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极端天气这么多?七月份还下冰雹!

4月11日晚,受冷暖气流交汇影响,深圳市出现冰雹、大风、雷暴和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极端短时强降水导致深圳全市多个区域突发洪水,造成部分区域受灾,福田区、罗湖区多处暗渠、暗涵出现人员遭遇洪水淹溺死亡或失联。

截至4月13日00:30,该事件共造成10人死亡,1人失踪。搜救工作仍在全力进行中。

此次强降雨主要集中在福田、罗湖、宝安、光明等区。过程全市平均雨量40.6毫米,各区中平均雨量最大为罗湖区65.0毫米,其中10分钟最大雨量罗湖区达39.2毫米,福田区达39.7毫米,短时降雨极端性很强,几乎一半以上的降雨都集中在短短的十分钟内,达到50年或100年一遇;最大半小时雨量73.4毫米,为有深圳气象纪录以来4月份最大半小时雨强。

广东省气象台和中央气象台专家定性这次降雨为“4·11深圳极端短时强降雨天气”事件。

灾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出批示指示,要求全力开展救援,省市领导赴现场指挥救援工作,省市领导还到医院看望了伤者。

深圳市立即成立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组织消防、应急等部门持续开展紧急搜救、伤员救治等工作,福田区、罗湖区以及市三防指挥部、应急管理局等相关单位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指挥救援,广东省应急管理有关部门派专人到深圳指导现场救援、灾情评估以及事故调查等工作。

福田区消防、公安、水务、森林消防、海上搜救等相关200余人即刻进行搜救。搜救人员乘坐冲锋舟,分别从凤塘河上游往下游、下游往上游,对全流域进行全面摸排。罗湖区全区各单位共出动469人次,74车次。辖区水库库区出动巡查22人次,由于西湖宾馆搜救区域主要是涵洞和暗渠,为保证搜救人员安全,在涵洞提供鼓风机为搜救人员提供氧气。深圳全市累计投入救援人员639人次、车辆17台、无人机1架。

暴雨过后,深圳该思考哪些问题?有料哥给你一一分析。

①瞬时强降雨有多强,是否提前进行充分预判?

4月11日深圳市气象台——

19:10发布雷电预警;

20:00发布大风黄色预警;

20:10发布暴雨黄色预警。

深圳市气象局副局长兰红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气象部门发布黄色暴雨预警信号是准确的。“降雨持续时间短,集中在半小时以内,降雨达到50毫米后,马上就结束了。因按照降雨需持续的条件,达不到发布分区橙色暴雨预警标准。”

据深圳应急管理官方发布,三场事故的发生时间均在22时-23时。此时,预警已经生效2个小时有余。气象部门已经提前进行了充分的预判。

不少专家告诉有料哥,应急预警是城市管理要安全的迫切需要。根据《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台风黄色、橙色、红色或者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生效期间,除必需在岗的工作人员外,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工作地点、工作性质、防灾避灾需要等情况安排工作人员推迟上班、提前下班或者停工,并为在岗工作人员以及因天气原因滞留单位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避险措施。

南方+记者傍晚从省应急管理厅了解到,广东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汛期安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在加强预警预报提高灾害事件防范应对处置能力方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完善部门间联合会商、信息共享、协同联动机制,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及时发布暴雨、雷电、大风等预警预报信息,广泛开展逃生避险知识技能的宣传和提示,有效指导本地区、本行业领域企业及早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各级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气象等部门要加强监测监控和预警预报,落实好中小河流洪水、城乡积涝、山洪、地质灾害各项安全防御措施,共同做好安全防范各项工作。

②预警通过哪些方式向施工单位通告?

4月12日10时,福田区应急管理局、水务局在凤塘河事故现场指挥部举行新闻发布会,福田区水务局副局长尹学康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回顾。

11日19:12,水务部门接到气象部门预警后,在工作群转发了天气预报。20:30,再次转发气象局的黄色暴雨信号。21:28要求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代建单位组织人员对重点施工围堰进行相关处理,确保行洪畅通。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故,尹学康表示,施工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存在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没有充分估计到这一次降雨的强度远远超过了预期。

在有料哥看来,防灾减灾是城市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我们生活中不能被遗忘的问题。我们要更加重视并善于运用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在自然灾害面前,预警信息就像最后那道“保险丝”,不顾警示、铤而走险,可能真的要付出惨痛代价。

③下雨时都是21时后,非工作时间,为何这些工人还在作业?

