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尘,脱于尘;至俗,脱于俗;人道善于变,吾道恒久矣。不入凡尘,不入世俗是什么意思思?

始于醒,终于倩,混迹尘中,高视物外。明代陈继儒创作的小品文集《小窗幽记》经典名句集锦112条《小窗幽记》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2条名句:1、留七分正经,以度生;留三分痴呆,以防死。——《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人最高的智慧就是“难得糊涂”,凡事不要做绝,要留有余地,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七分正直,三分糊涂就行了。2、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令对方对自己产生初交的欢喜,倒不如相交久了而不会令对方产生厌恶感。3、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一个人的做人宁可装得笨拙一点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点不可锋芒毕露,宁可随和一点不可太自命清高,宁可退缩一点不可太积极前进。4、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伏藏甚久的事物,一旦显露出来,必定飞黄腾达;太早开发的事物,往往也会很快的结束。5、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为人处世,一定要少说废话,多读圣贤书,努力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品行,这才是正道。6、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在花繁叶茂、柳密如织的美丽和复杂情境下,如果还能不受束缚,来去自如,才是有手段、有办法的人。在狂风骤雨的狼狈状态下还能站稳脚跟,不被吹倒,才是真正有原则的大英雄。7、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世一番。——《小窗幽记·集灵篇》解释:眼中没有任何灰尘遮挡,才可以读尽千卷的书籍。胸怀中没有什么成见,才能处世圆融。8、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不近人情,整个世界都会显得艰难恐怖;不懂事物的真相,一生都活在虚幻梦境中。9、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情爱最难保持长久,所以情感丰富的人终会变得浅薄无情。天性本有一定的常理,所以率性而为的人终不会失去他的天性。10、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交友之道也。——《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交朋友的滋味要由淡薄而浓郁,由疏远而亲近,由接触而相知,这是交朋友的方法。11、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小窗幽记·集灵篇》解释:听到别人做了善事,就对此事持有怀疑态度;听到他人做了坏事,却十分相信此事,这表明内心充满敌意和怨恨。12、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安稳平和是处理事情的第一方法,谦恭退让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方法,海涵宽容是与人相处的第一方法,闲逸洒脱是怡养身心的第一方法。13、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不看重钱财可以集聚众人,约束自己则可以使众人信服,放宽肚量便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凡事率先去做则可以领导他人。14、神人之言微,圣人之言简,贤人之言明,众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神仙说话微言大义,圣人说话言简意赅,贤人说话清楚明白,百姓说话喋喋不休,小人说话荒诞不经。15、从极迷处识迷,则到处醒;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宽。——《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在最易令人迷惑的地方识破迷惑,那么无处不是清醒的状态;将最难以放下心怀的事放下,那么到处都是宽广的路。16、守恬淡以养道,处卑下以养德,去嗔怒以养性,薄滋味以养气。——《小窗幽记·集景篇》解释:坚守安详恬淡用以修身养道,处境低下卑贱时修养其道德,去掉愤怒以修养性情,减少对滋味的追求以修养气息。17、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小窗幽记·集景篇》解释:无论光荣还是屈辱都不会在意,只是悠闲的欣赏庭院中花草的盛开和凋落;无论晋升还是贬职,都不在意,只是随意观看天上浮云自由舒卷。18、喜传语者,不可与语。好议事者,不可图事。——《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喜欢把听到的话到处说给别人知道的人,最好少和他讲话。一天到晚喜好议论事情的人,不要和他一起计划事情。19、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遇事需要处理时,最恰当的做法是深思熟虑和延缓一下再办,把问题想透就会了解事情的原委,处理得慢一点,则能防止失当偏颇。20、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天要降祸给一个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福分使他起骄慢之心,目的要看他是否懂得承受的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1、澹泊之守,须从秾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是不是有淡泊宁静的志向,必须要通过富贵奢华的场合才能检验得出来,会不会有镇定如一的节操,还需要通过纷纷扰扰的环境验证。22、让利精于取利,逃名巧于邀名。——《小窗幽记·集灵篇》解释:将利益让给他人,比和他人争取利益更为精明;逃避声名远比求取声名更为明智。23、无事如有事时提防,可以弭意外之变;有事如无事时镇定,可以消局中之危。——《小窗幽记·集峭篇》解释:在平安无事时,要有所预防,好像随时都会发生事情一般,才能消弭意外发生的变化。在发生危机时,要保持镇定的态度,好像没有发生事情一样,才能化险为夷。24、甘人之语,多不论其是非;激人之语,多不顾其利害。——《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让人觉得好听的话,大部分人不会去分析这句话的真假;听着刺耳的话,大部分人不会考虑它对自己来说的利害。25、厌名利之谈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好在口头作厌恶名利之论的人,未必真的将名利完全忘却。26、过分求福,适以速祸;安分远祸,将自得福。——《小窗幽记·集灵篇》解释:过分地追求福分,会加速祸事的降临;对于突然发生的灾祸能泰然处之,然能够逢凶化吉,转祸为福。27、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要他人当面赞誉自己,倒不如要他人不要在背后毁谤自己。28、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给予他人恩惠,不如报答他人的恩德来得厚道。邀取好的名声,不如逃避名声来得自适。故意违背常情以自鸣清高,不如坦直的做人来得真实。29、好客是豁达事,一为俗子所挠,则亦苦海。——《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好客是豁达的事,但稍为俗人打扰,就成了苦海。30、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小窗幽记·集法篇》解释:高兴时候说的话多半没信用,发怒时说的话多半失体面。31、眉睫才交,梦里便不能张主;眼光落地,泉下又安得分明。——《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双眼闭上,在梦里便不能自作主张。