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来临住在高层有危险吗

如果高层楼偶尔晃动,那可能是台风,或者地震造成的晃动,但如果的长期晃动,那可以是楼房周边有建筑工地施工、采矿爆炸等原因造成的,要是楼房周边没有这些情况,那要考虑是不是楼房存在安全问题,最好找专人人士前来勘测一下。

如今的楼房越建越高,所以有时候住高层的朋友,会发现高层楼晃动的情况。那么,接下来为大家介绍高层楼晃动是什么原因。

一、高层楼晃动是什么原因

如果高层楼偶尔晃动,那可能是台风,或者地震造成的晃动,但如果的长期晃动,那可以是楼房周边有建筑工地施工、采矿爆炸等原因造成的,要是楼房周边没有这些情况,那要考虑是不是楼房存在安全问题,最好找专人人士前来勘测一下。

二、房子轻微摇晃有危险吗

1、一般房子轻微晃动没什么危险,因为当有大风吹过时,高层楼周围的风具有脉动效应,会形成一股漩涡,这样风和建筑会产生摩擦,如果风越大,那摩擦也越大。

2、楼层越高,晃动程度越大,如果在正常风压状态下,距地面高度10米处,风速5米/秒,那么100米的高空,风速能达到15米/秒,要是高达500-600米,那么风速会加强,但不会造成破坏。

三、楼房居住的注意事项

1、如果你居住的楼层比较高,那要注意观察周边环境,找到楼梯出口,避免遇到自然灾害,可以及时逃生,如果住的楼层比较低的话,那要注意重物掉下来伤到人。

2、对于比较老的房子,要注意检查个方面的功能设施是否出现老化,如果有出现老化,那会有一定的危险性,要及时更好维修,特别是承重墙方面,如果承重能力变差的话,要及时维修,这样才能确保安全。

3、如果居住的地方天气比较恶劣,经常会发生自然灾害,那一定要注意房屋质量问题,专业才能抵抗自然灾害。

小编总结:关于高层楼晃动是什么原因就介绍到这里了,看完之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注齐家网资讯。

什么,装修还用自己的钱?!齐家装修分期,超低年利率3.55%起,最高可贷100万。

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是渺小的,我们要增强我们的防灾意识,也要掌握必要的逃生方法。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因为中国正处在两大地震带之间,在东部地区,我们受到环太平洋地震带影响,而在我国的西南地区离欧亚地震带较近,所以我们国家经常受到来自这两个地震带的影响。

正因为我们在防震减灾意识上的欠缺,才更应该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活动,这不是一朝一夕,一时一刻的事情。我们也期待着防震减灾宣传的内容更为深入,活动内容进一步丰富、不断创新,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疏散救援的能力,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我们常常议论和困惑,为什么日本地震多且震级大,但伤亡却少。有人说是因为日本常常发生地震,日本居民已经习以为常了。不得不承认日本地震频发是事实,但“习以为常“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我们的困惑,我们看到的只是结果,殊不知日本居民平时在防灾减灾意识的形成上花费了多少时间与金钱,这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反思。

从1975年7·5级的海城地震,到76年的7·8级唐山大地震,以及2008年8·0级大地震,到2009年7·3级的玉树地震,以及四川庐山7·0级大地震,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震感强烈,破坏力大,伤亡惨重,尤其是76年的唐山大地震造成几十万人的死亡,整座城市被夷为平地,还有就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这次也不例外,估计最终的死亡人数至少也得达到千位数,每次大地震的惨象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实我们也有好的典型,那就是四川省省会成都,成都市经历了两次大地震而安然无恙,这就说明在西南地区,有的城市在防震方面做的就很不错,但是在地方城市防震意识就明显差远了,否则不会出现每一次地震后就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所以地方城市必须要补上这一课。

让人们掌握有关地震和防震以及如何自救以及迅速逃脱的知识,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这关系到人的生命,如果掌握了有关防震的知识,恐怕结果就打不一样。防震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学到有关防震的知识,同样成年人也要掌握有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同样也减轻了救援的难度。所以为了自己的生命,让那里的人们多学学有关防震和自助以及快速逃生的知识吧。

我国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进一步加强了对防震减灾的宣传工作。2009年3月2日,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地震有关工作者也会定期举办活动发放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品,同时也有许多媒体积极宣传防灾减灾教育活动等,此外防震减灾的法律也逐渐完善。

通过大家的努力,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有所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防震减灾宣传不够深入,人们虽然组织或参加过一些防灾减灾活动,但都是走马观花,没有认真对待,缺乏正确认识防震减灾宣传的作用,其结果可想而知。就像《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这一国家抗震设防的标准,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但却对抗震设防了解得不够深入。要知道在汶川大地震中,没经过正规抗震设防设计的砖砌建筑破坏和倒塌严重,经过正规抗震设计、结构合理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受损较轻。另外由于抗震防灾意识淡薄,农村抗震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抗震知识也是造成汶川地震损失严重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对其表面的认识而忽略了防震减灾的实质性内容,那么再多这样的宣传也是徒劳,因此对于防震减灾我们应该改一改浅尝则止的思维模式。

在防震减灾的思想意识上,我们普遍有一种对地震预报的认识误区和依赖,总是认为地震应该是地震专家的事情,他们应该能够在地震发生前给出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其实不然。目前精准的地震预报仍然是一项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尤其是短临预报。无数的地震工作者正在为攻克此难题而奋斗着,激励捕捉着地震前兆信息,实时监控着地震相关数据。去除对地震预报的依赖,我们更应该积极树立防震减灾的意识,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求助相结合”的方针。

地震就有可能引发泥石流,遇到泥石流我们该怎么办呢?

