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一员,应该怎样做

  学期近半,大家也要迎来期中考试了,不知道生物学科复习得怎么样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份七年级生物上期中试卷,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看一看!

  一、选择题(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哪项不是生命现象?()

  A、种子萌发,长出幼苗 B、天气炎热,人体出汗

  C、蛇的冬眠 D、溶洞中的钟乳石渐渐长大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

  A、需要营养 B、能生长和繁殖 C、能适应环境 D、能呼吸

  3、下列不属于生物圈范围的是()

  A、大气圈的底部 B、地心 C、岩石圈的表面 D、水圈的大部

  4、下列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

  A、小草 B、羊 C、细菌 D、青蛙

  5、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是()

  A、老虎吃野兔 B、蛇吃老鼠 C、青蛙吃昆虫 D、蝗虫吃庄稼

  6、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群 B、液泡 C、细胞 D、果肉

  7、下列不属于生 态系统的是()

  A、生物圈 B、一块草地上所有的羊 C、一个池塘 D、一片森林

  8、在透明纸上写上一个字母“d”,视野里观察到的物像是()

  9、要将显微镜视野中左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将玻片标本移向()

  A、左上方 B、右上方 C、左下方 D、右下方

  10、克隆羊多莉长得像()

  A、供细胞核的母羊 B、供无核卵细胞

  C、代*的母羊 D、ABC三个羊的一部分

  1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生物圈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12.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的控制中心是()

  A、细胞质 B、线粒体 C、细胞核 D、叶绿体

  13、童年的你和现在的你在身高体重方面都有所增加,原因是()

  A、细胞分裂的结果 B、细胞分化的结果

  C、细胞生长的`结果 D、细胞分裂和生长的结果

  14、我们吃水果时,水果中的甜味和酸味物质存在于()

  A、细胞质中 B、液泡中 C、细胞之间 D、细胞核中

  15、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时,这个污点都不动,它最可能在()

  A、目镜上 B、玻片标本上 C、物镜上 D、载物台上

  16、植物细胞中可以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结构是()

  A、线粒体 B、叶绿体 C、细胞壁 D、液泡

  17、用下列四台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视野中细胞数目最少的是()

  18、在生态系统中,正确的食物链是()

  A、老虎→狼→羊→草 B、阳光→草→羊→狼→老虎

  C、草→昆虫→蛙→蛇→鹰→分解者 D、草→昆虫→蛙→蛇→鹰

  19.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将标本放在()中。

  A、清水 B、生理 盐水 C、糖水 D、植物油

  20.关于人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表述正确的是()

  A、细胞→器官→组织→系统→动物体 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C、细胞→系统→组织→器官→动物体 D、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动物体

  21.将甲、乙两盆大小和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植物,白天置于光照、湿度等相同环境下培养,夜晚将甲置于相对温暖的环境中,乙置于相对凉爽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二者的生长状况,该实验的变量为()

  A.温度 B.光照 C.湿度 D.空气浓度

  22.在大蒜收获的季节,有些家庭爱腌制一种食品“糖醋蒜”,吃起来酸甜爽口。下列有关“糖醋蒜”腌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糖和醋没有进入大蒜细胞内 B.大蒜细胞能控制糖醋物质的进出

  C.大蒜细胞已死,细胞膜失去控制糖醋物质进出的能力

  D.糖和醋都是细胞需要的物质,所以都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23.下列生物体中仅有一种能量转换器的是()

  24.使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D.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2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取材前要把口腔漱净,其目的是()

  A.清洁口腔上皮细胞 B.清除口中残留的食物残渣,保证实验效果

  C.使上皮细胞容易刮到牙签上 D.避免口臭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50分)

  26.填空题(20分)

  1)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______和_______。

  3)自然界中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它们的生活都需要_______,都能进行_______,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都能_______和_______等。

  4)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_____,它的放大倍数是_____和_____放大倍数的_____。

  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提示的是生物之间的_______关系,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和水分,它们之间是_______关系。

  6)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等,另一类是_______因素。

  7)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_______生态系统。

  27.识图作答题(每空1分,共14分)

  下图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属于植物细胞的是_______图,属于动物细胞的是______图。

  2)填写各部分名称:

  3)水稻苗吸收含硅的无机盐多,而吸收含钙的无机盐少,主要是因为_______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4)切开洋葱时闻到一股辣味,该物质存在于_______中。

  5)“龙生龙,凤生凤”描述的是生物的遗传现象,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中。

  6)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所没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填序号)。

  28.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0分):

  1)从组成上看,生态系统都是由_______和_______两部分组成。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图中的草属于_______,图中的各种动物属于_______。

  4)草原中存在的细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

  5)图中鹰以蛇为食,鹰与蛇存在_______关系;蛇和鹰又都以鼠为食物,二者又存在_______关系。

  6)若此生态系统受到DDT等农药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

  29.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在“探究光照和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实验中,选择生长状况相同的4株青菜幼苗并编上序号,分别放在不同的条件下培养(见下表),每天定时观察这4株青菜幼苗的生长状况(6分)。

  青菜幼苗 ①号 ②号 ③号 ④号

  适量浇水 光照充足,

  不浇水 光照充足,

  请进一步探究,并思考下列问题:

  1)当探究光照对植物生存的影响时,可选择______________(填序号)青菜幼苗进行比较,其中实验变量是______,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号青菜幼苗。

  2)当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时,可选择______________(填序号)青菜幼苗进行比较,其中实验变量是______,起对照作用的是________号青菜幼苗。

  一、选择题(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二、非选择题(50分)

  1)叶绿体、线粒体;

  3)营养、呼吸、生长、繁殖

  4)倒像、目镜、物镜、乘积

  6)光、水、温度(顺序可颠倒)、生物

  2)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叶绿体 ④细胞核 ⑤液泡 ⑥细胞质

  6)① 、③ 、⑤

  1)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

  2)生产者、消费者;

  3)五、草→鼠→蛇→鹰

  1)① ②、光、①;

  2)① ③ ④、水、①

【七年级生物上期中试卷】相关文章:

  大家要多花点心思去学习哦,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来分享一下七年级生物,需要的来阅读哦

  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试卷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下面的表格里。每小题1分,共15分。)

  1.地球由于生物的存在而美丽。下面是在某小池塘中发现的物体,请选出全部是生物的一

  项( ) ①水②泥沙③小鱼④水草⑤青蛙⑥石块⑦微生物⑧贝壳

  A.①②⑥⑧ B.①③④⑦ C.③④⑤⑦ D.③④⑤⑧

  2.生物圈养育着万物 生灵,人和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它们各 自承担着不

  同的角色.下面承担分解者角色的是(  )

  ①淡水中的衣藻②高山上的油松③土壤中的细菌

  ④朽木上的蘑菇⑤树上的麻雀⑥河边的青蛙

  ⑦土壤中的蚯蚓⑧树叶上的毛毛虫⑨池塘里的蠕虫 ⑩鲜艳的大丽花.

