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全国经济倒数几个省放在浙江省是倒数第一吗?


广东21市2022年GDP:深圳、广州差距拉大 中山被湛江超越  惠州GDP增速全省第一,揭阳成唯一负增长城市。   截至2月3日,广东21个地级市2022年经济数据公布完毕,其中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以绝对优势领先,惠州GDP增速全省第一,揭阳成为GDP唯一负增长的城市,大湾区城市中山的GDP则首次被粤西城市湛江超越。  从GDP总量来看,广东21市可以分成四个阵营,3万亿左右的城市有2个(深圳、广州),1万亿左右的有2个(佛山、东莞),3000亿-5000亿左右的有7个,3000亿以下的有10个。城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第一名深圳超过第二名广州3500亿,是最后一名云浮的28倍。曾经同为“广东四小虎”的东莞、中山,前者已是后者的3倍。  深圳与广州的GDP差距拉大至3500亿  深圳作为广东省经济“一哥”,其GDP在2021年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2022年再上台阶至32387.68亿元,同比增长3.3%,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4和0.3个百分点,同时领跑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  2022年,面对多重因素冲击,深圳主要指标持续向好,经济发展呈现出韧性,背后的关键是稳住了制造业基本盘,工业成为拉动深圳GDP增长的主要功臣,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50%,工业占GDP比重多年来首度实现回升。深圳工业规上总产值和全口径增加值首次实现全国“双第一”。  主要行业大类中,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4.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3.6%,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8%。  从投资来看,去年深圳工业投资继续保持良好增势,增长19.2%,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5.4%。这也带动深圳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4%,增速跃居一线城市第一,以较大幅度高于全国和全省。  此外,深圳作为外向型经济城市,其外贸出口在去年下半年企稳回升也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2022年,深圳进出口总额36737.52亿元,同比增长3.7%,占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进出口总值的46.3%,规模连续第30年居内地外贸城市首位。其中,出口21944.80亿元,增长13.9%,表现相对亮眼。  珠三角是广东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作为核心城市之一的广州,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其2022年GDP仅仅增长1%,落后全省,其GDP总量也被重庆反超——这是继2016年被深圳超越后,广州又一次被超越,目前GDP排名全国第五。  从数据上来看,广州2022年第二产业增速为1.07%,第三产业则为0.97%,均未能引领增长。而相比之下,重庆去年第二、第三产业增速分别为3.3%和1.9%,助推其GDP增速为2.6%。深圳的增速则分别是4.8%和2.4%,进一步拉开了与广州的差距。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认为,重庆GDP超过广州是很自然的事,毕竟两座城市的人口规模、土地面积差距太大。“对广州来说,不应该去防着被其他城市超越,而是应多考虑自己的定位和不足。”  他进一步指出,广州的问题关键在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效果不够明显,未能培育出可以与汽车产业相提并论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也没有成长出类似华为那样的“超级巨头”,世界500强、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其他一线城市有明显差距。  “这是广州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这些取得突破,才不会被更多的城市超越。”彭澎强调。  佛山坐稳广东经济“第三城”,东莞工业生产承压拉低GDP增速  稳住制造业基本盘是广东各个工业大市去年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一招。2022年,佛山GDP约1.27万亿,同比增长2.1%,继续坐稳广东经济“第三城”。  值得一提是,在全国4个千亿镇中,佛山就有两个。2022年,佛山顺德区北滘镇成为继南海区狮山镇后,第二个GDP超千亿元的镇。同时,佛山也成为广东全省21个市中所辖县(市、区)均超过千亿元的唯一城市。  与深圳一样,佛山2022年的汽车制造业与出口增长强劲。  2022年,佛山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761.84亿元,增长1.6%。制造业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全市规上制造业完成增加值5524.13亿元,同比增长1.3%。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6.4%、9.1%、7.8%、4.3%。  佛山也实现出口两位数的增长。2022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6637.80亿元,增长7.7%。其中,出口5562.54亿元,增长11.1%。  同样是工业大市,广东经济“老四”东莞2022年的GDP虽然再次站上万亿,但增速则表现逊色,仅为0.6%,在全省倒数第六。  东莞是制造业大市,在东莞GDP的数据统计构成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了GDP的半壁江山。因此,受疫情、国际局势、原材料涨价等多重因素影响,工业生产承压成为东莞去年经济发展放缓的主要原因。  