2003年7月在四川丹巴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专家考察后认为,造成这次泥石流灾难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地民众的泥石流防灾意识非常薄弱,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太差。邛山二村等几个村寨竟建筑在大面积的泥石堆积地上;村寨距沟口4.2公里,泥石流在这4.2公里运动过程中有宝贵的20分钟避灾时间。然而由于缺乏通讯设备而无法联系,使沟口的村民和旅游者来不及撤离;有的人还顺着泥石流前进的方向避让而致使厄运难逃。

丹巴泥石流灾害又一次提醒我们,应大力开展以泥石流、滑坡为主的山地灾害的科普教育,加强游客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民众的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

山地灾害来势凶猛、威力无比,远比洪水来得突然,也更加惨烈。所以,远离灾害、避开险境是最好的防灾方法。前往山区沟谷旅游,一定事先要了解当地的近期天气实况和未来数日的天气预报及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游客应尽量避免大雨天或连续阴雨天前往这些景区旅游。如恰逢恶劣天气,宁可蒙受经济损失、调整旅游路线,也不可贸然前往。

地质专家告诉我们,泥石流、滑坡、崩塌的发生也有迹可循。坡度较陡或坡体成孤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坡体上有明显的裂缝、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这说明曾经发生过滑坡或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木,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的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还有轻微震动感,这些迹象都能确认沟谷上游已发生泥石流。

如果在山区旅游时,不幸遇上泥石流,游客不要惊慌,必须遵循规律采取以下应急避险措施:

根据各种现象判断泥石流发生之后应立即逃逸,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切忌顺着泥石流前进方向奔跑;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不要上树躲避,因泥石流可扫除沿途一切障碍;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发生;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之后或雨刚停不能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于降雨暴发;白天降雨较多后,晚上或夜间密切注意雨情,最好提前转移、撤离;人们在山区沟谷中游玩时,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游客切忌在危岩附近停留,不能在凹形陡坡危岩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和穿行,不能攀登危岩。

在山区旅游,除了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外,夏季雷电灾害、冬季冰雪灾害等都对游客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1.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离山谷越远越好,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2.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3.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4.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泥石流危害很大,当它发生时来势凶猛,常与山体崩塌相伴,可冲毁农田、树木、房屋、村庄、桥梁等,造成财产损失及人员和牲畜伤亡。

在山地环境下,泥石流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泥石流危害则是可以减轻的。泥石流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泥石流沟谷中,掌握判断泥石流沟谷并远离它们的技巧,对于自救很有必要。泥石流沟谷上游像漏斗、饭勺、树叶,中游深且窄,下游则较为开阔,沟谷上、下游相对高度差一般较大。如果沟谷上游存在山塘水库、或沟内地下水丰富,它们在遇到连续强降雨天气时,更易暴发泥石流。要特别警惕的是,泥石流往往突然暴发,因而逃生机会很小。因此,当听到山沟内有轰鸣声,或看到主河洪水上涨、正常流水突然断流,应该马上意识到泥石流就要到来,并立即采取逃生措施。当突遇泥石流灾害时,一定要沉着冷静、观察地形,抛弃沉重物品,选择正确的方向逃生,千万不要顺沟方向朝上游或朝下游跑,应该朝着沟岸的两侧山坡跑,但注意不要停留在凹坡处或有滚石、陡峭的山坡下面。

当然还有火灾威胁着我们

正确的火灾逃生方法有哪些?

正确的火灾逃生方法如下:

熟悉环境就是了解我们经常或临时所处建筑物的消防安全环境。对于我们经常工作或居住的建筑物,事先可制定较为详细的逃生计划,所有成员都要知道逃生出口、路线和方法。

逃生行动是争分夺秒的行动。一旦听到火灾警报或意识到自己可能被烟火包围,千万不要迟疑,要立即跑出房间,设法脱险,切不可延误逃生良机。

逃生时常用的防烟措施是用干、湿毛巾捂住口鼻。可把毛巾浸湿,叠起来捂住口鼻,无水时,干毛巾也行;身边如没有毛巾,餐巾布、口罩、衣服也可以替代,又多叠几层,使滤烟面积增大,将口鼻捂严。穿越烟雾区时,即使感到呼吸困难,也不能将毛巾从口鼻上拿开。(烟雾的传播速度:水平方向0.8m/s,垂直方向3-4m/s)

楼房着火时,应根据火势情况,优先选用最便捷、最安全的通道和疏散设施,如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室外疏散楼梯等。从浓烟弥漫的建筑物通道向外逃生,可向头部、身上浇些凉水,用湿衣服、湿床单、湿毛毯等将身体裹好,要低势行进或匍匐爬行,穿过险区。考虑建筑物的窗户、阳台、屋顶、落水管等脱险。