  A.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③⑥⑨ D. ③④⑦⑨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受环境的限制,环境不受生物的影响

  B.环境对生物的生存总是有利的

  C.生物决定环境如何改变

  D.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4.仙人掌原产沙漠,进化过程中叶子演化成“刺”,以保证体内储有足够的( )

  A.氧气 B.无机盐 C.二氧化碳 D.水

  5.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天鹅湖 B.天鹅湖的所有植物

  C.天鹅湖的所有动物 D.天鹅湖的所有生物

  6.有“地球之肺”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淡水生态系统

  7.地球上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是( )

  A.大气圈 B.岩石圈 C.水圈 D.以上三项

  8.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必须是( )

  A.薄而透明的 B.完整的 C.干燥的 D.新鲜的

  9.在显微镜下观察自己制作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看不见的结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核 D.细胞质

  10.能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是( )

  A.藻类植物 B.祼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苔藓植物

  11.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的主要 原因是( )

  A.细胞数目的增多 B.细胞的分裂和体积增大

  C.细胞的体积不断增大 D .营养状况的好坏

  12.如图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图像,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13.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 )

  14.下列有关动物体结构层次的排列中,按从大到小排列的是( )

  A.细胞→组织→器官→动物体

  B.细胞→器官→组织→系统→动物体

  C.动物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D.动物体→组织→器官→细胞→系统

  15.皮肤不慎被划破,发生流血、疼痛现象。这说明皮肤具有( )

  ①上皮组织 ②神经组织 ③结缔组织 ④肌肉组织

  A.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科学实验题(5分)

  16. (5分)下图为显微镜的结构图,据图回答:

  (1)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要先对光,转动转换器使__________物镜正对通光孔 ,选

  择遮光器上较大的光圈,左眼注视目镜,并转动[ ] __________直到出现明亮的视野。

  (2)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移动载

  玻片和转换物镜时污点均不动,可见污点应是在

  (3)重新调整后,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要想使视野中

  的位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中央,应向_________方

  (4)显微镜的目镜有5×和10×两种,物镜有8×和

  40×两种要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体积最大,应该

  三、综合分析题(30分)

  17.(9分) 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下图所示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

  ⑴该食物网中共有食物链_______条。

  ⑵生产者是___________,该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

  ⑶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最初来自于________。

  ⑷如果大量捕杀狐狸,田鼠的数量将会最初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

  ⑸如果草原被某种有毒物质污染,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导致图中______

  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该食物链中所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

  18.(9分)下图为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回答:

  (1)植物细胞特 有的,对细胞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的结构是[ ] 。

  (2)对细胞有用的物质能够进入,其他物质被挡在外面,主要是因为[ ] 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3)动、植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 ]________ 中。

  (5)切西瓜时流出许多汁液存在于细胞中的[ ]___________。

  (6)如果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一个边界清晰的圆溜溜的物像,它可能是细胞吗?

  ____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为什么?

  19.(5分)下图为植物组织形成过程。请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表示细胞 _ 的过程,其结果是使细胞的数量增多,这些细胞

  起初在形态、结构方面是相似的;④表示细胞的 过程,其结果形成了不同的  ____ _  。

  (2)上图中D的细胞壁薄、液泡大,有储藏营养物质的功能,属于__ 组织。

  (3)上图中E具有输送物质的功能,属于 组织。

  20.(7分)下面是菜豆种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2)与玉米种子相比,菜豆种子没有 。

  (3)菜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种子结构

  的,菜豆新植株的幼体是由种子的

  (6)绿色植物→蝗虫→鸟→狐狸→狼 绿色植物。

  18.(1)①细胞壁 (2)②细胞膜 (3)③叶绿体 (4)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5)⑤液泡 (6)不可能 边界清晰,呈圆形的可能是气泡。

  第一学期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观察的是 ( )

  A.上网搜索资料 B.用直尺测量肾蕨的高度

  C.进行人口普查 D.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结构

  2.手被针扎后缩回,这说明生物能 ( )

  A.生长繁殖 B.进行呼吸 C.排出体内废物 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他们将鲫鱼、鲤鱼、荷花等归为一类,而将杨树、山羊、麻雀等归为一类。他们的分类标准是 ( )

  A.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 B.按照生物的用途

  C.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D.按照生物的经济价值

  4.下列各项中,属于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 的一组是 ( )

  A.光、温度、土壤 B.田鼠、杂草、蝗虫 C.水、温度、蝗虫 D.光、水、杂草

  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描写的动物之间的关系是 ( )

  6.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 )

  A. 生 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7.在生态系统中,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是 ( )

  8.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 )

  A.鹰→蛇→鸟 B.草→鼠→猫头鹰 C.鼠→蛇→鹰 D.狐→兔→草

  9.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中,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是 ( )

  A.岩石圈 B.水圈 C.大气圈 D.空气

  10.在生态系统中,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是 ( )

  A.草 原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11.要了解马与驴在外形上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应采用 ( )

  A.分析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2.使用显微镜时,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 )

  ①取镜 ②对光 ③观察 ④安放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13.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光线弱应选 ( )

  A.大光圈、凹面镜 B.大光圈、平面镜 C.小光圈、平面镜 D.小光圈、凹面镜

  14.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对观察的生物材料的要求是 ( )

  A.平面结构的 B.形态不规则的 C.薄而透明的 D.有生命活力的

  15.使用目镜5×、物镜40×的显微镜观察细胞,其放大倍数是 ( )

  16.如果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b”,实际上字母是 ( )

  17.下图是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它们的先后顺序是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②①③ D.③④②①

  18.克隆羊诞生的故事说明遗传信息存在于 ( )

  A.细胞质中 B.细胞核中. C.液泡中 D.细胞膜中

  19.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 )