眼光落到地下,想到梦中都不能自主,死后又怎能了了分明呢?32、但看花开落,不言人是非。——《小窗幽记·集素篇》解释:静静地观赏花开花落,不妄言人世间的是是非非。33、豪杰向简淡中求,神仙从忠孝上起。——《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才智出众的人要从简单平淡中去求,要成为神仙先要从忠孝二字上做起。34、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小窗幽记·集灵篇》解释:关起房门,使自己的心灵不受尘世的污染,如住在深山之中;饱读诗书,使自己的心灵纯洁,世间处处都是净土。35、花看半开,酒饮微醉。——《小窗幽记·集绮篇》解释:赏花要看它半开的时候,喝酒要饮到微醉的程度。36、心为形役,尘世马牛;身被名牵,樊笼鸡骛。——《小窗幽记·集峭篇》解释:心灵若是被功名利禄所支配,如同牛马一样生活在尘世之中;身体若是被名声所束缚,如同关在樊笼之中的鸡鸭一样失去了自由。37、居高者,形逸而神劳;处下者,形劳而神逸。——《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身居高位的人,看起来身体安逸其实神思最劳碌;身居低位的人,看起来身体劳碌,但是心里安逸。38、一失脚为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小窗幽记·集峭篇》解释:一时不慎犯下的错误会留下终身的遗憾,等到回头来看时已经时过境迁,难以挽回。39、填不满贪海,攻不破疑城。——《小窗幽记·集韵篇》解释:填不满的是贪婪之海,攻不破的是猜疑之城。40、任彼世态之炎凉,从他人情之反覆。——《小窗幽记·集素篇》解释:任凭世态炎凉冷暖,无所谓人情反复无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1、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贫穷并没有什么可羞耻,让人羞耻的是贫穷而又没有志气。42、有乍交之欢易,无久处之厌难。——《小窗幽记·集峭篇》解释:让别人在与自己初次相交时就产生好感很容易,让别人与自己长期相处而不产生厌烦情绪就很难了。43、凡事韬晦,不独益己,抑且益人——《小窗幽记·集法篇》解释:凡事韬光养晦,不仅对自己有好处,对别人也有好处。44、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小窗幽记·集景篇》解释:面对人生的顺境和逆境都不在意,只是随意观看天上浮云自由舒卷,这是一种恬然自安的心境。45、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美好的思绪忽然涌现,书就成为下酒之物;豪侠的情怀一旦触动,白云也可摘下赠人。46、要做男子,须负刚肠,欲学古人,当坚苦志。——《小窗幽记·集峭篇》解释:要想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就必须拥有一副刚直不屈的心肠;要想学习古人,就应当磨炼自己的意志。47、性不可纵,怒不可留,语不可激,饮不可过。——《小窗幽记·集法篇》解释:性情不能骄纵,怒气不能存留,说话不能偏激,饮酒不能过量。48、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小窗幽记·集法篇》解释:做事情不真心诚意,就做不成大事;不虚心向别人请教,就很难明白事理。49、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小窗幽记·集豪篇》解释:与人交朋友带有三分侠义的心肠;为人要抱有纯真的赤子之心。50、友遍天下英杰人士,读尽人间未见之书。——《小窗幽记·集豪篇》解释:结交天下的英雄豪杰,读尽世间没有读过的书。51、广胸中之丘壑,游物外之文章。——《小窗幽记·集豪篇》解释:胸中山河自然宽广,像这样置身物外,所写的文章自然更加畅达开阔。52、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看得透生死这一关,才是人生大境界。53、蝴蝶长悬孤枕梦,凤凰不上断弦鸣。——《小窗幽记·集情篇》解释:双飞的蝴蝶常常进入独眠者的梦境,齐飞的凤凰从来不上断弦而鸣叫。54、孤鸣翱翔以不去,浮云黯淡而荏苒。——《小窗幽记·集情篇》解释:孤雁在空中翱翔盘旋不肯离去,是为情所牵;浮云黯淡密聚,是为情而愁。55、世途虽纷华,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人生的旅途虽然缤纷繁华, 如果经常想一下死去后的光景, 贪求利欲之心自然就会平淡。56、从冗入闲,然后觉闲中之滋味最长。——《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从繁杂的生活进入到闲适的生活,之后才能体会出闲适生活的滋味。57、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小窗幽记·集法篇》解释:以礼义廉耻来约束自己,让自己少犯错误;以礼义廉耻来约束别人,就团结不了他人。58、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小窗幽记·集灵篇》解释:闭门来静心诵读佛经,开门迎接好友,出门游览山川美景,这是人生的三大乐事。59、人语亦语,诋其昧于钳口;人默亦默,訾其短于雌黄。——《小窗幽记·集韵篇》解释:别人说什么他就说什么,人们就会骂他把不住口风;别人不说话他就不说话,人们便会讥笑他不善言辞。60、春夏园林,秋冬山谷,一心无累,四季良辰。——《小窗幽记·集景篇》解释:春夏可观园林的奇巧意趣,秋冬可赏山谷之景,只要心不被尘事所累,每个季节都是最好的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1、惜寸阴者,乃有凌铄千古之志;怜微才者,乃有驰驱豪杰之心。——《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能珍惜光阴的人,才能有凌驾千古的远大志向;对于别人的微小才能也心生怜惜的人,才能有驾驭天下豪杰的雄心。62、博览广识见,寡交少是非。——《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广泛阅读观览可以增长见识,减少结交可以减少是非。63、倚才高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依仗才华出众而傲然众人,就要提防背后害人的小人。64、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小窗幽记·集峭篇》解释:宁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而不做一个伪装有道德学问的人。65、世道不怜才,凤毛麟角,化作灰尘。——《小窗幽记·集峭篇》解释:世间若是不爱惜人才,即使是像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这样稀少的奇才,也终究会化作尘土。66、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小窗幽记·集灵篇》解释:成功往往在其身处逆境的穷困潦倒之日,失败却大多发生在飞黄腾达之时。67、鸡坛可以益学,鹤阵可以善兵。——《小窗幽记·集韵篇》解释:朋友之间互相论学可以增长学问,以“鹤阵”练兵可以帮助打仗。68、病中之趣味,不可不尝;穷途之景界,不可不历。——《小窗幽记·集法篇》解释:疾病缠身的滋味,需亲自体验一下;穷途末路的境界,需亲自经历一次。69、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对待身处富贵的人,做到恭敬有礼并不难,难在使举止同样得体;对待屈身贫贱的人,施予恩惠并不难,难在还要做到恭敬有礼。70、志要高华,趣要淡泊。——《小窗幽记·集灵篇》解释:志向应该高洁远大,志趣应该淡泊恬静。71、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小窗幽记·集灵篇》解释:眉间有几分愁意时,暂且去看人下棋或浅酌几杯。心中快乐的时候,就去种竹浇花。72、老去自觉万缘都尽,那管人是人非;春来倘有一事关心,只在花开花谢。——《小窗幽记·集景篇》解释:老年的时候自然会觉得万种尘缘都了断了,哪还管什么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春天来了,如果还有一事要关心的话,那就是只在乎花开花谢。73、心苟无事,则息自调;念苟无欲,则中自守。——《小窗幽记·集素篇》解释:心中倘若无事,气息便可自行调节;心念倘若没有欲望,内心便可自行坚守。74、夜者日之余,雨者月之余,冬者岁之余。——《小窗幽记·集灵篇》解释:黑夜是一天中的余闲时间,阴雨天是一个月中的余闲时间,冬季是一年中的余闲时间,指古代的人教自己的学生利用三种余暇时间读书。