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对于人口大国有多重要?

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网友您好, 请在下方输入框内输入要搜索的题目: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B. 全面推行“光盘行动”

D. 培训农民科学种田

参考答案

简答题官方参考答案 (由简答题聘请的专业题库老师提供的解答)

登录提交答案,可赢取奖励机会。

更多“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必须立足自身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要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下列哪项行为最有效?”相关的问题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根据我国的人口特点和存在的人口题,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目的是 
A.解决我国人口过多的问题

B.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C.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D.降低人口出生率,控制人口增长

下列有关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是世界...

下列有关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B.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C.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分布东西部非常的均匀

D.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

我国就业问题之所以尤为突出、繁重和紧迫,是因为(   )

①人口总量与劳动力总量大,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完全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A.人口基数大,新增人...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 
A.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B.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网盟推广中没有定义哪个常见人群?()

车用汽油中添加燃油宝,()提高汽油标号。

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有()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2020年粮食产量达1.3万亿斤,再创新高,全社会粮食库存较充裕。但与此同时,地少人多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耕地人均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一,在这种情况下要保障14亿人吃饱饭,保护耕地就成了重中之重。未来,随着居民消费升级,粮食需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刚性增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图1: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确保粮食安全

政策支持,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从粮食行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至2021中央1号文件,国家对粮食行业的支持政策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主要目标。

图2: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确保粮食安全

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18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

2008年,由我国政府编制的第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年)》由国家发改委公布,提出保障粮食安全,明确我国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

2009年,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年)》,本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供给、留有余地的原则,我国政府制定《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年)》,提出未来年间,需要再新增500亿公斤生产能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2011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共同印发《粮食行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共同印发《粮食行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协调,与粮食生产大国、消费大国战略地位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现代粮食行业发展新格局。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保障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表1:“十四五”期间中国粮食行业发展目标解读

2020年12月16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的八大任务中,第五条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提出保障粮食安全,将粮食安全作为底线,表现出中央经济工作对农业高重视程度。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总书记指出,要积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紧”字凸显了粮食安全问题在新阶段、新征程中的极端重要性。

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这是“十四五”时期的首个中央一号文件,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意见》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其中提出“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健全耕地数量和质量监测监管机制,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执法监督。”

图3:《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意义重大

图4:总耕地保护目标:不破18亿亩耕地红线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18亿亩是个什么概念?为什么要严格坚决守住这个18亿亩的底线?耕地红线,是指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的最低值。18亿亩的耕地红线是2006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农业农村部的研究,经科学计算出来的,从提出到今年已经走到了第15个年头,是保持我国粮食安全稳定的耕地总数。一个粗略的估计是:按照2006年当时我国13亿人口吃饭、再加上工业用粮等,每年粮食消耗量应该在4.5亿吨左右。(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共14.12亿人)此外每年还要增加上千万人口。按照当时的计算,2010年,人均粮食需求量应为420公斤,粮食需求总量为5.88亿吨;2030全国粮食需求总量为7.04亿吨。

按照这样的粮食需求,加上我国粮食的亩产以及复种指数等各种综合因素,算出来到2010年和2030年,如果我国粮食完全自给的话,分别需要耕地19.2亿亩和19.47亿亩;如果要做到95%的自给目标,则需要耕地分别为18.24亿亩和18.5亿亩。

简单说,我们至少需要这么多的耕地,才能养活我们自己,而且可以看到这还是一个十分谨慎的数据,并不宽裕。因为理论上来说是没问题的,如果遇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如粮食亩产的提高幅度不大,遇到自然灾害等等,那么18亿亩还不一定够!

18亿亩大概是多大面积呢?我国通常采用的亩,是市制土地面积单位,1亩等于60平方丈,大约666.67平方米.15亩等于1公顷.这样算下来,18亿亩就是120万平方公里,约占了我国国土面积的八分之一,也就是12.5%,相当于西藏自治区(122.8万平方公里)或者内蒙古自治区(118.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图5: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18亿亩耕地红线中,15.46亿亩是永久基本农田。2018年2月,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的通知》,以守住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为目标,以建立健全“划、建、管、补、护”长效机制为重点,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完善保护措施,提高监管水平,确保到2020年,全国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基本形成保护有力、建设有效、管理有序的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格局。“永久基本农田”是最优质、最精华、生产能力最好的耕地,已经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特别是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严禁通过擅自调整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避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审批,严禁未经审批违法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必须坚持农地农用。

图6:永久基本农田管控要求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大意义:

