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不能行邪道什么是邪道意思?

在这里,根据我们经文讲一点知识,“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见佛性”,在这里给大家加一点。《金刚经》上有一句话,有一首偈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有这话吧?诵《金刚经》的都知道,这是很重要的一首偈语。众生如果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不是这个意思?

释迦佛说的。释迦佛说的有人如果是从外相上看的是我,通过声音求我,那成了行邪道了,不能见如来,是什么意思呢?《金刚经》上又讲到,“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是《金刚经》上讲的,“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法如义是啥意思?就是空性。如果以色见我,那是色相、外相;以音声求我,那是声尘,不是空性。空性本无相,空性无相。

所以禅宗,一种传统的修持方法,它就在坐禅的时候是参禅,也叫参自性,参自性的意思就是什么呢?通过坐禅这种方式见自性,达到开悟的目的,见自性达到开悟的目的,所以他们在修持过程当中经常有一句话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等于说看到佛形象了,也不用管他;看到魔的形象了,也不用管他。因为佛的形象也不是空性,魔的形象也不是空性,所以空性就是真实的所谓的如来,“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所以看到佛,若以色见我,如果认为是见到佛性了,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金刚经》上的话,在这里我们根据经文的展开给大家补充这一点。

——摘自仁清法师《消灾长寿护童子,忏悔堕胎度婴灵》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讲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法会因由分:就是这篇经文产生的因由部分。

如是我闻:这几乎是佛经的固定格式起始句,当时的情况是我听得到。

大比丘:是大阿罗汉,比阿罗汉还要高。因为他们都是大菩萨以阿罗汉的身份示现在佛说法的道场,在大乘佛经中的开头,六种成就中的众成就,就是"大比丘众"。

情况是这样的。有一次,释迦摩尼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1250人在一起。当时,释迦摩尼世尊到了吃饭的时间,穿着袈裟端着饭钵,进入舍卫大城化缘乞食。于其城中,依次乞食结束,回到原地。吃过化缘所乞饭食,收好袈裟和饭钵,洗了脚,铺好座位坐下。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善现启请分:善现是须菩提的别名,启请是他请求佛的启示。

当时长老须菩提也坐在众人当中,就从座位上起来,披着袈裟露着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地对释迦摩尼佛说:世上希有的世尊释迦摩尼佛,从来都是用至善至美之心护念各位菩萨。用至善至美之心嘱咐教导各位菩萨。世尊。如果世上的善男子和善女人发愿,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最高智慧和觉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境,应该如何降伏妄想之心。释迦摩尼说:太好了太好了,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从来都是用至善至美之心护念各位菩萨。用至善至美之心嘱咐教导各位菩萨。你今天仔细听着,会为你说的。世上的善男子和善女人,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最高智慧和觉悟,应该以这样的心境,如此这般地降伏妄想之心。须菩提答道,是啊,只有这样,世尊。非常乐意非常想听。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大乘正宗:声闻菩萨是小乘,缘觉菩萨是中乘。大乘,是大乘菩萨之法。声闻菩萨悟四谛法,缘觉菩萨悟十二因缘法,大乘菩萨,悟六度万行法。宗门派别很多,正宗,就是般若的甚深法。般若为诸佛之母,是最上乘之法,所以就是正宗。这一品介绍什么是大乘正宗。

释迦摩尼佛告诉须菩提。各位菩萨和大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应该这样降伏妄想之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无论是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四种生命的生育形式),还是有色世界的、无色世界的、有想世界的、无想世界的、非有想世界的和非无想世界的。我都令其进入没有生死轮回的世界而灭绝所有生命,让他们都变成菩萨。如此灭绝所有的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的生命,让他们都变成菩萨。其实并没有灭绝众生的生命,让他们都变成菩萨。为什么是这样的呢,须菩提,你听好了,如果菩萨有我的想法、有人的想法、有众生的想法、有寿命的想法,就不是菩萨了。

金刚经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妙行无住:完善的行为布施应该没有任何想法和杂念。

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即以自己所有,给予一切众生。法布施就是把成为佛的方法或称为佛法传授给众生,财布施就是把钱财给予众生,无畏布施就是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消除他的恐惧。

还有,须菩提。菩萨对于佛法的传播。应该没有任何其他的想法去布施。比如善恶美丑真假爱恨情仇等等任何个人的情感,包括人类的、众生的和生死寿命的情感和观念,应该像太阳一样、没有任何主观意念地燃烧自己的同时,把光和热普照万物。所谓不住色布施,就是不能以你的视觉感官感受到的东西去传达给别人。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就是不能以你的听觉、味觉、触觉和个人想法去传达给别人。须菩提!菩萨应该如此去布施。不要有任何想法和杂念,更不能掺杂个人的私货。为什么呢?如果菩萨能这样不住相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是不可思量无边无际无限大。须菩提。你觉得怎么样?你觉得东方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答道:不可思量,释迦摩尼世尊。须菩提,你觉得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答道:不可思量,释迦摩尼世尊。须菩提,菩萨这样无住相的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像这东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一样的不可思量无边无际无限大。须菩提,菩萨只应该如我所教授的那样去布施。

