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出生是有什么意义,到头来都是死?

这几天,生活比较懈怠,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怀疑起生活的意义,为什么而学习,奋斗出了所谓的事业,实现了所谓的理想又会怎样,生活富足美满又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不对事情进行哲学思考时,生活似乎充满了意义。我有功课要温习,有聚会要参加,有数天后的一次重要节日要准备。然而,有时我进行一些抽象的思考,我就发现这些所谓的目标和期待无一能够担负起生活的意义。 人终有一死,每一天都在走向坟墓,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走下去?这个问题使我消极,也许不该想。难道就该一生逃避这个问题,一辈子活的不明不白,漫无目的的忙忙碌碌吗?我不接受这种结果。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为了什么而活在这个世界上? 或者说,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为名?为利?为情? 可是再怎样的丰功伟业死了都不是一场空么,即使能名留青史那对自己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谈情?早就戒了,生活不是偶像剧。无论怎样努力到头来不都是一样么。那我现在的奋斗又有什么用呢?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真是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苟活于人世间……
也许这个问题属于上帝,不属于凡人,正如鸡永远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下蛋一样。。。 在你被这个问题毁掉以前 停止思考,也许是明智的。。。我们按照人类自己的思想建立了这个所谓的社会的制度,建立所谓审美观,价值观。然后依照这些制度,这些审美观改变客观世界里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思维的思考方式,以让那些所谓的制度完善。活着,是对未知的敬畏,是对所知的虔诚.欣赏并体验时间的速度:破与立.削与长;似乎只是时间的玩笑。按照观察其他生物的感触来讲,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活下去~~~~~~~~想想那些昆虫~~那么短暂的生命~~它们为的是什么~~也就是活着~~延续下去~~一个种族的延续~~~~~~~~~~~~~~~我们人类呢~~~~~~改造世界~~创造新世界??? 人生在世,不过是重复前人曾经经历的种种悲欢离合。太多的人,生不留名死不留姓的,怎么来的怎么走了。生命究为何物? 英哲罗素说:「整个人类的生命,宛如一道壮阔的洪流,从不可知的过去,汹涌的冲向不可知的未来,我们每人都只是这种洪流中的一粒水滴,一个泡沫。」这就是说:就整个的宇宙来看,生命的显现,只是一种过程,而这种过程,在整个宇宙进化中,尽占一微渺的地位,我们无能为力去改变这种地位。因为我们既囿於空间,又囿於时间;易言之,我们生命活动的极度,完全为自然律所支配。对人类而言,这是一件可悲的事实。 虽则吾人无法摆脱物质界对於我们的制囿;在精神界,我们却有自由发展的余地。不然我也不会有能力来思考这个命题,超越生命个体的命题。诚然,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其本身既无悲、喜。若有悲、喜,则不啻为人类自己所加於本身的色彩。生活本身并没有意义和价值。只是我们人类为了能够克服生活的艰辛,牵引人生的不幸,从而为人生设计了一个个诱人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人们所做的努力,才开始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哀所在。” 生活的意义根本不可能统一,我自认为,我们都是上帝手下的试验品罢了,他给世界上的所有生灵几千万甚至几千亿年的光阴去创造生灵的奇迹,然而关于这是个什么样的奇迹,我们不知道 也不可能知道 因为我们只是试验品。我们每个生命只是在有限的时间与能力下去开发最大的潜能,去为所谓的上帝去实现自己的意义,而上帝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上帝有目的吗?这个我们根本不会知道,正如一朵花被人类插入花瓶失去生命,而鲜花不知其所用意一个道理。有一天人类消失了 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正如几亿年前的恐龙在地球上消失,他们有什么意义,可能唯一的意义的指引我们人类不要重蹈被灭亡的覆辙或是推迟灭绝的步伐而已。 如此说来,人类不能说一个人自身的意义代表着人类的价值,人类始终是一个大整体,千万种人有千万种的生活意义,合在一起就是人类起到的所谓意义,说来说去这个意义,可能就是用上帝的视角去摸索的事物,就像鸡场里面的鸡一直在下蛋,只能人类能定义其价值的高低,我们自身去谈人类的价值和意义根本就是坐井观天。比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的电灯等一系列的工业大**,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在上帝看来是什么呢,人类的自我超越 美化生活,或者根本是人类破坏环境 自取灭亡的开端。甚至说人类的灭亡在上帝看来又是什么样的景观,可能是为更高级的种族提供的一种历史借鉴。但是我们是有想法的,我们要去猜测去推断,穷极一个人的想法去思考是无济于事的,全世界的人类一起思考同样无济于事,唯有一代传一代,千秋万代的去发展,超越前人的思想,去渐渐的接近上帝的高度 去探索未知。人类可能活着就是为了一代一代的延续生命 , 这个延续 创造的过程 最终的目的又是什么?是走向与上帝接洽的大智慧 还是 走向自生自灭?假如所有人类都停止延续后代 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这样子的话,百年后人类消失了 地球依然是那个地球 人类不足为道,这时人类的本能依然是延续,说来说去 人们就是自然规律支配下的一种聪明些的生物,作为妄自尊大的人类来说,这是好悲哀的事实,对吧?你也许会说想的越多生活越烦恼,简单就是快乐,像大熊猫一样什么都不想的话 如果没有人类的帮助 早已经消失在地球。