当各通道全部被浓烟烈火封锁时,可利用结实的绳子,或将窗帘、床单、被褥等撕成条,拧成绳,用水沾湿,然后将其拴在牢固的暖气管道、窗框、床架上,被困人员逐个顺绳索滑到地面或下到未着火的楼层而脱离险境。

如果被火困在二楼内,若无条件采取其他自救方法并得不到救助,在烟火威胁、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可以跳楼逃生。但在跳楼之前,应先向地面扔一些棉被、枕头、床垫、大衣等柔软物品,以便“软着陆”。然后用手扒住窗台,身体下垂,头上脚下,自然下滑,以缩小跳落高度,并使双脚先着落在柔软物上。如果被烟火围困在三层以上的高层内,千万不要急于跳楼。因为距地面太高,若往下跳易造成重伤和死亡。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不要冒险跳楼。

人们处在火灾中,生命危在旦夕,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会放弃生命,一定要竭尽所能设法逃生。

当实在无路可逃时,可利用卫生间进行避难,用毛巾紧塞门缝,把水泼在地上降温,也可躺在放满水的浴缸里躲避。但千万不要钻到床底、阁楼、大橱等处避难,因为这些地方可燃物多,且容易聚集烟气。

发生火灾时,可在窗口、阳台或屋顶处向外大声呼叫、敲击金属物品或投掷软物品,白天应挥动鲜艳布条发出求救信号,晚上可挥动手电筒或白布条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在无路逃生的情况下,应积极导找暂时的避难处所,以保护自己,择机而逃。

在公共场所的墙面上、顶棚上、门顶处、转弯处,“安全出口”、“紧急出口”、“安全通道”、“太平门”、“火警电话”以及逃生方向箭头、事故照明灯等消防标志和事故照明标志。被困人员看到这些标志时,马上就可以确定自己的行为,按照标志指示的方向有秩序地撤离逃生,以解“燃眉之急”。

在众多被困人员逃生过程中,极易出现拥挤、聚堆、甚至倾轧践踏的现象,造成通道堵塞和不必要的人员伤亡。相互拥挤、践踏,既不利于自己逃生,也不利于别人逃生。在逃生过程中如看见前面的人倒下去了,应立即扶起,对拥挤的人应给予疏导或选择其他疏散方向予以分流,减轻单一疏散通道的压力,竭尽全力保持疏散通道畅通,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1、逃生线路若被大火封锁,要立即退回室内,采取自救措施,不可盲目跳楼。

2、发生火灾时可利用疏散楼梯、阳台、落水管等逃生自救。

3、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4、报火警时应沉着、准确讲清起火地区、街道、房屋门牌号码或单位。

5、报火警后要派专人在主要路口接应和引导消防车。

6、突遇火灾时要迅速逃生,不能贪恋财物。

7、发生火灾时不要惊慌,请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

8、报火警时要留下报警人姓名以及所用的电话号码并讲清起火地点。

9、当疏散通道着火但火势不大时,可用浸湿的棉被、毯子披在身上,迅速果断地从火中冲出去。

10、火灾来临时,切莫忘记屋顶、阳台等避难场所。

11、在穿越火场时,要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宜呼叫,防止烟雾进入口腔。

12、身上着了火,千万别乱跑,迅速脱掉外衣,倒地快打滚。

13、发生火灾要互助,老人孩子别不顾。

14、火场穿行身要低,逃生选择跑楼梯,切莫着急乘电梯。

15、发生火灾的房内若有防毒面罩,逃生时一定要将其戴在头上。

16、大火封住房门时,不要盲目开门逃生,请将门缝塞严,泼水降温,呼救待援。

17、发生火灾时,要充分利用建筑物内或室内备用的救生缓降器,救生滑道及绳索逃离火场。

18、不得埋压、圈占消火栓,不得占用防火间距、堵塞消防通道。

19、不得阻碍消防车、消防艇赶赴火灾现场,严禁扰乱火灾现场秩序。

20、不得擅自挪用、拆除、停用、损坏公共消防设施。

21、油锅起火别慌乱,找个锅盖速盖上;油锅起火别惊慌,找些青菜锅里扔。

22、液化气罐或煤气胶管接头着火,要用浸湿的麻布或衣物等捂盖即可灭火,并迅速关闭阀门。

23、任何人不得破坏火灾现场。

24、家用电器或线路着火,要尽快切断电源。

25、救火时不要贸然开窗,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势蔓延。

26、扑救带电状态下的电器火灾不能使用水或泡沫灭火器。

27、发现煤气泄漏,请先开窗通风,千万不可动火。

28、当发现燃气胶管阀门泄漏时,切不可用明火查看,可采用浓肥皂水擦拭。

29、扑救电器火灾请先切断电源。

30、发生电器火灾时请用干粉或气体灭火器灭火,不可直接泼水灭火以防触电或电器爆炸伤人。

31、未经公安消防部门允许,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进入、清理、变动火灾现场。

10月13日是国际减灾日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使公众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在灾害中受到的破坏得以减轻到最低程度

虽然世界已经发展到现代科技

但是一些从创世之初就存在的大魔王

从他们的魔爪中生存下来

躲避:遭遇地震时一定要镇静,并就地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

远离:外墙、门窗、阳台;.