金刚经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如理实见:按这样的道理才能真实见到如来。

须菩提,你觉得可以从我的身体形象见到我如来不。须菩提答道:不可以,释迦摩尼世尊。不可以从您的身体形象看得见如来。释迦摩尼问道:我就在这里,为什么看不到。须菩提说道:您所说的如来,就不是指您的身体形象。释迦摩尼如来佛告诉须菩提:凡是所有那些有形象的东西,都是虚幻和妄想,我坐在这里,你只看到了我的身体,不知道我想的是什么,你还是没有看到我,更何况以后其他什么人或各种各样的佛像了,如果什么时候你看到我和没看到我一样的了解我的思想,你就真正的见到我如来了。

金刚经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正信希有: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每一品为一分,冠名一个小标题使读者更加快速的了解标题下面的内容。《金刚经》并非只有昭明太子三十二品这一种分法,但是这种分法是最被世人认可的分法。并非《金刚经》原有的。正信:就是清净纯洁的信念。希有:即稀有,难能可贵之意。文中的“筏喻”:“佛以教法如筏,渡河既了,则筏当舍,到涅槃之岸”,:“佛有筏喻,言舍筏则达岸矣,达岸则舍筏矣。”说一个人过一河,乘坐一竹筏,过河以后,舍不得丢弃竹筏,背在身上继续行走。比喻学习佛法的人执着于佛法。

须菩提合掌恭敬地对释迦摩尼佛说:世尊,有很多众生,听到这样的对话,能生起准确真实清净纯洁的信念不?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说这种话,如来离开这世界以后,后五百年,有持戒修福的人,对于我们这样的对话,能生起信心,以此为真实。应当知道这种人,不仅仅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种下善根,已经于无限多千万个佛种下诸多善根。听到这样的对话,甚至只要一念便会生出净信心。须菩提,如来都能很清楚的知道,也能很清楚的看见,这样的众生,能得到这样的无限多的福德。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类众生已经没有了自我的想法、人的想法、众生的想法和生死寿命的想法,没有了方法或佛法的想法,也没有了什么方法不方法或佛法不佛法的想法。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类众生如果还想着用心去求证是否得到了正果,就仍然有自我的想法、人的想法、众生的想法和生死寿命的想法,如果还有得到佛法和修成正果的想法,就仍然有自我的想法、人的想法、众生的想法和生死寿命的想法。这是什么原因呢?相反,如果有不求得到佛法和修成正果的想法,同样有自我的想法、人的想法、众生的想法和生死寿命的想法。因此不应取法,也不应取所谓的四大皆空的空无一切的非法,就是这个道理。如来常说给你们这些出家人的,关于同渡筏的比喻,渡过河,到达了对岸,就要扔掉筏子,而不是一直背负着它。佛法也是这个道理,真正的佛法尚且应当舍弃,更何况那些非法了。

金刚经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无得无说:没有得到什么,也没有说什么。《法华经》说:“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世界上的所有方法,都可以成为佛法,一切谋生的行业,都可以修行。如果你有得到什么的想法,就是有自我的思维、有人的思维,有众生的思维和有寿命的思维。如果你有说了什么方法的想法,你就是有正确方法和错误方法的分别。

须菩提,你觉得怎么样?我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为佛了吗?我如来有所说的佛法吗?须菩提答道:如果按照我理解释迦摩尼佛所说的意思,没有一定的成为佛的方法,无上正等正觉也只是为了表达方便而那么称呼而已,也没有一定的唯一的方法让您如来佛可以讲说的。释迦摩尼说到: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如来所说的佛法,都不可取得,没有办法拿到,因为没有形态,看不见摸不着,也没有办法说得清楚,更没有办法表达,所以就没有什么对错和正确不正确的说法了。这就是为什么,一切贤圣,都是用无所作为来避免因为语言所造成的和真相之间的差别。

金刚经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依法出生:是说佛性源于每个人自身,是受到佛法的启迪而有所觉悟,所以传播佛法是非常重要的,是无可替代的,是法布施;捐钱捐物是财布施,法布施的意义要远远胜过财布施,是财布施无法比拟的。

须菩提,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有人用装满三千个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做布施,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释迦摩尼说: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样的福德就不是福德的属性。正是这样的原因,我如来所说的福德多,是指如果有人于此经中领受于心,持守而不忘哪怕是四句偈语等文字内容,并为他人去解说,这样的福德远远胜过用装满三千个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做布施,为什么会这样呢?须菩提,所有的佛,以及所有佛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为佛的方法,都是从此经所说的方法生发出来的。须菩提。但是还要记住,所谓的佛法,即非佛法。就如同前面说的一样。

金刚经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一相无相:维摩经不二法门品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同净影疏曰:“诸法悉空,名为无相。”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曰:“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大乘义章》二: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槃法相释。涅槃之法离十相、(《涅槃经》三十: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故曰无相。这些都是佛经引述,平常人很难理解,我认为,比如黄金,就本身而言就是一相,无论制作成什么样的成品,比如戒指、项链还是镯子,都是黄金,本性不变,其他的都是虚幻,而黄金的基本粒子,都是宇宙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其本质都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表达的东西,就是无相。所以一相无相是一不是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

须陀洹:译为预流、入流,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沙门四果中的初果。得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只会在须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之间轮回。然而尚须于人道、天道往返投生,渐渐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后,得四果阿罗汉,方断尽见思烦恼而永脱轮回。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须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证得的第一个果位。小乘佛教认为,一个凡夫要修成阿罗汉果,前后要经历四个位次,也就是四个果位。换句话说,就是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理。