75、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小窗幽记·集灵篇》解释:只有节俭可以培养廉洁,只有宽恕可以成就德行。76、与其巧持于末,不若拙戒于初。——《小窗幽记·集法篇》解释:与其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逞巧卖能,不如在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就劝告自己切忌愚拙。77、何以下达,惟有饰非;何以上达,无如改过。——《小窗幽记·集法篇》解释:小人只能做成小事,因为他们不断掩饰自己的过错;君子能做成大事,因为他们能不断改正自己的过错。78、困穷背后福跟随,何须戚戚。——《小窗幽记·集峭篇》解释:困厄和贫穷的后面自然有福气紧紧跟随,何须伤心悲戚。79、有大通必有大塞,无奇遇必无奇穷。——《小窗幽记·集峭篇》解释:有大的成功和收获,就必定会有大的苦难;没有得到出人意料的机遇,必定没有出人意料的贫穷。80、凡兴留不尽之意,则趣多。——《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情不可说尽、说清、说白,兴也要留一点余味、余音,过犹不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1、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评论事情的是非,应置身事外,了解事情的始末而公正地作出评价。82、闹场能笃学,方为心地上工夫。——《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在喧闹的环境中,仍能笃实地学习,才算是在心境上下了功夫。83、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会用奇巧的方法,卖弄聪明、玩弄技巧,反而是笨拙之人。84、花棚石磴,小坐微醺。——《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在美丽的花棚下,坐在清凉的石磴上,稍稍有些陶醉。85、脱颖之才,处囊而后见;绝尘之足,历块以方知。——《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才华卓越的人,如同锥子,处在布袋中,锋芒才能显现;奔驰神速的马,只有多经历一些路程,才能知道是骏马。86、实心清素,则所涉都厌尘氛。——《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安于清贫和清淡素净的人,都不喜欢涉及俗尘的环境。87、居才之法,切莫如妒花雨。——《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培养人才的方法,一定不要像狂风骤雨一般残暴无情。88、处巧若拙,处明若晦,处动若静。——《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处理巧妙的事情用拙笨的方法,处在明面暴露之处要善于荫蔽,处在动荡的环境下要学会淡定。89、登山岳者,然后知蹊径之崎岖。——《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人的才华是因气质称雄,人的品格是由心性而定。90、才以气雄,品由心定。——《小窗幽记·集豪篇》解释:人的才华是因气质称雄,人的品格是由心性而定。91、求粉饰于耳目易,求无愧于隐微难。——《小窗幽记·集法篇》解释:想掩盖实情遮人耳目容易,想求得问心无愧却很难。92、达人撒手悬崖,俗子沉身苦海。——《小窗幽记·集峭篇》解释:通达生命之道的人即便处在悬崖边缘还能够返身离去,凡夫俗子则沉溺在世间的苦海中无法自拔。93、君子不傲人以不如,不疑人以不肖。——《小窗幽记·集奇篇》解释:君子不会因为别人不如自己就看不起别人,也不会因为别人不贤能就不信任别人。94、世味浓,不求忙而忙自至;世味淡,不偷闲而闲自来。——《小窗幽记·集素篇》解释:对世俗的事物很热衷,不想忙碌而忙碌自然到来。对世俗的事物看得很淡,不想偷闲而闲适自然而至。95、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小窗幽记·集峭篇》解释:对待他人要留一些多余而不竭尽的恩惠,这样才可以维系永远不会满足的人心。96、纸帐梅花,休惊他三春清梦,笔床茶灶,可了我半日浮生。——《小窗幽记·集韵篇》解释:藤皮茧纸缝制的帐子,盛开的梅花,不要惊醒三春清梦;放笔的架子,烹茶的灶,可以伴随我度过自在的一生。97、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看得透名利这一关,才是小休息;看得透生死的界限,才是大休息。98、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小窗幽记·集奇篇》解释:正直的君子往往都舍己救人,小人却常常损人利己。99、曳裾自屈,岂是交游。——《小窗幽记·集灵篇》解释:提着裙裾卑屈地奔走于权贵之间,难道是真正的交友之道吗?100、君子虽不过信人,君子断不过疑人。——《小窗幽记·集灵篇》解释:君子虽然不会过分地听信他人,但也绝对不会过分地怀疑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1、饱饫宴游祸将生焉。——《小窗幽记·集灵篇》解释:身处饱食终日、安逸游乐的环境下,最终会有灾祸降临。102、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补。——《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衰老并不值得叹息,值得叹息的是年老之时发现虚度了一生;死亡并不值得悲伤,可悲的是死了却对世人没有任何贡献。103、贫士之交贵人也,傲骨当存。——《小窗幽记·集法篇》解释:贫寒的人与富贵的人交往时,不应卑躬屈膝,而应该存有傲骨。104、轻与必滥取,易信必易疑。——《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轻易给予的人,必然会过度的索取;轻易相信别人的人,一定也会轻易地怀疑别人。105、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处理事情的人,置身事中,就应忘记个人利害得失而专心谋事。106、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当一个人在危险的境地时,正如树枝将折未折,千万不能再用力,否则就会立刻折断。107、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一个真正廉洁的人往往不在乎是否有廉洁的名声,那些到处树立清廉名誉的人,正是贪婪之人。108、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装作忠厚老实的样子欺骗众人,就怕面前有能映照出邪恶的镜子。109、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遇到刚愎傲慢自以为是的人,说话就要小心谨慎。110、磨墨如病儿,把笔如壮夫。——《小窗幽记·集素篇》解释:指写毛笔字磨墨时宜缓慢,用笔时要用力。111、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分别贤愚的心太过分明,则无法与人相亲近。112、宁为随世之庸愚,无为欺世之豪杰。——《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宁愿做跟随大众的庸人,也不要做欺世盗名的英雄。113、待己不可不严明,与人不可不和气。——《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对待自己不可以不严格,对别人却不可不和气。114、以道窒欲,则心自清。——《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以提高修养品德来摈弃私欲,则心境自然清明。115、禽鸟声中闻自性,方知情识是戈矛。——《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在鸟鸣声中参悟了自己的本性,才知道感情和妄见原来是攻击人的戈矛。116、隙驹易过,人当寸惜乎阴。——《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时光如白驹过隙,人应当分外珍惜光阴。117、古来大圣大贤,寸针相对;世上闲语,一笔勾销。——《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自古以来的大圣大贤之人,每分每寸我们都要与之对照,向其看齐;世上的闲言碎语,要将其一笔全部勾掉。118、精明当事之祸机,却恨一生了了。——《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面对事情时,精明是一种祸根,最终只能悔恨一生。119、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小窗幽记·集法篇》解释:多日不读书,则礼仪都变得生疏了。120、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小窗幽记·集灵篇》解释:君子之道,即便一人独居暗室,也会对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1、非穷愁不能著书,当孤愤不宜说剑。——《小窗幽记·集奇篇》解释:如果不穷困悲愁,就不能著书立说;如果孤傲激愤,就不能谈刀论剑。122、望不胜奢,欲不胜餍,利交所以必忤。——《小窗幽记·集醒篇》解释:期待得到的恩惠无休无止,欲望得不到满足,以利益为条件结交的朋友必然会反目。

