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最真实可观测宇宙在整个宇宙中有多大回答我真实情况?

根据科学家的测量,我们的地球直径为12756公里,可观测宇宙的直径则达到了930亿公里。浩渺的宇宙告诉我们人类有多么渺小,但数据和长度单位上的差别,令人难以得到一个直观的印象。如果我们假设地球是一粒绿豆,宇宙有多大呢?

一般来说,绿豆的长度不到4毫米,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1/4左右,算下来大约和一粒小米差不多大。不过,二者之间的距离将会比较惊人,如果我们完全按照太阳系的比例来摆放,那么这一粒“小米”距离“绿豆”大约12厘米,相当于一个苹果的距离。

相比之下,太阳则要巨大得多,它的直径是139.2万公里,是地球的109倍。按照比例来算,太阳的直径有43.6厘米,相当于两个排球并排放在一起那么大。而这颗巨大的恒星,和我们这颗“绿豆”的距离,则达到了惊人的4.75米,相当于一辆小汽车的长度!

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中,飞行最远的就是美国的旅行者一号了。根据最新的数据,它距离地球155个天文单位,也就是233亿公里。换算下来,它已经离开我们这颗“绿豆”740米了,相当于埃菲尔铁塔的2倍还多!

不得不承认,人类的科技确实很神奇,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不过,宇宙的尺寸,更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根据天文学家的研究,太阳系的半径在1-2光年之间,我们折中,取1.5光年,也就是大约100000个天文单位。这意味着,太阳这颗直径仅43.6厘米的球,所控制的范围达到了475米,相当于公交车一站地!万有引力,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

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则位于1367米以外,这几乎是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度的3倍。旅行者1号想要抵达这里,恐怕还需要好几万年的时间。这颗恒星比我们的太阳小得多,大概和一个橘子差不多大。

银河系的直径更加惊人,大约是10万光年。按照这个比例,它大约31667公里,这就已经超出真正地球的直径了……而我们的太阳系,就位于距离银河系中心2.6万光年的位置上,如果银河系中心在北京,那么地球这颗“绿豆”差不多就在英国伦敦……

目前已知的银河系内最大的恒星,St2-18,直径是太阳的2158倍,换算成体积,它能装下100亿个太阳。按照我们这个比例,它大约有940米,比迪拜塔还高出一大截……

至于整个宇宙,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可观测范围的直径为930亿光年。如果地球是一颗绿豆,那么整个宇宙的直径就是294.5亿公里!旅行者1号花了45年的时间,都没飞出去这么远。

这还只是可观测宇宙,在它之外还有不可观测宇宙,是人类永远无法了解的宇宙区域。它到底有多大,目前没人知道。不过有科学家推测,其直径可能达到了20万亿光年。按照这个比例算的话……

如果你有想过时空旅行,很简单,你只要抬头仰望天空就可以了。你所看到的每一缕星光,都是遥远过去的每一个瞬间。这是因为宇宙中的恒星,星系都距离我们太过遥远,即便其中最近的那些,它们发出的光要抵达地球,也需要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年的时间。

毫无疑问,宇宙浩渺无垠。但是,宇宙究竟有多大?

加拿大西部大学天体物理学家莎拉表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或许并不清楚。”宇宙的大小是天体物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或许也是一个永远都得不到答案的问题,但这一点并不妨碍科学家们不断去做出尝试。

距离地球越近的天体,测量它的距离就越简单。比如测量日地距离,那是小菜一碟。测量地月距离?更是容易。科学家们所要做的,只是从地区发射一束激光,让它从月球表面反射回来,而我们只要测量光束的来回反射时间,就可以非常精准的测算出月球的距离。

但是在银河系中稍微远一些的天体,测量它们的距离的时候,就需要一些技巧了。毕竟要想发射一束能够抵达那些天体的激光,还是很难做到的。退一万步说,即使随着技术进步,有一天我们真的可以发射这么强大的光束过去了,可是谁又愿意在接收机前苦苦等待几千几万年的时间,去等待接收这样一个反射信号呢?

但是先不要慌,即便对于那些最遥远的天体,天文学家们也有专门的办法。随着时间推移,恒星的颜色会发生改变,而基于它们的颜色,天文学家们可以大致估算这些恒星发出多少能量,或者光。两颗发出同样数量能量,具备同样亮度的恒星,如果它们到地球的距离不同,那么从地球看过去,它们是不一样的。很自然的,比较远的那一颗看上去会暗淡一些。科学家们可以根据恒星的真实亮度,然后比对它们从地球上看去的明暗程度,便可以据此推算出它们到地球的远近。