记者12日上午赶赴罗湖西湖宾馆段施工处,在事故发生附近的松园南小区,每栋楼都贴有一封致歉信。信中对连续施工造成的噪音扰民表示歉意。

致歉信表示,为了保障居民正常休息,施工工序及时间被调整为:停车场外机械设备停止作业时间为22:30,最迟不超过23:00;涵内23:00后不会再进行会产生噪音的工序施工。

根据2019年3月29日颁布实施的《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条例》,受台风、暴雨、洪水灾害严重威胁的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防汛防旱防风指挥机构应当根据受影响的程度和应急预案,宣布采取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等一项或者多项必要措施。

长期关注广东防汛工作的一位应急管理专家表示,在上述“五停”中,除了停课有强制性的预警信号(暴雨红色或台风黄色、橙色、红色)之外,其余四停何时实施,主要还是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应急预案和具体的影响程度决定。针对进入暗渠、排水沟、暗涵进行施工作业的特殊工种,建议应当采取针对性的特殊应对措施,并及时通知相关单位人员撤离。

④事故发生后责任该如何认定、处置?工程是否会继续进行?

尹学康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福田区已经要求所有在建的水务工程项目全面停工,特别涉及到施工箱涵,暗涵施工的水务工程项目全面停工,进行检查整改。在事故结论调查认定清楚以后,相关部门会对相关责任单位进行严厉处置,顶格处理。

省应急管理厅紧急发出通知:在强化隐患排查切实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对汛期安全生产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检查、再落实,进一步明确本地区、本行业领域、本单位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岗位,扎实深入开展汛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省应急管理厅还提出,在合理安排作业确保城市暗渠等地下作业安全方面,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和相关工程建设单位要深刻吸取4月11日晚深圳灾害事件教训,结合本行业领域、本工程项目实际,全面加强城市暗渠等地下作业安全检查,重点检查暗渠施工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及演练情况、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接收及落实情况、基坑等危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执行情况、以及建设、施工、监理、勘察、设计等单位落实工程建设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情况,发现隐患要督促工程建设单位立即整改。各工程建设单位要合理安排作业,在强降雨期间不能确保安全的要坚决停工、撤人,确保不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省气象台预计,13-14日我省仍有强降水,局部有8级左右的雷雨大风。未来一周我省降水仍然频发,并伴有强对流天气,引发灾害事件的风险加大。

广东的小伙伴们,切莫掉以轻心!

遇到暴雨及强对流这样应对

未来几天广东强降水频繁,注意防御城乡积涝、山洪和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也需注意防御伴随强降水的局地雷击灾害和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导致的厂房工棚、临时构筑物、户外广告牌、树木倒塌等灾害。另外,雨天路滑,需注意交通安全。

1.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2.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时积水成灾。

3.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4.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转移危险地带和危房中的人员到安全场所暂避。

5.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准随意倾倒垃圾及废弃物,以防淤塞。

6.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尽量绕开积水路段及下沉式立交桥,避免穿越水浸道路,避免将车辆停放在低洼易涝等危险区域。如遇严重水浸等危险情况应当立即弃车逃生。

遇到强对流天气怎么办?

【策划】黄应来 郑佳欣 丁晓然

【撰文】谢庆裕 何雪峰 夏凡 崔璨 邓子良 祁觊 张子俊

  1月6日上午,山东省气候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山东省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1年,全省平均气温为14.5℃,较常年偏高1.1℃,为1951年以来次高;平均降水量为988.2毫米,较常年偏多53.2%,为1951年以来次多;平均日照时数为2196.6小时,较常年偏少194.7小时。

  与往年相比,2021年极端气候事件比往年明显偏多,听听专家怎么说?

  2021年山东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如下:

  一、暴雨多发,年降水量居历史第二

  2021年我省平均降水量达988.2毫米,较常年偏多53.2%,为1951年以来次多,仅次于1964年(1124.1毫米),23个县(市、区)为历史最多。全省出现13次大范围暴雨过程,大部地区暴雨日在2~9天之间,平均为4.6天,较常年偏多2.3天,为历史最多。

  二、汛期结束晚,出现罕见秋汛

  汛期持续到10月上旬结束,较常年偏晚近40天。6月1日―10月10日,全省平均降水量为778.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4.5%。特别是进入秋季后(9月1日―10月10日),全省平均降水量为252.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5倍,为历史最多,造成我省1951年以来罕见的秋汛。

  三、连续四年台风过境,“烟花”造成大暴雨

  台风“烟花”于7月29日9时从济宁鱼台入境,30日凌晨从滨州移出。受其影响,7月27―30日鲁南、鲁西北西部和鲁中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全省平均降水量100.2毫米,枣庄市平均达200毫米以上。枣庄、临沂、德州、济南等地严重积水,部分农作物被淹,列车停运或晚点,航班取消。