  《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礼赞
  根本总礼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初二句观无限空时,是中一切诸佛是所礼之境,普遍平等性智之大观也。后二句我以清净三业共一切有情平等遍礼无余,是能礼人之贤德也。如是一颂,总示普贤殊胜法门有三要点:一者般若,生佛平等观智随时生起;二者律仪,刻刻慧心照察三业,离过清净;三者趣定,远离慢傲动扰,谦卑自警。此属根本道行,亦根本之礼法也。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上慢、下劣慢、邪慢,是为七慢,礼折慢幢也。
  观力身礼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 一一遍礼刹尘佛
  此明广大殊胜增进之礼也。即平等智力等显发,乃至究竟广大清净故。威神力生起有三:一者由前根本修行之三要点所生,二者由佛菩萨加持所生,三者由定果色所生;乃至能普现一切如来前也。后之二句,明修行之次第也。或观一身一佛、三身三佛、七身七佛、三十五身三十五佛、百身百佛、千身千佛、乃至百千无量俱胝刹土微尘无量数身无量数佛,各各以次增修令其广大清净,摄心缘境,成就深细微妙之三昧力而达心佛众生平等之理故。
  信解心礼
  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一尺之镜现千里影,一室千灯光光无碍,一琉璃盛多芥子,重重无尽,各各互入,各存自体,安立恰当,同时相应在于一尘之中,如一帝珠海印,复现尘数之佛。各各佛身各处菩萨众会之中,观增广细。第三句法界者,心所缘境,从小而大,从简而繁,从略而精,一尘乃至重重无尽,往复显映。深信诸佛充遍自心法积界,自身遍在诸佛面前,如镜镜影,不即不离,依智显现,深信诸佛与自心平等如空而无尽。
  复次,此一颂,应与前颂次第合观增修。此下赞礼,亦应摄合身礼所明、次第增修。又有大知识者,科此颂为意礼。以信解心佛等齐、遍满圆明着心智,是无上敬礼故。
  赞叹口礼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从一身口乃至刹尘,刹尘无尽,法界充满,各各有情,一切种类,皆以如海音声,各出无尽妙善言辞,尽其时劫,赞佛甚深功德。德量无尽,时劫无尽,殷勤赞喜之行,亦无尽也。
  复次骄慢不礼,身之灾也;自赞毁人,口之大患;赞佛赞人,致大吉祥。次第成就无为功德。
  供养
  资粮成就之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此供养者,有三颂。今初二颂,显事供以摄理,后之一颂,明法供养为最胜。事供者,断我所爱,积集胜福资粮也。妙华?者,表种种波罗密内外妙行庄严供。伎乐者,表神通成就供。涂香者,别解脱戒、梵行成就供。众宝伞盖者,表八正道具足供。不为烦恼渴日之所犯故。复次,最胜庄严具者:欢喜乐闻,耳庄严;妙音说法,项庄严;功德名称,璎珞庄严;妙臂善施,臂上环钏庄严;开合妙义契理、无漏无 失,指节?网庄严;定足如意,足之庄严。以如是等修行成就而为供养故。
  复次,最胜衣者,柔和忍辱衣;最胜香者,杜多功德香;末香者,精修别解脱戒香,烧香者,宏扬戒法之香;灯烛者,般若行证之供养。如是等种类复多(如大经中广说应知),皆是表示资粮答中、最胜之资粮修行成就,为供养也。如是供养之理,总有二义:一者断我所爱,消障增福;一者厚积资粮,般若正道稳快进行。是故广大造修此等成行之资粮,高显坚固如须弥山而为供品。过现诸佛、领受洽心,未来诸佛显明大行次第。
  愿行相资胜解供
  所谓大乘之大以此入道开悟 虽观行未深而不执习见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广胜圆满次第资粮道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
  此最胜之法供也。广大胜解、上大乘见道之主点,深信诸佛、上迅速成道之胜因。普贤行者,即是广大菩提圆满道愿,亦是修行具缘强胜有大力之修行。愿行相资,见真信净,乃一切诸佛决定成佛之殊胜资粮。我今胜解深信精修而为供养。依此明大义,灭我见,得次第,蒙加持,资粮道全。
  三、忏悔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烦恼为因,身语诸行为缘,恶业为果,障道受苦为报。息烦恼,精戒行,痛耻恶业,自然循道无苦,修行成就亦自不难。否则赶路杀人,漏池无用。悔过心无委曲,自在如如。佛言忏悔得安乐,安乐乃进道。道者,戒定慧道、乃诸道品,能得须陀洹、乃至阿罗汉等。
  四、随喜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远离无欲,好爱功德,是善根之首要,必须信念,深忍乐欲,随喜胜进。功者,功能,亦说作用。德者,确能二利不虚。随喜者,凡属能作自他有益无损之功能作用(亦称事义),莫不相与合顺,内生欢喜,远离我慢嫉妒;亦复道眼广圆,若世间知见之所为,若根本道知见之所为,若殊胜道知见之所为,乃至究竟道知见之所为,凡属功德事义,普皆随喜,不嫉不妒;视他人善若己有之,平等大观,离疑昧苦,晴空朗照,意地光明。
  五、请转*轮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轮。
  *轮者,成就多闻之胜缘,多闻者,思修之本母也。而且*轮动转相续,发生正法光明,世间幽暗一时破除,无量人天种因获果。生起成道修行,止恶兴善,无尽因果功能,广长普被,利乐无穷,不可以算数譬喻量知也。灯者般若,所有世间通达戒定般若之善知识,乃至从无始时至今时一切如来,普皆劝请转大*轮。无上妙*轮胎者,普贤圆满之大愿行也。为自多闻,他种善根,法光破暗,流演无尽,必以此入门也。
  六、请佛住世
  诸佛若欲示涅??,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此之诸佛,并摄一切菩萨善知识登,彼一期化度事竞,则现涅??。佛般涅??,世间大苦,黑暗无光,诸行颠倒。是故劝请久住世间,利益光照,大乘发心固应如是。若就自分以说,善知识难遇,况佛菩萨。一旦幸逢,亲近应久,*轮光照,见闻熏陶,由闻决定,起正思维,次第捷实,善巧不错,法理法行,说修成事,法随法行,不随自师,有进无退,所作克成。然须久久不离,功德乃生。如是等义,是加行道中最要深知勤奋而行。《菩提道次第论》及《法蕴足论》,言之更详细,务必亲近。
  七、回向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回向者,所有断除骄慢之礼佛,断除自赞毁他之赞佛,断除贪染之供养,断除障道罪行之忏悔,乃至请住成就亲近之德,*轮成就多闻之利,随喜他善自照己失,各各慎微之道行,种种深厚殊妙之功德;如是等再再回观各各所为,是否有益于众生,合理于佛道。佛道者,即是下文之三门,亦是普贤圆满愿行之大次第也。
  以上依雪山传承分七支,是修一切前道加行之总要。总要者亦可称为普贤,在密部各种主伴仪则之组织,莫不摄入此七支之法要,无此则不普不贤,不成轨式。又此七支各有专修之法,所以消除违障,补充顺缘,理事不缺,正修如愿成满,行者注意。(以上前行七支竞)
  复次正宗者分三,所谓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回向佛道。以此自义成就,他义成就,回观成就之得失,而生后来佛道之断修作用故。今初,常随佛学,分三,境、行、果也。
  境中分三
  一、学修总道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一切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此学修之总则:一、学佛者,以佛为师表;不取一切偏邪浅陋、一事一技之长为师表。二、学佛者,以普贤圆满次第行愿法门为修行决定之法门,门门深入;不执一门为究竟,一法为圆满。三、学佛者,应礼赞供养承事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仰祈意乐圆满而速获加持究竟。又法供养者,感动诸佛之意乐,而起化身化语化境之事、更妙更速,有不可思议之加护也。