  A.病毒 B.变形金刚 C.智能机器人 D.钟乳石

  20.杜鹃花与杜鹃鸟相比,所缺少的结构层次是 ( )

  21.下列植物结构中,属于器官的是 ( )

  22.生活在北极的狐跟生活在非洲沙漠的狐相比,耳朵要小得多,这是为了 ( )

  A.听觉更灵敏 B.迅速奔跑以找到食物

  C.适应北极寒冷环境 D.不易被食狐动物发现

  23.张帆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发现细胞在视野的右上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是 ( )

  A.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下方 D.左上方

  24.动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 ( )

  A.细胞膜 B.细胞核 C.叶绿体 D.线粒体

  25.下图中有A、B、C、D四个箭头,表示细胞分化的是 ( )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26.(10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人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 )

  (2)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 )

  (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 )

  (4)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 )

  (5)单细胞生物都不能独立生活。 ( )

  27.(14分)右图是植物细胞和动物

  细胞的模式图,请回答:

  (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A] 、[B] 、

  (2)属于植物细胞的是图 ,原因是它有与动物细胞不同的结构,分别是[D] [E]液泡、[G] 。

  (3)细胞中能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是[C] 。

  28.(10分)右图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A微小的水生植物→B剑水蚤→C蜻蜓的幼虫→

  图中的黑点表示的是排入水体中的某些

  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是难以

  分解的,无法排出的。黑点的多少表示有毒

  物质量的多少。请分析回答:

  (1)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2)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3) 从这个资料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9.(16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一)材料用具: 每组10只鼠妇、铁盘(或塑料盘、纸盒)、纸板、玻璃板、湿土。

  (三)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1)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

  形成 和 两种环境。

  (2)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里,静止2分钟后,每1分钟统计一次两种环境中鼠妇的数目,统计10次。

  (四)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该实验中的单一变量是什么?如果探究“湿度对鼠妇 生活的影响”,则实验

  中的单一变量是什么?

  (2)为什么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

  (3)实验后,应该如何处理鼠妇?

  七年级生物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

  (1)人会中毒。 (2分)

  (2)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是生物体无法排出的,这些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4分)

  (3)从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维持 生态平衡等角度回答。 (4分)

  (二)观点正确具有可操作性即可给分。 (4分)

  (四)与假设呼应即可给分 (2分)

  (2)可以减少误差 (2分)

  (3)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2分)

  (注:五、六题意思对即可)

  七年级生物上期中测试题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 下列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

  A.餐桌上的海带 B.钟乳石 C.动物园的海豚 D.案桌上的珊瑚

  2.含羞草对刺激作出反应与下列哪一生理现象相同 ( )

  A.植物的呼吸 B. 人手被针刺后缩回

  C.子女与父母相同 D.植物的光合 作用

  3.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开始于( )

  A.作出假设 B.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C.制定和实施计划 D.表达和交流

  4. 影响沙漠中植物生活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5.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生物之间的 ( )

  A.捕食关系 B.合作关系 C.竞争关系 D.寄生关系

  6. 人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A.生 产者 B. 生产者和消费者 C.分解者 D. 消费者

  7. 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A. 小麦→田鼠→猫头鹰 B. 水稻→水蛇→田鼠

  C. 野蘑菇→鹰→野兔 D. 水稻→食鱼鸟→草鱼

  8.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成分是指植物、动物和真菌

  B.人类的生产活动过度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C.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海洋

  D.为了保护羊而把狼全部捕杀掉,这对草原生态系统没有影响

  9.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 海洋生态系统 B. 生物圈

  C. 城市生态系统 D. 森林生态系统

  10. 下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的是( )

  A. 草原生态系统 B.淡水生态系统 C. 森林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11. 在显微镜下观察临时装片时,见物像在右上方,为使物像放正中央,应将( )

  A.往右下方移 B.往右上方移 C .往左下方移 D. 往左上方移

  12.用目镜放大倍数是10×,物镜的放大倍数是40×的显微镜观察物体,那用这台显微镜所观察的物像和原来相比放大了( )

  13. 用从菠菜叶上切取的的薄片制成的玻片标本叫做( )

  A.切片 B.装片 C.涂片 D.永久涂片

  14.切西瓜时流出的汁液来自于细胞的( )

  15.阴雨天,实验室内光线弱,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应选用 ( )

  A、大光圈、平面镜 B、小光圈、凹面镜C、大光圈、凹面镜 D、小光圈、平面镜

  16.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将标本放于( )中

  17.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是( )

  A.细胞质 B.细胞壁 C.细胞膜 D.细胞核

  18.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共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

  19.控制生物发育和遗传的是( )

  A.液泡 B.细胞膜 C.细胞核 D.细胞质

  20.人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 体细胞经分裂后的新细胞 中的染色体的数目是( )

  21.生物体能由小长大的原因是( )

  A.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生长 B.细胞的生长和发育

  C.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D.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22.人和绝大多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是由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是( )

  A.精子 B.受精卵 C.卵细胞 D.生殖细胞

  23.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24.下列属于器官的是( )

  A.洋葱表皮 B.西红柿果肉 C.西瓜种子 D.一棵苹果树

  25.下列不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

  A.变形虫 B.草履虫 C.珊瑚虫 D.酵母菌

  26.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秋风扫落叶 D.草盛豆苗稀

  27.具有连接、保护、支持、营养等作用的组织是( )

  A.上皮组织 B.肌肉组织 C.结缔组织 D.神经组织

  28.细胞分化是指( )

  A.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

  B.细胞数目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

  C.新生的子细胞逐渐长大的过程

  D.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

  29.有关右图四种细胞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都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B.都有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

  C.都有线粒体,能进行呼吸作用

  D.不同形态的细胞适应不同的功能

  30.植物的结构层次不包括( )

  31.“枯木逢春”的意思是枯干的树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其原因是它具有( )

  A.分生组织 B.输导组织 C.营养组织 D.保护组织

  32.菜豆植株中属于生殖器官的是( )

  33.下列关于人体器官和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肝脏、牙齿、胃、大脑都是器官

  B.器官的结构特点是与它的生理功能相适应的

  C.器官一般有四种基本组织构成,并以某种组织为主

  D.系统由多个组织构成,能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

  34.水和无机盐可以进入细胞,而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细胞,这主要( )

  A.细胞膜的全开放性 B.细胞壁的保护作用

  C.细胞核的遗传作用 D.细胞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35.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吗,若目镜不变,先用10×物镜,后转换为40×物镜,则视野中( )

  A.细胞变大,细胞变多 B.细胞变大,细胞变少

  C.细胞变小,细胞变少 D.细胞变小,细胞变多

  36.小华在显微镜下观察玻片时,在视野中看到有一黑点,转动物镜和移动装片,黑点都没有发生位移,因此可以断定黑点最可能是在( )

  A.反光镜上 B.目镜上 C.物镜上 D.装片上

  37.在进行实验研究时,为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在设计对照实验的同时还应设计 ( )

  A.分组实验 B.重复实验 C.模拟实验 D.独立实验

  38.在分裂的细胞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 )

  A.染色体 B.线粒体 C.细胞膜 D.叶绿体

  39.在做“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时,一组选用5只鼠妇,二组选用20 只鼠妇,哪一组的实验结果更准确?为什么?

