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液中溶解着许多物质对吗

讲到知识点,大家应该都了解,有人问生物选修一知识点 酶的研究与利用,还有人问高中生物选修三知识点,这到底是咋回事?实际上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生物选修一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即使像病毒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只有依赖或细胞才能生活

除病毒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发育

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和变异

2、生命系统的八大层次:

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个体 种群和群落 生态系统 生物圈

真核细胞(真核生物):植物 动物 真菌(菇类,霉菌,酵母菌)

(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原核细胞(原核生物):细菌 蓝藻( 支原体 衣原体 放线菌)

蓝藻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光合作用,自养生物

细菌绝大多数是营腐生或寄生的异养生物(自养细菌:硫化细菌 硝化细菌)

原核生物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这个区域叫做拟核。只有核糖体,没有线粒体、叶绿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揭示了:1)细胞统一性 2)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主要内容:

1)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为细胞所特有

差异性: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又大不相同

无机化合物:水 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 脂质 蛋白质 核酸

还原糖斐林砖红色 脂肪苏丹变橘红(III橘黄色;IV红色)

蛋白双缩脲紫反应 淀粉遇碘变蓝色

4、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都有一个氨基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R基)

(2)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蛋白质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1分子的水。(羧基上的羟基和氨基上的一个氢原子结合形成一分子水)

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多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3个或3个以上)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

计算公式:肽键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数

(3)蛋白质种类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20种);氨基酸的数量成百上千 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4)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

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有些蛋白质起信息传递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有些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蛋白质的合成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决定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5、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1)核酸的种类及分布:

DNA:脱氧核糖核酸(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RNA:核糖核酸(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DNA(双链)RNA(单链)

(3)遗传信息:DNA分子上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即代表遗传信息

6、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

单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

二糖:麦芽糖(2分子葡萄糖) 蔗糖(果糖+葡萄糖) 乳糖(葡萄糖+半乳糖)

多糖:淀粉(植物的储能物质),糖原(人和动物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植物细胞壁成分)

7、 脂质: 脂肪: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缓冲和减压作用 保温

磷脂:构成生物膜的成分

固醇:胆固醇 ,性激素 ,维生素D

结合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

自由水: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溶剂,载体,反应物)

通常,自由水/结合水的比例越高,新陈代谢越快。植物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下,自由水的含量相对降低以提高其抗性(抗旱、抗寒等)。

细胞内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作用: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一)、细胞膜的制备:

材料: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无DNA,不能增值。无线粒体—进行无氧呼吸)

(二)、细胞膜的成分:脂质(磷脂最多) 50%;蛋白质40%;糖类 2%-10%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三)、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条件 浓度 外液 > 细胞质/液 外液 < 细胞质/液现象 动物 失水皱缩 吸水膨胀甚至涨破

植物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

原理 外因 水分的渗透作用

内因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造成收缩幅度不同

结论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思考: 1、为什么要选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

2 、为什么用30%蔗糖溶液?浓度过高或过低会出现什么现象?

3、若用一定浓度KNO3则会出现什么现象?

4、生活中为什么可以用浓盐水防腐、腌制咸菜?

○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2). 无机盐等其他物质

① 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② 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

(3). 选择透过性膜

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①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

②蛋白质 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③天然糖蛋白 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 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2).与单位膜的异同

相同点: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不同点:①流:蛋白质的分布有不均匀和不对称性;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

②单: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功能 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由高到低(氧气,水,甘油等)

由高到低(葡萄糖入红细胞)

由低到高(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

○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

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

二、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1、细胞壁(植物特有): 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2、细胞膜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3、真核细胞细胞质:基质: 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

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动力车间

光合作用场所,养料制造车间

蛋白质的加工转运,植物细胞壁形成有关

调节细胞内环境,保持渗透压

“酶仓库” “消化车间”

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

无膜结构的细胞器(不具有磷脂分子):中心体、核糖体

高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

高等植物细胞没有的、而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有细胞器:中心体

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功能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AA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分泌蛋白

( 合成肽链) (加工) 囊泡 (修饰加工) 囊泡

注意:放射性元素出现的顺序

其中能量来自线粒体提供,分泌蛋白的合成要受基因的控制

分泌蛋白常见的物质:抗体、某些酶(如消化酶)、某些激素(如多肽类、蛋白类激素)

