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未来的审计工作会如何发展?


· 一站式互联网企业财税服务提供商

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代理记账、工商注册、工商变更、税务审计、税务代办、社保托管、财税咨询、商标注册及金融服务等专业高效的一体化财税服务。

观察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内部审计会呈现出五大总体的发展趋势:1、内部审计由合规导向型向管理导向型转变:即内部审计由原先的只检查财务的帐务规范性和企业制度的合规性向企业的管理内容细化及未来发展方向策划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方面转变。2、注重管理审计:把以前只单纯检查帐做的对不对,是否符合规范向管理方向转变,审计财务是否只注重于做帐,而对企业有否提出改革的建议,并审核管理方面提出建议是否对于企业发展有利。3、审计工作方法标准化:由以前的纯手工操作向建立更系统完善的互联网各部门一体化电子系统制订的标准工作方法方向发展。4、审计职能组织集中化:以前的审计是由领导指派审计部分内容,未来转变为事先有组织、有计划地制订出具体的审计方案,把审计人员集中起来进行有目的、按能力分工协作,集中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5、通过内部审计机制培养企业经理:通过改变和完美内部审计机制,审计人员通过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的整体状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学习,相当于培养企业经理,可以做完企业未来领导的后备人选,而更具备专业素质强、处理方法从审计角度出发的特殊人才,还为企业节省了培训资金。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十四五”廊坊市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十四五”河北省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审计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时期,全市审计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审计署、省审计厅的工作要求,聚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任务,不断强化政治机关意识,扎实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强力推进科技强审,积极推进审计工作创新,深入推进审计全覆盖,着力打造审计铁军,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大力开展重大政策跟踪审计等新的领域审计,认真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审计制度进一步完善、审计机制进一步健全、审计队伍进一步优化、审计能力进一步提升、审计质效进一步增强,为我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较好发挥了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5年来,全市审计机关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相继完成了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财政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民生审计等859个审计项目,查出违规金额42.56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404.9亿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审计事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审计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机遇。

——国际国内环境对审计工作提出新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未来5年我市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区域经济竞争加剧,区域发展分化态势明显;新兴产业体量偏小、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突出;改革开放力度不够,“放管服”改革还需深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任务艰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较突出,在促协调、优生态、惠民生等方面仍有诸多短板。全市审计机关要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树立底线思维,增强本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自觉把审计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开创审计工作新局面。

——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在:审计运行体制机制与党中央、省委、市委对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要求还有不足;审计作用发挥与党中央、省委、市委部署要求仍有差距;全市审计工作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平衡;审计全覆盖的质量和水平、广度和深度需要提高,主责主业聚焦不够。审计工作任务与力量不足的矛盾仍较突出,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审计事业发展需要;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审计组织方式需进一步优化,审计监督效能以及与其他监督的联动协同机制需进一步加强。全市审计机关要充分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力补短板,不断推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扎实推进省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和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的落实,推动《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加强全市审计工作统筹,加快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推进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审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为推动我市实现全面建设“五个廊坊”,争当“三个排头兵”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强审计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审计工作的制度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全面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要求,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廊坊高质量发展发挥好监督保障作用。

——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聚焦主责主业,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行使审计监督权。坚持原则、恪尽职守、勤勉尽责,始终做到查真相、说真话、报实情。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全面辩证地看待审计发现的问题,客观审慎作出评价和结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把促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动共同富裕作为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惠民富民政策落到实处。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推进审计理念、思路、方法、制度、机制创新,及时揭示和反映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坚持用改革的视角发现问题,以改革的思路推动解决问题,做到揭示问题与推动解决问题相统一,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一体推进。

——坚持系统观念。立足审计工作全国一盘棋,强化党委审计委员会对本地区审计工作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加强审计工作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增强政治意识,围绕“国之大者”谋划和开展审计工作,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集中统一的审计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把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构建形成全市审计机关上下贯通、执行有力、一体落实的审计组织体系。健全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关于审计领域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完善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和审计机关重大事项报告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职能作用,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密切协同、协作有力。