首先在于,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需要,是实现中国粮食基本自给的资源基础,可以从容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不受制于人;

其次,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求,在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耕地减少过快将会催生大量的“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人民,农村社会难以稳定;

第三,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强化了社会、经济稳定,有利于稳定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健康转变,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图7: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三大”重要意义

袁隆平院士认为,18亿亩的耕地红线,必须要守住,这是中国的国策,并且多次在国家层面建议一定要守住这个底线。现在,在袁隆平院士和他团队几十年的努力下,我们的超级水稻已经实现了亩产1000公斤以上,并且在不远的将来,有望实现亩产3000斤,不单是亩产量的提高,而且粮食的品质也越来越好了,同时盐碱地试验的成功,不仅有效增加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更能改善土壤的盐碱程度,保护生态环境!由此我们可以说,我们中国人的粮食安全问题,始终都是牢牢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手里。

图8:中国当代“神农” 袁隆平院士

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是各省重要任务

2020年来,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当前,统筹长远,制定出台耕地保护“五大举措”。

图9:湖南坚守耕地红线“五大举措”

第一,全面落实“两个耕地占补平衡”,确保现有耕地一亩不少;

第二,全程监管新增耕地开发,确保新增耕地一亩不假;

第三,全面编制耕地保护专项规划;

第四,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占用耕地;

第五,严格耕地保护督查执法。

图10:四川坚守耕地红线“四大战略”

压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贯彻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全面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与建设。

规划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占优必须补优,确保新增和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坚决杜绝“占优补劣”“占近补远”“占水田补旱地”等问题发生。

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认真落实国务院“非农化”八项禁令、“非粮化”十二项措施,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

开展耕地撂荒专项整治,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发展粮经(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粮经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等复合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利用率,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

图11:黑龙江多种方式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黑龙江省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黑土地保护,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

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生态建设、输配电等建设为重点,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打牢粮食增产的基础。仅年,全省就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1669.9万亩,累计建成面积8116.5万亩,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可增产粮食100斤以上。同时,全面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开展坡耕地和侵蚀沟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619平方公里、侵蚀沟1388条,年增蓄水量1470万立方米,年减少土壤流失量641万吨。

保护黑土地方面,在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项目试验区内积极实施增施有机肥、轮作、深松等主要技术,和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还田等方法,减少土壤风蚀水蚀,三年应用可实现土壤风蚀降低60%,减少地表径流量60%,表层土壤有机质提高0.14克/千克。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习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积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11月发布《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分别提出了“非农化”八项禁令和“非粮化”十二项措施。

图13:国务院发布“非农化”八项禁令和“非粮化”十二项措施

对耕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其重点是要保护耕地,也就是说,在对各类土地使用和用途管制的同时,给耕地予以特殊保护,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防止耕地的破坏、闲置和荒芜。一般耕地应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耕地在优先满足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基础上,适度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生产,对市场明显过剩的非食用农产品,要加以引导,防止无序发展。永久基本农田是依法划定的优质耕地,要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

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占用耕地占补平稳管理,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依法履行补充耕地义务,无法自行补充数量、质量相当耕地的,应当按规定足额缴纳耕地开垦费。地方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土地整治,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以县域自行平衡为主、省域内调剂为辅、国家适度统筹为补充,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对经依法批准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缴费标准按照当地耕地开垦费最高标准的两倍执行。严格补充耕地检查验收,市县政府要加强对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全程管理,规范项目规划设计,强化项目日常监管和施工监理。做好项目竣工验收,严格新增耕地数量认定,依据相关技术规程评定新增耕地质量。经验收合格的新增耕地,应当及时在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进行地类变更。省级政府要做好对市县补充耕地的检查复核,确保数量质量到位。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健全管护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中央和地方共同加大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2021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增加粮食产量的根本出路是向科技要产能、要效益,要用现代农业科技强化粮食安全支撑。

加强种业在种源、育种、技术攻关多方面的保障。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高科技核心产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充分调动市场力量,推动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农户等协同创新,不断满足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推出更多适销对路的高附加值粮食作物新品种。

鼓励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和应用。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快产学研融合平台建设、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国农业科教系统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重大成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袁隆平及其团队研究的杂交水稻和“海水稻”等各种高科技的研发应用,都是农业科技进步为粮食安全带来的“定心丸”。同时,先进技术多种形式的示范推广,对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意义重大。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发布农技信息,扩大农业技术宣传;应用办班培训、座谈、讲座、推介会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技培训水平;重点培育有丰富劳动经验的大年龄农民、回乡创业的新农民、学历较高的知识农民这三类新型职业农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广泛应用高科技农业机械。据农业农村部数据,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物质装备水平加快提升,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到10.28亿千瓦,主要有耕耘机器人、除草机器人、施肥机器人、喷药机器人、蔬菜嫁接机器人、收割机器人、采摘机器人等多种类型。当前已建成了453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超过70%,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机械化率分别达到34%和30%,农业机械化正在从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全程延伸拓展。