数据显示,2022年,东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67.39亿元,同比下降1.3%,远远落后省内其他工业大市。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东莞要稳住工业大盘,加快培育新动能,需要在落实国家、省市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不断优化供给结构,同时,加大投入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赋能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月1日,东莞发布“一号文”《关于坚持以制造业当家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文件突出以制造业当家,聚焦“科技创新 先进制造”,推出20条政策、75项措施,力争到2025年底全市营收超百亿元制造业企业不少于25家,产值超千亿元制造产业集群不少于7个。  惠州GDP增速全省第一,揭阳成唯一负增长城市  惠州是继广深佛莞之后广东第五个“万亿工业大市”,工业快速增长,成为惠州在2022年稳住经济大盘的“压舱石”。  2022年,惠州GDP为5401.24亿元,同比增长4.2%,分别高于全省、全国2.3和1.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一。这也是惠州首次迈入全国城市GDP“5000亿俱乐部”。  在各项经济指标中,惠州有7项主要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除了GDP、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总产值等主要指标增速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建安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增速全省第二。  统计数据显示,惠州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24.82亿元,同比增长6.3%。“2 1”产业中,电子行业增长2.5%;石化能源新材料行业增长10.3%;生命健康制造业增长9.6%。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轮番上涨,让重化工再次迎来产能扩张期。石化产业作为惠州的主导产业从中受益巨大。2022年惠州石化产业增长16.1%。  2022年,惠州实施八大专项行动融入湾区,加快承接深圳产业转移。这也是东莞过去十年走过的转型之路。  在深圳、东莞土地空间趋于饱和的当下,惠州是能够在最短时间、以最快的速度为大项目腾挪出大片便宜的建设用地的城市。这正是越来越多的大项目青睐惠州的关键因素。  珠江西岸的珠海去年GDP表现也相对亮眼,首次突破4000亿,同比增长2.3%,增速排名全省第四,GDP总量继续位居全省第六。  2022年,珠海继续在制造业和大项目上加注,其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80.82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6.4%、81.6%,拉动全市投资增长9.9、10.8个百分点,增速同样排位全省第一。  去年4月,珠海在产业发展大会提出“5.0产业新空间”建设,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数据显示,去年5.0产业新空间累计完成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达30%。  但是从“三驾马车”来看,珠海的成绩并不算好。2022年,全市固定投资下滑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滑0.3%,同比回落14.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下滑8%。各项投资中,房地产下滑最严重,同比下降34.8%,拉低全市投资增速18.7个百分点。  粤东城市揭阳2022年GDP为2260.98亿元,同比下降1.3%,成为去年广东全省唯一一个GDP负增长的城市。其中,第二产业明显拖了后腿,增加值为793.61亿元,同比下降8.7%。  具体到工业生产情况,2022年,揭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4.91亿元,下降17.5%。  分行业看,七大产业一升六降,实现增加值合计341.97亿元,下降19.9%。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7.6%,制鞋业下降2%,食品业下降18.1%,化工和矿物加工业下降19.5%,金属业下降22.7%,电气机械设备制造业下降27.5%,纺织服装业下降29.6%。  此外,另一个关键经济指标——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3.5%,也是造成揭阳去年经济下滑的重要原因。  中山GDP被湛江赶超,省内排名下滑至第十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之一,与珠海相邻的中山在2022年的经济表现却显得有些尴尬,其GDP仍然在3600多亿徘徊,增速仅为0.5%,省内倒数第三,GDP总量排名降至第十,被粤西城市湛江赶超。  近10年以来,中山GDP在全省的排名可谓肉眼可见地往后掉。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山与顺德、南海和东莞并称为“广东四小虎”,是早期广东改革开放的标杆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多年位列广东第五,仅次于广深佛莞。2013年,中山GDP首次被惠州赶超,失守广东第五城;随后被邻居珠海、江门甩开;如今更是被粤西的茂名、湛江超越。  中山是珠三角代工型基础制造业城市,主要从事服装鞋袜和灯具家私等产品的代工,和东莞类似,也是以乡镇经济为主,但因为它的乡镇经济没有做好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增速放缓,经济多年来一直增长乏力,甚至在2019年出现负增长。2022年,中山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99.52亿元,同比下降1.4%。分门类看,全年制造业同比下降1.6%。  不过,中山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随着深中一体化战略的落地,深中通道通车,中山与深圳在产业上将加强对接合作,对于中山而言,可能是一个再次崛起的机会。  