  四、大风天气频发,多地遭受龙卷袭击

  全省平均大风日数为10.1天,为2006年以来最多。春夏季多大风天气,14个县(市、区)极大风速突破当地历史极值。7―10月,聊城、东营、滨州、烟台等地出现5起龙卷风,其中,7月11日,聊城莘县、高唐相继遭受强龙卷风袭击(最大风力15级),造成人员伤亡,基础设施受损,多处建筑遭严重破坏。

  五、1月遭遇极端低温,多地创历史新低

  1月6―8日,全省出现大范围寒潮天气过程,大部地区降温幅度为8~10℃,局地降幅达11~14℃,鲁西北和鲁中的部分地区最低气温降至-20℃以下,全省13个县(市、区)最低气温突破当地历史极值。

  六、2月异常偏暖,最高气温达29℃

  2月全省平均气温为5.5℃,较常年偏高4.3℃,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高。2月19―21日,多地最高气温达到25~29℃,全省9成以上的县(市、区)突破当地2月历史极值。

  七、秋末出现罕见暴雪,积雪深度破纪录

  11月6―8日,全省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鲁西北和鲁中北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雪,为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早。德州多地积雪深度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最大为20厘米。暴雪造成树枝断裂,设施大棚损毁,列车停运。

  八、春季沙尘天气偏多,近三十年少见

  春季全省出现3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中西部浮尘日数达4~10天,为1989年以来最多。其中,3月15―17日全省部分地区PM10峰值浓度超过5000微克/立方米。

  九、冰雹天气多发,出现早结束晚

  全省共出现18次冰雹天气过程,春、夏、秋季均发生多次冰雹,开始时间早(4月15日),结束时间晚(10月31日),最大冰雹直径约6.5厘米。冰雹造成全省多地农作物、果树、设施大棚等受灾。

  十、9―10月阴雨寡照,日照时数历史同期最少

  9月至10月上旬出现5次连阴雨过程,大部地区阴雨寡照日数在20天以上,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8.9小时,为历史同期最少,其中,鲁西北、半岛和鲁中的部分地区偏少100小时以上。阴雨寡照导致农田渍涝、秋作物收获晾晒困难,影响秋收秋种。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垒 通讯员 顾谦 报道)