但,宇宙的边界呢?该如何测算那些真的极度遥远的天体的距离?这里用到的方法比较复杂了。

请牢记:一个天体距离地球越远,它所发出的光抵达地球所要花费的时间也就越长。可以想象,有一些天体距离我们极为遥远,它们发出的光甚至需要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年才能抵达我们这里。现在,请再想象,有一些天体,它们的距离实在过于遥远,以至于即便在宇宙已经经历的这么上百亿年时间里,它的光都没来得及抵达地球。这正是科学家们面对的困难。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的天体物理学家威尔表示:“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气泡’,在它的外面是什么?我们不知道。”

不过,通过测量这个“气泡”的大小,科学家们可以估算出这个“气泡”以外的某些情况。

天文学家们知道宇宙诞生于大约138.2亿年前,误差大概数亿年左右。这就意味着一个天体,如果它发出的光需要经过138亿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抵达地球,那它就应该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遥远的天体之一了。看到这里,你或许会想,是不是找到了一个测量宇宙大小的捷径:138亿光年。

错误。请不要忘记,宇宙并非静止,而是处于不断地膨胀之中,并且是在加速膨胀。在光线从那个遥远的天体出发飞向我们的过程当中,它距离地球又变得更远了,换句话说,我们这个“气泡”的边界向外移动了。幸运的是,天文学家们可以计算出这个边界移动了多少,换句话说,基于对大爆炸以来宇宙膨胀情况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数值:今天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边界,半径大约465亿光年左右。

一些科学家一直在尝试利用这一数值,去估算更加遥远的外部空间的情况。那些地方是我们永远无法观察到的。基于一些基本的宇宙学假说,我们认为宇宙存在曲率,天文学家可以观察在可观测宇宙范围内,宇宙所呈现出的是哪一种“曲率模式”,并进而推算其向外延伸多远。一项最新研究认为,可观测宇宙之外的宇宙剩余部分至少要比我们465亿光年半径的“气泡”远250倍以上。

不过,肯尼也有其他看法,他指出,并无证据证明宇宙是有限的,或许,宇宙就是无限延伸下去的。

目前,天文学界并没有在宇宙究竟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个问题上达成最终的共识。但天文学家们都同意,宇宙极为广袤。不幸的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这个小小的气泡,还可能是我们看到最多东西的时候。由于宇宙在不断加速膨胀,可观测宇宙的外部边界事实上是在以超越光速的速度向外扩张的。这就意味着可观测宇宙的边界正以超光速的速度远离我们,那里的天体发出的光最终将无法抵达我们这里。最终,随着宇宙膨胀持续,所有的天体都将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当中。

思考宇宙的尺度和命运,对于我们而言似乎太过难以想象,太过不自量力。但这些都不会让天文学家们停下探索求知的脚步。或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抵达最后的答案,这或许会让我们感到沮丧,挫败,但科学家们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和智慧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8. 浑沌开窍宇宙诞生?

爱因斯坦说:“关于宇宙最不可理解的是,它居然可以被理解!”此言精辟之至,令人莞尔。

我们在上一篇中讲了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还写了另一篇寓言,叫做“浑沌开窍”,简译如下。

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中央之帝名浑沌。倏忽二人经常在浑沌之领地相遇同乐,他们可怜浑沌无目无耳无鼻无口无心无智无识,只有混沌一团,无法享受世俗之美好。倏和忽商量为浑沌凿开七窍而报答他。于是他们就一天凿一窍,凿到第七天,七窍全凿通时,浑沌就死了。

庄子善于借用古代神话故事改造为寓言以阐述其哲学思想。此篇寓言中的浑沌,取之于中国古书《山海经》中的创世神话:“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几乎每个古老的文明都有他们的创世神话。以上两句所说的是中国古代“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基督教圣经的创世纪一章中也有上帝造物七天而完成的说法。

庄子将创世之初宇宙的渾沌状态拟人化,讲述了一个倏、忽、渾沌三个人的故事,庄子在文中并没有交代清楚浑沌为什么七窍一通就死了?但正是这种言犹未尽的风格才给予了后人无限联想的空间。认为他是在宣扬他崇尚自然,有道无为的道家思想:凡事不可强求,只能顺其自然。

在古汉字中,“倏”字和“忽”字都是“极快”的意思,与时间有关。倏为南帝,忽为北帝,混沌中间之帝,这儿的南、北、中显然是代表空间。这个故事描写得太妙了,时空交接处为“混沌”,七日之后,混沌开窍而死去,宇宙是否就从混沌中诞生了?这不就有点像是现代宇宙学中大爆炸模型的写照吗。