——全面覆盖的审计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坚持审计全覆盖纵向和横向相统一、有形与有效相统一、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统筹全市审计力量,优化审计工作流程,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消除监督盲区,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审计监督体系,确保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到哪里、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公共资金运用到哪里、公权力行使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形成监督合力。

——权威高效的审计工作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坚持依法审计,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维护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构建审计计划、组织实施、复核审理、督促整改等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的审计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审计业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持续提升监督效能。

做好“十四五”时期审计工作,必须把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聚焦主责主业,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做到既查病又治已病、防未病,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对推进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的监督作用,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廊坊。

(一)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工作任务,促进政令畅通为目标,扩大跟踪审计覆盖面,揭示和反映阻碍国家政策措施贯彻执行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审计建议,有力促进国家政策措施在廊坊落实落地。

——审计重点和内容。聚焦推进我市“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推动重大政策措施落实为统领,加大对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障和改善民生、防范化解经济运行中重大风险等方面政策措施的跟踪审计力度。不断改进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原则上一个方面政策跟踪审计内容列为一个项目。

——积极构建覆盖市、县基层全链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机制。市审计局要加强政策分析研究,提出政策跟踪审计项目意见建议,研究审计重点事项和审计思路、举措,完成项目组织和自身承担的实施工作,向市委、市政府反映重要审计情况。要顺着政策落实的全链条、各环节开展跟踪审计,客观反映政策落实的实际效果。全市各级审计机关各专业审计职能部门应将自身职责,有效对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党委、政府制定的重大政策措施,每年选择若干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政策措施,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专项审计,确保审深审透。各县(市、区)审计机关重在抓好审计实施,掌握被审计地区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揭示存在突出问题,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汇总报告审计情况及完善改进政策措施的意见建议。

(二)财政审计。以增强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推进预算规范管理,提升财政资金安全规范绩效为目标,加强对预算执行、决算草案、重点专项资金等审计,促进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服务市域财政治理现代化。

——审计重点和内容。围绕财政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每年对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进行审计,重点关注预算收入统筹、预算支出管理和财政支出标准化推进、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和完整性、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建设及实施等情况。围绕部门预算的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及决算草案审计,重点关注预算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财经法纪执行、政府“过紧日子”和各类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等情况。围绕重点领域预算绩效管理,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专项资金分配、管理使用,以及相关的政策目标实现等情况。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部署要求,重点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隐性债务化解和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使用绩效等情况。围绕我市外资利用,重点关注国外贷援款项目财务收支、项目执行和绩效以及债务管理等情况。按照审计署计划安排,配合做好税收、非税收入和社会保险费征管审计。

——持续推进财政审计全覆盖。加强财政管理系统性研究,强化财政审计数据系统化分析,健全“数据分析+现场核查”工作机制,充分运用数字化审计方式,在省审计厅不断深化预算执行“两横两纵”和财政决算“1+2+N”审计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符合廊坊地域特色和工作实际的模式和方法。落实各级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全覆盖,揭示预算执行中违规和管理不规范问题,促进各预算单位规范管理,增强预算约束。

(三)重大公共工程投资审计。以稳投资、补短板、促发展为目标,依法加强对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重大工程项目,以及其他关系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重点公共工程项目的审计监督,积极探索、不断完善跟踪审计的技术与方法,发挥预警作用,推动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及相关政策落实,规范工程建设和市场管理,促进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绩效。

——审计重点和内容。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规划任务实施,重点关注交通、水利、民生、农业等重点行业规划落实,项目建设管理、资金筹集及管理使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用地和征地拆迁等情况,做到应审尽审,持续开展临空经济区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

