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两是处在地震带上吗?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5分。共50分)

  知识源于生活,地理知识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依据你的了解,判断l―2题。

  1.下列动物生活在北冰洋地区的是()

  2.下图面值五元人民币上的山峰属于我国的哪座名山()

  A.恒山B.华山C.泰山D.嵩山

  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下列比例尺中,最小的是()

  4.下列图幅相同的地图中,哪幅地图表示的内容详细()

  A.亚洲地图B.中国地图C.山东省省地图D.聊城市地图

  5.下列图例中表示国界和铁路的分别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十一”黄金周,家住阳谷的陈伟一家自驾车到北京旅游,应该怎样选择地图。请完成6―8题。

  6.为了选择合适路线顺利到达,最适用的地图是()

  A.世界政区图B.中国政区图C.中国铁路交通图D.中图公路交通图

  7.到达北京后,他们想去游览北京的旅游景点,需要查找()

  A.北京市地形图B.北京政区图C.北京市导游图D.北京市交通图

  8.王伟一家到北京动物园游览,进入大门后先游览熊猫馆,然后去犀牛馆,他们的行进路线是()

  A.先向南再向西,然后向南B.先向北再向西,然后向北

  C.先向南再向东,然后向南D.先向北再向东,然后向北

  地球仪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完成9―11题。

  9.读地球仪模式图,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m线是赤道,它的长度大约是4万千米B.n线是经线,它指示南北方向

  C.o处为北极点,写作90°ND.R岛位于低纬度地区

  10.有关经纬线的表述,准确的是()

  A.纬线长度都相等,指示东西方向B.经线是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C.0°和l8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D.经纬网就是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

  第Ⅰ部分单项选择题(5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5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后面的表格内)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相同的是().

  A.方向B.周期C.绕转中心D.产生的地理现象

  2.习惯上用N表示().

  A.东经B.西经C.南纬D.北纬

  3、图1中又称本初子午线的是()

  4、图1中构成东西半球分界线的两条经线是()

  A、A线和C线B、A线和D线

  C、B线和C线D、B线和D线

  5、图中B线穿过的大洲是()

  A、欧洲、非洲、南极洲B、欧洲、非洲、大洋洲

  C、欧洲、亚洲、南极洲D、南美洲、非洲、南极洲

  6.下图中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A.山谷、鞍部、山脊、盆地B.山脊、盆地、山谷、山顶

  C.山脊、山顶、山谷、盆地D.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7.亚非两洲之间的分界线是()

  A.直布罗陀海峡 B.苏伊士运河 C.白令海峡 D.巴拿马运河

  8.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

  A.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而成

  B.亚欧板块与非洲碰撞挤压的结果

  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而成

  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由火山爆发而成

  9.赤壁之战中,诸葛亮预测有东南风,下面表示东南风方向正确的天气符号是()

  10.下列最适合举行室外足球赛的天气状况是()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活动中,按要求一天共测4次气温值:20℃、15℃、33℃、27℃,却忘记把测量结果记录在下表。据此回答13~14题。

  时间2点6点12点14点

  11.假如由你来完成表格的填写,33℃的气温值应该填在哪个时间栏内()

  12.这一天的气温日较差是()

  11.图中P点的`经纬度是()

  读下图,完成l2―l4题。

  12.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

  A.亚洲、欧洲B.大洋洲、非洲C.欧洲、北美洲D.亚洲、北美洲

  13.赤道穿过的大洲有()

  14.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的大洲是()

  A.非洲B.大洋洲C.南美洲D.北美洲

  15.下列四幅景观图表示山地的是()

  16.魏格纳是从哪两个大洲的轮廓吻合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A.亚洲与大洋洲B.非洲与南美洲

  C.北美洲与南美洲D.南美洲与南极洲

  17.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目前正在向两侧不断扩张的大洋是()

  A.太平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北冰洋

  18.南亚的居民大多数属于()

  A.黄色人种B.白色人种C.黑色人种D.混色人种

  19.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汉语B.英语C.法语D.俄语

  20.下图造像表示的宗教是()

