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橙色光线可以被人眼所人脸识别 光线不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光即是色彩,有光的存在才能有色彩,因为没有它就没有任何景象。光是一切物体颜色的唯一来源,光刺激到人的视网膜时形成色觉,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光是来源于太阳、其他天体、火焰以及人工光源的一种电磁波。它的范围很广,当波长过长(红外光区)或过短(紫外光区)时,人的肉眼就无法分辨。只有波长范围在380~760纳米之间的狭窄光区才是人眼可见光区。已探知该可见光区的几种均衡分布的颜色波长最长的是红色,随后依次是橙色、黄色、绿色、蓝色和紫色,在雨后的彩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效果,或者当光线穿过棱镜分离成光谱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人眼有700万对亮光灵敏的视锥细胞和1.25亿对弱光灵敏的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集中于视网膜中央凹处,在视觉的中心区域,而视杆细胞则主要 散布在外围。所以在弱光环境下,运用余光调查会比直视看得更清楚。光源的种类、物体吸收及反射光线的方式可以决定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当光线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表面会吸收大部分可见光,而将一部分可见光反射出来,反射光线的颜色即是物体的本色。比如一块柠檬黄和黄色的织物会吸收光线中除了黄色以外几乎所有的颜色。白色物体几乎反射光线中所有的颜色,而黑色物体则几乎吸收所有的颜色。任何一个物体固有的颜色只有在白光下才可见,事实上,光线本身并不是完全无色的。色彩三要素是指色相、明度、纯度。它们在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色相,它是指色彩的相貌,每一种颜色都有其具体的相貌特征。若在设计中很好地应用不同色相的颜色来创作一个系列的不同产品,消费者就会感受到产品丰富,同时也容易区别各种不同性质的产品。现代设计对色彩的应用多种多样,其中应用较多的是对比色。对比色是指在色环上相差120度的色彩。其特点是能产生比较效果,甚至发生错觉,它包括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面积对比及冷暖对比。对比色能丰富设计的色彩,可以呈现出新的色彩效果,达到美化的作用,在许多的设计中经常用到。实验研究表明:人眼对不同颜色的亮色度变化敏感性不一,影响该敏感性顺序的因素主要是亮度和色度。颜色视觉理论中还有一种“颜色视觉颉颃理论”, 亦称“四色说”、“对抗过程理论”或“对抗过程假说”等,是德国生理学家艾沃德·黑林(Edward Hering)1874年提出。该理论建立在颜色的互补或对抗这一事实基础之上,认为存在红、黄、绿和蓝四种原色。假定视觉神经中存在红绿感受器、黄蓝感受器和白黑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受到色光刺激时,能发生对抗互补作用。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用显微光谱光度计对视网膜和视神经通路进行实验时,发现了三类神经节细胞:一类细胞对客观光谱全部波长的光都发生反应,负责报告明度信息;一类细胞对红光发生正电位反应,对绿光发生负电位反应;一类细胞对黄光发生正电位反应,对蓝光发生负电位反应。这些细胞由于能估量一类相反颜色的相对强度,被称为对立细胞或颉颃细胞。这一发现也有力地支撑了颜色视觉颉颃理论。人类都有一种不因光源或者外界环境因素,而改变对某一个特定物体色彩判断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即为色彩恒常性。某一个特定物体,由于环境(尤其特指光照环境)的变化,该物体表面的反射普会有不同。人类的视觉识别系统能够识别出这种变化,并能够判断出该变化是由光照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当光照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人类识别机制会在这一变化范围内认为该物体表面颜色是恒定不变的。