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百万的创业道路有人知道吗?

重读百万格子网的创业故事

  主持人:说财富故事品人生百味,欢迎收看财富故事会.如果我告诉你有这么一个人,既没有资金也没有专利还没有帮手却能几个月赚了一百万.您会怎么想?我第一次听说这事也觉得挺玄.可这事的的确确就发生了,而且做成这事儿的人才二十岁出头.

  场外音:凭什么呀?

  主持人:说起凭什么,就更不可思议了.人家这财发的居然是靠画格子.一头雾水是吧?我刚开始也这样.究竟怎么回事?这故事得从一个叫李海荣的小伙子讲起.

  解说:他就是李海荣.经营着一家原创音乐网站.2005年?月,他突然接到一个朋友从澳洲打来的电话,声音里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

  同期: 就告诉我一个网址,the million dollar homepage.让我去打开这个网址去看一下,然后我打开的时候,一开始我真的是不知道什么东西

  解说:李海荣眼前,一张五彩斑斓的网页涨满整个屏幕层层往下推,打眼一看,文字图片五花八门什么东西都有.李海荣盯着这张奇怪的网页,半天摸不着头脑

  同期: 说实话不知所措,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知道密密麻麻的格子,后来我就看一下,第一反应看网站看它的标题,我看到标题,(英文),然后右上角又是销售情况,这时候我才反应过来,我就非常震撼感觉,真的是太震撼了

  解说:李海荣定睛看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这张名叫百万的网页居然是由大大小小成千上万个小广告组成的.每一个都很独特,有卖食品的,有出租房屋的有交友的甚至还有个人宣言!这显然不是一个人的创作而是由成千上万的人共同创造的奇迹.

  主持人:李还荣是又震惊又迷惑,凭他做网站的经验,这么强劲的人气简直是不可思议.而最奇怪的是这张百万网页上除了铺天盖地的广告就再也找不到其他的东西,没有新闻,没有音乐,没有任何让你觉得足以吸引广告商的东西.可就是这么一张没有内容的东西,却有这么大的号召力能在一张小小的网页上网聚这么多人?做网页的人到底是什么心态?登广告的人究竟是被什么吸引?李海荣赶紧追问这个网页的来源.电话那边的苏瑞涛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同期: 他说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玩的东西英国那个人叫(英文),他为了凑集他的学费,然后他又不想向银行贷款,然后他就就用十分钟的时间,我听说用了十分钟的.时候做了一个网页出来,---在他的首页上,划出一万个格子出来,每个格子就卖一百美金.一个页面就一百万美金

  解说:十分钟做出来的网页想要卖一百万美金?而那个叫Alex的英国学生所做的只是在网页上画出一万个空格子.这听上去就像是痴人做梦.李海荣一刹那间真是没缓过味儿来.

  同期:听起来是天方夜谭的事情,但是这真的不是天方夜谭,真的是现实,真正他可以靠这个盈利.

  解说:的确,它在赢利,页面上纷繁芜杂的广告像星星一样闪烁不停,访问量节节攀升,这个莫名其妙,看似无厘头的百万格子毫无疑问正在火暴热销,每隔几分钟就又有新的广告家进来.

  主持人:苏瑞涛跟李海荣介绍百万格子的时候,百万首页刚刚做起来一个星期.可就这一星期全世界各大媒体就已经把百万格子的新闻炒的是沸沸扬扬.

  同期: 非常快,就在全球基本上都爆炸了起来.第七天就已经被轰动了,一个星期之后,全球的媒体都报道了--然后赚足了眼球---

  解说:随着百万首页成为全球范围的新闻亮点,格子的销量也跟着是一路凯歌.

  同期: 那时候已经销出了十万美金了.好像是一个星期左右.---几个月完全卖掉了,他一个月就赚了三十几万美金,第一个月,这样子.真的有人做广告.

