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增加百分之48怎么算增加了多少百分比计算本人文化低求一个快捷实用的公式!


奥数思维是小学数学最近常用到的思维方式,通过奥数思维不仅能快速解题,更能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下面是小学奥数公式大全,希望家长替孩子收藏起来。
34个小学奥数必考公式
1、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
和倍问题
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
几个数的和与差
几个数的和与倍数
几个数的差与倍数
公式适用范围
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
公式
①(和-差)÷2=较小数较小数+差=较大数和-较小数=较大数②(和+差)÷2=较大数较大数-差=较小数和-较大数=较小数
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和-小数=大数
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小数+差=大数
关键问题
求出同一条件下的
和与差
和与倍数
差与倍数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
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
棵数=段数+1棵距×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1棵距×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棵距×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
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
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6、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
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
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
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
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7、牛吃草问题:
基本思路:
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
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
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基本公式:
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
总草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生长量;
8、周期循环与数表规律:
周期现象:
事物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某些特征有规律循环出现。
周期:
我们把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
关键问题:
确定循环周期。
闰 年:一年有366天;
①年份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则年份必须能被400整除;
平 年:一年有365天。
①年份不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
9、平均数:
基本公式:
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
基本算法:
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进行计算.
②基准数法: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
10、抽屉原理:
抽屉原则一:
如果把(n+1)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那么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
例:把4个物体放在3个抽屉里,也就是把4分解成三个整数的和,那么就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4=4+0+0 ②4=3+1+0 ③4=2+2+0 ④4=2+1+1
观察上面四种放物体的方式,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总有那么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多于2个物体,也就是说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
抽屉原则二:
如果把n个物体放在m个抽屉里,其中n>m,那么必有一个抽屉至少有:
①k=[n/m ]+1个物体:当n不能被m整除时。
②k=n/m个物体:当n能被m整除时。
理解知识点:
[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
例[4.351]=4;[0.321]=0;[2.9999]=2;
关键问题:
构造物体和抽屉。也就是找到代表物体和抽屉的量,而后依据抽屉原则进行运算。
11、定义新运算:
基本概念:
定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这个新的运算符号包含有多种基本(混合)运算。
基本思路:
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运算规则,把已知的数代入,转化为加减乘除的运算,然后按照基本运算过程、规律进行运算。
关键问题:
正确理解定义的运算符号的意义。
注意事项:
①新的运算不一定符合运算规律,特别注意运算顺序。
②每个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只能在本题中使用。
12、数列求和:
等差数列:
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
基本概念:
首项: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
项数: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
公差: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
通项: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数列的和: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
基本思路:
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a1 ,an, d, 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
基本公式:
通项公式:an = a1+(n-1)d;
通项=首项+(项数一1)×公差;
数列和公式:sn,= (a1+ an)×n÷2;
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公式:n= (an+ a1)÷d+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公差公式:d =(an-a1))÷(n-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关键问题:
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
13、二进制及其应用:
十进制:
用0~9十个数字表示,逢10进1;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十位上的2表示20,百位上的2表示200。所以234=200+30+4=2×102+3×10+4。
=An×10n-1+An-1×10n-2+An-2×10n-3+An-3×10n-4+An-4×10n-5+An-6×10n-7+……+A3×102+A2×101+A1×100
注意:N0=1;N1=N(其中N是任意自然数)
二进制:
用0~1两个数字表示,逢2进1;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
(2)= An×2n-1+An-1×2n-2+An-2×2n-3+An-3×2n-4+An-4×2n-5+An-6×2n-7
+……+A3×22+A2×21+A1×20
注意:An不是0就是1。
十进制化成二进制:
①根据二进制满2进1的特点,用2连续去除这个数,直到商为0,然后把每次所得的余数按自下而上依次写出即可。
②先找出不大于该数的2的n次方,再求它们的差,再找不大于这个差的2的n次方,依此方法一直找到差为0,按照二进制展开式特点即可写出。
14、加法乘法原理和几何计数:
加法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任务有n类方法,在第一类方法中有m1种不同方法,在第二类方法中有m2种不同方法……,在第n类方法中有mn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任务共有:m1+ m2....... +mn种不同的方法。
关键问题:
确定工作的分类方法。
基本特征:
每一种方法都可完成任务。
乘法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任务需要分成n个步骤进行,做第1步有m1种方法,不管第1步用哪一种方法,第2步总有m2种方法……不管前面n-1步用哪种方法,第n步总有mn种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任务共有: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关键问题:
确定工作的完成步骤。
基本特征:
每一步只能完成任务的一部分。
直线:
一点在直线或空间沿一定方向或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轨迹。
直线特点:
没有端点,没有长度。
线段:
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这两点叫端点。
线段特点:
有两个端点,有长度。
射线:
把直线的一端无限延长。
射线特点:
只有一个端点;没有长度。
①数线段规律:总数=1+2+3+…+(点数一1);
②数角规律=1+2+3+…+(射线数一1);
③数长方形规律:个数=长的线段数×宽的线段数:
④数长方形规律:个数=1×1+2×2+3×3+…+行数×列数
15、质数与合数:
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没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合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质因数:
如果某个质数是某个数的约数,那么这个质数叫做这个数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通常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任何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的结果是唯一的。
分解质因数的标准表示形式:
N= ,其中a1、a2、a3……an都是合数N的质因数,且a1<a2<a3<……<an。< span>
求约数个数的公式:
P=(r1+1)×(r2+1)×(r3+1)×……×(rn+1)
互质数:
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这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16、约数与倍数:
约数和倍数:
若整数a能够被b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公约数: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的性质:
1、 几个数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所得的几个商是互质数。
2、 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约数。
3、 几个数的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约数。
4、 几个数都乘以一个自然数m,所得的积的最大公约数等于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乘以m。
例如:12的约数有1、2、3、4、6、12;
18的约数有:1、2、3、6、9、18;
那么12和18的公约数有:1、2、3、6;
那么12和18最大的公约数是:6,记作(12,18)=6;
求最大公约数基本方法:
1、分解质因数法:先分解质因数,然后把相同的因数连乘起来。
2、短除法:先找公有的约数,然后相乘。
3、辗转相除法:每一次都用除数和余数相除,能够整除的那个余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2的倍数有:12、24、36、48……;
18的倍数有:18、36、54、72……;
那么12和18的公倍数有:36、72、108……;
那么12和18最小的公倍数是36,记作[12,18]=36;
最小公倍数的性质:
1、两个数的任意公倍数都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2、两个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求最小公倍数基本方法:1、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2、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17、数的整除:
基本概念和符号:
1、整除:如果一个整数a,除以一个自然数b,得到一个整数商c,而且没有余数,那么叫做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记作b|a。
2、常用符号:整除符号“|”,不能整除符号“ ”;因为符号“∵”,所以的符号“∴”;
整除判断方法:
1.能被2、5整除:末位上的数字能被2、5整除。
2.能被4、25整除:末两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4、25整除。
3.能被8、125整除:末三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8、125整除。
4.能被3、9整除: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能被3、9整除。
5.能被7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数之差能被7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2倍后能被7整除。
6.能被11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1整除。
②奇数位上的数字和与偶数位数的数字和的差能被11整除。
③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后能被11整除。
7.能被13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3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9倍后能被13整除。
整除的性质:
1.如果a、b能被c整除,那么(a+b)与(a-b)也能被c整除。
2.如果a能被b整除,c是整数,那么a乘以c也能被b整除。
3.如果a能被b整除,b又能被c整除,那么a也能被c整除。
4.如果a能被b、c整除,那么a也能被b和c的最小公倍数整除。
18、余数及其应用:
基本概念:
对任意自然数a、b、q、r,如果使得a÷b=q……r,且0<r<b,那么r叫做a除以b的余数,q叫做a除以b的不完全商。< span>
余数的性质:
①余数小于除数。
②若a、b除以c的余数相同,则c|a-b或c|b-a。
③a与b的和除以c的余数等于a除以c的余数加上b除以c的余数的和除以c的余数。
④a与b的积除以c的余数等于a除以c的余数与b除以c的余数的积除以c的余数。
19、余数、同余与周期:
同余的定义:
①若两个整数a、b除以m的余数相同,则称a、b对于模m同余。
②已知三个整数a、b、m,如果m|a-b,就称a、b对于模m同余,记作a≡b(mod m),读作a同余于b模m。
同余的性质:
①自身性:a≡a(mod m);
②对称性:若a≡b(mod m),则b≡a(mod m);
③传递性:若a≡b(mod m),b≡c(mod m),则a≡ c(mod m);