——推进投资审计转型升级。结合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或经济责任审计,每年对涉及系统性、全局性的全市重点行业领域中的重点公共工程项目进行审计,做好建设项目资金从筹集、管理和使用绩效的全过程监督。采用BIM技术运用于跟踪审计项目,及时提出整改建议,督促整改到位,切实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严格落实审计署关于投资审计工作要求,规范投资审计工作流程,抓好投资审计规范化建设和审计能力建设。

(四)国有企业审计。以推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督体制为目标,加强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以及国有资本监管部门的审计,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效防范经营和债务风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审计重点和内容。围绕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重点关注国有企业重大投资项目、资产处置以及风险防控等情况。围绕深化国企改革决策部署,重点关注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企业科研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核心技术创新攻关等情况。围绕“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重点关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等情况。围绕境外投资和境外国有资产安全、规范、高效运营,重点关注国有企业贯彻落实“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决策部署、境外重大投资风险防范和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境外国有资产经营绩效和安全完整等情况。

——推进国有企业审计全覆盖。落实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年度审计制度,健全完善和运用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审计监督系统,根据企业资金资产规模,分类实施监督,实现对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审计监督全覆盖。推动建立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基本经营活动状况数据库,探索对重点企业实施联网审计。

(五)金融审计。以监督地方金融企业落实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推动地方金融企业改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促进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强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的审计,促进地方金融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有效发挥金融审计的重要作用。

——审计重点和内容。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开展审计,关注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情况。围绕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围绕优化金融机构布局,推动地方金融机构重组开展审计。围绕优化金融机构薪酬体系、充分发挥薪酬分配激励作用,建立与地方金融企业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薪酬管理体系开展审计。围绕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开展审计,持续关注重点地区、重点机构、重点业务的风险状况。

——加大金融审计力度。探索创新审计组织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审计监督质效。

(六)农业农村审计。以促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聚焦惠农政策落实、涉农资金安全绩效、扶贫资产有效利用等情况,加强对农业农村相关专项资金、项目和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

——审计重点和内容。聚焦粮食安全,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任务落实、种质资源和耕地保护,重点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和现代种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国家粮食储备等情况。聚焦乡村振兴,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乡村建设行动和农业农村改革,重点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公共服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乡村产业发展等乡村振兴政策落实情况。聚焦民生保障,围绕惠民惠农政策落实,重点关注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等农业补贴类资金的管理发放,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使用等,重点关注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政策落实、扶贫资产有效利用等情况。

——统筹开展农业农村审计。加强对农业农村相关政策落实的审计监督,结合我市具体情况,创新审计组织形式,点面结合,深入推进。每年筛选涉及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涉农政策、项目和资金,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滚动式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每年选择一定数量的县(市、区),对乡村振兴政策落实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重点审计。健全完善市级层面相关部门信息报送机制。

(七)资源环境审计。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以打造环雄安、环北京的区域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全面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资金、项目和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

——审计重点和内容。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安排部署,重点关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绿色低碳发展、污染防治等重大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围绕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资源开发利用等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环境基础设施、资源循环利用等重点项目的实施效果和资金安全等情况。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重点关注碳排放碳达峰行动推进、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构建、“绿色生态”约束性指标完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生态安全和环境风险防控等情况。

——统筹组织资源环境审计。统筹组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加强对县级审计机关的指导,探索开展乡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推进审计全覆盖。以资金分配、管理使用情况为主线,统筹开展各类专项资金审计或审计调查。统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落实情况审计,推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八)民生审计。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确保兜牢基本民生底线,促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各项惠民富民政策落到实处,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标,加强对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和卫生健康等重点民生资金、项目和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

——审计重点和内容。围绕减负、稳岗、扩就业等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审计,重点关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帮扶等就业保障政策落实情况。围绕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基金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相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审计,重点关注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使用和运行风险等情况。围绕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残疾人补贴、优抚安置、彩票公益金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审计,重点关注资金申请、审核、分配、使用等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公积金、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等住房保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审计,重点关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政策落实情况。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领域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审计,重点关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改革等政策落实情况。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等资金投入和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审计,重点关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分级诊疗体系等建设,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等情况。