第二果为斯陀含,意为一来,谓凡夫在断见惑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断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没有断尽,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轮回一次,故名一来。

第三果为阿那含,意为不还,意思是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

第四果为阿罗汉,意为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生之圣果,受人天供养。

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对吗?得到须陀洹果的人能这么想吗?我得到须陀洹果没。须菩提说:不能,世尊。释迦摩尼说:为什么这么说呢?须陀洹名为入流,是初入圣道,而圣道无名无相,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根。这样就叫须陀洹。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对吗?得到斯陀含果的人能这么想吗?我得到斯陀含果没。须菩提说:不能,世尊。释迦摩尼说:为什么这么说呢?斯陀含名为一往来。而六道轮回都是虚幻,其实无所谓往来不往来的。这样就叫斯陀含。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对吗?得到阿那含果的人能这么想吗?我得到阿那含果没。须菩提说:不能,世尊。释迦摩尼说:为什么这么说呢?阿那含名为不来,就是不再来六道轮回了,而六道轮回本来就是虚幻,其实无所谓来不来的。这样就叫阿那含。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对吗?得到阿罗汉果的人能这么想吗?我得到阿罗汉果没。须菩提说:不能,世尊。释迦摩尼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相都是虚妄,其实没有法名阿罗汉。世尊。如果得到阿罗汉道的人这么想,我得到阿罗汉道没?就仍然有自我的想法、人的想法、众生的想法和生死寿命的想法,就不是阿罗汉了。世尊,您说我得到了没有自我和人的想法、没有彼此高下、圣凡之分,一切寂然平等的无诤三昧的禅定状态,是所有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远离欲界六道轮回的阿罗汉。我不这样想,我是远离欲界六道轮回的阿罗汉。世尊。我如果这样想,我得到了阿罗汉道。世尊就不说须菩提是乐于心无生灭,冥心禅定的阿兰那行者了。因为须菩提其实无所修行,只是名字叫须菩提而已。这才是真正的乐于心无生灭,冥心禅定的阿兰那行。

金刚经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庄严净土:是梁昭明太子给它的标题,文中取义,所谓庄严,本来就来自于佛经,有修饰、加强、严整的意思;净土也来自于佛经,是指清净国土、庄严刹土,也就是清净功德所在的庄严的处所。这一品非常有名,著名的禅宗六祖慧能,就是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顿悟的,也是庄严净土的根本所在。人是有思想意识的,大活人就一定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思想意识,这就是所谓的六根,也是人的本能,能都空吗?不能,除非死人能做到,那还有什么意义啊!问题的关键,是人类的所谓记忆,全部都是虚幻,过去了的事情,没有办法重放,就是重放也是没有意义的虚幻,因为时间永远都不会停止。所以说,人生就是虚幻,只不过是宇宙运行的一刹那而已,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灰飞烟灭。明白这个道理,就应该心无所虑,无牵无挂,随遇而安,该做什么就一心一意地做好了。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道轮回,本来就是宇宙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正是因为生命的各种欲望的不同,造成了个体的差别,从而感应出宇宙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就有了六道轮回。人的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根本原因就是各种欲望是否实现和得到实现的程度不同而产生的。所以说,各种欲望是情绪变化的根本。这个世界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想得到的不一定能得到,不想要的倒可能要伴随一生。佛就是自己,就是做真正的自己,就像太阳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周而复始,做自己该做的,这就是真正的佛。

佛告诉须菩提说:你觉得这么说对吗?我如来当年在然灯佛那里,得到了什么法宝吗?须菩提说:没有,世尊。如来在然灯佛那里,于法其实是一无所得。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对吗?菩萨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来庄严佛土吗?须菩提说:没有,世尊。为什么这么说呢?庄严佛土的人。就不是庄严,只是用庄严这个名词来形容而已。所以说须菩提,各位菩萨和大菩萨,应该像我刚才说的那样,无求无得,清净,自然而然。不要因为看到了什么就执着于内心,不要因为听到了、闻到了、品味到了、触摸到了、意识到了什么就执着于内心,这些都是你的肉体产生的欲望和想法。应该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无忧无虑的做你该做的。须菩提,譬如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无比,你觉得这么说对吗?他是不是无比高大?须菩提说:是很大,世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说的是法身,法身也叫大身,也叫无边身。充满宇宙,那根本就不是身体,是宇宙能量,和人类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身体形态一点关系都没有,用语言也无法描述,为了咱俩说话方便,那么叫而已,大身只不过是个比喻,是个指示代词。是人类感官根本无法看到的,也无法感受得到。

金刚经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无为福胜:无为就是不要个人主观意识,自然而然,顺应自然。这样的福报胜过一切。

须菩提,比如有恒河中所有沙子的数量那么多条恒河。你觉得怎么样?而和恒河中所有沙子的数量那么多条恒河之中的沙子,够多不。须菩提说:够多,世尊。和恒河中所有沙子的数量那么多条恒河,就已经多的无法计数了,更何况其中的沙了。须菩提,我今天实话告诉你。如果有世上的善男子和善女人,用这么多数量的三千大千世界装满七宝,用来做布施,所得到的福报多不?须菩提说:够多,世尊。释迦摩尼佛告诉须菩提:如果有世上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于此经中,哪怕只是领受于心,持守而不忘四句偈语等文字内容,并为他人去解说,这样所得到的福德,胜于刚才说的布施所得到的福德。