中国益阳门户网 发布时间: 22:31 浏览量:次

益阳自1952年10月1日国营大通湖农场建立气象站起开始观测。之后,安化、沅江、益阳和桃江4县气象站,分别于1954年5月1日、1955年1月1日、12月1日和1956年10月1日相继建立。1958年,大通湖农场气象站更名大通湖农业试验气象站,并分出部分人员到南县建站,在是年形成的“专专(专区)有台、县县有站、社社(人民公社)有哨”的全国气象化潮流中,区境公社气象哨最多时的1960年有150多个,其中南县长厚公社气象哨被树为全国典型。1962年随益阳地区行署建立,成立益阳专区气象总站,编制25人,1964年更名为湖南省气象局益阳分局,1970年10月转属益阳军分区管理,局改名为台。1973年7月复归地方管理,仍恢复局名。各县气象站更名县气象局,属地区气象局管理,但国家规定的全国气象台站网标准和业务性质不变。安化、沅江、南县仍为二级台站国家基本站;1986年10月南县升为一级台站国家基准气候站,桃江、益阳县为三级台站国家一般站。1979年2月,经中共益阳地委批准建立地区气象局党组。1980年7月根据国发130号文件,气象部门由地方政府领导为主改为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1992年,根据国发〔1992〕25号文件,市、县气象部门相继建立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此种领导体制和财务体制已为1999年10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所明确,至2000年无变。
    2000年,全市共有气象人员17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0人,工程师36人。市局设业务管理科、人事政工科、办公室、气象台、气象科技开发中心5个科室。
1960年7月1日,地面测报的观测时制统一按中央气象局规定,由地方时01、07、13、19时四次观测改为北京时间02、08、14、20时进行观测。1962年1月1日,地面气象观测开始执行国家制定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1968年1月1日,维尔达测风仪更换为电接风向风速测定器后,气象要素的器测项目不断增加。1978年重新测定各站海拨高度。1979年用激光仪校正能见度目标物距离。向世界区域气象中心每天定时拍发的气象电报和担负的10多个军事、民航机场的航空气象电报,全部由手工操作过渡到PC-1500编报和计算机自动处理,以及162上网传输。大气探测手段不断革新,以确保气象工作的“准确、迅速、及时”,测报错情率由1986年的2.0‰减少到2000年的0.02‰。年,全市250个班无错的全国优秀测报员有11人(次)。
1957年和1958年,沅江和安化气象站相继开始制作单站补充天气预报,并通过广播站向全县发布。以后,各县气象站先后开展此项工作。1962年成立专署气象总站后,天气预报的制作,由通信服务、填图和预报3个环节配套完成。地、县台站每天发布3天以内的短期天气预报,并按时制作印发旬、月、季、年中长期预报和春播低温阴雨、五月低温、汛期降水、火南风和干旱、寒露风、冰冻等专题天气趋势预报。年为预报工作“图、资、群”年代,全区预报人员整理图表、资料、群众经验等143.2万个(组)数据,制作预报工具方法4220件,压、温、湿三曲线时间剖面图1698张。1982年全国预报工作会议提出预报改革,1985年完成预报资料数据库建设,使用MOS和PPH等客观预报方法,在市局和安化县应用微机作天气预报。1986年和1992年,分别建立预报程序和天气预报警报系统,无线电传真机、高频电话机、传真打字机、单边带收信机、计算机等相继装备各台站,报务、填图以及天气图绘制手工操作全部淘汰。随着预警系统、计算机网络、“9210”工程(卫星小站)等先进技术装备不断增置和完善,至2000年,MITAS气象信息传输分析系统和MICAP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均装备齐全运转正常,计有程控交换机1台,卫星接收天线2套,P350接收机12台,资料处理计算机5台,以及各县气象局建立的卫星单收站设备等。气象信息的传递速率升高至9600比特,特别是暴雨、寒潮、大风、降温等主要天气预报比较准确、及时。
益阳农业气象自1958年大通湖气象站更名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始,其任务为观测早稻发育期。1959年,南县、沅江相继开展水稻生育期的物候观测。1960年,南县气象站开设畜牧气象观测。1976年,各县气象局均设农业气象股,省气象局确定南县、桃江、益阳县站为全省农业气象观测点。相继,沅江开展桔园小气候观测,安化开展山体垂直小气候观测,桃江开展庭院经济小气候观测,益阳县开展淡水养珍珠水体气象观测,市局开展酸雨特殊气象要素观测。1985年,省气象局规定南县、沅江、安化3个气象站开设自然物候观测项目。1986年,桃江气象局制作并发布“早稻产量预报”。1988年,南县气象局对外作晚稻产量预报。1989年,地县局均开始制作粮食产量预报。至2000年,历年产量预报的相对误差仅1.0~6.4%。
    此外,1979年起在沅江开展农业气候区划试点工作。至1983年,地级和各县农业气候区划整体完成。至1994年共完成农业气候区划综合报告和单项报告共54份,其中应用的47个,推广的3个,获省、地奖5个。