颜色知觉的恒常性与人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一个由于眼疾从未见过红旗的人,在痊愈后的光亮中初次见到红旗,可能确定它是红色的。但是如果他在黑暗处初次见到红旗,就不一定能把它知觉为红色。因此,颜色恒常性是指人对物体颜色的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心理倾向有关,不是指物体本身颜色的恒定不变。为何产生这样的主观个体差异呢?一言以蔽之——知觉的恒常性。在心理学上,感觉和知觉是有区别的。感觉一般指感受器官所接受到的刺激,而知觉则指对一般性的刺激进行了进一步的认知加工。为何一条裙子颜色的认知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大家的感觉都是相同的,可知觉可能却不同,这是知觉恒常性在从中作祟。所谓知觉恒常性,即不会因为感觉的变化而改变知觉认识。如大小恒常性:大象在你面前1米,和距离你100米,在你的视网膜投影大小不同(感觉不同),但你的大脑依旧将这两种感觉知觉为同一对象即大象(而非一个大象或一只蚂蚁),这便是恒常性。同样的,存在颜色恒常性,前文中说到的裙子就是在不同条件下的裙子的知觉现象。有人可以知觉其受光照影响(恒常蓝黑),有人不可以(知觉白金)。有人要问为什么一开始看到白金,后来变成蓝黑,这便是恒常性的习得。心理学教材中有一个案例,科学家发现非洲某部落的野人因为常年生活在雨林中(视野范围很小),走出雨林后不相信远处的大象是大象,认为是蚂蚁,直到走近大象才大吃一惊,并认为这是魔法。后来时间久了,这些野人也就慢慢学会认知远处的东西,这就是大小恒常性的习得。还有人要问为什么单独看裙子还是黄色的呢?因为,它本来就是土黄色的,当你不进行恒常性加工时就是这个结果。小方块给那些看成蓝黑的人看,他们就会发现区别,当进行恒常性加工时,会说这是黑色,单独看色块是,是土黄。当我们的感知遇到复杂元素时,在看到各个部分之前首先看到的是整体,德国心理学家马克斯·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在1923年提出的格式塔理论——知觉组织的“普雷格郎茨原则”,描述了心理倾向如何被感知视觉刺激。其中:“接近性法则”指出当对象彼此接近时,他们往往被认为是一个整体。基本上相近是在一起的。如果我们使用清晰的结构和视觉层次,我们将不再被有限的用户认知所指责,所以他们才能快速辨认和给出反应。“相似性法则”表明外表相近的元素会被视为一组,也就是说如果有着相同功能、意义或层级的元素应当视为整体。“连续性法则”,即如果元素共享具有明确界限的区域,则它们倾向于分成一个组。在设计中我们经常使用卡片式来将相关元素组合起来,如在相似的情况下应当需要连续一贯的动作;在提示、菜单和帮助页面中使用相同的术语;并且始终保证颜色、布局、大小写、字体、字号等保证统一性等。“封闭性法则”意为当我们去设计一个缺失或者断开部分的复杂视觉对象时,会寻找一个连续、平滑的样式,换句话,就是我们有意识的地填补空白,著名的“卡尼萨三角”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下文中会有介绍。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从电磁波的角度来说,红光、黄光波长较长,能量较低;蓝光、紫光波长较短,能量较高。但是,日常生活中,红色、黄色会让人觉得很暖和,而绿色、蓝色则让人觉得冷。虽然题主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我就不多评价了,本文就给出我自己的看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1、日出日落给人“温暖”的感觉,而这两个时段的天空又呈现红黄色;2、日常人造光源只有几百度,颜色红黄色,但是其中包含大量红外线,有很强的热效应。在这两个原因组合下,人们会把红、橙、黄等颜色与温暖联系在一起。至于为什么蓝色让人觉得冷,我暂时也给不出好的解释。补充:根据评论区知友的评论以及我自己的思考,1、江河湖泊的水相对来说温度低,而颜色则偏蓝绿色;2、冬天冰雪温度低,光谱中也含有蓝色成分;3、夏天大树地下较凉爽,而数目又是整体偏绿色的这些现象就给人一种蓝绿色比较冷的感觉。欢迎知友补充其它例子。1、光是什么?首先做一个背景科普,光是一种电磁波,准确的说,是电磁波谱中的一个波段。电磁波具有波长( \lambda )和频率( \nu )波长二者成反比,光的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单光子的能量也就越高。