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有多厉害 是如何死亡的

【中西法文化沙龙】系列之三

编者按: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门前有两个雕塑。一个是柏拉图,一个是亚里士多德。一个手指对着天,一个手掌对着地。为什么师徒二人会作出如此不同的手势,其实源于拉斐尔的代表作《雅典学院》。刻画的是他们思想的巨大差异,柏拉图主张一切理论都是神的旨意,追求“理想国”;而亚里士多德则主张回到“人间”,由理性逻辑去指导实在。

《雅典学院》,拉斐尔,,现藏于意大利梵蒂冈博物馆

我们在人生的岔路口,经常面临多种选择。其实就是逻辑思维的一次又一次选择,进而不断引导前方的道路。如何才能过上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逻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曾告诉他的学生:“这要靠逻辑学”。

2020年5月8日,由河北省律师协会行业发展战略委员会、民商业务委员会、文化交流与体育委员会共同主办,特邀《民主与法制》社总编刘桂明、希腊雅典XENIKAKIS律师事务所首席律师安德鲁先生参加,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线上“中西法文化探源云沙龙”。现选出部分精彩片段,供大家欣赏。

我还想给安德鲁先生提个问题,就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从2500年前到现在可以说一点都没有改变,应该说真的是亘古溯今。那么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对我们司法实践中证据的分析和判断有什么影响和作用,很想听听安德鲁先生跟我们分享一下。

如果我们要讨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论的话,要花好久的时间,因为他的逻辑论其实是一大长篇,不可能说我用几分钟或者用几句话就能把它给解释清楚的,那么我们就稍微地讲一下大体的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逻辑论。

逻辑论其实写于公元前322年,但如今所有的希腊法院,即便是希腊的最高法院也正在使用逻辑论,所有的律师和法官都在使用这种方式,但是其实逻辑论不是对于所有人来说,他的使用方式都是正确的或者是能轻松地运用它。

我们需要了解逻辑论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需要去读、然后去发现一些细节,因为每个案件的处理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法官和律师必须对这种逻辑论有所了解。

法官和律师根据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原理试图找出法律包含的真正含义,并使用逻辑学来评估这个证据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或者有没有隐藏着其它相关的信息。对于诉讼人提出的每一份证据,每一个律师都会去进行合理的核对,核查到底是否属实。

在确认完所有的信息和证据以后,在推理阶段进行证据的正确推演,每个律师都会慢慢地和法官一起去确认,最后再递交已经签署的证据文件,这些其实都是一个艰难的工作。

因为对于证据和证人证言的真实性问题,并不是用一两天的时间去衡量它,这个工作其实是艰巨的。一旦我们判断错误,那么我们就把一个无辜的人判了死罪。

所以我们都需要根据时间去推理,慢慢地去寻找真实的答案。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原理是一个概念,它的概念重点在哪里?其实现代的律师也正在寻找一个答案。

在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根据他所见的、所听到的一些东西变成或者是形成很多的概念,因为每个人的想法或者是对这个案件的看法其实是不一样的,总概念是人、动物、死亡、植物等因素。

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是亚里士多德他自己本人提到的一个推理的案例。我们所有人都是凡人,那么苏格拉底也是一个人,所以最终的结论就是苏格拉底他本身就是凡人。所以他也有可能有做错的时候,不是说他懂得辩证法或者是其它的一些知识点比别人更多,或者因为他是法官,他就不可能出错。所以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凡人,苏格拉底他是人,得出结论,他也是个凡人。

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一般指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思想家)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的斯塔基拉。这座城市是的一个,与正在兴起的相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从他的家庭情况看,他属于中的。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

他于公元前367年迁居到雅典,曾经学过医学,还在雅典柏拉图学院学习过很多年。公元前366年亚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学习,此后20年间亚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学院,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 [1]

亚里士多德出生地色雷斯

从18岁到38岁——在雅典跟学习哲学的二十年,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中,亚里士多德表现的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园之灵”。但亚里士多德可不是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继续呆了两年。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赞同中的数学倾向,令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了雅典。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