例:具有分泌蛋白功能的细胞中,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增多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核膜,细胞膜共同构成

注意: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与细胞膜相似

1、细胞核的结构:核膜,染色质,核仁,核孔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染色质 染色体(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遗传信息在DNA分子上

2、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证据: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1.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徐州二中2011届生物知识点汇总(选修一模块)

考点一、酶的应用:酵在洗涤等方面的应用;制备和应用固相酶

一、酶在洗涤等方面的应用

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 、淀粉酶、纤维素酶 。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 和碱性脂肪酶 。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强的去污能力。

酶制剂的特点:能够耐酸、耐碱、忍受表面活性剂和较高的温度,并且通过特殊的化学物质将酶层层包裹,与洗衣粉其他成分隔离。

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温度 、酸碱度 和表面活性剂 。 酶不能直接添加到洗衣粉中,因为洗衣粉中的表面活性物质会降低酶的活性。将基因工程生产出的酶用特殊水溶性物质包裹起来,与洗衣粉的其它成分隔离开来。

3、加酶洗衣粉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为加酶洗衣粉可以降低表面活性剂和三聚磷酸钠的用量,使洗涤剂朝低磷、无磷的方向发展。(普通洗衣粉的化学成分有:表面活性剂、水软化剂、碱剂、漂白粉等成分,有的洗衣粉中还含有增白剂、香精和色素,以及填充剂等。)

  普通洗衣粉 加酶洗衣粉

相同点 表面活性剂可以产生泡沫,可以将油脂分子分散开,水软化剂可以分散污垢

不同点 酶可以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易容于水,从而与纤维分开

4、可在洗涤后比较污物的残留状况,如:已消失、颜色变浅、面积缩小等来判断洗涤效果。

1、固定化酶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起催化作用,并能反复和连续使用的酶。

原理:将酶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上,使酶既易催化反应,又易于回收,可以重复使用。

2、使用固定化酶技术,将这种酶固定在一种颗粒状载体上,再将这些酶颗粒装到一个反应柱内,柱子底端装上分布着许多小孔的筛板。酶颗粒无法通过筛板的小孔,而反应溶液却可以自由出入。生产过程中,将葡萄糖溶液从反应柱的上端注入,使葡萄糖溶液流过反应柱,与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接触,转化成果糖,从反应柱的下端流出。反应柱能连续使用半年,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果糖的产量和质量。

3.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一般来说,酶更适合采用化学结合和物理吸附法固定,而细胞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这是因为细胞个大,而酶分子很小;个大的难以被吸附或结合,而个小的酶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4.包埋法法固定化细胞即将微生物细胞包埋在不溶于水的载体中。常用的载体材料有明胶、琼脂糖、海藻酸钠、醋酸纤维素和聚丙烯酰胺等。

固定化细胞是在固定化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优点如下:(1)省去了酶的分离手续.为多酶系统,无须辅因子再生;(2)细胞生长快,而且多,反应快;(3)可以连续发酵,节约了成本,而且在蒸馏和提取前不用分离去细胞,能一边徘出发酵液,一边进行培养,排除了产物抑制和消耗;(4)保持酶在细胞内的原始状况,增加了酶的稳定,特别是对污染因子的抵抗力增加.

缺点:(1)必须保持菌体的完整,防止菌体自溶,否则,将影响产品纯度;(2)必须防止细胞内蛋白酶对所需酶的分解,同时,需抑制胞内其他酶的活性止副产物的形成;(3)细胞膜,壁会阻碍底物渗透和扩散。

直接使用酶 催化效率高,低耗能、低污染等。 对环境条件非常敏感,容易失活;溶液中的酶很难回收,不能被再次利用,提高了生产成本;反应后酶会混在产物中,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固定化酶 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固定在载体上的酶还可以被反复利用。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而在生产实践中,很多产物的形成都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才能得到的。

固定化细胞 成本低,操作更容易。 固定后的酶或细胞与反应物不容易接近,可能导致反应效果下降等。

应用:1、某一实验小组的同学,欲通过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葡萄糖溶液发酵实验,实验材料及用具齐全。(1)酵母细胞的固定采用的方法是包埋法。