在电磁波谱中,波长从760纳米到400nm的一段对应的就是可见光,而颜色则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也就是说,在可见光中,红色波长最长(频率最低,单光子能量最低),紫色波长最短(频率最高,单光子能量最高),这也就是题目中说的 红光能量较弱,而蓝(紫)光能量较高。电磁波谱红外线的波长比红色还长(频率更低,单光子能量更低),而紫外线的波长则比紫色更短,这也是为什么紫外线的照多了容易使皮肤晒伤,就是因为紫外线能量更高。X射线和伽马射线则属于能量更高、波长更短的电磁波,而家用微波炉中使用的就是微波,它的波长更长,频率更低。2、物体为什么会发光?物体会发光的原理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但是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光源(太阳光除外)都涉及到了原子的基本结构。这里用最简单的氢原子来说明:氢原子由原子核和一个核外电子构成。与宏观不同的是,原子中的核外电子只能稳定处在一些列离散的状态上,每一个状态都有着确定的能量。电子可以在不同的能级之间跃迁,这个过程就会吸收或者发射光子,如下图所示:氢原子中的电子能级结构比如说电子处在能量为 E_2 状态上,则有可能自发地跃迁到能量较低的 E_1 状态上,并释放出能量为 E_2-E_1 的光子。由于此时电子的能量只能是某些离散的值,因此辐射出光子的能量也只能是一系列离散的值,如上图右下角所示。这是最简单的单原子的情况,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分子来说,其能级结构都非常复杂,核外电子不仅仅是一系列离散的能级,而是形成了“能带”结构,也就是说,电子的能量可以处于某些连续的区间,因此,电子跃迁发出的光子也可以是连续的光谱。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光源都是这个原理:即分子内的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辐射出光子。当然,太阳发光原理不太一样,它是通过核聚变发光的,此处就不详细说了。3、物体的温度与颜色有什么关系?不同温度的物体发光颜色也不同,那么物体的温度跟发光颜色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知道,宏观物体的温度其实质是反映了内部粒子的运动剧烈程度,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或者说,运动速度越高,能量越高。对于一个热平衡的系统,粒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的关系由麦克斯韦-玻尔兹曼速率分布来描述,f(v)=4\pi(\frac{m}{2\pi k T})^{3/2}\text{e}^{-\frac{mv^2}{2kT}}v^2用图像能更直观的理解:麦克斯韦-玻尔兹曼速率不仅是分子,能带的内的电子也会满足类似的关系,也就是说,温度越高,内部的电子也会有更大的概率处在高能量状态。而高能量的电子总是有一定的概率跃迁到低能量的状态上,同时辐射出光子。高能量的电子越多,辐射的光子也就越多,物体的发光强度也就越大,同时,辐射短波(即高频率、高能量)的光子的概率越大。也就是说,温度越高,物体辐射的电磁波的“平均波长”就越短,“平均频率”越高,“平均能量”也越高。当然,辐射的频率分布与温度也有定量的关系,即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公式:I(\nu,T)=(\frac{2h\nu^3}{c^2})\frac{1}{e^{\frac{h\nu}{kT}}-1}当然,这个式子比较复杂,画个图更容易看:黑体辐射图中红色、绿色、蓝色的三条线分别对应温度为3000K、4000K、5000K的黑体辐射的电磁波波谱。此处要说一下,这里的“K”是热力学温度,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摄氏度“℃”直接的关系为:T(K)=t(^{\circ}C)+273.15^{\circ}C比如说,0摄氏度就对应热力学温度273.15K。而对于图中3000K、4000K、5000K这样的温度,这两种单位的区别不大。