④和差性:若a≡b(mod m),c≡d(mod m),则a+c≡b+d(mod m),a-c≡b-d(mod m);
⑤相乘性:若a≡ b(mod m),c≡d(mod m),则a×c≡ b×d(mod m);
⑥乘方性:若a≡b(mod m),则an≡bn(mod m);
⑦同倍性:若a≡ b(mod m),整数c,则a×c≡ b×c(mod m×c);
关于乘方的预备知识:
①若A=a×b,则MA=Ma×b=(Ma)b
②若B=c+d则MB=Mc+d=Mc×Md
被3、9、11除后的余数特征:
①一个自然数M,n表示M的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n(mod 9)或(mod 3);
②一个自然数M,X表示M的各个奇数位上数字的和,Y表示M的各个偶数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Y-X或M≡11-(X-Y)(mod 11);
费尔马小定理:
如果p是质数(素数),a是自然数,且a不能被p整除,则ap-1≡1(mod p)。
20、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
基本概念与性质:
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分数的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
常用方法:
①逆向思维方法:从题目提供条件的反方向(或结果)进行思考。
②对应思维方法:找出题目中具体的量与它所占的率的直接对应关系。
③转化思维方法:把一类应用题转化成另一类应用题进行解答。最常见的是转换成比例和转换成倍数关系;把不同的标准(在分数中一般指的是一倍量)下的分率转化成同一条件下的分率。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确定不同的标准为一倍量。
④假设思维方法:为了解题的方便,可以把题目中不相等的量假设成相等或者假设某种情况成立,计算出相应的结果,然后再进行调整,求出最后结果。
⑤量不变思维方法:在变化的各个量当中,总有一个量是不变的,不论其他量如何变化,而这个量是始终固定不变的。有以下三种情况:A、分量发生变化,总量不变。B、总量发生变化,但其中有的分量不变。C、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但分量之间的差量不变化。
⑥替换思维方法:用一种量代替另一种量,从而使数量关系单一化、量率关系明朗化。
⑦同倍率法:总量和分量之间按照同分率变化的规律进行处理。
⑧浓度配比法:一般应用于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的状况。
21、分数大小的比较:
基本方法:
①通分分子法:使所有分数的分子相同,根据同分子分数大小和分母的关系比较。
②通分分母法:使所有分数的分母相同,根据同分母分数大小和分子的关系比较。
③基准数法:确定一个标准,使所有的分数都和它进行比较。
④分子和分母大小比较法:当分子和分母的差一定时,分子或分母越大的分数值越大。
⑤倍率比较法:当比较两个分子或分母同时变化时分数的大小,除了运用以上方法外,可以用同倍率的变化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具体运用见同倍率变化规律)
⑥转化比较方法:把所有分数转化成小数(求出分数的值)后进行比较。
⑦倍数比较法: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得数和1进行比较。
⑧大小比较法:用一个分数减去另一个分数,得出的数和0比较。
⑨倒数比较法:利用倒数比较大小,然后确定原数的大小。
⑩基准数比较法:确定一个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比较。
22、分数拆分:
将一个分数单位分解成两个分数之和的公式:
23、完全平方数:
完全平方数特征:
1.末位数字只能是:0、1、4、5、6、9;反之不成立。
2.除以3余0或余1;反之不成立。
3.除以4余0或余1;反之不成立。
4.约数个数为奇数;反之成立。
5.奇数的平方的十位数字为偶数;反之不成立。
6.奇数平方个位数字是奇数;偶数平方个位数字是偶数。
7.两个相临整数的平方之间不可能再有平方数。
平方差公式:
X2-Y2=(X-Y)(X+Y)
完全平方和公式:
(X+Y)2=X2+2XY+Y2
完全平方差公式:
(X-Y)2=X2-2XY+Y2
24、比和比例:
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比的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a:b=c:d或
比例的性质:
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交叉相乘),ad=bc。
正比例:
若A扩大或缩小几倍,B也扩大或缩小几倍(AB的商不变时),则A与B成正比。
反比例:
若A扩大或缩小几倍,B也缩小或扩大几倍(AB的积不变时),则A与B成反比。
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按比例分配:
把几个数按一定比例分成几份,叫按比例分配。
25、综合行程:
基本概念:
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
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关键问题:
确定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和方向。
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请写出其他公式)
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写出其他公式)
流水问题: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 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流水问题: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速度,参照以上公式。
过桥问题: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路程,参照以上公式。
主要方法:画线段图法
基本题型:
已知路程(相遇路程、追及路程)、时间(相遇时间、追及时间)、速度(速度和、速度差)中任意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6、工程问题:
基本公式:
①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②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③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基本思路:
①假设工作总量为“1”(和总工作量无关);
②假设一个方便的数为工作总量(一般是它们完成工作总量所用时间的最小公倍数),利用上述三个基本关系,可以简单地表示出工作效率及工作时间.
关键问题:
确定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间的两两对应关系。
27、逻辑推理:
条件分析—假设法:
假设可能情况中的一种成立,然后按照这个假设去判断,如果有与题设条件矛盾的情况,说明该假设情况是不成立的,那么与他的相反情况是成立的。例如,假设a是偶数成立,在判断过程中出现了矛盾,那么a一定是奇数。
条件分析—列表法:
当题设条件比较多,需要多次假设才能完成时,就需要进行列表来辅助分析。列表法就是把题设的条件全部表示在一个长方形表格中,表格的行、列分别表示不同的对象与情况,观察表格内的题设情况,运用逻辑规律进行判断。
条件分析—图表法:
当两个对象之间只有两种关系时,就可用连线表示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有连线则表示“是,有”等肯定的状态,没有连线则表示否定的状态。例如A和B两人之间有认识或不认识两种状态,有连线表示认识,没有表示不认识。
逻辑计算:
在推理的过程中除了要进行条件分析的推理之外,还要进行相应的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为推理提供一个新的判断筛选条件。
简单归纳与推理:
根据题目提供的特征和数据,分析其中存在的规律和方法,并从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并递推出相关的关系式,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
28、几何面积:
基本思路:
在一些面积的计算上,不能直接运用公式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对图形进行割补,平移、旋转、翻折、分解、变形、重叠等,使不规则的图形变为规则的图形进行计算;另外需要掌握和记忆一些常规的面积规律。
常用方法:
1.连辅助线方法
2.利用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大胆假设(有些点的设置题目中说的是任意点,解题时可把任意点设置在特殊位置上)。
4.利用特殊规律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已知任意一条边都可求出面积。(斜边的平方除以4等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②梯形对角线连线后,两腰部分面积相等。
③圆的面积占外接正方形面积的78.5%。
29、时钟问题—快慢表问题:
基本思路:
1、按照行程问题中的思维方法解题;
2、不同的表当成速度不同的运动物体;
3、路程的单位是分格(表一周为60分格);
4、时间是标准表所经过的时间;
5、合理利用行程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30、时钟问题—钟面追及:
基本思路:
封闭曲线上的追及问题。
关键问题:
①确定分针与时针的初始位置;
②确定分针与时针的路程差;
基本方法:
①分格方法:
时钟的钟面圆周被均匀分成60小格,每小格我们称为1分格。分针每小时走60分格,即一周;而时针只走5分格,故分针每分钟走1分格,时针每分钟走1/12分格。
②度数方法:
从角度观点看,钟面圆周一周是360°,分针每分钟转 360/60度,即6°,时针每分钟转360/12X60度,即1/2度。
31、浓度与配比:
经验总结:
在配比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一个反比例关系,进行混合的两种溶液的重量和他们浓度的变化成反比。
溶质:溶解在其它物质里的物质(例如糖、盐、酒精等)叫溶质。
溶剂: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例如水、汽油等)叫溶剂。
溶液:溶质和溶剂混合成的液体(例如盐水、糖水等)叫溶液。
基本公式:
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溶剂重量;
溶质重量=溶液重量×浓度;
浓度= 溶质/溶液×100%=溶质/(溶剂+溶质)×100%
经验总结:
在配比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一个反比例关系,进行混合的两种溶液的重量和他们浓度的变化成反比。
32、经济问题:
利润的百分数=(卖价-成本)÷成本×100%;
卖价=成本×(1+利润的百分数);
成本=卖价÷(1+利润的百分数);
商品的定价按照期望的利润来确定;
定价=成本×(1+期望利润的百分数);
本金:储蓄的金额;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含税价格=不含税价格×(1+增值税税率);
33、不定方程:
一次不定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一个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由于它的解不唯一,所以也叫做二元一次不定方程;
常规方法:
观察法、试验法、枚举法;
多元不定方程:
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叫三元一次方程,它的解也不唯一;
多元不定方程解法:
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个未知数的值,或者消去一个未知数,这样就把三元一次方程变成二元一次不定方程,按照二元一次不定方程解即可;
涉及知识点:
列方程、数的整除、大小比较;
解不定方程的步骤:
1、列方程;2、消元;3、写出表达式;4、确定范围;5、确定特征;6、确定答案;
技巧总结:
A、写出表达式的技巧:用特征不明显的未知数表示特征明显的未知数,同时考虑用范围小的未知数表示范围大的未知数;
B、消元技巧:消掉范围大的未知数;
34、循环小数:
把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化成分数的规则:
①纯循环小数小数部分化成分数:将一个循环节的数字组成的数作为分子,分母的各位都是9,9的个数与循环节的位数相同,最后能约分的再约分。
②混循环小数小数部分化成分数:分子是第二个循环节以前的小数部分的数字组成的数与不循环部分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分母的头几位数字是9,9的个数与一个循环节的位数相同,末几位是0,0的个数与不循环部分的位数相同。
分数转化成循环小数的判断方法:
①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既含有质因数2和5,又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化成的小数必定是混循环小数。
②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化成的小数必定是纯循环小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析: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百分数的一类简单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方法,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又有利于学生深化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材设置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例4教学比较一般的问题,先用条形图表示王红等3人一周中长跑的路程,使学生不仅了解到各人跑的千米数,还引起了对旧知识的回忆,直观感觉到图中的那些与几分之几有关的数量,为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提供经验;接着引导学生把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这个问题与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几分之几联系起来,使学生将已有的解题经验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最后,教材指导求百分之几的计算技巧,先写出小数形式的商,再把小数改写成百分数,让学生体会用小数表示除法计算结果的简便。例5教学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教材先帮助学生理解出勤率就是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把求百分率解释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在计算田径队周一的出勤率后,又让学生自己选择两天的数据计算出勤率,巩固对出勤率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练一练再让学生求树苗的成活率、说生活中百分率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率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掌握有关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受到事物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了解百分率在具体生活问题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什么是百分数?  2、写成百分数。  3、出示统计图,仔细观察、获取信息。  (1)比较任意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应该怎样提问?  (2)自由口答,适时提问:谁与谁比?谁是单位1?  (3)归纳小结: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4、这几题都是用分数表示两人所跑路程之间的倍数关系。百分数也表示倍比关系,能否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改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呢?  5、揭题引入: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评析:依据知识的`迁移规律,课始先复习百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重点突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为顺利探究新知、过渡到新课做好铺垫。