  A.一组;数量少便于控制 B.二组;可防止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C.一组;实验过程更简短 D.二组;数量多有利于竞争

  40. 在草→鼠→蛇→鹰这条食 物链中, 如果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则体内有毒物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4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

  A.一片树林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C.一块农田中的全部水稻 D.一条河中的全部动物

  42、将写有字母“d”的玻片放在显微镜的低倍镜底下观察,视野中看到的像是( )

  43、神农架生长着一种小野菊花,它能散发出阵阵芳香,被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把它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

  44、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下列生物属于消费者的是( )

  A蘑菇 B树木 C松毛虫 D小草

  45、下列生态系统中,维持自身相对稳定能力最大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荒漠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淡水生态系统

  46、我们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制成的玻片标本是( )

  A、临时装片 B、永久装片

  C、临时涂片 D、永久切片

  47、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

  1、刮口腔侧壁 2、漱口 3、滴生理盐水

  4、染色 5、盖盖玻片

  48、动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 )

  A、叶绿体 B、线粒体

  C、蛋白质 D、叶绿体和线粒体

  49、植物体中能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结构是( )

  A、细胞膜 B、叶绿体

  C、线粒体 D、细胞核

  50、人体的下列结构中,属于器官的是( )

  A、骨组织 B、神经细胞 C、皮肤 D、血液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50分)

  1787年,有一个叫菲力浦的船长,带了一些仙人掌在澳大利亚种植,用以培养胭脂虫,作为生产染料的原料。由于澳大利亚的环境条件非常适合仙人掌的生长,而且没有天敌存在,仙人掌在澳大利亚肆无忌惮地蔓延开来。到1925年,它们演化成了近20个野生品种,占领了大片土地,成为当地一大灾难。后来,人们从仙人掌的原产地引进了吃这种植物的昆虫,这才遏制了它们的横行。

  (1)仙人掌属于影响澳大利亚地区其他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中的_________________因素.

  (3)仙人掌在澳大利亚能迅速曼延,并占领了大片土地,说明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要受到环境影响.一方面生物必须__________________环境, 另一方面生物也能__________________环境.

  右图是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请依 图回答:

  (2)此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

  (3)此食物网中鹰、蛇等生物体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

  (4)草原生态系统除图中生物以外还应包括分解者和__________________。

  (5)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鼠因为某种因素减少了一些,但不会影响到该生态系统的稳定,这是因为生态系统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能力,这种能力是有_________限度的。

  53.下图是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

  (2)植物的绿色部分可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有__ _______,植物细胞中的为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变成_________ 贮存在它所制造的__________________中,能为细胞提供能量,被称细胞“动力工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4.右图是草履虫的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草履虫一般集中在培养液的表面,原因是氧气的进入,

  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 9 ] 完成。

  (2)在草履虫的结构中能随细胞质的流动而流动且越来越小的结构是[ ] 。

  (3)[ 1 ] 收集管、[ ] 把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收集起来,及时排到体外。

  55.将下表中人体的结构层次补充完整。

  56. 下图分别为细胞分裂、分化过程模式图及西红柿植株简图,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2)番茄果肉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属于__________组织。不同的组织是由左图中___________(填数字)所示过程形成的。植物的输导组织有导管和_________。根尖和芽都有__________组织

  57、下图是制作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填写序号)

  (2)将正确操作制作后的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视野中有这样几个结构:边缘很黑、较宽,里面为空白的圆形或椭圆形;用镊子轻压盖玻片,会移动、变形。这个结构是   。它的产生可能是发生在上述实验步骤中的  (选填序号)。防止产生该结构的正确的操作方法是: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的液滴,使液体和盖玻片的一个边完全接触,盖玻片与液面形成一个夹角,然后再    放下盖玻片。

  (3)A和E两个步骤中所滴的液体分别是   和   。

  (4)C步骤撕取的应该是洋葱鳞片叶的   表皮。

  58、有一次小明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小明觉得奇怪,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他们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于是他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究。

  (1)你能帮他提出问题吗? 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吗?

  (2)针对你的问题,再作出假设吧:

  (3)该实验的变量是

  (4)该实验的结论是:叶绿素的形成需要

  (5)该实验的预期效果:照光的黄豆芽 _ (填“变”或“不变”) 绿.

  59.目前在某些城市时兴一种水晶球样的生态球(如右图)作为家庭摆设。该球密封,内装

  有水、2~3条小鱼,底部有泥沙,并生长着一些水藻。妙在小鱼、水藻都是活的。分析

  (1)这个生态球应放在 的地方。

  (2)小鱼和水藻能生存的原因是:水藻能够 ;

  小鱼通过呼吸作用为水藻提供二氧化碳,其排泄物被

  分解之后,再被水藻利用。

  (3)该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部分是      。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50分)

  55.将下表中人体的结构层次补充完整。

  (2)   气泡     D   缓 缓   。

  (3) 稀碘液    清水   。

  (4) 内   。

  (2) 阳光会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形成

  (2) 光合作用(或制造有机物和氧气) ; 分解者

  (3) 阳光空气水等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处理课本七年级下册44页课后练习第4题,说说致病微生物在“旅途”中的“遭遇”,我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病原体,和许多同伴一块往里走,路上遇到哪些困难,特别提醒学生是说“遭遇”,而不是“旅途”的路线。