  A.基督教B.伊斯兰教C.佛教D.天主教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读下面的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l分,共l0分)

  (1)写出下列各点的经纬度。

  (2)图中各点位于西半球的有____;位于南半球的有____。

  (3)图中各点位于低纬度的有____;位于高纬度的有____。

  (4)⑤地位于⑥地____方向;④地位于②地的____方向。

  22.读全球各大洲分布略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l分,共l0分)

  (1)图中数字①代表____洲;②代表____洲;其实二者的大陆部分是一个整体,称做____大陆。面积最小的大陆是____大陆。

  (2)①、③两大洲的分界线是____运河;④、⑤两大洲的分界线是____运河,它联通的两大洋是____和____;

  (3)介于②、③、④、⑤之间的大洋是____,它的面积在四大洋中居第____位。

  23.读海底地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l分,共10分)

  (1)①处是____,它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2)④处是____,它是____向____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___米以内。

  (4)⑤处是____,它是大洋中____诞生的地方,____活动比较强烈。

  24.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l0分)

  (1)P处的海拔是____米,p、m两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米。

  (2)图中小河的流向大致是从____流向____。

  (3)图中曲线①、②表示山脊的是____。

  25.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l0分)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练习题】相关文章:

人生中看尽古今繁华,徜徉在人生的轨道上,细细品味。

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四川地震有哪些特点?九寨沟处在哪条地震带上?会是汶川地震余震吗?

整理/新媒体编辑 陈炫之、吕冰心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的7.0级地震坐落于松潘地震带上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8月08日21时19分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晚上9点41分,九寨沟县再次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截至8月9日8时10分,死亡人数增至12人,受伤175人(重伤28人)。

四川是中国地震多发省区之一。根据对全国M≥6级地震次数的统计,四川的地震活动仅次于台湾、西藏、新疆和云南,居全国第五位。统计资料表明,仅在1900年至1990年的90年间,四川境内就发生里氏5级以上有破坏的地震174次,平均每年发生5级地震2次,每10年发生7级地震1次。

四川地震活动呈现出三个特点:强度大,频率高,面积广;强震大多沿活动性断裂分布,总体表现为西强东弱;均属浅源地震,即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其中大部分在10~30公里之间。史上的四川地震活动面貌大体划分出以下六个主要地震带,都分布在四川西部……而此次发生7.0级地震的九寨沟位于其中的松潘地震带上。

这是四川地震史上的一条最长最活跃的地震带。它西起甘孜东谷北,向东南延伸,经炉霍、道孚、康定,南达石棉,长约400公里。地质构造上的鲜水河断裂、乾宁—康定断裂、折多塘断裂及石棉断裂便分布在这里。

历史上这条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震级大,破坏烈度强,堪称全川之冠。其震源深度一般在20公里以内。

自1700年以来,在这条地震带上发生7级以上地震即达9次,如1786年6月1日在康定、泸定间发生的7.75级地震,1923年3月24日在炉霍、道孚间发生的7.25地震,1955年4月14日在康定折多塘发生的7.5级地震,1973年2月6日在炉霍雅德发生的7.6级地震还有就是2014年11月22的康定6.3级地震。

1976年8月16日,中共四川省委在人民南路广场召开二十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贯彻中共中央“8.13”关于四川防震工作的电话指示。当晚即发生松潘、平武大地震。

它北起冕宁,中经西昌、德昌、会理鱼鲊(金河),南抵云南元谋,在四川境内的长度接近300公里。这条地震带恰与地质构造上的安宁河断裂、雅砻江断裂、则木河断裂相吻合。

历史上这条地震带上的地震级别大,但发生频率相对较低,震源深度浅,有的仅距地表10公里左右,如1952年的冕宁石龙地震距地表9公里,1955年会理鱼鲊地震,距离地表12公里。

