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可以给病人做手术吗如何看病的呢?

科技水平不断提升,那些科幻大片中的一幕幕正变成可触摸的现实,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映入大众视野。上能吹拉弹唱,下能包干家务,近可点单送餐,远可巡防勘探。各大服务机器人在家庭、酒店、银行等领域大显身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最顶端科技的前沿。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个“不一样的生活”。说不定哪天,你的老板会这样向你介绍:“来打个招呼吧,这位是你的机器人新同事。”今日,一款名叫“大医”的机器人出现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细细询问来宾的身体状况,“最近睡眠质量好吗”、“头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饮食上有什么变化”,最后还给出了“阴虚阳亢”的症状判断和调理建议,令人叹为观止。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季光教授对笔者透露:“国家积极布局智慧医疗的落地,特别在日常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等方面,机器人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进行病历建库、数据采集与分析等,为医疗诊断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来自派毅智能机器人团队的负责人表示,“现在机器人的热度不断增加,从提升自身的运营效率,到改善用户体验,它们无疑将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巨大的应用价值。我们正在多个技术领域进行积极的探索,进一步丰富智能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运用与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智能化医疗体验。”现场一位医疗界资深教授坦言道,这是第一次见到这样一台智能机器人,确实非常新奇,“大家都抱怨看病难看病烦,跑来跑去拿单子交钱,排队两个钟头,看病十分钟那是家常便饭。一天下来一个几百号病人,医生精力也有限。所以不管是流程上还是治疗上,甚至有些病症涉及到隐私不方便开口,能引入机器人是个非常好的利民措施。”如手术机器人可无间断操作超长时间的精密手术,健康管理机器人可记录日常数据进行健康保健、慢病管理等,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提供重力补偿、评估并实施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案。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算法,对比云后台大数据作出综合结论,医生能够更加精准地辨证论治,也让病人及家属更全面地了解病情,减少了不必要的风险和隐患。机器人以其先天优势,可以完美替代体力劳动,甚至是一部分脑力劳动。同时,预约、查询、排号、取检验单等都可以在它身上实现,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节约了浪费在繁琐流程上的时间,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使国内外各大流派的医疗宝库在信息化时代得到创新性传承。机器人无疑将成为“智慧医疗”体系的一大有力的突破。医疗机器人或许会成为人类史诗级科技创新,期待这跨界的传承与革新!原标题:机器人惊呆医学专家:从没想到还能这么玩

  目前的智能机器人还未考虑社会性格和行为。若真实现了,是否会像著名科学家霍金所担忧的那样“人类的末日降临,我们将被机器人主宰了。”其实没那么恐怖,因为有人正在将社会性格和行为赋予机器人使其具有人性化智慧,来帮助医生治疗患者的疾病
人的社会性格和行为体现了人类智慧,而且异常复杂和多变。至今没有任何人造模型或生物模型(繁衍自己的后代)可以复制或预测一个个体的社会性格和行为。有人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你却永远无法成为同样的榜样(你还是你!)。这就是人的社会性格和行为使然。  至今,科学家们仍在痴迷着两种动物的社会性格和行为:蚂蚁和蜜蜂 (我们孩提时也玩过蚂蚁搬家或捅马蜂窝)。因为它们类似于我们人类,具有社会性格和行为分工。如果我们能制造出微型蠕虫式机器人,并赋予它们类似蚂蚁或蜜蜂那样严格的社会性格和行为分工,帮助医生医治患者的疾病。那么,我们的医学科学将是跨世纪的飞跃。蚂蚁的社会性格和行为分工  以蚂蚁为例,最近在《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报道了英国和比利时科学家正在研究让微型机器人模仿蚂蚁的社会组织能力和协同合作。首先,我们都认可蚂蚁在搬树叶时有明确分工的:谁上树咬断残枝败叶? 谁在树下接着搬走? 谁又在蚂蚁穴巢等待接应而移入洞穴准备过冬御寒等等。模拟这些有组织和协作能力的社会行为,科学家们采用类似的任务测试微型机器人是否能够培养出社会性格和行为分工。当然了,前提是这些微型机器人必须具备自我学习和调整行为的能力,这些已经做到了(在此不赘述细节)。验证是:微型蠕虫式机器人群 (类似蚂蚁一样群体) 学习将微细颗粒从昏暗的地方搬运至光亮的地方 (光亮度作为刺激信号)。那么,微型机器人群至少有三种搬运方法选择:排成一队传递搬运;分成若干(或三组)每组搬运一段,下一组接着搬,直至到达光亮区域;自己搬运自己的。  显然,这三种模式有不同效果和速率。而微型机器人群体在经过上千次搬运之后,自动寻找出了最佳方式,即最快、最好、最省力的方式。由于这些微型机器人群具有自我调整行为的能力,因此,它们自愿服从于集体的使命—完成任务,逐渐升华成为了它们的社会性格和行为。那么,当这些微型机器人具有了特殊的社会性格和行为之后,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解决人类的疾病问题  先描述两种最常见、也是最纠结的临床症状/疾病:溃疡性疾病,即褥疮和清创。对于慢病和长期卧床老年人、以及复合型创口的患者来讲,褥疮或创口长期不愈意味着什么? 50%的长期卧床患者会死于褥疮感染。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有效治愈褥疮和快速伤口愈合的方法。我们姑且不谈进入体内消灭那些占位性病变,譬如,脏器内脓肿,甚至是肿瘤局部病灶等等。  如果能训练一批微型蠕虫式机器人,根据患者的溃疡创口自动进行局部治疗和修复,并清创愈合。这大概是所有医生求之不得的天大梦想。事实上,人的机体就是如此清创处理的。但往往是由于创面营养、供血不足或微循环不好等等,再加上各类耐药细菌或真菌的超速繁衍,人体白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都战死沙场了。人的躯体也许就此终止了。  有了被驯化具有社会和个性化微型蠕虫式机器人,它们便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必然会前赴后继地与病菌做殊死决斗!