保护头部,哪里空旷去哪里,远离电线、化学工厂或设施。如在野外避开山脚,山崖。

首先设法挪开胸前杂物,保持呼吸顺畅;不要呼喊保持体力,用石块和铁器敲击物体与外界联系。

油锅着火,盖上锅盖;电器着火,切断电源;

逃生通道无法使用,关紧迎火的门窗,用湿毛巾堵塞门缝,用水淋透房门。

用湿棉被掩护快速向楼下有序撤离;离开房间务必关门。

私家车停车、切电源、使用灭火器;公交车从车门有序下车,如果门坏了,打碎车窗逃生。

1、哪里高往哪里跑,跑不过了,找门板桌椅木床大块泡沫塑料先让自己浮着。

2、不要游泳!不要爬带电的电线杆!不要爬铁塔!——远离高压线铁塔!

3、洪水过后的防疫工作同样重要!

1、不要出门,关好门窗,检查电路,露天或者半露天会被风吹走的物件及时搬离。

2、备好手电筒,收音机,食物,饮用水。

1、提前防范很重要,泥石流发生前迹象:长时间暴雨,河流突然断流或突然水势加大;深谷突然传来闷雷的声音,能感受到轻微震动;

2、户外旅游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远离土质松软的斜坡,地方狭小河岸。

1、关闭门窗,胶条封闭;

2、外出戴口罩、蒙纱巾;开车务必减速慢行。

1、根据天气预报预警,提前做好转移准备;

2、积水入室,先切电源;在积水中行走,务必贴近建筑物,记住窨井盖是最大的杀手!

3、不要骑自行车,汽车如果在低洼处熄火,不要在车内等待,第一时间下车到高处等待救援。

1、往高出跑,抛弃身上笨重的物件,切勿用电影里那种滑雪的办法逃生;

2、就近找掩体,无掩体,身体前倾,双手捂脸。

3、如被雪崩冲下山坡,尽力爬山雪堆表面,平躺。

5、被雪掩埋,冷静,让口水流出判断上下方,然后奋力向上挖掘。

把自己了解的知识想一遍

平时,也别忘了多做应对灾害演习哟!

今年10月13日是第28个国际减灾日。今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是“建设安全家园:远离灾害,减少损失”。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

地震、火灾、洪水、台风、泥石流……当遇到这些自然灾害时,你知道如何正确躲避吗?趁着这一次的国际减灾日,小编来和大家说说那些关键时刻救命的防灾知识。

高楼失火时,因火势向上蔓延,应用湿棉被等物作掩护快速向楼下有序撤离;离开房间以后,一定要随手关门,使火焰、浓烟控制在一定的空间内。用湿毛巾等物掩住口鼻,保持低姿势前进。利用建筑物阳台、避难层、室内设置的缓降器、救生袋、应急逃生绳等进行逃生,也可将被单、台布结成牢固的绳索,牢系在窗栏上,顺绳滑至安全楼层。当通道被火封住,欲逃无路时,可靠近窗户或阳台呼救,同时关紧迎火门窗,用湿毛巾、湿布堵塞门缝,用水淋透房门,防止烟火侵入。逃生无路时,应靠近窗户或阳台,关紧迎火门窗,向外呼救。

对于住宅楼底层居民来说,暴雨时家中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入室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雷雨时千万不要洗澡,因为水管与防雷接地相连,雷电流可通过水流传导而致人伤亡。住高楼的居民不要在高楼阳台上逗留,同时要将阳台上的花盆等物体搬到安全地方。居住在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堆砌土坎、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进行水上转移

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如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留意台风预警信息,最好不出门骑车不打伞;如果住在低洼地区和危房中,要及时撤离。关好门窗,在窗玻璃上用胶布贴成“米”字形以防窗玻璃破碎,收好阳台上方的盆栽等物品,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

如果在室外,要注意高空坠物,如折断的树枝、楼顶的广告、阳台的花盆等。

台风来临前,尽量别把车停放在楼下,小心高空坠物砸到车;如果停放在地下车库,要事先检查排水系统是否完善。备好手电筒、收音机、食物、饮用水及常备药品等,以备急需。

发生地震时,首先要冷静。蹲下或坐在桌子下,尽量抓住桌腿等牢固的部分,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用衣服、被褥等柔软物顶在头上,还可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吸入毒气、灰土。如在家中遇到地震,尽量先切断电源、火源、水源等,再按上述方式进行躲避。

在室外发生地震时,注意避开各种建筑物、悬崖、高压电线、危险场所(如化学危险品场所)等。如在车内,立即蹲下或坐好,扶住扶手等牢固物,待地震过后再下车

若地震被困尽量把双手从埋压物中抽出来,并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消除口、鼻附近的灰土,露出头部,以保持呼吸顺畅。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危险物。尽可能地小心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但不要勉强,以免引起倒塌。设法用砖头、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再次被埋压。不要盲目乱喊乱叫,合理保持体力。可以用敲击等方式发声求救