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1、将复习题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几分之几改为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  2、尝试解答,发现问题:  谈话:你是否想自己试着算一算呢?  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谈话:同学们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共同探讨呢?  3、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思考:  (1)探索如何列式。  思考: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哪两个量在比,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小结:这题以王红跑的路程作为单位1,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实际上与求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  (2)探索如何计算。  思考:你是怎么计算的?  引导:先求出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几分之几,再化成百分数。(板书:45=4/5=80%)  先用小数表示计算结果,再化成百分数。(板书:45=0、8=80%)  小结:列出除法算式后,通常先用小数表示商,再改写成百分数。  (3)归纳小结:  思考:通过解答你明白了什么?  引导:这题和复习题比较,什么没有变?(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  什么变了?(表示两数倍数关系的形式从几分之几变为百分之几)  那么这两道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没有变化?  小结:求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仍然是把王红跑的路程看作单位1,用李芳跑的路程除以王红跑的路程,算式是相同的,只是结果用百分数来表示。  4、试一试。  怎样解答王红跑的路程是林小刚的百分之几?  (1)学生独立解答,同时思考:在计算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2)交流:  当除不尽时该怎么办?(57的商是无限小数,除不尽时,商要保留三位小数,即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5、反思归纳:(先分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1)王红跑的路程为什么在例4中作除数,而在试一试中作被除数?  例4是李芳跑的路程和王红跑的路程比,把王红跑的路程看作单位1;试一试是王红跑的路程与林小刚跑的路程比,把林小刚跑的路程看作单位1,因此王红跑的千米数,在前一个算式里是除数,在后一个算式里是被除数。  (2)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时,通常应怎样思考?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实际上它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方法是一样的,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要注意比的标准不同,单位1就会发生变化,解答这类题一定要找准单位。  6、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评析:这一层的教学,通过改变问题,引出例题,运用设问沟通复习题与例题的联系,运用迁移规律,突出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突出当商是无限小数时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二是通过比较反思突出求百分之几问题的数量关系,从而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教学例5:求百分率问题。  1、出示例5。  2、引导分析:  (1)什么是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  (2)出勤率用什么数来表示?(百分数)  (3)那么怎样求出勤率呢?估计一下哪天的出勤率高?(用实际出勤人数直接除以应出勤人数)  3、算一算:  田径队周一的出勤率是多少?(板书:3940=0、975=97、5%)  从上表中再选择两天的数据,分别算出相应的出勤率。(学生自由选择解答)  4、反馈交流:  (1)哪天的出勤率最高?哪天的出勤率最低?  (2)周三、周四的实际出勤人数和应出勤人数相同,算式是4040=1,怎么改写成百分数形式?(指导学生把1改写成100%)  (3)为什么周一、周二、周五的出勤率不是100%?出勤率可能高于100%吗?  5、比较求各出勤率的共同点:  (1)意义:都是一部分的数量与总数量相比。  (2)题意:都把总数作为单位1。  (3)列式规律:把总数作为单位1的量做分母或除数,率提示的量做分子或被除数,也就是用与单位1相比的量除以单位1。  评析:这一层教学先帮助学生理解出勤率的含义,再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两天的数据计算出勤率,巩固对出勤率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对出勤率能否高于100%进行反思,使学生对出勤率的理解深入一步,成为理解其他百分率的基础。  三、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第2题:先说说成活率的含义,再独立解答。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1)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百分率?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花生榨油出油率学生考试优秀率。  产品检验合格率制作盐水含盐率。  种子试验发芽率射击测试命中率。  (2)讨论:求这些百分率有什么好处呢?  指出:百分率能便于分析比较数据。(板书:便于分析比较)  (3)交流:选择喜欢的百分率,说出计算方法。  评析:让学生述说生活中的百分率,体会并说出这些百分率的含义,旨在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有效拓宽知识领域,感受百分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全课总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解决分数实际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是大致相同的,只不过要把结果转化成百分数。在做题时,我们一定要准确判断谁作单位1,这是解题的关键。  2、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规律。  2.正确列式,掌握计算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重点  明确单位“1”,会列关系式。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题中条件找出和关系式中相对应的数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百分数?  2.把下列各数化成百分数。(保留一位小数)  0.75=1.25=0.786=1.763≈0.9855≈  3.列式计算,说分析思路。  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说思路:关键句是“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和六年级人数相比,六年级人数做单位“1”,关系式为  已达标人数÷六年级人数  小结:这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因为所求的问题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用除法计算。关键是找单位“1”,用单位“1”做除数。  (二)讲授新课  改变准备题为例题,把“几”改成“百”。  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1.读题,说出例题与准备题有什么不同?百分数表示什么?(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这道题与准备题的解题思路一样吗?  2.说解题思路。(小组互说,集体订正。)  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把问题补充完整,也就是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和六年级人数比,六年级人数是单位“1”,做标准量。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120人是和六年级学生人数相比的量。  3.列关系式:  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人数÷六年级总人数  4.列式:  (板书)120÷160=0.75=75%  答: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75%。  请同学们看计算格式:通常先求出商,用小数表示,然后,再转化成百分数。  问:结果表示什么?为什么没单位名称?  (体育达标的人数与六年级学生人数是倍数关系,所以没有单位名称。)  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解题方法都用除法计算;不同点是最后结果,一个用分数表示两数间的倍数,另一个是用百分数表示两数间的倍数关系。)  6.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单位“1”的.量;找准与单位“1”相比的量,用与单位“1”相比的量除以单位“1”。)  7.过渡到例2。  百分数还可以叫做什么?(百分率,百分比。)  你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过哪些率?(发芽率,出勤率,合格率……)  求这些率有什么作用?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实行科学种田,为了保证基本苗数量,又避免浪费种子,就要先进行发芽率的试验。求发芽率就是求发芽的种子数占试验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通常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问:“率”表示什么?(两个数相除的商。)  师:发芽率是百分率的一种,公式本身应该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所以,要“×100%”。  例2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玉米种子做发芽试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粒。求发芽率。  1.默读题,说已未知条件。  2.什么叫发芽率?(同桌互说)  3.根据发芽率公式,自己列式。集体订正。  问:结果有单位名称吗?为什么?  4.根据发芽率的公式,你们能说出求下列百分率的公式吗?(边说边投影。)  想一想:你能告诉大家一个百分率公式吗?  5.练习:第137页“做一做”。强调先写公式,再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投影)  1.一班种树40棵,二班种树48棵,二班种的棵数占一班的百分之几?(集体订正)  48÷40=120%  为什么不是40÷48?(一班是单位“1”,一班种的棵数做除数,二班种的棵数是和一班相比的量,做被除数。)  2.读题,说单位“1”;列式,说结果。  ①2是5的百分之几?  (5是单位“1”,2÷5=0.4=40%。)  ②5是2的百分之几?  (2是单位“1”,5÷2=2.5=250%。)  ③4千米相当于5千米的百分之几?  (5千米是单位“1”,4÷5=0.8=80%。)  ④20分钟是1小时的百分之几?能直接列式吗?先怎么办?  3.以小组为单位说分析思路后,个人在本上列式,集体订正。  ①某村前年造林15公顷,去年造林18公顷,是前年造林的百分之几?  ②某种录音机原价560元,现价是320元。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原价是现价的百分之几?  ③某生产队割青草200吨,晒成干草后还有120吨。求青草的含水率?  关键要明确,青草含水重量,就是失去的水分,即:青草晒成干草后少的重量。  ④某年级一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女生占男生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女生的百分之几?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分析第三问,全班人数是单位“1”,全班人数是男生和女生的总和,所以,除数就是男女生人数的和,列式为:22÷(22+20)。  问:第三问与前两问有什么区别?  ⑤某区绿化环境,前年种花草200公顷,去年比前年多40公顷。前年种花种草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小组讨论分析,谁是单位“1”,谁是和单位“1”相比的量?会列式吗?集体订正。  4.根据:“24,60”两个数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2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江苏教育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页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3题。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里,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培养分析、比较、类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感受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预习设计】:  1、六(1)班有男生()人,女生()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人数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  2、自学例1,先自做,再与教材校对。  3、尝试练习“试一试”与“练一练”  4、预习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准备课上交流。  【教学具准备】:准备作业纸、合作探究单、相关内容的资料准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谈话: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一些知识,知道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还学习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会解决下面的实际问题吗?  小黑板呈现预习题,让学生展示。  引导:把谁看做单位“1”怎样列式?  引导: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解题关键是什么?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好后,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大约长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如何解答上面的各问题,在自己的随堂练习本上写出解答。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引导思考:  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进一步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3.进一步引导: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  三、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为什么可能不同了?)