神话毕竟是神话,七天便创造了世界的一切,想象得太简单了!科学不一样,宇宙如何从混沌一团走向尘埃落定?如何组织合成了现有的各种物质成分?以致于最后如何演化、凝聚,形成星球星系?直到诞生生命、产生意识,进化到人类。其中每一步都要有合理的理论模型来支持和解释。所幸物理学从伽俐略牛顿之后发展了几百年,加上其它科学技术近几十年来的长足进展,人类的知识宝库中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从微观、宏观、到宇观,从电子、中微子、夸克等基本粒子,到电力系统、网络系统,再到核能的研发和利用、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以及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几乎各个层次的理论和实验都能够在宇宙演化的漫长旅程中找到相关的应用。

宇宙学中的大爆炸模型,最初思想是基于100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上世纪20-30年代,哈勃观测到宇宙中的星系在互相远离的事实;之后,原籍苏联的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在1948年提出了太初核合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宇宙中各类轻元素丰度的比值,支持和完善了宇宙的大爆炸学说。但是,这个理论当时仍然未被主流界广泛接受。上世纪的50年代到60年代初,如果谁在科学报告会上提到宇宙诞生于一场“大爆炸”,也许会引起听众一片哄笑,大多数人士会认为这是出于报告人的宗教信仰,或者是属于某种奇谈怪论。使得科学界的看法最后逆转的是半个世纪之前偶然被新泽西州两个工程师所观察证实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之后,这个理论才逐渐被科学界接受。现在,大爆炸模型已经得到了当今天文观测最广泛且最精确的支持。虽然许多疑问尚存,但基本上被物理主流认为是迄今为止解释宇宙演化的最精确模型。

宇宙膨胀、太初核合成理论对元素丰度的预测、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构成大爆炸模型实验方面的三大支柱,是支持大爆炸理论三个最重要的证据。

8-1:大爆炸发生在空间的每一点

近几十年来,宇宙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真正的科学,宇宙的演化过程逐渐被人们了解。但在众人的理解中,即使是物理学、宇宙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却都难免存在许多的“误解”1】

a. 大爆炸不是“无中生有”

广义相对论是关于时间空间与物质分布关系的理论。哈勃的观测资料证明宇宙空间在不停地膨胀,星体间互相逐渐远离。那么,以此规律将时间倒推到过去,星体间必然曾经靠得很近,并且,离“现在”越久远,宇宙中星球的密度就会越大,亦即同样多的“星体”占据的空间就会越小。再往前,星体便会不成其为星体,而是因为短距离下强大的引力而“塌缩”在一块儿,成为混沌一团的等离子体。再往前推,物质的形态表为各种基本粒子组成的“混沌汤”:电子、正电子、无质量无电荷幽灵般的中微子和光子。推到最后,给我们的“宇宙最早期”图景,便是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宇宙是由这种“太初状态”演化而来。称之为“大爆炸”。

仅仅从广义相对论这个“经典引力理论”而言,如上所述的“时间倒推”可以一直推至t=0,它对应于数学上的时间奇点。但是实际上,当空间小到一定尺度,也就是说对应于时间“早”到一定的时刻,就必须考虑量子效应。遗憾的是,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并不相容,迄今为止物理学家们也没有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量子引力理论。因此,我们在图8-1的示意图中,将大爆炸模型开始的时间定在普朗克时间(10-43秒),或者更后一些,引力与其它三种作用分离之后(1035秒)。这是物理学家们能够自信地应用现有理论的最早时间,任何理论都有其极限。我们的理论目前只能到此为止,至于更早期的量子引力阶段,可以研究,但现在的标准理论尚未能给出满意的答案。如果再进一步,有人要问:“当时间t<0,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或者“什么原因引起了大爆炸?”之类的问题,那就更是暂时无法回答了。

所以,目前来看,大爆炸并不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创世理论”,而只是一个被观测证实、得到主流认可的宇宙演化模型。宇宙的所有物质原本(从普朗克时间开始)就存在在那儿,“大爆炸理论”只不过描述宇宙如何从太初的高温高压高密度的“一团混沌”演化到了今日所见的模样。


8-2:宇宙不是从大爆炸“无中生有”而“诞生”出来的

宇宙的“演化”进程非常地不均匀。温伯格曾经用一本书的篇幅,来描写宇宙早期(开始三分钟)的进化过程2,而直到“大爆炸”发生大约10亿年之后,才形成了星系。

b. 宇宙“爆炸”不同于炸弹的“爆炸”

“大爆炸”不是一个准确的名字,容易使人造成误解,会将宇宙演化的初始时刻理解为通常意义上如同炸弹一样的“爆炸”:火光冲天,碎片乱飞。实际上,炸弹爆炸是物质向空间的扩张,而宇宙爆炸是空间本身的扩张。

炸弹爆炸发生在三维空间中的某个系统所在的区域,通常是因为系统内外的巨大压力差而发生。发生时系统的能量借助于气体的急剧膨胀而转化为机械功,通常同时伴随有放热、发光和声响效应,影响到周围空间。

对宇宙大爆炸而言,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外部空间,只有三维空间“自身”随时间的“平稳”扩张。有人将宇宙大爆炸比喻为“始于烈焰”、“开始于一场大火”,此类说法欠妥。


8-3:宇宙“大爆炸”不同于炸弹爆炸

c. 空间扩张但星系不扩张

什么是“空间本身的扩张”?