自公元前111年以来,在这一带发生的破坏性地震有20余次,如1536年3月19日在西昌北边发生的7.5级地震,1850年9月12日在西昌、普格间发生的7.5级地震。现今在西昌市泸山光福寺陈列的地震碑林,是明清间对安宁河地震带上的几次大地震(如1536年、1850年西昌附近的大地震)的碑刻记录,有碑100余通。其中仅记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那次的地震碑刻就有八九十通。所记包括历次大地震的发生时间、震前预兆、前震、主震、余震、受震范围、破坏程度以及震后救助等,是研究历史地震,向今人提供重要借鉴的珍贵资料。

它南起天全,往北经都江堰、汶川、茂县、北川、青川入陕西宁强,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恰与地质构造上的龙门山断裂带相对应。龙门山断裂带则由3条大断裂构成,自西向东分别是龙门山主后缘断裂(属于逆冲断裂),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属于逆冲-走滑断裂),龙门山主边界断裂(属于逆冲断裂)。震源深度一般小于20公里。

在历史上,这条地震带并不安分。比如汶川所在的川西地区本身就是地震多发的地带。整个西部地区是南北向山脉的集中区,能够划分出7个地震活跃带。以往这里常见7级以上地震,甚至8级以上强震也发生过,一直是科学家们最为关注的地带,也是中国地震局重点观测的地区。]

尽管如此,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造成8万余人遇难、受灾面积逾12万平方公里的汶川8.0级大地震,还是令不少地震研究者深感意外。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次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汶川县城及它东北方的茂县、青川,坐落于龙门山主后缘断裂上;受灾最重的震中区汶川映秀及什邡红白、北川,坐落于龙门山主中央断裂上;另一些重灾区都江堰、绵竹汉旺、安县、江油,则坐落于龙门山主边界断裂上。

它主要分布于松潘—平武东—九寨沟一带,在地质构造上,有学者认为属于虎牙断裂带。震源深度几公里至20公里左右均有。自有记录以来,这条地震带上发生破坏性地震30余次,如1960年11月9日在松潘漳腊发生的6.75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及8月23日在松潘、平武间发生的两次7.2级地震。2017年08月08日的这次地震就处在这条地震带上。

名山—马边—昭通地震带

它北起名山,中经峨眉山、峨边、马边、雷波,南入云南大关、昭通,在四川境内长200多公里。这条地震带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利店—玛瑙断裂纵贯其间。其历史地震为震群型,与鲜水河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相呼应,但地震强度和频率较低。[7]近800年来,这条地震带上6级以上地震仅有8次,其中达到7级者只有1次,即1216年3月17日在雷波马湖发生的那次。

它西北起邓柯(今并入石渠、德格),东南经甘孜,南下理塘,直至木里附近,在地质构造上与甘孜—玉树断裂、理塘—德巫断裂相叠合、衔接。震源深度25公里左右。自1727年以来的280年间,这条地震带上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0次,其中9次震级在5.0—5.9级之间。另一次为7.5级大地震,于1948年5月25日发生在理塘。此外,四川主要地震带还有盐源地震带、金沙江地震带等。其历史地震级别大者在6~7级之间,多数在6级以下。震源深度20公里~30公里。

成都主城区不在地震带上

成都主城区,处于成都平原中心地区,本身并不在地震带上,其地壳比较稳定。成都平原之西为龙门山,之东为龙泉山。在地质构造上,这两条大断裂背向对冲,造成当中凹陷,生成成都断陷盆地。再加上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的长期冲刷,这才形成复合冲积扇平原——成都平原。其地质构造为厚达200~500米的砂卵石层。据郫县竹瓦勘探揭露,至514.09米始见红层基岩。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倪师军教授说,成都和龙门山之间有一个由相对松软的沉积物充填的坳陷,最厚可达2000米,能像护城河一样,减轻龙门山地震波对成都的冲击。

