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转向以什么建设为中心?

  作者:张占斌(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在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领导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一是深化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更加强调实现现代化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是决定中国现代化的全局问题。“中心”是相对于全局而言的,着眼的是全局,离开全局就无所谓“中心”。从中国发展的实践来看,如果不能正确地确定“中心”,就不能够真正掌握和推动全局;如果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全局都会受到损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创造了历史性变革,根本就在于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推进现代化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都要服从、服务、捍卫这个中心,不能冲击、背离、取代这个中心。  二是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中心任务的新要求,增强对新发展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内涵的把握。党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判断,经济建设仍是中心工作。新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了新的内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是统一的,以人民为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展开的内在规定,凸显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价值遵循,有利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是强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贯彻落实,营造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社会生态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当前,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国际经济环境更加严峻复杂多变,需要更好的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营造更加鲜明、浓郁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环境,形成旗帜鲜明抓发展的政治生态,努力把我们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把我们的经济搞好。这是我们在国际上参与合作竞争的底气所在,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力所在。  四是必须把推动经济稳定增长放在发展首位,宏观经济治理要在多重目标中寻求系统动态平衡。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把稳定经济增长长期抓下去,不断增长自己的实力和竞争力。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各级政府加强监管和推动发展都要两手抓,不能监管之手越来越硬,推动发展之手越来越软。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要进行综合影响评估的指示。加强统筹协调,避免局部合理政策叠加起来,造成负面效应。还要防止分解谬误,避免把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更不能层层加码,导致基层难以承受。  五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全面改革更加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不动摇,以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牵动“五位一体”的改革向纵深发展,重点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坚持和捍卫“两个毫不动摇”,把民营企业家当成“自己人”,深刻理解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因素,加快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推进要素市场化进程,不断改善市场主体预期。  六是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的市场空间,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民营经济发展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标志。要加强顶层设计,改善舆论环境和民营企业的预期,加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国家专门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建议国家定期发布《中国民营经济白皮书》,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快结构性改革,解决好民营企业在产权保护、招投标、市场准入等领域存在的典型问题,在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发展环境上多为民营企业鼓与呼。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大量市场主体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内在动力,必须充分信任、尊重、依靠、爱护、理解市场主体,真正发挥企业家在推动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的特殊作用。  七是加快围绕高质量发展拓展经济增长空间,设计合理的地方政府竞争发展机制。靠什么来拓展经济增长空间?当然是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靠落实新发展理念,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当前比较迫切的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突破核心技术的“卡脖子”,带动中高端产业迭代升级;适应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构建以国内为主的超大规模畅通循环的消费市场;抓住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升级契机,适当保持合理的投资强度和结构优化,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地方政府竞争是理解中国地方政府行为,尤其是中国地方改革与治理模式的重要视角。只要考核设计合理,加之必要的顶层牵引,地方政府竞争发展机制还是可以大胆用的,也是能够释放较大效能的。  八是以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干部推动经济发展,提高领导干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以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有空间,改变一些地方空喊口号,不敢作为、不想作为、不会作为、不能作为的不良风气,改变行政化方式惯性依然明显、市场化方式运用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领导干部要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化系统思维、法治思维、专业思维、底线思维,坚持科学谋划,强化依法办事,提高领导新经济能力、防范风险能力、群众工作能力。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绿色产业转型与碳达峰碳中和等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更好地发现变局中的规律、现象后的本质。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石建勋(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深刻把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新发展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实践得出的基本经验,是兴国之要。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的八大提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一要求已含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由此进入发展快车道。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作出明确概括: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路线的简明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基本路线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新发展阶段必须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发展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逻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社会各种复杂矛盾运动的结果,每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总有主与次、重要与非重要之分。从多种矛盾中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第一步,而确定解决主要矛盾的中心任务是第二步,两者缺一不可。紧扣如何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个时代主题,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认识论、方法论在新发展阶段的具体应用,也是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战术方针的理论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虽然主要矛盾内涵发生了变化,但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手段和战略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成功,归根到底要靠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中心任务,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主要方面来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这些都离不开丰富的物质基础,都需要有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基础来支撑。这就决定了新发展阶段我国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表明,原有的总量不足的矛盾已转化为结构性矛盾,表现为某些领域产能过剩、某些领域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坚持唯物辩证法,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根本要求。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善于统筹协调,防止工作没中心没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坚持重点论。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其他四个领域建设的成效,经济建设为其他领域的建设提供动力和物质基础。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与统筹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冲突,在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进程中,既要注重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也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通过经济发展带动和促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协调发展。新发展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践逻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新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仍然要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需求侧管理,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质量效益提升这三个关键问题,努力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各方面的高质量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正在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实践,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挑战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只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要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奋斗,聚精会神搞好经济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大做好“蛋糕”,需要继续鼓励勤劳致富、创新创业致富,最为广泛有效地调动全社会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让创造社会财富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让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更加强劲。这要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通过全体人民共同艰苦奋斗促进共同富裕。《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4日 06版)[ 责编:孙满桃 ]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本文作者:人民网
文字编辑:曹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