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中银行准备金增加为什么贷款增加过剩有什么影响?

1月17日,央妈一声令下,大家期待已久的降息终于落地;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央行的发言也相当积极,直接提出“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点,保持总量稳定”;20日,1年期、5年期LPR双双下调……政策支持力度明显,但A股后续的走势却不尽如人意。

降息次日,沪指领涨,但沪深两市上涨个股不足三成,涨出了“股灾”的感觉;降息T+2日,深证成指下跌1.28%,创业板指下跌2.17%;LPR下调当日,下跌个股数超3800只……有无奈的网友发出了灵魂拷问:这,放的难道是开水……

相信大家内心仍然充满了疑惑,这降息怎么不按想象中的剧本走呢?华夏君充分get了大家的顾虑,今天这篇文章就带大家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 为什么降息市场还是下跌?
  • 现在到底有没有熊市的风险?

01 为什么降息市场还是下跌?

首先,降息在短期对股市的影响本就不确定。复盘历史,历次降息后,A股在未来5天、10天的表现是涨跌参半的,并没有明显的规律。同时,A股在春节前历来风险偏好较低,部分资金倾向于“持币过节”,使得市场对利好的反应稍显冷淡。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每轮降息开启后尽管A股的走势略有差异,但基本表现为加速上行或者一段时间后见底。比如说,2008年10月在次贷危机影响下第一次降息后,A股大约在20天后见底;2012年6月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背景下降息后,A股大约在半年后见底;2014年11月降息后A股加速上行;2019年11月降息后,A股大约在一个月以后开始加速上行。

其次,美债收益率飙升,对高估值形成压制。上周,10年期美债收益率再度飙升,1月19日盘中站上1.9%,为2020年1月来首次。市场预期首次加息时间将从5月提前至3月,并预期年内将加息4次,风险资产持续承压。美股开年来回调明显,领跌全球大类资产,负面情绪蔓延至全球股市。

最后,市场从接收到政策宽松到做出反应需要时间。目前市场的下跌主要还是由于不确定性,而不确定主要来自于对于稳增长政策力度的担忧。回顾历史,在国家稳增长政策从推出到落实的过程中,要先经历“政策底”,才能过渡至“市场底/经济底”。当前的市场环境有点类似于12年和19年初,政策底已经出现,市场情绪修复尚需时日。12年初,市场刚经历了上年12月的,要知道在11年的前7个月,央行多次升准加息,12月的降准意味着宏观政策明显转向宽松,但是股市依旧下跌了一个多月,直至12年初才开始上涨。19年的情况也类似,在经历了18年的经济下行后,18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及一行两会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很明确地释放了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积极信号,有关民营企业纾困政策随之密集出台,这表明政策明确转向,但市场依旧在犹豫,直到19年初股市才开始上涨。由此可见,在“稳字当头”的政策预期之下,对于后续市场的走势仍然无需过于悲观。 (来源:招商证券、海通证券、德邦证券)

02 现在到底有没有熊市的风险?

简单来说,A股历史上的熊市无非两种情况,要么是市场过热、估值太高,比如2015年;要么是经济增速下行,市场担忧经济前景,比如2018年。

1)当前A股没有过热,估值也并不高

我们可以用换手率来衡量市场的热度,换手率越高,代表成交越活跃,投资者入市的情绪就越高昂。但市场过于火热的时候,可能会紧跟一轮回调,举个例子,在过去10年中万得全A最高换手率是3.84%,出现于2015年5月28日,而这正好是上一轮大牛市的巅峰,在不到半个月之后,A股便经历了快速且大幅的杀跌。而截至上周五万得全A的换手率仅为1.25%,20年7月最高在2.6%左右,就算是距离去年9月的2%以上也有明显的距离,谈不上过热。

(来源:Wind,至)

从估值的角度来看,当前万得全A市盈率-TTM为19倍,位于近5年的46%分位点处,与去年2月高点的24.5倍相比回落明显,也谈不上高估。

2)无需对于市场环境过于悲观

A股的确呈现盈利下行的趋势,表现为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速在放缓。根据重点覆盖的股票情况,我们预测2021年全A的盈利增速为21.5%,2022年全年增速下降为10.2%,估值可能面临收缩。尽管增速下行,但是盈利仍在增长,对股价来说仍然属于正面贡献。而且,在“降准降息”等政策发力支持下,叠加央行重磅表态后续宽松政策仍有空间,市场流动性上行的趋势较为清晰,这一点和2018年经历的“结构性去杠杆”有明显区别,“流动性宽松无熊市”算是来自历史经验的共识。

此外,上周北向资金逆势净买入近300亿,今日再度净流入34亿,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信号。持续快速流入的北向资金显示,本轮海外股市调整对A股资金层面没有造成实际影响,主要影响仅限于情绪面。外资对人民币资产偏好提升,主要是由于今年中国“低通胀+宽政策+合理权益估值”的市场环境依然优于欧美发达市场“高通胀+紧政策+高权益估值”的组合,更优于大部分通胀高企而增长疲弱的新兴经济体。(来源:Wind,华夏基金,中信建投证券、中信证券)

03 “市场底”何时出现?

