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的哪里属于地中海地震带带?

【导语】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共1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认识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

银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99.86%地月系: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地球和月球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波长范围:0.4~0.75为可见光波段

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2分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概念:黑子→出现于光球层

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

概况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周期长小时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

速度15°/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

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地理意义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

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

概况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西向东角速度约为每天,近日点时较,远日点时较,约为日分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2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名称带五带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对应点选填右图)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

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17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约6千米地壳。海拔越高,厚度越大。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连续。三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上地幔组成。圈层下地幔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一般把~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石油、天然汞固态如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属矿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矿物最为重要。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玄武岩。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砾岩、白岩、石灰岩、砂岩。

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失。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岩石圈由6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运动或静止)当中

(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张裂(碰撞或张裂)形成裂谷。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碰撞(碰撞或张裂)形成山脉、岛弧、海沟。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岩层上凸的称为背斜、岩层下凹的称为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向斜成山: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

(2)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3)现实指导意义:背斜储油、向斜储水;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符合力学原理,较为坚固,不易积水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凸(凹、凸)岸形成冲积平原,山口冲积扇。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差异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原因是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篇2: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联系。

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如地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

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如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按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有由浅入深或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如工业的发展,从手工业——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等,这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纵向联系中,在每一阶段或层次上又存在着多向或横向联系。

按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如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体的空间分布反映了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的纵向联系,如学习工业分布中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带,城市群等,容易混淆,可在图中抓住几个中心城市,沿铁路、或河流、或海岸线都可作纵向联系,使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沿一定思维线索发展,便于理解其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也加强了记忆。

不要指望课后睡觉,背诵课后课本的规定,以提高地理成绩,那是妄想!地理是要理解的,你要认真听课,真正理解,课堂上就不再有很大的努力去自学了。此外,许多重要的知识和原则隐含在“活动”中。教科书中没有直接的答案。为了学习有用的知识,你必须认真倾听。充足的睡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

篇3: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综合法: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下面结合北美简易图像,说明如何分析它的气候特征。并介绍综合法的一般步骤。

图中哪种气候分布的面积最广

(1)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围,即搞清楚在哪里的问题。

(2)根据事物的组成分解成部分。如分析气候成因,就要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气压及风带等方面去分析。

(3)分析各因素的特点,看它们在构成地理事物中起了什么作用。由上图可知,纬度、西风和地形的特点都对北美气候产生了影响。

(4)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述因素中,纬度位置决定了北美主体在北温带,并处在西风控制范围,南北纵列的高大地形阻碍了太平洋湿润气流的进入。这反映了北美纬度、西风同地形之间的紧密联系。

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篇4: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 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篇5: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篇6: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篇7: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

地处亚洲东南部,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范围包括中南半岛(中央经线为100篍),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夹在马来群岛和苏门答腊岛的11个国家: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

三、南亚:10汉N-30汉N,中央经线80汉E;

地处亚洲南部,范围包括北部三个内陆国(尼泊尔、不丹、锡金),中部三个临海国(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南部两个岛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

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部位,世界岛,范围包括五大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基尔斯坦),古代是丝绸之路,现代是第二亚欧大陆桥,战略地位重要;

地处“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是海陆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埃及,土耳其海峡——土耳其),北回归线横穿南部;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30汉N-30篠,20汉W-60汉E,中央经线:20汉W;

地处印度洋,大西洋之间的低纬地区,南回归线,赤道横穿,范围包括49个国家;

北邻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靠地中海;

1、东欧西起波罗的海东海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它的面积占欧洲的一半,7个国家;

2、北亚是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它从乌拉尔山向东延伸到太平洋沿海,北邻北冰洋,南抵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的国界,面积在亚洲地区的1/4;

九、北美:30汉N-50汉N,中央经线100汉W;

地处西半球北部,北美洲的中部和北部;

十、拉丁美洲:30汉N-50汉S;

地处西半球,地跨赤道,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加勒比海,南邻德雷克海峡;范围包括北部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部南美大陆,巴拿马运河;

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范围包括“一个大陆(澳大利亚)、四个岛屿(新几内亚岛、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岛)、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地处世界最南端,纬度,跨经度最广;范围几乎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范围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和北美的陆地和岛屿;

篇8: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xx-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篇9: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篇10: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公转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19、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20、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1、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现,如海口市。

22、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3、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3.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及其受力

①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於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准运动并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7、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垂直气流上升,天气阴雨。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19、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0、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1、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共同作用形成。