  二、快速方便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承上诸佛意乐加持,更修自心钦佛乐法之意、而生勤奋勇敢,故能作超劫之快速。更加普聚资粮,尽三世诸佛所学而不让,随普贤圆满次第之胜行而无简无缺。是故多闻遍通三世如来已得成就之成法,三藏九分究竟方便而入道;不苟简,不偏蔽,不自师心,不随庸俗;以如是等义,善修意乐,日必六次,别有修行仪轨。意乐生,学必成,稳速不退。初学者善知善能,必可速得成就大菩提也。
  最后事义分二
  一、亲近诸佛
  所有十方三世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此承上随学而来,开示求学依止之法要。一、不局一地一处,不井蛙,不蝶性。二、必随大众和合学习,但众必戒德清净。三、时常习近不离,一次不预*轮,则缺一类方便善巧。更须主者妙德庄严、会众庄严、觉树庄严。多闻学习,亲近为首,近师之法,此为全备;乃至成就智通,往十方净刹、亲近菩萨贤圣究竟大觉如来、承事供养,圆竞佛果。但必从初、次第依止实在事义学行,否则但言说耳,思之思之。
  二、教化众生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普利众生一亦不舍,贤德教化次第究竟,其义云何?初则远离世间愁忧灾患恶道诸苦,乃至人天圣道涅??常乐,乃至能得大乘普贤不思议解脱法门。云何不思议解脱法门?以利他而自获法利,是故亦云甚深。无我为正。不说断自烦恼而自烦恼不能存在起用。是普贤二利之妙法门也。
  行中分三
  一、愿行要点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修行为证阿罗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虽经三大阿僧祗劫,不嫌久远,不以贪易忙乱成事,实则阿僧祗劫同等现前一念也。此第一要点。中间生死随堕何趣,不舍普贤大愿,以此坚念持心,成就宿命种子,虽堕不退,必得普贤菩萨救拔。是第二要点。愿得常在人中受生,出家得戒。大般若经说,南洲人有十六种殊胜,堪能现生证得大般若;出家受戒不犯,亦有十六种殊胜之条文也。是第三要点。净戒者,别解脱律仪也,是迅快成佛利他之大方便也。垢、无知见闻随喜之罪,破、已作加行之罪,穿漏、犯根本之罪。无垢、破、穿漏中,必当依师学修。僧中行持,轻命重戒。见持戒人,恭敬赞扬,承事供养;见破戒人,不作轻视,恶心骂责。照察己身功过,实是利他无上资粮,非但自利。是第四要点也。
  二、说法利人
  天龙夜叉鸠??茶,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佛以一音说法,有情异类等解;化身、化语、化境,皆可开悟有情。然初学为人,则以口说为易。要知说法非求自显,但欲益他。悲诚无染,学修有次,不执己见,不随自语,慈愿说法,通达异类。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何故须说,为报佛恩,正法久住,胜心护教,远济未来故。
  精密证解分二
  一、一切波罗蜜妙行成就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法究竟名波罗蜜,说六、说十、说百、乃至无量,佛自在说。大乘道圆满行之别名也。或说到彼岸,或说度,学必勤修精进贯通诸波罗蜜也。清净者,即是断修无垢之般若也。(如《金刚经》,慧行法等说)如沉水宝珠,诸波罗蜜中最为上首。复次,有行无愿,渡海无方;有愿无行,数他家宝;愿行相资,决成佛道。又菩提心不忘失法,如《菩提道次第论》、及菩萨六次瑜珈等、及余专修仪轨甚多,择宜而修为要。又此愿行连贯修行,亦即是普贤行愿之体道也。如是愿行不离,再加妙行,克成大功更稳更速,是故后之二句必当重视,是诸功德根本之教也。此中无余灭除者,障与垢;一切成就者,种种妙行。所谓障者总有三,如《瑜珈》二十九云:一者业障,二者烦恼障,三者异熟障。言业障者,谓五无间业、及于所有故思造业、诸尤重业,彼异熟果若成熟时,能障正道令不生起,是名业障。烦恼障者,谓猛利烦恼,长时烦恼,由此烦恼,于现法中,以其种种净法所缘不能令净,是名烦恼障。异熟障者,谓若生处,圣道依彼不生不长,于是生处,异熟果生;或有生处,圣道依彼虽得生长,而与其中异熟果生,聋马+矣愚钝盲聋暗哑,以手代言,无有能力解了善说恶说法义,是名异熟障。垢有三种,《瑜珈》八十九云:于弊下境所起贪欲,名为贪垢;于不应嗔所缘境事所起嗔恚,名为嗔垢,于极显现愚痴众生尚能了事所起愚痴,名为痴垢。复次障者,属惑、业、果、三种所起,皆名为障。垢者,皆属于烦恼所起。障垢者,修行之断依,能断者是成就道果之胜缘也。复次妙行有三:所谓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即是远离一切十恶行故意,名为妙行。又可欣赞行名为妙行。又感乐受果行名为妙行。善巧方便能劝励他名为妙行。习近善人能住善趣名为妙行。又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由三因缘名为妙行。此依根本教义所说也。若依殊胜乘所说者,此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是为圆满无上之妙行也。然于根本妙行若五学无修,而于殊胜妙行决不成就具足,是故一切妙行皆须学修乃至成就也。
  二、甚深般若证解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惑者,六根烦恼及二十随、乃至见修所断、五钝、五利、十使,悉由三惑为主。业者,由三义故说名为业:一有作用故,二有行动故,三有造作故,即是语、身、意三业也。然此中业者,谓业缚,业障。若由串习诸恶,于诸善法心不能入;又由诸恶业生诸恶趣,长夜受苦所系不得自在;或生边地无三宝四众处所;有发邪愿、入邪教、受邪论等,于佛正法不生敬信;如是等,皆名业缚。业障者,谓五无间重罪业障等;虽暂欲出家尚不能得,何况能获沙门果证。魔境者,于五欲境颠倒不明,返复窒碍生诸困苦。如是等惑业魔境,若世间道、若出世道中,并皆不为所困,自在解脱。世间道解脱者,犹如莲花不著水;出世道中解脱者,亦如日月不住空。
  果上真实利他广行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自利学成,果上利他。平等悲心,真实拔苦与乐,遍空时而无尽也。
  以上常随佛学之总结,以下发起大乘利他五道之门,以恒顺众生为主眼。
  大乘接人之道有四
  一、对于有情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以平等意志,无我具悲,于彼有情慈喜无逆,随顺物机,布施爱语,引导进道。来日虽长,精进益他无厌。此是大乘接引对人之总道,亦是成佛始终不易之大方便也。尤必自身精进,恒修普贤愿行诸支无缺,而成彼利行同事之功,令彼增上圆满无上菩提。
  二、对于同行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对于同一信行之佛徒道众,不别远视亲疏,常喜集会共住,以时以处,有益合聚。如教如仪,增进德行。六合相亲,动止依戒。厚人薄己,水乳无分。一切戒行愿志,互相导引。教授教诫三学,互作增益。一切愿行同修而依普贤大愿次第纲领。六和者,身、口、意、戒、见、利,六事如戒不违也。
  三、对于善知识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行人最大利益,即是善知识;最大损害,即是恶知识。此之分别远近,为修行上道之第一步。初一日闹错,日日月月年年、乃至永远不会不错。亲近之方法应当善学。普贤愿行者,是修行圆正次第支分具足之实践究竟可靠之大方便也。虽学识至高,而不得随行方便,终在门外,于道无关;以故须要普贤圆正知识,口说、身相,显示多方,再再磨琢而能普贤。如是入道之首,导行必须,大道长远,师德必备,择师之道,经论广说,行人善知。既得好师,和会勿离,令师欢喜,是依止法之总要也。
  四、对于如来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殿堂兰若,定中梦境,面前观修,他方勤见,常不离佛及诸菩萨大众。见必承事、礼赞、广兴供养,成就福德资粮。求佛教诫,益智除惑,快速成道。如《俱舍颂》云:「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又如次供养,五、六、七千佛。逆次逢胜观,燃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
  以上教观,成佛功德,依亲近礼赞承事供养等、为修行功德之要点也。亲近佛众,犹如染色熏香,久成深厚利益。又须精进承法,如汲水喻。故言尽未来劫无疲厌也。
  以上对人法竞,以下作事之方云何?