(2)请完善该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过程的步骤

①配制氯化钙溶液时应用蒸馏水。 ②海藻酸钠溶解应用小火间断加热,边搅拌边加热。③海藻酸钠溶液必须冷却至室温才能加入酵母细胞。④注射器中的海藻酸钠和酵母细胞的混合物应滴入氯化钙溶液中形成凝胶珠。

(3)该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进行葡萄糖发酵

①为使该实验中所用到的固定化酵母细胞可以反复运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②加入反应液后的操作是关闭活塞1和活塞2。

③装置的长导管起到什么作用?释放CO2,减小反应柱内压力;防止空气进入反应柱。

(4)实验过程中,可能会观察到的现象:有气泡产生、有酒味散发

实验过程中,装置内可能会发生的反应式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应用:2、麦芽汁可以渗入到由海藻酸钠和啤酒酵母制成的凝胶珠中,啤酒酵母可以利用自身细胞内的一系列酶将可发酵性糖转化成乙醇。下面是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生产啤酒的实验过程:

步骤1:酵母细胞的活化。称取lg干酵母置于50mL烧杯中,加l0mL蒸馏水,搅拌,静置1h。

步骤2:配制物质的量浓度为0.05mol/L的氯化钙(CaCl2)溶液。

小学科学(教科版)知识归纳

第一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1.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比如(桂花树、狗尾草、青菜、萝卜)等。

2.塑料花(不是)植物。

第二课《观察一棵植物》

1.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2.观察植物时可以(用眼看、用手摸、用鼻闻)。

3.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植物。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3.银杏叶像一把(小扇子),槭树叶像(手掌)。

2.辨别植物的叶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观察,其中最主要是从(形状)进行辨别。

第五课《植物是“活”的吗》

1.植物生长需要(阳光和水分)。

2.植物是(有生命的),会长大。

第六课《校园里的植物》

1.在观察植物时,想要了解叶的气味可以用(鼻子)观察。

2.在校园里观察植物,可以带上(放大镜、记录夹、笔)等工具。

3.在校园里观察时,我们不拔起和不采摘植物,做到(不伤害)植物。

第一课《在观察中比较》

1.观察物体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就是在进行(比较)。

2.我们从(长短、高矮、宽窄)等方面观察和比较物体。

3.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1.青蛙跳远比赛,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2.两只小青蛙,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

3.(比较和测量)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1.一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可以用来进行测量。

2.不同人一拃的长度往往是(不同)的,同一个人拃的长度也会有(变化)。

3.用拃测量物体长度时,一拃一拃要(相连)。

第四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1.(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比如橡皮、小棒、回形针等。

2.测量同一物体,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更准确)。

第五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1.用小方块测量物体长度,要注意(首尾相连)。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长条),测量长的物体时又快又准确。

第六课《做一个测量纸带》

1.使用小立方体测量(圆桶)边沿长度不方便。

2.和小立方体比较,测量纸带具有(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

3.可使用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第七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1.(尺子)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工具。

2.常见的尺子有(卷尺、软尺、直尺、折叠尺)等。


第一课《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1.地球家园中有(空气、土壤、岩石、水、动物、植物、人)等。

2.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缺一不可。

3.地球是(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第二课《土壤一动植物的乐园》

1.土壤上生长着许多(植物),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动物)。

2.我们要保护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

3.(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

第三课《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1.太阳的(光和热)对植物的生长、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影响。

2.太阳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光和热),它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

3.不要用眼睛(直接观察)太阳,以免伤害眼睛。

1.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2.月相是(变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不相同。

3.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逐渐(变大),有时逐渐(变小)。

第五课《各种各样的天气》

1.常见的天气现象有(阴、晴、雨、雪、风)等。

2.天气会(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家园。

3.天气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

1.一年中季节变化的典型现象(各不相同)。

2.季节变化对(植物生长、动物迁徙和人类衣着)会产生影响。

3.梧桐树春天(长叶),夏天(茂盛),秋天(结果),冬天(落叶)。

第七课《做大自然的孩子》

1.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动植物提供的资源。

2.野外植物的果实(不能)轻易食用。

3.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给小鸟(喂食),比如天气严寒或雪天,不能让小鸟产生依赖。


