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在世界市场的地位打造全球领先地位

6月14日,素有全球品牌界“奥斯卡”之称的凯度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百强榜单揭晓,今年的发布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全球市场驱动领先品牌持续蓬勃发展的四大核心挑战,力求为新时代品牌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在发布的2023年全球百强榜单中,苹果、谷歌、微软位列前三。中国品牌方面,腾讯、阿里、华为、海尔等14家中国品牌进入百强,其中,腾讯位列全球第7,华为排名第58,海尔连续五年作为全球唯一物联网生态品牌上榜,排名较去年提升4位,希音、农夫山泉则是首次进入百强榜单。逆势前行,向全球亮出14张“中国名片”凯度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品牌数据与分析公司,凯度BrandZ的数据是全球品牌价值评估领域的硬通货。它将严谨的财务分析与广泛的品牌资产研究相结合,量化了品牌为企业的财务表现所做出的贡献。自1998年以来,凯度BrandZ已经在全球54个市场上调查了420多万名消费者,涉及超2万个品牌。今年,上榜百强榜单的品牌总价值达6.9万亿美元。在全球不确定性持续加剧的挑战下,凯度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继续保持着长期的稳定增长。过往几年里高速前进的中国品牌也放慢了脚步,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拥有强大品牌的中国企业显得更为强韧。凯度认为,强大的品牌一直都是企业的护身符——减轻了外部冲击,也为发展照亮了道路,更给用户和员工走出困境的信心,为未来积聚能量。榜单显示,2023年全球百强共有14个中国品牌入选,中国也因此蝉联上榜品牌数量第二多的国家。2006年BrandZ全球百强榜单首次发布时,登榜的中国品牌只有中国移动1家,如今,腾讯、华为、海尔等14个中国品牌展现着中国品牌、中国企业的强大实力。腾讯以1410.2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位列榜单第七位;茅台依然是全球价值最高的酒类品牌,以875.24亿美元的品牌价值蝉联全球酒类子榜单的冠军;海尔持续推进生态转型,五度蝉联全球唯一物联网生态品牌,排名持续攀升,位列全球第59位;跨境电商希音、饮料企业农夫山泉今年首次上榜,分别位列全球第70、81名。中国品牌所彰显出的实力,得益于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改变,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如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规模已达17.99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位居全球首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些不仅给中国品牌带来了持续发展的充足信心,更提供了创新发展的舞台和能量。进入品牌经济时代,品牌建设已成为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一个国家拥有著名品牌的数量,甚至能够反映出这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拥有强大品牌的中国企业正“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活水”。生态创新,为时代注入“确定性”力量去年年底,ChatGPT火爆全球,加速数字经济时代的进程,掀起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在这个变化远超以往的时代,外部环境仍处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当中,品牌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品牌是一种长期的承诺,承诺的是品质与信念,在不确定时期,消费者也依然会愿意与提供信心和价值的强品牌保持联结。数字经济之下,几乎所有行业都面临着被颠覆,万物互联已然成为趋势,数据定义制造、用户定义产品、体验定义价值,推动了商业竞争的加速,要想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引擎、新范式,品牌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在上榜的14个中国品牌中,海尔是为数不多连续多年保持排名攀升的品牌,今年已是五度蝉联全球唯一物联网生态品牌。作为实体经济的代表,海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实现了韧性、稳定发展。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提出:“没有战略的企业没有未来,所以做什么很重要;但偏离战略,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所以不做什么更重要。”正因如此,海尔坚持聚焦实体经济,推进生态品牌战略,持续聚焦智慧住居和产业互联网两大主赛道。凯度集团大中华区CEO暨凯度BrandZ全球主席王幸在解析全球品牌发展风向标时提到,“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市场环境,海尔打造了‘热带雨林’般的生态品牌新范式,携手生态方不断创造和迭代用户最佳体验,为企业注入了强大的确定性,实现了高质量发展。2023年海尔品牌表现进一步提升,并首次跻身凯度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榜60强,展现出生态品牌的强韧性、强活力”。王幸同时提到,“中国市场进入渐进式回暖阶段,专注品牌高质量发展是不变的主旋律,不可复制的品牌创新力至关重要。品牌扩张到多个品类或多个市场能够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中国品牌需要抓住新产品、新场景、新人群、新渠道、新区域,打造或加入共享的生态体系”。