在国内省域副中心城市中,湛江的投资规模排在前列。湛江区域内的湛江宝钢基地、中科炼化一体化、廉江清洁能源等项目投资超过百亿美元。  “近年来湛江将重心放在产业平台和项目上,今年力推建设的就有乌石港临港产业集聚区、东海岛产业园等。此外,广湛高铁等枢纽、已完成验收的综合保税区也会进一步带动产业导入。”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所长助理代秀龙曾对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表示。  在湛江东海岛,总投资百亿欧元的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首套装置于去年顺利投产。该项目完全建成后,湛江一体化基地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  与惠州的发展类似,重点项目成为湛江经济增长的助推器。2022年,湛江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40.19亿元,相当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体量的68%,新开工重点项目86个,数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6月7日,广东省卫健委、财政厅、发改委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建设生育友好省,稳妥有序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不断深化优生优育及妇女儿童健康服务,完善托育、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的生育支持措施。其中特别提到,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促进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 (资料图片)广东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是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双双过亿的省份,也是2022年出生人口唯一超过100万的省份。但2022年,广东省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减少27.2万人,出现几十年来首次下降。在此背景下,广东出台了上述“催生”政策。 在广东出台上述“催生”政策之前,今年1月,深圳市卫健委公开征求《深圳市育儿补贴管理办法》意见,初步拟定深圳市育儿补贴标准如下:生育一孩,三年累计发放补贴7500元;生育二孩,三年累计发放补贴11000元;生育三孩,三年累计发放补贴19000元。 在各地已出台的“催生”政策中,深圳把一孩也纳入育儿补贴的范围,还是十分罕见的。 近期,除了广东以外,国内还有多地出台了各具特点的“催生”政策。 西北人口增量第一省的“催生”政策与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广东不同,宁夏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内陆省份。在31个省份中,宁夏人口排名倒数第三,仅高于西藏和青海。 根据宁夏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底,宁夏常住人口728万人,比上一年底增加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7万人,出生率为10.60‰;死亡人口4.5万人,死亡率为6.19‰,自然增长率为4.41‰。而2022年全国出生率为6.77‰,自然增长率为-0.60‰。可见,宁夏出生率不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全国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仍保持自然增长率为正数。 但2021年宁夏出生率为11.62‰,常住人口增量为4万人。可见,无论是出生率还是人口增量,宁夏在2022年均比上一年有所下降。 2022年宁夏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为3.2万人,但人口增量仅为3万人,这意味着当年宁夏净流出0.2万人。 虽然2022年宁夏常住人口增量仅为3万人,但在西北五省份中已是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是甘肃省,2022年人口增量为2.4万人。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到2025年底,全区常住人口达到740万人左右;到2027年底,全区常住人口达到750万人左右。这意味着,未来3年要增加1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万人);而2026和2027年,平均每年需增加5万人。 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来说,可以依靠吸引外来人口来实现人口增长。2022年宁夏人均GDP仅为69781元,而全国人均GDP为85698元,陕西省人均GDP为82864元。可见,宁夏人均GDP不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同属西北地区的陕西省。在这种情况下,宁夏对外省人口的吸引力并不强。因此,宁夏的人口增长,主要还是依靠提高出生率。 今年5月,宁夏卫健委、财政厅联合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育儿补贴金发放实施方案(试行)》,进一步落实宁夏生育支持措施。《方案》提到,将为符合条件的家庭发放一次性育儿补贴金: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发放一次性育儿补贴金2000元,生育第三个孩子的发放一次性育儿补贴金4000元。此外,按政策生育第三个孩子的家庭,从出生当月起,每孩每月发放不少于200元的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周岁。 在西北地区,这种育儿补贴政策的力度算是不小了,其效果值得期待。 常住人口跌破千万,哈尔滨出台“催生”政策哈尔滨曾是东北地区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唯一城市。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哈尔滨全市常住人口为1000.99万,较2010年减少了62.61万,是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中唯一人口负增长城市,也是全国唯一人口负增长的省会城市。 