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四、指导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05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04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五、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习一第1题  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对比练习  3.拓展题。  六、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今天你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你的同桌呢?  七、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补充习题第1页。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例题1(线段图略)  解法一:先算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多少公顷解法二:先算实际造林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20―16=4(公顷)20÷16=1.25=125%  4÷16=0.25=25%125%―100%=25%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想体现:  1、在学生经过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进入新课学习,能否提高中下生的成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尝试。  2、如何找准学生起点,让学生能较好地学习新的内容?  3、加大课内练习的容量,特别是让对比变式训练成为主线,让学生提高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正确率。  自我反思:  1、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我们“三性五要素”的课堂强调,自主性、合作性和开放性,还应该向这一方向去努力。  2、以后的课堂能否尽量让学生先自我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学习?  3、能否在课内完成作业。真正实现少讲多练,自主学习,提高实效。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数问题的含义,掌握解答的方法。  2、通过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百分率在具体生活问题中的运用。  教学资源:  小黑板  对策:  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预设:  一、基本练习:  1、六1班共50人,其中男生有20人,女生有30人,男生占百分之几?  2、六2班共50人,其中男生有28人,男生占百分之几?  3、男生有23人,女生有27人,男生占百分之几?  读题,比较三题的共同点。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只要将这两个数相除。  分析:怎样求这个问题?学生独立计算,全班校对。  追问:为什么都求男生占百分之几?,而所列的算式有所不同呢?  二、对比练习:  1、六(3)班图书角有科技书60本,文艺书24本,文艺书是科技书的百分之几?  2、六(4)班图书角有科技书60本,文艺书的本数比科技书少24本,文艺书比科技书少百分之几?  独立计算,指名回答,追问:为什么问题和条件都不同,而都用24除以60计算呢?这两题中的数据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六1班有50人,这次单元练习中有1人不及格,那么及格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校对,交流。教师说明:及格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这个百分率也叫及格率。  2、生活中还有很多百分率,你知道生活中这些百分率表示什么意思?请看下面的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7题  先说说什么是收视率?再计算。  (2)练习二十一第8题  先理解食品的合格率指什么?再计算出每种食品的合格率。  (3)练习二十一第9题  先理解什么是发芽率,再分组计算发芽率,组织校对。  追问:从中你还发现了什么?体会到发芽率高,种子发芽的粒数不一定多;发芽率的多少还与试验种子总粒数的多少有关。  (4)练习二十一第10题  先理解怎样求江苏占全国的百分率?  学生说计算方法,说算式,教师用计算器在实物投影上计算得数。让学生说百分数,并理解保留方法。  (5)那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百分率?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说说。你也能编一题让大家算算吗?如学生说的少,教师可提问:含盐率、投球命中率、  四、补充拓展:  1、新华书店出售一种儿童读物,原价12元,现价11元。现在的价钱是原来的百分之几?你知道这种儿童读物打几折出售?  学生自主解答。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打折,打8.8折的含义是什么?  2、某自行车厂今年上半年计划生产自行车8000辆,实际第一季度生产了5000辆,第二季度生产了6000辆。(1)第一季度完成上半年计划的百分之几?(2)第二季度完成上半年计划的百分之几?(3)今年上半年实际完成计划的百分之几?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7、8、10题。  教学后记:  课前思考:  本课时是继前一课时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后的练习课。通过本课时的练习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及正确解答生活中相关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  在本课中设计的基本练习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结合这一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而在对比练习中设计的习题更有助于学生从百分数的意义出发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想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后再解答,解答后一定要认真比较两个问题的不同之处。  教材在练习二十一中已安排了较多的习题,课内重点完成第4-9题,及时关注学生练习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讲评。时间来不及的话,就将第10题改为学生课后借助计算器完成。  课后反思:  教材为本课时提供了丰富的练习,而且题中所涉及的百分率都来源于生活,这使学生们都感到数学很亲近,并不那么遥远,也使他们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更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上完本课后,给我感触较深的是,透过教材练习二十一的第5题中的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和分析,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更能使他们了解到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现状和我国森林面积和造林面积的一些真实情况。课堂上,当学生们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了题中每个百分数的意义后,我及时和他们谈起了相关的一些情况,如贫困山区还有很多学龄儿童因家境贫困而无法上学以及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很大,但森林覆盖率和日本这个小国家相比却少了很多等等,因为有了这些数据,学生们透过对数据的分析加上教师的一些介绍,所受到的相关教育是很自然而有效的,少了很多的说教。  课前思考:  本课围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来安排基础题、对比题和巩固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数的方法,拓展和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  其中第九题第二小题要使学生明白:发芽率高,种子发芽的粒数不一定多;种子发芽的粒数的多少还与试验种子总数的多少有关,这个可通过假设的方法来解释。  课后反思:  通过对比题的训练学生能很好的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在做教材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通过讨论,回顾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第5题让学生说清楚题中每个百分数表示的分别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如:16.6%是我国森林面积与国土总面积比较的结果,也就表示森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6.6%,有部分学生对这个含义表述的不够清楚。第6题引导学生联系近视率的含义作出判断。第79题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只有个别学生计算错误。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91页例4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第94页练习十五第1~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法。  2、培养学生迁移推理能力,引导学生揭示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和整数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受  到事物间存在着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感受探索问题的成功,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百分数?  2.把下列各数改写成百分数  0.63.51  3.出示例4的统计图,提问: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几分之几?  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4.百分数也表示倍比关系,能否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题,改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  呢?  改问题引入: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例4  1.怎么求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  (1)各自解答。  (2)交流:你是怎么解答的?  指出:列出除法算式后,再改写成百分数。  2.比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  3.教学“试一试”:  根据图中的数据,还可以提出哪些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1)提出问题。  (2)逐题解答。  (3)指出,遇到除不尽的,与先前的要求一样,保留三位小数。  4.小结方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直接用一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  5.完成“练一练“第1题。  6.完成练习十五1-3题。  三、教学例5  1.出示例5:学校田径队有40人,下表是田径队某周每天早晨参加训练的人数统计。(出示统计图)  你认为哪天的出勤率高?(小组交流一下)  2.讨论:  (1)什么是出勤率?  (2)获奖率用什么数来表示?(百分数)  (3)那么怎样求出勤率呢?  3.算一算:周一的出勤率是多少?  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呢?  4.比较:哪天的出勤率最高?哪天的出勤率最低?  5.讨论:求百分率有什么好处呢?  指出:为了便于分析比较数据人们经常用到百分率(板书:便于分析比较),再比如。(出示以下例子)  (1)花生榨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篇6  课堂目标:  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二、完成练习一第4~8题  1.完成第4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决。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完成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  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  3.完成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什么是“孵化期”。然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检查正确率,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  4.完成第7题。  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  5.完成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  三、读读“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  交流:读完后你有什么想法?  思考:为什么不可以说200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比2005年提高了0.3%?  突出单位1不同的两个百分数不能直接相减。  你还能举些有关百分点和负增长的例子吗?  四、拓展练习  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乙数是甲数的()%,甲数比乙数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10%,面积增加()%。  3.一辆汽车,从甲地去乙地行驶了10小时,从乙地回甲地行驶了8小时。回来时比去时所用时间缩短了百分之几?速度提高了百分之几?  4.某小学六年级有四个班,由王、陈两位老师任教,这四个班的人数分别是:一班60人,二班40人,三班50人,四班50人。期末考试及格率的情况统计是:一班的及格率是95%,二班的及格率是85%(这两个班由王老师任教);三班的及格率是96%,四班的及格率是86%(这两个班由陈老师任教)。那么,这两位老师谁教的学生及格率更高一些呢?  五、全课小结  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堂上你的练习情况如何?正确率高吗?  六、练习作业  1、作业:补充习题第2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优秀教学设计07-0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设计07-09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教案08-2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教案07-0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教案设计07-0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教学设计07-0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11-08《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教学设计03-10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案06-22