第一课《我们生活的世界》

1.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物品是由(材料)制成的,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

3.物品按材料可分为(金属类、塑料类、陶瓷类、木头类、玻璃类)等。

第二课《不同材料的餐具》

1.不同的物品往往由不同的(材料)做成的。

2.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

3.不同材料的餐具各有特点,有的(坚硬),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会(反光),有的(有花纹)。

1.(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现在一般用(芦苇、木材)等材料造纸。

3.用纸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

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

2.(瓦楞状)的纸比普通的纸能支撑更重的物体。

3.在普通的白纸上刷上油能够(防水)。

1.有的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也有许多物品是由(多种)

2.椅子的基本结构包括(靠背、椅面、椅脚)等。

3.常见的椅子制作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皮)等,具备(坚固、

柔软、透气、弹性)等特性。

1.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同种物品,它们的(功能和用途)是不一样的。

2.一些(废弃)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新的物品。

3.帽子一般由(帽顶)和(帽沿)两部分组成。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渍不见了,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3.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容器内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等。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会结冰。

2.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所以冰块(浮在)水面上。

3.实验时,往烧杯里的碎冰加食盐,从而(降低温度),使试管里的冰更容易结冰。

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

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用吸管对着冰块某个部分吹热气,被吹的部分会被(融化),甚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淀)。

2.许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比如(小苏打、味精、食盐、白糖、红糖)等。

3.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0毫升的水大约可以溶解食盐(18)克,溶解小苏打(5)克。

1.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和水分离出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3.把一杯浓盐水放在阳光下,让杯里的水(蒸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被(分离)出来。

第八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1.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凝结)成冰,冰(融化)成水,这些是水的三态变化。

2.在水的三态变化中,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

3.用橡皮泥做各种东西,将纸折叠或者撕扯,改变的是它们的(状态)。

4.将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凹进去的部分鼓起来了,是因为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


1.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等特征。

2.在传递空气的游戏中,我们又发现空气有(很轻)、(容易泄漏)、(不容易密封)、(摸起来很软)、(不易被观察)等特征。

3.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泥土里、水里也有(空气)。

4.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水是(液体),石头和沙子是(固体),空气是(气体)。

第二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1.空气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2.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纸团(不会湿)。

3.倒扣的杯子充满水,用打气筒往杯里打入空气,可以把水(挤出)杯子。

1.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2.篮球、轮胎、气垫船、充气沙发等运用(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3.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受到压力后它们之间距离会变得(更小)。

4.用注射器抽取一部分空气,向下压可以(压缩)空气所占空间,向上拉可以(扩张)空气所占空间。

第四课《空气有质量吗》

1.空气是有质量的,但空气的质量(很轻)。

第五课《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1.一定量的空气有一定的质量。

第六课《我们来做“热气球”》

1.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从而(上升)。

2.做热气球实验时,纸简的作用是(防风)和(快速加热)。

3.通过加热,塑料袋中的冷空气变成(热空气),热空气上升让塑料袋上升到(空中)。

4.孔明灯利用的是(热空气上升)原理,燃放孔明灯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

1.(空气流动)会形成(风)。

2.生活中有许多种制造风的方法,比如(用嘴吹、用扇子扇、用吹风机吹、用书本扇)等。

3.借助蚊香的烟雾和纸条,可以观察到空气的(流动)。

4.在无风的环境中,蚊香的烟雾是(往上飘)的。

第八课《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1.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2.植物、动物和我们人类都离不开(空气)。

3.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4.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可以用来(发电)。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2.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

3.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4.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1.(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

2.气温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3.气温计由(液泡、液柱、刻度、测量单位)等部分组成。

4.使用温度计,应先了解它的(测量范围),读数时眼睛要(平视)。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

2.气象预报一般会播报一天内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3.气象站测量气温,要将气温计放在(百叶箱)内。

1.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3.我们可以用(直简)的透明杯来做雨量器,刻度条的0刻度线要