最为难得的是它们不需要机体的血供和营养支持,而是自储备能量,且具有协同作战能力。真正的能实现吗? 是的,已经在路上了!有何潜在的风险或获益  也许有人说这是不是科幻?因为医学上已经应用了各种抗菌素,甚至近年来的生物免疫治疗等。然而,相对所有可能的治疗方案,这些试验中的微型蠕虫式机器人由于具有了社会性格和行为能力,它们的协同合作能力将是不可估量的,而对于人体(褥疮和溃疡)是毫无无风险的。因为最终它们还是要听命于人类的。  (当年在非洲混日子的时候,看到3-4米高的蚂蚁山,感觉异常震撼! 那时候已经知道了蚂蚁不仅能搬'家',而且还能造'山'。今天看来,它们还能提示我们人类如何治病 ! )。◆
2019-09-22 20:45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人类感知系统、触觉手术机器人、可穿戴医疗设备、3D医疗打印……传统健康产业正走出一股新潮的科技范。
今天,国际健康产业大会在烟台举行,数十场分论坛,展现了健康产业不同的切面,用“科技+创新”的模式,把曾经的空中楼阁变得信而有证。
AI医疗黑科技
本次论坛提到最多的就是触觉人机交互,通俗地讲就是将机器人在人体内的感触转换成触觉信号,让医生获得直接感触,从而能够快速找到病灶,提高手术精度。
在手术中,机器人进入患者体内直接接触病灶,医生通过连接设备,会获得一个“力”反馈,让医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与病灶之间的触碰质感、温度,更直观地了解患者病情。
想象一下,当医生通过手术机器人切取身体组织时,可以感受到自己施加的力气,感受到组织的软硬程度,从而对组织的病变情况作出判断。这种人机交互科技还可以将触觉信号传递给主刀医生以及3D图像处理,这样一来,医生就可以看到手术刀实时的位置。
还有一种可穿戴装备,被称作“外骨骼机器人”,患者只要穿上这套设备,就可以变身为 “钢铁侠”,它如今已经成为医疗康复领域的一款“神器”,甚至能够帮助瘫痪患者独立行走,有很多患者在熟练应用后,上楼梯一下子就能迈上两个台阶。
而随着材料的升级,这套外骨骼机器人如今已经越来越轻,体积越来越小,也越来越灵敏。现场专家预测,不远的未来,患者穿上这套设备后,活动将基本与常人无异。
健康产业中的私人订制
常看NBA的观众肯定见过这一幕,球队赢球后,当家球星把战靴脱下来抛给现场球迷,但一定会先把鞋垫抽出来,这是为啥呢?
主要就是因为球星的鞋垫都是专门根据其脚型、受力习惯私人订制的,这种待遇想想也觉得很贵。
然而,本届大会展出的3D打印定制鞋垫,能让像小编一样的普通人感受一下NBA巨星的待遇,并且某参会公司已经将其产业化。
据介绍,3D打印功能性定制鞋垫,是通过足底三维形态扫描,集合静态、动态的步态分析检测,并由专业矫形师依照生物力学设计后,而获得的一种方案,采用3D打印工艺加工而成,是患者专属的足部产品。
据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款鞋垫对内外翻足、扁平足、糖尿病足底溃疡、长短腿、足底筋膜炎等疾病都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另外,3D打印在健康产业的应用还覆盖到假肢、康复矫形器等辅助医疗领域。
在数字医疗领域,3D打印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场嘉宾展示了一系列非标准化假体的应用案例。在治疗骨盆肿瘤患者的过程中,医生往往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精准切除肿瘤,二是切除肿瘤后,大面积的骨缺损问题导致的后遗症。
而3D打印的出现,解决了这两大难题,一方面,通过3D打印肿瘤截除导板,并通过计算机导航系统,确保手术中精确定位,对肿瘤进行精准切除,随后通过3D打印,为患者个性化定制缺损骨,把破碎的骨盆补缀起来。这样,不仅有效减少植骨量,还可以根据骨缺损形状进行设计,吻合度更高,并且术后排异反应小。“数字骨科”这一概念的出现,使高难度的骨科手术操作也将变得简单,患者术后恢复也更快。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器人可以给病人做手术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