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方宗教战争比中国宗教战争少?

宗教战争在世界文明史上十分常见,不同宗教教义与其利益之间的冲突经常会导致战争。但是像基督教的十字军(Crusade)东征这样大规模的宗教战争却是少见的。

11世纪后期,长期在丝绸之路沿线和东罗马活动的突厥人向西亚移动。突厥人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民族,关于他们的历史由于受到文献的影响,人们知之不多。中国文献是最早记录突厥历史的,中国学者耿世民曾经指出过汉语中“突厥”一词的来历,“据学者们的最新研究,汉文‘突厥’二字应为古代突厥语Turk~Torik (意为“强有力的’一词后加粟特语复数附加成分t,即Torkit的音写。阿拉伯文为Turk,希腊文为Turkoi,梵文为Turuska,莱特文为Twrk,藏文为DruguD.他们早在6至8世纪之间,就在中国北方建立过突厥汗国,以后就逐渐西移,离中国远去,后来文献就没有记载了。而突厥人11世纪在西亚的出现,应当说是再现,其迁徙的历史过程仍然是一个谜。但无论如何,塞尔柱突厥人在11世纪末占领了耶路撒冷,基督教圣城陷落。

突厥人的信仰十分复杂,除了他们原有的原始宗教外,以后陆续接受过佛教与伊斯兰教,这对于排斥异端的基督教来说,显然是不能容忍的。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召开了克勒芒宗教会议,参加者是来自各地的修道院院长与主教们,教皇在会上发表了长篇演说,提出组织十字军,收复失去的圣城耶路撒冷,向东方进军。一时间整个欧洲为之沸腾。在欧洲封建制度与工商业发展中,相当多的封建家族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财产与土地,十字军东征对于这些破落贵族和封建领主的子弟不管是次发财的大好时机。 也不可否认,基督教会长期的排斥异端的宣教、西方文化中固有的异域征服与冒险的传统、宗教忠诚、商人们借机发财的欲望,甚至一些破产农民 子弟以战争军功作为发财立身的本钱等,所有这些因素集合起来,形成了十字军东征的高潮。从1095年到1291年,十字军有9次大的征伐。第-次是1096年春季出发的农民十字军,由于参加者都是仓促组织起来没有军事经验的农民,出师不久就几乎全军覆没。当年秋天,所谓的骑士十字军再次出动,1099年7月,十字军攻占了耶路撒冷,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这一王国是宗主国,所属有爱德沙(Edessa) 公国。在宗教与政治上,制定了《耶路撒冷条约》,这是西欧的封建制度与宗教合一统治的东方版,对于东方文化是完全陌生的。以后,十字军东征的浪潮不可遏止,战争狂热席卷欧洲。最可笑的是,最后竟然完全改变初衷,战争蔓延到原发起国拜占庭。拜占庭原本是十字军的积极支持者,它的目的是通过十字军东征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得到西欧的支持。可是十字军在东方取得胜利之后,由于意大利商人们的策划,第四次东征军队竟然转向攻打拜占庭,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成立了所谓的“拉丁帝国”。不过,从此之后,十字军东征也走向了低潮,1291年,十字军在东方的最后据点阿克城(Acre) 失守,标志着十字军的最后失败。

十字军的东征是亚历山大王之后西方最大的一次东征,在世界史上也有特殊地位。东西方大的战争先以波斯人西征为开端,这次西征到希波战争结束。然后是亚历山大王的东征,东征到印度为止,没有进入到中国。这次短暂的东征之后,就是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之后则是蒙古人成吉思汗的西征,蒙古人虽然西行直到黑海,但相对来说,蒙古人的根据地仍是东方草原,其所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明。可以说从近代以来,没有发生过像十字军东征那样的大规模宗教战争,这是世界大型战争的一种转化。现代的两次世界大战都不再是宗教战争,经济与政治的因素居于更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每次战争的背后, 都有着深刻的宗教与民族原因。

们掠夺了东方的财富,法国的圣殿骑士团成为举国皆知的首富,战争的不义之财终于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13世纪末,法王腓力四世与教皇矛盾加剧,圣殿骑士团就成为引火索。法王为了抑制宗教势力,占有教会的财产,对圣殿骑士团大加迫害。1302年,腓力四世用武力胁迫,把罗马教廷迁向法国阿维农,此即所谓“阿维农之内”。在战争中发财暴富的圣股骑士团团长及主要成员,在教廷失去权力之后,竟然被腓力四世处以火刑,于是,十字军骑士们抢掠来的巨大财富,最终落人王室。英国牛津大学神学教授约翰。威克里夫Cohn Wifle约130 1384)以后在论述教会改革的重要性时,公开宣称教会的大量财富是不正当的,应当由国王没收。所有这些,都无可避免地把宗教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中。但是,应当说宗教改革除了这些直接因素外,还有着更重要的思想内容。

欧洲历史上的宗教战争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十字军东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进行的、持续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

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以收复阿拉伯穆斯林入侵占领的土地的名义对地中海东岸国家发动的战争,前后共计九次。

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因此每个参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

当时原属于罗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

但实际上东征不仅仅限于针对伊斯兰,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就是针对信奉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

十字军在他们占领的地区建立起了几十个十字军国家,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国,此外还有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等。

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

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

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

连续八次的天主教和新教的激烈对抗,对十六世纪的法国造成了破坏。

亨利四世于1598年颁布宗教宽容的南特敕令,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自此结束。

使法国王权得到加强,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乌干达宗教战争,英国圣公会、法国罗马天主教会和阿拉伯伊斯兰教传教士在赤道非洲乌干达地区传教过程中发生的冲突和战争。

19世纪,位于今乌干达共和国境内的布甘达国王穆特萨一世在位期间(1856~1888),其王国开始受到外国影响。

1877年,英国圣公会的传教士进入布甘达。

法国罗马天主教会和阿拉伯伊斯兰教的传教士亦接踵来到乌干达赤道非洲地区传教。

当地国王姆旺加惧怕外来者对其臣民的影响,遂决定根除外来传教士。

但他未及实施这一计划就被迫出逃,而由其兄弟基凯瓦继承王位。

虽然基凯瓦允许3种宗教享有平等传教权力,但乌干达并未得到和平。

布干达宗教战争,19世纪末布干达基督教武装与伊斯兰教武装之间的战争。

1888年9月,布干达国王姆万加被伊斯兰教派废黜,其弟卡勒马被立为国王。

次年4月,姆万加组织基督教武装进攻首都坎帕拉,被支持卡勒马的伊斯兰军打败。

10 月姆万加得到卡格瓦酋长率领的基督教军援助,再次进攻坎帕拉,伊斯兰军败退布尼奥罗。

11月伊斯兰军与布尼奥罗军联合攻打坎帕拉,基督教军败,退至布林古格韦岛。

1890年2月两军在布尔万伊会战,伊斯兰军大败。

1991年5月,基督教军在布甘加齐再次打败伊斯兰军,姆万加复位。

三十年战争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

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中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日趋没落,内部诸侯林立纷争不断,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又发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锐对立,加之周边国家纷纷崛起,于1618年到1648年爆发了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卷入德意志内战的大规模国际战争,又称“宗教战争”。

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法国是信天主教的,但是为了称霸欧洲和新教国家站在了一起)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宗和波兰的支持。

这场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

这场战争使日耳曼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25至40个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维滕贝格四分之三人口阵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阵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阵亡,日耳曼各邦国男性有将近一半阵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字军东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干达宗教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干达宗教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国宗教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年战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因为佛教而发起的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