A股什么时候有望企稳?相信这是大家近期最关注的问题。本轮回调中,创业板指首当其冲。因此,市场能否企稳也应重点观察创业板指的表现,也就是新能源等热门成长赛道的走势。

中信建投证券认为,从当前年报预告情况来看,部分优质成长板块业绩高增,整体符合预期。截至1月23日,电力设备新能源板块业绩预告中位数同比达192%,两年复合增速达59%;计算机板块业绩预告中位数同比达376%,两年复合增速达62%;部分汽零企业Q4业绩环比Q3获得明显修复。

至于大家关心的美联储加息,从时间上看,本周二、周三,年内首次美联储议息会议即将开幕,在上月会议纪要和多位美联储官员最新表态后,市场已经为3月加息做好了准备,本次公布利率决议后,有望带来短期利空出尽。而下一次FOMC会议要等到3月15-16日,此间的间隔有望形成一个春节后到两会前的有利时间窗口

当前部分优质成长股高景气尚有基本面支撑,叠加本周联储议息会议落地,前期已飙升的十年期美债利率有望阶段趋稳,后续估值调整有望告一段落,或将体现一波一季报预期。而且过去两个月A股赛道股估值收缩、稳增长板块估值扩张,结构上,短期再卖成长股切向稳增长意义不大,后续的反攻行情风格将相对收敛,即稳增长应该没有走完,但未必相对优质成长股再有明显超额收益,优质赛道的调整有望逐步见底

至于当前的市场有哪些投资方向值得关注,挖掘基认为,相对低位的“稳增长”蓝筹超跌企稳后的“碳中和”成长仍然有望成为市场主线,而受益于政策助力的数字经济和疫情缓解预期之下有望困境反转的的旅游机场板块也有望反复活跃。

华夏君也给大家收集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券商观点:

中信证券认为,一方面,“政策底”已经明确,其它接力的政策正在形成合力;另一方面,“情绪底”即将到来,高位抱团股瓦解带来的情绪释放已经接近尾声。预计随着投资者对稳增长政策以及经济企稳的信心不断强化,稳增长主线共识将不断提高,对市场的信心以及情绪也将获得提振;随着资金恢复稳步净流入,“市场底”渐行渐近,且短期市场情绪的宣泄带来更好买点,建议紧扣“稳增长”主线,重点围绕“两个低位”继续布局优质蓝筹。具体包括:1)基本面预期仍处于低位的品种,重点关注前期受成本问题压制的中游制造,如汽车整车、锂电电芯、光伏设备等,基本面预期仍处于低位的免税和文娱内容消费;2)估值仍处于相对低位的品种,建议关注地产信用风险预期缓释后的优质开发商、建材和家居企业,经历中概股冲击后的港股互联网龙头,以及具备新材料等新业务发力能力的精细化工企业。

渤海证券认为,降息对稳增长进行进一步确认,考虑到“政策底”向“经济底”传递需要一定过程,可通过跟踪基建项目以及宽信用情况进行跟踪验证。本周临近春节,预计交投活跃度将出现一定的回落,不过考虑到短线情绪在本周已经降至冰点,或将出现一定的修复。行业配置方面,稳增长在降息下获得确认,“经济底”出现前,稳增长板块可能存在1-2个月的博弈机会,仍可积极参与;而考虑到以为首的新能源板块的止跌,以碳中和为主线的碳中和大方向可能迎来了中长期的布局机会。经济短期的下行压力过后,能源改革仍将重回政策的重点,所以不愿参与短期博弈的投资者,可关注碳中和的中长期布局机会。综合而言,稳增长领域可以关注基建和地产链;碳中和领域可关注绿电板块短期止跌企稳后的再布局机会;此外还可关注以下政策推动下的数字货币和疫情有望缓解后的机场、航运的中长期机会。(来源:中信建投证券、中信证券,渤海证券,以上不构成个股推荐)


风险提示: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准备金增加为什么贷款增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