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海尔早已通过生态品牌的实践,持续输送着“稳发展”的力量。作为生态品牌的首创者和领航者,海尔在2019年开启生态品牌战略阶段,与用户、合作伙伴共创共赢,为社会创造价值循环。一方面,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提质、降本、增效,目前已赋能15大行业,链接超百万家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创业加速平台海创汇探索出“有根创业”的模式,形成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生态,目前海创汇平台上聚集了4000多个创业项目,孵化出7家独角兽企业、102家瞪羚企业、1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透过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百强榜单,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品牌生生不息的力量,洞悉如何在充满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建设高质量的强大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
6月14日,素有全球品牌界“奥斯卡”之称的凯度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百强榜单揭晓,今年的发布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全球市场驱动领先品牌持续蓬勃发展的四大核心挑战,力求为新时代品牌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在发布的2023年全球百强榜单中,苹果、谷歌、微软位列前三。中国品牌方面,腾讯、阿里、华为、海尔等14家中国品牌进入百强,其中,腾讯位列全球第7,华为排名第58,海尔连续五年作为全球唯一物联网生态品牌上榜,排名较去年提升4位,希音、农夫山泉则是首次进入百强榜单。逆势前行,向全球亮出14张“中国名片”凯度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品牌数据与分析公司,凯度BrandZ的数据是全球品牌价值评估领域的硬通货。它将严谨的财务分析与广泛的品牌资产研究相结合,量化了品牌为企业的财务表现所做出的贡献。自1998年以来,凯度BrandZ已经在全球54个市场上调查了420多万名消费者,涉及超2万个品牌。今年,上榜百强榜单的品牌总价值达6.9万亿美元,尽管这一数值与2022年相比有所下降,但依然比疫情前(2019年)增长了47%。在全球不确定性持续加剧的挑战下,凯度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继续保持着长期的稳定增长。过往几年里高速前进的中国品牌也放慢了脚步,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拥有强大品牌的中国企业显得更为强韧。凯度认为,强大的品牌一直都是企业的护身符——减轻了外部冲击,也为发展照亮了道路,更给用户和员工走出困境的信心,为未来积聚能量。榜单显示,2023年全球百强共有14个中国品牌入选,中国也因此蝉联上榜品牌数量第二多的国家。2006年BrandZ全球百强榜单首次发布时,登榜的中国品牌只有中国移动1家,如今,腾讯、华为、海尔等14个中国品牌展现着中国品牌、中国企业的强大实力。腾讯以1410.2亿美元的品牌价值位列榜单第七位;茅台依然是全球价值最高的酒类品牌,以875.24亿美元的品牌价值蝉联全球酒类子榜单的冠军;海尔持续推进生态转型,五度蝉联全球唯一物联网生态品牌,排名持续攀升,位列全球第59位;跨境电商希音、饮料企业农夫山泉今年首次上榜,分别位列全球第70、81名。中国品牌所彰显出的实力,得益于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改变,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如今,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规模已达17.99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位居全球首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些不仅给中国品牌带来了持续发展的充足信心,更提供了创新发展的舞台和能量。进入品牌经济时代,品牌建设已成为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一个国家拥有著名品牌的数量,甚至能够反映出这个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拥有强大品牌的中国企业正“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活水”。生态创新,为时代注入“确定性”力量去年年底,ChatGPT火爆全球,加速数字经济时代的进程,掀起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在这个变化远超以往的时代,外部环境仍处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当中,品牌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品牌是一种长期的承诺,承诺的是品质与信念,在不确定时期,消费者也依然会愿意与提供信心和价值的强品牌保持联结。数字经济之下,几乎所有行业都面临着被颠覆,万物互联已然成为趋势,数据定义制造、用户定义产品、体验定义价值,推动了商业竞争的加速,要想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引擎、新范式,品牌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态系统”。在上榜的14个中国品牌中,海尔是为数不多连续多年保持排名攀升的品牌,今年已是五度蝉联全球唯一物联网生态品牌。