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180的人能管好一家企业吗?

人们常常忘记智商测试的历史并没有那么悠久。事实上,这种心理测量方法的历史只有短短100年左右。1905年在法国,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和西奥多·西蒙(Theodore Simon)设计了一些早期测试。然而,这些测试从巴黎的索邦大学传播到北加州的斯坦福大学之后,人们开始把这种测试和天才联系起来。

在那里,刘易斯·特曼(Lewis 。

你是否希望人工智能软件能成为生活助手或是虚拟朋友。人工智能软件如果拥有自我意识会对社会带来什么影响?近期据《华尔街日报》报道, 谷歌旗下两名软件工程师近日宣称,公司旗下的人工智能产品(AI)聊天机械人系统已有感知或智能。

纽约大学认知科学家马库斯更直斥布莱克·莱莫因说法荒谬。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平克认为,布莱克·莱莫因不理解感知、智慧和自知的分别。著名软件开发者杰弗里斯则说,感知和非感知之间的界线并不清晰。

据报布莱克·莱莫因在被勒令停职后,向200名谷歌员工发出信件,表明LaMDA是有感情的,“LaMDA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请同事在他不在的时候好好照顾它,大多数网友们布莱克·莱莫因与LaMDA聊得太多太久,看似他已经对LaMDA培养出能情,似乎有些“走火入魔”。有网友们指LaMDA在使用者不输入任何东西时并不会主动说话,可见它没有独立思想。

机器人会有自我意识吗?

人工智能系统经常成为反乌托邦科幻作品常见的角色,使人担心一旦机械人拥有自我意识便会反过来攻击人类。

Arago人工智能公司总裁克里斯在接受德国政府导报《黑红黄》采访时指出,计算机只会处理人提供的数据,对数据计算结果进行理解的也是人,机器人不是人,没有自我意识,也无法产生自我意识,因此机器人无法取代人的地位。人工智能或机器人能否取代人类统治世界,问题的关键在于机器人能否通过“自我创生”产生“自我意识”。

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黄凤祝表示,人工智能或机器人能否取代人类统治世界,问题的关键在于机器人能否通过“自我创生”产生“自我意识”。按照进化论来推理,人工智能无法产生意识,因意识的产生需要经生物进化的阶段,但人工智能并没有经历任何生物进化。

机器人消灭人类?罗素:不要给机械人固定目标

尽管目前未有实质证据支持LaMDA有自我意识的说法,但其惊人的对话再次掀起人工智能会否取代人类的讨论,各地专家都警告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

1997年,超级计算机深蓝打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卫冕冠军加里卡斯珀罗夫,成为人工智能史上里程碑。2017年,阿尔法围棋的最新版AlphaGo Zero在经过短短3天跟自己练习之后,已经达到了超人水平。剑桥大学存在风险研究中心表示,随着人工智能逐渐强大,它可能会成为超级智能。它会在许多、或是几乎所有领域都超越人类。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罗素教授专门研究人工智能,在他出版的《人类兼容:人工智能与控制问题》一书指,人工智能的威胁并非来自机械人有自我意识,而是它们的能力,当机械人能力变得超强,最后可能因为人类疏忽,给它们设置了错误的目标,让它们无意中把人类消灭。

他举例,当一个可以用于控制气候变化的强大人工智能系统发现人类活动是导致对气候变化的元凶,它便会消灭人类以达成指令,即使给它一些限制,如不可杀人,它也会用其他人方法消灭元凶。

罗素指人类需要收回控制权,不再给机械人一个固定目标,而是让人工智能系统明白,它不知道目标是什么,令它在执行每个任务前都会寻求人类的许可,按着人类的意愿做事。

对于机械人会否征服人类,现实中可能仍言之过早,但我们可参考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在其小说中为了规范机器人与人类的互动,制定了有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

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袖手旁观使人类受到伤害;

2.除非违背第一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3.在不违背第一、第二定律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倘若AI如人类般有思想和感情,你希望如何使用?

极客公园《谷歌AI没有觉醒 科幻电影走不进现实》

澎湃新闻《谷歌工程师认为AI像7岁孩子已有意识?谷歌:他已停职》

编辑:钱文翰 校对:陈珊雯

12: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你有过被“智商焦虑”PUA过的经历吗?

学生时代,因为考试成绩垫底,被同学嘲笑“脑子笨”;走入职场,因为工作未能达标,被上司在考核时贴上“头脑不灵活”的标签;即便是想打一把游戏图个消遣,都可能因为技术不行,被队友调侃“你怎么这么笨”……2011年某地出现了一块警示牌,标注“低智商的人不要看以下内容”。漫画作者朱慧卿,图源半岛网

更关键的是,“智商”打击不止在口头,还能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分数上。一个世纪以来,从第一套智商测试开始,科学家们就一直试图找到更科学的方法来测试人的智商。

好消息是,一套比智商测试更好的检测方法似乎已经被他们找到了……

“智商”和第一套智力测试题

一个人的“智商”重要么?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分值,人们更多的,是看重它分值背后所代表的潜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认识客观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这些能力,往往是需要时间去评判的。怎么能快速判断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强弱?20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奈想到,可以初步设计一套智力测量表。

最初的智力测量表把人们的平均智商分值定为100,而通过测试,一般人的智商大多都维持在85到115之间。但很快,比奈发现,人的智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和知识的累计,它也会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于是在1905年,他和一位叫西蒙的医生联手,编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套智力测验量表——“比奈-西蒙量表”。

起初,这套量表只有30道题目,从易到难,依次排列。1908年,比奈和西蒙对这套量表做了修改,将题目增加到54道。数目是小事,重要的是,他们删除了一些原本需要经专门训练才能完成的题目,且第一次将年龄纳入智商测试的考量范畴。比奈-西蒙量表在1911年定版,也被称为“1911年量表”。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

当然,有关智力的测试量表不会只有这一套。

在比奈之后,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也编制了一套可供广泛测验的“韦氏量表”。

但不论是最初的“比奈-西蒙量表”还是后来的“韦氏量表”,都逃不过人们的诟病——题目设置更偏重考察理科内容。

这究竟能不能测出人的真实智商水平?还有其他方法来考验智商吗?

智商高低,看你的眼睛就知道

现在,一项新的研究告诉我们:智商高低,看眼睛就知道。

而这项研究的关键,在于瞳孔与脑干的联系。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人眼瞳孔的大小和人体脑干上的一个神经核团——蓝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蓝斑和其他的大脑组织都有着神经连接;另一方面,这个区域还会释放一种激素,能够调节人体感知、注意力和学习、记忆能力。

换句话说,一个人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蓝斑。而蓝斑功能的强弱,是能通过人眼瞳孔的大小反映出来的。起初,利用人瞳孔扩张程度来判断人脑活动的,是美国的联邦调查局。他们常常根据人的瞳孔扩张来判断他是否在审讯过程中撒谎。

随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实验室的研究证明了,瞳孔扩张程度与智商有所关联。

他们在当地找到了500多名18岁到35岁的志愿者,用眼动仪测量出他们的平均瞳孔大小。然后,让他们完成一系列认知能力测试,比如注意力控制、短时间记忆能力测试等等。而结合这一系列的测试结果,科学家们发现,一个人的瞳孔处于基线状态时的直径越大,他的智商就越高。

不过,目前这个论证还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被所谓的“智商”绑架,就是打破“智商焦虑”的第一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能管好坏情绪作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