  解说:百万首页其实是Alex用自己的博客首页改成的.推出时没有任何的造势宣传,仅仅是网上星星之火口口相传就在几天之内成了风靡世界的互联网风景还果真赚了个盆满钵满.这可能连Alex自己都想象不到.李海荣觉得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同期: 根本没有成本,比如说我们开一家店,比如说你现在开一家传统的店,卖衣服也行,你首先你要卖之前,肯定要先挑地方,还要租金,还要装修,还要进货,甚至还有库存,甚至还有流动资金对不对,具备这些基本的条件之后,你还要去怎么推广,怎么打你的品牌.所以一系列,从你思想到你真正的行动

  解说:这听起来是再自然不过的规矩.有谁会以为不需要投入就能产生利润呢?可李海荣惊奇地发现百万首页一开始就从资本的门槛上跳了过去.不仅如此,在技术上也几乎是一穷二白.

  同期: 非常简单,基本上一个做网页的人,基本上可以很快做出来,你要说从技术上的角度来分析这......

  创业需要乐观,但同时要考虑现实。

  编者按:创业的路上总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人生的路上起起伏伏,创业有可能是改变一生命运的机遇,让我们的财富在短时间内增加几个量级。但也有可能,创业是耗尽钱财最快的方式。在创业之前,多听听前辈们的话总是没错的。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当信念做出一次飞跃时,你得到的最终结果或许并不是你所期待的。

  作为一家成功大公司的员工,我的职业一直在一条安全可靠的道路上,可以在十年内拿到七位数的薪水。然而有一天,我觉得自己需要改变一下。因此,我决定改变方向,走上一条新的创业道路,而不是停留在公司的安稳路线上。回想起来,这是一个大胆的选择,但我想知道,这是正确的选择吗?

  从那以后,我的生活就像坐过山车一样,我经常想象,如果自己没有从安全稳妥转向大胆无畏,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我自身的故事,关于为什么我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为什么我放弃了固定的职业生涯、开始创业,以及为什么如果我当时知道现在我所知道的,就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了。

  我认识的很多人,包括朋友和家人,都想成为创业者和企业家。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想要成为创业大军中的一员,我恳请你在做出改变之前先阅读一下这篇文章。

  01 创业领域的统计数据

  我的许多朋友和家人都羡慕我成为了一名创业者,因为他们都受雇于一家公司,而我是为自己打工的老板。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我的旅程有多冒险,甚至有多危险。

  在《60分》(60 Minutes)节目的采访中,埃隆·马斯克被问及,他当初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让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变成了当今商业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当谈到他如何确保公司繁荣发展时,马斯克几乎是热泪盈眶地说,“我不希望这种事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显然,他的付出和牺牲得到了回报,但并非所有创业者都能拥有这样的转机。

  创业之前,先看看创业领域的数据,比较一下你所在公司的职业前景和你创业成功的几率,看看有多少创业公司真正取得了成功,并从少数员工发展到了数百甚至数千名员工。当然,这种成功是有代价的,当困难来的时候,你需要付出一定的毅力。但即使付出了代价,也不能保证成功。

  在考虑了创业成功和失败的几率之后,再看看回报。少数幸运的创业者会看到投资的回报,但回报可能不像他们期待的那么多。我认识的大多数创业者发现,他们要么处于收支平衡状态,要么最终赚到的钱比他们之前的职业生涯赚到的钱要少。考虑到所有的痛苦和需要做出的牺牲,他们不认为得到的回报是值得的。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创业者,这就是你要面对的现实。更难以接受的事实是,超过一半的初创企业最终是以失败告终的。一项研究发现,第一次创业成功的几率为 18%,而之前失败过的创业者下一次成功的几率为 20%。

  我必须补充一点,并不是所有的创业情况都是一样的。有些人对自己更有信心,一开始就想干一票大的,他们倾向于承担更多的风险。而有些人在面对新事物时愿意承担的风险更小。你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创业。例如,离开原有的职业生涯,从零开始,无论是只靠你自己还是与合作伙伴一起,无论是用你自己的积蓄还是从朋友和家人那里借的钱,都比加入一家资金充足的初创公司风险要大得多。然而,我认为后者与在公司工作没有什么不同。