  大乘应事之方有二
  一、住持正法修习法藏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永永持佛教法,宏宣菩提正道,圆满普贤无垢大行,而复常勤精进修习,随时劫以无穷。谓依善士、闻法正思、随法行道。于断惑证真中间修行应知之法相、义相、证相,各各次第善巧,恒常精进摄持有方;以此劝励教导,显说正法,光扬觉道,引人趣入菩萨诸行次第。施教、自修,悉能究竟,深入无我清净普贤之道,尽未来劫常恒如是。是大菩萨之所应作也。
  二、于苦海中成功德藏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诸有者,三有九有等,所谓欲、色、无色等类差别;有者,惑、业、苦、存在之力也;令诸世间生死相续,流转集行者也;又称身见事、颠倒事、随眠事、爱事、贪嗔痴安足处;有垢、有毒、有所摄、堕苦集者,皆名有。我愿于此三界九有之中,修习利他福智,而复成就自分功德。修福者,初之四愿;修智者,常随佛学,内心随喜功德,外缘请佛住世、请转*轮,如是恒久精进不息。然能次第成就无上功德之藏者,必籍一心禅定,所以生起一切通智之根本。般若者,断惑成佛之母,以此为因,出生利他方便,自他解脱,乃至无尽功德法藏,莫不皆依般若得成。问:何必于诸苦海中集积福智获功德藏耶?取其策发精进成就迅速也。无尽功德藏者十:信、戒、施、闻、惭、愧、智、念、持、辩等。《华严经》中说。此十无尽藏是真正自利坚固之道也。非此亦不能成其利他之正行。
  大乘见道
  明见佛道大事因缘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大乘见道略分三:
  见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所谓见诸法实相也。
  见利他功德,我私过患。见平等行,无我正知也。
  见广大佛刹无量诸佛,莫不恒演无上菩提道行。了佛大事因缘也。
  初句一尘者,表一事、一理、一物、一有情也。随举一事一理一物有情体上、各各各各次第普观,一一含摄尽法界乃至尘刹法界之事理而无余。次句一一刹有难思佛者,各各俗谛事上、各各普具无量觉(佛)法,难可思议其数。第三句,如是各各觉体之上,复有无量眷属含摄之觉体。第四句,如是主伴重重之境上,一切皆作有言无言之教,同时相应具足显现,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成就修行无上菩提正真之道,所谓大事因缘亲见也
  大乘修道有四
  一、成就多闻及广辩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此叹修道深广汪洋,横遍十方诸刹如海,修速疾力故,竖通三世时劫如海,修普门遍入力故;修行亲近师佛如海,普修智行力故;经历往来国土大众如海,修威神普覆力故;在如是各各如海境界之中,精进修行复经劫海,修行殊胜庄严无边福德力故。此见修道中修行成就之渊深博大,非常人心量可测。以此观思忻慕深励殷勤,发大愿,立坚誓,作修行之钩,成道之炬,亦为成就究竟之总相,非空谈也。
  明四辩成就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此随上文,以无尽时方国土亲近刹海诸佛,所证所得,依佛四无碍辩*轮为上首,成就一切利生之大用。四句各次分别四辩:
  一、一切如来五语(真、实、如、不诳、不异)清净,亦法无碍辩也。谓于诸法谛理所属、名诠、自性、体相、功能、作用、因、缘、果、等,如是总别同异,数类如实,五语自在,分合无差,洁白无垢,不坏不杂,圆满寂静,义妙词妙,初善中善后善,闻法者如彼亲见导师,得调伏之自在加持。
  释何故修行一言之义辩
  二、一言具足众义。海藏奇珍杂宝,随潮音而示现种种。旨趣因由、及旨趣中旨趣、因由之因由,明法理之所以然,教实行之究竟方便。如云何估修行?因度众生,度生必自大觉,欲自大觉必籍闻思修行亲证,闻思修必依戒定慧入,由三学道品而得亲证解脱,远离众苦,究竟常乐我净。复依自证解脱经历、如教不差之知见,而令众生得大解脱。诸佛大事因缘出现世间,悉亦如是。于是法理、中间、先、后、教也说也、学也修也、见也行也、解也证也、若事若理、若显若微、分合同异、初中后道、入住出证、境行果等,皆是如来亲修自证,无病无杂,无难易行,成就必定,世出世间,见闻得利。是超世间之妙说*轮,亦名义无碍辩。
  随诸众生意乐,显宗示道,施设言词,三支五比,(三支者宗、因、喻。五比者体、相、法、业、因果。)自意乐为,折伏骄狂;不知令知,难行使行,重三再四,乐说无尽,慈心施教,利他欢喜;名辞无碍辩(多分开示随行之道)。喻如一法之上开示初中后道。(设如答解受戒之法)举例如下:
  说明此事此法本体如何。(出离心及授受)
  何故须要如此作为。(取得坚实无表,后日生起修行成就之作用故。)
  应具备何种因缘条件。(律无遮难,顺缘具足。)
  应从何方、何处、道程次第成就。(如离俗、寻得处所、师承、亲近、出家、求戒。)
  求请何处、何类、何人、如何授与。(某寺、某宗、某大德、授予比丘或沙弥等戒。
  必须了解所依之决定,时间、事、物、人、法等。(何时得戒、和尚、阿?黎、衣具、钵等。)
  如实过去、现在、及与将来、种种是处、非处、总说、如何快易、不错、无难、究竟所依之道。(得戒后,首先学习、依止、亲近、五夏、十年、二十一种五法、次第登。)
  依上法式,随机施教,使彼闻者,明悉前后所作,有利无利,具见勤勇,乐道欢忻,成就出离殊胜因果,名辞无碍辩。
  四·相应无碍辩者,随彼法、义、言辞,流出各各闻说相应称心之辩。分别有三:一与圣意相应;二与正法相应;三与闻者意乐相应。一一相应,流出同佛辩才,*轮运用,广大无边,如海无涯。此中妙辩,分之又七。
  一者应辩。上同佛法,深入人心。
  二者捷辩。语言迅捷,直达入衣里,法义深渊,反思无尽。
  三者峻辩。言词锐利,高显精微笑,转声轻妙,世智莫测。
  四者无谬辩。三支如量,无过具理,宗有九过,因有十四,喻有十过·三十三离。
  五者无尽辩。一字万年,无间无息,理相百千,有科有次,开合同异,三时并显,性空缘起,三观 十玄,穷劫莫尽,因言遣言。
  六者义味丰厚辩。义声如雷,清彻远近,闻之易解,有数有事,莫不信服,次第不雷,亲切乐听。
  七者最上妙辩。超世间论,随世间理,群机众疑,简言道破,开智深入,归趣菩提。欲成就者,定力是依,念持为缘,慧为根本,正信必具。
  *轮四辩者,如来家风,诸圣诸佛成就利生悲智之大用也。应当悲心具愿,多闻善学,不愧佛子。初辩之学,重在名数诸法性相等。次则解了旨趣因由,究竟所归,是在义辩。三者随行方便,要从具力实修中出,勿但谈空据理,必能多方演出俗谛法义事相,人情物理,五明并用。后则大机大用,轮刀入阵,捉斩自由,与夺随意,相应功成,名相应辩。必待定、念、持法、般若为主,信乃具力,成就愿志。
