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脑筋急转弯信了孟子也信了你猜老子信不信这句话怎么回怼?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选择题及答案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文学常识选择题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选择题及答案 篇1

  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古代的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B.我国古代的计量单位有“仞”“钧”“樽”等。

  C.山东省别称“齐”“鲁”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

  D.古人以九为阳。九月初九有两个九,所以叫重阳。

  【答案】B。解析:盛装名酒的专用木容器”。本义:盛酒器。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

  2.下面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至和元年”中“至和”是宋神宗的年号。

  B.古代男子到二十岁行冠礼,后人常用“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C.“四书”指的是《诗经》《尚书》《春秋》《周易》。

  D.月望总在农历每月初十前后,因此,常称农历初十为"望日"。

  【答案】B。解析:A北宋仁宗赵祯的年号。C《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D望月,满月。月满之时,通常在月半,故亦用以指旧历每月十五日。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江,古代专指黄河和长江。河北、河南,古时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B.在古代宴席的四个座位中,以东向为最尊,次向为南,再次向为西向,北向是侍坐。

  C.《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大型综合丛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所以称“四库”。

  D.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答案】B。解析: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4.下列关于戏剧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和其他造型成分等艺术手段,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的综合性艺术。

  B、《窦娥冤》是一出元杂剧,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

  C.元曲是与唐诗、宋词并称的我国艺术宝库的明珠,包括杂剧和正剧两部分。

  D.京剧已经同国画、中医一起,并称我国的三大国粹。

  【答案】C。解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或杂剧的通称。正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又称为悲喜剧。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谷是指:稷、麦、黍、麻、豆。

  B.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称,称呼别人的父母则为“尊”。

  C.“金榜”是指科举时代殿试录取的榜,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者为“进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

  D.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答案】A。解析:豆改为菽。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

  B.“赤字”原指原初生的婴儿,后多用于比喻怀有一颗纯洁的爱国心的人。

  C.我国的四大古典小说名著是指《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西游记》。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答案】C。解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礼》已经失传,其他五部称“五经”。

  B.文房四宝指笔、墨、纸、砚。

  C.“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尺”比现在的“尺”要短些。

  D.六书是专指汉字的六种造字法。

  【答案】A。解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经》、《周易》和《春秋》。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

  B.《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为战国时孙膑所著。

  C.“三五月明之夜”是指农历八月十五。

  D.古代贫民百姓多穿戴麻布服饰,所以“布衣”成为平民百姓的代名词。

  【答案】B。解析:A崤山以东的地区C农历每月十五月圆之夜D古时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并非贫民白子百姓。

  9.常识的连线错误的一项是()

  D、莫泊桑--------世界短篇小说巨匠-------《项链》

  【答案】C。解析: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堪称史论双壁。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选择题及答案 篇2

  1、切脉是中医独创的诊法,中医把脉时摸的是:( )

  A、静脉 B、动脉

  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形容为:( )

  A、花之君子者 B、花之隐逸者

  3、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什么?( )

  B 、替人研磨墨汁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谁的名言?( )

  A、孔子 B 、屈原

  5、“杏林”指代的是:( )

  A、教育界 B、医学界

  6、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出自哪部书?( )

  A、《山海经》 B、《世说新语》

  7、“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写的是:( )

  A、下棋 B、战场 C 、戏台

  8、《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史的总称,其中只有一部是完全意义上的通史,它是:( )

  A、《汉书》 B 、《史记》

  C 、《三国志》 D 、《左传》

  9、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面对大院的门口,你的左手边是什么方向?( )

  10、孔子弟子中擅长做生意的是谁?( )

  A、子路 B、子张

  C、子贡 D 、颜回

  11、元太祖铁木真是蒙古草原上的英雄,他被人们尊称为“成吉思汗”,“汗”的意思是大王,那么“成吉思汗”的意思是:( )

  A、天空 B 、大海

  C、草原 D 、高山

  12、“塞翁失马”这一典故出自:( )

  A、《淮南子》 B 、《庄子》

  13、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 )

  A、《永乐大典》 B、《四库全书》

  14、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这和下面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不谋而合?( )

  A、老子 B 、孟子

  C、荀子 D、孔子

  15、“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这个成语与以下哪部著作有关?( )