23、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24、主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损,高纬受益,使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1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 季节知识专题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篇11: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点有: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运用等值线分布图(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考查地面状况对气温、气压的影响,以及对风向、风力大小及天气状况的影响。20xx年高考大纲全国卷9—10题以坐标图为切人点考查了热力作用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读图能力;提供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或表格数据、文字、坐标图等材料,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成因、分布规律、特征等的影响。20xx年高考福建文综10—12题通过提供北极地区等压线分布图的'形式综合考查了风向判别、海陆分确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等;以图像或等压线分布图为载体,考查锋面或低压(高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特征。20xx年高考江苏地理5-6题、安徽文综第34题、北京文综第7题、广东文综第6题和天津文综地理部分lO—11题都侧重考查了锋面、低压、高压等主干知识和天气系统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重在理解大气逆辐射的意义;热力环流的成因要注意理解大气受热差异与气压差异、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风向的判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通过绘图的方法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利用读图分析法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熟悉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并注意通过分析统计数据理解和掌握各气候类型的特征;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各气压带之间、风带之间、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之问的异同。

篇12: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东北三大省,黑吉辽简称。

黑北漠河镇,“极村”“不夜城”。

地形之特征,外山平原中。

大小兴安岭,西北“人字形。

东部长白山,天池绮丽景。

东北大平原,松辽三组成①。

肥厚耕地阔,“沃野千里”平。

气候之特征,冬长又寒冷;

河冰坚且厚,航运半年通。

积雪和冻土,水丰好墒情。

夏季短且暖,七八月为盛。

农作物玉米,大豆最著名;

春小麦甜菜,苹果产辽东。

一年一熟主,农业基地重。

木材基地重,长白兴安岭;

红松木优质,落叶松有名。

貂皮鹿茸参,东北“三宝”称。

东北之水库,最大松花湖。

河流流量大,水能亦丰富;

白山水电站,丰满须记住。

本区矿产多种,石油煤铁为重。

辽河吉林油田,最重须记大庆;

鞍山本溪铁矿,阜鸡鹤煤著名②;

露天采煤抚顺,矿产综合利用。

(4)城市、工业、交通

东北三大省,工业类型重。

哈尔滨机电,长春“汽车城”;

沈阳属机械,鞍钢最著名。

铁路稠密网,骨架“丁”字形;

哈尔滨沈阳,南北枢纽重。

大连不冻港,航线八方通。

①松辽,松辽平原。三,三江平原。

②阜,阜新。鸡,鸡西。鹤,鹤岗

篇1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4、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篇14: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精选总结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篇15: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精选总结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以河谷为例)b)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冲积平原为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a)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篇16: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精选总结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一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期末考试即将到来,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有效的提高地理成绩,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初一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一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半径: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3、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

经线特点:所有经线一样长;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经线是一个半圆.

经度:0°—180°;0°经线为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以西为西经,

纬线特点:纬线长短不一,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0°—90°;0°纬线为赤道,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

6、低中高纬的划分:南北半球,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7、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 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

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8、能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24小时);自转中心:地轴.

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

公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公转轨道:椭圆.

地理意义:产生了季节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

2、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5、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

一般的地图,用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有指向标的地图,用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有经纬网的地图,用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6、图例: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要记住常用的图例)

7、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

8、海拔(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

9、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缓.

10、由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地形:

山顶: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侧的等高线比较高.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地球表面的水陆面积比例:海洋71%,陆地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图上准确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3、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亚洲、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

4、陆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类.

5、在地形图上能找出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亚马孙平原.

6、阅读大洲地形图,判断大洲的地形大势.

7、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8、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1、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风雨、冷热、阴晴等),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比较稳定的.

2、知道常用的天气符号.

3、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测定方法用温度计.

4、一天中的气温有变化,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的气温有变化,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是7月份,最低气温是1月份,南半球相反.

5、气温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的差值.

6、气温的垂直变化: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7、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等温线图.

8、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全球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同纬度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

同纬度高原、山地气温低,平原气温高.

9、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图.

10、降水: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大地面,称为降水.测定方法用雨量器,单位是毫米(mm).

11、能分析一个地方降水的季节变化.

12、学会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

13、世界降水的地区差异: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少;

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降水多;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4、学会阅读降水柱状图.

15、世界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16、知道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17、能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2、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

3、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及美洲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区: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高温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地势高峻、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区.

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粮食紧缺、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上学、就业、看病难、资源紧张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黄种人: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白种人:欧洲,亚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中部,南美洲东部沿岸及大洋洲.

黑种人:非洲南部和中部.

6、世界上的主要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伊斯兰教:流行于亚洲西部、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佛教:由古印度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

基督教:流行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8、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9、聚落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10、说出一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名称.

第六章:世界地区的发展差异

1、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以及南半球的大洋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中海地震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