(原创文章,欢迎阅读,如敢洗稿,势必全网追究到底)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热点话题。然而在中国,死亡却成为人们最忌讳的话题之一。为了避免谈论死亡,人们发明出“崩”、“薨”、“卒”、“殁”、“亡”、“故”等诸多关于死亡的字眼。

人人都怕死,但人人都不得不死。事实上,忌讳谈死,并不能让我们逃脱死亡。相反,一个人越是敢于直面死亡,他对生命的理解也必将越透彻。

真正有智慧的人,从不避讳谈论死亡。藏传佛教上师索甲仁波切正是这样的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索甲仁波切旅居欧洲学习。漂泊在异国他乡,让他深深怀念故乡西藏,同时,也让他对生命本质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不久,他便写下名作《西藏生死书》。


《西藏生死书》,顾名思义,是一部关于死亡的书。它从佛学的角度,深入讨论了生命的真谛,及面对死亡的心态。这本书一问世,立刻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纽约时报》、《卫报》等世界级媒体都给了它高度评价。豆瓣上,这部书的评分高达8.5。看完此书后,演员陈坤说,“我从这本书里学会正视死亡,并且从对死亡的敬畏里,重新理解了生命。”


01人生充满各种诱惑,看清真相才能活出自在

哲学认为,人生有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其中,“我是谁”最为重要。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各种诱惑不断,当我们游走在名利场时,很容易忘记初心,迷失自我。这时候,我们需要停下脚步,好好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

搞清楚“我是谁”,就能明白人生的意义。而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金钱奋斗一生,临死前,才发现自己连一根针都带不走。可见,人无法真正拥有金钱,人只是金钱的保管者而已。一旦我们撒手人寰,我们口袋里的钱就会以各种形式流向他人的口袋。而当那个人死后,他的钱也会流向其他人的口袋,如此循环往复。所以说,金钱只能被我们所利用,却并不真正属于我们。

人活一辈子,不为争名逐利,而为拥有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才,是人生的最宝贵的财富。从本质上说,人的一生,就是体验 “喜、怒、哀、乐、愁”等各种情感的过程。


金钱是中性的,本无所谓好坏,但一个人对金钱的贪欲太重,他的痛苦便会越来越多。最终,贪欲会让他一无所有。为了说明这一点,书中,讲了一个赛月童子的故事。

在西藏,一个穷人好不容易攒了一袋粮食。当天夜里,他把粮袋挂在房梁上,以防老鼠偷吃粮食,便。半夜,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他发了一笔横财,娶了娇妻,生了儿子,他给儿子取名赛月。看着用不完的金钱、美丽和妻子和可爱的儿子,穷人笑得合不拢嘴。然而,就在这时候,房梁上的粮袋突然坠落,当场砸死了做梦的穷人。赛月还没出生,就已经死了。赛月童子的传说想告诉世人,人生如梦,如果把虚幻的东西当做真实的人生,那么注定会是一场悲剧。

看完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嘲笑穷人的愚痴。殊不知,我们每个人都有愚痴的一面,很多人死到临头才恍然大悟,原来,人生真的宛如一场大梦。

世界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我们每活一天,都是在向死亡迈进一步。一个人真正拥有的,惟有当下。尽早从虚幻中醒悟,便能尽早过上真实的人生。把握好每一个当下,才能掌控好自己的命运,最终获得自在的人生。


02死亡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接纳死亡意味着走向成熟

电影《阿甘正传》中,母亲去世前对阿甘说:“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某些事情是命中注定的。”

的确,每个人生命的终点都是死亡,即便像秦皇汉武这样的大人物,也有寿终正寝的一天。不过,有一小撮幸运儿却能死后复生。这种短暂死亡的现象,被称为濒死体验。有过濒死体验的人,会对生命本身有更加透彻的认识。

《西藏生死书》中,记录了一个濒死体验的案例。2008年,美国人埃本亚历山突患重病,在医院昏迷了整整七天。当时,他的身体没有知觉,意识却很活跃。第八天苏醒后,亚历山大回忆说,那七天里,他的自我意识看到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新世界。那里四周一片虚空,宇宙就像个大子宫,每个人都是小婴儿。从鬼门关回来后,亚历山大有了一个很深刻的体会,那就是,生命的真谛就是爱。