金刚经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尊重正教:在这里,说的是金刚经,那么金刚经就是正教,就是要尊重金刚经所讲的内容,并能准确理解,言行一致的修持。

还有,须菩提,随时随地的,只要是讲解此经,那怕只说四句偈语,应当知道这个讲经说法的地方,就如同我在讲经说法一样,因为那些话都是说我说的,所以一切世间的,包括天、人、阿修罗等三界所有众生,都应该像对待我一样的加以供养,比如平时对待佛塔和寺庙都很虔诚。更何况有人能够实践修持、读诵并能准确讲解金刚经了。须菩提,应当知道,此人已成就了最上乘的,第一稀有的佛法。如果是这样的经典所在之处,就是有佛在,就应当像弟子尊重佛那样尊重这部经典。

金刚经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如法受持:按此经所说的方法修行。

这时,须菩提恭敬的对佛说:世尊,应该如何称呼此经,我们应该如何按照这部经书奉行实践?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书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用金刚智慧到彼岸这个名字,你就知道如何奉行实践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智慧到彼岸,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智慧到彼岸了。只是名字叫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对吗?我如来在这里有什么佛法可说不?须菩提恭敬的对佛说:世尊,如来佛没有说什么佛法。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对吗?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微尘,你认为多不。须菩提恭敬的对佛说:很多,世尊。须菩提,这些微尘,如来说不是微尘,只是起个名字叫微尘。如来说的世界,即非世界,也只是起个名字叫世界。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对吗?可以从如来的三十二种相貌中见到我如来不?不可以,世尊,不能从如来的三十二种相貌中见到如来佛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种相貌,都是虚幻,就不是真正的如来佛,只是起个名字叫三十二相。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像恒河沙那样多次的生命轮回来布施。如果另外有人,于此经中,哪怕只是领受于心,持守而不忘四句偈语等文字内容,并为他人去解说,他的福德会更多。

金刚经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离相寂灭:离是离开,远离的意思,其实,离字根本无法涵盖文中之意,这四个字也表达不了,人类是天地之气凝聚而成,天就是阳气,代表的是宇宙能量,地就是阴气,是宇宙能量的载体,对于人而言,阳气就是灵魂,就是宇宙能量,阴气就是人体,就是灵魂的载体,身体寂灭了,人的阳气就会回归宇宙,就成为了佛。天地阴阳二气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体,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比如地球,一旦形成,就会自转,也会绕着太阳转,在太阳系中和所有的行星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人类也一样,一旦成为人类,就会有自己特有的属性,就会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由此产生的各种想法和意识,这六种感觉就是佛家所说的六根,由于人类初期,生产力不发达,人类的自然属性占据主导地位,人类的灵魂起着主导作用,人体的欲望不是很强烈,只是维持生命而已,一旦做到清静无为,灵魂很容易就回归宇宙,和宇宙融为一体,就成为了佛。现在人类,物欲横流,人类身体的欲望起着主导作用,灵魂几乎全部湮灭在物欲之中,想成就佛的可能微乎其微,不是通过努力就能做到的。因为人体也是宇宙能量的表现形式,和灵魂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一旦从出生的那一刻起,身体的欲望就起主导作用,受环境的左右,就会引领灵魂,欲望的不同,就会引领灵魂进入不同的能量空间,就会产生不同的生命形式,即进入六道轮回,循环往复。走向了离相寂灭的反面。

这时,须菩提听到如来佛解说这部金刚经,深解义趣,灵魂深处感受到了这种清明,涕泪悲泣,感激涕零,恭敬的对佛说:稀有世尊,佛说的这部能让人进入深层禅定的金刚经,我从前很多世修行所得的能照看到实相的智慧之眼,都没有听到过这样的经文。世尊,如果还有人能听到这样的经文,并能充满信心地做到清静无为,就一定会灵魂出窍,看到真实的世界,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所谓实相,就是灵魂,就是宇宙的本来面目,而不是人类肉眼所看到的身体和世界的模样,这就是如来佛所说的名字叫实相的东西。世尊,我今天得以听闻如此经典,信心十足,并能理解修行,不算太难。如果未来世界500年以后,那时候有众生,得以听闻如此经典,能够信心十足,并能理解修行,那个人就是第一稀有之人。