  证深智力转妙*轮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前之四辩属广般若,此显自修甚深般若。以此为因,能成如来妙辩内藏功德,得深理趣无尽言海。理者法辩,趣者义辩,妙*轮者,后二辩。我以方便力、菩提力、成就甚深智力,普能趣入一切如来妙辩,恒转大海*轮。
  二、成就解脱及威力有二
  一、时劫自在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前颂遍入刹土佛众,显广大极多而无碍。此摄长劫为短时,十世一念,以表无尽深远而自在。证得如是深广圆通之念智而作佛事,亦解三阿僧祗劫修行之怖畏也。
  二、成就如幻解脱威力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我以成就三世十时为一念之智,证通一切诸佛念智。亦常入佛境界之中。佛境云何?即如幻缘起,与如空解脱,如大般若七八两会广明。由如幻十喻三昧及如空三三昧而入所证二谛真如,以此出生种种神变威力(十八变等),内证真如,外通神变,助成*轮度生自在之用。总明说法人必当趋重成就内证,为说法利生之要。不只事半而功倍焉。
  三、严净诸佛国土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依以上多闻广辩及如幻解脱威力之深修德用,而为佛地之清净庄严。谓于三宝*轮事理之上,极深细乃至极广大,复遍于十方三世之中各各事理之深细又深细、广大复广大;如是一一事理之上,而能各各相应分别、重重显示、清净其间之倒失、表明其间只功德、指其是处非处,如沉水珠能清浊水,显明佛土尘刹理教*轮之种种庄严,是曰庄严佛土。若初修业者,成就大小道场、经堂兰若、奉佛安僧、著衣持钵、身作法幢、报恩成人、孤身苦修、住持宏宣、光扬佛教、如是等类,皆名严净佛刹。是学修果道之致用,亦初业人由此进道之殊胜利资粮也。
  四、亲近一切如来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我皆往诣而亲近。
  从今以后乃至未来世中,凡以般若智灯照世间者,次第所作,出家、苦行、降魔、成道、转大*轮、究竟涅??、觉悟群生之知识如来,我皆往诣彼处、亲近修学、助道转法,是降伏自内隐微之我慢、随喜他方广胜之功德、增益己所不能、学习彼人之方便善巧,是修道中最极重要就之大门也。
  大乘无学道有二
  内体大行十二力具足
  初自在果力八种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者,事业之通力自在故。普门遍入大乘力者,种种身语教化自在力故。智行普修功德力者,方便智自在故。威神普覆大慈力者,波罗密行随欲自在故。遍净庄严胜福力者,严净佛土事功自在故。无著无依智慧力者,根本智自在故。定慧方便威神力者,发起之根本自在故。普能积集菩提力者,总一切功德自在故。
  此无学道菩萨在修行道中、所成就之八大自在力。或称为菩萨十力。十力者,开定慧方便为三。如是八大自在力者,必依下颂四力为因素故。
  次因道四种亦称为体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服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一切善业有三:世间十善业,出世无漏戒定慧三学,利他六度四摄。如上一切,皆是菩萨二利世出世间至善应作之业。但此善业之上,勿令小有我法执著之垢,依金刚般若法门、慧行方便等,涤除清净之。
  复次,善业上所依附之我法习气、清净之方便者,在时时觉观,慧照贪嗔邪见等诸烦恼之相;若能识相,则能依法择灭,是慧行入道之根本法则也。
  复次,烦恼之生,多由外魔境界之力;若能降伏魔境,则惑业冰消,举体清净。降伏之法有二:一者觉观,识破则无;二者明理,色空不二,当体是空。又须道品方便分别次第行之,乃堪得理应事。
  复次,普贤诸行力者,圣道圆满次第之大方便也。由彼智见,改观境界,故名不思议解脱。改观境界云何?谓转人为我,利人即利我,损人即损我;依此理论事修,转依有力,深入忘我,成平等大观,起大圆智照,消伏外境魔事不依常法;由此于理于事,各各妙观无碍,所作利生成物、自在具力,十力次第现起。然必根据此四力为因、为体,尤重普贤次第之门为方便入处,所谓见行相资、胜进无难。故称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也。
  二、外行用海八大成就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内成自在之力,外现八大作用,作用深广难测,故喻如海。以此事业功能之力,清净庄严诸佛刹界。接引解脱一切众生,为众分别演畅诸法性相,引入修行证得甚深之道,清净一切自证利他行上微细之垢,圆满从初至后、依宿命随念智通,如现了知前后所发二利胜愿、各各悉皆成就。佛以佛为师,最后大觉之际,一刹那得受十方诸佛一时灌顶加持,成就佛佛功德智能具足无缺。以报恩故,时作亲近供养刹海诸佛,如是从初至后,各各精进深修胜行,虽经劫海,无厌不疲,亦无中止。此最后一句,更宜善忆,具足随行。
  总结
  因果不二究竟之道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如是总结修道之法。以诸佛各各差别最胜菩提之愿,为自修之愿道,愿道成满,则佛道究竟,因果一如故。又诸佛各各差别愿道,此普贤大愿莫不并摄;是故修此普贤行愿、即同诸佛愿道,所证菩提、等同诸佛菩提。故称佛佛道同,三世如来悉以普贤行愿成大觉故。故必以此义为修道之总归。
  现前回向有三
  一、尊高智行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能代父母之劳,承父母之业,称为长子。普贤行愿菩萨宏宣正法、严净佛土、救拔摄引万类有情、上体佛心、下行教化、代佛宣劳,亦称长子。对于人人慈悲、事事善巧,故称普贤。前后学修之善能功德,皆当归宿于此,并令滋长成就深厚。此之成就,慎愿、健行。慎愿者,殷重尊敬普贤愿道、励力学习、以此发生圆妙之次第、而成后得胜智之用。健行者,精进稳快无失,成就有义,而速获修行之愿果。是皆表显诸佛之智行,以人表德,以德成人。谁能依此修行利他,即是如来长子,引导后来,所以勉仁奋志,不自轻小之意也。
  二、自他清洁无染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前示尊高之智行,此显清洁之体事。尊高不洁·则成?x慢狂荡放逸之行,非智行也。智行者,必三业恒净,万行洁白,住处清净;如是亦曰自体三业戒见清净,乃至威仪养命之一切行为清净;远离五家,非处不入,刹土清净。如是普贤智慧,悉是属于律范。并非希奇巧妙,真是希奇巧妙,故称普贤,亦称为智慧。应当时刻回首照顾。