  A、左思的《三都赋》 B、司马相如的《长六赋》

  C 、班固的《两都赋》 D 、张衡的《二京赋》

  16、“红娘”今指代为爱情牵线搭桥的人,请问她最早出现在哪部文学作品中?( )

  A、元稹的《莺莺传》 B、王实甫的《西厢记》

  17、《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的是:( )

  A、赵云,张飞,关羽 B、刘备,关羽,张飞

  18、我们常用“社稷”来指代国家,其中“社”字代表的是:( )

  A、土地之神 B 、五谷之神

  19、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都喜欢研墨挥毫,请问下面哪种是正确的研磨方法?(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20、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指的`是谁?( )

  A、张飞 B、关羽

  C、卫青 D 、 李广

  21、下列民间爱情故事起源年代最早的是:( )

  B、《梁山仙与祝英台》

  C、《唐伯虎点秋香》

  22、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衡”是指的哪个方面的标准?( )

  A、长度 B 、面积

  C、体积 D、重量

  23、木版年画发源于四大名镇中的哪个名镇?( )

  A、汉口镇 B、景德镇

  C、朱仙镇 D 、佛山镇

  24、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时间最长?( )

  A、《徐霞客游记》 B、《说文解字》

  C 、《天工开物》 D 、《梦溪笔谈》

  25、“疱丁解牛”形容做事得心应手,“疱丁”指的是什么?( )

  A、一个年轻力壮的厨师

  B、一个名叫“丁”的厨师

  2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 )

  A、《长歌行》 B 、《短歌行》

  27、下列哪个成语和“道听途说”词意更接近?( )

  A、空穴来风 B 、三人成虎

  28、《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雪芹”是他的:( )

  A、名 B 、字 C、号

  29、下面哪句话是孔子说的?( )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0、在古代,人们将乐器分为“丝”、“竹”,分别指弹弦乐器和吹奏乐器,其中哪个是指吹奏乐器?( )

  31、“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句诗描写的是谁的爱情故事?( )

  A、牛郎和织女 B、唐明皇和杨贵妃

  3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体现出:( )

  A、怀疑精神 B、辩证法思想

  33、中国人常说“五福临门”,下面哪一项是属于“五福”的?( )

  A、品德高尚 B、子孙成群

  34、“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谁的名句?( )

  A、李白 B、杜甫

  3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谁咏赞项羽的名句?( )

  A、辛弃疾 B、李清照

  36、为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而三迁居的是哪个历史故事?( )

  37、陛下是古时对君王的尊称,其中“陛”的意思是:( )

  A、 宫殿的台阶 B、天的别称三玉玺

  38、下面哪个剧种被称为“中国百戏之师”?( )

  A、京剧 B、黄梅戏

  C、昆曲 D、越剧

  39、我国现在存最早的兵书是:( )

  A、《孙子兵法》 B、《孙膑兵法》

  40、唐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下一句是:( )

  A、道是无晴还有晴

  B、也无风雨也无晴

  41、“苦心人,无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申可吞吴”描写的是谁?( )

  A、伍子胥 B、勾践

  42、下面哪句诗的作者离开家的时间更长?( )

  A、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B、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3、《在水一方》的歌词来源于:( )

  A、《诗经》 B、《陌上桑》

  C、《楚辞》 D、《孔雀东南飞》

  44、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吗?( )

  45、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 )

  A、期颐 B、耄耋

  46、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有南狮和北狮之分,其中狮头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的戏曲脸谱来打造的是:( )

  A、南狮 B、北狮

  47、文人对各种植物有自己的偏爱,陶渊明喜爱菊花,北宋文豪苏东坡则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 )

  A、居无松 B、居无竹

  C、居无梅 D、居无菊

  48、唐朝文宗御封的“三绝”指的是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和:( )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关键词:论语,为政第二

  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这是夫子教导我们要守信。朱子的《集注》当中解释说,「大车,谓平地任载之车。輗,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小车,谓田车、兵车、乘车。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者。车无此二者,则不可以行,人而无信,亦犹是也。」