离开学园后,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赫米阿斯当时是小亚细亚沿岸的密细亚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在那里还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为妻。但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动中被谋杀,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小亚细亚,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二世召唤回故乡,受国王的聘请,担任起当时年仅13岁的的老师。当时,亚里士多德四十二岁。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同时,亚里士多德也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始终对科学事业非常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

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亚里士多德又回到,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的名字(Lyceum)以神殿附近的杀狼者(吕刻俄斯)来命名。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正是因为如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是“漫步的哲学”。亚里士多德在这一期间也有很多著作,主要是关于自然学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学和哲学,而使用的语言也要比柏拉图的《》晦涩许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讲课的笔记为基础,有些甚至是他学生的课堂笔记。因此有人将亚里士多德看作是西方的第一个教科书作者。

亚历山大去世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因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到加而西斯避难。他的学园,则交给了掌管。 [2]

就在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即从亚历山大出发远征的前一年到亚历山大去世的那一年。

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可能肩负有说服雅典人服从的政治使命。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优待,除了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资助。他所创办的,占有吕克昂神庙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因而得名为“”。当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传到雅典时,那里立刻掀起了反马其顿的狂潮,雅典人攻击亚里士多德,并判他为不敬神罪,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但亚里士多德最终逃出了雅典。

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因身染重病离开人世,终年六十三岁。去世的原因可能是一种多年积累的疾病所造成的。同时还存在他被毒死,或者由于无法解释而跳海自杀致死的猜测。 [1] [3]

1.逻辑学:《》、《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以上六篇逻辑学著作总称《》。

4.论动物:《动物志》、《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尼各马克伦理学》、《158城邦制》。

5.论人:《论灵魂》、《论感觉和被感觉的》、《论记忆》、《论睡眠》、《论梦》、《论睡眠中的预兆》、《论生命的长短》、《论青年、老年及死亡》、《论呼吸》、《论气息》。

6.伦理学和政治学:《》、《优台谟伦理学》、《政治学》、《雅典政制》、《大伦理学》、《欧代米亚伦理学》、《论美德和邪恶》《经济学》。

7.美学著作:《》、《》、《亚历山大修辞学》。 [4]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

《时代》封面之“伦勃朗的亚里士多德”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

2.实践的科学(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

3.创造的科学,即。 [5]

亚里士多德虽然是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就像是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

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 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他在上,习惯于对过去和同时代的理论持批判态度,提出并探讨理论上的盲点,使用演绎法推理,用的形式论证。 [3] [6-7]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行的是物质的实体,地球是球形的,是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构成。

亚里士多德关于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世纪的学术思想,其影响力延伸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最终被物理学取代。 [6-7]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述过力学问题。他已经具有正交情况下力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他解释杠杆理论说:距支点较远的力更易移动重物,因为它画出一个较大的圆。他把杠杆端点重物的运动分解为切向的(他称为“合乎自然的”)运动和法向的(“违反自然的”)运动。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运动的观点是:“体积相等的两个物体,较重的下落得较快”,他甚至说,物体下落的快慢精确地与它们的重量成正比。这个错误观点对后世影响颇大。后来法国人N.奥尔斯姆等给出正确的见解,但没有加以验证。16世纪末S.斯蒂文和伽利略不仅从理论上说明,而且用实验证实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凡运动的事物必然都有推动者在推着它运动”,但一个推一个不能无限地追溯上去,因而“必然存在第一推动者”,即存在超自然的神力。这里的运动是指一般意义下的运动,也包括力学运动在内。

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运动的论述见于《论天》(De Caelo),他在另一著作《物理学》(有中译本,198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曾多次应用他的落体定律。这是一本关于自然哲学的著作,主要讨论运动。 [8]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上世界由土、水、气、火,组成。其中每种元素都代表四种基本特性(干、湿、冷、热)中两种特性的组合。土=干+冷;水=湿+冷;气=湿+热;火=干+热。