之前曾经介绍过,我们三维空间可能的拓扑形态有三种:球面、平坦、马鞍型,根据宇宙总质量密度与临界质量密度的比值Ω而定,即取决于Ω是大于、等于、或小于1。如果认为宇宙是平坦而无限(如同1998年之后的观察结果所支持的:Ω= 1.0010 ± 0.0065),二维“空间扩张”可以比喻成一个可以无限伸长扩展的平面橡皮薄膜。

橡皮膜扩展时,上面的所有花纹也将扩展,宇宙空间扩展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如图8-4所示,空间膨胀时,星系的尺寸并不变大。这是因为“引起宇宙膨胀”和“维持星系形状”是两种不同的作用机制。星系的形状是靠一般的万有引力(吸引力)来维持,宇宙膨胀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种说法是用爱因斯坦引进的宇宙常数来解释,这是一种互相排斥的“反引力”效应,由负压强产生(也就是所谓的暗能量),只在大尺度范围起作用。所以,大尺度范围的反引力使得宇宙膨胀,而局部起着主导作用的引力(吸引力)则维持星体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图8-4下图所示的空间膨胀图景。


8-4:对空间膨胀的理解

如上所述,宇宙膨胀,但星系并不膨胀。星系不膨胀,其中的星体、恒星、行星,我们的太阳、地球、月亮,都不膨胀。也就是说,只有“大尺度”(星系间的距离尺度)的空间才有可观测的膨胀效应,原子中原子核和电子间的距离却是保持不变的。因而,我们日常所见的一切:树木、高山、房屋、桌椅、以及度量用的“尺”,都保持不变,与宇宙的膨胀无关。

d. 可观测宇宙和整个宇宙

自从望远镜发明以来,过去几个世纪的天文观测资料不断地调整着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这是对我们自信心一次又一次的严重打击,将我们从自认为是宇宙中心的位置上拉下来,一步一步地往下拉!最后,人类不得不承认我们脚下的这片看起来广袤无垠的土地,只不过是茫茫宇宙中毫不起眼的一粒尘埃!与整个宇宙比较起来,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系显得如此渺小。即使是整个银河系,也让我们大失所望,它在宇宙中不过是数十亿计星系中的普通一个,毫无特殊性可言。

根据宇宙学原理,宇宙是均匀和各向同性的,因而,整个宇宙没有中心。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宇宙”,指的是对地球而言的可观测宇宙。可观测宇宙有中心,只是整个“真实宇宙”的一部分,观测点则是“可观测宇宙”的中心。

整个宇宙有可能是无限的,可观测宇宙则总是有限的。如果真实宇宙是有限的话,理论上而言,真实宇宙可以小于可观测宇宙。但根据迄今为止的天文观察资料,我们真正的宇宙接近“平坦”,无论有限无限,都应该大大地大于可观测宇宙。

e. 宇宙大爆炸发生在空间每一点

此外,又该如何理解“大爆炸发生在空间每一点”?

真实的宇宙只有一个,但对每一个观测点都可以定义一个可观测宇宙。比如说,对地球而言,目前可观测宇宙的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半径为465亿光年的球,如图8.5所示。


8-5:地球(银河系)的可观测宇宙

从大爆炸开始,宇宙在不停地膨胀。所以,离大爆炸的原点越近,可观测宇宙的范围越小。地球年龄不过45亿年左右,银河系的年龄则超过100亿年,因而图8-5表示的是以银河系为中心的可观测宇宙。早到宇宙寿命10亿年左右,星系刚形成,从银河系大概只能观察到自己的星系。不妨假设银河系中心所在位置为O0。在接近大爆炸的时刻,可观测宇宙将缩小到弹子球、以至于一个原子的尺度,假设那时仍然以点O0为中心。因此,对银河参照系而言,最开始的大爆炸发生于其中心点O0。但是,银河系只是真实宇宙中一个普通的星系,对其它星系而言,存在另外的以其它点O1O2O3、……为中心的可观测宇宙,对这些星系,大爆炸分别发生于点O1O2O3、……。也就是说,大爆炸发生于初始空间的每一个点。

如果真实宇宙是平坦而无限的,初始空间也基本上是平坦而无限的,大爆炸发生在这个无限空间的每一个点,如图8-1所示。从大爆炸开始,本来就无限的宇宙,经历了“暴涨、扩展、冷却、太初核合成、各种粒子不断地产生、湮灭、……”等等过程,最后,演化成为我们现在所见的星系世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宇宙有多大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