  孔子讲为人必须要有信用。人如果没有信用,可以吗?不可以。这里举出大车小车的比喻。大车就是载重的、运载货物的这种车。輗,大车,过去的车是牛马驾的,不像现在的是机动车。輗是在辕的两端,辕端接着横木,这个横木对大车而言叫鬲,小车叫衡。辕端跟横木相接的地方,要凿一个圆孔,就像螺丝孔一样,用金属物贯穿着,能够使辕端跟横木交接的地方活动自如,驾车就比较方便。所以这个金属贯穿物,对大车而言就叫輗,对于小车而言就叫軏。这些都是驾在牛马上的,所用到的工具。用这个工具来比喻信,人如果没有信用的话,就好像这车没有輗、没有軏,就不能够行驶。

  这是讲到信的重要性。这个信,是人字边一个言字,所谓人言。如果人不守信,那真的叫做不可以为人。讲话没有信用,这就不是人的话,那是畜生的话,或者叫鬼话,不是人道里的话。成人不可,就是一事无成,在世间不会有什么成就,当然更谈不上学道。

  蕅益大师讲,「不信自己可为圣贤,如何进德修业」。这个信又讲到更深层次了,不仅是说话要守信,不能打妄语,说到要做到,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信自己,信自己可以成为圣贤,这是学道的关键。我们能不能成就圣贤,这个信心是根本。有了信的力量,那我们才能够有动力,才会锲而不舍,进德修业。所以先要信自己,这是自尊自爱,那么待人就要诚信。对自己都不能相信,那待人也不可能诚信,也不会信别人。不相信别人,他就活在怀疑的世界里,这是一个烦恼的世界。所以,信先要讲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跟西方的文化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讲自信,信自己可以成为圣贤。西方的文化建立在基督教、天主教这个宗教的文化上,他先信自己是罪人,然后信上帝来救他。这个在信心上就有两个不同,天地悬隔。蕅益大师这里强调信自己可以成为圣贤,这个信是关键。在他的《弥陀要解》,就是《阿弥陀经要解》这本书上,他讲了六个信。那我想,这六个信来诠释孔子讲的『人而无信』的信,就可以说讲得圆满了,我们从六个角度体会这个信。这六信是什么?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那么用于学习圣学,我们如何来落实这六信?根据蕅益大师在他的《阿弥陀经要解》的意思,我们做了一些说法上的调整,意思基本是一致的。

  所以在成圣成贤的道路上,第一个是信自,信自己本来是圣贤。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你得先信这个。这个本善,不是善恶相对的善,叫本善,它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叫纯善,无丝毫的恶。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的,本来就是圣贤。现在要学圣学贤,当然可以成圣贤。有了这个信心,才能够进德修业。圣贤之心跟我的心无二无别,这叫真心。所谓的真心,不是我们在身体里的那个心脏的心,它不是肉团做的,不是肉团心。也不是我们能思惟、能想象、能推理、能研究的那个意识心,不是。这个真心,讲到真如自体,它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所谓「竖无初后,横绝边涯」。讲到初和后,过去未来,这是时间的观念,它没有时间观念,它超越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在真心当中同时存在。在空间上没有边际,十方法界,宇宙万物全是真心所变现。这是我们本心。这个本心本来觉悟,本来纯净纯善。

  正如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的智慧、德能、相好是圆满的,这是性德。真心当中具足了这些性德,每一个众生都有。虽然我现在迷惑颠倒,妄想分别执着,造业,可是并没有障碍本性本善。如果我们能够一念回心,这叫背尘合觉,返妄归真。这个尘是讲外面的这些境界,叫妄尘。这些妄想分别执着都属于尘。就好像什么?一颗宝珠上面盖满了灰尘,现在把灰尘扫干净,宝珠就光芒四射了。没扫干净,其实宝珠还是光芒四射,只是我们没觉察到,没得到它的受用。我们背尘合觉,就是扫除心地上的尘垢;返妄归真,从妄境当中回头,归向真如自性,这你就成圣贤了。我们对这个要生决定的信心,不能有丝毫疑惑,这是你成道的关键。这叫讲信自,信自己,然后才讲信他。有了信自的基础,才能谈得上信他。