亚里士多德认为白色是一种再纯不过的光,而平常我们所见到的各种颜色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的光,是不纯净的,这种结论直到17世纪大家对这一种结论坚信不移,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把一个放在阳光下,阳光透过三棱镜后形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照射在光屏上,牛顿得到了跟人们原先一直认为正确的观点完全相反的结论:白光是由这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这七种光才是纯净的。

在动物科学方面,他的一些意见仅在19世纪被确信是准确的。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

他是将生物学分门别类的一第一个人,并为之写出了专门著作(如动物分类,动物繁殖等等),他首先发现了比较法的启发意义并理所当然地被尊称为比较法的创始人。他也是详细叙述很多种动物生活史的第一个人。他写出了关于生殖生物学和生活史的第一本书。他特别注意生物多样性现象以及动植物之间的区别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头像(卢浮宫藏)

虽然他没有提出正式的分类(法),但是他按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了分类,而且他对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比两千年后的分类更合理。在生理学上他大都采用了传统观点因而并不出色。和他的前辈比较起来,他是一个坚定的。他的推论总是植根于他过去的观察。他在《动物繁殖》(De generatione animalium 760b28)一文中曾明确表示从所得到的信息(知识)是首位的,超过思考所能提供的信息。在这一方面他和家中的亚里士多德派完全不同,后者认为单凭推论就能推论出一切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显著特点是追究原因,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提出“怎样”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为什么有机体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完整的成体?为什么中目的导向的活动和行为如此之多?他清楚地了解仅仅构成躯体的原材料并不具备发展成复杂有机体的能力。必然有某种额外的东西存在,他称之为eidos。和柏拉图所下的定义完全不同,亚里士多德的eidos是程序目的性原则,在他的思想中这词所表示的意思和现代的遗传程序所表达的完全一样。

和柏拉图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物按本身的性质而行动,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作用过程或过程的表现。由于任何过程都有目的,所以他认为对目的的研究是研究自然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亚里士多德来说,一切结构和生物性活动都有其生物学意义,或者就像我们所说的,有其适应意义。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释这些意义。亚里士多德的“为什么”问题在生物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为什么?”是进化生物学家在其研究中所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坚信世界基本完美无缺从而排除了进化的观点,他的先进思想只是近几十年才得到充分肯定。他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之所以声名狼籍有几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者奉他为他们的权威哲学家,后来当经院哲学扫地时,亚里士多德就受了牵连。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十六,十七世纪时期中几乎全部着重点都放在上。 [2]

他的学术领域还包括早期关于形式逻辑理论的研究,最终这些研究在19世纪被合并到了现代形式逻辑理论里。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

把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发现运用到上来。作为例证,他选择了数学学科,特别是学,因为几何学当时已经从想对土地测量的经验规则给予合理说明的早期试验阶段,过渡到后来的具有比较完备的演绎形式的阶段。

但是,的三段论法对实验科学确实毫无用处的。因为实验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发现,而不是从公认的前提得到形式证明。从不能再分割为更简单的物体的前提出发,在1890年未尝不可提出一个正确的已知元素表,但是到1920年,再运用这个前提就会把一切排除在外。前提既然已经改变,“元素”一词的意义也就改变了。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三段论是没用的,也不能就此认定是错误的。

在形而上学方面,的哲学和神学思想在和的传统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世纪,它继续影响着基督教神学,尤其是学术传统的天主教教会。 [6-7]

希腊和中古时代的科学界在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下,运用演绎法把许多错误的权威说成是绝对正确的,并用欺骗性的逻辑形式进行了许多错误的推论。 [9]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亚里士多德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如在教学中,他经常安排儿童登台演奏,现场体验,熟练技术,提高水平。在师生关系上,亚里士多德不是对导师一味言听计从,唯唯诺诺,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真理、勇于挑战。他那“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品格,鼓舞着他把建立起来的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认识论及其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本能、感觉、等,二是理性灵魂,其功能是、理解、认识等。他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那被感觉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承认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又认为感觉在这里只起到一种诱发的作用,真理和知识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

他的学,虽然自始至终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后来也随着新兴现代美德伦理的到来获得了新生。 [6-7]