小学1-6年级各个年级数学难点解析,讲难点一网打尽。还有34个必考公式,提高数学分数,让考试变简单。
一年级奥数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踏入小学。不论是学习习惯还是学习方法,都需要全面的培养和正确的引导,这就需要家长对整个六年的小学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规划。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
巧算与速算的基本知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计算是学生学习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如果能够在看似无序的算式中寻找到一定的规律,化繁为简,那么学生一定能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计算与速算是各种后续问题学习的基础。学好数学,首先就要过计算这关。
认识并学会数各种基本图形:正方形、长方体、圆和立方体等是小学学习中最常见的图形。通过系统的指导,使一年级的学生能够计算出各种基本图形的个数;使学生建立起有序思维,为建立思维模式打下基础。
学习简单的枚举法:枚举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是有一定的困难。在华数课本中,介绍这一难题时采用数数这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孩子们理解。
枚举法训练的重点在于有序的思维方式,学习之初将抽象问题形象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方式。
数字的奇与偶、不等与相等等关于数论的基础知识:数论问题是后续学习中的一个重点,而这学期将要学到的:数字的奇与偶、不等与相等等无疑将会是今后学习的基础,在这里我们把数论问题分解为各种类型逐一讲解,使华数学习更加系统。
二年级奥数
二年级是开发孩子智力、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最佳时期,学习奥数不仅能够极大地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也能为孩子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家长来说,激发孩子对华数的兴趣是最主要的。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
计算要过关:对于二年级学生的奥数学习来说,最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计算问题,计算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学校数学的学习情况,孩子还没有学习乘除法的列竖式,尤其是乘法的列竖式在二年级华数的学习中要求的比较多,比如华数课本下册第三讲速算与巧算中就多次用到了乘法,另外一些应用题中也会有所应用。所以对于学习下册华数的学生,首先计算关一定要过。
枚举是难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序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比较困难的,对于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愿意以凑数来尝试解答问题。
而枚举法的问题需要的就是孩子的有序思维,比如华数课本上册几枚硬币凑钱的方法,下册的整数拆分都属于枚举法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孩子要有序,同时直观性不强,对于孩子理解有一定困难。建议家长可以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比如上面举到的汉堡和汽水的例子就更加形象。
应用题要接触:二年级华数课本下册中的后几讲已经接触到了应用题部分,对于倍数等概念也有学习,建议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三年级中的部分问题,但是难度不要像三年级华数课本中那样大。
三年级奥数
三年级的奥数学习是小学奥数最重要的基础阶段,只有牢固掌握了三年级奥数最基本的知识技巧,才能有效的促进今后的数学学习,最终在竞赛、以及小升初中有所斩获。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
三年级属于奥数学习打基础阶段,孩子进入三年级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计算能力,认知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相比于一、二年级有很大的提高,这个时期是奥数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奥数的黄金时段,所以能否把握住三年级这一黄金时段,关系到以后小升初的成与败。
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三年级下学期学习的关键知识点。
1.运用运算定律及性质速算与巧算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本知识,也是学好奥数的基础。能否又快又准的算出答案,是历年数学竞赛考察的一个基本点。在三年级,主要学习了加法与乘法运算定律,其中应用乘法分配率是竞赛中考察巧算的一大重点;除此之外,竞赛中还时常考察带符号“搬家”与添括号/去括号这两种通过改变运算顺序进而简便运算的思路。例如:17×5+17×7+13×5+13×7
问题解析:由于四个加项没有公共的乘数,不能直接应用乘法分配率。可以考虑先分组应用乘法分配率,在观察的思路,原式=(17×5+17×7)+(13×5+13×7)=17×(5+7)+13×(5+7)=17×12+13×12=(17+13)×12=30×12
2、学习假设思想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源于我国1500年前左右的伟大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其中记载的31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问题解析:我们知道每只鸡2只脚,每只兔子4只脚,我们不妨假设笼子里面只有鸡,那么应该有只脚,而事实上有94只脚,原因就是我们把一部分兔子假设成了鸡。
我们知道,每只兔子比鸡多2只脚,那么一共应该有只兔子,剩下了35–12=23只鸡。
对于一般的鸡兔同笼问题,我们有鸡数=(兔的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兔数=(总脚数-鸡的脚数总头数)(兔的脚数-鸡的脚数)
3.平均数应用题
“平均数”这个数学概念在同学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常用到。例如,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完试,可以计算全班同学的数学“平均成绩”,同学与爸爸妈妈三个人的“平均年龄”等等,都是我们经常碰到的求平均数的问题。
根据我们所举的例子,可以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公式:总数和÷人数(或个数)=平均数。比如说人大附小三年级(一)班第2小组5名同学上学期期末数学成绩分别是93,95,98,97,90,那么第2小组5名同学的数学平均分是多少呢?
问题解析:根据我们总结的公式,首先可以求出第2小组5名同学数学的总分一共是93+95+98+97+92=475,所以他们的平均分是475÷5=95(分)。
4.和差倍应用题
和差倍问题是由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三类问题组成的。
和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 一般可应用公式:数量和÷对应的倍数和=“1”倍量;
差倍问题就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差和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 一般可应用公式:数量差÷对应的倍数差=“1”倍量;
和差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差,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一般可 应用公式:大数=(数量和+数量差)÷2,小数=(数量和-数量差)÷2。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两种量彼此间的关系,常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以线段的相对长度来表示两种量间的关系,以便于找到解题的途径。
5.年龄问题
基本的年龄问题可以说是和差倍问题生活化的典型应用。同时,年龄问题也有其鲜明的特点: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年龄差保持不变。解决年龄问题,关键就是要抓住以上两点。例如:哥哥两年后的年龄是弟弟年龄的2倍,今年哥哥比弟弟大5岁,那么今年弟弟多少岁?
问题解析:由于两人之间的年龄差不变,在2年之后哥哥仍然比弟弟大5岁,那时哥哥是弟弟年龄的2倍,这就变成了一道差倍问题,也就是说弟弟的年龄在2年后是5÷(2-1)=5(岁),所以今年弟弟5-2=3(岁)。
四年级奥数
四年级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学习内容的难度和广度有所增加,各种竞赛任务和招生考试的成绩重要性大大增加。
不论自己的孩子是刚刚开始学习奥数,还是已经着手为竞赛、升学做准备,如何更好的完成四年级的学习计划,如何做好四年级和五年级的过渡,如何规划小升初之前的这两年时间是每个家长都要面对的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
1、计算:计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点,每个年级奥数的学习都以计算为基础,较好的计算能力是学好其它章节,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
每个年级的计算有每个年级的特点,四年级的计算以加入了小数的计算为主,对于奥数基础扎实的同学并且希望在五年级取得一些成绩的同学还应该加入一些分数的计算。
四年级计算应该掌握的重点题型有多位数的计算,小数的基本运算,小数的简便运算等。其中,多位数的计算主要以通过缩放讲多位数凑成各位数全是9的多位数,再利用乘法的分配率进行计算。小数的简便运算主要与等差数列求和、乘法的分配率和结合率、换元法等结合在一起,需要同学们对各种题型熟练的掌握,尤其是多位数的计算。
最后,小数计算的重点还是最基础的小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在初学小数时由于小数点的原因计算经常出错,如果计算不准确,再好的方法和技巧都无从谈起。
所以,四年级学习计算的重点在于以基础计算为主,掌握各种简便运算技巧,提高准确度和速度。
2、平均数问题:在学习平均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先对平均数的概念有很好的理解。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经常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在解平均数问题时经常犯一个错,尤其是在行程问题中的一道题,错误率最高。
小明从学校到家速度为12,从家到学校速度为24,问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很多同学答案都是18,误以为平均数度就是速度的平均,这是不对的。
在学习平均数问题的时候还要会利用基准数处理一大串数据的求和问题和求平均数的问题。很多复杂的平均数问题都是可以利用浓度三角的方法来解决的,尤其是思维导引中后面的一些复杂的平均数问题,同学们应该尝试用浓度三角的方法来解决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问题的学习对以后浓度问题的学习很有好处,因为大部分平均问题的题型和浓度问题的题型从本质上来讲是相同的。
3、行程问题:四年级行程问题要掌握以下各类的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火车相遇问题、流水行船问题、多次相遇问题等。
首先,我们要对基本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有同学到六年级了对于追及问题中两个人所走的时间是否相等还经常容易出错。
其次,我们要熟悉并掌握火车相遇问题和流水行船问题这两个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专题,对我们后面复杂行程问题的学习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最后,要掌握行程问题中解决复杂问题常用的技巧,划线段的习惯,并养成良好、简洁的解题习惯。
画线段图的方法是解决很多复杂行程问题常用的方法,很多同学在画线段图的时候不够简洁,常常画出的线段图中多余的线段和条件太多,导致画出的线段图比题目本身还复杂,无法分析求解。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尽量模仿老师,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4、排列组合:排列组合是对上学期所学的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两讲的一个升华。在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中大家对分步和分类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排列组合在此基础上提供了更专业更有效解决计数问题的方法。
在排列组合中首先要对排列组合的概念、排列数与组合数的计算、排列与组合的区别等有很好的理解,尤其是排列和组合的区分上,需要对一些经典例题的掌握从而来理解排列和组合的区别。
同时,很多问题好需要结合分类分步方法和排列组合的原理来解题,并不是单纯的排解组合公式的应用。对于一些基础不好的同学,一定要在熟练掌握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之后再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对于一些排列组合常见的题型和常用的方法要做到信手拈来。
5、几何计数与周期性问题:几何计数和周期性问题相对于行程和排列组合来说是两个较小的专题,但是也是各大竞赛和入学考试常见题型,尤其是很多综合题同时包含数论和周期性问题的相关知识点,是竞赛和备考的重中之重。
几何级数的掌握要从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开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计数问题的步骤。而周期性问题常和等差数列、数论结合在一起,同学在做题题时经常容易出错,需要在这方面的加大做题量。
五年级奥数
五年级下学期是小升初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对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这一关过好了,才可能在小升初的备考中游刃有余。所以这学期的奥数学习应该有更强的针对性,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目标选择合适的班型。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
五年级属于小学高年级,孩子进入五年级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计算能力,认知能力,逻辑分析能力都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这个时期是奥数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奥数的黄金时段,所以是否把握住五年级这个黄金时段,关系到以后小升初的成与败。
那么在整个五年级阶段都有哪些重点知识呢?为了孩子更好的把握五年级的学习重点,下面就介绍一下五年级的关键知识点。
1.进入数学宝库的分析方法——递推方法: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奥数也是一样,对于复杂问题,我们不妨先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通过处理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规律或者诀窍,从而来解决复杂的问题,这就是递推方法。
比如说:平面上2008条直线最多有几个交点?同学们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时,肯定会想画2008条直线相交然后再数交点个数,那该是多麻烦啊!其实我们可以先来解决简单点的情况,分别找到1条、2条、3条、4条……这些直线有多少个交点。
那么聪明的你,你能算出2008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圆分成几部分么?