多策略推动粮食产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图15:多策略推动粮食产业发展

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抓好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推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

完善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构建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格局。大力实施建链、补链、强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近就地实现粮食转化增值,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升级成果。

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认真抓好政策性收购,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高标准粮仓建设,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创新深化粮食产销合作,畅通粮食流通环节和重点节点;总结运用抗疫保供经验,完善和实施国家粮食应急预案,提高粮食应急保供能力。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是国家的根本,是人民衣食住行必需品中的重要一环。在城镇化工业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18亿亩耕地保有量是一条红线,必须守住,中央有决心,全党有共识,加上地方负责、部门配合、社会协作,一整套完整的体制机制保障将逐步成熟。

保护耕地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这一切,都关系着我们的未来,绝不只是一句口号!

1.农机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中国“饭碗”是如何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

2.海报新闻:中国“仓廪实”的背后: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保护饭碗

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守住全国耕地 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4.维普期刊专业版:18亿亩耕地红线 除了数量,还要严守什么

5.新浪财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粮食安全:解决种子问题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6.土地知识:18亿亩耕地红线问答:什么是耕地红线?18亿亩耕地红线的由来?为什么要坚守?

7.紫荆网新媒体中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坚决管好“天下粮仓”

8.人民日报:端牢中国饭碗 保障粮食安全

9.《浅谈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10.《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

文字皆为企业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作品名称。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影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粮食安全问题引发普遍关注。接下来,需要全面评估世界粮食安全状况,加强粮食国际合作,合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世界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推动粮食需求上升

2011年世界人口首次突破70亿,2019年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预测,2019年世界人口超过77亿,预计未来30年还将增加20亿。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城镇人口占比由1970年的36.5%增长到2018年的55%。城市人口增加、收入提高改变了居民消费结构,畜产品和水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粮食需求也在持续增加。2019年世界人均谷物消费350公斤,较2009年的325公斤增长7.7%。由于世界粮食生产与人口分布不均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分别占1/4和3/4,但粮食生产各占世界1/2,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国缺粮问题日益严重。

(二)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世界粮食生产和供给稳定性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周期性变动造成极端天气频发,严重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威胁世界粮食生产。2006年和2007年澳大利亚小麦连续减产,2010年俄罗斯小麦大幅减产,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美国玉米连续减产,2018年阿根廷大豆大幅减产,均造成世界粮食供求失衡和粮价大幅波动。2020年9月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连续4个月调减粮食产量预测,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和不利天气造成粮食供给增长潜力减弱。拉尼娜天气对世界粮食生产前景带来的不利影响,表现为:美国冬小麦苗期作物优良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缺少降雨的黑海地区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小麦播种面积减少而且作物苗情不佳;南美大豆播种期间天气干旱,直接影响南美大豆供应前景;受干旱天气影响,欧盟、乌克兰玉米产量低于预期。

(三)全球粮食供应形势总量充足,大豆供应形势有所改变

当前世界粮食产量总体波动上升,有利于满足粮食消费需求。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年12月预计,预计年度世界谷物产量27.4亿吨,同比增加3498万吨,创历史纪录;世界谷物消费量27.44亿吨,同比增加5244万吨;世界谷物期末库存连续4年下降,总体供应相对充足局面还未扭转。预计年度世界大豆产量3.66亿吨,同比增加2700万吨,增幅8.0%;世界大豆消费量3.73亿吨,同比增加1270万吨,增幅3.5%;世界大豆期末库存4940万吨,同比下降13.2%,大豆库存降至7年来最低。

(四)我国粮食刚性需求与资源缺乏的矛盾长期存在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正在经历世界最大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农业生产面临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粮食刚性需求与资源缺乏的矛盾将长期存在,需要用国际市场来缓解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2020年我国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进口14262万吨,超过2017年13062 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大豆是我国粮食第一大进口品种,2020年占粮食进口比重70%,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3%。2020年我国进口大豆10033万吨,相当于7.6亿亩的耕地产出。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隐患