——扩大民生审计覆盖面。围绕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点民生目标任务,结合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等,选取就业优先、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重点民生领域政策、资金和项目进行审计。深化民生领域大额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审计监督系统。

(九)经济责任审计。以强化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为目标,聚焦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加强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重点和内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情况为重点,关注贯彻党和国家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地区(部门、单位)重要发展规划制定、执行和效果,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和效果,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运行风险防范,以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规定等情况。

——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任中审计为主,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审计计划,统筹组织实施。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在审计范围内,以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为准绳,依据事实客观准确界定责任、作出评价。健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运行机制,逐步完善联合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向被审计单位反馈审计情况、开展整改督查等工作机制,深化审计结果运用。

(十)全面提高审计整改监督工作水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推动审计查出问题有效整改、巩固和拓展审计整改效果为目标,做到揭示问题与推动解决问题相统一,推动建立健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整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强化审计整改责任落实。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要及时研究审计查出重大问题的整改处理意见,统筹协调并督促落实。审计机关要推动压实被审计单位整改主体责任,强化主管部门对其管辖行业领域的监督管理责任。各级政府督查部门要会同审计部门及时组织跟踪督促和检查审计整改情况,适时开展专项督查,并将以前年度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审计范围,重点核实整改结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敷衍整改、虚假整改。

——健全审计整改工作机制。推进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党委和政府督查有机贯通、协调配合,形成审计整改合力。坚持精准施策、分类整改、立行立改,建立审计查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逐项分解到有关地区、部门(单位),明确各方整改责任,强化整改问责。对于能够立行立改的,提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标准统一的整改要求;涉及体制机制或相关法规政策不完善的,提出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的意见建议,督促有关部门(单位)研究改进。加强审计整改信息化建设,完善审计整改监督系统,采取网上跟踪和现场检查相结合、对账销号等方式,提升整改效果,实现审计整改由治标多治本少向标本兼治转变。

——推动审计整改结果运用。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金融监管、国资等部门的沟通联动,推动把审计监督与党管干部、纪律检查、追责问责结合起来,健全完善信息沟通、线索移送、协作配合、成果共享等工作机制,将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持续跟踪审计移送事项办理工作,提高移送质量和办结率。推动健全审计整改约谈和责任追究机制,对拒不整改、推诿整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的,审计机关可提出处理意见建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提请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或主管部门研究处理。

做好我市“十四五”时期的审计工作,必须把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细化、实化、制度化,突出抓好审计业务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审计信息化建设、机关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审计监督水平,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一)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审计机关政治属性,始终把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决落实中央审计委员会决策部署和省委审计委员会、市委审计委员会工作要求,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确保党的领导落实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

——健全党委审计委员会工作运行机制。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要加强对本地区审计工作的领导,上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要加强对下级党委审计委员会的领导,高效落实中央审计委员会和省委审计委员会、市委审计委员会的议定事项。市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要加大对下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指导、督促和检查力度,加强研究谋划、沟通协调、服务保障、督察督办,确保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完善推动审计工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要及时传达学习党中央关于审计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区域发展和本地区实际,对标对表上级部署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级党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要建立健全审计监督重大事项督察督办制度,建立定期“回头看”和报告、通报、问责制度,加大督察督办力度,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实。

——严格执行审计领域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下级党委审计委员会重大事项要及时向上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请示报告,委员会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对请示报告工作负总责。对重要审计情况、重要审计报告、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及其处理意见等,审计机关首先向本级党委审计委员会请示报告,经批准再按法定程序办理。市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要制定审计领域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清单,县(市、区)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对照落实,做到及时高效、准确反馈。实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对全市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推进。要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的统筹和管理,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的考核和干部管理。进一步优化审计组织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审计监督手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日常审计、联网审计、年度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及其他重大资金、重要事项专项审计协调联动、相辅相成的审计监督作用。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推动各级各单位建立健全内审机构或配备专职内审人员,依法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增强审计监督合力。