根据《黑龙江统计年鉴2021》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哈尔滨是东北三省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唯一城市。但2021年末,哈尔滨常住人口下降至988.5万人,比上一年减少了11.6万人。至此,东北三省没有一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千万。 哈尔滨市常住人口在2021年跌破千万并不令人意外,因为此前常住人口已连续几年下降。哈尔滨市历年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2019年,哈尔滨市常住人口分别为1092.9万人、1085.8万人、1076.3万人。 《2022年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没有公布常住人口数据,公布的户籍人口为939.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3 万人,出生率3.6‰,死亡人口5.1 万人,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长率-1.8‰。 在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今年4月,《哈尔滨市育儿补贴发放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挂网公开:拟对符合条件的二孩家庭每月发放500元育儿补贴,三孩及以上家庭每月发放1000元育儿补贴,发放至该子女满3周岁止。同时有二孩、三孩未满3周岁的,分别按二孩、三孩标准发放育儿补贴。 另外,夫妻双方均为哈尔滨市户籍的,发放全部;夫妻仅有一方为哈尔滨市户籍,另一方为无户籍的现役军人的,发放全部;夫妻双方一方为哈尔滨市户籍,另一方为外地户籍的,为在籍一方发放50%;丧偶或夫妻双亡的,发放全部。也就是说,夫妻仅一方为本地户籍的,育儿补贴减半。 绍兴市上虞区的“催生”政策最齐全位于浙江省中北部的绍兴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近年来,绍兴市上虞区户籍人口不断下降。 今年4月,绍兴市上虞区推出优化生育政策13条,主要内容包括:给予每对新婚夫妇价值1000元的礼包。对二孩、三孩孕妇分别发放500元和1000元的孕期检查补助。对企业在女职工产假期间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给予补贴。向二孩、三孩分别发放每月300元和500元的消费券,直至孩子3岁。婴幼儿2-3岁期间,对二孩、三孩分别发放每月500元和800元托育服务补助。孩子0-3岁期间,参照上年度上虞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向三孩母亲发放生活补助。对0-3岁的三孩及其母亲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商业保险保障。 此外,还包括:对无房户或现自有房(商品房)人均面积不超过30平方米的三孩家庭,购买商品房时一次性发放30万元房票。三孩家庭公积金可贷额度允许上浮30%。二孩、三孩家庭优先配租保障性租赁住房。对无房户或现自有房人均面积不超过30平方米,且确有租房需求的二孩、三孩家庭,实际租房(商品房)时,分别依申请发放每月800元和1500元的租房补助。三孩在幼儿园期间的保教费减免50%。二孩可跟随一孩在同一所学校就读;三孩入园、入学不受学区房限制。 可见,绍兴市上虞区出台的“催生”政策,涵盖了结婚、孕期检查、产假补贴、育儿补贴、托育补助、生活补助、保险、购房补贴、住房公积金、租房补助、入园、入学等各个方面,在各地已出台的催生政策中,上虞的催生政策堪称是最齐全的。 根据《2022年绍兴市统计年鉴》的数据,近年来,上虞区户籍人口不断下降,2017年上虞区户籍人口为78.12万人,2018-2021年户籍人口分别为78.04万人、77.94万人、77.75万人、71.71万人。 武汉东湖高新区育儿补贴金额最高武汉是华中第一大城市,也是近年来最早出台“抢人”政策的城市之一。东湖高新区的经济总量位居武汉15个区(含功能区)的首位,有“中国光谷”之称,在促进人口增长方面更是不遗余力。 5月12日,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按政策生育三孩发放育儿补贴实施方案》,对2023年1月1日后满足相关条件生育三孩及以上子女的家庭,每年每孩可享受育儿补贴1万元,最长可享受至6周岁。这意味着,生育三孩补贴最高6万元,这是迄今各地出台育儿补贴中金额最高的。 到目前为止,各地已出台育儿补贴政策,绝大多数地区只发放至孩子年满3周岁。而东湖高新区的育儿补贴发放至年满6周岁。 那么,发放这么高的育儿补贴金额,东湖高新区的财政承担得起吗?东湖高新区的经济总量位居武汉15个区(含功能区)的首位。据东湖高新区2023年工作报告,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43.81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比武汉市2022年的GDP增速(4.0%)高出2个百分点,GDP总量占武汉市GDP(18866.43亿元)的14%。 从财政收入方面来看,据《2022年武汉市统计年鉴》,2021年东湖高新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94.55亿元,也位居武汉各区的首位。 根据《2022年武汉市统计年鉴》的数据,2019年,东湖高新区常住人口只有69.37万人,到了2021年,常住人口猛增到118.38万人。东湖高新区常住人口增长如此之快,仍然出台如此大力度的育儿补贴政策,确实不同寻常。 总之,在全国人口负增长的大背景下,各地纷纷出台“催生”政策,虽然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但基本上都是结合地方实际,综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财力等因素,聚焦为育儿家庭降低生育、养育成本,这些举措对于构建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营造生育友好环境,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文章来源:新京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经济倒数几个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