去山地户外游玩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河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搭建宿营棚。当遇到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时,应警惕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枝;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不可顺着泥石流方向向下逃生

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不要躲在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面。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也许大家都觉得这些灾难离自己很遥远,但是正所谓“有备无患”,到了真正遇到灾难时,这些知识很可能就会成为救生法宝。

当然小编也希望这些救生知识,大家永远也不会用到。

国际减灾日是指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是由联合国大会1989年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三。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改为每年10月13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简称“国际减灾日”。随着自然灾害给全球带来的经济影响,同时也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威胁。

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自然灾害对中国造成最大的伤害自然是“汶川大地震”,是我们难以抹去的伤痛。可能我们不愿意去回想这件事情,但是为了生命,也是我们不能忘却的记忆。

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52.15亿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可谁还记得那些感人的事情:“是地震,不要慌,大家快下楼。”,这是一位老师说的,可最终为了学生,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不,我答应了她就一定会救她出来”,她最终被他救了出来,然而自己的双手已经血肉模糊。“我不后悔,因为我是班长”,谁能想到这是一个被截肢的小男孩说出的话,那年他才9岁,一句因为我是班长担负着多少责任。“孩子,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永远爱你”,一位妈妈在临死前在手机上编辑了一条短信,虽然这条短信最终没有发出去,却包含了深深的母爱。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汶川地震的很多视频:

2008年10月电影《妈妈别哭》:导演曹桂千;

2008年7月电视剧《震撼世界的七日》:导演赵浚凯;

2008年10月电影《5.12汶川不相信眼泪》:导演 杨凤良;

2009年5月专题片《崛起》第二集《汶川时间》

2009年7月电影《生死时刻》:总策划贾天兵;

2009年9月电影《惊天动地》:导演阮世生;

2011年5月电视剧《汶川故事》:导演:毛卫宁。

2020年5.12日电影《极震区》:导演:郝平(未上映,拍摄中)

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地震造成的损失也都以弥补回来,失去的亲情和爱情却永远留在了记忆了。所以为了生命,请不要忘却那些记忆。

好看的人都关注江苏气象啦

过去2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约130万人死亡

地震、台风、洪水等灾害随时可能发生

及时自救才有更多生存希望

下面这份实用防灾减灾知识

河北省邯郸市美的小学学生参观退役的地震观测仪器。郝群英摄/光明图片

地震来了,是跑还是躲?地震之前有没有地震云?地震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尽管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但这些围绕地震的科普常识仍然令许多人颇为困惑。

近日,在河北省唐山市召开的全国首届地震科普大会上,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指出,当地震来临时,普通人对地震和防震减灾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防震减灾工作的成败,“当前,我国‘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科普工作局面已逐步形成,然而,也存在着防震减灾科普创新不够,信息化水平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

怎样才是有效的地震科普?我国的防震减灾科普还需补上哪些课?

转变观念学会与地震风险共处

每次地震来袭,人们总会产生这样的诘问——为什么没有预报?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都可以得到有效的预测预报,凭借卫星、飞船,人类亦可遨游太空解析宇宙奥秘,为何偏偏抓不住地震的“命门”?

这样的期待在郑国光看来,目前还难以做到。“从内部构造上,我们可以把地球看作一枚鸡蛋,我们所生活的地表和地壳就像蛋壳,而下面的地幔和地核就像蛋白和蛋黄,其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运动和变化。虽然目前人类已经掌握了诸多地表和天空中自然现象的规律,但在‘入地’这块却仍知之甚少。我们连‘蛋壳’内部构造都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蛋黄’‘蛋白’更是一无所知,谈何掌握其中的运动——地震的规律呢?”

对此,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党委书记潘怀文表示赞同。“地震预报的困难恰恰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现象认识的局限性。地震预测预报尽管得到了公众极高的期待,但这个难题却是短时间难以解决的。我想,防震减灾科普首先应当树立的观念,就是要让人们正视这种困难,学会与地震风险共处,特别是我国处于地震高风险区的民众,更要有这样科学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起对地震的防范之心。”潘怀文说。

那么,科学家目前对地震的发生就完全束手无策吗?也不是。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所长吴忠良以交通管理来打比方:“一个城市通过对交通状况的长期观察积累,可以分析出哪个地点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和拥堵,由此相应做出防范方案。同理,目前地震科学家通过对过去有记录以来的地震资料积累的分析,总体上可以给出某些地区未来十年间发生地震的概率,以及百年间遭遇最大震级地震的可能性,同时计算出该地遭遇各级地震时可能产生的破坏和影响,由此提出防范风险的策略,指导当地在建筑、应急演练等方面进行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尽管不能具体预报出某时某地能否发生地震,但大尺度上的分析研判对于最大限度降低地震灾害风险仍有重要意义。”