成都自公元前311年张仪、张若筑城,迄今已有2320年了。如果以金沙遗址大型宫殿建筑基址(黄忠村)的考古年代起算,那么成都城市则应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然而,在有关成都城市的历史档案中,还没有出现过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记录。当然,大成都地区年年都有地震,但震源并不在成都平原上(多在龙门山断裂带及龙泉山断裂带);而且其烈度也不大。历史文献记载说,从公元627年至1989年,大成都地区共发生地震58次,绝大部分是区外地震影响而带来震感或强烈震感。在本区发生的很少部分地震,最早的记载是1734年3月的蒲江5.0级地震,最大者则为1970年大邑6.25级地震。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大成都西部除了都江堰市与彭州属于龙门山断裂带而受灾极重外,其他如崇州、大邑等(其山地属龙门山系,平原属成都平原)都是波及受灾。大成都东部的龙泉山脉尽管处于断裂上,但龙泉山脉毕竟不大,其所带来的地壳运动也不大,每年的地震幅度都在3级及3级以下,震感不强,更不具破坏性。因此,大成都地区3000年来,其实一直都处在一种富庶、温馨、舒适、安定的氛围里,直到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才从西边打破了它的平静。即便如此,成都主城区也只是受到惊吓而已,丝毫未触动到它那坚强的根基。

震后数十年仍可能有余震

目前九寨沟县及其周边随时有可能发生余震,那此次地震会不会是之前汶川地震的余震呢?对此,四川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研究员朱航回应:两者无关。九寨沟地震与汶川地震不是在一个构造带上,这次地震发生在岷江断裂带和东昆仑断裂带东部交汇地带,该区域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松潘平武地震7.2级等地震,而汶川地震处于龙门山断裂带,它们不是处于同一条构造。

不过,抛除这个因素,河北省地震局专家此前曾表示,只考虑时间问题,震后数十年余震是有可能的。

地质断层的愈合作用其实是非常缓慢的,在这个过程中余震甚至还可以产生新的次级余震,主震可能只有一次,但余震可能会有万次。

例如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山东省郯城县曾经发生8.5级大地震,震后又发生6.5-7.1级余震6次,形成了“郯庐断裂带”。而据中国地震台网现在的记录显示,从1969年到现在,沿着这一断裂带的地区一直都有余震出现。现在,郯城和莒县之间的郯庐断裂带上小震密集成带,标明1668年地震的震源区破裂至今尚未愈合,断层岩尚未完全胶结。由此可见,断层的愈合作用是非常缓慢的。

这就说明,一个地区发生的绝大数地震都是某次强震的余震,而在断层愈合的过程中,余震也可以有余震,就如同父母生了孩子,而孩子又会有孩子一样。而且,余震发生的概率远比主震大得多。

对此2010年7月一篇来自加州Caltech Seismological实验室的论文《余震发生的背景信息》也证实了这一点,论文提出“事实上,绝大多数地震都是之前发生的大地震的余震。主震只有一次,但余震却数以万计。”

▎《自然》杂志论文:现在的地震都有可能是数百年前大地震的余震

余震并非像人们所认为的只能在地震后短时间内发生的才算,现有的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余震才是地震的常态。据《自然》杂志2009年11月5日发表的文章表明,许多最近发生的地震都有可能是几百年前大地震的余震。

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的Stein教授和密苏里大学的Mian Liu教授发现,在加州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中,余震只持续了大约10年。但是在大陆的中间地带,余震却会持续更长时间。为了弄清两者的不同,他们分析了世界各地断层的地震数据,进而发现板块边缘地区的地震衰减比较快,而板块内的地震由于远离地震板块的边界线,其衰减会比较缓慢,可能会一直持续数百年时间。

另外,他们进一步发现余震到底能持续多长时间,还取决于地震发生地的形变速率。其形变速率越低,余震持续时间便越长。像中国唐山地区处于形变速率不高的亚欧大陆板块中,其地震的余震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也就是说在大陆板块的中间位置发生地震,地球需要经历更长的“地质时间”来恢复能量。

(本文由北京科技报全媒体中心编辑制作,来源:腾讯大成网、中国地震台网、凤凰河北、央视新闻)

阅读更多权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动,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苹果用户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安卓用户可以在应用宝、360手机助手、豌豆荚、华为、小米等应用市场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

喜欢的话就给小编点个赞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处在什么地震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