与直筒杯的(内壁底部)对齐。

4.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比如由北面吹过来的风就叫(北风)。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3.蒲福风速等级将风力划分为(13个)等级。

1.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多云、阴)几种类别。

2.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干干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3.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大团、堆积)的积云,(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层云,(纤维、羽毛状)的卷云。

第七课《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1.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不同地区气候各不相同。

3.整理天气日历,可以从(云量、风速、风向、气温、降水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

4.我们可以从气温柱状图上找出这段时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以及这段时间(温度变化)的趋势。

第八课《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3.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专家)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4.天气预报一般包含(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降水量)等信息。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上知识归纳

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2.声音有(高低)、(强弱)等特点。

3.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悦耳、动听),比如(黄鹏乌叫声);有些声音让我们觉得(刺耳、难听),比如(汽车喇叭声)。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弹拨)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

3.(拨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2.在(真空)的环境中,声音(不能)传播。

3.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棉线)传播的。

4.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直至(听不见)。

5.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依靠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3.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引起鼓膜振动幅度(大)。

4.外界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信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

1.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描述。

2.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拨动橡皮筋和敲击鼓面)等,都可以说明物体振动幅度大小和声音强弱的关系。

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

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描述,

2.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3.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会改变,伸出(长),振动(慢),声音(低),伸出(短),振动(快),声音(高)。

第七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许多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比如(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

2.影响弦乐器的弦的音高因素有(弦的松紧、弦的长短)等。

3.(紧)的弦,(短)的弦,振动频率(快),音高(高)。

4.(松)的弦,(长)的弦,振动频率(慢),音高(低)。

第八课《制作我的小乐器》

1.我们可以用(确、吸管、橡皮筋)等材料制作小乐器。

2.用同样的力连续敲击杯壁,不断往杯里加水,声音会越来越(低)。

3.用小锤敲击两个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铁管,发出的声音高的是(短铁管)。

//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

第一课《感受我们的呼吸》

1.(氧气)是(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必需的原料,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子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

3.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子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

4.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和肺)等。

第二课《呼吸与健康生活》

1.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平静状态下,青少年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在(20次)左右。剧烈运动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会(增加)。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4.运动后,人需要更多的氧气。(呼吸次数)会增加,及时补充所需要的(氧气)。

1.(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肺活量是人体(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我们可以用简易肺活量袋来测量(肺活量),肺活量用(毫升)作单位。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四年级学生肺活量的要求,男生()毫升,女生(900-2000)毫升。

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肺)得到锻炼,增加(肺活量),能向身体提供更多的(氧气),使精力更加充沛。

1.(食物)是我们身体所需(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

2.按照食物的来源,食物可以分成(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两类,也称为(荤食)和(素食)。

3.按照食物食用的生熟情况,可以分成(熟食)和(生食)。

4.按照日常食用的数量,食物可以分成(主食)和(副食)。

5.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米饭、面食、水果、蔬菜、肉类、蛋类)等。

第五课《食物中的营养》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矿物质】、水和膳食纤维。

2.(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我们身体(能量的来源)。

3.食物滴上碘酒后变成(蓝黑色),说明含有(淀粉)。

4.食物在白纸上擦或压后留下(油迹),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脂肪)。

5.食物燃烧后,有一种像烧焦了头发的焦臭味,说明含有(蛋白质)。

1.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营养配比)的参考标准。

2.(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

3.从食物中获取的各种营养必须(合理搭配),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生活和成长。

4.科学的膳食营养原则是(荤素)搭配,(粗细粮)搭配,每天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

第七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作(消化)。

2.(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食物中口腔里的消化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

3.牙齿的作用是(咬碎食物),舌头的作用是(揽拌),唾液的作用是(润滑食物)和(初步消化淀粉)。

4.牙齿按形状可分为(门齿、日齿和犬齿)。不同牙齿的作用不同,门齿用来(切剧)食物,臼齿用来(咀嚼)食物,犬齿用来(撕碎)食物。

第八课《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1.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

2.食物被(口腔)初步消化,然后由(食道)输送到胃,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在(小肠)被消化

