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人寿保险5年险靠得住吗,靠不靠谱?

凭借股东庞大的资产规模和知名的品牌影响力,银行系险企有着天然的竞争优势。目前,10家银行系险企都发布了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业绩表现已浮出水面,保费收入涨势喜人,但保费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带动净利润的增长,部分银行系险企的盈利能力面临考验。

今年上半年,银行系险企“领头羊”中邮人寿保费收入稳居第一,远超保费收入位居第二的建信人寿,但中邮人寿上半年亏损近18亿元,建信人寿实现0.41亿元的净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偿付能力报告,2022年上半年,建信人寿有两款年金型保险的年度累计退保率超过50%。建信人寿将从哪些方面降低退保率?记者致电建信人寿,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银行系险企保费增长,增幅近两成

记者根据偿付能力报告统计,2022年上半年,10家银行系险企实现保费收入总计2327.86亿元,同比增幅近两成。中邮人寿以659.33亿元的保费收入稳坐“头把交椅”,远超亚军建信人寿和季军工银安盛人寿,后两家险企的保费收入分别为389.41亿元、328.23亿元。

保费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还有农银人寿、中信保诚人寿、招商信诺人寿、交银人寿,其保费收入分别为261.41亿元、158.24亿元、157.91亿元、135.50亿元。

中银三星人寿、光大永明人寿、中荷人寿则处于第三梯队,保费收入分别为91.63亿元、89.38亿元、56.82亿元。

虽然保费收入涨势喜人,但部分银行系险企的净利润面临考验。具体来看,上半年净利润超过2亿元的险企有中信保诚人寿、交银人寿、招商信诺人寿、农银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分别实现净利润3.79亿元、3.15亿元、3.12亿元、3.03亿元、2.78亿元。

此外,光大永明人寿、建信人寿、中荷人寿净利润比较微薄,分别为0.8亿元、0.41亿元、0.04亿元,盈利能力位于第二梯队。其余两家出现亏损,中银三星人寿净亏损1.59亿元,中邮人寿亏损17.8亿元。

从今年上半年的表现看,建信人寿的保费收入稳居银行系险企的第一梯队,盈利能力则滑落至第二梯队。

建信人寿是建设银行控股的人寿保险公司,成立于1998年,2011年股权变更后改名为建信人寿保险有限公司,2016年完成股份制改革后更为现名。目前注册资本71.20亿元。

中诚信国际对建信人寿的2022年度跟踪评级报告认为,作为建设银行旗下的重要核心子公司,建信人寿在建设银行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资本补充、业务协调、资源共享以及流动性方面获得股东有力支持。

建信人寿的主要高管来自于建设银行。建信人寿董事长谢瑞平自2020年7月起担任现职,至今已有两年多。公开资料显示,谢瑞平具有30年的银行工作经历和经验,自1989年进入建设银行工作后,历任建行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股权与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2015年10月至2020年7月期间,谢瑞平曾担任建信人寿临时负责人、总裁。

建信人寿总裁丁慧具有20余年金融行业工作经验,2021年4月起担任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履历资料显示,丁慧2015年进入建设银行工作,先后担任总行股权与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建信人寿二季度实现净利润0.81亿

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建信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89.41亿元,同比增幅29.62%,同期实现净利润0.41亿元,较去年下降95.74%。具体来看,今年二季度,建信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87.14亿元,同比下降18.03亿元,环比减少215.13亿元;二季度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0.81亿元,同比下滑超过五成。

中诚信国际对建信人寿的2022年度跟踪评级报告显示,2019年-2021年,建信人寿总投资收益率(利润表口径)分别为4.85%、5.19%、5.63%。而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建信人寿综合投资收益率下降至1.35%,投资收益率为2.05%。

上述评级报告称,短期内权益市场持续震荡、固定收益类市场利率低位维持以及信用风险持续暴露等因素,将对保险公司投资收益造成压力,进而可能对利润表现造成一定的拖累。

中诚信国际认为,建信人寿投资资质完善,投资品种逐步多元化。公司投资风格较为稳健,并结合市场行情变化,灵活调整权益资产仓位,以实现公司投资收益水平的最大化。未来,随着公司投资范围的扩大,仍需持续关注专业团队建设和风险管控水平。

记者注意到,建信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面临下行压力。2021年末,建信人寿的综合、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71%、138%。今年二季度末,该两项指标下降至138%、90%,相比去年年末分别下降了33%、48%,低于同期人身险公司的平均水平。

建信人寿在偿付能力报告中预测,其下季度偿付能力充足率将持续下降,综合、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下降至130%、84%。

对此,上述中诚信国际的评级报告分析称,现阶段来看,建信人寿的偿付能力较为充足,但随着偿二代二期工程的实施和资本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增强,仍需持续关注公司偿付能力充足水平的变化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二季度,建信人寿的综合退保率达4.28%,环比上升了1.49%。具体到产品来看,今年二季度,建信人寿退保规模排名前三的产品分别为龙耀新无双养老年金保险(万能型)、龙生福瑞4号年金保险(分红型)、龙跃成双年金保险(万能型),退保金额分别为21.73亿元、3.59亿元、2.85亿元。从退保率来看,上述三款产品2022年度累计退保率分别为52%、52%、39%,前两款均超过50%。

仅从今年二季度来看,退保率居前三的产品分别为龙生福瑞4号年金保险(分红型)、建信附加康乐金生重大疾病保险、附加龙佑安康智尊版重大疾病保险,退保率分别为48%、31%、29%。