生死就在一呼一吸间,大多数人都没有濒死体验,也不可能有像亚历山大那样深刻的领悟。绝大多数临终者都对死亡充满恐惧,一想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倍感痛苦。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有死亡焦虑。心理学家汤姆匹茨辛斯基认为,死亡焦虑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即将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感;第二,经历死亡时的焦灼感。现实中,人们总会把死亡和无助、不舍、恐惧、痛苦等情绪联系在一起,这反过来让我们更加惧怕死亡。

从临终者身上,我们能看到生命的脆弱。但其实,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惧怕死亡本身。索甲仁波切认为,我们之所以对死亡充满恐惧,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一旦我们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就意味着能战胜一切苦难。到那时,死亡也拿我们无可奈何。换句话说,人在死亡之前,如果能放下一切欲望,保持心灵的宁静,那么死亡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从佛学的角度看,索甲仁波切认为,对临终者最大的关怀,是给他们爱和慈悲。为此,他建议我们探视临终者时,不要流露出悲伤情绪,而要静静地陪伴他们,好好听他们说话,摸摸他们的手,或者给他们一个拥抱。这些都是对临终者最大的抚慰。

生命的本质是无常。面对无常,索甲仁波切说:“证悟者视生死为掌中物。”换句话说,一个证悟的人,能准确预见自己离世的时间,因此他也能看淡生死。

虚云大师是近代四大高僧之一,享年一百二十岁。据他的弟子回忆,他去世前,身体越来越弱,有人敦促他看医生,他却说自己大限将至,不用再去医治。一天,他给弟子们说完法后,便进入了禅定状态。过了一会儿,当弟子们重返禅房后,却发现他已经圆寂。除了虚云大师,很多得道高僧都勘破生死,从容离世。

向死而生,是人生的大智慧。一个人敢于坦然地接纳死亡,说明他早已不再惧怕死亡。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没有高僧的修行境界,把握好每一个当下,学会接纳无常,就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03人是宇宙中的微尘,体悟生命的宁静就能化解死亡焦虑

佛学认为,贪嗔痴是人生的三种毒药。其中,贪指贪欲,嗔指生气,痴指愚昧。贪嗔痴构成了自我执着,而自我执着又是人类痛苦的源头。索甲仁波切认为,培养慈悲心,能让我们破除自我执着,走上证悟之路。

书中,讲了一个关于证悟的故事。近代藏传佛教历史上,巴楚仁波切和纽舒龙德这对师徒是著名高僧,他们曾一起修行过十八年。

一天深夜,巴楚仁波切和纽舒龙德在高山上修行。巴楚仁波切正在修炼大圆满法。而此时,纽舒龙德则在不远处打坐。在他们头顶,繁星点点,远处村落里,不时传来阵阵狗吠。突然之间,巴楚仁波切内心深处被什么触动了。于是,他决定传法给纽舒龙德。他问了纽舒龙德三个问题,分别是,“你看到星星了吗?”“你听到狗叫了吗?”“你听到我在说什么了吗?” 纽舒龙德一一点头回应。巴楚仁波切欣慰地说:“很好,这就是我要传授给你的大圆满法。”


真正的修行人,能永远活在当下,还能对万事万物都升起慈悲心。师父的三言两语,让纽舒龙德立刻顿悟了。那一刹,纽舒龙德终于明白了,人不过是宇宙里的微尘,随时随地用心感悟世间的美好,是生命的真谛。

佛学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心幻化出来的,一个人的心性是怎样的,他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样的。人的心性越澄澈,越能体验到生命的真谛,反之亦然。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爱、慈悲和智慧。

索甲仁波切认为,要修炼心性,最好的办法就是修习禅定。禅定时,心神要极度专注。当心不散乱时,我们整个人都沐浴在宁静之中时,生与死已经融为一体,死亡再无无法威胁我们。此时,我们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们,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正是巴楚仁波切深夜在高山修行的感悟。

死亡本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西藏生死书》里,索甲仁波切用平静温柔的笔调,带领我们一起探讨有关死亡的问题。他在揭露生命真相的同时,也提供了治愈死亡焦虑的良药。那就是敬畏生命,热爱生命,通过修炼心性,坦然地看待死亡。


《论语》里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还不知道生是怎么回事,怎么能知道死是怎么回事呢。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到头来,却忽略了一点,即生命是一场流动的盛宴,生与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人既要学会活下当下,也要学会面对死亡。

生命有限,只有把死亡的问题想透彻,才能更珍惜活着的日子。索甲仁波切说:“生和死就在心中,不在别处。”一个人如果能将自我与宇宙万物视为一体,那他就不会再惧怕死亡。生命的奥秘,在于安住当下,体验内心的宁静。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即便是死神,也会对我们肃然起敬。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资深互联网人,多平台签约作者。热爱读书、思考、写作,被朋友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郑重申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抄袭或洗稿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生命都会死为什么要出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