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没有了自我的想法、人的想法、众生的想法和生死寿命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相,不是真实的,是肉体的,长久不了,不能和宇宙一样永恒,所以是虚幻的,同样道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都是虚幻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呢?离开一切这样的相,所有的佛都是这样成就的。佛告诉须菩提,是的是的,如果还有人,得以听闻这部经文,不惊慌不恐怖不畏惧,当知这样的人非常稀有。为什么是这样的呢?须菩提,如来说的第一到达对岸,就不是第一到达对岸,是起个名叫第一到达对岸。须菩提。忍辱到达对岸,如来说就不是忍辱到达对岸,是起个名叫忍辱到达对岸。为什么是这样的呢?须菩提,比如我很多世以前被歌利王切割身体,我在当时,没有自我的想法、人的想法、众生的想法和生死寿命的想法。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在当时,一节节支解我身体的时候,若有自我的想法、人的想法、众生的想法和生死寿命的想法,就会产生嗔恨。须菩提,又想起过去五百世里作忍辱仙人,在那五百世里没有自我的想法、人的想法、众生的想法和生死寿命的想法。正是这个原因,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不应该让视觉影响你的内心。不应该让声觉、嗅觉、味觉、触觉和由此产生的思想意识影响你的内心。应该去除感官对内心的影响。如果内心有所寄托,但不受感官的影响,就是感官不能影响你的内心,所以佛说菩萨心不应受感官的影响去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该内心有这样的寄托去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因为这一切都是虚幻。须菩提。如来是说真话的人,说实话的人,说话有理有据的人,不说谎话的人。不说怪话的人。须菩提,如来所得到的佛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如果菩萨内心想着佛法而去布施,就如同一个人进入黑暗,则什么也看不见。如果菩萨内心不想着佛法而去布施,就如同一个人有眼睛,在日光明照的环境里,能看见各种颜色。须菩提,在未来的世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于此经修行读诵,就是如来佛以佛的智慧,会完全知道这个人,完全看得见这个人,都会得到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金刚经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持经功德:就是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德包含福德,有福德未必有功德,功德胜于福德。功德是修行来的,是修行的成就,是智慧,没有办法给别人。福德是福报,是通过布施得来的,可以给别人,比如财富。

比如,达摩到中国来,见到梁武帝,梁武帝跟达摩祖师说,他做了皇帝之后,全心全力护持佛法,建了四百八十多个寺庙。他向达摩祖师炫耀,他这个功德很大。达摩祖师说:你做的这些事情,并无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和恒河沙数量相等的次数做身命布施,中午以和恒河沙数量相等的次数做身命布施,下午也以和恒河沙数量相等的次数做身命布施,像这样经过无量百千万亿无法计算的岁月,不断的都以身命布施。如果另外有人,听到此经,信心不动摇,他的福德就胜过无数次以身命布施的人,更何况书写、实践、读诵,为他人解释说明。须菩提,简而言之,此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的功德,如来为发愿心,学习大乘佛法的人说,为发愿心,学习最上乘佛法的人说。如果有人能够实践、读诵,并广为他人解说,如来可以清楚的知道这种人,可以清楚的看到这种人,都会得以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没有边际,不可思议的功德。像这种人,就是承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人。为什么是这样的呢?须菩提,如果只是乐忠于咒语法术、祈福消灾、算命风水、双修采补、住空乐境界和长生不老等小法术的人,只是增长自我见识,人的见识,众生的见识,生死寿命的见识。对于此经就不能听受读诵,为他人解说。须菩提,无论在什么地方,如果有此经典在,一切世间,包括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都应该供养,应当知道这地方就相当于塔庙,都应该恭敬作礼围绕,以种种花香散布其处。

金刚经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能净业障:讲诵读持受《金刚经》就能洗除自己的罪过和业障的道理。佛法的基础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上,罪业事关下一世的果报。有些人什么坏事都没做,只是想想而已,同样会有罪过和业障,甚至更严重。有些人觉得自己做了坏事别人没看见,这样后果更严重,其实,别人看没看见一点都不重要,都是人类,别人也拿你没办法,你所做所想,都会影响到你的能量场,记录在你的灵魂深处,不差毫厘。

还有,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实践读诵此经,还被他人轻贱,那是他前世所造的罪业,本来应当堕入恶道,今世之所以被人轻贱,是因为实践读诵此经,把本应当堕落到畜生道、鬼道和下地狱的罪业给消除了,今世只是被人轻贱而已,如果能够继续实践读诵此经,将来必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须菩提,我想起过去很多很多世以前所经历的无数的劫难,早在燃灯佛之前,遇到过无数的佛,全都加以供养并传承他们的事业,没有漏过一个。如果还有人,在未来世界,甚至三千年以后,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和我所供养诸佛的功德相比,都不如他的百分之一,千万亿分之一,简直是无法用数字加以计数的。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在未来世界,甚至三千年以后,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如果都说出来的话,或有人看到听到,内心会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应当知道这部金刚经的意义是不可思议的,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经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究竟无我:归根究底,佛的境界就是无我,就是脱离自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说的一切法,都是顺应众生表达习惯的方法,只是人类语言的描述和阐述,所以并不存在所谓的佛法。我和佛法都不是宇宙世界的真相,都只是为了讲解方便而已,都是语言过程,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都是虚幻。如果要知道真相,只有达到佛法所说的境界才可以。

