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利弊会不会让我们失业?


谢邀!
其实机器代替人工的事情并非是现在才有,只是以后的人工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比之前更大的“失业”。因为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的发展而失业的人,称为“技术性失业”。其实也很好理解,技术性失业指的就是因为人类创造出来的技术革新而失业的情况。这个单词是很久之前就已经有了,最初可以追溯到18世纪。
最初的技术性失业是起源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原本的人工纺织转变为机械纺织,虽然当时的失业者有所增加,但是也只是局部的问题。随着机械的导入,节省了劳动成本,棉布等纺织品实现的低价供给,加大了棉织品的市场流通,改变了当时人们的消费习惯。(比如内裤作为一个新商品开始普及)因此也诞生了许多新需求,而为了满足这些新需求,需要工厂进行生产,这些新工厂的雇佣也就很好的填补了因技术革新而导致的失业缺口,达到了一种平衡。同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革新点事重工化学领域。
从前两次产业革命来看,因为人类的技术革新,提高了现存产业的效率,消费需求也更加扩大。然后因为消费需求的扩大,导致新产业的出现,因技术性失业的劳动者以劳动转移的方式解决了再次就业的问题。所以,目前为止的技术性失业还未有较大规模的问题。
从1990年一直持续到今日的情报通信技术可以说是“第三次产业革命”,但是第三次产业革命有很大的可能无法用前两次的经验来解读。从目前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消费需求并未有大幅度的增加,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加节约了劳动力,人员有减少的趋势。以美国为例,中间层以事务性劳动的就业人口,已经面临着失业的危机,而就业形势将出现“两极化”:低工资的纯体力劳动;高工资的纯脑力劳动。但是,脑力劳动中例如会计或者律师助手等职位,有可能会被机器设备代替。
按照一般的市场原理来看,经济萧条时期会出现裁员,经济繁盛时期雇佣也会增加,一增一减从理论上来讲,市场可以自己调节。可是现如今这样的情况将会有些不同:经济萧条时期出现裁员,在经济恢复期或者繁盛期许多企业选择的并非是“增加雇佣”,而是导入情报技术(AI、机器人等)。那么因为人工智能机器人而失业的人,将会怎么办呢?其实现在也是很多人正在思考的问题之一,未来大趋势已经如此,要想解决失业问题该如何做?
从经济学上来讲,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的问题就是:代替还是补足的问题。代替是指“完全代替人类进行工作”,补足是指“人类与人工智能进行互相补足”。当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会认为:代替是悲哀,补足才是正道。但是,这样想还是有些简单,无论什么样的时代,都会存在无法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人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十年前国内很多人不会使用办公软件(word
excel等),甚至出现了很多办公软件培训的公司,但是现在却很少了,原因就在于目前已经普及了相关的知识,而以前的教育并未接触到这个部分,所以会有一批人至今还是不会使用办公软件。
和人工智能其实是同一个道理,如果机器人取代了人类的部分工作,那么就需要人类去操作机器人进行处理一些事情,那么不会操作机器人的人无疑面临着失业的困境。再以电商为例,通过少数人的技术人员构造的电子商务系统就是一种补足。但是这种补足也逼迫很多实体店倒闭,对于这些实体店的人来讲,那就是“技术性失业”。
毋庸置疑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失业者必然出现的。那么为了照顾到失业者的情况,可以从经济上进行看待一下这个问题。从我的观点来看的话,可以讨论一下BI制度(Basic
income)。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会彻底的破坏雇佣结构,其实是可以通过政策规避的。机器人的最终形态就是服务人类,能够让人类享受到更多的科技红利。如果人类社会上的工作大部分已经被机器人替代的话,那么找不到工作的人或许可以领取一份基本收入,作为生活的保障。赋闲在家,或许在未来也是一种“工作”。到那个事情,“工作”本身的意义也会发生变化。现在人的一生都在被“工作”追赶,如果工作时间大幅度减少,但是所创造的价值却在增加的话,那么工作就可能变成“自己想不想干”的一种兴趣了。
部分文章介绍:
《日本制造业“晚节末路”:真的只能沦为下游供应商?》
《在日本中国人的焦虑:孩子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年年亏钱,索尼为何还要坚持做手机?背后是老谋深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利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