(二)全面加强审计业务建设。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系统深入研究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政治性、前瞻性和针对性。转变审计思路,既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注重研究问题、推动解决问题,做好年度计划与五年规划的有机衔接,合理安排审计项目。完善全市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制度,加强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项目计划的协调。在深入研究被审计对象、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周密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

——加强审计实施管理。坚持质量和效率相统一,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优化审计流程管理,根据审计项目性质,综合运用上审下、交叉审、同级审等方式实施审计。对涉及全市性的重大项目,以及市委、市政府和审计署、省审计厅临时交办和时效性强的工作任务,要集中优势力量组织实施。严格执行审计工作规程,加强审计项目全过程管控,根据项目推进情况,及时按照规定调整审计思路和审计重点。严格执行审计现场管理的各项要求,规范延伸调查行为。严格执行保密规定,未经批准不得对外披露审计情况,不得对外提供审计取得的资料和数据。

——加强审计质量管控。严格落实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加强全流程审计质量管控,严格执行审计质量层级管理责任制,防范审计风险。加强对审计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强化分级质量控制责任,提高审计报告等审计结论性文书质量。加大审计质量检查指导和通报力度,发挥优秀审计项目对审计质量的示范引领作用。适时修订完善涉及全市审计工作的法规制度和审计业务管理制度。加强审计后的总结研究,进一步提升审计项目质量。

——加强审计结果运用。结合工作阶段、审计项目完成和重要工作推进情况,及时向党委、政府报送审计重大事项和重要审计情况,不断提高审计报告、审计信息、审计公告等结果载体的层次和质量。加强审计成果共享,建立健全市县审计机关之间审计结果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各类风险隐患研究力度,提炼普遍性、规律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意见建议,推动审计成果综合利用。强化与其他监督部门和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健全完善重大案件线索移送和重要问题转送机制。依法依规公开审计结果和公告审计整改情况。

(三)抓好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从严治审,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健全完善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提高审计干部的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和落实能力,努力建设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

——忠实履行审计职责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精神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审计干部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治的崇尚,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立场。践行脚踏实地、扎实苦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大力培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拼搏奉献的过硬审计团队,不断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当好国家财产的“看门人”、经济安全的“守护者”。

——打造审计人才队伍。健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严格按照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严把干部入口关,把好政治关和专业关,树立重品行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选人用人导向,推动落实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注重在工作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健全量化考核绩效评价体系,落实和完善干部考核选拔任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真抓实干、创新作为。

——提高审计专业能力。建立健全审计职业教育机制,开展分级分类培训。改进审计实务导师制,通过以审代训、以老带新、结对互助等途径,提高能查、能说、能写能力。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完善上下级、同级审计机关干部交流学习机制。加强审计机关与审计院校的联系合作,拓展教育培训渠道。健全市县审计机关审计信息报送机制,加大向各级党委、政府报送重要信息的力度,提高信息质量。加强对审计实践面临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研究,推动审计理论、审计实践和审计制度创新。

(四)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审的要求,落实省审计厅《关于加强网上联动审计的实施意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应用,推进网上监督。加强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审计,促进审计工作转型升级、提质提效、创新发展。

——提高信息化支撑业务能力。按照审计署部署要求,加快完成金审工程三期项目主要业务系统的建设部署和覆盖运用,跟进国产化技术改造和部署应用。构建全市审计数据系统,加大数据集中力度。健全各专业审计业务管理平台,完善审计业务网络。加快推进审计机关数字化转型,构建形成市县审计机关集约共享、高效协同的审计工作管理一体化平台,推动在审计业务、机关行政办公等方面实行数字化管理。推进市级审计机关数据分析网建设,创新大数据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大数据审计能力。