  我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全身心投入的创业者,意味着必须要承担风险,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其中,去创造一些伟大的内容,从而为后人留下一些遗产,无论这些遗产是大是小。这是我成为创业者的动力,也是很多人去创业的动力。

  02 我的个人背景

  我的父母非常传统,他们认为想要成功就必须拿好学位,找好工作,赚大钱。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深受这种心态的影响。所以在我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把目光放在了工程学位上。然而,在学校里,我最喜欢的是数学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我从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后,决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因为如果有助教资格的话,硕士学位几乎是免费的,而且我花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拿到了硕士学位。硕士学位给了我与公司谈判的筹码。毕业后,我前往康涅狄格州附近找工作。当时,(General Electric)是该地区最有名的公司之一,所以当这家公司向我发出邀请时,我便立即加入了。

  03 最初的职业生涯

  考虑到当时通用电气公司内部的晋升阶梯,我可以感觉到个人成长的空间还很大。然而,我们部门首席执行官的薪水在六位数的范围内,按照这个速度,我可能需要十年或更长时间才能拿到六位数。我内心有点着急,逐渐按耐不住了,我知道自己必须做些什么来加速成功的进程。

  有一天在候诊室里,我碰巧看到了 US News 出版的一本杂志,该杂志刚刚公布了全美顶尖学校的名单,并公布了研究生院的高薪排行榜。那时候我才知道,研究生毕业后居然还可能找到平均六位数薪水的工作。当然,条件是你必须有这些学校的 MBA 学位。

  紧接着,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我以前的想法是,把自己的职业规划缩短几年,在通用电气拿六位数的薪水。在这之后,我的想法是去读一个 MBA。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研究了如何才能进入顶尖的 MBA 项目,发现最重要的要求包括有一流的 GMAT 分数,高 GPA,以及几年的工作经验,这将提高 MBA 毕业后被聘用的机会。这是有道理的,因为 MBA 毕业生的薪水每年都在增长,这些顶尖大学需要确保学生在毕业后有前景,以保持他们的一流学府地位。我不想离当时住的地方太远,所以纽约市是我的第一选择,这意味着我只有一个选择:哥伦比亚商学院。我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申请这所学校上,很快就拿到了 offer。

  04 转到管理咨询行业

  我的 MBA 经历也能讲个精彩的故事,但我还是长话短说吧。我在这个 MBA 项目中过的很好,交了很多朋友,还欠了 10 万多美元的债。但我觉得付出的努力最终一定会得到回报。当时,我毕业后有三种职业选择:管理咨询、金融和 IT。我认为自己无法融入华尔街的金融文化,而互联网泡沫对我来说风险太大,所以我选择了咨询行业。有一段时间,我曾考虑在(Morgan Stanley)从事投资银行业务。至今我都想知道如果我走上了那条路,人生会是怎样的不同。

  我专门从事战略咨询工作。这是一个非常需要保密的行业,所以我必须遵守保密原则。因此,我们很少向业内人士谈论我们在做什么。我在战略咨询行业的经历和在通用电气的经历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管理的员工数量。在通用电气的团队中,我管理着超过 100 名工程师和开发人员,而在咨询行业,我最多管理 15 人,即使我有多个团队在运作。但这份工作更主要的不同在于我接触到的客户,在咨询行业,我接触的是公共和私营部门的知名领导人,包括首席执行官和国家元首。

  当我在管理咨询行业呆得足够久,熬过了“要么升职要么走人”的过程之后,我的职业道路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不到 10 年的时间里,我拿到了一份七位数的薪水,远远超出了此前的预期。我也在寻找一条更清晰、更快捷的途径来成为公司的高级合伙人,这是我在以前不敢想的。我需要做的就是保持我的团队成成功,同时与客户建立必要的关系,这将有利于我和公司发展。