2.变化无穷、形迹不定的行程问题:提到行程问题,同学们可能就感到头疼,的确不错,因为行程问题中各个物体的速度、时间、路程都在变化,而且各个物体都是在运动中,位置是随着时间在变化,所以分析起来就很麻烦。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行程问题进行了细分:基本行程(单个物体)、平均速度、相遇、追及、流水行船、火车过桥、火车错车、钟表问题、环形线路上行程。
只要我们掌握这些每个小类型中的诀窍,形成一种分析思路,复杂的行程问题无非是这些类型的变形而已,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3.抽象而又杂乱的数论问题:数论是从五年级的核心知识,无论是在哪本教材里,都用了很多的章节来讲解数论。
要想解决复杂的数论问题, 我们首先得掌握数论的基本知识:数的奇偶性、约数(现在叫因数)、倍数、公约数及最大公约数、公倍数及最小公倍数、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整除、余数及同余等。
这些基本知识点里又有些非常有代表性的例题,只要能掌握好这些知识点,然后做一定量的数论综合习题,碰到难的数论问题我们就容易解决了。
4.有趣的抽屉原理: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说:把4个苹果放到3个抽屉里,无论你怎么放,总有某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这就是抽屉原理。
对于抽屉原理我们只要找到苹果的个数a与抽屉的个数b,我们就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若a÷b=r……
当q=0时,我们就说总有某个抽屉里至少有r个苹果;
当q0时,我们就说总有某个抽屉里至少有(r+1)个苹果。
比如说把32个苹果放进8个抽屉里,因为32÷8=4,无论怎么放,总有某个抽屉里有4个苹果。如果把35个苹果放进8个抽屉里,因为35÷8=4……3,无论怎么放,总有某个抽屉里有4+1=5个苹果。
但是大部分的奥数题是没有告诉我们抽屉的个数的,那样我们就得自己构造抽屉,从而找出抽屉的个数。
5.图形面积计算:求图形的面积也是奥数中的一个难点, 对于这类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好各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记住一些重要的结论:比如说三角形的等积变形、直角三角形中30度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勾股定理、梯形中蝴蝶翅膀原理、相似三角形中边与面积的关系。
在计算面积时的方法有:直接计算法、割补法、方程法等。在图形面积计算中,难题往往得添加辅助线,这个就是难点所在,因为添加辅助线非常灵活,这就要我们多做些这方面的题,多积累一些添加辅助线的技巧,做到心中有数。
六年级奥数
现在正是小升初特别关键的一个时期,无论从信息还是自身的学习方面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下面主要说说当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住它,首先要明确一点,小升初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而只是为了孩子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很多同学做题的时候审题不认真,经常把会做的题目做错,即使是最厉害的学生,如果把题目看错了,那也是不可能把题目做对的。
这一点特别特别的重要,无论是小升初还是今后的中考高考,因为现在的衡量标准其实并不是比谁更“聪明”,而是比谁更认真,学习更扎实。
从最近的一些学校的考试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趋势,就是题量大,时间段,对于单位时间内的做题效率有很高的要求,这个效率体现在两个方面,就是速度和正确率。
学习重点难点解析:
1、分数百分数问题,比和比例:
这是六年级的重点内容,在历年各个学校测试中所占比例非常高,重点应该掌握好以下内容:
对单位1的正确理解,知道甲比乙多百分之几和乙比甲少百分之几的区别;
求单位1的正确方法,用具体的量去除以对应的分率,找到对应关系是重点;
分数比和整数比的转化,了解正比和反比关系;
通过对“份数”的理解结合比例解决和倍(按比例分配)和差倍问题;
2、行程问题:
应用题里最重要的内容,因为综合考察了学生比例,方程的运用以及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所以常常作为压轴题出现,重点应该掌握以下内容:
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当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时间一定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很多题目中一定要先去找到这个“一定”的量;
当三个量均不相等时,学会通过其中两个量的比例关系求第三个量的比;
学会用比例的方法分析解决一般的行程问题;
有了以上基础,进一步加强多次相遇追及问题及火车过桥流水行船等特殊行程问题的理解,重点是学会如何去分析一个复杂的题目,而不是一味的做题。
3、几何问题:
几何问题是各个学校考察的重点内容, 分为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两大块,具体的平面几何里分为直线形问题和圆与扇形;立体几何里分为表面积和体积两大部分内容。学生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等积变换及面积中比例的应用;
与圆和扇形的周长面积相关的几何问题,处理不规则图形问题的相关方法;
立体图形面积:染色问题、切面问题、投影法、切挖问题;
立体图形体积:简单体积求解、体积变换、浸泡问题。
4、数论问题:
常考内容,而且可以应用于策略问题,数字谜问题,计算问题等其他专题中,相当重要,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掌握被特殊整数整除的性质,如数字和能被9整除的整数一定是9的倍数等;
最好了解其中的道理,因为这个方法可以用在许多题目中,包括一些数字谜问题;
掌握约数倍数的性质,会用分解质因数法,短除法,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会求约数个数的方法,为了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需了解这个方法的原理;
了解同余的概念,学会把余数问题转化成整除问题,下面的这个性质是非常有用的:两个数被第三个数去除,如果所得的余数相同,那么这两个数的差就能被这个数整除;
5、计算问题:
计算问题通常在前几个题目中出现概率较高, 主要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的四则运算能力,同时,一些速算巧算及裂项换元等技巧也经常成为考察的重点。我们应该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计算基本功的训练;
利用乘法分配率进行速算与巧算;
分小数互化及运算,繁分数运算;
估算与比较;
计算公式应用。如等差数列求和,平方差公式等;
裂项,换元与通项公式。
34个小学奥数必考公式
1、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
和倍问题
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
几个数的和与差
几个数的和与倍数
几个数的差与倍数
公式适用范围
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
公式
①(和-差)÷2=较小数较小数+差=较大数和-较小数=较大数②(和+差)÷2=较大数较大数-差=较小数和-较大数=较小数
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和-小数=大数
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小数+差=大数
关键问题
求出同一条件下的
和与差
和与倍数
差与倍数
2、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3、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关键问题: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4、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
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
棵数=段数+1棵距×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1棵距×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棵距×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
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5、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
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6、盈亏问题:
基本概念:
一定量的对象,按照某种标准分组,产生一种结果:按照另一种标准分组,又产生一种结果,由于分组的标准不同,造成结果的差异,由它们的关系求对象分组的组数或对象的总量。
基本思路:
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标准的差异造成结果的变化,根据这个关系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对象的总量。
基本题型:
①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②当两次都有余数;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余数一较小余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③当两次都不足;
基本公式:总份数=(较大不足数一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基本特点:
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
确定对象总量和总的组数。
7、牛吃草问题:
基本思路:
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基本特点:
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关键问题:
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基本公式:
生长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短时间牛头数)÷(长时间-短时间);
总草量=较长时间×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生长量;
8、周期循环与数表规律:
周期现象:
事物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某些特征有规律循环出现。
周期:
我们把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
关键问题:
确定循环周期。
闰 年:一年有366天;
①年份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则年份必须能被400整除;
平 年:一年有365天。
①年份不能被4整除;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
9、平均数:
基本公式:
①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总份数
基本算法:
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进行计算.