  以往我都是提问的,这次我鼓励学生自己说,不提问,在2班里有一个男生起来回答了,我觉得不满意,继续鼓励其他同学回答,这时一个女同学起来了,结结巴巴的,有时还自已就笑起来了,不顺畅,我一看这个同学以前的表现是爱表现,但不认真学习,而且成绩还很差,我从心里就不高兴了,但不能打击学生,就让好继续说吧,她说她和谁谁还有谁,我想你扯哪么多干什么,就说有许多同伴不就行了,结果她说在什么地方哪个同学如何了,又有哪个同学如何了,最后自己成功到达肺。听着听着,我惭愧了:她说的虽然不流利,但非常形象生动,我不应该看不起她,举好我没有表达出来。

  我表扬了她,但也在心中告诫自己,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

  在本学期中,我逐步尝试将“目标导向师友互助合作教学”理论应用于我的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师友互助合作教学”的大框架是“导标――导学――导练――导评――导结”五段式,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不分对象地、机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将其应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来说。初中生在学习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的学习特点:(1)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都比较弱,而学习依赖性强,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表现更明显;(2)思维特点上起主导的还是形象思维,随着年级的上升抽象思维迅速发展(3)学习上容易对教师生动形象的事例介绍感兴趣,对严密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厌烦。因此,有一部分学生看到分解的许多小目标后,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有时还会感到厌烦,就开始慢慢走神、不感兴趣,因此在学习动机不强的情况下,试想一下练习的效果会怎样,达标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针对初中生这些特点,我在教学中可灵活采用这几个环节,即“引趣――尝试――反馈――总结”。

  第一,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且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的生物演示实验或是设计简单的学生实验,讲述生动的生物学史,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等,多种方式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解释生物现象、探索新问题的求知欲。当学生产生了疑问,有了解问题的需要后,再让他们自学教材,他们才能专心研读,使自学获得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一节时,先课前让学生分组捉鼠妇,分发一系列的讨论题给他们,如“一般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什么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你怎么跟别人验证你的结论是对呢?”等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探究实验设置了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下一环节。

  第二,尝试――让学生学习自学:教师分发自学提纲,即分解后的学习目标,由学生按自学提纲,个体独自阅读教材,或四个人一组小组讨论的形式,有时用老师将学习目标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教师作巡回点拨,对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诱发启导,但不能包办代替,主要在于了解自学情况。比如在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这一节时,可简单地将目标呈现给学生:(1)举例说出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2)举例说出一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3)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认同保护生物的观点。接着采用学生依据要求:4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举出许多例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纠错与讲解,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讨论题目来进行讨论。对个别学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问题,教师应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深度,指导他们在课外去阅读有关书籍,以防讨论漫无边际,影响教学进度。当然,也要注意保证讨论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估计学生讨论没有余力时,再予以指导、启发和补充,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接着,教师组织全班学生,针对普遍性的问题,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因为通常重点、难点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学解决的)以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第三,反馈――尽可能了解学生

  目标教学是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检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定预定

  的教学目标。检测的形式一般采用提问形式或书面练习检测,当然尽量可多用一些书面检测,这样涉及的学生比较多,效果更为有效。在每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毕,可适当选择一些“小、精、活”的练习加以检验,以确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检测中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小组或个别辅导,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教学中反馈的信息,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控制,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总结――化零为整以保证教学质量

  三、注重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促进者,指导者,应该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尽可能地去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结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经过七年级生物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对生物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才,而是为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并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基础。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而又贴近生活的例来帮助学生一步步走近生物学。例如:讲授生物细胞分裂时,将动物细胞的分裂比作揪面髻,将植物细胞的分裂比作垒墙,以体现二者的区别。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二、在教学中融入一点生活味,把“死知识”变为“兴趣生活”,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光对鼠妇的影响”时,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平常在有阳光或是大白天时见不到鼠妇由此提出问题:光对鼠妇有影响。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己动手抓鼠妇,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经过反复实验,查阅资料,验证了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既抓到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由于是首次使用北师大版的教材,对教材了解研究不够,使我这一学期的教学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在讲光合作用这一节时,课时的安排就很让我头疼。核心内容当然是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但是对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的确需要一番统筹和安排。课后我对教学思路做了一番整理,觉得还是以光合作用的反应视为主线来安排要好一些。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又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的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还要紧扣课程标准。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绝对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其他的解释。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老师,我要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例如,我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写保护动物的倡议书、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知道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事物来源。

  2、了解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来源和缺乏症。

  3、关注事物中的营养物质,人类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的观点。

  我采用说相声的角色扮演方式。我是这样设计的:阅读过课文后大家都知道,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对人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分别扮演食物中的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任务是向同学们表白一下自己对人体的作用。目标确定之后,同学们便跃跃欲试,兴趣昂然,小组成员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然后,请6位同学上台。表演者在台上用夸张的手法吹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就象说相声一样,各说各的重要性,真是各说各的理,互不想让,难解难分,最后要求每人用2分钟时间做个总结。究竟谁对人体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呢?最后就由同学们给予评价,评价之后每个人自然就记住了营养物质的作用,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1

  我采用“学生看病”的角色扮演方式,学习无机盐与维生素的知识。我的设计如下:

  师:有两类营养物质,在我们身体内含量虽不多,但如果缺少了它们,我们就会患各种各样的疾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生:无机盐和维生素。

  师:完全正确。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都非常多。如果同学们有

  挑食的毛病,就很容易因缺少某种维生素或某种无机盐而营养不良或患病。大家看,有一位同学就患病了。

  生:课前挑选的一名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自说自演一位缺碘的病人。

  师:看来这位同学病得不轻。同学们都是“小医生”,能帮这位病人诊断一下他得了什么病吗?

  生:我觉得不对,缺钙只影响骨骼发育,不会影响智力。而且他的脖子也很大,应该是缺碘。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但当医生不能只看病不开药啊!你觉得要治好他的病,应该多补充哪些食物呢?

  师:对,如果病人缺碘,可多食用海带等海产品。我们内陆地区食海产品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补充足够的碘,我们吃的盐都是“加碘盐”。

  师:还有“小患者”愿意上台让同学们帮助诊断的吗?