气象服务主要采取天气预报、气候评价、气象资料、气象情报,农业气象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手段。1985年将服务分为通用(或称公众、公益)和专业气象服务。通用气象服务通过每天电台广播或电视播送等方式进行服务。1998年建立和开通“121”天气自动答询台,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部门提供服务,由开通时的平均100次增至2000年日均1500次。同时,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的服务,如每年春播、汛期、寒露风、冰冻等长期天气预报,都及时召开预报会商会进行分析研讨,并及时下达气象信息。年,共召开会商研讨会60余次,印发预报45万分,其中送春播天气预报下乡700余人次(日)、20余万份。专题向市委、市政府汇报春播、汛期天气260余次。期间有13年发生洪涝灾害,气象部门提前作出暴雨、大暴雨降水过程预报20余次,并及时向防汛指挥部汇报。年汛期内,预报准确,服务及时,市气象局和南县、沅江市气象局相继被评为全国防汛气象服务先进集体,许金荣、曾建辉2人被评为全省防汛救灾先进个人,并记一等功。
专业服务是适应生产专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殊要求而提供的服务。年,累计为水陆空交通、森林防火、工程建设等1800多个部门、单位,提供气象资料、情报、信息数据4万余个。期间,1998年成立防雷减灾办公室,开展防雷减灾服务。
1971年8月干旱,国务院派飞机到湖南进行人工降雨,安化为全省人工降雨重点县之一,作业5次,使8月雨量增加30~60%。1978年安化再次干旱,省人工降雨办调两门高炮在安化作业,打520发增雨弹,普降一场中雨。1988年,地局在迎丰水库进行人工增雨成功,增雨率33%。1990年5月,行署决定成立益阳地区人工降雨领导小组,由副专员王美成任组长,下设办公室。以后,安化、桃江相继成立人工降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市有三七高炮7门,年共作业74次。
全市气象科技人员结合自己的业务工作,从不同侧面选择课题,立项进行研究和撰写论文。年,共完成各项课题104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奖7项,地市级奖29项,县级奖67项。撰写论文306篇,其中参加国际学术会3篇,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和参加全国学术会议84篇,省级发表89篇(获奖22篇),地级发表28篇。另外,全市气象人员出版科普著作34本,在报刊发表科普文章1825篇,其中获国家级奖13篇、省级奖25篇、建立气象科技档案8940卷 。其中,向开能等技术人员集体研制出“综合要素时间剖面图”天气预报方法,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卢楠秋、许金荣完成的“汛期异常天气长期预报方法研究”,许金荣、邹希云完成的“经济决策的气候决策实用技术研究”和李报国、曾强吾等完成的“合理利用气象条件发展丘陵地区庭院经济”,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许金荣、邹希云等完成的“水库水位气候调度决策方法推广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市局所编《楠竹物候观测技术规定》和《县站单站补充天气预报方法》两本著作,由中国气象局印发全国气象台站使用。
各区(市)县累年(年,下同)平均气温比1986年前(年,下同)升高0.06~0.35摄氏度,湖区比山丘区升高较多。气温变化的另一特点是冬季气温升高而夏季气温降低,时有“冬暖夏凉”现象。12月至2月,平均气温升高0.7~1.0摄氏度,湖区升高较多;6月至8月,平均气温下降0.2~0.5摄氏度,桃江下降最多。相应累年平均气温年较差减少0.8~1.3摄氏度,气温日较差亦减少0.1~0.4摄氏度;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零摄氏度的日数减少8~11天,积雪日数减少3~5天,霜日减少3~8天;土壤冻结除南县于1988、1989年出现过0~2厘米深的冻土外,其他县市区均未有出现。
累年平均年降水量各地增加80.2~175.8毫米,增幅为6%~11%,南县增加最少,赫山增加最多。其中7月降水量增加83.2~120.2毫米,增幅达50%~121%,由少雨多旱变得多雨少旱,间有洪涝发生。5月份降水量却减少6.8~61.3毫米,减幅为4%~23%。降水强度增大,年暴雨日数增加0.5~2.2日;大暴雨日数除南县外,增加0.2~1.1日,安化增加5倍。特大暴雨日数,前30年全市共出现6天,而后15年出现7天。降水总量增加,但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安化、赫山等地最多年比最少年多近一倍。
各区县(市)累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减少44~231小时,日照百分率减少1%~6%,安化减得少,南县减得多。年太阳总辐射量相应减少2.75千卡/平方厘米至8.90千卡/平方厘米,减幅为4%~8%,益阳、桃江、南县减少最多。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摄氏度期间的日照时数减少48~185小时,占全年减少量的71%~78%,即在农作物生长期间日照减少尤为明显。