更新知识科普也要与时俱进

“如果时间紧急,地震来得突然,室内楼层已经开始晃动了,不要惊慌,应快速躲在‘生命三角’……”7月28日,在南京举行的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员演讲比赛上,这样的防震减灾知识频频出现在宣讲人员的讲解词中。然而,这一“生命三角”理论近年来在国内外地震学界多有争议。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潘怀文介绍,经过一番梳理,他发现,随着地震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目前许多固有的防震减灾知识需要更新,更有许多流传在新媒体上的地震自救知识存在谬误,急需更正。“比如,多年来,在宣传防震知识时,除了讲述如何紧急避险外,也着重介绍在震后被埋压的情况下如何自救。但是,经过近十多年来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城市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农村也实施了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地震导致建筑垮塌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因此,被埋压后的自救知识不适宜再被作为宣讲重点,反而应多关注建筑抗震等级,在地震发生时如何避免惊慌跳楼,准确避险的知识在当下则显得更为重要。”

吴忠良也表示,地震牵涉人命关天,在科普中一些小的谬误都可能带来不良后果。“比如震中的概念。震中是一个区域,但许多科普讲解中把它简化为一个点,这就会误导人们对地震重灾区的概念。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人们以为汶川就是重灾区,但实际上汶川、青川、北川一线都是震中。这导致了在震后第二天,广大社会救灾队伍和媒体将焦点集中在汶川,而忽视了其他几个重灾区域。因此,地震科普必须力求准确。”

丰富科普形式更需社会力量参与

防震减灾,当从娃娃抓起。当前,我国已经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全国已建成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493个、科普示范学校5488所,防震减灾科普已逐步进入各级各类科技场馆。

然而,在郑国光看来,与公众的防震减灾需求相比,这些仍远远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的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以政府投入和地震系统专家团队为主,这种方式尽管有专业性强等优势,但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地震知识的推广不够接地气儿,方式不够新颖,大众化、科普化的产品明显不足等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

郑国光指出,一方面是防震减灾科普的社会覆盖面仍较小,许多学校“一年一次”的地震应急演练科普形式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是科普内容和方式过于老旧,很多专家在办公室里搞科普,所阐述的科普内容偏于专业且多年不变,难以被公众喜欢、接受。“时代变化日新月异,一代人有一代人喜欢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地震科普如果不与时俱进、改变方式、丰富内容,就只能是‘一头热’,传播效果不好将是必然。”他说。

此时,社会力量进入了推动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新视野。自2017年起,作为地震多发省份,四川省与多家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动网上科普,用大数据、精准推送、直播、H5等互联网产品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同时也引入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时下最为先进的科普技术。这些都为公众获知防震减灾知识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我国防震减灾科普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局面尚未形成。因此,在科普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投身到科普事业中来,推动更多企业、市场力量进入到地震科普领域,才能做到多样化、创新性,诞生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郑国光说。

他指出,我国目前已经注册在案的社会性防灾减灾企业有2000多家,若引导得当将成为重要的科普力量。政府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将成为下一步必须做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是开展“防震减灾日”广场主题宣传活动。与民政、气象、国土等相关部门在区府广场联合开展防灾减灾主题宣传,现场发放宣传资料800余份。期间,还通过短信平台向全区电信用户普发地震科普宣传短信2000余条。

二是开展校园防震减灾逃生演练。联合应急办、教育局等部门在城关三小开展地震应急校园演练。当天上午,孩子们正在教室内进行学习活动,突如其来的警报铃声打破了这片宁静,学生们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从教室有序撤离到学校操场。用时不到1分钟,全校百余名师生就成功撤离,期间没有学生遗漏和受伤。防震演练活动结束后,学校还举行了简短的地震逃生应急知识讲座,让全校师生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

三是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校园活动。按照“防震减灾宣传从小抓起”的宣传理念,重点加大对学生群体的针对性主题宣传,按照宣传对象的实际特点,个性化定制了拉画笔、笔袋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文具,并以文具礼包的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同时,还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摆放宣传展板、现场答疑等方式,向城关三小的师生们介绍了地震、海啸、赤潮等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和应急避险相关常识。

同刮风下雨一样,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与地球内部运动有关。地震时,地面上下颠,左右晃,颠簸震撼,“如行舟于江河大海之中”,所以古人又称地震为地动。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而缓慢积累的巨大的能量,通过断层运动以地震波形式突然释放出来,从而引发地面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每年约500万次地震,99%以上是人感觉不到的,仅有100次左右造成灾害。

目前通用的地震分类是五类,包括天然的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以及人类活动诱发的人工地震、诱发地震等。 地球构造活动引起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世界上大约90%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在三种类型的天然地震中,以构造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和威胁最大。

1.震源、震中和震源深度

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地面上正对着的震源的地方称震中。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为中源地震。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地震波可分为纵波、横波两种类型。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此,在发生震级较大的地震时人们总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稍后才感到水平晃动。这段时间差时极其珍贵的逃生和避震的“预警”时间。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震中距。根据震中距地大小,可把地震分为地方震、近震和远震三类。

例如,汶川地震对于300多千米处的重庆而言为近震,而对于千里之外的北京为远震。

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称为地震三要素。

5.震级、烈度和等震线

地震震级: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一把“尺子”。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反之,震级越低。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倍。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在不同距离和不同的场地条件下,所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不同。