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式的课程。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少年期以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诗歌、文学、、伦理学、以及算术、几何、、音乐等学科。但不管怎样,都应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他特别强调音乐在培养儿童一般修养上的作用。认为音乐具有娱乐、陶冶性情、涵养理性三种功能,它能使人解疲乏、炼心智、塑造性格、激荡,进而通过沉思进入理性的、高尚的。在中,他不同意教师只让学生进行严酷甚至痛苦的训练,要教“简便的体操”和“轻巧的武艺”,着重于让儿童身体正常发展。

同一样,他认为高于,但是他也主张人有自己的权利,要求实现城邦和公民利益的平衡。他还确立了公平的正义和交换的正义的均衡正义原则。一方面对于不同出身、财产、地位、能力的人要平等对待,另一方面对于特殊的任务也可以给予特殊的优待。为此他非常推崇和的结合,在立法问题上实行民主,行政上实行君主制。他希望借此在维护城邦整体利益时保证公民的各种利益,并提出了。 [6-7]

《》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 [11]

他还是类型学大师,依据统治者人数多少和是否维护全体公民利益把城邦分为六大类。并论证了各种整体的演变,其演变是逐渐变坏,其原因则是那种综合的正义原则被破坏。 [5]

亚里士多德是的鼻祖。不同于他的老师以自己假定的理想国衡量现实,他主张从现实的国家出发,防止国家堕落和促进国家的发展。他对和持怀疑态度,主张,而的来源也不是人的理性或者学者的思考,而是来自于历史和传统中为人们所遵循和认知的东西,也就是历史的理性。他对变法和改革持一种十分谨慎的态度,非到万不得已不宜改革。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很大。他还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他对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

阿拉伯人描绘的亚里士多德上课图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文化根本倾向以至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上古及中古时期,他的著作被译成、叙利亚文、、意大利文、、德文和英文。以后的希腊学者研究及推崇他的著作,的学者也是如此。他的思想是中世纪思想和经院派哲学的支柱。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将伊斯兰的传统学说与亚里士多德的融合成自身的思想体系。最有影响的犹太教思想家,用理性主义解释犹太教义,在调和科学、哲学和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亚里士多德显示了希腊科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以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力求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是最后一个提出完整世界体系的人。在他以后,许多科学家放弃提出完整体系的企图,转入研究具体问题。

随着亚里士多德作品的不断被发现,出现了一个研究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新时代,学者们以此作为求得各方面真知识的基础。 [1]


  • 《范畴篇》笺释1以晚期希腊哲学文献为依据,融会中世纪以来各个重要版本,翻译、注释了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是汉语学界第一次在严格的一手文献基础上,以详尽的篇幅对亚里士多德的经典作品所做的完全符合西方古典学规范的注疏作品。


  • 《范畴篇解释篇》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为译注者聂敏里所译。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2009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的丛书,1作者是亚里士多德等。本书主要收录了众多学术名著的译本。


  • 《灵魂论及其他》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199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冥想文化》是1996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作的伦理学著作,约公元前330年左右成书。《尼各马可伦理学》全书共10卷,132章,探讨了道德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等问题。书中系统阐述了德性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至善就是幸福等观点,认为万物都有一个目的——求善,任何事物都具备适合本性...


  • 《尼科马亥伦理学》是2007年华中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1


  • 诗歌的形象,诗歌的破格,诗歌的灵感:可以肯定我们完全知道“诗歌的(poetique)”这个形容词的意思。正因为对此词有足够的了解,我们能任意扩展其使用范围,而不仅仅把它看成是一种语言产品即诗歌。


  •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五卷)是1997年1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亚里士多德,译者是苗力田。


  • 《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作的哲学著作,创作于公元前4世纪。《形而上学》共14卷,集为1册。书中探讨了哲学对象和研究范围;对一些哲学术语做了释义;分析批判了以前的哲学家思想,重点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阐明了作者的实体、质料和形式等理论。《形而上学》阐发了一种学说,这种学说有时称为智...