  虽然我的职业生涯一开始感觉很顺利,但后来事情开始发生变化。我在早期接触了多个行业和公司,但随着职位的提升,我必须变得越来越专业。于是我每天的工作时间变长了,工作氛围对我来说竞争太激烈了,分配给我的任务变得太繁重了。终于,在 2006 年,我觉得自己受够了,再也无法应付办公室斗争了。我每天都很忙,有时候连着几天的高强度出差行程让人难以应付。我发现很多行业内的顾问在职业生涯的这个阶段都有这种感觉,他们会考虑换工作,通常决定去要求不那么高的地方。

  这也是我决定要做的,于是也成了我的创业故事开始的地方。我不太喜欢办公室政治,也不想成为公司中的螺丝钉。我想自己当老板,所以我辞职了,决定单干,开始我的精品咨询业务。

  我有一个愿景,要建立一个新的体系,在工作内外培养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我会招聘那些同样受够了紧迫行程的顾问,降低客户收费,吸引那些想要放弃公司高压生活方式的聪明人才。我想,既然我和以前的客户有固定的关系,那么创办一项新业务应该不会很难。我还年轻,没有结婚,那时我没什么可失去的。在创业这件事情上,我觉得要么现在做,要么永远不做。所以我迈出了第一步,辞掉了工作,发誓再也不为别人工作了。这就是过山车之旅的开始。

  虽然以前的企业生活也有它自己的痛苦,但我现在正经历着我从未想过的新的痛苦。我的钱都花光了,要付的新账单越来越多。公司的日常开支比原计划的要多得多,包括支付会计和法律费用,雇佣员工和行政管理人员,租用办公室等等。当我聘请新的顾问时,成本不断增加,有时我回家后会想,我到底做了什么?

  幸运的是,我信用额度比较大,这意味着我可以通过刷信用卡来支付员工工资和公司的日常开支。当公司拿到新项目时,我便能够还清债务并在财务上宽裕一段时间,直到项目枯竭。对于大型咨询公司来说,当业务不顺的时候更容易解雇员工,而当业务繁荣的时候更容易雇佣新员工。但对于一个只有不到 20 名顾问的小型精品咨询公司来说,缺乏业务就意味着你面临破产的风险。

  所以,当业务不好的时候,我有什么选择?一开始,我还可以选择回到自己原来的职业。然而,我离开的时间越长,就越难回去。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选择的窗口关闭得越来越紧。当我还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的时候,我曾经的同事和实习生已经成为了公司的资深员工了,而我还停留在这里。当生意清淡时,我觉得自己陷入了困境,因为我意识到自己没有太多其他的选择。

  根据创业的类型不同,缺点也会有所不同,但随之而来的经历和感受总是一样的。你会一直害怕失败,你会因为这一切持续的不确定性而感到焦虑。更不用说,你的收入没有保障,这是最难克服的事情,如果你有一个家庭依靠你,那么你的企业就必须成功,没有失败的选择。事实上,美国一项银行研究发现,82% 的企业倒闭是因为现金流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提醒你,并建议你,如果你想尝试创业的道路,那么要尽早开始。在你不需要养家的年龄去冒这个风险。

  06 你应该怎么做?

  我希望你在开始创业之前认真思考。我们人类倾向于过于乐观,存在自我偏见,尤其是当涉及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时。诺贝尔行为心理学奖得主、畅销书《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说:“人们往往对自己做得还算不错的事情过于乐观。”我们认为自己知道的比实际知道的要多,正因为如此,我们往往对自己的创业和投资过于自信,而这是危险的。

  这是件坏事吗?不完全是。没有这种乐观主义,就不会有发明和创新,就没有一个创业者敢冒险进入自己的舒适区之外的领域,那么我们也就永远看不到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们所能提供的东西。这种创业精神和冒险精神塑造了今天的世界。但这种乐观必须伴随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意识。在你决定继续做下去之前,需要意识到这个职业的选择带来的起伏。好消息是,如果你能坚持下来,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那么成功的机会就会增加。最成功的企业家是那些失败了几次才成功的人。这个人会是你吗?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