——提高数据管理水平。坚持以用为本,完善数据管理制度规范。健全完善审计数据采集和定期报送机制,逐步实现各级主要部门、单位数据定期归集全覆盖,推进公共数据平台数据有效利用。健全数据集中管理制度规范,保障数据安全。加强全市审计机关网络安全和运维服务保障工作,提高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能力。完善网络安全制度,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和统一的网络安全防护标准,协调联动的网络安全协作等体系,开展网络安全常态化检查,持续提升网络安全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

——提高数据分析质量。构建一支数据分析队伍,健全“数据分析+现场核查”工作机制,提高利用数据分析手段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级政府数据平台,扎实开展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促进审计工作从现场审计为主向后台数据分析和现场审计并重转变。加大审计数据模型和软件开发力度,推进审计机关之间相关数据资源和分析模型共享共用。加大总结推广大数据审计工作经验、技术方法和应用范例的力度。

(五)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始终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穿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增强政治定力,强化政治担当,勇于创优争先,实践实干实效,不断提高审计机关整体建设水平。

——强化政治机关建设。构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有效运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载体,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走深走实,持之以恒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格落实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继承和弘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抓好各级党组班子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临时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促进机关党建与审计业务融合发展。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抓紧抓实党风廉政建设。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项要求,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好常态动态监督,强化追责问责,严格正风肃纪。健全审计机关权责清单制度,完善审计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严格依法审计、文明审计,求真务实、清正廉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执行审计“四严禁”工作要求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持之以恒纠“四风”、正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财经纪律,依法依规公开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使用等情况。加强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自觉接受纪检监察、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各方面监督。

——积极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充分发挥审计文化导向激励、凝聚力量的作用。积极选树先进典型,抓好重要主题、重大工作的宣传策划,抓好自有宣传媒体的建设和管理,构建网上网下一体推进、内宣外宣联动增效的宣传工作格局。加大与各级主流媒体的合作和正面宣传力度,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六)切实抓好规划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单位)要积极主动支持配合审计工作。凡是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公共资产、公共资源的部门和单位,凡是行使公共权力、履行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都要依法自觉接受审计监督,认真做好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建立健全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各县(市、区)审计局及市局各责任科室要根据本规划要求,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研究制订具体落实措施,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协调协作,抓好规划实施。市审计局要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新时代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该如何定位?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政治基础,内部审计在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重要内部控制手段,必须善于谋全局,将内部审计工作与党和国家事业相融合,放在企业改革与治理中进行谋划和推动,采取多样化措施提高审计意识,精准定位,并做好重大风险防范工作,预防腐败,促进国有企业稳健发展。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现状

(一)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主要包括对财务收支、经济责任、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监督。对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与其他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以此为依据判断会计资料的正确性与真实性,衡量内部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与效益性;判断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否存在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等行为,如存在则追究其经济责任;促进被审计单位遵守财经纪律,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领导层的监督;另一方面,对企业各部门的监督。随着当前企业规模扩张、业务更加多样,生产经营系统更加错综复杂,需要不断完善审计监督机制,对各项活动的责任承担者按照规定的目标、制度、预算等要求,查看其是否认真履行职责,揭露违法乱纪、损失浪费、贪污腐败等行为,强化企业经营管理。

(二)内部审计评价职能

现阶段,内部审计评价职能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其中,经济评价即通过开展审计,对被审计单位预算、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活动是否与既定目标相符合,经济效益高低,内控制度的健全性等进行评价,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与建议,以此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更好发展。经济评价是基于内控评价展开的,根据内控评价指标反映企业重要经营活动,包括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经营等,判断内控的有效性与完善性。

在评价体系方面,可分为制度建设、执行情况、制度保障三项内容。在制度建设方面,主要针对制度的健全性以及方针规章等是否与相关政策要求相符合;在执行情况方面,对企业中各部门的内控过程与结果的科学性进行评价;在制度保障方面,对监管部门职能履行情况进行衡量。通过上述评价,可从整体上体现出内控体系的有效性,针对内控薄弱环节,为管理层提出科学有效的措施,推动内控制度更加完善。