②基准数法: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
10、抽屉原理:
抽屉原则一:
如果把(n+1)个物体放在n个抽屉里,那么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
例:把4个物体放在3个抽屉里,也就是把4分解成三个整数的和,那么就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4=4+0+0 ②4=3+1+0 ③4=2+2+0 ④4=2+1+1
观察上面四种放物体的方式,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总有那么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多于2个物体,也就是说必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有2个物体。
抽屉原则二:
如果把n个物体放在m个抽屉里,其中n>m,那么必有一个抽屉至少有:
①k=[n/m ]+1个物体:当n不能被m整除时。
②k=n/m个物体:当n能被m整除时。
理解知识点:
[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
例[4.351]=4;[0.321]=0;[2.9999]=2;
关键问题:
构造物体和抽屉。也就是找到代表物体和抽屉的量,而后依据抽屉原则进行运算。
11、定义新运算:
基本概念:
定义一种新的运算符号,这个新的运算符号包含有多种基本(混合)运算。
基本思路:
严格按照新定义的运算规则,把已知的数代入,转化为加减乘除的运算,然后按照基本运算过程、规律进行运算。
关键问题:
正确理解定义的运算符号的意义。
注意事项:
①新的运算不一定符合运算规律,特别注意运算顺序。
②每个新定义的运算符号只能在本题中使用。
12、数列求和:
等差数列:
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
基本概念:
首项: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
项数: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
公差: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
通项: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数列的和: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
基本思路:
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a1 ,an, d, 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
基本公式:
通项公式:an = a1+(n-1)d;
通项=首项+(项数一1)×公差;
数列和公式:sn,= (a1+ an)×n÷2;
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公式:n= (an+ a1)÷d+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公差公式:d =(an-a1))÷(n-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关键问题:
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
13、二进制及其应用:
十进制:
用0~9十个数字表示,逢10进1;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十位上的2表示20,百位上的2表示200。所以234=200+30+4=2×102+3×10+4。
=An×10n-1+An-1×10n-2+An-2×10n-3+An-3×10n-4+An-4×10n-5+An-6×10n-7+……+A3×102+A2×101+A1×100
注意:N0=1;N1=N(其中N是任意自然数)
二进制:
用0~1两个数字表示,逢2进1;不同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不同的含义。
(2)= An×2n-1+An-1×2n-2+An-2×2n-3+An-3×2n-4+An-4×2n-5+An-6×2n-7
+……+A3×22+A2×21+A1×20
注意:An不是0就是1。
十进制化成二进制:
①根据二进制满2进1的特点,用2连续去除这个数,直到商为0,然后把每次所得的余数按自下而上依次写出即可。
②先找出不大于该数的2的n次方,再求它们的差,再找不大于这个差的2的n次方,依此方法一直找到差为0,按照二进制展开式特点即可写出。
14、加法乘法原理和几何计数:
加法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任务有n类方法,在第一类方法中有m1种不同方法,在第二类方法中有m2种不同方法……,在第n类方法中有mn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任务共有:m1+ m2....... +mn种不同的方法。
关键问题:
确定工作的分类方法。
基本特征:
每一种方法都可完成任务。
乘法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任务需要分成n个步骤进行,做第1步有m1种方法,不管第1步用哪一种方法,第2步总有m2种方法……不管前面n-1步用哪种方法,第n步总有mn种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任务共有: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关键问题:
确定工作的完成步骤。
基本特征:
每一步只能完成任务的一部分。
直线:
一点在直线或空间沿一定方向或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轨迹。
直线特点:
没有端点,没有长度。
线段:
直线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这两点叫端点。
线段特点:
有两个端点,有长度。
射线:
把直线的一端无限延长。
射线特点:
只有一个端点;没有长度。
①数线段规律:总数=1+2+3+…+(点数一1);
②数角规律=1+2+3+…+(射线数一1);
③数长方形规律:个数=长的线段数×宽的线段数:
④数长方形规律:个数=1×1+2×2+3×3+…+行数×列数
15、质数与合数:
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没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合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质因数:
如果某个质数是某个数的约数,那么这个质数叫做这个数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通常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任何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的结果是唯一的。
分解质因数的标准表示形式:
N= ,其中a1、a2、a3……an都是合数N的质因数,且a1<a2<a3<……<an。< span=""></a2<a3<……<an。<>
求约数个数的公式:
P=(r1+1)×(r2+1)×(r3+1)×……×(rn+1)
互质数:
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这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16、约数与倍数:
约数和倍数:
若整数a能够被b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公约数: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的性质:
1、 几个数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所得的几个商是互质数。
2、 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约数。
3、 几个数的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约数。
4、 几个数都乘以一个自然数m,所得的积的最大公约数等于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乘以m。
例如:12的约数有1、2、3、4、6、12;
18的约数有:1、2、3、6、9、18;
那么12和18的公约数有:1、2、3、6;
那么12和18最大的公约数是:6,记作(12,18)=6;
求最大公约数基本方法:
1、分解质因数法:先分解质因数,然后把相同的因数连乘起来。
2、短除法:先找公有的约数,然后相乘。
3、辗转相除法:每一次都用除数和余数相除,能够整除的那个余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2的倍数有:12、24、36、48……;
18的倍数有:18、36、54、72……;
那么12和18的公倍数有:36、72、108……;
那么12和18最小的公倍数是36,记作[12,18]=36;
最小公倍数的性质:
1、两个数的任意公倍数都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2、两个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求最小公倍数基本方法:1、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2、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17、数的整除:
基本概念和符号:
1、整除:如果一个整数a,除以一个自然数b,得到一个整数商c,而且没有余数,那么叫做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记作b|a。
2、常用符号:整除符号“|”,不能整除符号“ ”;因为符号“∵”,所以的符号“∴”;
整除判断方法:
1.能被2、5整除:末位上的数字能被2、5整除。
2.能被4、25整除:末两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4、25整除。
3.能被8、125整除:末三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8、125整除。
4.能被3、9整除: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能被3、9整除。
5.能被7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数之差能被7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2倍后能被7整除。
6.能被11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1整除。
②奇数位上的数字和与偶数位数的数字和的差能被11整除。
③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后能被11整除。
7.能被13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3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9倍后能被13整除。
整除的性质:
1.如果a、b能被c整除,那么(a+b)与(a-b)也能被c整除。
2.如果a能被b整除,c是整数,那么a乘以c也能被b整除。
3.如果a能被b整除,b又能被c整除,那么a也能被c整除。
4.如果a能被b、c整除,那么a也能被b和c的最小公倍数整除。
18、余数及其应用:
基本概念:
对任意自然数a、b、q、r,如果使得a÷b=q……r,且0<r<b,那么r叫做a除以b的余数,q叫做a除以b的不完全商。< span=""></r<b,那么r叫做a除以b的余数,q叫做a除以b的不完全商。<>
余数的性质:
①余数小于除数。
②若a、b除以c的余数相同,则c|a-b或c|b-a。
③a与b的和除以c的余数等于a除以c的余数加上b除以c的余数的和除以c的余数。
④a与b的积除以c的余数等于a除以c的余数与b除以c的余数的积除以c的余数。
19、余数、同余与周期:
同余的定义:
①若两个整数a、b除以m的余数相同,则称a、b对于模m同余。
②已知三个整数a、b、m,如果m|a-b,就称a、b对于模m同余,记作a≡b(mod m),读作a同余于b模m。
同余的性质:
①自身性:a≡a(mod m);
②对称性:若a≡b(mod m),则b≡a(mod m);
③传递性:若a≡b(mod m),b≡c(mod m),则a≡ c(mod m);
④和差性:若a≡b(mod m),c≡d(mod m),则a+c≡b+d(mod m),a-c≡b-d(mod m);
⑤相乘性:若a≡ b(mod m),c≡d(mod m),则a×c≡ b×d(mod m);
⑥乘方性:若a≡b(mod m),则an≡bn(mod m);
⑦同倍性:若a≡ b(mod m),整数c,则a×c≡ b×c(mod m×c);
关于乘方的预备知识:
①若A=a×b,则MA=Ma×b=(Ma)b
②若B=c+d则MB=Mc+d=Mc×Md
被3、9、11除后的余数特征:
①一个自然数M,n表示M的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n(mod 9)或(mod 3);
②一个自然数M,X表示M的各个奇数位上数字的和,Y表示M的各个偶数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Y-X或M≡11-(X-Y)(mod 11);
费尔马小定理:
如果p是质数(素数),a是自然数,且a不能被p整除,则ap-1≡1(mod p)。
20、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
基本概念与性质:
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分数的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
常用方法:
①逆向思维方法:从题目提供条件的反方向(或结果)进行思考。
②对应思维方法:找出题目中具体的量与它所占的率的直接对应关系。
③转化思维方法:把一类应用题转化成另一类应用题进行解答。最常见的是转换成比例和转换成倍数关系;把不同的标准(在分数中一般指的是一倍量)下的分率转化成同一条件下的分率。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确定不同的标准为一倍量。
④假设思维方法:为了解题的方便,可以把题目中不相等的量假设成相等或者假设某种情况成立,计算出相应的结果,然后再进行调整,求出最后结果。
⑤量不变思维方法:在变化的各个量当中,总有一个量是不变的,不论其他量如何变化,而这个量是始终固定不变的。有以下三种情况:A、分量发生变化,总量不变。B、总量发生变化,但其中有的分量不变。C、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但分量之间的差量不变化。
⑥替换思维方法:用一种量代替另一种量,从而使数量关系单一化、量率关系明朗化。
⑦同倍率法:总量和分量之间按照同分率变化的规律进行处理。
⑧浓度配比法:一般应用于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的状况。
21、分数大小的比较:
基本方法:
①通分分子法:使所有分数的分子相同,根据同分子分数大小和分母的关系比较。
②通分分母法:使所有分数的分母相同,根据同分母分数大小和分子的关系比较。
③基准数法:确定一个标准,使所有的分数都和它进行比较。
④分子和分母大小比较法:当分子和分母的差一定时,分子或分母越大的分数值越大。
⑤倍率比较法:当比较两个分子或分母同时变化时分数的大小,除了运用以上方法外,可以用同倍率的变化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具体运用见同倍率变化规律)
⑥转化比较方法:把所有分数转化成小数(求出分数的值)后进行比较。
⑦倍数比较法: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得数和1进行比较。
⑧大小比较法:用一个分数减去另一个分数,得出的数和0比较。
⑨倒数比较法:利用倒数比较大小,然后确定原数的大小。
⑩基准数比较法:确定一个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比较。
22、分数拆分:
将一个分数单位分解成两个分数之和的公式:
23、完全平方数:
完全平方数特征:
1.末位数字只能是:0、1、4、5、6、9;反之不成立。
2.除以3余0或余1;反之不成立。
3.除以4余0或余1;反之不成立。
4.约数个数为奇数;反之成立。
5.奇数的平方的十位数字为偶数;反之不成立。
6.奇数平方个位数字是奇数;偶数平方个位数字是偶数。
7.两个相临整数的平方之间不可能再有平方数。
平方差公式:
X2-Y2=(X-Y)(X+Y)
完全平方和公式:
(X+Y)2=X2+2XY+Y2
完全平方差公式:
(X-Y)2=X2-2XY+Y2
24、比和比例:
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比的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a:b=c:d或
比例的性质:
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交叉相乘),ad=bc。
正比例:
若A扩大或缩小几倍,B也扩大或缩小几倍(AB的商不变时),则A与B成正比。
反比例:
若A扩大或缩小几倍,B也缩小或扩大几倍(AB的积不变时),则A与B成反比。
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按比例分配:
把几个数按一定比例分成几份,叫按比例分配。
25、综合行程:
基本概念:
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
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关键问题:
确定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和方向。
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请写出其他公式)
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写出其他公式)
流水问题: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 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流水问题: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速度,参照以上公式。
过桥问题: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路程,参照以上公式。
主要方法:画线段图法
基本题型:
已知路程(相遇路程、追及路程)、时间(相遇时间、追及时间)、速度(速度和、速度差)中任意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6、工程问题:
基本公式:
①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②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③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基本思路:
①假设工作总量为“1”(和总工作量无关);
②假设一个方便的数为工作总量(一般是它们完成工作总量所用时间的最小公倍数),利用上述三个基本关系,可以简单地表示出工作效率及工作时间.
关键问题:
确定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间的两两对应关系。
27、逻辑推理:
条件分析—假设法:
假设可能情况中的一种成立,然后按照这个假设去判断,如果有与题设条件矛盾的情况,说明该假设情况是不成立的,那么与他的相反情况是成立的。例如,假设a是偶数成立,在判断过程中出现了矛盾,那么a一定是奇数。
条件分析—列表法:
当题设条件比较多,需要多次假设才能完成时,就需要进行列表来辅助分析。列表法就是把题设的条件全部表示在一个长方形表格中,表格的行、列分别表示不同的对象与情况,观察表格内的题设情况,运用逻辑规律进行判断。
条件分析—图表法:
当两个对象之间只有两种关系时,就可用连线表示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有连线则表示“是,有”等肯定的状态,没有连线则表示否定的状态。例如A和B两人之间有认识或不认识两种状态,有连线表示认识,没有表示不认识。
逻辑计算:
在推理的过程中除了要进行条件分析的推理之外,还要进行相应的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为推理提供一个新的判断筛选条件。
简单归纳与推理:
根据题目提供的特征和数据,分析其中存在的规律和方法,并从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并递推出相关的关系式,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
28、几何面积:
基本思路:
在一些面积的计算上,不能直接运用公式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对图形进行割补,平移、旋转、翻折、分解、变形、重叠等,使不规则的图形变为规则的图形进行计算;另外需要掌握和记忆一些常规的面积规律。
常用方法:
1.连辅助线方法
2.利用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大胆假设(有些点的设置题目中说的是任意点,解题时可把任意点设置在特殊位置上)。
4.利用特殊规律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已知任意一条边都可求出面积。(斜边的平方除以4等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②梯形对角线连线后,两腰部分面积相等。
③圆的面积占外接正方形面积的78.5%。
29、时钟问题—快慢表问题:
基本思路:
1、按照行程问题中的思维方法解题;
2、不同的表当成速度不同的运动物体;
3、路程的单位是分格(表一周为60分格);
4、时间是标准表所经过的时间;
5、合理利用行程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30、时钟问题—钟面追及:
基本思路:
封闭曲线上的追及问题。
关键问题:
①确定分针与时针的初始位置;
②确定分针与时针的路程差;
基本方法:
①分格方法:
时钟的钟面圆周被均匀分成60小格,每小格我们称为1分格。分针每小时走60分格,即一周;而时针只走5分格,故分针每分钟走1分格,时针每分钟走1/12分格。
②度数方法:
从角度观点看,钟面圆周一周是360°,分针每分钟转 360/60度,即6°,时针每分钟转360/12X60度,即1/2度。
31、浓度与配比:
经验总结:
在配比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一个反比例关系,进行混合的两种溶液的重量和他们浓度的变化成反比。
溶质:溶解在其它物质里的物质(例如糖、盐、酒精等)叫溶质。
溶剂: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例如水、汽油等)叫溶剂。
溶液:溶质和溶剂混合成的液体(例如盐水、糖水等)叫溶液。
基本公式:
溶液重量=溶质重量+溶剂重量;
溶质重量=溶液重量×浓度;
浓度= 溶质/溶液×100%=溶质/(溶剂+溶质)×100%
经验总结:
在配比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一个反比例关系,进行混合的两种溶液的重量和他们浓度的变化成反比。
32、经济问题:
利润的百分数=(卖价-成本)÷成本×100%;
卖价=成本×(1+利润的百分数);
成本=卖价÷(1+利润的百分数);
商品的定价按照期望的利润来确定;
定价=成本×(1+期望利润的百分数);
本金:储蓄的金额;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含税价格=不含税价格×(1+增值税税率);
33、不定方程:
一次不定方程:
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一个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由于它的解不唯一,所以也叫做二元一次不定方程;
常规方法:
观察法、试验法、枚举法;
多元不定方程:
含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叫三元一次方程,它的解也不唯一;
多元不定方程解法:
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个未知数的值,或者消去一个未知数,这样就把三元一次方程变成二元一次不定方程,按照二元一次不定方程解即可;
涉及知识点:
列方程、数的整除、大小比较;
解不定方程的步骤:
1、列方程;2、消元;3、写出表达式;4、确定范围;5、确定特征;6、确定答案;
技巧总结:
A、写出表达式的技巧:用特征不明显的未知数表示特征明显的未知数,同时考虑用范围小的未知数表示范围大的未知数;
B、消元技巧:消掉范围大的未知数;
34、循环小数:
把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化成分数的规则:
①纯循环小数小数部分化成分数:将一个循环节的数字组成的数作为分子,分母的各位都是9,9的个数与循环节的位数相同,最后能约分的再约分。
②混循环小数小数部分化成分数:分子是第二个循环节以前的小数部分的数字组成的数与不循环部分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分母的头几位数字是9,9的个数与一个循环节的位数相同,末几位是0,0的个数与不循环部分的位数相同。
分数转化成循环小数的判断方法:
①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既含有质因数2和5,又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化成的小数必定是混循环小数。
②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化成的小数必定是纯循环小数。
小学 数学 难点 必考 公式/ 标签 ▍
小数 / 编辑 ▍
小学数学 / 综合整理 ▍
素材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2+4+6+8+…+100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