  以上就是我创业的经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他第一次创业就成功了,短短7年时间,愣是从一片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靠一款招聘软件撑起一个80亿的公司,他就是猎聘网的创始人,戴科彬。

有些人天生命好,戴科彬就是这样。

他1981年出生于广东潮汕,血脉里流淌着做生意的基因。

果然,戴科彬有几把刷子。在中山大学,他是学生会主席。在宝洁公司,他是后备人才梯队。

尤其是在宝洁,短短5年时间,就从一个小兵做到大中华区的品牌经理,先后负责过碧浪、护舒宝、佳洁士等5个品牌的推广工作,年薪超过百万。那年,他刚刚25岁。

接下来,三年一个台阶,35岁之前做成高管应该是指日可待。

偏偏戴科彬的姐夫是姚劲波。没错,就是58同城的创始人,那个身价过百亿的姚劲波。

而且,戴科彬圈子里全是姚劲波周围那些互联网英雄或者投资大佬,如王欣、李小鹏、蔡文胜、薛蛮子等等。

你想啊,与职业经理人想比,戴科彬还算个人物,但是与那些创始人相比,他啥也不是。

一来二去,戴科彬也决定创业。

契机来自2006年。当时,他的一位新加坡领导要回国,临行前给戴科彬留了一个号码,“以后我们可以在领英上联系。”

一了解,领英2002年成立于硅谷,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用户超过1亿人。

“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就它了。”

当时,招聘行业的排头兵是中华人才、前程无忧以及智联招聘,它们的盈利模式就是为企业提供职位发布、简历下载。

说白了就是发布招聘广告,然后再向企业收费。

但是,戴科彬的野心更大,他要做的是高端猎头,而且像领英那样,采取做社区的方式做招聘。

为此,戴科彬一口气招了10位猎头顾问,并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的增值服务上,推出简历置顶、群发简历、私信联系猎头、专属人力资源管家等等七、八多项功能。

而且,他把姚劲波给的大部分资金都砸在了猎聘网的品牌打造上。

做流量、做品牌当然是戴科彬的强项。

所以,很快就有生意找上门来,尤其是很多来自山西的煤老板。

钱对他们来说不是问题,经常从口袋里掏出2万块现金往桌上一拍,“这是订金,我们要在北京开一个分公司,你帮我找个总监。”

你想啊,那个时候姚劲波的获客成本多高啊。

随随便便一个二、三线女星,代言费就是500万起,再加上地铁、公交、电梯广告投放,分分钟就炒掉1000多万,而赚到的中介费是以分、角来计算。

而戴科彬一笔单子就是5万块,如果招一个互联网公司的CEO或者CTO,更是15万起。

于是,他决定扩大规模,猎头也从10个一下子扩张到50多个。

没有想到的是,猎头来得快,走得更快。

因为做猎头没有什么成本,几张桌椅板凳,一台电脑就可以开张,只要有圈子,有人脉,就可以拉来生意。

所以,一旦猎头羽翼丰满,就想着自己开公司。

刚好又赶上2008年金融危机,房地产、金融等大客户一夜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一年,猎头顾问一下子走掉了80%,只剩下六七个人苦撑。

找姚劲波借钱?那个时候的姚劲波自己都泥菩萨过河,最惨的时候,姚劲波给员工发完工资后,只剩下8000多元,连缴纳一个月的水电费都不够。

所以,戴科彬只能靠自己。

向企业收费的模式靠拢?那就逃不脱职位发布、简历下载、广告发布等三板斧。

这样,与其他招聘网站没有任何什么区别,充其量就是一个高端版的51job。但是,51job已经在香港上市,人家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可以分分钟把猎聘网挤黄掉。

直到安居客进入戴科彬的视野。

与搜房网、易居购房不同的是,安居客除为用户找房,也为开发商、中介公司、经纪人提供网络推广平台。

具体而言,跟淘宝的产品展示模式相似,最突出的是搜索应用和信息筛选两个功能。

“能否依靠互联网,把猎头也做出规模化呢?”