作为实体经济的代表,海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实现了韧性、稳定发展。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提出:“没有战略的企业没有未来,所以做什么很重要;但偏离战略,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所以不做什么更重要。”正因如此,海尔坚持聚焦实体经济,推进生态品牌战略,持续聚焦智慧住居和产业互联网两大主赛道。凯度集团大中华区CEO暨凯度BrandZ全球主席王幸在解析全球品牌发展风向标时提到,“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市场环境,海尔打造了‘热带雨林’般的生态品牌新范式,携手生态方不断创造和迭代用户最佳体验,为企业注入了强大的确定性,实现了高质量发展。2023年海尔品牌表现进一步提升,并首次跻身凯度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榜60强,展现出生态品牌的强韧性、强活力”。王幸同时提到,“中国市场进入渐进式回暖阶段,专注品牌高质量发展是不变的主旋律,不可复制的品牌创新力至关重要。品牌扩张到多个品类或多个市场能够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中国品牌需要抓住新产品、新场景、新人群、新渠道、新区域,打造或加入共享的生态体系”。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海尔早已通过生态品牌的实践,持续输送着“稳发展”的力量。作为生态品牌的首创者和领航者,海尔在2019年开启生态品牌战略阶段,与用户、合作伙伴共创共赢,为社会创造价值循环。一方面,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提质、降本、增效,目前已赋能15大行业,链接超百万家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创业加速平台海创汇探索出“有根创业”的模式,形成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生态,目前海创汇平台上聚集了4000多个创业项目,孵化出7家独角兽企业、102家瞪羚企业、1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透过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百强榜单,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品牌生生不息的力量,洞悉如何在充满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建设高质量的强大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闪电新闻记者 周迎春
报道
电动化时代,外资还有翻身机会吗?有!“德系、日系如果在固态电池上有大突破,能够量产,那么在电动车赛道第二阶段有可能打个翻身战”,日前,在第三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上,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卓越教授张中祥如是说。由此可见,现阶段,外资品牌电动化转型虽然处于落后阶段,但仍有迎头赶上的机会。原因是电动化第一阶段,新能源市场淘汰的是家底薄弱、竞争力不强的边缘车企。同时,各国新能源政策的不断变化,又给头部外资品牌电动化转型留足更多时间。像大众、丰田等跨国车企,在全固态电池、智能化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推进速度以及投入决心,并不逊色于中国品牌。大概率要到2025年后(多方观点认为,2025年后才是智能汽车淘汰赛的开始),头部国产与头部外资之间的生死较量才会正式展开。中国品牌领先地位尚不稳借着新能源东风,中国品牌正在全球市场崛起。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日前表示,福特汽车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而非通用汽车或丰田汽车。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称赞,比亚迪极具竞争力。中国品牌在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力能被头部跨国车企正视,确实值得高兴。但是,福特汽车、特斯拉等强调的中国竞争对手,目前来看就比亚迪能匹配得上。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表示,新能源车企年销量达到50万辆才能实现盈利,达到500万辆才能“活得好”。这个前提是,不亏本卖车。照此条件,当前在新能源市场,已形成产销规模并且实现盈利的中国品牌也就两家——比亚迪和理想。至于其他中国新能源品牌,目前仍处于两种状态:一是“以价换量”阶段;二是产销尚在爬坡中。也就是说,大部分中国品牌和外资车企一样,都还在为实现新能源业务盈利而奋斗。就销量而言,上汽通用五菱常年上榜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品牌销量TOP5,年销量在50万辆左右。但是,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车型主要聚焦8万元以内的低端市场,存在单车利润空间薄弱,技术性不强,可替代性高的问题。随着吉利熊猫mini、长安Lumin等竞品上市,上汽通用五菱在小型电动车市场销量下滑达两位数。造成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业务盈利难的另一原因是,高端化之路不畅。同时受竞争对手冲击,销量支柱宏光MINI EV经常限时降价。5月时,曾将起售价拉至2.98万元,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同样高端化遇阻的还有广汽埃安。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整理,广汽埃安1-4月累计终端销量为11.7万辆,其中10万-15万元价格区间版本占比达九五成。而且,广汽埃安有四成销量由B端市场贡献。