和吸收,再由(大肠)吸收残渣中的水分。

3.将透明塑料管竖直摆放,模拟人体的(食道),把小馒头放入食道用手挤压,模拟(食道的蠕动)。

4.在小塑料袋里装入水、馒头和熟蔬菜等,用手揉挤,模拟(胃)的工作。

5.消化器官非常容易受到伤害,(过冷、过热、不洁净、没有充分咀嚼的食物)都会影响它们的工作和健康。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第一课《让小车运动起来》

1.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2.树上苹果掉落,小孩子从滑滑梯滑下,水往低处流,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3.(一定的拉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在小缆车实验中,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

4.小车实验时,每种情况至少测量(三次),求(平均值),力求实验结果更准确。

第二课《用气球驱动小车》

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充气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3.(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第三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1.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

2.橡皮筋、弹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3.(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4.一定条件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的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也(越远)。

1.(弹簧测力计)是用来(测量力大小)的一种工具,生活中常被叫做(弹簧秤)。

2.弹簧测力计的组成主要包括(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和弹簧),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先要调零。

3.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到拉力会伸缩)的特征制成的。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示数也(越大)。

4.科学上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3.生活中增大摩擦力的例子有(鞋底的花纹、汽车轮胎的花纹)等,减小摩擦力的例子有(旱冰鞋安装滚轮、自行车轴承)等。

4.自行车上增大摩擦力的做法有(轮胎、脚蹬子表面采用做花纹的方法使表面粗糙,刹车采用增加压力的方法),减小摩擦力的做法有(安装浪珠、加润滑油)等。

1.运动的小车、发光的灯泡、燃烧的蜡烛、拉长的橡皮筋都具有能量。

2.能量还可以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3.坡度越(大),小车滑下的速度就越(快),木块被撞后滑行的距离越(远)。

第七课《设计制作小车(一)》

1.设计制作的一般流程是(明确问题,制订方案,实施方案,评估与改进)。

2.小车的车架起(支撑、固定)作用,车身要求(美观)。

3.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一般要绘制(设计图),从(多个角度)画出小车,并标注主要部分的(尺寸)。

第八课《设计制作小车(二)》

1.工程师会将(不成功的横型)看成一个有价值的学习机会,并根据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改进),做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2.小车制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不走直线,橡皮筋动力不足,气球吹气时间太短、橡皮筋打滑)等。


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

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2.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3.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4.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4.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5.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

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2.从镜子中能看到自己,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4.湖光倒影就是光的反射原理形成的。

第七课《制作一个潜望镜》

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

3.两面镜子可以让光发生(两)次反射。

4.潜望镜里面的平面镜应该以(45)度角放置。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1.观察地形图时,首先要确定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地形图和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耕地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和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3.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厚度最厚的是(地核)。

2.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地壳的不断运动会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还会导致岩层发生(弯曲形变)。

第三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1.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2.地震会使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

3.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就地避险,不可冒然外逃。

第四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1.地球内部感到深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

2.岩浆中的大量气体和岩浆,从地壳中薄弱地带喷出,就形成了(火山喷发)。

3.火山按照活动类型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

4.火山喷发有害处,也有益处,如地热资源,稀有矿物等。

1.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2.与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因素相比,风的作用是比较(缓慢)、(温和)的。

3.风能是分布广泛、用之不竭的能源,利用风能发电,可以保护环境。

4.大范围的空气流动引起洋流运动,平街海水的热量分布。

1.降雨的(侵蚀)作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2.大江大河的下游往往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3.沙洲是由河道分割成的小岛,河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认识》

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侵蚀。

2.在科学学习中,当我们无法参与真实情境的实验时,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实验的方式。比如需要雨水我们可以用(把矿泉水瓶口戳几个洞或者使用喷壹等)来进行。

3.岩石被破坏和侵蚀的现象叫做(风化)。


1.在远古时候人们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昼夜交替形成的(天)成了最早的时间单位。

2.(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长度变化的一种天文仪器。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第二课《用水计量时间》

1.自制水钟的水滴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2.滴漏的滴水速度与(漏水孔)的大小,(滴漏中的水位)的高低有关。