在偿付能力报告中,建信人寿并未解释退保金额和退保率变动的原因,但有提及,要加强销售队伍管理建设,避免不当销售导致出现过度退保等情况。

随着寿险转型浪潮的不断推开,银保渠道的业绩压力与日俱增,建信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信人寿”)正经历转型“阵痛期”。

保监会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建信人寿规模保费收入295.2亿元,同比下滑42%。原保险保费收入177亿元,同比下滑54%。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17年建信人寿二季度保险业务收入59.3亿元,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118亿元,环比下滑50%。

同时,随着监管密集出台政策引导行业回归保障,以及对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严格限制,银行将对超过约定持有年限未退保的产品向合作的保险公司拟追加手续费,银保渠道正在生变。

公开资料显示,建信人寿前身为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2011年更名,注册资本金45亿元。建信人寿是继交银康联人寿之后的第二家正式挂牌的银行系保险公司。

众所周知,银行系保险公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银行股东方的支持必不可少。建信人寿表示,作为银行系保险公司,银保渠道是公司天然的主渠道,也是相较于其他保险公司的优势资源。

自建行入股成为控股股东之后,倚重银保渠道、加快网点布局,建信人寿的渠道战略路径相当明晰。以今年上半年关联交易为例,截止到二季度末,建信人寿各类关联交易累计金额约为 394 亿元,保险业务与代理保险业务达302.3亿元,占比高达76%。

此前,建行庞大的银行网点资源,为建信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飙升做了铺垫。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2016年建信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12.6亿元、59亿元、70亿元、159亿元、205亿元、461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368%、18.6%、127%、29%、125%。

建信人寿方面称,自2016年起,公司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主推价值型产品,提升公司价值。转型发展,是建信人寿根据寿险公司发展规律做出的主动选择,同时也是落实“保险业姓保”的举措。

建信人寿强调,随着规模型业务向价值型业务的迁移,保费规模往往会经历短期“阵痛”。公司转型以来,2017年上半年,规模保费收入达到295.2亿元,从规模上看同比有所回落。从各家保险公司业务转型的一般规律来看,业务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各项业绩指标的变动。但由于保费规模作为单一指标不能反映保险公司业务结构的变化和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该指标也不能全面展示保险公司的战略意图。

数据显示,建信人寿上半年新单期缴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10.4%,接近去年全年总量;新单期缴占比同比提升6.82个百分点,期缴占比水平居同类型公司前列,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441%。

据悉,建信人寿制定转型发展规划为目标到2020年,要成为“建设银行集团满足客户保险保障、长期储蓄和资产传承需求的专业保险服务平台和集团价值创造的重要业务板块”。

彼时,建信人寿高管曾表示,依靠建行的客户资源,将建信人寿努力做强做大,把建信人寿融入建行的发展战略,为客户提供包括保险产品在内的一站式金融服务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发展思路。

记者查阅建行2016年年报发现,其净利润超2300亿元,建信人寿同期净利润仅为3.86亿元。换句话说,建信人寿对建行的盈利贡献仅约为千分之一。

对此,建信人寿方面则认为,银行系保险公司以满足银行客户的需求为首要任务,通过提供保险服务,协助银行做好一站式金融服务,在满足客户综合金融需求的同时,提高客户黏性和留存率,实现集团内部资金客户效率的最大化,这是银行系公司的综合价值所在。

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阳认为,银行系险企通过与母行的渠道对接,保费收入呈现井喷式增长,但同时,银行系险企自身发展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需要增强。

中邮证券董事总经理尚震宇对记者表示,银行系险企与母行不是简单的资源共享问题,更多的是保险公司需要扩大投资渠道、提升投资能力、盈利能力和流动性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自2014年以来,建信人寿退保率居高不下,2015年、2016年退保金均超百亿元,尤其在2015年退保金高达130.1亿元,同比增长588.36%。

建信人寿表示,其退保率处于行业平均水平。退保金的增长及退保的周期在相关产品设计时已充分考虑,退保率在精算假设范围内,公司已做好相应的资金安排,不存在退保风险。从历史数据来看,退保不等于客户流失,大量客户退保后选择了更新或更复杂的产品,账面上退保金的增加与转保客户、需求升级客户的增加基本同步。

建信人寿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建信人寿与母行建设银行的合作,已经从单纯的业务合作走向前中后台的融合,从双方技术资源的简单对接走向系统联合研发、产品设计层面。

此外,近日银行拟加收手续费的消息不断,引发行业热议。某国有银行相关函件表示,将对超过约定持有期限未退保的产品,向各合作保险公司按照存量保费余额1%的标准逐年收取续收手续费。若合作保险公司不认同,将建议客户及时退保并辅以银行理财产品进行承接。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认为,所有银行对所属险企都有一定支持力度,但仍持开放心态,不会排斥其他险企,为了避免银行险企过度依赖母行,从而导致无市场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对记者表示,银行此做法会进一步增加保险公司保单的获取成本。此前,银行对于银保收取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幅就远大于银保保费规模增幅,表明费用竞争异常激烈。而银行系公司对银保的依赖程度众所周知,如果加收手续费诱发银保产品退保增加,则可能进一步加剧保险公司的现金流风险,因此此举对银行系保险公司影响会更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信人寿保险5年险靠得住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