从图中能得到几个关键信息:任何有温度的物体都会辐射电磁波,无论温度多低,只不过温度很低的物体辐射的电磁波波长很长,频率很低,能量很小。随着温度的升高,物体的颜色应该是逐渐从红色变为黄色、绿色、蓝色这样的顺序;当物体的温度较高时,各种频率的颜色的光都有,因此看起来应该是白色的,比如正午的太阳温度与颜色的关系,或者说,温度与电磁波频谱的关系在生活和生产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比如测温人体测温计就是检测人体发射的红外线,因为人体的温度比较低,辐射的电磁波主要集中在红外线波段;再比如说炼钢厂,铁的熔点是1539度,这样的温度很难用普通的温度计测量了,但是可以通过检测钢水的发光频谱来确定温度。融化的钢水可以看到,钢水的中心颜色很明显偏白色,这就说明发射的电磁波频率主要集中在高频波段,温度很高;而周围的颜色则是偏红色,这说明周围的温度是较低的。多说一句,我们知道目前宇宙的温度为2.72548±0.00057K,其实就是通过观测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得到的,前文说了,微波就是波长非常长、能量非常低的电磁波了。测量结果发现,这个光谱符合黑体辐射谱,因此就可以根据黑体辐射公式定义出温度了。上图:实验观测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谱,理论和实验符合地非常好;下图: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4、物体的温度与人感受的冷暖有什么关系根据以上的内容可知,红色对应物体的温度应该小于蓝色或者绿色(注意,此处对于光源才成立)。那么为什么人会觉得红色黄色是暖色,蓝色绿色则是冷色呢?原因一:日出与日落由于太阳光中的紫色、蓝色、绿色等短波光被大气散射,日出和日落时,太阳方向会呈现出红色或红橙色的光,而这两个日出与日落又会让人产生“温暖”的感觉,因此会把红色、红色与暖联系在一起;原因二:红外线的热效应日常的人造光源,比如火把、火炉、白炽灯等,温度一般来说都比较低,通常只有几百度到一千度左右,在这个温度下,发出的可见光中,红色远远多于蓝色,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温度下辐射中有大量的红外光,而红外线则有很强的热效应,这也会使得人们把红色与暖联系在一起。红外线的能量一般来说低于普通物体的分子之间的键能,容易分子吸收,转换为分子的动能,进而让物体温度升高,对人来说,就会觉得暖和;而可见光尤其是蓝、紫色甚至紫外线的能量太高,会打破分子键,而不是转化为热能。综合以上两种原因,人们就很容易经验地把红橙光与暖联系到一起。那为什么蓝色会有冷的感觉呢?我的猜测是,秋冬季节缺少红黄等颜色,环境的光谱可能会偏向蓝色一端(虽然不明显),因此人们会把蓝色与冷联系在一起。当然,这纯粹个人猜测。其实对于颜色的温度,在摄影中有一个专门的词:“色温”。光源的色温定义为与此光源发出相似的光的黑体辐射体的开尔文温度,当然,只有这些颜色与黑体辐射的颜色相同或者接近时才能定义色温,否则就没什么意义。800 K 到 12200 K 的黑体辐射光谱,这个区间大约是夜晚天空中各种星星发出的光的区间而根据这些色温就可以把光大致分为三类[1]:暖色光暖色光的色温在3300K以下,暖色光与白炽灯相近,2000K上下的色温则类似烛光,红光成分较多中性色光又叫冷白色,它的色温在3300K到5300K之间,中性色由于光线柔和,使人有愉快,舒适,安详的感受冷色光又叫日光色,它的色温在5300K以上,光源接近自然光,有明亮的感觉,使人精力集中及不容易睡着。这里就是根据人对光的感觉来定义的“暖色”还是“冷色”。我的上一个回答 (*^▽^*)
我的下一个回答参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9%B2%E6%B8%A9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从电磁波的角度来说,红光、黄光波长较长,能量较低;蓝光、紫光波长较短,能量较高。但是,日常生活中,红色、黄色会让人觉得很暖和,而绿色、蓝色则让人觉得冷。虽然题主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我就不多评价了,本文就给出我自己的看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1、日出日落给人“温暖”的感觉,而这两个时段的天空又呈现红黄色;2、日常人造光源只有几百度,颜色红黄色,但是其中包含大量红外线,有很强的热效应。