  • 《政治学》是1965年8月1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 物理学,ISBN:8,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张竹明译

·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

· 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 幸福属于满足的人们。

· 幸福在于自给自足之中。

· 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

· 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 在不幸中,有用的朋友更为必要;在幸运中,高尚的朋友更为必要。在不幸中,寻找朋友出于必需;在幸运中,寻找朋友出于高尚。

· 羽毛相同的鸟,自会聚在一起。

· 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

· 事业是理念和实践的生动统一。

· 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 谬误有多种多样,而正确却只有一种,这就是为什么失败容易成功难、脱靶容易中靶难的缘故。

· 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

· 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东西的人。

· 上帝所做的、胜过一切想象中的幸福行为,莫过于纯粹的思考,而人的行为中最接近这种幸福的东西,也许是与思考最密切的活动。

· 人在达到德性的完备时是一切动物中最出色的动物;但如果他一意孤行。目无法律和正义,他就成为一切禽兽中最恶劣的禽兽。

· 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

· 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事实上,习惯有些像天性,因为“经常”和“总是”之间的差别是不大的,天性属于“总是”的范畴,而习惯则属于“经常”的范畴。

· 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的德,另一种是行为的德,前者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后者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 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 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

· 怜悯是一个人遭受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 政治学并不制造人类,然而它使人类脱离了自然,并驾驭他们。

· 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 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

·有战争才能带来和平。

· 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和善,对下级谦逊是高贵,对所有人谦逊是安全。

·幸福来源于我们自己。

·智慧不仅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中。 [12]

谎言自有理由,真实则无缘无故。

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最早论证地球是球形的人。 [5]

亚里士多德的某些思想显得有些极端。例如,他赞同及女性所受的不平等待遇,认为这是自然界的安排,当然,这些思想是他所处时代的。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许多思想,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时效性,如:“贫穷是革命与罪孽之母”、“立法者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青年上;忽视教育必然危及国本。”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的思想显然是超前的,在他生活的年代还没有公共教育。

  • 1 .凤凰网[引用日期]
  • .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网[引用日期]
  • 4 .共识网[引用日期]
  • 5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
  • .科学家的故事: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 8 词条作者:朱照宣,《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第一版)力学 词条:亚里士多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 :523页
  • 9 .凤凰资讯[引用日期]
  • .山东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 11 孙晓青,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民主政治思想[J],《思想战线》,1998
  • .亚里士多德[引用日期]

一、作为意志模式的注意力:注意力的统一图景与疫情期间的注意力运作

中山大学哲学系  刘子轩

 论文摘要:注意力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学界缺乏注意力的统一图景。借助胡塞尔的注意力学说与意志理论,可以建立注意力和意志之间在结构上和发生上的同构,从而将注意力理解为意志模式,提供注意力的统一图景。在此理论基础上可以对疫情期间公众和政府的注意力运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对注意力进行引导者以及注意力的拥有者在疫情期间的责任所在。

 孙宁老师点评:首先,你的论文中间探讨现象学的部分很好地体现了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的特色。此外,我同样有两个问题想要跟你一起探讨:

 1、你在现象学讨论的部分主要讨论的是感知层面的注意力(sensorial attention),而你在分析疫情的时候显然讨论的是另外一种观念或理性判断层面的注意力(intellectual attention),这体现为对疫情中民众注意力的引导。我想请问你对这两种注意力的结合是如何完成的? 因为从观感上我认为这两种分析还是自成体系的,所以我建议你在后期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还是需要一番工夫的。

 2、你提到注意力与意志之间同时有结构和发生上的同构关系,但是你在文中并没有对这两种关系做出详细论证,所以我想请问你指的这种同构是何种意义上的同构,在这种同构的基础上,请你再阐发一下在这种同构关系中如何把注意力理解为一种意志的模式?