  信他是什么?信圣贤教诲。他是圣贤人,已经成就的圣贤,像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这些都是已经成就的圣贤。佛家的释迦牟尼佛,还有佛陀的诸大弟子,历代的祖师,都是已成就的圣贤,道家的、。他们留下来的教诲,圣贤教诲。那我们一定要相信他们的教诲,走他们走过的路,效法他们,也一样能成圣成贤。这就是通过学习圣道来去除自心的妄尘。这是讲信他,信他就一定是立志,志在圣贤,学贵立志。

  信因,因是跟果相对的,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必有因。我们现在想求得成圣成贤的果,因是什么?我们看之道告诉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够明明德于天下,你就成圣,那个因就是修身。修身具体而言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讲到最初的因,就是格物,格物那是一个根本的因。有格物才有致知,有致知才有诚意,进而一层层因果推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最初的因是格物。

  格物是什么意思?物是物欲,格是格斗,跟物欲格斗,把物欲控制住,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把物欲格除掉。先控制,然后格除。格除是什么?永远断干净。这个物欲就包括得很广,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贪瞋痴慢的烦恼,这些都是物。再广泛的讲,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都是物。因为宇宙万有,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因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才产生的。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宇宙没有物。

  就像永嘉大师开悟之后说了一句话,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就是有妄想分别执着的时候,那是迷惑颠倒,就比喻在梦里一样,有六道,有十法界,有宇宙万有。那些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现在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了,这就觉悟。觉悟之后一看,空空无大千。这个物到此地步真的格尽了,一丝毫尘染都没有,干干净净,空空如也。能够到此境界,就是成大圣了。

  所以最初下手,先从最粗重的物欲烦恼下手。所以,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要放下,这是入手处。所以,因就是格物、放下。放下了一分,我们才能够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又帮助我们放下一分。放下是讲格物,看破就是致知。你看,格物致知,它们是相辅相成。然后才有诚意,才有正心。

  何谓诚意?能够放下分别执着,这才叫诚意。最起码的,意地上没有自私自利。说得更圆满一点,没有念头才叫诚意。先生讲,「一念不生是谓诚」。到了一念不生的境界,才叫真正诚意。什么是心正?没有烦恼就叫心正。有烦恼,那心怎么能正?正如《大学》讲的,「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一定要心里没有这些好乐、忿懥、恐惧、忧患,才能够叫正。好乐就是贪,忿懥是瞋,忧患恐惧是痴,贪瞋痴在心里,这叫三毒烦恼,心怎么能得其正?

  先断三毒烦恼,进而将见思烦恼断掉。见思烦恼,见是讲知见,知见错误,这是烦恼;思是思想,思想的烦恼,见解的错误,都要断除干净。然后进而将尘沙烦恼断尽。尘沙烦恼是分别,见思烦恼是执着。分别执着断尽,然后进而把无明烦恼也破掉,无明是妄想。所以,圆满的正心是心中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我们看到成圣之因,这个因就是我们的烦恼要放下。不能一下放下,就逐步逐步放下,有次第的放下,必然能得成圣的果。

  所以第四个讲信果。这个果是圣贤果位,一切圣贤都是从格物、放下这种功夫中得来的。因果是绝对没有差错,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好像影必随形,响必应声。我们的身子走到哪,影子跟到哪。我们在山谷里叫一声,必定有反应,有响声回来,回响。有其因,必有其果,绝没有虚弃的。所以,懂得这个因果,我们要努力的修因证果。

  底下讲信事信理。信事,事是什么?《大学》里讲的家、国、天下,这些都是事。这些事没有穷尽,其实天下讲得小了,只讲一个地球,整个宇宙的事,更加无有穷尽。朱子讲要「穷尽万物之理」。万事万物的这些事理,无有穷尽。如果我们心往外去探索、去攀缘、去学习,能不能够最终把万事万物的事理都能明了?这个不可能。为什么?你起心动念要去穷理,这个心是妄心。你用妄心去穷理,这个办不到。要怎么样?要用真心。因为家国天下,乃至宇宙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真心所现物。你能够回光返照,不向外攀求,你回归自性,你就豁然明白了,整个宇宙万事万物之理都通。为什么?因为这个事不管怎么繁杂,没有离开我们自心。我们必须要回归到自心上探寻,才能了知心所现的一切法。

