不要投资房地产,自有居住用住房购入是没问题的,投资目的的购房不能做;不要投资股票,被套牢的也不要希望解套,明年股市震荡会非常剧烈;外贸酌情而为,明年外贸波动还是比较大的,不如今年但是也会很大。战争风险:较高。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您好,这里是移民帮,作为一个全球财富生活规划平台,我们立志于打破国内外信息不对称,聚焦海外生活、教育、移民、财税等方方面面干货分享,让您移民和全球资产配置全程无忧!继RCEP协议签订之后,中国再传重大利好!历经7年35轮谈判,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最终在2020年底宣告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12月30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视频会晤。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习近平主席强调,中欧投资协定展现了中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将为中欧相互投资提供更大的市场准入、更高水平的营商环境、更有力的制度保障、更光明的合作前景。中欧投资协定将有力拉动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复苏,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增强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信心,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中欧两大市场的重要贡献。协定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1)保证相互投资获得保护,尊重知识产权,确保补贴透明性;(2)改善双方市场准入条件;(3)确保投资环境和监管程序清晰、公平和透明;(4)改善劳工标准,支持可持续发展。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双方将开展文本审核、翻译等工作,力争推动协定早日签署。此后,协定将在双方完成各自内部批准程序后生效。历经七年35轮谈判中欧投资协定又称中欧全面投资协定( 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简称中欧CAI),旨在为中欧投资关系建立一个统一的法律框架,取代中国和欧盟里26个成员国之间的现有双边投资条约。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无疑是年末浓墨重彩的收官一笔,之所以能在今年如期完成,中欧双方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验证了一个道理:只要双方有加强互利共赢合作的诚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分歧。中欧投资协定会带来哪些利好?东吴证券分析师表示,总量上看,2016-2019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金额维持在100亿美元左右,投资规模几乎停滞不前(图2);2019年欧盟对华投资金额73.1亿美元,同比下降29.9%(图4);均体现双边投资扩张乏力。结构上看,双方投资均集中于制造业、租赁商贸、科技服务业、批零与金融业,其中制造业占比超过50%(图3/5)。中欧投资和贸易状况不匹配,该协定有助于打开双方投资空间。2019年中国对欧盟出口金额4278万亿美元,但直接投资仅占贸易额的2.5%。随着CAI谈判结束、协议生效,中欧双方投资将打开局面。在新能源、环保、数字化领域,中国企业有望受益。在欧盟2021-2027年财政预算框架和“下一代欧盟”基金计划中,除抗疫和支持经济复苏外,推进数字化和绿色投资是最大的投入领域(表2)。我国相关领域(如光伏、风电)的企业在全球具备较强竞争力,该协定达成后,欧盟将为中国开放该领域投资,中国企业有望进一步受益。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在拜登上台、中美关系不确定性较大情况下,该协定达成有利于稳定中国和欧盟的关系。西南证券分析称,中欧全面投资协议将会提振市场信心,利好相关投资领域。1)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可能同意向欧盟企业开放多个领域的市场,包括制造业、金融服务、房地产、建筑和支持海运和航空运输的辅助服务。作为回报,中国争取到了欧盟同意向中国开放投资可再生能源领域。有利于新能源板块,将为我国的光伏、风电企业的出口和投资带来增量市场。2)受益于投资壁垒和限制减少的六个主要行业:运输设备、采矿和能源开采、化工、食品和饮料制造、金融和保险、通信和电子设备。3)受益于对外直接投资扩大: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国的汽车产业、消费品和服务、医药生物行业、基础材料行业,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新能源领域、房地产和酒店业、电子。中欧全面投资协议利好中欧贸易往来,促进我国出口增长。2019年欧盟是我国第一大出口伙伴、第二大进口伙伴。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总额为7053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4%。中国对欧盟为1521亿美元(即1.05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GDP的1.06%。由于疫情影响,欧洲经济低迷,今年1-11月中欧贸易往来累计总额同比下降9%。欧盟依旧是我国第二大进口伙伴,但出口至欧盟的比例下降到14%,低于美国和东盟。我们判断这个投资协定的签署能够在2021年继续推动我国出口走强。欧盟经济的复苏,叠加中欧投资协议的签署,我们预计能够在2021年额外拉动中国对欧盟出口的5%左右,相当于我国总出口的0.8%。不仅在国内刷爆了朋友圈,中欧投资协定的签订在整个欧洲都引人瞩目!中国需要它,欧盟也需要它!“没有中国,欧美就无法实现增长。中国会继续增长,不断拉动世界经济发展,过去10年是这样,今后还会是这样。”意大利国际关系学者、洛伦佐·德·美的齐学院副教授法比奥·马西莫·帕兰迪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说,“中国市场令西方的跨国公司和中小企业趋之若鹜,这个现象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在疫情之下的今天,实际增长水平和消费水平让中国市场的前景越来越好,所以没有企业愿意离开中国市场。哪怕美国施加压力、制裁中国企业、提高关税的情况下,很多美国企业还在增加对华投资而不是减少。”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中国经济逆势增长,2021年是欧洲经济复苏之年,会更需要中国的拉动。“这项投资协定还将有助于增强中欧互信,促进中欧抗疫合作,从而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所以中欧如期完成投资协定谈判对于中欧企业界均是重大利好消息,将为原本就非常重要的中欧关系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比利时—中国经济贸易委员会主席贝尔纳·德威特(Bernard Dewit)说。小帮:中欧投资协定的签订也印证了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首席研究员钮文新在寰投资本近期举办的“逆势破局,开放重生——2021财富决策私享会”上发表的结论,钮文新先生认为:在没有重大意外的情况下,未来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和欧洲,未来进行国际资产配置最好选择相对中立的“第二世界”国家,比如新西兰、新加坡、瑞士、以及欧元区与中国相对友好的国家。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欧自由贸易谈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