  气氛非常活跃。台上的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台下的学生发言踊跃,争论热烈。不知不觉同学们就完成了无机盐和维生素知识的学习。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轻轻松松完成了教学任务,既省时又省力,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讲解和说明,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角色扮演”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是,角色扮演也不是生物学中任何教学内容都能适用的:那些本已具有具体形象或生动描述的分类、形态、解剖结构的生物学内容,毋需设计角色扮演;而那些带有很强的说理性或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抽象概念,则是尝试开展“角色扮演”的最好剧本。它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死”的知识活过来,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

  2、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扮演好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我们要指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研究和讨论,努力引导学生争取进行角色扮演的机会,找到进行角色扮演的主题。角色扮演的进行要有必要的准备,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上即时进行,分组讨论演出。课前准备诚然能够使表演更加完美,即兴演出虽然有时略显粗糙,但鲜活且更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使课堂上常有出彩的地方。

  3、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处于主体地位,身兼资料收集员、编剧、导演、演员多职,而贯穿始终的是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对生活点滴的洞察力,以及他们的表演才能。小小的“角色扮演”,提供给了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也培养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拉近了学生和书本知识的距离。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市优质课评比的初选,与市直学校的其他三位老师一起相互切磋、相互学习。我抽到的课题是《第二节植株的生长》。讲完之后对于自己的后半节课比较满意,前半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现反思下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

  我觉得本节课我上的还是比较顺手的,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不在我,而在于35中的学生们,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互动都非常好,超出我的想象。而且小组成员之间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及表达能力较强,给这样一群学生们上课感觉是一种幸福。

  本节课一个亮点我感觉就在于让学生作为植物医生诊断土壤种植和水培的吊兰生长状况为什么差异较大,接着小组内设计对照实验。这一部分我通过出示提示:可配制培养液培育幼苗,如土壤浸出液、蒸馏水,并展示自制的土壤浸出液实物和购买的蒸馏水,将实验设计的难度降低,学生设计和表达的非常好!

  我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大蒜幼苗虽然培育时间短,但是依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看到老师培育的实物很兴奋,也能清楚的知道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开展后面的学习。

  1、本节课由于准备的时间较紧张,买来的玉米、菜豆种子一直没有萌发,中途又从老家带了小麦种子、玉米种和大蒜进行培育,培育时间较短,所以导致根尖较小、根毛较短,影响了学生的观察效果。如果能多培育两天效果肯定要好。我开始时想用试管培育玉米根尖,每组一个,用试管培育根系的好处是根系都漂浮起来,非常清晰,便于学生观察。但因为后来买的玉米种完全没有萌发,老家的玉米种晒得很干萌发的非常慢,所以最后放弃了。如果能让学生亲自看到试管中生长的植物根系效果一定提升很多,感觉很遗憾。

  2、在组织学生观察根尖的结构时,考虑到学生细胞、组织等内容可能没学到,我在设计实施过程中没能放开,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个别同学可能对于显微镜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观察,我想在操作之前,应该对于显微镜的操作有个简单的回顾或者提示,可以出示在屏幕上。

  3、对于学生的实验指导不到位。我在学生之间转的时候看到基本都看到了清晰地物象,加上有些紧张,可能没有注意到有些小组并没有观察到。

  这节课的重点是生物与非生物,植物与动物的区别,所以条理脉络也很清晰: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一一罗列即可,但是实际上起来却有问题,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区别:有无生命被学生理解为几个区别之一,事先想好的用有无生物来区分物质的节奏被学生打乱了,这主要是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所导致。

  生物与非生物的几个区别:能否生长,有无新陈代谢,有无严整的结构,能否遗传和变异,能否生殖和发育,有无应激性,能否适应环境,改变环境,我是按照讲一条扩展一条的方法讲授的,应该来说由于思路很简单,教授起来没有太大困难,不过学生的博学与钻牛角尖的本领另我瞠目结舌:”骡子等杂交动物没有生殖能力所以不属于生物吗?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属于生物吗?秋海棠的'叶子落地生根所以落叶是生物吗?”等等,打了我个措手不及,由于生物非我本专业所以很多东西都没考虑到,非常尴尬,在备课时,广泛查阅有关的资料的确势在必行。

  板书与幻灯片的交替节奏没有把握好,与学生的互动又有所不足,与平常活跃的课堂气氛相反,到了关键时刻一个个都成了哑巴,看来活跃气氛的本事有待提高,必须要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节奏走起来。并且我还我犯了新教师的通病,只顾自己讲,不顾学生是否听懂,例如细胞结构等对于学生非常陌生的东西我一笔带过,完全不顾他们的感受,这些都是我今后所要改正的。

  在本学期中,我逐步尝试将“目标导向教学”理论应用于我的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我认为,“目标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师生在课堂中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依据简单、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学目标,最终绝大多数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为终点的教学管理过程。

  “目标教学”的大框架是“导标――导学――导练――导评――导结”五段式,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不分对象地、机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将其应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来说。比如说,导标这一过程也许在高中生能够很容易让学生跟着教学所呈现的目标去学习,在练习、讲评中检验三维目标是否达标,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太明显。初中生在学习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的学习特点:(1)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都比较弱,而学习依赖性强,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表现更明显;(2)思维特点上起主导的还是形象思维,随着年级的上升抽象思维迅速发展(3)学习上容易对教师生动形象的事例介绍感兴趣,对严密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厌烦。因此,有一部分学生看到分解的许多小目标后,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有时还会感到厌烦,就开始慢慢走神、不感兴趣,因此在学习动机不强的情况下,试想一下练习的效果会怎样,达标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针对初中生这些特点,我觉得目标导向教学在初中生物中可采用这几个环节,即“引趣――尝试――反馈――总结”。

  第一 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且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

  的生物演示实验或是设计简单的学生实验,讲述生动的生物学史,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等,多种方式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解释生物现象、探索新问题的求知欲。当学生产生了疑问,有了解问题的需要后,再让他们自学教材,他们才能专心研读,使自学获得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一节时,先课前让学生分组捉鼠妇,分发一系列的讨论题给他们,如“一般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什么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你怎么跟别人验证你的结论是对呢?”等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探究实验设置了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下一环节。

  第二 尝试――让学生学习自学

  教师分发自学提纲,即分解后的学习目标,由学生按自学提纲,个体独自阅读教材,或四个人一组小组讨论的形式,有时用老师将学习目标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教师作巡回点拨,对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诱发启导,但不能包办代替,主要在于了解自学情况。

  比如在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这一节时,可简单地将目标呈现给学生:

  (1)举例说出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2)举例说出一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3)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认同保护生物的观点。接着采用学生依据要求:4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举出许多例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纠错与讲解,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讨论题目来进行讨论。对个别学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问题,教师应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深度,指导他们在课外去阅读有关书籍,以防讨论漫无边际,影响教学进度。当然,也要注意保证讨论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估计学生讨论没有余力时,再予以指导、启发和补充,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接着,教师组织全班学生,针对普遍性的问题,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因为通常重点、难点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学解决的)以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第三 反馈――尽可能了解学生

  目标教学是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检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定预定的教学目标。检测的形式一般采用提问形式或书面练习检测,当然尽量可多用一些书面检测,这样涉及的学生比较多,效果更为有效。在每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毕,可适当选择一些“小、精、活”的练习加以检验,以确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检测中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小组或个别辅导,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教学中反馈的信息,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控制,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总结――化零为整以保证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目标教学中必须保证实施小结这一环节。这样有利学生把各个小目标达到整合,最终实现总目标,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并且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知识的再现与提取。

  这节课的重点是生物与非生物,植物与动物的区别,所以条理脉络也很清晰: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一一罗列即可,但是实际上起来却有问题,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区别:有无生命被学生理解为几个区别之一,事先想好的用有无生物来区分物质的节奏被学生打乱了,这主要是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所导致。

  生物与非生物的几个区别:能否生长,有无新陈代谢,有无严整的结构,能否遗传和变异,能否生殖和发育,有无应激性,能否适应环境,改变环境,我是按照讲一条扩展一条的方法讲授的,应该来说由于思路很简单,教授起来没有太大困难,不过学生的博学与钻牛角尖的本领另我瞠目结舌:”骡子等杂交动物没有生殖能力所以不属于生物吗?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属于生物吗?秋海棠的叶子落地生根所以落叶是生物吗?”等等,打了我个措手不及,由于生物非我本专业所以很多东西都没考虑到,非常尴尬,在备课时,广泛查阅有关的资料的确势在必行。

  板书与幻灯片的交替节奏没有把握好,与学生的互动又有所不足,与平常活跃的课堂气氛相反,到了关键时刻一个个都成了哑巴,看来活跃气氛的本事有待提高,必须要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节奏走起来.并且我还我犯了新教师的通病,只顾自己讲,不顾学生是否听懂,例如细胞结构等对于学生非常陌生的东西我一笔带过,完全不顾他们的感受,这些都是我今后所要改正的。

  在本学期中,我逐步尝试将“目标导向教学”理论应用于我的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我认为,“目标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师生在课堂中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依据简单、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学目标,最终绝大多数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为终点的教学管理过程。 “目标教学”的大框架是“导标――导学――导练――导评――导结”五段式,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不分对象地、机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将其应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来说。比如说,导标这一过程也许在高中生能够很容易让学生跟着教学所呈现的目标去学习,在练习、讲评中检验三维目标是否达标,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太明显。

  初中生在学习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的学习特点:

  (1)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都比较弱,而学习依赖性强,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表现更明显;

  (2)思维特点上起主导的还是形象思维,随着年级的上升抽象思维迅速发展

  (3)学习上容易对教师生动形象的事例介绍感兴趣,对严密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厌烦。

  因此,有一部分学生看到分解的许多小目标后,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有时还会感到厌烦,就开始慢慢走神、不感兴趣,因此在学习动机不强的情况下,试想一下练习的效果会怎样,达标效果也不言而喻了。

  针对初中生这些特点,我觉得目标导向教学在初中生物中可采用这几个环节,即“引趣――尝试――反馈――总结”。

  第一,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且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的生物演示实验或是设计简单的学生实验,讲述生动的生物学史,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等,多种方式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解释生物现象、探索新问题的求知欲。当学生产生了疑问,有了解问题的需要后,再让他们自学教材,他们才能专心研读,使自学获得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一节时,先课前让学生分组捉鼠妇,分发一系列的讨论题给他们,如“一般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什么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你怎么跟别人验证你的结论是对呢?”等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探究实验设置了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下一环节。

  第二,尝试――让学生学习自学 教师分发自学提纲,即分解后的学习目标,由学生按自学提纲,个体独自阅读教材,或四个人一组小组讨论的形式,有时用老师将学习目标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教师作巡回点拨,对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诱发启导,但不能包办代替,主要在于了解自学情况。 比如在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这一节时,可简单地将目标呈现给学生:(1)举例说出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2)举例说出一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3)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认同保护生物的观点。接着采用学生依据要求:4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举出许多例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纠错与讲解,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讨论题目来进行讨论。对个别学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问题,教师应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深度,指导他们在课外去阅读有关书籍,以防讨论漫无边际,影响教学进度。当然,也要注意保证讨论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估计学生讨论没有余力时,再予以指导、启发和补充,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接着,教师组织全班学生,针对普遍性的问题,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因为通常重点、难点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学解决的)以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第三, 反馈――尽可能了解学生 目标教学是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检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定预定的教学目标。检测的形式一般采用提问形式或书面练习检测,当然尽量可多用一些书面检测,这样涉及的学生比较多,效果更为有效。在每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毕,可适当选择一些“小、精、活”的练习加以检验,以确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检测中暴露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小组或个别辅导,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教学中反馈的信息,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控制,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总结――化零为整以保证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目标教学中必须保证实施小结这一环节。这样有利学生把各个小目标达到整合,最终实现总目标,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并且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知识的再现与提取。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0

  教后记昨天我们初一生物组开展了“同课异构”公开课活动,我上的是最后一堂课。对我而言,我上的这堂课极失败。失败原因在哪?我做了深刻反思。

  一、安排的教学内容过多。

  这节课包含了四个知识点,即“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人工辅助传粉”。按照课改要求上课,我平时是分两个课时完成。我思虑再三,最终还是很不灵活的处理,老老实实将这节课用一个课时完成。结果没有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展示等环节没有组织好,为了完成任务,我老在"赶”,我讲得多,有关知识也没时间去拓展。

  二、没有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用图片资料、模型来代替学生亲自动手观察花的有关结构,这是这堂课的又一败笔。

  我本来是准备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的,也到县城各个花店找了找各种各样的花,还到山上采集了一些野菊花,最后,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是放弃了。

  三、没有组织好学生的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能力薄弱,这是我学生现阶段的状态,平时表现也差。这与我平时不注重培养与训练有关。