    (四)洪涝干旱  年,市境有13年发生洪涝,其中大或特大洪涝5年,与1985年前的洪涝5年两遇相比,其发生频率增加一倍。而全市性干旱仅5年,其中大旱1年,比1985年前的两年一遇明显减少。洪涝造成的损失也远比干旱造成的损失大。
按累年候(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大于22摄氏度为夏季,小于10摄氏度为冬季,介于两者之间为春、秋季,各地累年平均四季时间分配,比1986年前夏季时间增长6~26天,春季时间缩短6~21天。
    3月:10日蛙始鸣,15日柳絮始飞,17日雁北飞,22日燕飞来,28日桃始花,30日笋始出土。
各区县(市)累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8.8小时,日照百分率30%~37%;湖区多于山丘区,沅江最多,安化最少,多为地形地势和云雾的影响所致。日照的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与最少年相差362~521小时;最大负距平13%~20%。最大正距平12%~16%,南县变化最大,桃江变化最小。日照时数各地皆以1~3月最少,各月50~80小时,日照百分率16%~23%;7、8月最多,月180~220小时,日照百分率43%~54%。
累年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为94.05~104.46千卡/平方厘米,沅江最多,桃江最少。在省内属偏多地区。其分布与变化规律与日照时数基本相同。若按市内农业实际经济产量每亩1000公斤计算,其光能利用率为3.4%,利用潜力还很大。
益阳境内热量丰富,各区县(市)累年年均气温16.3~17.2摄氏度,湖区比山丘区高。年际间变化,最大负距平4%~5%,最大正距平5%~6%。春节气温波动大,3月中旬有个相对高温时段,3月下旬和4月中旬有个相对低温时段。一月最冷,各地月平均气温4.7~5.1摄氏度,南县2000年仅3.0摄氏度。7月最热,各地月平均气温27.3~23.9摄氏度。日较差6.5~8.6摄氏度,5月最大为7.1~9.9摄氏度,1月最小为5.5.~6.6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9.9摄氏度(桃江,1991年12月28日),极端最高气温40.0摄氏度(安化,1994年7月3日)。各地日平均气温等于或小于零摄氏度(严寒)日数,累年平均1.7~2.5天,最长连续4~6天,南县于1998年1月16日开始出现6天严寒期。累年平均日最高气温等于或大于35摄氏度(炎热)的日数,安化最多为28天,南县最少为10天;各地最长连续日数15~24天,最早出现于5月1、2日(南县出现在6月15日),最迟出现在10月2日(南县、沅江是9月11、12日)。年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米降低0.5~0.6摄氏度,夏季最大为0.6~0.7摄氏度,冬季最小为0.4~0.6摄氏度。山区北坡比南坡的递减率高0.1摄氏度,年平均气温南坡比北坡高0.3~0.7摄氏度。
日平均气温稳定高于5摄氏度时,草木萌发,越冬作物开始缓慢生长。各区县(市)累年平均初日在2月20日左右,持续时间290~304天。大于10摄氏度持续期一般称为农作物生长期,各地稳定高于10摄氏度的累年平均初日为3月25~28日,终日为11月16~22日,初终日234~242天;其间活动积温1.8摄氏度,湖区比山丘多。降水量2.0毫米,山区比湖区多。日照时数为2.1小时,湖区比山丘区多。人们常把日平均气温稳定高于15摄氏度的日期作为喜温作物的活跃生长期。益阳各地累年平均初日为4月16~21日,持续182~192天。水稻安全抽穗扬花的临界温度一般是20摄氏度(有的22摄氏度),益阳各地稳定高于20摄氏度的平均初日为5月13~21日,终日为9月24日至10月2日,山区比湖区早。
各县市区累年年均相对温度80%~83%,年际变化一般在5%左右,最小相对湿度9%~16%,春夏相对湿度比秋冬大。年均水气压(绝对湿度)除安化16.6百帕外,其他各地17.5百帕。
市境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各区县(市)年年平均降水量为0.5毫米,山丘区比湖区多,如安化比南县多464毫米。年际间变化为:负距平10%~27%,正距平16%~31%。降水量集中在4~7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3%;11月至2月最少,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7%。日降水量等于大于0.1毫米(小雨)日数,累年平均150天左右,南县最少为135天,安化最多173天;等于大于10.0毫米(中雨)日数45天左右,南县最少为39天,桃江最多为50天;等于大于25.0毫米(大雨)日数15~20天;等于大于50.0毫米(暴雨)日数4~7天;等于大于150.0毫米的特大暴雨15年内沅江2次,安化5次(其中1988年2次),其他区县(市)未出现。各地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6~19天,其降水量114~352毫米。1990年6月12日,安化出现日降水量238毫米。最大连续降水量,安化最多,为414.0毫米(1999年6月22日至7月5日);南县最少,为297.9毫米(下雨12天)。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27~35天。由于冬季气温升高降雪减少,年均降雪日12~19天,一般初日在12月中旬,最早11月11日(南县,2000年);终日一般在3月上旬,最迟4月1日(安化,1987年)。年均积雪日数4~7天,初日一般在1月上旬,最早12月3日(桃江、安化,1997年);终日一般在2月上旬,最迟3月16日(安化、桃江,1988年);桃江1995年1月3日出现最大积雪深度为28厘米。