“以价换量”策略下,广汽埃安虽然销量持续上涨,亏损也在扩大。截至2022年5月31日,广汽埃安累计净亏损超37亿元,公司负债总额高达98.5亿元。其他中国品牌电动化问题也不小。除理想外的新势力,后续上市的新产品表现变得乏力,年销量难破20万辆大关。再看传统自主品牌,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长城、吉利以及长安等车企的新能源销量占比仅在两成左右。对于外资品牌来说,与大部分国产品牌的差距并非不可追。再看比亚迪和理想,尽管已经实现盈利,但领先优势也不牢固。因为,中国品牌与外资品牌比拼的市场已从国内走向全球。比亚迪问题在于,品牌全球号召力待提升。比亚迪虽然在国内10万-30万元主流新能源市场一骑绝尘,月均销量达到20万辆,但几乎全部由国内市场贡献,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尚处于初期成长阶段。理想的市场根基更浅。作为新势力,理想入局造车还不到10年,现阶段仅在国内中高端市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正在提升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理想的增长势头会对奔驰、宝马和奥迪等豪华品牌造成威胁,但无法伤及根本。像BBA这样的传统豪华品牌,有着百年品牌积淀、丰富的产品矩阵、庞大的基盘用户、深厚的市场根基。厚积薄发下,BBA后来追上的可能性极大。可见,中国品牌要想成为大众、丰田这样的跨国车企,至少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努力。而在中国品牌加速新能源出海、扩大品牌影响力的过程中,大众、丰田也在加快电动化反攻步伐。2025年后,再谈输赢在经历过第一波淘汰赛后,即进入电动化第二阶段,中国品牌与外资车企在中国乃至全球电动化市场的竞争,才是真正进入“枪林弹雨”、非死即伤的决赛圈。而这一路,比拼的是双方的品牌力、技术创新力、智能化、本土化市场战略等综合实力。就品牌全球号召力而言,外资品牌更胜一筹。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品牌,还在开拓全球市场的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三五年时间了解当地法规风俗,市场格局,消费者需求,搭建本土销售渠道,确定工厂选址等。而大众、丰田等跨国车企在海外市场已耕耘数十年,拥有极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让其电动化产品落地变得水到渠成。在欧美、东南亚等重要燃油车市场,大众、丰田等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即使是在国内市场节节败退的福特、起亚,在海外市场的地位也要比中国品牌更加稳固。而且在新能源主要市场——欧洲,外资品牌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2022年欧洲新能源销量数据显示,大众集团独占四成份额,宝马、现代起亚占有一成份额。尤其是特斯拉,在全球市场都有极高的号召力。今年一季度,全球电动车销量榜单显示,特斯拉Model Y以27.9万辆断层第一。反观同时上榜的比亚迪几款车型(包括腾势D9),以及广汽AION S等国产车型,主要是依靠中国市场,海外市场的贡献可忽略不计。技术创新方面,在电动化第一阶段,中国品牌押对了新能源技术路线的发展方向,即长续航、长尺寸的纯电动车,占据先发优势。而欧系出于安全性和欧洲本土市场消费者的偏好,初期推出的产品多是短续航的小型车。由于市场需求增长较慢,欧系品牌新能源布局也是徐徐图之。这给了中国品牌可乘之机,凭借电动化、智能化以及供应链(中国拥有完备的新能源产业链条)三大优势,逐渐向海外新能源市场渗透,改变全球新能源市场格局。目前,中国品牌新能源产品已深入欧系品牌腹地。德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同期德国进口的电动汽车中有28%来自中国,同比增幅达2倍。但是,如果第二阶段,外资品牌押对技术路线,并补齐智能化、供应链短板,或许可迎来翻身机会。外资品牌本轮押注全固态电池技术。在该领域,日本直接跳过半固态电池到全固态电池,其中丰田汽车是全球固态电池技术专利最多的车企。今年初,日产汽车也表示研发出一种全新固态电池,续航可达到一千公里,充电时间只需三分钟,预计将会在两年后试生产。欧美品牌方面,大众、宝马、奔驰、Stellantis集团等通过投资电池初创企业,聚焦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韩系中,韩国三星 SDI 和SK电池企业也在联合研发固态电池。大家不约而同地将2025年前后视为固态电池技术商业落地元年。丰田计划在2025年前推出固态电池。丰田表示,通过使用钴镍铜合金所制造的电极可防止氟离子电池高温膨胀的隐患,能有效抑制电池体积的变化。丰田亚洲区首席执行官Masahiko Maeda 曾对外表示,除了将固态电池应用在纯电动汽车之外,丰田正在考虑将它用于混合动力汽车上。ChatGPT的到来,或许将加速全固态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表示,“随着ChatGPT技术的出现,对新材料的探索效率极大提高,开发的周期能够缩短,通过全球的努力,全固态电池能够取得成功。”他指出,全固态电池技术正处于商业化的前夜。对外资品牌电动化转型有利的另一点是,其他国家很难复制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速度。欧洲部分国家甚至计划放缓内燃机淘汰速度。今年初,欧盟表示,如果内燃机车辆只使用碳中和燃料(合成燃料),那么也可以在2035年以后进行新车登记。在张中祥看来,在5-10年内禁燃的建议是不现实的,中国品牌独尊电动车呼声不可取。盖世汽车认为,电动化赛道经过两轮竞争后,全球汽车市场最可能形成的格局是,中国品牌、特斯拉、外资品牌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品牌的崛起、特斯拉的壮大都不可阻挡,而丰田、大众等头部外资品牌在被蚕食掉部分市场后,根基仍在。至于更长久的未来,谁抢先掌握新技术,占领新赛道,格局又将再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品牌在世界市场的地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