3.我们可以利用同样会流动的(沙)来制作计时工具,如(沙漏)。

4.古代有一种刻漏,主要由几个铜水壹组成,又叫(漏壶)。

1.滴水计时水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受水型)水钟;另一种是(泄水型)水钟。

2.自制水钟中水流的速度先快后慢。

3.水钟一般是泄水型和受水型相结合进行计时。

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同一个单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3.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大小无关。

2.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3.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制造了第一座带摆的时钟。

4.伽利略是第一位发现摆的等时性的科学家。

1.摆的摆动快慢只与(摆绳长短)有关。改变其长短可以改变摆动的次数。

2.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相同,称之为摆的(等时性)。

3.摆钟就是利用摆的(等时性)来进行制作的,比较精准。

第七课《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1.我国古代把一天分为(12)时辰,就是现在的(24个)小时。

2.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方向变化来计时的工具叫做(日晷)。

3.我们现在使用的挂钟一般都是(石英钟),计时比较精准。

4.计时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非常大,比如跑步时就会用到(秒表)计时。



1.我们必须吃(食物),才能获得能量,吸入(氧气)是为了维持生命。

2.(遗传)、(生活环境)等是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3.(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2.台灯上的蛇皮管类似于脊柱的结构,门窗上的合页类似身体上的(关节),机器上的液压动力装置相当于(肌肉)。

3.人体上肢做伸时运动时,上面的肌肉(舒张),下面的肌肉(收缩),骨头绕着关节移动位置,手臂伸直;在做屈时运动时,上面的肌肉(收缩),下面的肌肉(舒张)产生力量,能牵引骨头,手臂弯曲。

1.食物中的营养和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我们的血液后都将通过(心脏)、(血液)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身体的生命运动。

2.心脏由最有力的肌肉组成,心脏不停跳动,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把血液从心脏挤压到全身,又使(血液)回流到心脏。

3.人体心脏的位置一般在胸口的(左边)。

第四课《身体的总指挥》

1.(大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

2.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脑干)。

3.脑与(脊髓)相连,将彼此联系着的神经分布到全身的各个部分。

第五课《身体的联络员》

1.把信号从身体其他部分传入大脑的神经叫(传入神经),大脑发出的命令沿着(传出神经)传到身体的某个部分。

2.从“纸杯接乒乓球”这个游戏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3.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人体的(联络员),能把身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

第六课《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1.我们的情绪有(高兴)、(愤怒)、(惊奇)。

2.(考试)、(学习)让我感到很有压力。

3.长期的压力会(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我们要学会(管理)压力。(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减轻肌肉紧张,还能帮助人们拥有更好的(身体)。

第六课《制定健康生活计划》

1.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身体的一个系统出现问题,会导致其它(系统)甚至整个身体、心理也出现问题。

2.世界睡眠日是(3月21日)。

3.疫情期间,外出活动时应该佩戴好(口罩)。

4.2021年教育部明确规定3个睡眠时间要求,其中小学生每天睡眠应该达到(10)小时。


1.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老花眼镜是运用(凸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是运用(凹透镜)制作的。

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

1.自制简易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是用一个放大镜把另外一个放大镜(放大)形成的像进一步(放大)。

2.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3.光学显微镜里,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两块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即(物镜)的倍数×(目镜)的倍数。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1.使用(放大镜)能够看清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的细微结构。

2.蝴蝶的翅膀是由许多彩色的鳞片组成,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1.物体必须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2.使用显微镜时要双眼睁开,用(左眼)看目镜进行观察,右眼协助记录。

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的薄片,发现了许多小房间一样的物质,把它命名为(细胞)。

4.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视野就越小,视野内的细胞数量就越少,细节越明显。

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1.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功能)和(结构)单位。

2.植物的叶表皮上有(气)孔,它的主要作用是(蒸腾)和(呼吸)。

3.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排泄)等功能。

4.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等部分构成。

第六课《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

1.微生物也是(生物),它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呼吸)、(繁殖)、(排泄)等。

2.我知道的水中的微生物有(草履虫)、(衣藻)、(绿藻)等。

3.观察微生物时为了限制微生物在水中的运动,我们可以在玻片上放一些(棉纤维)。

第七课《微生物与健康》

1.许多微生物对人体有益,如(酵母菌),还有一些对人体会造成伤害。

2.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改进,人们发现霍乱、肺结核、伤寒等可怕的疾病都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4.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关系的人是(巴斯德)。