    各地累年年均蒸发量为2.1毫米,湖区大于山丘区。7、8月蒸发量最大,1、2月最小。
各县市区累年年均风速1.0~2.2米/秒,湖区大,山区小。累年最大风速安化最小,为13.0米/秒,赫山最大,为18.0米/秒。最多风向,除桃江为西北风外,其他各地均为北风,其频率15%~21%。各地6、7月以南风为多,其他各月以北风为多;但安化除3月外,均以北风为多。大风(瞬间风速等于或大于17.0米/秒)日数累年平均1~2天(沅江多达4.2天),均以4月、5月、7月、8月为多。
累年平均日总云量6.9~7.7成(云量占天空的十分之几),年际变化一成左右,上半年比下半年大。日总云量小于2成(晴天)的日数,安化20天,其他各地41~51天。大于8成(阴天或雨天)的日数175~209天,山丘区比湖区多。
    累年平均年雾日,桃江、安化分别为51、73天,其余各地为15~23天;一般以1月、11月、12月为多,安化12月多达17天。
    累年平均年雷暴日40~55天,山丘区比湖区多;平均初日1月底2月初,终日10月中旬(安化最迟为11月中旬),但个别年份全年都发生雷暴。
    冰雹最多的为安化,累年平均1.7次;最少为桃江,15年内只出现2次。冰雹主要发生在2、3月份,夏季亦有,但极少。
    累年年均霜日15~23天,南县、桃江最多。初霜日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终霜日在2月底或3月初。各地年均无霜期为260~279天,最短年224天(桃江,1986年),最长年320天(沅江,1999年)。
累年平均雨淞(冰冻)日数,桃江最多,为2.3天,沅江最少,为1.2天;一般出现在12月至2月,各地有4~6年未出现,沅江有9年未出现,桃江于1990年1月30日至2月2日连续冰冻。电线结冰只在南县、沅江、安化各发生过2~3次,其中南县1989年2月24日结冰直径在32毫米,厚度7毫米。
年,境内出现暴雨共444站次,年平均29.6站次。其中50毫米以上暴雨380站次,100毫米以上大暴雨57站次,150毫米以上特大暴雨7站次。与年比较,年平均增加暴雨11.1站次,特大暴雨超过前30年的总和。暴雨分布,山丘区多于湖区,依次为:安化102次,桃江81次,益阳79次,沅江61次,南县57次;大暴雨:安化18次,桃江10次,益阳13次,沅江10次,南县4次;特大暴雨:安化5次,沅江2次,安化为省内暴雨多发区。
1990年6月6~21日,安化县连降暴雨和大暴雨5次,总降水量达637.9毫米,比最大的1954年多98.8毫米。大强度降水造成大面积山洪爆发,1078个村受灾,死亡19人,伤785人,冲走大牲畜6790头,水淹房屋6823栋,50500人无家可归。水淹学校70多所,其中跨塌16所,被水冲沙压稻田25.5万亩,经济损失2亿多元。
    市境洪涝灾害的成因,除长江和湘、资、法、澧4水上游客水流入外,本地普降暴雨亦为重要成因。其间,特大洪涝出现4年,即1988年特大秋汛和1995、1996、1998年的特大洪涝;大洪涝1年,即1999年;一般性洪涝8年,即1987、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7年。1986年和2000年基本无洪涝。
1988年,市境发生百年罕见特大秋汛。8月21日至9月14日出现5次暴雨、大暴雨。各站降水分别为:南县537.0毫米,沅江494.4毫米,益阳492.8毫米,桃江486.2毫米,安化735.9毫米。市境山塘、水库、江湖均呈高水位状态;加上长江和湘、资、沅、澧4水上游同时普降大暴雨,特别是长江先后出现5次洪峰,倒灌洞庭湖的洪水流量达7000立方米/秒,4水中上游的洪水滔滔注入洞庭湖,与长沙洪水形成顶托,造成24处大小巴垸溃决。
1995年,全年暴雨、大暴雨45站次,桃江16次,为历史极多值。汛期(4~6月)雨量比常年偏多2~6次。4~6月降水正距平值南县351.2毫米,沅江447.8毫米,益阳370.7毫米,桃江420.9毫米,安化179.9毫米。6月下旬至7月初,12天内两次强降雨,桃江降水479.8毫米,益阳460.1毫米,安化393.4毫米。此时上游柘溪水库大量泻洪,致使桃江、益阳超历史最高水位0.48和0.72米,酿成资江中、下游特大洪涝灾害。
1996年夏季,市境发生特大洪涝。7月8~21日,沅江、桃江降水超过400毫米,益阳、安化接近300毫米,资水中、上游过程降水量强度超过1954年,为有资料记载以来的历史极值。与此同时,沅水、澧水流域也暴雨如注,致使柘溪、五强溪、凤滩3大水库被迫大量泻洪。7月15日柘溪泻洪流量由13号的900立方米/秒加大到9000立方米/秒,20号又加大到10000立方米/秒;此时又恰逢长江高洪水位,倒灌洞庭湖,形成上压下顶,外洪内涝,致使大部分堤段水位超过1954年。
    1998年全年出现暴雨、大暴雨43站次,其中6月中下旬暴雨日达20站次,大暴雨8站次。6月13日,安化日雨量193.9毫米。6、7两月总降雨量为常年同期的2.5~3.5倍,占汛期总雨量的6-8成;其间,又先后遇上长江8次洪峰,湖区在超历史高危水位上维持两个多月,安化先后遭受5次山洪洗劫。
1999年,汛期降水比常年偏多4~5成,5月中旬全市普降大暴雨。5月16~17日,安化降310.2毫米,连续10天各县(市)降雨量200毫米以上,安化、桃江超过350毫米,造成山丘区山洪暴发,湖区内溃严重。6月底,全市再次出现大暴雨过程,安化发生山洪,南县县城渍水成灾。7月下旬,全市又一次洪涝;7月23日,资阳区民主垸溃决。