(三)内部审计建议职能

新时代赋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新使命,《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简称审计署11号令)中,内部审计在职责范围上增加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内容也不仅限于监督与评价,而是将提供建议的服务职能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

通过对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2018年的工作内容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财务审计占比70%、内控评审占比65%、经济效益审计占比45%、经济责任审计占比50%、基建工程审计占比40%、舞弊审计占比40%、经济合同审计占比35%。由上述数据可知,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重心仍然在财政收支检查方面,但与2015年相比,财务审计的占比明显降低,内控审计占比明显增加,这说明内部审计职能逐渐发生转变,从以经济监督为主向以评价、确认等职能转变,与现代国有企业发展趋势相符合。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度不足,应提高内部审计权威性和独立性

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重视度不够,尤其体现在对内部审计的性质、作用与职能认识不足,仅关注监督、评价职能,往往忽略战略咨询建议职能。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模式设计不够合理,部门缺少独立性,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2019年对我国230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国有企业中,有6 .9% 受董事会领导,有10.4%受监事会领导,有66%受总经理领导,有16 .7%受财务总监领导。由此可见,虽然从整体上看内部审计地位有所提升,但独立性仍然不强。

从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的角度看,以党内监督为主的审计监督,在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内部审计在监督、评价和建议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时,才更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经济决策科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风险防控常态化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为所在单位及其利益相关方提供价值创造服务,内部审计工作越有效,其所在单位出现违法违规问题和绩效低下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内部审计工作同样不例外,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审计署 11号令中提出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内部审计体制机制,内部审计机构在党组织直接领导下由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管理内部审计工作,切实提高党领导审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

(二)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国有企业发展环境随之改变,风险日益增加,内部审计职能与以往相比也存在较大差别,从监督评价职能向企业治理确认与咨询方面转变。审计职能的不断优化,对审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仍以财会和行政背景为主,普遍存在理论知识缺乏、专业结构不合理等情况。据调查,尽管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中本科学历及以上的占比近70%,但审计专业科班出身的人员占比不到20%,这对内部审计职能发挥与部门发展带来较大阻碍。

面对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应时刻保持“学中干、干中学”,不断增强和完善专业理论知识。另外,对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不仅需要计算机、审计、税务、法律、管理、会计、数理统计等多方面专业知识,还需掌握一些与行业相关的业务知识。同时,加强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沟通能力、思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

(三)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水平低,应提高大数据审计技术应用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水平仍然较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影响了审计效率效果。同时,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缺乏成熟的软件匹配,影响了审计质量与效率,特别是一些审计软件只具备基础的数据访问功能,无法进行深层次的财务分析,更无法实现风险预警,从而阻碍了信息交流与共享,影响了审计工作高效开展。

掌握和利用大数据是内部审计人员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未来内部审计技术应用的主要趋势。在大数据思维指导下,需要对不同行业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探索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提高问题洞察能力,提升内部审计质量与效率,实现审计全覆盖。

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建立非现场审计模式。在该模式应用背景下,对审计对象的风险变化趋势进行动态跟踪,有效打破审计地点、时间、人员的限制,对审计对象进行实时、全过程监控,真正实现审计关口前移。

其次,构建数据共享平台。积极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信息共享,促进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现场实现网络连接,便于信息接收与传输。通过数据融合与共享,有利于内部审计实现跨领域、跨部门和跨区域的数据分析。

再次,促进大数据关联利用。在广泛利用数字审计技术的同时,还应采集和分析数据,综合运用全量分析,确保监督工作不留死角,扩大审计覆盖面,准确反映情况,深入查找问题,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为现场审计指明方向。