  三、观摩证入之师表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尊高济人,自体动静清白无垢,是为普贤慧行。成就一切上下诸根有情,发起无上菩提胜心者,是文殊师利之愿。文殊愿多,然皆摄归无上菩提。自修菩提,导引未来悉发菩提,是文殊众愿之总相。(《千钵大教王经》中,有文殊十大愿文,正恰合现在修行之用。)此行此愿在于经论,及他远近随机教化,示现化身、化语、化境,有无量嘉言、胜事、奇观,足以感发吾人身心,陶?习气,愤志勤勇,制伏懈怠放逸。应各随意摄持观摩对治,为人演说事像导入,称为像教,止恶兴善,心领无言。是故造塔、供佛、拜赞、庄严、称名、念德、皆同此意。
  后时回向有四
  一、修往生资粮回向
  戒定慧不息也
  一我所修行无有量 二获得无量诸功德
  三安住无量诸行中 四了达一切神通力
  五文殊师利勇猛智 六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往生不难,难在不具资粮。若备资粮,随愿定生。此中分别,照颂文次第:
  一、 依戒定慧修修行,成就无量解脱大力,则不为生死烦恼而生往生障阻。
  二、 依实行六度无量利他功德之大威力,则不为一切业障所障。
  三、 安住无量诸行中者、定力也。不具定力,则临时发起挂碍、希望、恐怖、而生障阻。
  四、 具神通力,则能预知时至,且能谴除非天、非人、倒引、罗刹等害。
  五、 文殊勇猛智者,菩提心引力也。是往生之正因 。力弱则不至,偏差则入他途。必勇必智,善修久修。
  六、 普贤行者,往生之弹射升举力也。无此力必堕落。力弱则不至,动转则易途,亦同前说。
  如是六大往生资粮,随其各各种种,皆是缺一不可,亦非临时可以急办购买,请人帮忙亦要自己多分有力,不能一味靠人。是故最后一言说「随彼一切常修学」者,精进无尽之意也。
  二、解脱死有成熟法身
  先说法身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法身者,法界清净功德之体也。于中分别有二:一者清净自体,有情本具。二者依法显证,法行为体。法云何?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行云何?即此五分法随行解脱之力也。是称根本之教。别有殊胜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之法者,即此普贤行愿之门也。然此法门亦并摄一切根本教义,是三世诸佛成佛共同游履之道,是故三世诸佛莫不称叹如是法门。如是根本殊胜之法,能证清净真如无我本体。法即是身,依法成身,通曰法身。如是应当回向一切修行之善根力,而令成就普贤胜行,即是成就本体法身,解脱死有。
  次解法身之解脱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若欲命终之时尽除一切怖畏迷途、倒引颠堕、各种习气魔业、死时障碍者,必当注重前说资粮之力、及佛胜愿拨取之力。
  阿弥陀者,此云无量光、无量寿。亦是无量诸佛相同,各各之清净空性法身之本体也,遍空时而无尽。普贤行行人修证之法身本体:与佛光明光光相照,称为面见如来;光光互入,称为往生安乐刹土。云何而能互照互入耶?由佛慈悲大愿之力,行者普贤信行之力,有不思议之加持摄引,亦同体法尔相应故。问:未得法身诸中下品,云何可以往生耶?此是阿弥陀如来大慈,悲愍群小无上方便普摄之门。若稍具信行之人,佛亦拨济不舍。问:往生随时皆可,何故必待死时?往生者,亦名光明摄引救度。必须二种光相应。佛光遍在一切时处(如母忆子),无时不应;若无应者(子不念母),摄照无功。必须自证真如(法界体亦法身也),或善死舍受,或一时心一境性,清净光明乃现。其时若具信知,则此刹那光显,必得相应钩合,十念为多。信者信佛,知者不迷、决定,是为法身超死有之要义也。别则密教中广示光明往生法多,闻者要得灌顶,故今且止。又诸四部《阿含》、及别解脱戒律藏、定道禅经、释迦本师教诸弟子种种方便,令修光明观证之法颇多。行者善体佛教,大心寻求,摄修尽善。
  三、解脱中有成熟报身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中有身者,死后生前中间所有之五蕴也。生前习气剩余之作用故,由彼内身外境,随习气发动之力,变化不定。彼所缘境,除特殊习业所现不同外,总略为二:一者无见无闻;或在黄沙暗云风涛震吼之中,求依著而不得,恐怖漂流不息。二者随习气力见诸爱、嗔、境界如生,然不畅意,彼方不相应合故。复多自种外现各种可怖有情,倒引鬼神,擎捉打杀,压冲吞食,追逐无边旷野长河广池之中,如人魇梦,变相万千,刹那多状,应接困疲,不得安息,恐怖万状。若善修习普贤等行诸修行人,由习气力故,所现多是自他二利之事,决无上说恐怖障碍之事。而复本具光明,得佛接引,见彼净佛国土庄严,发起自心胜信爱乐,普贤大愿。乘此信乐之中,胜心愿力一时得成,胜境亲见,欢喜无疑故;乃至悲心广发,利乐众生之类,一切功德圆满无余。
  报身成就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花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复次,见彼佛国大众咸皆清净盛德庄严。以此忻慕感动功能修行习惯,自心内发净洁庄严之想。复赖弥陀愿力加持,乃至自体变生殊胜大莲花中,形貌或同大众,或似先修之本尊清净形体,威光庄严,报身成就。面见弥陀,礼赞同样,亲近承事,闻佛说法,开圆只见。【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颂解】相关文章: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随闻记03-26华严经普贤行愿品03-02《华严经》之《普贤行愿品》03-30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03-16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03-15《华严经》普贤行愿思想的研究04-13文珠法师关于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04-13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03-04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04-2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入凡尘,不入世俗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