  我教了19年的书,仅添了岁月,心理素质依然差。不论是哪位老师在我的课堂上,都会造成压力,会紧张,上课思维会乱。我是一个不会表现自己的人。去年锦屏中学来访时,我上了一堂公开课,那段时期也是几天几夜失眠,告诉自己没必要紧张,课还没上,心里却老打鼓,最后凭着不要给三中丢脸的坚定信念,出现了奇迹,上课时心里很平静,发挥正常。我也以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得以提高。结果昨天依旧。上课前,听了两位老师的课,觉得讲的内容太多,大部分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些我也会犯。另外,听了罗海东老师的课,觉得自己生物知识不全面。这些使我觉得我的课没准备好,让我丧失上课激情。上课时手忙脚乱,我不知道自己讲了些什么话,思维混乱。一堂课下来,只感觉到对自己学生很内疚。没办法,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么大年纪的人还如此不沉着、冷静,这点让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本节课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合作能力的训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部分学生都不能与同伴合作探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技能,培养其爱护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是一堂很失败的课。

  经常听学生们(包括现在我们学校的高中学生)说:“老师让我们自主学习,觉得方法好,但老师讲得少了,好多知识不懂。”我想,在积极推进课改时,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既把课堂交给学生,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又能让学生牢牢掌握知识,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探索的问题吧。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1

  显微镜的使用是初中学生学习生物学必须要熟练掌握的知识,也是中学生学习生物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仪器;是培养中学生严格规范操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对这个实验一定不能含糊。

  而课标只安排了一节的授课时间,课能上完,可学生的操作只能刚刚触及到皮毛,不能达到熟练规范操作的目的,因为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显微镜,要他们在四十五分钟内认识显微镜、了解其构造,了解使用方法,会用显微镜是不可能的。

  “显微镜的使用”是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个实验,考虑到学生对显微镜比较陌生,第一次接触科学仪器,不敢动,怕把显微镜弄坏,所以,我认为这个内容要安排两个课时,在练习使用显微镜之前的那一节课,我先上这些内容:

  ①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

  ②介绍显微镜几个重点部分的作用;

  ③学生学习操作步骤,老师演示操作步骤,指出注意事项。

  我先让学生对照课本P37页图2-1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然后把显微镜的结构讲清楚,因为认识显微镜的结构是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基础。如果不清楚显微镜的结果与功能,就谈不上正确使用显微镜。接下来学生自学“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并主学生提出疑问,尔后我演示操作步骤并解释相关疑问。但认识结构毕竟比练习操作容易得多,只有在练习操作过程中才能加深和巩固对显微镜结构的认识。显然接下来的第二节课是至关重要的一节课了。

  第二课时的学习任务有:

  ①学生在进一步了解操作步骤在基础上开始使用显微镜,观察永久装片如:人血涂片等。

  ②观察写在玻片上的“上”字和写在不透明纸上的“上”。

  ③观察自己的毛发。

  ④观察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移动方向的关系。⑤物像和实物的差别,放大倍数问题。

  在具体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复习显微镜的操步骤,同时给学生交待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并把学习任务板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我在他们之间巡视。我发现学生开始使用显微镜最易出现这些问题:①显微镜安放位置不当,有的没有放在实验台的中央。有的放在桌的边缘;有的甚至完全放的是反的。②玻片标本没有放好,没有移到通光孔中央,找不到观察目标。③三四个围成一圈,把光线挡住了。④低倍镜和高倍镜分不清,好多用的是高倍镜,找不到观察的物像,还有的认为高倍镜放大的倍数高,观察效果一定会更好。⑤没有用细准焦螺旋,当能看到物像时,还是用的粗准焦螺旋;有的用高倍镜时,也没用细准焦螺旋。我边走边给他们一一纠正。在这节课结束前,让学生小结练习使用的情况,汇报上课实验收获。

  这节课上完后,我感到还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课堂上还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初中学生第一次到实验室上实验课,很激动,还应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

  二是实验中要反复说明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三是三四人使用一台显微镜,对光后视野时明时暗,有的把光线挡住了;挪动显微镜看不清物像等,要及时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四是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自做,最好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验证。

  五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小助手,这样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能帮老师的大忙。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2

  这节课在最后的这几个班越上越顺手了,本节课有几个问题要注意一下,记录下来以后好注意。

  在讲生殖系统时,要先领着学生观察膀胱、精囊腺、前列腺的位置,并告诉学生第一条线的名称是精囊腺,并让学生写上。这样可以教会学生的观察方式并打破学生的尴尬气氛,督促学生快速完成图4和图六。第一个班没有这样做,让学生自己看,很多学生无从下手,耽误了时间,还有卵巢和输卵管也需要提醒学生。

  在讲生殖过程时,先看视频在讲解排卵受精的示意图可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再做学案,这样学生学习的难度就下降了,而且有利于记忆。关于图9胎儿、脐带和胎盘这里学生很难理解,要结合图9加以讲解并提问学生:胎儿和母亲的血液相融吗?胎儿和母亲的血型一致吗?以加深对胎盘作用的理解。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3

  本周学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内容,在知识与技能目上,我认为该把握好一下几点:

  (1)认同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能够通过资料分析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了解人的活动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

  然后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以及尝试收集、处理资料的方法的技巧。并树立了解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树立“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本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本节内容联系实际生活的知识,所以在技能上要锻炼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4

  本节主要学习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并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其中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和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是本节的重难点。

  本节学习观察叶片的结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

  根据教情和学情,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本节课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蚕豆下表皮装片及CAI课件的使用,使得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2、引导发现法: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现代课堂教学原则之一。引导发现法就是教师用已知的内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去发现未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课堂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营造平等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周学习练习使用显微镜其重点主要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中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为学习的难点。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的重点。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5

  1、设计多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学生的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三种血管的结构,让学生体会实验的直观性,并渗透对应思想教育。从学生平时的生活导入,不仅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血管对人体的重要,同时以巧妙地提问自然地引入到知识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时,活跃学习气氛,使学生顺利了解了人体的三种血管;通过课件,由抽象的情境到形象,由浅入深,利于学生接受。

  2.用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师生提问,自主探索,分组讨论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有序、渐进地组织教学。从谈话交流到启发思考,从自主探究到巩固拓展,从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让学生讨论人在受创伤时的出学情况),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应用中提高。教学的重、难点在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分解,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一点点积累起来。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思想。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让学生掌

  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本节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然的接受新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思考、探究、概括的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