  所以,讲事和理这是一对,有其事必有其理。事上的林林总总,理是什么?全是我这一念心中所现物,这是理。家国天下没有出我「一念介尔之心」。蕅益大师用「介尔之心」,介尔是比喻极其微小,就是一个念头。这些境界,这些万事万物,没有离开我的念头,就是我的念头变现的。离开念头,没有事物了。这个念是依真心而起的,离不开真心,真心没有动摇过。念头依真心而起,真心是念的体,这个念跟真心和合在一起。这个念头是什么?叫妄。为什么叫妄?因为它不是长久,它是瞬间、瞬间在生灭,这叫妄。真是不生不灭的。可是不生不灭和剎那生灭的合在一起,分不开。这一起念头,立刻现出物了。

  那现在我们要格物,格,正的意思,把物给正过来,怎么正?把心正过来就是把物正过来了。因为那些物没有离开我这一念心,所以我心一正,身也修了,家也齐了,国也治了,天下也太平,这讲到大学之道,这是成圣之道。果然你能明白,原来心外无物,一切物皆由我心所造,那你这个信真正踏实,你绝对不会往外攀求,你只会求自己。

  《》我们讲到这里,已经多次的重复这个理念。譬如说孔子讲的「以德」,就是告诉你,自己修德便是从政。昨天我们也讲到,「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就是讲的,你把德修好,你治国平天下的事也能够完满。为什么?就是因为一切物皆由心造。家国天下,哪里是我们心外的物?所以,一正一切正。换句话讲,一歪就一切歪。假如我们心里有烦恼,心不得其正,身也不修,家也没齐,国也不治了,天下也不平了。

  我记得有一个影片,这是前几年的一个影片,刘德华主演的,叫「天下无贼」。讲的这个剧情很有意思,道理、味道很浓。这是讲到在一个火车上,有个叫傻根的农民,在大城市挣了钱,准备回老家盖房子娶媳妇。傻根心地很厚道,很老实,他不相信天下会有贼。他带着很多钱在身上,结果果然遇到贼,但是他不知道。遇到了两伙贼,都想偷窃他的那包钱。

  有一对男女,这是两个贼,想要欺骗傻根。但傻根非常厚道,被他骗也不知道,还想去帮助他们,把这两个贼都打动了,觉得他太纯朴,不忍心再去偷他的钱。这证明什么?盗亦有道。偷盗,那些贼,他也有道。这个道是什么?就是人的良心。贼人也有良心。良心是我们的本心,本性本善。刚才讲的,我们这个本心跟圣贤的本心无二无别,没有区别,同一个心。只是贼人贪瞋痴很重,把这本心覆盖得很深,所以他才会造作这些罪业。当遇到真正纯朴的善良的人,他也被感动。所以这两个贼看到傻根这么纯朴,就决定要保护他,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想。

  另一伙扒窃的团体也想去偷傻根的钱,就跟这个男女二贼明争暗斗。火车上还有便衣警察,也去卷入这场斗争,他们捉贼。后来把傻根的钱都掉包,傻根也不知道,一直坐着火车,哪里知道火车里这么热闹。这几伙人在打斗,一直打到最后,这钱又回到傻根那,傻根还是不知道。等他下车了,拿着钱回家去了。这个影片给我们揭示一个什么道理?傻根心里没贼,他的天下就没贼。我们心里要是有贼,好像天下都有贼,看这个也不顺眼,那个也不顺眼,好像个个都是贼。这是什么?自己有贼心。你心里无贼,你天下就无贼,心里有贼,天下就有贼,一切法由心想生。

  这个影片里有一句很著名的台词,傻根讲的,他对着那些贼人讲:「喂,你们谁是贼?站出来给俺老乡看看。」叫了两声,没人站出来。他说:「你看看,怎么样,没贼吧?」你看,他就不相信有贼,他心里真没贼。他傻不傻?他不傻,他活在一个纯净纯善的世界里,他的天下没有恶人,没有贼人,他的天下都是好人。他见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他的天下不就是太平的天下吗?他的世界不就是和谐的世界吗?

  所以和谐世界怎么和?首先把心里头的贪婪、猜疑、嫉妒、瞋恚、对人的不信任、怨恨,这些诸多的烦恼格除干净,你的心才和谐。你的心和谐了,世界就和谐了,宇宙就和谐了。所以我们一般人看到傻根很傻,哪里知道,你要是怀疑猜测别人,看别人不顺眼,说人的是非,批评人,毁骂人,你看人都是贼,你比傻根还傻。你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充满恶贼的世界,你看你是不是比傻根还傻?