(一)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世界粮食供应链的不稳定性

2020年3月下旬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持续加重,冲击全球粮食安全。一是各国加强对粮食贸易管控。在疫情最严重时期,越南、俄罗斯等粮食出口国采取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措施。引发了预期变化和市场恐慌,进入2021年,又有部分国家采取贸易限制措施。二是疫情导致世界粮食贸易不确定性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对粮食生产、供应链物流、港口运营等造成一定影响,生产和物流成本大幅增加。2020年11月份以来,欧美等国家新冠肺炎疫情二次暴发,全球大豆生产、物流和装运回国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对我国大豆供应链和产业链构成潜在风险。

(二)国际形势变局增加世界粮食安全的不确定性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加速推进,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近年来逆全球化苗头加剧,个别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特别是美国特朗普政府采取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挑起中美经贸摩擦,使全球粮食贸易格局发生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粮食进口稳定性带来直接影响,粮食供应、价格的波动性提高,加剧了我国合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风险。2020年世界主要经济体除中国外,多数为经济负增长,部分国家经济大幅衰退,格局变化、地区冲突、经济增长放缓等复杂因素叠加,深刻影响着世界粮食安全。

(三)全球流动性过剩和热钱炒作可能加剧粮食市场波动

年主要经济体普遍推行货币宽松政策,特别是为应对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2008年以来,美国带头实行三轮量化宽松,金融资本广泛参与粮食期货及衍生品交易,流动性过剩加剧投机需求和粮价波动。加上2005年以来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发展生物能源,粮食价格与能源产品价格共振。在2007年和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中,国际市场粮价出现“过山车”式波动,波幅超过40%,30多个国家出现粮荒,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近年来,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美国经济率先复苏导致美元加息,2014年下半年起美元指数上涨导致粮价下跌并在低位运行6年。2020年部分发达经济体为应对疫情持续增发货币,流动性提高波及粮价,2020年8月份以来美元指数下跌与国际粮食价格攀升形成同步共振,资本导致粮价上涨具有“蝴蝶效应”。截至2021年1月29日,美国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同比涨幅20%、43%和57%,越南和泰国大米出口价格同比涨幅48%和22%。

(四)世界粮食出口市场高度集中

年度世界谷物出口4.38亿吨,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和乌克兰等7个国家谷物出口总量为3.2亿吨,占世界总出口73%。大豆出口集中度更高,美国和巴西两大出口国占世界出口总量80%~90%。主要出口国人均占有耕地多,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粮食生产成本低,一段时期内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格局很难发生大的改变。

(一)立足国内保障自给,合理利用国际资源

按照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把握适度进口战略平衡点,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有效利用国际资源,优化供给结构,从更高层次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一是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二是粮食进口有保有压,分品种施策。粮食安全目标从保粮食转向保口粮,重点保障口粮品种绝对安全,通过少量进口调剂品种需求。在巩固提升我国玉米生产的情况下,允许饲料粮适度进口。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增加食用大豆有效供给,推动大豆进口来源多元化,保障持续稳定供应。

(二)坚持进口国别多元化,化解进口集中风险

一是稳定和拓展进口来源国,化解粮食进口过于集中的风险。深化国家和地区粮食合作,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如俄罗斯、乌克兰等新兴粮食出口国的粮食贸易合作。二是创新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鼓励在国外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实施粮食海外仓储多元化。三是适应国际粮食贸易形势,加快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大粮商”,支持引导更具实力粮食企业“走出去”,开展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装备制造等跨国经营,加强从粮仓到码头的海外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形成完整的世界粮食供应网络。

(三)坚持进口产品多元化,抵御市场风险

一是适当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优化粮食品种调剂,满足不同层次的粮食需求。二是推动进口产品多元化,合理把握玉米、高粱、大麦、木薯和酒糟(DDGS)等多种饲用替代商品进口;适度增加猪肉、牛肉、羊肉、奶类产品进口,增加燃料乙醇等加工粮食产品进口。三是管理粮食进出口风险,积极应对贸易保护和市场波动风险。加强粮食进口配额管理,确保粮食产业安全。打击粮食走私,规范市场秩序,防止进口无序冲击国内市场。

(四)密切跟踪国际粮食形势,加强国际合作

一是加强对国际粮食市场跟踪监测与分析研判,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数据分析和预测预警能力。二是积极推动疫情背景下世界粮食供应链和物流链稳定运行,确保粮食国际贸易不受阻、物流不中断。三是加强与发达国家开展粮食数据信息、市场监测预警等国际合作,强化粮食数据信息引导作用。四是遵守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促进形成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提高在国际粮食贸易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作者:李喜贵、程敏、李云峰;作者单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保障粮食安全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