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的再认识

(一)创新内部审计管理体系,积极探索构建总审计师制度

审计署11号令将内部审计的目的从“加强经济管理”“实现经济目标”提高到“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并将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范围拓展到发展规划、战略决策、重大措施、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领域,特别是增加了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情况审计等新职责,体现了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共同服务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不断强化管理,对风险防范、绩效提升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不断提升,并设置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署11号令在明确内部审计机构主要职责的内容中,赋予其决策参与、项目计划、工作报告和评价、重大违法违纪行为制止、封存资料资产、表彰奖惩等11项工作履职权限。同时,部分单位严格按照审计署11号令要求,积极构建总审计师制度。内部审计机构配备总审计师后,审计权限层次更高、范围更广、力度更大,有利于保障内部审计职责的充分履行,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

在国有企业探索建立总审计师制度,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加强对内部审计的专业领导,推进内部审计制度执行,增强内部审计权威性、独立性,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新时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应设立和完善内部审计机构及审计委员会,在企业党委、董事会(或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由总审计师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从企业经营层的管理范围分离出来,独立性更强,监督更客观。

(二)创新内部审计工作理念,加强内部审计重大风险防范

要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合规管理监督为重点,严格、规范、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全面、全员、全过程、全体系的风险防控机制,实现“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的目标。内部审计应当承担内部控制的再监督职责,其目标是完善组织内部控制体系,以更好地应对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应当理顺内部脉络,按照全面性、重要性、客观性、问题导向等原则,对宏观环境及微观业务流程进行全面评价;对企业战略规划、全面预算、业务运营、成本管理、投融资建设、企业绩效等控制环境不适宜、控制活动不到位、制度建设不完善、信息传导不畅通等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并在此基础上集中关注重大决策事项、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的内部控制,真实反映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状况,客观揭示组织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揭示和预警风险,提高组织的风险防控能力。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重大风险问题可能不定时发生,要求组织对此加强重视,深刻认识到风控并非内部审计部门的专职,需要与财务、人力资源、市场组织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做好准备工作,打战略主动战,跟踪和预测风险发展态势,在现实风险基础上制定灵活高效的应对措施,加大审计风险的预警能力,透过复杂的现象看本质,抓住要害,寻找原因,提出风险预防和化解的建设性意见,帮助组织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三)推进内部审计职能转型,加强建议服务职能,促进审计成果运用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建议服务职能主要通过开展独立检查与评价活动的方式实现,可对企业内部管理有效性进行衡量。受体制和政策影响,当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自主权逐渐加强,面临的风险问题也不断增加,要求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活动加强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查找漏洞、提出改进措施,促进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人员应明确自身位置,以建议服务为导向,增强内部审计主动性,积极为单位提供建议服务,促进审计成果运用。

企业应当构建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机制,立足于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与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相结合,明确整改内容及主要责任人,做 好内部审计 结果的信息共享、结果共用。以成 果 运用为导向,提 升内部审计有效性。

从体制机制制度方面提出建议,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与风险进行汇总,编制建议书,上报管理层,为管理层决策与思考提供参考,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另一方面,以公司文件形式发布审计意见书,各职能部门应按照意见书中涉及的问题,促进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当被审计单位收到意见书后,由主管领导带头,对意见书中提出的问题与风险进行核实,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对策;经过企业领导批示后,将审计报告报纪委、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等部门负责人,为干部管理、绩效考核、职位任免等提供参考依据。实践证明,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能够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由“合规性”审计向“合规性 + 风险管理 + 价值管理”审计转型,这是新时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应有新担当、新作为,立足全局进行谋划,按照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要求,紧盯国有企业发展战略部署落实、合法合规经营决策执行,切实加大内部审计跟踪监督力度,不断提高风险隐患的揭示水平,使其更加灵活高效地为企业服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自觉把内部审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依法全面履行内部审计工作职责,促进新时代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作者单位系山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来源:《审计观察》杂志2021年第2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淄博会计师事务所执业名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