在这两个原因组合下,人们会把红、橙、黄等颜色与温暖联系在一起。至于为什么蓝色让人觉得冷,我暂时也给不出好的解释。补充:根据评论区知友的评论以及我自己的思考,1、江河湖泊的水相对来说温度低,而颜色则偏蓝绿色;2、冬天冰雪温度低,光谱中也含有蓝色成分;3、夏天大树地下较凉爽,而数目又是整体偏绿色的这些现象就给人一种蓝绿色比较冷的感觉。欢迎知友补充其它例子。1、光是什么?首先做一个背景科普,光是一种电磁波,准确的说,是电磁波谱中的一个波段。电磁波具有波长( \lambda )和频率( \nu )波长二者成反比,光的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单光子的能量也就越高。在电磁波谱中,波长从760纳米到400nm的一段对应的就是可见光,而颜色则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也就是说,在可见光中,红色波长最长(频率最低,单光子能量最低),紫色波长最短(频率最高,单光子能量最高),这也就是题目中说的 红光能量较弱,而蓝(紫)光能量较高。电磁波谱红外线的波长比红色还长(频率更低,单光子能量更低),而紫外线的波长则比紫色更短,这也是为什么紫外线的照多了容易使皮肤晒伤,就是因为紫外线能量更高。X射线和伽马射线则属于能量更高、波长更短的电磁波,而家用微波炉中使用的就是微波,它的波长更长,频率更低。2、物体为什么会发光?物体会发光的原理有几种不同的情况,但是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光源(太阳光除外)都涉及到了原子的基本结构。这里用最简单的氢原子来说明:氢原子由原子核和一个核外电子构成。与宏观不同的是,原子中的核外电子只能稳定处在一些列离散的状态上,每一个状态都有着确定的能量。电子可以在不同的能级之间跃迁,这个过程就会吸收或者发射光子,如下图所示:氢原子中的电子能级结构比如说电子处在能量为 E_2 状态上,则有可能自发地跃迁到能量较低的 E_1 状态上,并释放出能量为 E_2-E_1 的光子。由于此时电子的能量只能是某些离散的值,因此辐射出光子的能量也只能是一系列离散的值,如上图右下角所示。这是最简单的单原子的情况,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分子来说,其能级结构都非常复杂,核外电子不仅仅是一系列离散的能级,而是形成了“能带”结构,也就是说,电子的能量可以处于某些连续的区间,因此,电子跃迁发出的光子也可以是连续的光谱。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光源都是这个原理:即分子内的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辐射出光子。当然,太阳发光原理不太一样,它是通过核聚变发光的,此处就不详细说了。3、物体的温度与颜色有什么关系?不同温度的物体发光颜色也不同,那么物体的温度跟发光颜色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知道,宏观物体的温度其实质是反映了内部粒子的运动剧烈程度,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或者说,运动速度越高,能量越高。对于一个热平衡的系统,粒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的关系由麦克斯韦-玻尔兹曼速率分布来描述,f(v)=4\pi(\frac{m}{2\pi k T})^{3/2}\text{e}^{-\frac{mv^2}{2kT}}v^2用图像能更直观的理解:麦克斯韦-玻尔兹曼速率不仅是分子,能带的内的电子也会满足类似的关系,也就是说,温度越高,内部的电子也会有更大的概率处在高能量状态。而高能量的电子总是有一定的概率跃迁到低能量的状态上,同时辐射出光子。高能量的电子越多,辐射的光子也就越多,物体的发光强度也就越大,同时,辐射短波(即高频率、高能量)的光子的概率越大。也就是说,温度越高,物体辐射的电磁波的“平均波长”就越短,“平均频率”越高,“平均能量”也越高。当然,辐射的频率分布与温度也有定量的关系,即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公式:I(\nu,T)=(\frac{2h\nu^3}{c^2})\frac{1}{e^{\frac{h\nu}{kT}}-1}当然,这个式子比较复杂,画个图更容易看:黑体辐射图中红色、绿色、蓝色的三条线分别对应温度为3000K、4000K、5000K的黑体辐射的电磁波波谱。