于是,2011年6月7号,在“猎头网”基础上,戴科彬开发出一个“猎聘王”,特点就是开放,求职者、企业、猎头等所有的资源全放到平台上,由大家相互选择。

猎头当然是免费的。戴科彬首先利用自己的人脉,圈定了50位金牌猎头,定向邀请他们入住猎聘王。

猎头一入驻,自然带来成百上千的高端人才入驻。很快,数据库达到10万人。

过去是猎头找人,猎头在暗处,人才在明处,现在大家在一个平台上,双向选择,网站能不活跃吗?

求职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把简历上传到“猎聘王”。

这中间,戴科彬想了各种办法保护用户隐私。如求职者可以屏蔽掉某些公司,也可以隐藏自己的手机号,只显示猎聘网的400电话。求职者漏接了猎头来电,系统还会发短信提示。

最主要的是戴科彬加大了线下服务,他通过举行季度、年度峰会论坛、各种酒会、人才招聘专场,让企业、猎头、个人三方彼此能够看得见,看得清,看得透。

第一个高人当然是姚劲波。老姚也是够意思,对戴科彬不只是给钱,给战略指导,还给了戴科彬一个域名,就是域名,少说也得几百万。

第一个高人是邵亦波。邵亦波不仅让经纬中国连续A、B、C三轮都投了,他自己也投了7.5%。这还不算,又拉来分众传媒的江南春做股东。一句话,极度看好猎聘网,看好戴科彬。

2011年11月,各大网络媒体上出现了一张商业版的“男人帮”照片,戴科彬站在中间,两边的正是邵亦波与江南春。

那段时间,北京各大写字楼电梯里的分众屏幕上,不断重复着同一条信息,“找猎头,上猎聘,你就是精英。”

正是通过这种资源换资源的低成本方式,戴科彬在别人减少投入、收缩战线的时候,大举扩张。

如果说2011年之前猎聘网只是比其他的网站人才质量高一点,活跃度强一点的话,等到2011年过后,猎聘已经是一匹黑马,从一堆招聘网站中脱颖而出。

2012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潮流。戴科彬又捕捉到了这一点,他第一时间推出了猎聘秘书。

猎聘秘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大数据以及位置的应用,也就是说,系统会根据算法自动推荐距离求职者最近的职位。

有意思的是,增量最大的两个群体,一个是大学生。这个好理解,他们接受新事物速度快。但是,另外一个群体却是农民工。

为啥是农民工?仔细一琢磨就明白了。

与第一代进城的农民工不同,70后、80后的农民工都会上网,他们虽然没有电脑,但都会带手机。所以,找工作用猎聘秘书也成了不少农民工的标配。

2014年,戴科彬更是推出猎聘同道App,这回完全是基于拓展人脉的社交应用,“机会提供方不只是猎头和企业人力老总这两个中心,而应该是每一个人。”

这不是自己断了自己的后路吗?要知道,个人增值也是猎聘的重要收入来源,而一旦把招聘功能开放给个人,谁还会付费呢?

但戴科彬很自信,因为他要做的就是整个招聘的交易闭环。“从卖流量,到卖服务,到卖结果。”

就这样,短短7年时间,猎聘网迅速占领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

如今,猎聘网在全国有11个分公司,拥有4000多万会员,服务50万多家企业,有近10万猎头使用猎聘网,每年营业收入超过8个亿。

而根据最新的消息,猎聘网已经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文件,即将登陆港股,估值超过10亿美元。

即便如今,戴科彬每天要去接客服电话,每天要看用户反馈,每天要去去客户公司拜访,因为他信仰一句话,“谁为客户创造价值,谁就能赢得市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给你一百万创业能干嘛 的文章

 

随机推荐