 刘子轩回应:首先我认为第一个问题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胡塞尔最初是在讨论数学的时候谈论注意力的,而不是在感知的层面讨论注意力的。注意力并没有感知和置信层面的区分,它是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的。对于第二个问题,注意力与意志之间的同构可以回溯到胡塞尔将意志普遍化的倾向,比如在三十一卷的《主动综合》中胡塞尔就有明确提出意志不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方式,而是主动性的形式,可以在任何行为中出现。此后胡塞尔在《第一哲学》的第二卷中也非常明确地将注意力归为了意志,只是没有阐明为什么。

二: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西彼廉《论死亡》研究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  彭昱森

 论文摘要:西彼廉的《论死亡》是早期教会以应对瘟疫为主题的代表作,在详实记录了瘟疫的症状,为疾病史研究留下宝贵资料的同时,也提供了三世纪中叶迦太基教会有关死亡、末世、基督徒身份认同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通过将死亡视为不朽的必要阶段,将瘟疫视作这一过程的“催化剂”,西彼廉希望纠正基督徒对死亡的传统看法,让他们认识到死亡虽然不可避免,却是救赎的环节之一,瘟疫则会让这一过程加速;因此言行一致的基督徒应当为摆脱尘世羁绊,早日回归天家而欢喜,而非为死亡而哀伤。

 汪行福老师点评:彭昱森同学论文写作的语言优美而纯熟,对《论死亡》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学界的讨论及文章的意义做了阐述。对于你的论文,我有两点小疑问,一是关于mortal和immortal的说法是否来自于宗教的说法?二是西彼廉所处的时代正好处于希腊化倾向与反希腊化倾向的交点,作者是否受到斯多亚主义的影响,他又是如何将这两种倾向结合在一起的?

 彭昱森回应:关于mortal和immortal的说法,我在Jenkins的《古典文学》有提到《荷马史诗》当中有“神是不死的,而人是有朽的,这是人和神最大的区别。”的说法。而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作者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斯多亚主义的影响,再去谈论两者的结合问题。我认为早期基督教徒的写作确实与斯多亚主义具有相似性,但是其思想史上的关系并不能确定。

三、索拉布吉对亚里士多德灵魂概念的阐释及其疑难

清华大学哲学系  赵奇

 论文摘要:亚里士多德从《论灵魂》第二卷开始具体论述灵魂问题。但由于《论灵魂》文本的多义性,对灵魂的理解存在多重疑难,从而学术界对于如何解读灵魂概念争论不休。索拉布吉致力于以灵魂的生理学进程为核心来厘清灵魂概念,从而解决学术界的纷争。他首先规定灵魂的定义及其范围;其次批判了对灵魂概念的质料主义解读和笛卡尔主义解读;最后他通过探析欲望的形式因来理解灵魂本身。索拉布吉的解读可被理解为现代功能主义的阐释方式,由此他不仅误解了灵魂的潜能定义与现实定义之间的关系,而且对欲望形式因的解释存在致命缺失,并从而在对灵魂如何导致行动的论述中存在本质上的缺陷。因此致力于发现现代功能主义解读的疑难,并寻找解决疑难的具体方法。

 王纬老师点评:赵奇同学的文章整体结构非常清晰,你针对索拉布吉对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此我有几个问题,首先是方法论上的,即既然你的目标是要理解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文本,那为什么要选取索拉布吉作为批判的目标和理解的中介呢?其次,我想论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还有待阐释,也就是索拉布吉对灵魂定义的考察如何影响了他对感觉的考察?最后是关于文章前两个具体论点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第一现实和第二潜能之间在什么意义上存在差异,你好像没有给出比较完满的论述;第二个问题有关于感觉主义,我想在《生成与毁灭》中亚里士多德对恩培多克勒的感觉观的反对是可以作为支持你论点的论据的,另外我的老师Laurence在2010年也写过一篇相关的论文,你可以参考。

 赵奇回应:关于方法论上的问题,我之所以要以索拉布吉为批判目标,是因为两个原因,首先是他对《论灵魂》的讨论在当时的学界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这足以证明索拉布吉的重要性;二是因为索拉布吉自己都不承认他采取的是现代功能主义的解读方法,但是很多学者意见相反,这给我产生了很大的疑惑,所以我想澄清为什么说索拉布吉采取的是功能主义的方法,进一步地,我想对这种方法做出批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里士多德有多厉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