这时,须菩提又对佛说: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愿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心,要想成佛,应该怎样处理自我感官所带来的感受?应该怎样处理起伏不定的内心?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愿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心,要想成佛,应当这样处理自己的内心。首先要立志救世界上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不再六道轮回。等救了世界上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不再六道轮回以后,世界是啥样还是啥样,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为什么是这样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菩萨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其实并没有发愿要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心,想成为佛的人。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可以吗?我如来在然灯佛那里,有什么办法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不?须菩提答道:没有,世尊,按我理解佛所说的意思,佛在然灯佛那里,没有什么办法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如来佛说到:对,对,和你说的一样。须菩提,其实并没有什么办法让我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如果有什么让我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方法,然灯佛就不用给我预言说:你在未来世,能够成为佛,叫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没有任何方法能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然灯佛才给我预言,说出这样的话:你在未来世,能够成为佛,叫释迦牟尼。这是什么原因呢?所谓如来,就是还世界以本来面目,如同原来一样。如果有人说我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其实并没有任何办法,让我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我如来所得到的无上正等正觉,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类所说的虚和实,都是自然而然的东西,正是因为这样,我如来才说,这世界上的一切方法都是佛法。须菩提,这里所说的一切方法,就不是平常意义上的一切方法,因为语言无法表达,所以只能说成一切方法。须菩提,譬如说人的法身又长又大。须菩提说到:世尊,如来说人的法身又长又大,就不是那个大大的身体的样子,只是个说法而已。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如果这么说:我要灭度无量众生。那就不叫菩萨了。什么原因呢?须菩提,其实并没有什么菩萨。正是这个原因,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都是无形的。听不着看不见,也感受不到。须菩提,如果菩萨这么说:我当庄严佛土。这样也不叫菩萨。什么原因呢?如来所说的庄严佛土,就不是庄严所能涵盖的,因为无法表达,只能这么说而已,叫庄严罢了。因为现在咱们都是人身,只能用人类语言交流。须菩提,如果菩萨能够通达无我的方法,而不用语言表达,如来说那样的就是真正的,就叫菩萨吧。其实菩萨这个名字根本就不存在,只是为了说话方便这么称呼而已。

金刚经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体同观:如来有肉眼,同样有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五眼一体,并无分别,即所谓一体同观。如来说恒河沙,同样是大众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其实都是虚妄,无法证实。眼之所见,心之所想,都是虚幻。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可以吗?如来有肉眼不?如您所说,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可以吗?如来有天眼不?如您所说,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可以吗?如来有慧眼不?如您所说,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可以吗?如来法眼不?如您所说,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可以吗?如来有佛眼不?如您所说,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可以吗?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您所说,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可以吗?如果说一条恒河中所有的沙,与此沙相等的那么多的恒河,与这么多恒河所有的沙数相等的佛世界,这么多的佛世界,多不?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你所在的国土中,所有众生,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如来都知道。什么原因呢?如来说这些各种各样的想法都不是真实存在的,看不见,摸不着,变化不定,无始无终。就像恒河沙一样无法计数,也就无法描述,只是用想法两个字概括而已。所以可以这样说,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法界通化:法界是佛世界的概念,几乎没有现有的词汇能够概括,人类所能认识的世界只有时间和空间,而空间也仅限于人类视觉上的空间,而宇宙中95%的物质是人类无法看到的,所有感官也感受不到。如同夏天的虫子,到秋天就死了,根本不知道冬天是什么样的,无论你怎么形容,它也理解不了。法界就是包含所有时间空间和思维,包括十个维度的空间,是人类无法想象的整个宇宙世界。通化就是全部适用。

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可以吗?如果有人装满三千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这个人因为有这样的因由缘故,得福多不?是的,世尊,这个人因为有这样的因由缘故,得福非常多。须菩提,如果福德确实存在的话,如来不说得福德多;如果福德没有实相,不是永恒的,是暂时的,只是虚幻的,如来说得福德多。

金刚经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离色离相:释迦摩尼是个美男子,尽管饿了十二年,仍然很漂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阿难就是因为看到佛那么漂亮,才跟随佛出家的;结果被佛骂了一顿,骂阿难出家是为了好色。三十二相,就是从头到脚有三十二个地方长的非常完美,由此全身上下有八十种美好印象,让人有崇敬的感觉,这就是“具足色身”。估计佛像就是根据佛经里的这些描述,塑造的。色相一词也是由此而来的,那么所谓离色离相,也就好理解了。就是让人们不要总想着佛的美貌,那只是外表,佛的意义和外表没有一点关系。释迦摩尼确实美貌,但美貌的人不一定就是佛,就是看到释迦摩尼本人,只是看到了美貌,也等于没看到佛。这一品的内容,说白了,就是这个意思。

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可以吗?佛可以具足色身见到不?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应该因为具足色身才能见到。什么原因呢?如来说,具足色身,就不是具足色身,这个世界上是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东西,只是称呼为具足色身而已。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可以吗?如来可以具足三十二相见到不?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应该因为具足三十二相才能见到。什么原因呢?如来说三十二相具足,就不是具足,这个世界上是就没有完美无缺的说法,只是称呼三十二相为具足罢了。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非说所说:不要说所说的。因为释迦摩尼认识到,人类的语言是无法表达宇宙世界的真相,也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佛经的真实含义,反而会让一些人钻空子,兜售私货,产生异端邪说,贻害后世众生,所以对自己所说的佛法全面否定,即所谓万法皆空。这正是释迦摩尼的伟大之处。正是因为金刚经,我才真正的看到了释迦摩尼的佛的一面,认识到了释迦摩尼关于佛的教育体系的独一无二和举世无双。

须菩提,不要说如来有这样的念头,说我如来对佛法有过说法。千万别有这样的念头,什么原因呢?如果有人说我如来对佛法有过说法,就是诽谤佛。是因为不能理解我所说的内容。须菩提,说法的人,没有办法用人类的语言表达清楚所要表达的内容,只是试图阐述而已,所以只是称其为说法罢了。这时,有着慧根的须菩提恭敬的对佛说:世尊,不断的会有众生,在未来的世界,听到看到这样的佛法,能产生信心不?佛说:须菩提,那些不是众生,也不能说不是众生。什么原因呢?须菩提,大众所说的众生,如来说他不是众生,此众生非彼众生,佛世界里或宇宙之中的众生和人类世界关于众生的理解不是一个概念,但没有办法,无法表达,也只好这么称呼为众生了。