    年,全市出现干旱13季次:春旱1次,夏旱、秋旱各6次。其中1992年为特大夏秋连旱,1988年为严重春旱,1986、1990、1995年为一般干旱年,1997和2000年为局部偏旱年。
1992年7月21日至8月5日,8月9~13日,两段高温酷热天气累计21天,益阳7月30日极端最高气温达39.7℃。7月20日至11月底,各地降水量115~117毫米,比历年同期平均偏少58~76%;沅江、益阳、桃江、安化为特大干旱。南县为一般干旱。全市189个乡镇场,190万亩耕地受旱,180个村民小组近2万人饮水困难。干涸山塘105万口,105条溪河断流。
    1988年3~5月,全市降水量仅300毫米,比历年平均量546毫米少246毫米,造成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春旱。4月,安化46.9%的山塘干涸,桃江20%的小型水库干涸,沅江72个吸水闸有61个从河里吸不到水。到5月3日,全市受灾面积131.26万亩。是年春夏连旱,接着是特大秋汛,为先旱后涝的大灾之年。
年,全市出现大风154站天,湖区比山丘区多。其中沅江最多63天,南县29天,益阳24天,桃江21天,安化17天。大风一般伴有雷雨冰雹,对人民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建设破坏性很大。1987年4月23~24日大风,属全市性大灾,其中安化县气象局实测偏北风力25米/秒,局部达32米/秒,全县46个乡镇受灾,伤亡41人。洞市乡老山村一棵高69米、胸围5米、树龄800多年的古树,被大风连根拔起。1995年7月2日11时,沅江泗湖山镇东红村五组、六组遭龙卷风袭击。龙卷风从东南方向而至,100余米宽。刹时狂风猛起,屋上瓦片起飞。大风造成70多间房屋损坏和倒塌,500棵大树折断,其中一棵1.7米胸围的“六九”杨连根拔起,400亩早稻绝收。
市境寒潮低温,系北方南下冷空气入侵造成。按时间划分有“春寒”(三月寒,倒春寒)、“五月寒(五月低温)”、“九月寒(寒露风)3类。春寒一般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少数年份出现在4月中、下旬。年,有11年出现春寒,其中3月中旬2年次,3月下旬6年次,4月3年次。1996年3月中、下旬连续春寒,大于10℃的有效积温仅21.5℃,日照38.6小时,直至4月14日方稳定通过11℃,严重影响早稻播种育秧,平均成秧率只70%,比正常年低15%。五月寒大都出现在5月上、中旬,个别年份延续到5月下旬;15年中有8年出现五月寒。五月寒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发育。1993年出现严重五月寒,月平均气温19.0~19.6℃”,比历年同期平均低1.2~1.8℃;雨日17~20天,比历年同期多1~5天;月日照81~110小时,比历年同期少15~49小时。尤其是5月13~21日连续9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0℃,严重影响早稻分蘖发蔸,早稻分蘖比往年迟10天左右,造成益阳县50万亩早稻严重僵苗,南县5万亩早稻严重翻秋,油菜籽损失20~30%,棉花移栽推迟5~6天。九月寒,15年中有8年不同程度受九月寒影响。出现在9月上旬的3年,中旬的7年,下旬的5年;其中出现在9月上旬和中旬前期的为1986、1989、1992、1997、2000年,对晚稻抽穗扬花影响极大。1997年9月受三次强冷空气影响,是月13~29日,市内各地日平均气温都下降到20℃以下,益阳18℃以下的8天,17℃以下的4天,成为市内有气象记录以来出现较早、强度最强的一次九月寒天气。
雷击多发生在3~9月,以4、5、7、8月最为常见,少数年份也出现“雷打冬”。雷击山区多于湖区,安化为多雷击区。雷击出现时常伴有大风、暴雨和冰雹,破坏性大,常导致人畜伤亡,毁坏供电设备及其他建筑物。1998年4月23日,安化平口镇沂溪村39岁农妇夏柳梅,冒着雷雨给在野外耕作的丈夫送雨具,途中遭遇雷击致死。1997年5月7日晚9时10分,一个强“落地雷”击中赫山区羊角乡小河口村王亚兵的房屋,屋脊两端被击坏30多处,照明设施全部被烧毁,家具、被子、衣服被烧烂。邻居肖志超房屋遭雷击屋面大红瓦飞去100多块,一个大衣柜被烧,两头猪被击伤。</P< 冰雹多出现在1~5月。冰雹对农作物和房屋等设施破坏严重,有时亦造成人畜伤亡。年,市境发生冰雹58站次,安化最多26次,桃江最少仅2次。1991年5月22日下午至23日5时,安化县仙溪、大福、梅城、小淹、江南等区18个乡镇先后遭受大风冰雹袭击,最大风力10级,下冰雹3分钟,木孔乡大的冰雹有1公斤,一般直径6毫米,堆积厚度最密的地方有5公分。全县有258个村,2万多户受灾严重,损坏房屋6000多栋,倒塌房屋29栋,死4人,伤23人,死耕牛82头,损坏学校32所,早稻、玉米、黄豆、花生、树、竹和水利设施破坏严重。
    冰冻有雨淞和雾淞,市内以雨淞为主,年共出现122站次,山丘区多于湖区。各地分别为:安化24次,桃江35次,益阳25次,南县20次,沅江18次。雾淞共出现23站次,南县最多11次,安化未出现雾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市志办作者:市信息化办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宁天气一周天气预报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