此处要说一下,这里的“K”是热力学温度,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摄氏度“℃”直接的关系为:T(K)=t(^{\circ}C)+273.15^{\circ}C比如说,0摄氏度就对应热力学温度273.15K。而对于图中3000K、4000K、5000K这样的温度,这两种单位的区别不大。从图中能得到几个关键信息:任何有温度的物体都会辐射电磁波,无论温度多低,只不过温度很低的物体辐射的电磁波波长很长,频率很低,能量很小。随着温度的升高,物体的颜色应该是逐渐从红色变为黄色、绿色、蓝色这样的顺序;当物体的温度较高时,各种频率的颜色的光都有,因此看起来应该是白色的,比如正午的太阳温度与颜色的关系,或者说,温度与电磁波频谱的关系在生活和生产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比如测温人体测温计就是检测人体发射的红外线,因为人体的温度比较低,辐射的电磁波主要集中在红外线波段;再比如说炼钢厂,铁的熔点是1539度,这样的温度很难用普通的温度计测量了,但是可以通过检测钢水的发光频谱来确定温度。融化的钢水可以看到,钢水的中心颜色很明显偏白色,这就说明发射的电磁波频率主要集中在高频波段,温度很高;而周围的颜色则是偏红色,这说明周围的温度是较低的。多说一句,我们知道目前宇宙的温度为2.72548±0.00057K,其实就是通过观测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得到的,前文说了,微波就是波长非常长、能量非常低的电磁波了。测量结果发现,这个光谱符合黑体辐射谱,因此就可以根据黑体辐射公式定义出温度了。上图:实验观测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谱,理论和实验符合地非常好;下图: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4、物体的温度与人感受的冷暖有什么关系根据以上的内容可知,红色对应物体的温度应该小于蓝色或者绿色(注意,此处对于光源才成立)。那么为什么人会觉得红色黄色是暖色,蓝色绿色则是冷色呢?原因一:日出与日落由于太阳光中的紫色、蓝色、绿色等短波光被大气散射,日出和日落时,太阳方向会呈现出红色或红橙色的光,而这两个日出与日落又会让人产生“温暖”的感觉,因此会把红色、红色与暖联系在一起;原因二:红外线的热效应日常的人造光源,比如火把、火炉、白炽灯等,温度一般来说都比较低,通常只有几百度到一千度左右,在这个温度下,发出的可见光中,红色远远多于蓝色,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温度下辐射中有大量的红外光,而红外线则有很强的热效应,这也会使得人们把红色与暖联系在一起。红外线的能量一般来说低于普通物体的分子之间的键能,容易分子吸收,转换为分子的动能,进而让物体温度升高,对人来说,就会觉得暖和;而可见光尤其是蓝、紫色甚至紫外线的能量太高,会打破分子键,而不是转化为热能。综合以上两种原因,人们就很容易经验地把红橙光与暖联系到一起。那为什么蓝色会有冷的感觉呢?我的猜测是,秋冬季节缺少红黄等颜色,环境的光谱可能会偏向蓝色一端(虽然不明显),因此人们会把蓝色与冷联系在一起。当然,这纯粹个人猜测。其实对于颜色的温度,在摄影中有一个专门的词:“色温”。光源的色温定义为与此光源发出相似的光的黑体辐射体的开尔文温度,当然,只有这些颜色与黑体辐射的颜色相同或者接近时才能定义色温,否则就没什么意义。800 K 到 12200 K 的黑体辐射光谱,这个区间大约是夜晚天空中各种星星发出的光的区间而根据这些色温就可以把光大致分为三类[1]:暖色光暖色光的色温在3300K以下,暖色光与白炽灯相近,2000K上下的色温则类似烛光,红光成分较多中性色光又叫冷白色,它的色温在3300K到5300K之间,中性色由于光线柔和,使人有愉快,舒适,安详的感受冷色光又叫日光色,它的色温在5300K以上,光源接近自然光,有明亮的感觉,使人精力集中及不容易睡着。这里就是根据人对光的感觉来定义的“暖色”还是“冷色”。我的上一个回答 (*^▽^*)
我的下一个回答参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9%B2%E6%B8%A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脸识别 光线不足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