金刚经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法可得:没有方法可以得到。如上一品讲非说所说一样,无法可说,自然也就无法可得。

须菩提恭敬的对佛说:世尊,佛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为无所得吗?佛说:是的,是的。须菩提,我对于无上正等正觉,真的是没有一点方法可以得到。只是称其为无上正等正觉而已。

金刚经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净心行善:保持清静心,施行好的方法,一切好的方法,都是佛法。其实,佛法包括一切方法,并没有什么善恶美丑,好坏是非,没有分别,是相对的,都不是绝对的,都是虚幻,正所谓万法皆空。

还有,须菩提,是法都是平等的,没有有高下之分,都可以称其为无上正等正觉。如果保持着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心态,去修行一切善法,就可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所谓称其为善法的,如来说即非善法,只是称其为善法而已。

金刚经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福智无比:福德智慧无与伦比。

须菩提,如果在三千个大千世界中,像所有的各个须弥山王那么大的山,把七宝堆成那么大的山,有人用这么多的七宝来布施。另外,如果有人用此般若波罗蜜金刚经,甚至只用四句偈语等,进行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这些经典,前面用七宝来布施的那个人的福德,不及这个人的百分之一,不及百千万亿分之一,以至于算数譬喻都无法描述的,根本无法相比。

金刚经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化无所化:唐以前,多半的佛经用这个化字,唐宋以后用度字。说明这个标题确实是唐以前的,后来有人就把两个字合二为一了,叫度化,意思一样,化无所化,就是释迦摩尼的自我否定,万法皆空,佛度有缘之人,谁成佛,都是自己修行的结果。

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可以吗?你们不要讲如来有过这样的念头,我当度众生。须菩提,不要有这样的念头,什么原因呢?其实没有众生是如来度的,如果有众生是如来度的,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的分别了。须菩提,如来说有我的话,只是为了咱们对话表达方便而已,并不是说的那个我自己,而是凡夫俗子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俗子,如来说的也不是真正的凡夫俗子,只是那么称呼而已。

金刚经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法身非相:法身为梵语,内容很多。我认为就是佛,就是佛身。佛既然不着相,也就是没有人类认为的各种相,所以没人看到过佛,就更不知道长得什么样。所以说法身非相。以前都是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须菩提都回答对了,这一回如来问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可以吗?可以三十二相看待如来不?须菩提说:是的是的,可以三十二相看待如来。佛说:须菩提,如果可以三十二相看待如来,那么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种好相,转轮圣王就是如来啦!须菩提恭敬地对佛说到:世尊,如果我按照佛所说的意思,不应以三十二相看待如来。这时,世尊就说了四句偈言:如果有人说能看到我,能通过声音找到我,这样的人就是邪门歪道,是见不到如来的。

金刚经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无断无灭:这是梁昭明太子标注的标题,是根据佛经里的断灭相说的,断灭相是把一切都看成空的,认为佛法的究竟是空的,就是断灭。空,同断灭是一模一样的,是灰心了,或者年纪大了,或者环境不得已,或者倒楣透顶,所以看得空了!其实,有这个灰心在,就不是空,那个灰心非常厉害,害人害己。

须菩提,你如果作这样的念头,如来不是因为三十二相具足的缘故,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最高觉悟智慧。须菩提,不要作这样的念头,如来不是因为三十二相具足的缘故,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最高觉悟智慧。须菩提,你如果作这样的念头,发愿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最高觉悟智慧之心的人,说诸法断灭,讲的都是空。不要作这样的念头。什么原因呢?发愿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最高觉悟智慧之心的人,对于佛法不说断灭相,不要落在空的范畴。

金刚经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不受不贪:受为收纳接受,贪为求多欲望多而不知足,其反面就是不受不贪。这一品的关键词是得成于忍,什么叫忍,忍字没有甲骨文,说明不是象形文字,是表意文字,上刃下心,其意自明。《说文》讲:忍,能也。《广雅》说:忍,耐也。所以,忍是一种能耐。禅宗六祖曰:通达一切法,无能所心,是名为忍。我认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的感官在作怪,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由此产生的心理意识,就是六根的问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都是与生俱来的,心理意识也是身体的自然反应。问题的关键是,是否由此产生欲望,因为有了欲望,才会导致行动,首先是心理行为,这是动因。眼对色是见,耳对声是闻,见闻是根,声色是尘,如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何来见闻。所以,无见无闻是真修,干声色屁事!于色中不见,于声中不闻,是真清净,莲生于泥而不染是也。

须菩提,如果菩萨以满恒河沙相等那么多世界的七宝,持有用来布施。如果另外有人知到一切法并做到无我的境界,得到的成就来源于忍耐,此菩萨胜于前菩萨所得功德。什么原因呢?须菩提,是因为所有的菩萨不受福德的影响。须菩提恭敬地对佛说到:世尊,为什么说所有的菩萨不受福德的影响呢?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该贪图这些东西,更不会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就是这个原因,不受福德的影响。