震级与烈度:震级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是地震大小的量度。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般距离震中越远,烈度越低。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从人们感受到地震,到房屋破坏、倒塌,大约十几秒,最多三十几秒。在极短的时间内,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临震保持头脑清醒,就可能成功地避震脱险。

“伏而待定”,这是我国古人与地震灾害长期抗争中总结出的重要原则,在现代多次地震中都得到了验证。

震时就近躲避,保持镇静,迅速用枕头或护垫护住头部,选择室内坚固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为什么地震瞬间不宜夺路而逃呢?现在城市居民多住高层楼房,来不及跑到楼外,会因楼道中的拥挤踩踏造成伤亡。地震时人们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伤砸死的可能性很大。地震时房屋剧烈摇晃,造成门窗变形,很可能打不开门窗而失去求生的时间。大地震时,由于剧烈的地面颠簸使人站不稳,跑出室内十分困难。

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如果身处平房或楼房一层,可选择迅速跑到室外空旷安全地点。

平房内的人,如离门口较近,且室外空旷安全,则应在尽量保护头部的同时,冲出房屋到空旷地带。如不具备上述外逃条件,应充分利用时间,头顶枕头、沙发靠垫或安全帽等能保护头部的物品,迅速躲在桌下、床下,或紧挨承重墙根和坚固家具旁;蹲在地上,保护头、胸等要害部位,闭目,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

楼房内的人,遵循就近躲避原则。保护头部,要迅速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选择卫生间等开间小而不易倒塌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墙根、墙角、床、桌下或坚固家具旁等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避震等地震过后再迅速撤离。

千万不要滞留在床上;千万不要从高楼跳下;千万不要到阳台上去;千万不要到外墙边或窗边去;不要到楼梯去;不要去乘坐电梯,如果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从下到上按下所有楼层按钮,等电梯门一打开迅速离开躲到安全地方,若门打不开要抱头蹲下,抓牢扶手。

若地震时正在上课,要听从老师指挥,根据实际情况,来得及跑,迅速有秩序撤离;来不及撤离,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旁)、讲台下(旁),并用书包保护头部,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在操场或室外时,双手保护头部,蹲下,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急着回到教室去。

如果你在百货商场,就近躲在坚固的柜台或柱子边,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躲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门口的人员迅速跑到室外安全地带。

⑹在工厂的车间如何避震

应就近蹲在大型机床或设备旁边,但要注意离开电源、气源、火源等危险地点。

当地震引起火灾时,要趴在地面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逆风匍匐转移到安全地带。当遇到有毒气体泄漏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按逆风方向跑到上风地带。

室外人员要选择空旷地带避难。不要在高楼、烟囱、高压线、狭窄巷道、桥梁、高架路下等高大或易倒塌的建筑物处停留;尽量远离加油站、煤气储气罐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场所。避震转移时,要注意保护身体重要部位。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

⑻在行驶的车辆中如何避震

行驶中的车辆要迅速停驶,并注意躲开立交桥、陡崖等危险地段。乘客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行李坠落伤人。地震后,迅速下车向开阔地转移。 

在山区遇到地震时,有可能遭遇到山崩、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若山体为岩石,有可能产生山崩和滚石,此时躲避要沿着与岩石滚动相垂直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若山体为沙土,则易发生滑坡,此时应尽量躲开山体陡峭或沟谷之处,向地势平缓处转移。

在海洋或海岸附近发生的地震有可能引起海啸,因此,当感觉到地震时,当发现海水突然退潮或涨潮时,当发现远处的海水形成墙一般的涌浪朝海岸方向运动时,当发现海水发生不明原因的浑浊现象时,在海滨的人要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高处转移,以避免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的袭击。

如地震时在河边,应赶紧向地势高的安全地方转移,以防地震造成上游水库溃坝形成洪水。如在湖边或水库等大面积水泊附近,也要迅速转移、远离水边。因为地震或地震后的山崩滑坡有可能造成水体涌动形成大的涌浪而对水边的人造成威胁。

自古以来,人们期望能进行地震预测预报,我国和全球一些多震的国家,例如日本、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开展了有计划的现代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几十年过去了,当进入21世纪时,地震预测预报这门科学仍然是一个没有突破的世界科学难题。

一、地震预报和地震预测的区别

通常所说的地震预报,实际是指地震预测。地震预测和预报是既紧密联系又有严格法律界限的两个概念。

地震预测是单位或个人根据地震观测资料和研究结果提出的预测意见。地震预测意见应当向地震部门书面报告,不得向社会散布。

地震预报,是指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各种预测意见的全面分析论证,从而对未来地震(主要指强烈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和强度(震级)作出预报。目前我国通过对孕震过程和地震前兆的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长期、中期、短期、临震的阶段性渐进式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和工作程序。地震预报意见实行评审制度。

二、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

(一)我国目前监测地震的主要手段

专业地震台站监测:测震、地面的变形、地电、地磁、重力、水化等。

群测网站监测:查看水井的水位、水量、水质的变化,查看动物习性的变化等。

地震前兆: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

震前地下水异常变化:水位、水量的反常。如天旱时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其他,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震前动物习性的异常变化:

动物行为异常:惊恐反应——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抑制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震前的地声、地光:地震前,往往来自地下的声音就是“地声”。地声多数出现在震前几秒钟、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更早,以临震前几分钟出现最多。其声响与平日人们熟悉的声音不同且多种多样。如“似列车从地下奔驰而来”,“似采石放连珠炮”,“类似于机器轰鸣”,“狂风呼啸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等。有时地声也不易与远处传来的风声、雷声、机器轰鸣声等相鉴别。

地光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时间很短,不易观察。其颜色以红色或蓝白居多,形态复杂多变,有火球状、片状、弧状、带状等等。

地下水、动物行为异常一定与地震有关吗?