第一课《我们的地球模型》

1.我知道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状),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又在不停地(自转),最大的特点就是(地轴倾斜)。

2.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其中大部分都是(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0%。

3.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厚度最厚的是(地核)。

第二课《对昼夜现象的初步探究》

1.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是因为地球在(自转)。

2.昼夜交替一次时间为(24小时)。

3.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进行运动。

第三课《对昼夜现象的进一步探究》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最早提出“(地心说)”理论。

2.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

3.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即(从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

2.坐在向前行驶的车上,向窗外望去,看到两边的景物(向后)运动,坐在转椅上顺时针旋转时,看到周围的景物是(逆时针)运动。这就是(相对)运动的结果。

第五课《影长的四季变化》

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是(长)一(短)一(长)。

2.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日影变化会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

3.把自制圭表放到太阳照到的窗边,在每天的(正午)时分观测,记录影子长度的变化。

4.一年当中同一时间进行观测,北半球的人们会观测到夏至那日影子最(短),冬至那日影子最(长),春分和秋分两日影子(适中)。

第六课《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天)即(一年),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并且在公转过程中,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

2.从资料中找到能支持或反驳有关观点的(事实)或(数据),也是科学要就的重要方法。

3.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现象,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第七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昼光强,黑夜光弱。

2.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燕子)。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比如(蝙蝠)。

3.四季的变化会对动物产生影响。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毛。


第一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锤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2.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3.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地方很多,如“S”形的盘山公路、各种斜坡、各种刀刃、螺丝钉的螺纹,高架桥的引桥等。

4.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越省力。

第三课《不简单的杠杆》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三种不同的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第四课《改变运输的车轮》

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2.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3.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

4.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辘轳等。

第五课《灵活巧妙的剪刀》

1.剪刀既有(杠杆)的作用,又包含有(斜面)的作用在里面。

2.大多数金属可塑性强,人们可以将金属(熔化)拉伸,弯曲成型和(再成型),制造出复杂精密的工具。

3.剪刀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省力剪刀),如铁皮剪。(费力剪刀),如理发剪。

第六课《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1.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2.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3.活字印刷术可以分成(检字)、(刷墨)、(拓印)、(晾制)等过程。

第七课《信息的交流传播》

1.由(纸)、(印刷)、信息结合而成的工具和技术渐渐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

2.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电脑)、(手机阅读)等多种渠道获得知识。


第一课《各种形式的能量》

1.(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

2.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二课《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

1.家中使用的能量包括电灯、电视等消耗的(电能),太阳能热水器消耗的(光能)和燃油汽车使用的(化学能)等。

2.我们可以根据现阶段能否再生将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

3.家用的各种电器都会在说明书或名牌上标明“(功率)”,它指的是工作时单位时间内耗电量的大小。

4.汽车燃油消耗的能量中大约只有(20%)转化成了驱动车辆的机械能,其余主要转化成声能和热能耗散到环境中去了。

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观察到指南针发生了(偏转)。并通过反复实验证明通电导线会产生(磁性)。

2.奥斯特实验证明了(电能)可以转化为(磁能)。

1.电磁铁是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

2.电磁铁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磁能)。

3.电磁铁也有南北极,它的南北极跟(电流的方向)有关,想要改变电流方向有两种方式:(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和(改变电磁铁线圈缠绕方向)。

1.电磁起重机通电时,(电能)转化为(磁能),可以吸起钢铁;断电时,电磁铁磁能(消失),钢铁就会落下。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与(电流强度)、(线圈缠绕圈数)、(铁芯大小)有关。

3.电磁铁线圈中电流强度越强,电磁铁磁力越(大),电流强度越弱,电磁铁磁力越(小)。

4.电磁铁缠绕线圈圈数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大),缠绕线圈圈数越少,电磁铁磁力越(小)。

第六课《神奇的小电动机》

1.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动能)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构造各异,但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

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2.小电动机包括(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外壳内有一对(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

第七课《能量从那里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能量来源。太阳能主要是以(光能)的形式传递到地球的。

2.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太阳的能量固定下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