金刚经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威仪寂净:行、住、坐、卧,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澄湛虚寂,如法而坐;非时不住;非时不卧,动合规矩,不失律仪。谓四威仪。威仪要有,寂净是真,威仪是形,寂净是魂。无形无相,遍虚空世界,何来之有?何去之有?何来行、住、坐、卧哉?故寂净才是根本。《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中,宗密大师曰:如来者,本觉名如,始觉名来。始本不二,名曰如来。是则众生有本无始,是如不来。大乘之体,是本始觉,始觉从缘始显,对本故名为他,论名不觉,亦名为迷,亦名颠倒。

说来说去,很多人会越来越糊涂,其实,无形无相,无影无踪,真正的寂净,岂是文字所能表达,执着于文字,就是执着,佛法终究要戒执着,就是这个道理,并非解释不通了,才说戒执着,正是因为这个道理,释迦摩尼说自己一生没有说任何佛法,因为说无可说,表达不了,如同老子之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出一辙。殊途同归,彼此印证。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就是若来若去,若坐若卧。这个人是不懂我所说的内涵。什么原因呢?所谓如来,就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金刚经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一合理相:这一段话很难理解,首先,什么是一合相,从文字上根本无法理解,从佛经里也无法理解,因为那是世界的本质属性,人类的文字肯定是无法表达的,只有入定以后,看到了世界的本质,(肯定不是用肉眼看到的)自然就知道了,所以释迦摩尼也无法表达其中含义,释迦摩尼发现自己无法说清楚,怕别人误入歧途,所以,在这部金刚经里讲,一生没有说过任何佛法,就是这个道理。他知道未来世界里,会有很多人执着于佛法,误入歧途,不能自拔,也有很多异端邪说,欺骗众生,因此,金刚经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那么一合相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世界本质上是和合为一的,所谓六道和佛的世界都是一体的,天堂和地狱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虚幻的,是因为众生的欲望和行为引起的能量变化而产生的不同的能量空间,由此把同一个世界,划分出了不同的能量空间,所以,就整体而言,宇宙是统一的,众生是平等的,所谓六道中的不同世界,只是虚幻而已,对于佛来讲,可以任意进入不同的能量空间,感知所有众生的疾苦,由此产生出大慈大悲。

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个大千世界碎为微尘,和这么多的微尘一样多的众生多不多?很多,世尊。什么原因呢?如果和这么多的微尘一样多的众生是真实存在的话,佛就不说是微尘一样多的众生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佛说:微尘一样多的众生,就不是微尘一样多的众生,只是那么称呼而已。世尊,如来所说三千个大千世界,就不是真正的世界,也只是那么称呼罢了。什么原因呢?如果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就是一个统一的世界。如来说:一个统一的世界,并非是一个统一的世界,也只是那么叫而已。须菩提,一个统一的世界,真的是无法表达,用语言说也说不清楚,但是凡夫之人就是贪图把它弄清楚,而且总是执着于此。

金刚经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知见不生:知为知道、智慧。见为见识、见解。佛教里,知为知识,是意识,见为眼识,都是人类感官的结果。对于佛法,不要望文生义,执着于文字。脱离不了六根的束缚,产生最高级的智慧,根本是不可能的,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最高觉悟智慧。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说过关于我个人的见识和见解、人的见识和见解、众生的见识和见解、寿者的见识和见解。须菩提,你觉得这么说可以吗?这个人理解我所说的涵义不?不是的,世尊。这个人不理解如来所说的涵义,什么原因呢?世尊说的,关于我个人的见识和见解、人的见识和见解、众生的见识和见解、寿者的见识和见解,就不是关于我个人的见识和见解、人的见识和见解、众生的见识和见解、寿者的见识和见解,只是叫做关于我个人的见识和见解、人的见识和见解、众生的见识和见解、寿者的见识和见解。须菩提,发愿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最高觉悟智慧的人,对于一切法,应该有这样的智慧,这样的见解和这样的信念以及理解力,就是不要产生要成为佛的想法。这里所说的不要产生要成为佛的想法,如来说,也不是不要产生要成为佛的想法,只是这么称呼而已。

金刚经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应化非真: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提到化,此处应化非真的化,含义是一样的,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有所作为的方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都是虚幻的,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都不要过于看重,佛法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的了。金刚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说了很多,结论是什么都没说,其实是说了很多,没人能听懂,懂了的,自然就懂了,不懂的,说再多也没用。其实,佛与众生平等无二,是没有分别的,每一个众生心中都有一个佛,佛是黄金,众生就是金矿,佛来自于众生,众生产生出了佛,同为一体,关键在于修炼,从金矿变成黄金,有无数的方法,只要能变成黄金,都是好的方法,并无高下贵贱之分,但是,无论什么方法,都是过程,不是目的,所以都是虚幻的,离开金矿和黄金,一切都是空的,没有任何意义。佛和众生也是如此,这就是金刚经的根本和实质。

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无量数世界的七宝持用布施,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愿成为佛,修持此经,乃至四句偈语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于前者。要怎么为人演说呢?不取于相,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的想法,也不要有佛的想法,不动任何心念,寂然清静。这是什么原因呢?一切有所作为的方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都是虚幻的,应该有这样的观念。佛说这部金刚经到此结束了,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听佛所说,大家都很欢喜,并且信受奉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邪道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