不一定。引起地下水、动物行为异常的因素很多,所以它们的异常并非一定与地震有关。因此,发现异常后,要及时反映给地震部门区查明原因,做出判断。

(三)中国地震预报的阶段划分

根据目前对地震孕育发生过程的认识和实际地震预测能力,我国把地震预报分为四个阶段: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

(四)目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

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的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我们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但还远远没有完全认识;我们能对某些类型的较少部分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不能预报所有地震,尤其是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很低。目前各个国家把地震预测作为一个科学难题在探索,但解决问题显然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三、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

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地震预报,并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消息。

《台风简介》PPT课件(完整版)【★精品★】


1什么是台风? 2台风的组成 3台风是怎么形成的? 4台风会带来…… 5台风防御小贴士。 :居然敢误导我的小灰灰,台风明明是刮向台州的风…… 到底什么是台风呢? 小灰灰 :爸爸,什么叫台风,你能告诉我吗? 灰太狼说:你真笨!连这都不知道。台风就是从台湾刮过来的风。 (远处飞来平底锅) 什么是台风?what is typhoon? 1) 指亚洲太平洋海域的旋风。 2) 指热带、亚热带海区发生 生的热带气旋。 台风(或飓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只是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返回 台风的组成 台风 外围区 最大风速 台风眼 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区,呈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约10km~70km不等,平均约45km。台风眼区的风速、气压均为最低,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随着台风的加强,台风眼会逐渐缩小、变圆。 The eye of typhoon 台风的级别 超强台风(Super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大于51.0米/秒, 16级或以上。 强台风(S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41.5-50.9米/秒,也即14-15级。 台风(TY):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41.4米/秒,也即12-13级。 强热带风暴(ST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24.5-32.6米/秒,也即风力10-11级。 热带风暴(TS):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7.2-24.4米/秒,也即风力8-9级。 热带低压(TD):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0.8-17.1米/秒,也即风力为6-7级。  视频 台风的形成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台风会带来…… 在台风来临的那一刻 万籁般寂静 之后风雨交加 树木、房屋倒塌 顶住 !!! 台风如精灵般的溜走 无法挽留 可是我却已遍体鳞伤 又有谁来收拾残局? 树:啊!我不想死…… “免费的游泳池” back 台风来临前注意事项 关心台风信息,及时了解台风预报情况。 搬移易坠物品,如阳台、窗台、屋顶等处的花盆、杂物等易被风吹落的物品。 将低洼地段、江边、河边等易涝房屋内的家具、电器、物资等,及时转移到高处。准备必要的食物、饮用水、药品和日用品以及蜡烛、应急灯 和手电筒等。 加固易倒设施。加固室外悬空、 高空设施、大棚以及简易、临时 建筑物,必要时予以拆除。 防台风常识 人员避免外出,尽量待在安全、坚固的房屋内,紧固门窗,并远离迎风门窗,特别是老人孩子,千万不要随意外出。 远离易倒建筑和高空设施,如广告牌、树木、电线杆、路灯、危墙、危房、棚架、脚手架、施工电梯、吊机、铁塔,以及临时搭建物、建筑物等 不宜靠近铁塔、变电器、金属棚等,不要在大树底下及铁路轨道附近停留。 驾车外出也要保持低速慢行,看清道路。 远离江、河、湖、海、 桥、江边、河边、湖 边、海边,这些地方 风力更大,行人跟容 易被吹倒、吹落造成 溺水。 溪河洪水迅速上涨或 山洪暴发时,千万别 轻易涉水过河,也不 要沿着河谷跑,应向 河谷两侧高处跑。 发生泥石流时,不要顺泥石流沟上下游方向跑,应向沟岸两侧山坡跑,且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发生山体滑坡时,发生滑坡时,不要向滑坡体滑动方向跑,应向滑坡体两侧跑,并迅速远离滑坡体。当洪水袭来时,应迅速跑向附近 的山坡、高低、楼房, 或者 爬上屋顶、楼房高 层、大树、高墙等高的 地方暂避。 台风过后注意事项 台风过后,转移、撤离人员,不要立即返回,先确认危险区域已经安全或政府已经宣布安全后,当可返回。 加强卫生防疫, 灾情之后有疫情, 大灾之后有大疫, 灾后千万注意卫 生防疫。 台风过后,看到 落地电线,切勿 靠近,可先竖起 警示标志,再拨 打电力热线报修。 防御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层楼房台风摇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