  所以,真正圣人,他看一切人都是圣人。只是这个圣人可能有一时迷惑,一时胡涂,他本来就是圣人,你要真信这个。你要不信这个,你怀疑,从怀疑这就是迷惑,从迷惑怀疑当中,烦恼就相续不断,于是就生出很多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出来了。所以儒家讲的,要成君子,要成圣贤,怎么做君子?我们要学着看人人都是君子,不要怀疑别人不是君子,那你是君子,他心地坦然。自己看别人都是君子,自己就谦卑了:我要向君子学习。

  这就是孔子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是哪三人?我是一个人,还有两个,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或者说,一个是君子,一个是小人,不外乎就是这两种人。这两种人都跟我在一起,都是我的,我都向他们学习。对善人,我们学他的善。对恶人,我们看到恶,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个恶。有,马上改过来,「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叫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个善的和不善的这两种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那个不善的是什么?在我眼里他是一时胡涂,他给我做示现的,我绝对不把他看轻,因为他本来是圣人。

  你能够看人人是君子,那你就是君子,你自然就有温良恭俭让的美德。那么,你如果再进一步,见到人人都是圣人,那恭喜你,你也成圣人了。你活在圣人的境界里头,你周围都是圣人。圣人的境界全是圣,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纯善。所以学圣人就是改心,把你的凡夫心改成圣人的心,你就成就了。

  像傻根这样的人,我们一般讲是愚人,很愚痴似的。表面愚痴,实际上这就是夫子讲的「愚不可及」。你能够比得上他吗?他心里就压根没有看人是贼,他只看人好的一面,不看人不好的一面。看人不好的一面,就是拿别人不好的那一面去折磨自己。所以,愤怒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这是傻。能够不惩罚自己,天天见一切人是好人,只有自己有不足之处,见一切人是善人,只有自己有恶的一面,那你就能天天进步。

  见人只见好样子,心里不看他的坏样子,「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永远都活在一个见一切人是好人的这个境界里头,你看心情多么舒坦!心里没有坏人,只有好人,念念都向善的一面靠拢。这个恶念刚起来,立刻觉照:我这个念头不对,我怎么又看别人毛病,又在批评人,又在吹毛求疵了,这都是恶。《》上讲的,「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所以,我们看人是善人,自己就是善人,看人是恶人,自己也是跟他同类。外面的境界完全是我们心所造的、所现的,我们对这桩事情先要信。不信这个,真的『不知其可』,就没救了。能信这个,才有成圣成贤的指望。然后深解其意,然后努力的去实行,在日常生活中忍住,不看别人不好的地方,忍住不讲别人的过错,包容而没有那个要包容人的心。有这个心,这已经心里看到别人有错了,我们不要存这个。

  过去有人采访过新加坡的一位老人,她今年应该是一百一十岁,许哲女士。身体非常健康,没有任何毛病,精神活力就像年轻人一样,她还常常照顾老人。人家问她:「你有什么青春常驻的秘诀」?她就说到:「我不看别人的过错」。她说:「那别人真有过错,你看到了怎么办」?她说:「看到了,就好像走在大街上,看到不认识的人,一个照面打过去,马上把他忘掉,回头也想不起来了」。你看我们走在大街上,见到这么多的人,你能想起谁?你看到的时候,看得清清楚楚,你没有迷惑,过去了就把他忘了,没有存在心里。我们见人有过错,也要学这分存心。看到人家过错,不是不知道,心里很清楚他犯错误,但是绝不往心里去。事情一过,立刻就干干净净,这叫用心如镜,绝对不留那个印象。留那个印象,恶的印象,多不好,为什么不留一些美好的印象,把人家善的印象留在心里?

  这种道理我们在《论语》里面会反复的说,听一遍不够,多次的去重复,多次的加深印象,逐渐逐渐,不知不觉,我们也能转凡心为圣心。《论语》一部学完之后,也就不知不觉跟孔子一样。所以可见得,最初的信多么重要。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后面的《》、《》、《》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

  (1)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与孟子有什么区别?脑筋急转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